《百合花》与《红楼梦》中的孩子

合集下载

茹志娟小说《百合花》的评价

茹志娟小说《百合花》的评价

“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

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

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

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

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百合花》便是这样,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由此可见,茹志娟写《百合花》的主要叙事意图在于通过缅怀追念战争期间特有的人情和人性,建构起日常人伦情感的话语空间,来缓解现实中个人的内心焦虑,其实与歌颂人民战争的意识形态主题无关。

《百合花》是一部非战争化的战争小说,是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百合花》虽然属于战争小说,写的也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但作者将宏大的战争场面推为背景,出现在叙事前台的却是战争期间的小插曲和战争激流中的小浪花: 作者通过小通讯员护送“我”到前沿包扎所一路上所发生的小剧目、小细节,来表现战争期间小通讯员热爱生活、关心战友的美好人性,以及通过到达包扎所后“借被”和“献被”两个主要场景所表现出来的革命战士和人民群众之间的互相理解和真诚挚爱,彰显了战争期间特有的军爱民、民拥军的美好人情。

“十七年时期”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总的来说大部分都是正面、直接地表现战争生活本身,描写一些激烈的战斗场面。

比如“色彩柔和而不浓烈,调子优美而不高亢”,“色泽雅致,香气清幽,韵味深长”;茅盾同志在评论她的作品时说: “我认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小说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并以古代诗评用过的“清新俊逸”这个经典语言对她的创作风格作了概括,至此,“清新俊逸”便成了对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的经典评说。

“清新俊逸”缘于伟大的现实主义“诗圣”杜甫对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仙”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和审美价值的评价。

《百合花》读后感

《百合花》读后感

《百合花》读后感《<百合花>读后感》读完茹志鹃的《百合花》,我仿佛被带进了那个弥漫着硝烟与温情的战争年代,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那些平凡而又真实的人物和细节,却如同一股清泉,缓缓地流淌进我的心田,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与温暖。

故事中的小通讯员,一个刚刚参加革命的“大孩子”,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作者对他的描写细致入微,让我感觉他仿佛就站在我的面前。

他的“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厚实实的肩膀,年轻稚气的圆脸,顶多十八岁,穿着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这样的形象一下子就鲜活了起来。

尤其是他那种腼腆、羞涩的神态,“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读到这里,我忍不住笑了出来,这不就是我们身边那些青涩的少年吗?还有那床百合花的新被子,更是贯穿了整个故事,成为了连接人物情感的重要纽带。

新媳妇一开始舍不得把这床被子借给伤员,可是当她看到小通讯员为了保护战友英勇牺牲后,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是我的——’她似乎意识到了什么,猛地扭转回身,抱起被子,一股脑儿地把被子铺在棺材底,半条被子盖在他身上”。

这一系列的动作,让我看到了新媳妇内心的转变,从最初的有点“小气”,到最后的毫不犹豫,这种变化是那么的自然而又令人感动。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真的是太精彩了!比如小通讯员给“我”带路的时候,“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

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一个“钉”字,把小通讯员当时的倔强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这样的描写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还带着几分孩子气的小战士。

在那个战争的年代,生命随时可能消逝,但就是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情却显得更加珍贵。

《百合花》小说读后感

《百合花》小说读后感

《百合花》小说读后感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百合花》小说读后感,期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百合花》小说读后感1读完茹志娟的《百合花》,我被小说中的人物深深感动了。

虽然描写的是战争年代的故事,但是作者没有对恢弘的战争场面进行描写,而只是对人物之间细腻的感情,人物所具有的宝贵品质加以描写。

我既被通讯员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品质所震动,也被新媳妇和“我”对通讯员真挚的友谊所感动。

曾摸索过这么一个问题,为何作者给小说取名为《百合花》?“百合花”这三个字眼在小说中仅显现两次,而且都是做为新媳妇被子上的图案而被提及,可是作者却用“百合花”做为题目。

等到再三浏览后,才细细品味到这朵“百合花”的深入寓意。

通讯员,我习惯叫他“小”通讯员,十九岁,确切还只是一个孩子,“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与女同志“我”说话时,表现得张皇不安,害羞羞涩;谈到娶媳妇时,更是飞红了脸,更加摇摆。

然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十九岁的小通讯员却已经担当起了解放人民的重任,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传递战报。

