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
心肺脑复苏CPRC的现代概念

目录
CONTENTS
• 心肺脑复苏CPRC的概述 • 心肺复苏(CPR) • 现代心肺复苏技术 • 脑复苏 • 心肺脑复苏的未来展望
01 心肺脑复苏CPRC的概述
CHAPTER
CPRC的定义
CPRC
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是一 种紧急医疗技术,用于在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的情况下, 通过人工方式恢复患者的生命体征。
CPRC的历史与发展
1950年代
心肺复苏术开始得到广泛研究 和推广,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成为主要抢救措施。
1960年代
随着体外电除颤技术的出现, 心肺复苏的存活率得到显著提 高。
1970年代
开始强调胸外按压的质量和连 续性,以及在复苏过程中使用 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
1980年代至今
心肺脑复苏的概念逐渐形成和 完善,强调在复苏过程中对患 者大脑的保护和整体生命体征
脑复苏的目的是尽快恢复大脑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以减 少脑细胞的死亡和损伤,从而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大脑功能 。
脑复苏的策略
早期识别和启动急救系统
在发现心脏骤停后,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启动急救系统。
心肺复苏
在等待专业救援人员到来之前,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以维持大脑 的氧气供应。
低温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保护大脑,需要进行低温治疗,以降低脑细胞 的代谢率和氧气需求。
心肺脑复苏的普及和教育
公众教育和培训
心肺脑复苏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技 能,需要广泛普及和培训,未来 的工作重点将放在提高公众的心 肺脑复苏知识和技能上。
专业人员培训
对于专业人员来说,心肺脑复苏 技能也是必备的,未来的培训将 更加注重专业人员的技能提高和 知识更新。
心肺脑复苏(CPR)

-用全身氧供需平衡评价液体复苏:高危存活 者全身氧供≥600mlO2 /min/m2 , 氧供取决于心 排出量,氧饱和度和血色素 -血流动力学数值可反映循环系统功能,但不 是血容量的指示,血色素高于8g/L是无需输 血的指征,但与循环功能和血容量不平行 -动脉血氧分压反映了肺的气体交换功能,静 脉血氧分压才是组织氧合状况的表现,但对 各个组织缺氧的静脉氧分压阈值仍未建立
上 腺 素使用时间太长或量加大可引起较多
副作用,应注意。最近提出复苏时用血管
加压素,可提高成功率。
4.心 电 监 护 和 抗 心 律 失 常 治 疗
• 室颤者 ,应 首 先 电 击 除颤 ,200~400 焦 耳 (如重 复 2~3 次不 成 功 ,应 继 续 人 工 胸 外 按 压)。用 肾 上 腺 素 使室颤 波 增 大 后 再 行 除 颤 。 • 胺碘酮和利多卡因 常用于CPR时顽固性室颤或室颤后 再次发作。利多卡主要抑制4相自动去极化以减少难治 性室性心律发生。首剂1-1.5mg/kg,间隔5-10分钟后追 加0.5-1.5mg/kg,复苏成功后可按2-4mg/kg维持。胺磺 酮能治疗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作用优于利多卡因和 溴苄胺,初始剂量300mg静注,如无效可追加150mg, 24h最大量不超过2g。
输液一般可纠正低血容量,但无一种 监测可滴定液体需要量和应补充量。 在重症病人应全面判断心排出量、每 搏容积,全身血管阻力和前负荷。
-需注意:
1.晶、胶体输入后心排出量 ,血色素
2.输血后,血色素 ,但心排出量可能 3.儿茶酚胺可增加心排出量,但可致心动过速、 心肌缺血,有时去甲基肾上腺素优于肾上腺素。 4.乳酸,胃黏膜PH可监测组织氧供
• 第二期复苏有效的标志是自主心 跳 恢 复 并 可 触及 大 动 脉 搏 动 , 继 而 散 大 的 瞳 孔 缩 小 ,出 现自 主 呼 吸,意识恢复。但全身重要脏器 因缺血缺氧和代谢紊乱发生急性 损 伤 , 功 能 严 重 受损 , 因 此 需 要 第三期复苏。
心肺脑复苏的名词解释

