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教案 (2)

合集下载

中班科学活动《小男孩历险记》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小男孩历险记》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小男孩历险记》
活动目标:
1.观察小男孩在历险记路上遇到的事物,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选择。

2.能用完整句子较连贯的讲述自己选择的理由。

活动准备:
小男孩历险记绘本ppt,历险路线卡,各种选择卡若干(高低山,小汽车,小火车,宽窄路)
活动过程:
一、引入故事情境
1.出事小男孩的图片。

2.出事小男孩的两只背包。

关键性提问:(1)这两个包有什么不同,该背哪个包合适呢?
(2)两个书包,一大一小,让个别幼儿尝试呗,一杯,说一说选择哪个的理由。

小结:你们的选择都有点道理,小男孩等不及了,他背着自己选的书包出发了。

二、在故事情境中做出选择,摆放路线图
1.出示图片,高矮山坡,较车和小火车,宽窄路三张PPT图片。

2.小朋友帮助小男孩做决定。

关键性提问:(1)你们看到有哪些事情让小男孩为难?
(2)这是小男孩的探险旅程,你愿意帮助他吗?
(3)如果是你会怎样选呢?请将你的决定放在相应的旅程中。

三、分享与交流
1.将路线图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结:小男孩真高兴,小朋友有很多有趣的想法,他会选择出最合适的路线探险的。

四、延伸:出事亮洞和黑洞
关键性提问:1.这两个山洞有什么不同?
2.如果是你,想进入哪个山洞?(站队表示选择)师:究竟该去哪个山洞探险?里面又藏着什么?我们去书里找一找。

小男生小班可爱舞蹈教案

小男生小班可爱舞蹈教案

小男生小班可爱舞蹈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小男生对舞蹈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舞蹈基本功;2.通过可爱的舞蹈动作,锻炼小男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表现力;3.培养小男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舞台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点:1.教学小男生基本舞蹈动作;2.培养小男生的表现力和舞台表现能力。

三、教学难点:1.让小男生克服对舞蹈的陌生感和抵触情绪;2.培养小男生的舞台表现能力。

四、教学准备:1.音乐设备;2.教学用的音乐;3.教学用的道具。

五、教学过程:1.热身活动(5分钟):老师和小男生一起做简单的拉伸和热身活动,为后续的舞蹈教学做好准备。

2.基本舞蹈动作教学(15分钟):老师向小男生们示范基本的舞蹈动作,如站姿、步伐、手臂动作等,然后让小男生们跟着音乐一起练习。

3.舞蹈动作串烧教学(20分钟):老师将基本的舞蹈动作串烧成简单的舞蹈组合,让小男生们跟着音乐一起练习。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多次示范,引导小男生们掌握舞蹈动作的节奏和技巧。

4.舞蹈表演编排(20分钟):老师根据小男生们的实际情况,编排一段简单的舞蹈表演,让小男生们在舞台上进行排练。

在排练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小男生们的表现力和舞台表现能力。

5.舞蹈表演展示(10分钟):让小男生们在家长面前进行一次简短的舞蹈表演,让他们展现自己的舞蹈成果。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小男生们对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舞蹈动作上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但是在舞台表现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小男生们的表演指导,提高他们的舞台表现能力。

同时,还需要不断激发小男生们对舞蹈的热情,让他们在舞蹈教学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初中记叙文阅读】《小男孩》教学案(附答案)

【初中记叙文阅读】《小男孩》教学案(附答案)

【初中记叙文阅读】《小男孩》教学案(附答案)《小男孩》【学习目标】1.了解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2.学会分析小男孩及其父母的形象;3.理解课文细节描写的作用。

【导学过程】(《小男孩》[学习目标]1.了解当今社会父母离婚对子女造成的精神伤害和生活困苦;2.学习分析小男孩和他的父母的形象;3.理解详细描述在文本中的作用。

【导学过程】(一)进口(二)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和题目解说作者魏志远,1952他出生于四川成都,是一位当代作家。

他的代表作包括《我以为你不在乎》等。

本文选自本系列。

小男孩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

本文以小男孩的行踪为线索,清晰详细地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要生活费的全过程,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的困苦。

