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通过学习差不多明白:基因能够操纵生物体的性状,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要紧承担者,以及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那么生物体的性状与基因、蛋白质有何关系呢?本节课的重点确实是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要紧通过介绍基因操纵性状的两种方式来让学生们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
基因操纵性状是通过直截了当操纵和间接操纵来实现的,那个地点要注意充分运用两类遗传现象的实例来说明。
一类是类似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和侏儒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操纵酶或激素的合成来操纵细胞代谢过程,从而操纵生物性状;另一类是类似囊性纤维病、镰刀型贫血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操纵结构蛋白的合成,从而直截了当操纵性状。
以上分析综合如下图。
由此可见,基因操纵性状是通过操纵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教学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三、过程导入大伙儿都明白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之间的性状各不相同。
而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明白基因能够决定性状。
那么,基因是如何决定性状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基因对性状的操纵。
一、中心法则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还没有搞清晰之前,克里克就预见了那个遗传信息流淌的一样规律,他在1957年提出一个中心法则:遗传信息能够从DNA 流向DNA ,也能够从DNA 流向RNA ,进而流向蛋白质。
概括如图(4-2-2):图4-2-2中心法则在后来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被揭示后获得公认,中心法则实质上蕴涵着核酸和蛋白质这两类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其产生和进展则与人类对核酸结构和功能的认识紧密相关。
但随着实验数据的积存,人们发觉其中心法则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我们看书本P69的三个资料。
请修改课本P68图4-7的中心法则,结果如图4-2-3所示。
图4-2-3中心法则是生命体系中最核心、最简约、最本质的规律,把握中心法则对生命本质的把握有着重要的作用。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学科:八年级生物教学目标:1. 了解基因与DNA的关系;2. 掌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3. 能够运用基因控制性状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教学重点:基因与DNA的关系,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
教学难点:基因控制性状的实例分析。
教学准备:PPT课件、生物学道具、案例素材。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包括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和杂合基因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遗传现象,如双眼皮、单眼皮等,并分析其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巩固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遗传观念。
三、课后作业1. 绘制基因控制性状的示意图;2. 收集家族遗传资料,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实例;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练习成绩等多方面评价学生对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案内容拓展1. 基因与性状的关联教师通过PPT展示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理解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 基因突变教师讲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及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在遗传中的作用。
七、实践活动1. 基因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基因实验,如提取DNA、观察染色体等,直观地了解基因与DNA 的关系。
2. 实验报告八、课堂讨论1. 基因与环境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环境的关系,如营养、光照等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教材分析1.本小节主要讲述:基因的本质,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等内容。
本小节的引言指出了DNA是联系子代与亲代的物质,简要地交代了DNA 与基因,以及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在讲述基因的本质时,首先以果蝇的某些基因在染色体上排列的图例,交代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然后,阐述基因的本质--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在此基础上,教材又讲述了DNA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即通过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首先通过讲述两种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作用,阐明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然后,用遗传学的中心法则对遗传信息的传递(DNA 分子的复制)和表达(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功能进行小结。
由于课时所限,中心法则的内容处理为小字。
关于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使学生对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蛋白质是如何决定生物性状的。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两点:第一,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的;第二,基因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的。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是本节教材的教学难点。
2.本小节与他它章节的联系:a.与“生物的遗传定律”紧密联系;b.与“生物的变异”紧密联系;c.与高三教材《基因的结构》及《基因表达的调控》紧密联系。
本节内容的掌握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中心法则”的概念及发展(A:知道)。
(2)DNA与RNA的异同(B:识记)。
(3)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本质(B:识记)。
(4)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B:识记)。
(5)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B:识记)。
(6)遗传信息和“密码子”的概念(C:理解)。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基因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三、重点·实施方案1.重点(1)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基因的本质。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_教学设计与反思

探究式教学《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解释中心法则2、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教学重点:1、中心法则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教学难点:基因、蛋口质与性状的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教学过程:导入:课代表总结前一节内容,说出本节课的标题。
今天我们只要学习第2节的内容:同一株水毛萇,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形态。
问题:①这两种叶形有什么区别?②这两种形态的叶,其细胞的基因组成一样吗?③是哪些因素导致和这种形状的改变?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完成以上问题。
