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学设计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学科:八年级生物教学目标:1. 了解基因与DNA的关系;2. 掌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3. 能够运用基因控制性状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教学重点:基因与DNA的关系,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

教学难点:基因控制性状的实例分析。

教学准备:PPT课件、生物学道具、案例素材。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包括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和杂合基因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遗传现象,如双眼皮、单眼皮等,并分析其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巩固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遗传观念。

三、课后作业1. 绘制基因控制性状的示意图;2. 收集家族遗传资料,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实例;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练习成绩等多方面评价学生对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案内容拓展1. 基因与性状的关联教师通过PPT展示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理解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 基因突变教师讲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及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在遗传中的作用。

七、实践活动1. 基因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基因实验,如提取DNA、观察染色体等,直观地了解基因与DNA 的关系。

2. 实验报告八、课堂讨论1. 基因与环境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环境的关系,如营养、光照等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第一章:基因的概念与性状的关系1.1 教学目标了解基因的概念理解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1.2 教学内容基因的定义与特点基因与DNA的关系基因与性状的相互作用1.3 教学活动引入基因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的作用通过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究基因与性状的相互作用1.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与性状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二章:基因的遗传规律2.1 教学目标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理解基因的遗传方式2.2 教学内容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基因的分离与组合基因的显性与隐性2.3 教学活动介绍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及其发现通过示例解释基因的分离与组合引导学生探究基因的显性与隐性2.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遗传规律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三章:基因突变与生物变异3.1 教学目标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理解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基因突变的原因与类型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基因突变与生物进化的关系3.3 教学活动介绍基因突变的概念及其原因通过实例说明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与生物进化的关系3.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突变的understanding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四章:基因技术及其应用4.1 教学目标了解基因技术的概念理解基因技术在生物领域的应用4.2 教学内容基因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基因工程在农业、医学和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基因技术的伦理与法律问题4.3 教学活动介绍基因技术的原理与方法通过实例说明基因技术在农业、医学和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基因技术的伦理与法律问题4.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技术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五章: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5.1 教学目标了解基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5.2 教学内容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定义与特点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5.3 教学活动介绍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定义与特点通过实例说明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5.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六章: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6.1 教学目标理解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掌握自然选择与遗传变异的关系6.2 教学内容遗传变异的概念与类型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自然选择与遗传变异的关系6.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介绍遗传变异的概念与类型分析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讨论自然选择如何作用于遗传变异提问学生关于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七章:基因伦理与法律问题7.1 教学目标理解基因伦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基因相关法律问题的知识7.2 教学内容基因伦理的定义与重要性基因隐私权与基因歧视问题基因技术的法律监管7.3 教学活动讨论基因伦理的定义与重要性分析基因隐私权与基因歧视问题研究基因技术的法律监管现状7.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伦理与法律问题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八章:基因治疗与遗传疾病8.1 教学目标理解基因治疗的概念与原理掌握遗传疾病的成因与治疗方法基因治疗的基本原理与类型常见遗传疾病的成因与影响基因治疗在遗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8.3 教学活动介绍基因治疗的概念与原理分析常见遗传疾病的成因与影响探讨基因治疗在遗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挑战8.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治疗与遗传疾病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九章:基因编辑技术9.1 教学目标理解基因编辑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的使用9.2 教学内容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的原理与操作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前景9.3 教学活动回顾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讲解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的原理与操作步骤探讨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前景与挑战9.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十章:基因研究的前沿技术10.1 教学目标了解基因研究的前沿技术掌握多组学数据的分析方法10.2 教学内容单细胞测序技术空间转录组技术多组学数据整合与分析方法10.3 教学活动介绍单细胞测序技术与空间转录组技术分析多组学数据整合与分析的方法与挑战探讨基因研究前沿技术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10.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研究前沿技术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基因的概念与性状的关系:理解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并掌握基因如何影响生物的性状。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因的概念,知道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 让学生掌握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生物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基因的概念2. 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3. 基因的传递规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因的概念,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规律。

2. 教学难点:基因的传递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基因的传递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亲子代之间性状相似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基因与生物性状的思考。

2. 基因的概念:讲解基因的定义,解释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3. 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分析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举例说明。