二、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1)发下列单词的音油渍()痒()湿润()吮吸()一瞥()黏()按()咝()(2)理解词义油渍:粘在衣服等上的油垢。

吮吸:把你的嘴唇凑在一个物体上吮吸。

拂动:轻轻吹动。

目光:斜视。

濡湿:沾湿。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1)这部小说的三个要素是:(典型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

(二)本文的主人公是:(小男孩)。

他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

本文以(小男孩的行踪)为线索,叙述(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要生活费的)全过程。

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的困苦)。

(3)划分本文的层次,总结主要观点。

本文共21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当前位置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在母亲的压力下,这个小男孩不得不向父亲索要生活费。

第二部分(二-十一):故事的发展。

写小男孩去找爸爸的路上的情景。

第三部分(12-20):故事的高潮。

写一个小男孩在9号楼,4号,2号楼找他的父亲。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绘本《小男孩抓熊》教案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绘本《小男孩抓熊》教案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绘本《小男孩抓熊》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第五单元“故事里的世界”,主要围绕绘本《小男孩抓熊》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绘本的阅读、理解、讨论以及相关语言表达练习。

具体章节为第五单元第一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阅读绘本,理解故事情节,感受小男孩勇敢、善良的品质。

2.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完整的句子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3.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创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故事情节,用完整的句子表达故事内容。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绘本《小男孩抓熊》、故事挂图、字卡、小熊玩偶。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小熊玩偶引入话题,让幼儿猜测小熊的故事,激发幼儿兴趣。

2. 绘本阅读与理解(10分钟)逐页展示绘本,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理解故事情节。

3. 例题讲解与讨论(10分钟)根据故事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分组讨论,用完整的句子讲述故事情节,并进行创编。

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故事小男孩抓熊2. 主要人物:小男孩、小熊3. 故事情节:小男孩遇到小熊、小男孩帮助小熊、小熊感谢小男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你心中的小熊,并用完整的句子描述画面。

2. 答案示例:我画了一个可爱的小熊,它在森林里玩耍,遇到了勇敢的小男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课后与家长分享故事,进行家庭阅读,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绘本选择与章节定位。

2. 教学目标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语文版九下《小男孩》教案4篇

语文版九下《小男孩》教案4篇

《小男孩》教案1一、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的情节框架,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2、理解本文写法上的两个突出特点——采用第三人称,在写作中不动声色,不加渲染地叙述。

二、活动引导1、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1)读准音,读顺文。

注意体会作者仿佛是在不动声色地讲述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故事时所蕴涵的情感倾向。

(2)读清章,读通意。

初步理出文章结构(注意空间转换),把握文章大意,圈出让你心灵感到震撼的语句内容。

这篇小说完整详细地记叙了主人公“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去已和妈妈离婚的爸爸那里要生活费的过程,塑造了一个由于父母离婚而变得无所依靠、寂寞孤独的近似孤儿的形象,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

(3)读背景、读作者。

魏志远,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

《小男孩》选自他的小说集《我以为你不在乎》,另有文集《关于生活和命运的断想》。

文章反映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2、开课导语我很喜欢《小男孩》。

这是一篇独特的小说。

没有故事。

小男孩的妈妈叫九岁的小男孩到爸爸那里去要钱。

爸爸和妈妈离婚了。

妈妈说,爸爸要是不给钱,我们这个月就没有生活费。

妈妈说,要不到钱你就别回来!详详细细记录了过程,小男孩坐电车,买冰棍,在电车上和小女孩的妈妈的谈话,进小巷,找楼号,上楼,敲门,回家……没有写小男孩的心情(只有蚊子,蚂蚁招他的厌烦),小说作者也只是记流水帐似的记录了小男孩的动作,不带感情。

这种写法不妨称之为“跟踪叙述”。

但是很感人。

播放《世界只有妈妈好》的主题曲,帮助调动感情。

三、活动过程1、自读活动自读要求和提示:(1)小男孩的故事发生在哪些地点,就此可以怎样去整和小说的情节框架。

(2)小男孩身上有哪些特点,你是通过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小男孩的父母有哪些特点,年一又是通过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3)这篇小说在写法上与你平时读的小说有哪些不同。

小男孩教案初中

小男孩教案初中

小男孩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爱护。

3.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家庭、亲情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爱护。