引出课题一一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在前一节,我们学习了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即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也就是遗传信息的转录、翻译。
由此引出第一个知识点。
1.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发展【学生讨论,总结中心法则】讲述:科学家克里克根据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中心法则。
BIJ:接下来看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资料,找岀规律,完成讨论,补充中心法则如下:补充后的中心法则,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 这两条途径。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学生讨论,总结4例子的原因,绘出图解】基因控制性状就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
基因可比喻为导演,蛋白质可比喻为演员。
基因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细胞核基因),而合成蛋白质是在细胞质里进行的。
而性状则是生物表现出来的一 些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活动的总称。
间接控制从基因的角度来分析孟德尔的圆粒与皱粒豌豆 DNA 中插入了一段外来的DNA 序列, 打乱了编码淀粉分支≡0S≡E1淀粉分支酶不能正常合成I蔗糖不能合成为淀粉,蔗糖含童升高I淀粉含量低的豌豆由于失水而显得皱缩(性状:皱粒)从上述实例来看,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 生物体的性状。
口化病也是这类例子。
直接控制除了上述方式,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 状。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重点
1.解释中心法则
2.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依据:学生基础和认知特点及教学经验。
教学
难点
中心法则
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基础和认知特点及教学经验
学习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画出遗传信息的一般流动方向
2.结合资料分析,补充中心法则
3.举例说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理由: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教具
教材、教辅、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1.课前3分钟
阅读资料
布置务,巡视
阅读教材,画出中心发则的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5分钟
课前小考
出示问题
学生将答案写在本上,互批互改
巩固基础知识
3分钟
2.承 接
结 果
资料分析
指导,给出探究问题。
阅读、分析资料,补充中心发则,黑板板演。
7分钟
3.
做
议
讲 评
中心发则
巡视,抽签展示,汇总正确答案
学生结合中心发则内容,讨论并写出各阶段的场所、原料、模板、酶类等基本条件,学生记录在笔记本上。
构建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15分钟
基因、性状、蛋白质的关系
实例分析,说出基因、性状、蛋白质的关系
8分钟
4.
总结
提升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结合本节课知识写出中心法则并背诵
培养学生总结当堂内容的能力
2分钟
5.
目 标
高中生物_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章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节,课标对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未做出要求,但中心法则是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可以回顾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又可以为下面几章做铺垫,所以课本也做了详细介绍。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课标中明确规定为Ⅱ级要求,即理解和应用的层次。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遗传实例,让学生分析原因,并理解掌握。
二、教材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包括“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两部分内容,进一步阐明了基因在生物体内是如何起作用的。
它是前三章的进一步深入,又是为后面三章的学习打基础,所以在知识的学习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首先介绍了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分析,对最初的中心法则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通过比较圆粒皱粒豌豆的形成,分析囊性纤维病的病因等,总结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说明基因对性状间接和直接控制,即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或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举例分析基因与性状的数量对应关系,最后总结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三、学情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学生在初一时学过克隆羊多利,单只了解了遗传信息在细胞核里,学生对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面知道的较少。
通过本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已初步理解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初步了解基因与染色体、基因与DNA、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学习障碍与难度:由于知识的迁移和教材编排的原因,学生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教师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出示图片,分析实例从感性认识出发,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解释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2)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2、能力目标:(1)运用图文转换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处理。
(2)尝试运用不同的生物科学思维的方法解释生物现象。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心法则”及其完善发展的过程,说明了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并通过具体事例来阐明基因是如何通过影响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影响生物的性状的。
这一节课实际上是对必修一中《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和本章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综合,也可以说是一种简练的总结。
上一节中刚讲完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以及之前对DNA分子的详细学习,学生的知识网可能会有一些凌乱,那么这节课的学习就能够帮助学生将之前学习过的内容形成一个规整的思维导图,即“中心法则”,这是生命体系中最核心最简约最本质的规律,掌握中心法则对生命本质的把握有着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过程与方法: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2、教学难点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四、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统计好的家庭成员性状调查表。
教学器材:(1)准备同学熟悉的性状、相对性状的图片资料。
(2)和学生内容顺序一样的性状调查表。
转基因鼠实验过程的投影片。
(3)转基因作物、动物、食品等图片资料。
五、教法设计1.讲授法与讨论相结合2.直观式教学为主,结合启发式教学六、教学设计过程[情景导入]:教师:我们先来看一张照片。
是一张母子的合影,请同学们找找看,孩子的什么地方长得像妈妈?什么地方不像妈妈?学生:相互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象同学们看到的那样,孩子有些地方像妈妈,有些地方不像。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第四章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教材分析:本节包括“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两部分内容。
