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高(多基因性状)形成机制探讨

合集下载

孩子身高发育受到遗传基因突变的影响

孩子身高发育受到遗传基因突变的影响

孩子身高发育受到遗传基因突变的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遗传基因突变被认为是影响身高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遗传基因突变对孩子身高发育的影响,并讨论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意义。

第一部分:遗传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遗传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的变异或改变,它可以导致体细胞或生殖细胞中的基因型发生突变。

这些突变可能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拷贝数变异(CNV)和结构变异等。

这些突变可以在人类基因组中存在,并可能对身体形态和功能产生显著影响。

第二部分:遗传基因突变与身高相关的研究成果许多研究都表明,一些遗传基因突变与身高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例如,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发现,人类身高的遗传变异约占身高变异的80%。

这表明遗传基因突变对身高发育的重要性。

此外,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也被发现与身高相关,如人类生长激素受体基因(GH1R)和人类生长因子基因(IGF1R)等。

第三部分:遗传基因突变对身高发育的机制遗传基因突变对于身高发育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它可能通过影响骨骼发育、骨骼骨骼的形态和功能、生长激素分泌等多种途径来影响身高发育。

例如,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导致骨骼的形态异常,从而影响身高的增长速度。

此外,一些基因变异也可能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和信号传导,进而影响身高的发育。

第四部分:遗传基因突变对身高发育的实际意义遗传基因突变对身高发育的实际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通过研究遗传基因突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身高发育的机制,从而有助于预测和预防与身高相关的疾病和异常。

其次,对于那些身高发育受限的孩子和家庭来说,了解遗传基因突变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和干预方案,以促进他们的身高发育。

结论综上所述,孩子身高发育受到遗传基因突变的影响。

遗传基因突变是导致身高发育变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研究遗传基因突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身高发育的机制,并为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和干预方案提供指导。

遗传身高计算方法

遗传身高计算方法

遗传身高计算方法引言:身高是一个人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在身高的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遗传身高计算方法,通过了解遗传规律和基因传递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身高的遗传机制。

一、遗传规律1. 孟德尔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是遗传学的基础,指出每个性状都由两个基因决定,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这两个基因分别称为等位基因,可以是显性基因或隐性基因。

2. 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显性基因指的是表现在个体外部的性状,如身高高矮;而隐性基因则是指不表现在个体外部的性状。

在身高的遗传中,身高高矮是由多个基因的组合决定的。

二、遗传身高计算方法1. 身高基因的传递方式身高基因的传递方式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多基因遗传。

多基因遗传是指身高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每个基因都可以有不同的等位基因,相互组合形成不同的基因型。

这些基因型再通过统计学方法计算,得出身高的可能范围。

2. 身高基因的计算公式身高的遗传计算公式可以通过遗传学原理推导得出,但为了避免使用公式,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计算身高:(1)了解家族的身高情况:通过调查家族成员的身高情况,可以初步了解家族的身高遗传特点,例如是否存在身高高矮不均衡的情况。

(2)分析父母身高:根据父母的身高情况,可以初步推测孩子的身高范围。

一般来说,父母身高高的话,孩子的身高也会相对较高。

(3)考虑其他因素:除了遗传因素,还有一些环境因素也会影响身高,例如营养、运动等。

因此,在计算身高时,还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三、其他影响身高的因素1. 环境因素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会对身高产生影响。

例如,饮食习惯、生活环境、运动等都可以影响身高的发育。

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高的增长。

2. 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在身高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般来说,男性的身高相对较高,这与性别特征和遗传因素有关。

3. 年龄因素身高的增长与年龄有关。

在生长发育期,身高会逐渐增加,但在青春期结束后,身高增长趋势会逐渐减缓。

人体性状与基因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人体性状与基因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人体性状与基因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让我们有了众多关于基因的研究,以及如何将基因与人体性状联系起来的探讨。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人体性状与基因型之间的相关性,这个领域的研究发现对医药行业以及人类基因组学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体性状是指一些身体特征的表征,包括身高、体重、眼睛颜色、鼻形状、血型等等。