教学准备:1. 教材《小男孩》。

2. 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

2. 提问:你们对家庭、亲情有什么看法?认为家庭、亲情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阅读《小男孩》。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故事情节,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家庭、亲情对主人公的影响。

2.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家庭、亲情对主人公的意义。

四、同理心培养(15分钟)1. 引导学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思考问题。

2. 学生分享自己与家庭、亲情的经历,培养同理心。

五、情感教育(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家庭、亲情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家庭、亲情的感悟,提出珍惜家庭、亲情的具体做法。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家庭、亲情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珍视程度。

3. 学生在同理心方面的表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小男孩》,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家庭、亲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让他们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九下《小男孩》教案

九下《小男孩》教案

《小男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根据小男孩的行踪,理清故事的情节。

(二)理解本文写法上的一个特点——注重心理描写,让学生学会在细节描写中感受人物性格。

二、教学重点在细节描写中感受人物性格。

三、教学难点理把握小说的主题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们调动情感。

听完这首歌,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几句歌词呢?“妈妈一个家,爸爸一个家,留下我一个,好像是多余的……”,歌词唱出了多少单亲家庭孩子的心声,令人唏嘘不已。

今天我们就走进一个多余的小男孩的心灵,去感受他悲惨的命运。

(板书:小男孩魏志远)(二)讲授新课1.小男孩如此多余,他难道是一个不懂事,叛逆的孩子?那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请大家根据小男孩的行踪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起因――妈逼孩向爸要钱┓┃发展――找爸路上的经历┃无所依靠小男孩┫高潮――楼上楼下找爸爸┣近似孤儿(多余)┗结局――不能回家住凉棚┛2.请同学们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最能突出小男孩多余的句子。

明确:小男孩出门的时候妈妈在身后喊着,拿不到钱你就别回来,小男孩好像没有听见,他没回头。

3.句中的“好像”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明确:“好像”一词用的恰当,实际上小男孩听得很真切,说明妈妈已不止一次地说过这句话,已不止一次地让小男孩去向爸爸要钱了。

这句话对小男孩来说,早已听得不耐烦了,所以“好像”不能删去。

4.小男孩被妈妈逼迫踏上了索要生活费的旅途,这途中共有六站路,等车的过程同样也是漫长的,但他却和蚂蚁玩,也想买吃雪糕,请同学们根据上下文补写小男孩想吃雪糕时的矛盾心理。

5.雪糕也解了小男孩的馋了,车票钱也随之而飞了,但小男孩却机智地逃了车票,逃了车票的他的又是何种心情,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去体会这种心情。

明确:心虚、自责、惭愧这就更能凸显小男孩的懂事及无奈,更无奈的是在妈妈眼里他还是一个多余的孩子。

6.在妈妈眼里是多余的小男孩在爸爸眼里仍然难逃多余的命运,继续阅读小男孩多余表现三——楼上楼下找爸爸。

儿歌的赏析和教案设计(2)

儿歌的赏析和教案设计(2)

儿歌的赏析和教案设计一、儿歌的文体知识(1)儿歌(定义):符合低幼儿童的心理特点,符合低幼儿童的欣赏趣味,歌谣。

(2)儿歌的发展轨迹:童谣(民间口头流传):儿谣,孺子歌------第一部儿歌集(明代):《演小儿语》(吕坤),清代《天籁集》和《广天籁集》-------儿歌(五四时期):借鉴西方儿歌理论,走向自觉。

(3)儿歌的分类:摇篮歌,字头歌,谜语歌,颠倒歌,数数歌,游戏歌,连锁调,问答歌,绕口令。

二、抓住文体特征进行赏析(1)天然的音乐性:表现:押韵密、节奏反复;自然天成;音乐性:重在“歌”。

重在“歌”(案例):《找朋友》,《泥娃娃》,《两只老虎》,《丢手绢》。

(2)音乐性自然天成(缘由):1.母亲的心律跳动(反复)2.低幼儿童对音乐有本能的敏感3.天然的音乐性(反复的节奏)(3)自然天成的“歌”(案例):满族民间摇篮曲,太原县民间摇篮曲1.满族民间的摇篮曲:悠悠喳!叭不喳!悠悠宝贝睡觉吧!你阿玛出兵发马啦。