4. 基因的传递规律:讲解孟德尔遗传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讨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奥秘。

附: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举例说明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

3. 绘制基因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的示意图。

4. 搜集有关基因与生物性状的资料,进行阅读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评估学生对基因概念、基因与生物性状关系以及基因传递规律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品质、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教案设计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优秀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教案设计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优秀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教案设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优秀教案教案设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作用。

2. 掌握基因表现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

3. 了解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4. 学会利用遗传交叉和遗传图谱分析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作用。

2. 掌握基因表现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1. 基因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介绍。

2. 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3. 遗传交叉和遗传图谱分析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教学法:通过讲解基本知识点,引导学生对基因控制性状的理解。

2. 实验教学法: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直观地了解基因控制性状的过程。

3.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1. 向学生展示一张照片,询问学生这个人长得像父母中的哪一位,引发学生对基因控制性状的思考。

步骤二:理论知识讲解1. 讲解基因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通过图示和实例进行说明。

2. 讲解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介绍突变的原因和类型。

步骤三:实验操作1. 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豆苗的颜色和种子的形状。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推测豆苗颜色和种子形状受到哪些基因的控制。

步骤四:讨论和总结1. 小组讨论,学生交流彼此的实验结果和推测,分析豆苗颜色和种子形状受到哪些基因的控制。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作用。

步骤五:拓展延伸1. 讲解遗传交叉的原理和方法,通过遗传交叉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2. 讲解遗传图谱的概念和制作方法,让学生进行遗传图谱的绘制。

六、教学评价1. 请学生完成一份练习题,测试学生对基因对性状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讨论表现,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清晰明确?2. 教学内容是否有足够的重点和难点?3.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4.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可以进行改进?5. 是否需要增加更多的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上是一份基因对控制生物性状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八、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含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步骤。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因的概念,知道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 让学生理解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知道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性状的。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基因的概念: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段特定序列,具有遗传信息,能够控制生物的某一性状。

2. 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通过编码蛋白质,进而影响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举例说明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的某一性状的,如双眼皮、单眼皮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基因的概念、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2. 难点: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分子机制。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因的概念、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联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物性状的遗传机制。

2. 讲解基因的概念,阐述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3. 分析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如双眼皮、单眼皮等。

4. 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联系,进行课堂讨论。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基因概念、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2. 搜集其他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进行分析。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分析,探讨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性状的。

2. 展示与分享: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分享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

3. 总结与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规律,帮助学生建立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联系。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优秀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优秀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优秀教案篇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学设计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3、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举例说出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区别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三、教学难点: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四、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内容。

遗传和变异使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内因。

生物的遗传是在生殖过程中完成的,生物的性状是遗传物质在发育中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应从比较亲子代的各种特征开始,然后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到基因水平。

五、学情分析:学生对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知识知之甚少,初一时学的克隆羊多利,也仅仅说明遗传信息在细胞核里。

所以,教师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调查、分析和讨论,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准备丰富的性状、相对性状的图片资料,做成ppt。

(2)拍摄同学们熟悉的老师和同学的照片做性状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关于转基因生物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一、遗传和变异生物界普遍地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

利用最近火热的《爸爸去哪儿》节目成员照片,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遗传是亲子间的相似性。

变异是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克隆牛为什么长得都一样?几乎没有差异呢?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是从性状开始的,什么是生物的性状?二、生物的性状与相对性状(一)性状的概念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图中展现的是生物的什么特征。

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直发和卷发、有无酒窝、有无耳垂等。

这些都是人的外形特点(形态结构特征)。

教师举例说明,血型、血压??等是人的生理功能特点(生理特性)。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生物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生物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理解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

3. 让学生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性状表现中的作用。

4.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因的概念: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段特定序列,具有遗传信息,能够控制生物的某一性状。

2.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个性状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基因控制。

3.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显性基因表现在生物体外部形态上,隐性基因只有在没有显性基因时才表现出来。

4. 基因的传递:基因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遗传给下一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因的概念、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基因的传递。

2. 教学难点: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性状表现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4. 运用遗传图解法,让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准备遗传图解的示例资料。

3. 安排小组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引发学生对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思考。