这些性状有些是通过个体的基因型所决定的,有些则是受到内在及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

基因型则是指一个体细胞或生殖细胞里的基因组成。

一个人的基因型是由他们父母所传递的基因组成决定的,既然人体性状受到基因型的影响,那么基因型变异的相应性状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成为了科学家们研究的重要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借助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为了研究人体性状与基因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相应相关性进行了探究。

其中包括了遗传联锁、关联分析、复杂性状遗传显性模型等方法。

在这些方法中,最常见的是关联分析和复杂性状遗传显性模型。

关联分析是一种基因组广泛扫描技术,可通过寻找某些基因变异与某些特定性状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揭示某些基因所具有的相应性状。

而复杂性状遗传显性模型则是一种基于生物统计学方法的模型,该模型用于研究基因型与相应复杂性状之间的关系,这种模型可用于探究某些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

在研究中,科学家们利用基因组广泛扫描技术,在人类基因组中寻找与一些常见性状有关的特定变异。

这个工作对于寻找疾病相关基因,发现对特定药物偏好的基因等方面都非常有帮助。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是一种常用的基因标记,科学家们会尽全力寻找这些SNP与某些特定性状之间的关联关系。

思路是:研究某些特定SNP占据人类基因组中哪一区域,并对其与一些基本性状和复杂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人类生命的本质。

研究表明,许多常见的性状,如身高、体重、血型等都受到基因型的影响。

身高差异教案:探究身高的遗传规律

身高差异教案:探究身高的遗传规律

身高差异教案:探究身高的遗传规律一、教学目标1、掌握基础知识:身高的遗传规律;2、了解环境因素对身高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实验和探究能力;4、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身高的遗传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学生对身高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实践操作。

三、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课外调研、讨论。

四、教学流程1、引入(10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身高与家人的身高有没有什么关系,并开放式地引导学生思考:人的身高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2、讲授(30分钟)教师讲授身高的遗传规律,即身高的遗传是多因素的。

影响人类身高的遗传因素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定量遗传因素,即一个性状需要多个基因控制,且每个基因在数量上都是可以叠加的;二是定性遗传因素,即某个性状只需要一个基因控制。

然后讲解了环境因素对身高的影响,如营养、运动、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

要让学生理解两个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如果基因的数量越多,其表现的效果就越强;如果一个基因被遗传的次数越多,其效应就越明显。

3、实验(6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在班级里选择10个人,分别是男、女。

先测量他们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老师安排学生分成五组,每组在实验室进行以下操作:用卡尺分别测量每个学生的指长、臂长、足长以及小臂长,然后将这些数据都记录好。

利用记录下来的数据,让学生尝试计算出自己的身高。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计算,如相加法、倍数法等,并比较出计算结果是否有较大误差。

通过和实际身高数据的对比,让学生了解自己计算身高的误差在什么范围内。

4、课外调研(3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回家后,调查家庭成员的身高,并将调查结果写下来。

5、讨论(30分钟)学生们带回来了不同的数据,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调查结果中,身高存在差异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在同一个家庭环境下,为什么会出现身高的差异?是否就是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还是环境因素的影响?或者两者混合的影响?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对身高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到:身高的遗传规律是多因素的,其中包括基因的数量、基因的表现力、性别等;同时,环境因素也对身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如营养、运动、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等。

遗传与身高的关系

遗传与身高的关系

遗传与身高的关系身高是一个人体魄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与身高密切相关的一个因素就是遗传。

遗传是指个体从父母那里继承到的基因信息,它对人的身材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遗传与身高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首先,身高的遗传性是科学界公认的事实。

早在20世纪初,就有学者开始研究身高与遗传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家族历史和多胞胎的数据,他们发现身高在家族中有明显的聚集性,即父母身高较高的子女也往往身材高大。