包扎所条件艰苦,缺少被子。

在向新媳妇借被子时,他遇到了困难——新媳妇没把被子借给他。

可“我”却很轻松地向她借到了。

这让通讯员感到委屈和不服,怪新媳妇“死封建”。

从他不多的话语和行动中可以看出他的耿直和爽快的性情,农家穷苦孩子的特点。

可当“我”告知他,这条新被子或许是新媳妇做姑娘时起早熬夜为自己新婚缝的,小通讯员觉得误解了人家,愧疚地想把被子还回去。

这种感情态度的变化表现了他的浑厚、仁慈和单纯。

当通讯员回团部时,他不忘关心“我”,给“我”留了两个干硬的馒头,这份对战友真挚的友谊和关爱,平凡而亲切宝贵。

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通讯员小小的身躯在战友危难之际竟然迸发出强大的气力和无穷的勇气。

为了保护同志,舍身扑在快要爆炸的手榴弹上,牺牲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分析《红楼梦》中的儿童人物

分析《红楼梦》中的儿童人物

分析《红楼梦》中的儿童人物《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爱情悲剧,更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儿童人物的世界。

儿童在这部小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存在不仅为故事增添了几分纯真,也深刻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家庭关系。

在《红楼梦》中,儿童角色的多样性展现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状况。

贾府的孩子们如宝玉、黛玉、探春、迎春等,在家庭中的地位和遭遇各有不同。

他们的成长过程和内心冲突,为小说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层次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贾宝玉作为男主角,对于他的儿童时期的描写非常独特。

他是一个天生敏感而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和众多儿童角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宝玉与黛玉的友谊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黛玉的聪慧和脆弱,正是宝玉敏感内心的投影。

这个时期,他们的天真无邪与对世界的质疑,预示着后来的悲剧命运。

两人相依相伴的童年时光,获取了对生活最初的探索与理解,也为后来的爱情纠葛埋下了伏笔。

另一重要儿童角色是贾母所钟爱的贾环。

虽然在家庭中处于宠爱地位,贾环的心理却悄然不同。

他受到了过多的溺爱和关注,导致性格上表现出较强的自私和任性。

贾环与宝玉的关系复杂,既有竞争又有羡慕,这种微妙的情感关系为家庭内部的冲突增添了火药味。

贾环的身上展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儿童心理,反映了家庭教育的成败。

在贾母的周围,还有众多侄孙女们,她们如风中的花瓣,各具特色。

探春是聪慧而果断的女孩,尽管年幼,却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管理能力。

她的存在不仅为贾府的经营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突显了女性的力量。

虽然她的命运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却在同性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无形中增强了她的角色价值。

探春与宝玉间的默契更是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兄妹情谊。

而迎春则是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角色。

她乖巧柔弱,往往在大家庭的纷争中显得无助和孤立。

迎春对家庭的渴望和对爱的期待,表明了她内心的脆弱和不安。

她的角色提醒读者,在一个由权力和财富构成的中心家庭中,甚至最柔弱的声音也有自己的故事。

赏析《百合花》 茹志鹃

赏析《百合花》 茹志鹃

选题:《百合花》里的百合花原因:作为1949年至1976年这个中国现代文学转型时期的红色历史文学中的一个短篇小说——《百合花》。

具有一定的标新立异的意义。

读来使人耳目一新。

纵然在某些方面该小说还具有一定的瑕疵,但总的来说,它也开创了红色历史文学的又一切入视角,扩宽了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在那样的年代里,《百合花》闪现着淳朴人性的光芒,照亮了一些人的前行道路。

“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这样的一条被子,包裹着的是人们稚嫩弱小的人性,谁也不确定是什么损伤了它,可是它终究是不完整了。

也恰恰就是这份残缺,常常就在那么不经意的一瞬间,当你轻轻掀开了这层神秘保护的一瞬间,突然间让你泪流满面。

意义:红色历史文学的创作者大都是亲历者,崇高的使命感使他们渴望以实录的姿态,以记录者和记者的身份,艺术地再现革命历史斗争。

英雄主义的美学理想,革命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追求绝对崇高的艺术旨趣,构筑史诗颂歌般的宏大叙事成为革命历史文学的审美规范,与此同时,相对于“十七年”现实题材小说,革命历史题材突破现实题材的拘囿而得以展示历史人物的人性情欲,从而使得红色历史小说在人性尺度上具有了感人的质素。