中心法则是生物学的核心规律,“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是对三者关系的总结。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解释中心法则的基本内容⑵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2、能力目标⑴锻炼学生根据实验证据得出结论的能力⑵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中心法则的修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三者关系的确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同时科学发展是永无止境的。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中心法则的理解(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在初中生物课以及前三章的学习中,阐述的都是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学生对蛋白质在其中的作用并不很明确。
教材中的几个实例也都是着眼与此,与前面的遗传因子等遥相呼应,是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三者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1、教师讲述、举例、演示、启发与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探索相结合。
2、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完成课前预习学案,提出疑惑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训练与提高、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㈠预习检查、总结疑惑㈡情境导入、展示目标〖问〗水中的叶比空气中的叶要狭小细长一些,这两种形态的叶,其细胞的基因组成应是一样的。
为什么叶片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而叶片却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形态?㈢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活动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发展引导学生阅读P69资料分析,小组内讨论交流,尝试根据提供的实验证据,分析最初的中心法则的不足,并作出适当的修改;鼓励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最后阐述中心法则的基本内容。
〖提示〗1.没有。
实验证据指出了原有的中心法则所没有包含的遗传信息的可能传递途径,是对原有中心法则的补充而非否定。
2.遗传信息从RNA流向DNA、从RNA流向RNA的结论是确信无疑的,而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的途径是有可能存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两部分内容。
中心法则是生物学的核心规律,“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是对三者关系的总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解释中心法则的基本内容
⑵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⑴锻炼学生根据实验证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⑵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中心法则的修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三者关系的确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同时科学发展是永无止境的。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中心法则的理解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在初中生物课以及前三章的学习中,阐述的都是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学生对蛋白质在其中的作用并不很明确。
教材中的几个实例也都是着眼与此,与前面的遗传因子等遥相呼应,是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三者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1、教师讲述、举例、演示、启发与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探索相结合。
2、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完成课前预习学案,提出疑惑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训练与提高、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㈠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㈡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问〗水中的叶比空气中的叶要狭小细长一些,这两种形态的叶,其细胞的基因组成应是一样的。
为什么叶片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而叶片却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形态?
㈢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活动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发展
引导学生阅读P69资料分析,小组内讨论交流,尝试根据提供的实验证据,分析最初的中心法则的不足,并作出适当的修改;鼓励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最后阐述中心法则的基本内容。
〖提示〗1.没有。
实验证据指出了原有的中心法则所没有包含的遗传信息的可能传递途径,是对原有中心法则的补充而非否定。
2.遗传信息从RNA流向DNA、从RNA流向RNA的结论是确信无疑的,而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的途径是有可能存在的。
3.尝试归纳中心法则与基因表达的关系,如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9-70,
〖问〗1、如何用中心法则来解释豌豆的圆粒和皱粒这一对相对性状?与人的白化病的形成有何相似之处?两个例子中的蛋白质都属于哪一类物质?并尝试用基因、蛋白质、性状画出概念图。
2、囊性纤维病的形成中,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也是酶吗?能否再举一个相似的例子?(可提示这种蛋白质叫做结构蛋白)也用概念图画出三者的关系。
3、对比两个概念图,进行归纳。
学生思考问题,小组内交流,教师要适时与学生互动,及时发现、解决学生产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一类是类似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和侏儒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或激素的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另一类是类似囊性纤维病、镰刀型贫血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性状。
以上分析综合如下图。
由此可见,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
探究活动三: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影响因素
教师可演示果蝇翅的发育需要经过酶催化的反应,而酶是在基因指导下合成的,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等资料,对人身高的研究资料,并组织学生讨论影响人身高的因素还有那些;学生阅读P70的细胞质基因的资料,来丰富对基因控制性状的认识;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一个基因能决定一种性状,但有的性状受多对基因的控制(如人的身高)。
多因一效与一因多效
(2)基因控制性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㈣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本节主要内容,当堂检测,及时反馈纠正
㈤发导学案,布置预习:这节课后请大家先预习第三节-遗传密码的破译,并完成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
2.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十.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主要采用资料分析的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发展的过程。
除教材原有的资料外,还需要进一步参考相关资料,选出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的进行演示。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