这一结论得到了后来大量的研究结果的验证,科学家们基本上都达成共识:父母身高是孩子身高的重要决定因素。

其次,身高的遗传潜力是有限的。

虽然遗传对身高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但并不意味着遗传就能决定一个人的最终身高。

事实上,环境因素同样也会影响身高的发育。

饮食习惯、运动锻炼、生活环境等各种因素都可能对身高产生影响。

举个例子,假如一个拥有良好遗传基因但却缺乏足够营养和运动的孩子,他的身高极有可能无法达到他遗传潜力的最大值。

因此,遗传只是决定身高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

再者,身高的遗传具有复杂性。

虽然我们可以大致说父母身高高,子女身材也往往较高,但在实际情况中,遗传背后的机制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事实上,身高的遗传是受到多个基因的共同作用的。

在人的基因组中,有许多与身高相关的基因参与着身材的发育,这些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表达,以及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对身高产生影响。

因此,即使父母身材高大,子女也不一定就能继承到他们全部的优势遗传。

最后,人类身高发育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经过大量的人类调查和研究发现,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群中,身高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例如,北欧地区的人平均身高较高,而亚洲地区的人则相对较矮。

这种地区差异主要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关。

不同地区的人群遗传背景不同,各地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也不尽相同,因此导致了身高的差异。

综上所述,遗传与身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父母的身高对孩子的身材发育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但环境因素同样也会对身高产生影响。

人类遗传性状调查报告

人类遗传性状调查报告

人类遗传性状调查报告引言:遗传是指生物在繁殖过程中所传递给后代的基因信息。

人类也拥有许多遗传性状,如眼睛颜色、身高、血型等。

本报告旨在对人类常见的遗传性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1.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人类常见遗传性状的分布情况,了解遗传的模式和规律,为人类遗传研究和健康管理提供参考。

2.调查方法:选择样本群体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记录,样本数量达到1000人,包括男女各一半,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族群均有参与。

3.调查结果及分析:1)眼睛颜色: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中有58%的人眼睛颜色为棕色,28%为蓝色,10%为绿色,4%为黑色。

研究表明,眼睛颜色主要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其中EYCL1基因与蓝色眼睛相关,OCA2基因与棕色眼睛相关。

2) 身高:样本中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73cm,女性的平均身高为160cm。

研究发现,身高主要由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其中GRB10基因与身高相关。

3)血型: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中有32%的人为A型血,26%为B型血,40%为O型血,2%为AB型血。

血型由ABO基因决定,在人类种群中A和B是最常见的血型。

4)皮肤颜色:根据调查结果,样本中大部分人皮肤颜色较为中等,只有少部分人皮肤较为浅或较为深。

皮肤颜色主要由多个基因决定,其中MC1R基因与皮肤颜色相关。

5)指纹形状: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中指纹形状呈现出多样性,有弓形指纹的人占40%,回纹指纹的人占30%,环形指纹的人占15%,其他形状的指纹占15%。

指纹形状主要由多个基因决定。

4.结论:通过对遗传性状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性状在人类种群中的分布情况。

这些遗传性状的呈现由多基因遗传决定,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了解遗传性状的模式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遗传机制,进行遗传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及个体健康管理。

2. Liu, F., Wollstein, A., & Hysi, P. (2024). Ph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o EMR-free. Trends in Genetics, 35(11), 844-845.。