茹志鹃的短篇《百合花》就是这些革命历史题材里的一大力作。

摘要:《百合花》是茹志鹃作为一个女人,在反右倾斗争扩大化影响下,创作出来的一篇很赚人眼泪的作品。

它清新淡雅,好像是一朵云,在你不经意间,早已悄然飘过。

关键词:清新百合花我是很抵触看红色颂歌类的作品的,因为从小时候到现在,语文课本里,政治课本里,历史课本里,哪儿哪儿都是。

真的有些审美疲劳。

无外乎都是一味地唱赞歌,不切实际的的浮夸。

然而,就是这样一篇《百合花》,却让我的眼又一次浸在了咸咸的海里。

一种被纯真清新包裹的感觉,让我得到了一次难得的洗礼。

在《百合花》里,“我”、新媳妇儿、小通讯员、乡干部、上了年纪的担架员,每个人都是那么的纯真质朴,人与人之间有着让很多人都难以企及的无杂质的信任。

《百合花》优秀教案(精选11篇)

《百合花》优秀教案(精选11篇)

《百合花》优秀教案《百合花》优秀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百合花》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百合花》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内容的能力;2、训练根据线索理结构、拟标题的能力;3、分析人物形象;4、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5、明白小说题目的含义和主题。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体味细节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明白小说丰富的主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看到“百合花”,我们很容易想到百年好合的新婚祝福,想到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可这里的百合超越了爱情,超越了生死,有着更深刻的象征意义,不论你是否读过它,都应再一次捧起书本,来嗅一嗅这百合的芬芳。

二、导学达标1、学生默读课文卡片认读:撂(liào)讷讷(nènè)忸怩(niní)憨憨(hānhān)执拗(niù)髻(ji)尴尬(gāngà)讪讪(shànshàn)瞅(chu)挟(xié)嬷嬷(mómó)砦(zhài)虔诚(qián)磕磕绊绊(kē)理解运用:张皇忸怩憨憨执拗尴尬讪讪虔诚2、理结构,拟标题(1)请学生概述小说的主要内容(2)从学生的概述中提出问题:小说有几个主要人物?(通讯员和新媳妇)“我”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桥梁,线索)(3)理结构,拟标题对小组的结论,师生共同取舍求同,得出:带路(1—23)→借被(24—45)→献被(46—62)进而提问:从结构图上看,小说的另一线索是什么?板书课题:百合花要求:积累字词学生可能的答案:从通讯员入手,说他的英雄事迹;从新媳妇入手,涉及到百合花被子。

小组合作完成齐声回答:被子3、分析人物形象(1)从通讯员和新媳妇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角色进行分析(见板书)(2)两个人物有关系吗?什么关系?(军民关系,为下边分析主题打下基础)4、品味细节描写①枪筒中的树枝和野菊花(爱自然,爱生活)②两个干硬的馒头(关心同志;悲伤心酸)③破洞(张皇;乐观;印证;悔、敬)(注:说见参考书)4、分析小说主题探讨问题:新媳妇借出被子的原因是什么?↓(支持部队作战)战争胜利的基础是什么?↓(军民团结)题目百合花有哪些象征意义?(①象征通讯员和新媳妇纯洁善良的心灵;(②象征纯洁的军民鱼水情)三、总结:看课文插图,说你最想说的话学生自由结组,评说人物↓交流评说结果↓师生共同归纳教师讲授为主从这个问题入手,突破主题学生各抒己见即兴发言《百合花》优秀教案篇2教师寄语: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论《百合花》的人情美、人性美

论《百合花》的人情美、人性美

论《百合花》的人情美、人性美
《百合花》是一部充满人情美和人性美的电影,它描绘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与关系。

电影中,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工人,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他们有三个孩子,分
别是大儿子、二儿子和小女儿。

父母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他们给孩子们提供了充足的爱和关爱,他们也给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让孩子们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电影中,父母对孩子们的爱是无私的,他们不仅给孩子们提供物质上的支持,
还给孩子们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他们给孩子们提供了安全感,让孩子们能够在家庭的温暖中成长。

电影中,父母也给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榜样,他们在家庭中展示了自己的爱心
和付出,他们也给孩子们树立了良好的道德榜样,让孩子们能够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成长。

