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血泪史《黄帝内经》

合集下载

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是什么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系统介绍医学原理和实践的著作,也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它包含了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理论,成为后来医学发展的基础。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背景介绍、内容概述和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这部伟大著作。

一、《黄帝内经》的背景介绍《黄帝内经》约成书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20年之间,相传是由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帝王黄帝亲自倡导,以他的名字命名。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初步形成的奴隶社会,人们面临着许多疾病和健康问题,因此医学的发展势在必行。

《黄帝内经》的问世填补了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空白,成为后来医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二、《黄帝内经》的内容概述《黄帝内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素问》,二是《灵枢》。

《素问》以问答形式记录了黄帝与医学大师伯高的对话,通过这种形式深入探讨了人体构造、人体功能、疾病病因等医学理论。

《灵枢》则以经络理论为核心,详细论述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这两部分内容综合起来,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中的内容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包括五脏六腑、经络系统、阴阳学说、气血理论等。

它还深入分析了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出了“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

这些理论对于后来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黄帝内经》对中国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系统总结了当时医学的理论,并为后来医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其次,它提出了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如阴阳学说和气血理论,为后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者,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医学实践,强调对病因的研究和个性化治疗,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也有启示作用。

总结起来,《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对中国医学发展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它不仅总结了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也为后来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它深入研究了人体生理、病理,探索了中医治疗方法,为中医学的独特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黄帝内经》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黄帝内经》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黄帝内经》简介《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

世简称之为《内经》。

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

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

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

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 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从「黄帝内经」看中医学的演变与发展

从「黄帝内经」看中医学的演变与发展

从「黄帝内经」看中医学的演变与发展中医学是中国独有的一门学科,被誉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是以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为基础,并逐步形成的一种以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医疗体系。

中医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医学著作,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

它总结了当时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和经验,阐述了医学的根本理念,包括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

《黄帝内经》自成书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一,影响了整整两千年的中国古代医学。

在其中,阴阳五行学说被视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和脏象学说被认为是中医独特且重要的知识体系。

在《黄帝内经》中,中国古代医生提出了中医的诊断方式和治疗方法,如望色、闻声、问诊法等,这些方法至今仍在现代中医诊疗中广泛运用。

《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许多方剂和治疗方法,如艾灸、拔罐、针灸等。

这些方法不仅被中国古代医生广泛应用,也因为其独特的优势,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然而,中医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科,而是在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演变发展中不断完善和较真。

自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以来,中医学发生了不少重要的变革和发展,最突出的是唐代王叔和提出的四诊法和辨证论治法,这两种方法尤其是辨证论治法,一直成为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

其次还有清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这个著作对中医学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方剂加以了重视,成为中医药方的重要来源。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和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一直在演化,中医学不断地推陈出新。

20世纪,随着西方医学的介入,中医学不再只关注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平衡,也将自己的视野拓展到了环境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近年来,中医学在传统文化经验的基础上,引入了现代医学、生物医学和心理学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深化自身的理论体系。

总之,从《黄帝内经》到现代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学一直处于不断变革和完善之中,不断吸取新理论、新实践和新技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人民的期待。

《黄帝内经》全文原著-古文经典

《黄帝内经》全文原著-古文经典

《黄帝内经》全文原著-古文经典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圣典,对中医学的
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全文原著以古文形式呈现,包含了
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档旨在介绍《黄帝内经》的全文原著内容,以帮助读者更
好地理解和研究这一古文经典。

内容概述:
《黄帝内经》的全文原著包括了四个部分:素问、灵枢、针灸
甲乙经、针灸素问。

其中,素问是最早的篇章,主要介绍了人体的
构造、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形成和治疗方法;灵枢则进一步探讨了
人体的经络、脏腑和病机;针灸甲乙经和针灸素问则集中讨论了针
灸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全文原著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人体结构、生理功能和病机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中医理论和治疗原则,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该经典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妙的
理论,成为了中医学乃至整个人类医学的宝贵财富。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黄帝内经》全文原著,深入了解中医学的
基本理论和医学思维方式,提升自身的医学素养和诊治水平。

同时,也可以从中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注入新的
力量。

总结:
《黄帝内经》全文原著是一部古文经典,包含丰富的中医理论
和实践经验。

通过阅读和学习该经典,可以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
理论和思想,提升医学素养和诊治水平。