2. 讲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

3.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基因的作用。

4. 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性状表现中的作用。

5. 讲解基因的传递,让学生理解基因如何在亲子代间传递。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

八、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加深对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理解。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教案设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教案设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教案设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案设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教学目标:1.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原理;2.掌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和效应;3.学会运用基因控制性状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原理;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和效应;3.运用基因控制性状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家谱图引起学生的思考:“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同一家族中的成员往往会有相似的性状?这是否与基因有关呢?”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2.讲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原理(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基因的定义和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原理。

通过示意图展示基因在DNA上的分布,以及基因对性状的表现方式。

解释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3.探究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和效应(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观察和分析一些家族性状的传递方式,分析并总结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和效应。

例如,讨论眼睛颜色、血型等常见性状的遗传规律。

4.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通过给出一些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例如,分析一家中有三个孩子,父亲和母亲的眼睛颜色分别为蓝色和褐色,其中一个孩子的眼睛颜色为绿色,请问根据这些信息,判断父母对孩子眼睛颜色的基因有没有突变?5.小组活动(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基因控制性状的实验。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性状,例如花色、叶形等,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操作步骤,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和记录。

最后,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讨论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和效应。

6.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基因对性状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鼓励学生多思考和研究相关问题,并向他们介绍一些基因工程的应用领域。

四、教学资源:1.家谱图模板;2.基因控制性状实验材料。

五、教学评价: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小组活动和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和原理的理解,以及基因对性状的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两部分内容。

中心法则是生物学的核心规律,“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是对三者关系的总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解释中心法则的基本内容
⑵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⑴锻炼学生根据实验证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⑵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中心法则的修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三者关系的确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同时科学发展是永无止境的。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中心法则的理解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在初中生物课以及前三章的学习中,阐述的都是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学生对蛋白质在其中的作用并不很明确。

教材中的几个实例也都是着眼与此,与前面的遗传因子等遥相呼应,是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三者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1、教师讲述、举例、演示、启发与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探索相结合。

2、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完成课前预习学案,提出疑惑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训练与提高、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㈠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㈡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问〗水中的叶比空气中的叶要狭小细长一些,这两种形态的叶,其细胞的基因组成应是一样的。

为什么叶片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而叶片却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形态?
㈢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活动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发展
引导学生阅读P69资料分析,小组内讨论交流,尝试根据提供的实验证据,分析最初的中心法则的不足,并作出适当的修改;鼓励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最后阐述中心法则的基本内容。

〖提示〗1.没有。

实验证据指出了原有的中心法则所没有包含的遗传信息的可能传递途径,是对原有中心法则的补充而非否定。

2.遗传信息从RNA流向DNA、从RNA流向RNA的结论是确信无疑的,而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的途径是有可能存在的。

3.尝试归纳中心法则与基因表达的关系,如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9-70,
〖问〗1、如何用中心法则来解释豌豆的圆粒和皱粒这一对相对性状?与人的白化病的形成有何相似之处?两个例子中的蛋白质都属于哪一类物质?并尝试用基因、蛋白质、性状画出概念图。

2、囊性纤维病的形成中,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也是酶吗?能否再举一个相似的例子?(可提示这种蛋白质叫做结构蛋白)也用概念图画出三者的关系。

3、对比两个概念图,进行归纳。

学生思考问题,小组内交流,教师要适时与学生互动,及时发现、解决学生产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一类是类似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和侏儒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或激素的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另一类是类似囊性纤维病、镰刀型贫血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性状。

以上分析综合如下图。

由此可见,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探究活动三: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影响因素
教师可演示果蝇翅的发育需要经过酶催化的反应,而酶是在基因指导下合成的,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等资料,对人身高的研究资料,并组织学生讨论影响人身高的因素还有那些;学生阅读P70的细胞质基因的资料,来丰富对基因控制性状的认识;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一个基因能决定一种性状,但有的性状受多对基因的控制(如人的身高)。

多因一效与一因多效
(2)基因控制性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㈣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本节主要内容,当堂检测,及时反馈纠正
㈤发导学案,布置预习:这节课后请大家先预习第三节-遗传密码的破译,并完成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
2.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十.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主要采用资料分析的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发展的过程。

除教材原有的资料外,还需要进一步参考相关资料,选出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的进行演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