电影中,父母也给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他们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物质上
的支持,还给孩子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他们给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让孩子们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总之,《百合花》是一部充满人情美和人性美的电影,它描绘了一个普通家庭
的生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与关系,它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温暖的家庭,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与关爱。

《百合花》中“我”的形象分析

《百合花》中“我”的形象分析

《百合花》中“我”的形象分析作者:吴延生来源:《名作欣赏·下旬刊》2009年第12期关键词:《百合花》同故事叙述摘要:茹志鹃的《百合花》小说写了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之间的故事。

本文试从女性形象分析的角度进入文本,借助“同故事叙述”细读文本发现作品中“我”的双性色彩。

茹志鹃的《百合花》小说写了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之间的故事。

但没有演绎也不可能演绎成《青春之歌》的模式。

“十七年”,是男性话语中心的时代,女性被边缘化,甚至缺失。

但是并不意味着作家放弃对女性的追问和求索。

很多人简单地将《百合花》中的“我”用“母性”和“妻性”来概括,我觉得是不准确的。

本文试从女性形象分析的角度进入文本,做深层次解读。

同故事叙述(homodiegetic),是西方经典叙事学理论的一个概念,是指叙述者与人物处于同一个层面,就是故事里的一个人物。

“若第一人称叙述者聚焦于自己的个人经历,则构成‘自身故事’(autodiegetic)的叙述,这是‘同故事’叙述中的一种。

”①显然《百合花》是同故事叙事,准确地说应该是“同故事+故事内”叙事②。

“我”既是叙事者,同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女性人物,可是相对新媳妇来说,“我”的女性色彩不够浓郁。

作者自己也承认“要让‘我’对通讯员建立起一种比同志、比同乡更为亲切的感情。

但它又不是一见钟情的男女间的爱情。

‘我’带着类似手足之情,带着一种女同志特有的母性来看待他、牵挂他”③。

这是作者作为一个女性对年轻战士尚未获得爱情的特殊同情,是母性的怜悯。

但是细读文本,就会发现,这种母性的释放,其实借助了父性的外壳。

一、母性的光辉战争的背景下,女性性别被压抑着,但是无法阻挡母性——女人最基本的情感的释放。

“我”虽然已经不是“五四”时期的子君——“我是我的”,这么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但至少是一个准女性。

在去包扎所的路上,“我”看到的是被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的秋庄稼,嗅到的是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我”真以为是去赶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合花》与《红楼梦》中的孩子●在爱的精神上,《百合花》与《红楼梦》是相通、相近的。

茹志鹃用古典的精神叙述了一个现代的故事,用现代的故事确证了爱的永恒的精义。

《百合花》既是一首“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是对逝去的温暖岁月的追忆,也是对《红楼梦》的一次遥远的回应。

一1958年3月在《延河》杂志刊发之后,《百合花》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专家的好评。

从文学谱系上看,茹志鹃的作品虽然大都按照“苏联文学”模式写出来的,但是,独树一帜的《百合花》却承接了另外一种文学传统,即《红楼梦》的传统。

《红楼梦》是茹志鹃读得最早最多,也是与她精神气质最为契合的作品。

她说“像《红楼梦》我看过九遍,里边的诗词一类的东西都背过。

虽然很多东西当时我并不理解,但我喜欢,多读多背慢慢就理解了”(冬晓《女作家茹志鹃谈短篇小说创作》,《开卷》1979年第7期)。

她写过一篇题为《紫阳山下读“红楼”》的文章,比较详细地记录了《红楼梦》对自己内心生活的巨大影响:“在那个时候,在紫阳山下,‘红楼’真像一股清泉,滋润过我,支持过我,使我在那样一个世界里,鼓足了勇气。

不仅活了下来,而且对那种半饥半寒的生活,尚能留下一抹美好的记忆,连同那个光秃秃的紫阳山在内。

”(《中国青年报》1980年4月1日)其实,《红楼梦》对茹志鹃的影响,绝不止于此。

她在《百合花》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生活的温柔而细腻的情感态度,那种从容、优雅的叙事语调,那种对于美好事物的精微的感受能力和充满诗意的表现能力,都无疑是受了《红楼梦》影响的结果。