人类身高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人类身高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得 了很 多突破 性进 展 。全基 因组 关联分 析( G WA S ) 的应用 ,发 现和 证实 了上 百个 与人 类身高相 关 的单核 苷酸 多
态性位 点( S NP s ) ,拓展 了人们 对人 类 生长 和发育 的相 关遗传 学 认识 ,同时也为研 究人 类其他 复杂性 状提供 了理 论 依 据和借 鉴 。 本 文综 述 了人类 身高 的遗传 学研 究进 展 , 探讨 了 目前该研 究领 域所存 在 的 问题 和未来发 展方 向, 以期 为今 后人 类身 高相 关 的遗传 学研 究提供 参考 和借 鉴 。
Ur u mgi 83 0 0 46 ,Ch i n a , "
2 . De p a r t me n t o fPa t h o l o g y , We s t e r n Un i v e r s i t y , L o n d o n , N6 A5 A5 C a n a d a , "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Bi o l o g i c a l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Ge n e t i c En g i n e e r i n g , Co l l e g e o fL l y e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Xi n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关键 词 : 人类身高;连锁分析;关联分析;全基 因组关联研 究
Pr o g r e s s i n g e n e t i c r e s e a r c h o f h um a n h e i g h t
Ka i xu Che n , We i l a n Wa ng , Fuc h un Zh a n g , Xi uf e n Zhe n g , ,

身高体重的遗传因素探索

身高体重的遗传因素探索

身高体重的遗传因素探索人类身高体重的遗传因素备受关注,这两个特性都是多基因遗传的结果。

在人类基因组解析完成后,对这两个特性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基因中任何一个单独的基因不能完全解释身高和体重方面的变化。

本文将探索身高体重的遗传基础以及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

1. 身高的遗传因素参考过去的人类遗传研究和动物模型,目前已知身高由几百个遗传变异决定。

研究表明,单个基因中变异的影响程度很小,但是如果考虑所有变异的共同影响,则对身高有显著的影响。

一些基因(如IGF1)已经在身高表现方面得到了更好的解释。

基因集成和分析(如Polygenic Score)使得我们可以从DNA芯片上估算个体身高的概率。

2. 体重的遗传因素与身高类似,体重也是由多个基因的复杂遗传过程所决定的。

一些基因可以影响胃口和代谢速率,这些变异有时可以导致肥胖等问题。

例如,MC4R基因中的变异就是肥胖的一个原因。

除了基因的内在影响外,人们还发现环境因素(如饮食和锻炼)在基因背后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一个有肥胖基因的人如果过度进食高热量食物,再怎么锻炼都难以保持体重。

3.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虽然基因决定了身高和体重不同方面的表现,但是环境的影响也很重要。

例如,一个人在生命早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身材可能会更高大;而在营养不良的条件下,可能比较矮小。

同样,体重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牛津大学的研究表明,婴儿期肥胖可能会导致更高体重的风险,并且自饮食改变身体形态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结论身高体重的遗传基础十分复杂,我们了解到,单个基因变异的影响程度很小,而多个基因的相互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基因会发挥不同的作用,这两个特性也受环境影响而产生变化。

总之,身高和体重都是被多种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所影响的复杂性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身高(多基因性状)形成机制探讨
作者:要学棣
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5年第09期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教材的版本较多,系列比较混乱,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编写质量不高,时有概念性错误出现,造成了不良影响。

2.陈陈相因,编不出新意,编不出特色,经常是编者换了一大批,内容照抄上一版。

本文在多基因性状形成机制方面提出全新的观点,希望引起同行专家的重视。

【关键词】因袭;错误;影响;改进
医学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令人担忧的地方,特别是近年来新版的著作,依然有不少或大或小的错误(尚不包括印刷错误),不得不引起警惕。

例如关于以人的身高为例讲述多基因性状的形成时,往往采用如下的叙述方式:
“设等位基因A与A',B与B',C与C'控制身高的变异,其中A、B、C可以使身高增加5cm;而A'、B'、C'可以使身高减少5cm。

人平均身高为165cm,基因型是AA’BB’CC’;身高极高的为180 cm,基因型是AABBCC;身高极矮的为150 cm,基因型是A'A'B'B'C'C'。

假如一个身高极高的个体(AABBCC)和一个身高极矮的个体(A'A'B'B'C'C')婚配,F1代都具有杂合基因型(AA'BB'CC'),从理论上都应为平均身高,然而,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F1代个体间在身高上仍然会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完全是因为环境因素的结果。