悠悠喳!叭不喳!悠悠宝贝睡觉吧!大花翎子亮红顶子,挣下功劳是你的呀!悠悠喳!叭不喳!悠悠宝贝睡觉吧!2.太原县民间摇篮曲:俺娃娃亲,俺娃娃亲,俺娃娃大了坐朝廷。

(4)押韵密(案例):《摇摇船》,《小树叶》,《月亮毛毛》。

1.《摇摇船》(每句入韵):摇,摇,摇,摇到外婆桥。

外婆对我笑,叫我好宝宝。

糖一包,果一包,吃完饼儿还有糕。

2.《小树叶》:小树叶,会说话,你听:哗啦啦,哗啦啦,风大了!风大了!小树叶,会说话,你听:沙沙沙,沙沙沙,风小了!风小了!小树叶,会说话,你听:唰唰唰!唰唰唰!下雨了!下雨了!风住了,雨停了,小树叶,不响了!3.《月亮毛毛》:月亮毛毛,要吃毛桃。

毛桃有核,要吃和合。

和合有心,要吃菜芯。

菜芯有花,要吃胡瓜。

胡瓜有籽,要吃鸡子。

鸡子有壳,要吃菱角。

菱角两头尖,一脚跨上天。

4.年龄越小,韵脚越密;年龄越大,韵脚越疏。

(5)反复、重叠的节拍、节奏(案例):《小树叶》,《觉觉喽》,《半半歌》,《菊花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男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和自己感到生疏的字词
2、概括文章的内容,总结人物形象,分析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程与方法
1、自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自己认为生疏的字词
2、通过小组活动方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合作探究分析总结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明确其优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树立学生的正义感
2、突出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懂得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渗透法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章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章第八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分析理解文章的思想主题及概括人物形象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难点:
1、分析理解文章的思想主题及概括人物形象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主题曲,让学生回忆契可夫的《凡卡》,凡卡的不幸值得同情,但在当今社会比凡卡更可怜的孩子也有,更值得同情,因为凡卡有爷爷的爱,他很爱他爷爷。

他写给爷爷的信里虽然有很多的眼泪,但是散发出茶饮,烟草的甜甜的香气。

而魏志远的小说《小男孩》中的小男孩,没有爸爸,他想起爸爸骑自行车,让他坐在后座上,算是有一点亲切感,但是一闪而过,太淡了,他没有妈妈,他的妈妈是“魔鬼”。

今天我们来学习魏志远的小说《小男孩》,学后看看我们能为小男孩做些什么?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1、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弄清故事的线索和情节
线索:小男孩行踪
事件大意:小男孩找爸爸要生活费的全过程
情节展开:
开端:(1段)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索要生活费
发展:(2—11段)小男孩在找爸爸的路上坐电车,买冰棍,在电车上和小女孩的妈妈谈话等情景
高潮:(12—20段)小男孩在二幢四单元九号楼上上下下找爸爸的情景。

结尾:(21段)小男孩因没有要到生活费不能回家,晚上只得露宿菜场的凉棚。

1、指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要求语言简明扼要)
三、分析人物形象
分组讨论
A组:从语言描写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B组:从肖像描写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C组:从动作描写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D组:比心理描写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小结:
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则寂寞的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

四、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讨论明确:本文详细地记叙以主人公“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去向已和妈妈离婚的爸爸要生活费的过程,塑造了一个由于父母离婚而变得无所依靠,寂寞孤独近似孤儿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的心灵上带来了伤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

法制渗透: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直接原因是来自父母的离异。

但根本的还有其社会的原因,那就是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

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

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方或母方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十七条规定:“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孩子,
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关于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定数额的人理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第八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作者塑造“小男孩”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通过他艺术地反映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痛苦,批判像小男孩的爸爸妈妈那不负责任的态度,疾呼要真正落实我们的《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五、拓展
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遇到这个“小男孩”,你会对他说些什么?你会对他怎样帮助?用一两百字把你的话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附板书:
小男孩
天真善良寂寞孤独
聪明细心无望无助
父母离异家庭
小男孩父母
离异夫妻缺乏亲情
推卸责任法律淡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