从风格和技巧上看,《百合花》尽管通体弥散着浓浓的诗意,但是它却清纯自然,不事雕琢,体现出一种令人赞叹的朴实与优雅。

联想到它所产生的1958年,联想到那个时代喧闹、夸张、浮薄的风气,它所表现出的克制和平静,实难可贵。

那么从艺术上看,《百合花》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就是用白描手法对人物和物象进行简洁而准确的描写。

这种由《史记》和《红楼梦》等经典作品传承而来的描写技巧,极大地过滤了作者简单而随意的主观判断,排除了作者缺乏真实性的消极想象,而是以一种切实、客观的方式,来写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

聂华苓在评价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时说:“这篇小说所表达的是客观的‘真实’,而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主观的‘真实’。

”(聂华苓《中国大陆小说在技巧上的突破——谈〈剪辑错了的故事〉》,《七十年代》1980年11月号)事实上,早在《百合花》中,茹志鹃就已经开始这样写了,且达到了极为成熟的境界,取得了令人赞赏的叙事效果。

茹志鹃是一个会用文字画像的人,一个会用文字传递声音的人,她对新媳妇的描写,就给人一种绘画才有的生动、逼真的印象: 《红楼梦》(第四卷)《红楼梦》(第三卷)《红楼梦》(第二卷)《红楼梦》(第一卷)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

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

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

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

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

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

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

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

在这里,所有的描写都是朴素、平实的,充满了如其所是的事实感,没有哪一个物象是抽象的、模糊的,没有哪一个对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的描写是似是而非的,而是,一切都宛然如在目前,我们就好像一个参与者和见证者,站在近旁,听得见屋子里的“响动”,看得见通讯员“颇不服气”的样子,窥见了新媳妇内心的“尽咬着嘴唇笑”的秘密。

二那么,《百合花》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呢?外在地看,《百合花》表现的主题,似乎就是表现单一而纯粹的“军民鱼水情”。

这也是当时许多学者和批评家的几乎众口一词的说法。

茅盾就曾说它“有声有色地而且有层次地写出了一个农家少妇对于解放军的真挚的骨肉般的热爱;而且,这种表达热情的方式——为死者缝好衣服上的破洞——正表现了农民的淳朴的思想感情,而不是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

在他看来,“这样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却反映了解放军(通过那位可敬可爱的通讯员),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通过那位在包扎所服务的少妇)。

这是许多作家曾经付出了心血的主题,《百合花》的作者用这样一个短篇来参加这长长的行列,有它独特的风格。

”(《1958年短篇小说选》,作家出版社1959)茅盾的分析和判断,显然受了时代的拘制,因此,他虽然也看到了《百合花》与众不同的“清新、俊逸”的风格,但是,却对这篇小说主题的丰富性和情感的深厚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表现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的简单否定的态度。

事实上,《百合花》所表现的感情,不仅远远超出了“农民的淳朴的思想感情”与“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狭隘的对立,而且还丰富地表现了一些普遍的人性内容和永恒的情感内容。

其实,从《百合花》曲折艰难的发表过程,也能看出它并不十分符合那个时代的文学风尚,不仅不是一篇单纯的歌颂军民关系的小说,而且,还与当时的评价尺度存在距离。

茹志鹃后来这样回忆《百合花》面世的艰难过程以及她当时忐忑不安的沉重心情:我把它寄给了别的刊物,但是寄出去退回来了,再寄出去又退回来了,他们的意见是这篇作品感情阴暗,不能发表,这样一来,作品连修改的余地也没有了。

我为《百合花》伤心,同时,也发觉自己对文艺的看法和那些编辑部存在距离,这一点很使我苦恼,甚至对自己能否写作也发生了怀疑。

(《今年春天》,《解放日报》1962年5月17日)用诗意的方式表现正常的人性和美好的情感,却被当做“感情阴暗”,这说明《百合花》并不是一篇符合时代尺度的小说,并不是一篇纯粹的“歌颂”性质的作品,也足以证明歌颂“军民关系”之说并不能概括《百合花》的主题。

事实上,反映“军民关系”只是这篇小说所承载的极为有限的一部分情感内容,而更深层、更丰富的主题内容,却是对战争时期的正常的人际关系和富有人情味的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是对平凡而温暖的“母性之爱”的赞美,是对《红楼梦》所表现的生活情调和伦理态度的认同,——正是这些方面的内容,使《百合花》至今读来,令人犹觉亲切、温馨和美好。