该经典对中医学的发展和
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整个人类医学贡献了宝贵的思想和经验。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4 第161章大惑
论篇第八十
5 第162章痈疽
篇第八十一
作者介绍
这是《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第142章五禁篇第六 十一
第143章动输篇第六 十二
0 1
第144章五 味论篇第六 十三
0 2
第145章阴 阳二十五人 篇第六十四
0 3
第146章五 音五味篇第 六十五
0 4
第147章百 病始生篇第 六十六
0 6
第149章上 膈篇第六十 八
0 5第14ຫໍສະໝຸດ 章行 针篇第六十 七第151章寒热篇第 七十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目录分析
0 1
第1章上古 天真论篇第 一
0 2
第2章四气 调神大论篇 第二
0 3
第150章忧恚无言 篇第六十九
第152章邪客篇第 七十一
第153章通天
1
篇第七十二
第154章官能
2
篇第七十三
3 第155章论疾
诊尺篇第七十 四
4 第156章刺节
真邪篇第七十 五
5 第157章卫气
行篇第七十六
第158章九宫 1
八风篇第七十 七
第159章九针
2
论篇第七十八
3 第160章岁露
论篇第七十九
论篇第七十五
5 第76章示从容
论篇第七十六
第77章疏五过 1
论篇第七十七
第78章征四失 2
论篇第七十八

中医中最晦涩的文章

中医中最晦涩的文章

中医中最晦涩的文章
(原创版)
目录
1.引言:中医的重要性以及中医文章的晦涩难懂
2.中医的历史和哲学基础
3.《黄帝内经》的概述和重要性
4.《黄帝内经》中的医学理论
5.《黄帝内经》的晦涩之处
6.结论:尽管晦涩,但中医的价值不可忽视
正文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中医的理论和文章却显得晦涩难懂。

尤其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其内容更是让人感觉如坠云雾之中。

中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其哲学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

这个理论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两极和五行(木、火、土、金、水)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了世界的万物。

中医的理论体系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黄帝内经》是中医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源头。

全书共分为两部分:《素问》和《灵枢》。

《素问》主要讲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灵枢》则主要讲述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然而,尽管《黄帝内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内容却非常晦涩。

这主要是因为它的语言古奥,难以理解;同时,它的理论体系复杂,需要深入研究才能理解。

例如,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就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才能理解。

尽管如此,我们并不能因此忽视中医的价值。

事实上,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中医的针灸和草药疗法,就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总的来说,中医的文章虽然晦涩,但其价值不可忽视。

黄帝内经原版

黄帝内经原版

黄帝内经原版《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素问目录南朝·全元起篇卷一,平人气象论第一,决死生篇第二,脏气法时论第三,宣明五气篇第四,经合论第五,调经论第六,四时刺逆从论第七,凡七篇。

卷二,移精变气论第八,玉版论要篇第九,诊要经终论第十,八正神明论第十一,真邪论第十二,标本病传论第十三,皮部论第十四,气穴论第十五,气府论第十六,骨空论第十七,缪刺论第十八,凡十一篇。

卷三,阴阳离合论第十九,十二脏相使篇第二十,六节藏象论第二十一,阳明脉解篇第二十二,五脏举痛第二十三,长刺节篇第二十四,凡六篇。

卷四,生气通天论第二十五,全匮真言论第二十六,阴阳别论第二十七,经脉别论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第二十九,太阴阳明表里篇第三十,逆调论第三十一,痿论第三十二,凡八篇。

卷五,五脏别论第三十三,汤液醪醴论第三十四,热论第三十五,刺热篇第三十六,评热病论第三十七,疟论第三十八,腹中论第三十九,厥论第四十,病能论第四十一,奇病论第四十二,凡十篇。

对黄帝内经的评价

对黄帝内经的评价

对黄帝内经的评价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通常被认为是由古代的众多医学家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医学理论和经验的集大成者。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包含162篇文章,涵盖了医学的各个方面,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药物等。

以下是对《黄帝内经》的一些评价:
1.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了古
代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
津液等,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黄帝内经》不仅总结了丰富的
医疗实践经验,还对这些经验进行了理论化的总结
和提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

3.强调整体观念和预防为主:《黄帝内经》提出了“治
未病”、“上工治未病,其次治欲病,其次治已病”
等预防为主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
导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

4.文化价值深厚:《黄帝内经》不仅在医学上有着极高
的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文化和社会内容,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影响深远:《黄帝内经》对后世中医学以及世界医学
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
产,至今仍对现代医学和健康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
意义。

总的来说,《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其深刻的医学理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研究中医学、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的血泪史《黄帝内经》 原本为我回答问题的答案,我个人觉得可以单独拿来做一篇文章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 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当年项羽进了咸阳城烧杀抢掠, 杀光了秦国所有官吏及学士, 接着一把大火, 烧光了阿房宫(可能是咸阳宫), 也烧光了先秦时期的所有文明积累, 其中包括诸 子百家的经典,这些经典涉及哲学,法学,农学,兵学,建筑学,礼学,史学, 文学 ,玄学,社会学,天文学,冶炼学,及音乐,舞蹈等等,还有接下来要讲到 的医学。