如果F1代的不同个体间进行婚配,F2代的大部分个体仍将具有中等身高,但是变异范围更广,将会出现一些极端类型的个体。


“多基因遗传性状的变异在群体中的分布是连续的,有一个峰,即平均值。

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只是量的变异,因此又称为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character)。

例如,人的身高、智能、血压等,如果随机调查任何一个群体的身高,则极矮和极高的个体只占少数,大部分个体接近平均身高,而且呈现由矮向高逐渐过渡,将此身高变异分布绘成曲线,这种变异呈正态分布(图14-2)”。

(《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 第五版. 王洪波张明亮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70页)
1.人的身高范围应在130cm(排除侏儒症)~230 cm(排除巨人症)之间变动,方能符合人类身高的实际情况。

2.一个使身高降低的基因被一个使身高增高的基因替换后,身高应变动10cm,因为5-(-5)=10!
3.“多基因性状是连续的”,身高不应该大幅度跳跃,事实上,在身高范围内,任意身高都是客观存在的,例如165、166、167cm……,只有这样,才称得上“多基因性状是连续的”,而不是“形状变异的分布呈正态分布”才算“多基因性状连续”。

4.人类身高的控制基因大约有12对。

5.图14-2反应的不是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自然看不出性状(身高)由矮向高逐渐过渡的关系。

问题出在图的横坐标是身高,纵坐标是变异人员数!
“身高”是性状,变异分布是人数,二者不能等同。

数量性状应该这样定义:多对等位基因决定一个性状,每一对等位基因可有正向基因与逆向基因之分,性状随正向基因数量的增多而加强,所以称为数量性状。

例如身高,正向基因越多,身材越高。

以身高为例,模拟数学函数式可表示为:H=2kx+b,式中x是正向基因的数量;k为常数(每个正向基因的作用值),2k是由于每增加一个正向基因的同时必然减少一个逆向基因,k-(- k)=2k,作用效果是k的2倍;b为基本身高,等于全是逆向基因的个体即极矮的个体的身高。

假设人的身高由三对等位基因决定,身高与基因的关系如下图。

从图中看出,身高以10厘米的幅度跳跃,尚不能说明“连续”,看来,决定身高的基因远大于3对,约有12对,身高方可“连续”。

“假设人的身高由三对等位基因决定”,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从实际情况推断,如果人类的身高在140厘米到220厘米的范围内变动,则至少由12对等位基因控制!每个微效基因的作用只有1、2厘米而已!大部分编者不会应用二项式定理,只会列表、数数,得出3对等位基因有7种基因型。

若举10对等位基因,则可形成1024种雌配子和1024种雄配子,配子间自由组合,有上百万种可能性,最终无法“数出”有多少种基因型!
若身高由12对等位基因控制,则形成雌、雄配子的几率各为212=4000,根据自由组合规律,基因型总数约为16000000种,两种极端变异类型的概率约为1/16000000,全世界两种极端变异类型的人数约各为300人左右,比较接近实际。

而12对等位基因可形成25类基因型,人类的身高若在140厘米到220厘米的范围内变动的话,每一类基因型的人的身高将在3厘米左右的范围内变动,即人的身高以厘米为单位测量时,恰好各个数值都可能出现,由低到高呈线性分布,说明“人的身高变化是连续的”,而不是“人数分布的频数呈正态分布说明多基因性状(身高)变异的分布是连续的” !
作者简介:要学棣(1957-),男,甘肃省平凉市人,硕士,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现任甘肃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量遗传。

参考文献:
[1]张忠寿.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黄健.医学遗传学基础[M].第1版.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
[3]张丽华,邹向阳.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医学遗传学中的多基因遗传》[J]要学棣 ;巨涛,中外健康文摘,201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