《红楼梦》(第四卷)《红楼梦》(第三卷)《红楼梦》(第二卷)《红楼梦》(第一卷)事实上,《百合花》的写作还包含着一种与时代情绪形成鲜明对照的心情态度:既是表达对人人自危的现实状况的失望,也是抒发对往昔的燃情岁月的追怀。

她说:“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

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

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中接触到的种种人。

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

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我写〈百合花〉的经过》,《青春》1980年第11期)在《百合花》里,茹志鹃着力表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关系与融洽、密切的感情。

《百合花》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主题,就是赞美人们之间的淳朴的感情,尤其是表现那种纯洁而美好的“没有爱情的爱情”。

在小说里,“我”对通讯员是爱着的,新媳妇对这个孩子似的战士也是爱着的。

这里既有两位女性对于通讯员的基于母性意识的疼爱,也有模模糊糊的异性之间的纯洁的喜爱——只是后者像火花一样,刚刚闪现,就熄灭了,然而,也正因为稍纵即逝,它越发显得美好,越发显得宝贵。

这种羞涩而敛抑的爱的情感,乃是《红楼梦》中描写得最成功也最感人的一种情感。

可以说,正是《红楼梦》教会了茹志鹃洞察和描写这种纯洁的爱,——正因为有了《红楼梦》的经验支持,她才能在《百合花》中,“麻里木足地”、却也是近乎完美地叙写了这种特殊性质的情感。

三《百合花》所讲述的“爱情”故事,正像一位研究“十七年”文学的学者所准确阐释的那样:“曲终人散,淡得不着痕迹,但却在无意间打破两情相悦,就一定要‘大团圆’的俗套,流露出一种感伤的美。

”(董之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这种“没有爱情的爱情”,因为超越了“两情相悦”的世俗性,因为其一尘不染的纯洁和美好,便很容易升华为“母性之爱”。

母爱的天然倾向,就是用包容与呵护的态度对待生命。

这种爱是点点滴滴渗透到细节中的爱。

它倾向于从生活中最细小的方面来体贴和关心人。

小说中的“我”尽管是一个军人,但是,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脸谱化的女战士,而是一位亲切的女性;她与通讯员的谈话中,没有普遍流行的“仇恨话语”,而是令人觉得亲切的家常话。

《百合花》里的人物对话之所以让人觉得有趣,之所以让人觉得亲切,就在这“随便”两字。

一位母亲式的大姐姐,面对一个懵懵懂懂、腼腆可爱的小同乡,随随便便地唠家常,有一搭没一搭的,便让人觉得有人情味,便让人觉得真实。

这就是母性之爱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表现。

《红楼梦》的一个了不起的特点,就是善写“家常话”,就是在寻常的对话里,写出了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情调。

与“我”的拉家常一样,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服,也是《百合花》中最能表现“没有爱情的爱情”尤其是母性之爱的一个细节。

这与《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写晴雯夤夜抱病给宝玉补“雀金裘”何其相似!在《红楼梦》里,曹雪芹正是通过这个令人感动和难忘的细节,展示了“风流灵巧”的晴雯,除了孤傲甚至过于尖刻的“女儿性”之外,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能坚韧耐劳、牺牲自我的“母性之爱”。

可以肯定地说,假如没有晴雯补衣的这个情节,晴雯的形象不会像现在这样可爱、可亲、可敬。

像《红楼梦》一样,《百合花》也通过补衣服这样一个情节,表现了新媳妇的令人感动的“母性之爱”。

同样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这个经典的细节描写,那么,《百合花》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打动读者的心灵,肯定不会在半个世纪之后,披卷读来,仍然让人觉得温暖和感动。

弗洛姆说:“只有在那种不服务于任何目的的爱中,真正的爱才开始显露。

”(《爱的艺术》,刘福堂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在爱的精神上,《百合花》与《红楼梦》是相通、相近的。

茹志鹃用古典的精神叙述了一个现代的故事,用现代的故事确证了爱的永恒的精义。

《百合花》既是一首“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是对逝去的温暖岁月的追忆,也是对《红楼梦》的一次遥远的回应,是对这部伟大小说的一个庄严的致敬。

《红楼梦》(第四卷)《红楼梦》(第三卷)《红楼梦》(第二卷)《红楼梦》(第一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