上古七家医学的其中六家在这场中华文明大浩劫中永远的消失了,只剩下 《黄帝内经 》一部还是残卷流传下来,正史无明确说法,野史对于《黄帝内经》流传下 来的说法有二, 第一种说法是太医令丞李氏动用了全族的力量, 冒火抢救出了 《黄 帝内经素问》及《黄帝内经针经》两部。

第二种还是这个李太医,以公谋私私藏 了《内经》的翻版,这在秦法中不但是重罪,而且是要处以黥刑后罚鬼薪的,严 重的要腰斩。

但是正是因为其私心和胆大妄为,《黄帝内经》得以保存。

有人问 为什么要举族?要知道当时都是竹简帛书记录, 医家属于技术类所以用帛书记录 的几率很低,帛绢秦汉时期是很珍贵的材料,而且不易保存,所以《黄帝内经》 很大的几率是竹简记录的, 足足得装满一个几十平米的房间, 所以举族抢救是不 奇怪的。

就这样《内经》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中医四大经典之首。

成为了后世医家所 有的理论根据的来源不可撼动。

这里不说三国,三国时期中医是积极进步的,因为张机《伤寒杂病论》的问 世,总结了理法方药的治疗方法。

时间辗转到了晋代, 出现了晋惠帝这样的百姓无粮何不食肉羹?中华文明的 第二次文化大浩劫来临了。

八王之乱接着五胡乱华将洛阳抢了底朝天, 可怜华夏 文明好不容易得到的几百年恢复再一次毁于一旦。

幸好,造纸术的发明,普及了 书本,让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使《内经》残卷在民间得以流传保存。

时间到了唐代,《内经素问》的版本多的数不胜数,而且针经即《灵枢经》 《明堂经》两部总称,早已经丢失了数百年,而且很多曲解了内经的本意。

王冰
1/6


站了出来,在官家民间甚至去盗墓贼手中搜集内经素问残卷,功夫不负有心人, 《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校正出版了,后来的《素问》我们今天看到的《素问》就 是王冰的版本基本无变化。

时间到了北宋宋哲宗时期, 高丽国节度使带着一部珍贵的医经来到大宋祈求 交换治国安邦的《册府元龟》,这对于大宋来说无疑是一个亏本买卖,苏轼极力 劝诫认为《册府元龟》乃是治国根本。

然而宋代是一个重视医学的朝代,期间不 但修著了《证类本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支持王唯一制作针 灸铜人等等,还开设和剂局,惠民局,真正的全民医保,也是最早的医疗保障体 系。

再说宋哲宗最终排除众议,换回了《黄帝针经》。

后整理为《灵枢经》《明 堂经》两部。

《黄帝内经》三部终于以全貌示众于天下。

时间辗转到中华文明第三次大浩劫, 蒙古国的迅速崛起, 预示了宋联蒙抗金 的政策彻底失败, 蒙元在灭了金后转而以打迂回战术纵横宋全境, 将宋代小皇帝 以及十万军民围困崖山之上,最终皇帝携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大宋灭亡,华夏文 明又一次遭遇了大浩劫,书籍尽毁,针灸铜人丢失,《明堂经》也被焚毁。

据说 一具铜人流失到了日本, 日本东京博物馆中的针灸铜人就是王唯一铸造的针灸铜 人,连同其《黄帝内经太素》(内经的一个版本,内容雷同内经,但有独到的地 方)。

但日本对其矢口否认,有待考证。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就是缺失了 《明堂经》 的版本, 这也就是为什么 《灵 枢经》只有穴位和治法等,没有对经络腧穴单独讨论的原因。

因为我们所看到的 《黄帝内经》并非完全版。

最后一个时期也就是古代最后一个文化大浩劫《四库全书》的修订,乾隆将 所有带明字眼的书全部焚毁了, 《内经》的很多篇幅被改的面目全非,让内经原 文本就是经历了三次大换血的情况下, 再一次曲解了。

有人读内经说前言不搭后 语,前后意思矛盾,请不要怪岐伯黄帝,跟他们没关系。

尽管如此, 《黄帝内经》依然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一千九百多年的风雨飘 摇依旧没有撼动其统治中医思想的地位。

中医的历史就是华夏的历史,一本《黄 帝内经》书写了华夏文明的荣耀和屈辱以及血泪。

中医丢了外科,丢了伤科,丢了古推拿科,丢了祝由科,以及那些问世了还 没得以传播的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医书。

这就是《黄帝内经》的重大变故的历史何其文献地位,历史地位及学术地位 了。


2/6


3/6


4/6


5/6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