心肺脑复苏的名词解释心肺脑复苏(CPR)是一种紧急救治措施,旨在恢复心脏、肺部和大脑的功能。
它是一项关键的急救技术,可在心脏骤停等意外情况下挽救生命。
CPR通过人工方法重新建立心脏的有效搏动和呼吸,帮助维持氧气供应和血液循环,从而减少患者脑损伤的风险。
1. 涵盖的范畴心肺脑复苏包括了一系列的急救措施。
首先是进行胸外按压,这是CPR的核心步骤之一。
通过在心脏所在的胸骨上施加持续而有力的压力,胸外按压能够使心脏恢复搏动,并维持血液循环。
同时,CPR还包括了人工呼吸,通过向患者的口腔或鼻孔吹气,迅速补充氧气并防止缺氧引起的潜在问题。
此外,复苏期间通常还会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设备来进行电击,以纠正心脏的不规则搏动。
2. 适用人群心肺脑复苏适用于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的患者,无论是因为心脏病发作、意外事故或其他原因。
在这些紧急情况下,心脏停止跳动将导致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供氧不足,时间一长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CPR的目标是尽快恢复心脏的自主搏动和恢复呼吸,以维持氧气供应,预防不可逆的脑损伤发生。
3. 实施方法实施心肺脑复苏的关键是尽快开始并保持连续而有力的胸外按压。
按压的速度、力度和深度对于复苏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通常,按压速度为每分钟100-120次,按压的深度要达到至少5厘米,而且注意避免过度压迫。
同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以确保人工呼吸的有效性。
使用面罩或袋子来进行人工呼吸时,需要正确密合,并注意调整呼吸频率和气量以适应不同年龄段的患者。
复苏过程中使用AED时,操作者应按照设备的指示正确连接电极,并遵循相应的电击和人工按压的配合节奏。
4. 效果和挑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患者早期急救干预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以及公众对CPR的意识和培训程度。
快速的心肺脑复苏可以使心脏得以再次跳动,将血液和氧气输送到重要器官,从而提高生存率并减少后遗症。
然而,CPR 并非可以无限制地提供氧气和有效的循环。
心肺脑复苏CPCR

急
压,站在或跪在病人一侧,沿肋骨摸到剑
救
突,选择剑突以上4-5cm处的部位,将一
操
手掌跟部置于挤压点,另一手掌的跟部放
作
在手上,手指向上方跷起,两臂伸直。
︼
心肺脑复苏(CPCR)
︻ 急 救 操 作 ︼
三、心肺复苏的主要步骤与方法是什么?
8.(2)凭自身重力通过双臂和双手掌,垂直向胸骨 下半部加压,使胸骨下陷4-5cm,然后放开,使胸 骨自行恢复原位。如此反复,形成人工循环。如果 两个人进行复苏,一个人进行人工呼吸每分钟12 次,另一个人以每分钟80-100次的速度进行胸外 心脏按压,即5次心脏挤压后,行一次人工呼吸。 如果一个人进行复苏,每挤压心脏15次后,进行 人工呼吸2次。进行胸外按压时预防肋骨骨折的发 生。
自救的基本方法
1、熟悉环境:必要的判断和决策,尽快选择正确 的 逃生路线,迅速确定逃生出口和方法。
2、迅速撤离:初起火灾,只要能迅速撤离,是完 全可以安全逃生的。 3、空气过滤:用湿毛巾叠2-3层,捂在口鼻处,因
为火灾产生的一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达到28% 时,1—3分钟可以导致人窒息死亡。如果实在找 不到无水源,尿液也可以代替。 4、通道疏散:优先选用最便捷、最安全的通道。 如:乘坐疏散楼梯、消防电梯或走楼外疏散楼梯等, 千万不能乘坐普通电梯。也可以利用楼外墙的避雷针 线或雨水管逃生。
自救的基本方法
5、暂时避难:躲藏在走廊的未端、卫生间 等地,应马上关紧迎火的门窗,打开背 火的门窗,淋湿间内的一切可燃物。
6、利人利已:在逃生的过程中如发现前面 有人跌倒,应立即扶起,防止踩踏情况 发生,延缓了众人的撤离速度。
提示:
a、紧急撤离的顺序应是:儿童、老人、妇女,最 后才应是男子。
心肺脑复苏(CPCR)

0306
16
开胸心脏挤压的适应症为:
(1)心博停止伴穿通性胸外伤。 ⑵任何原因的心包填塞。 ⑶已开胸的病人。 ⑷胸部挤压伤病人。 ⑸胸壁解剖学畸形。 ⑹充分地进行过胸外心脏挤压无效者(半小时 以上)。 此外,还可试用抗休克裤,主动脉内气囊反最基础的复苏,实际上这 三个步骤应尽可能同时进 行。复苏ABC应进行广 泛普及!
0306
20
⑵呼吸兴奋药:不主张使用。在心搏停止后,呼吸中 枢同时受到损害。若心搏恢复后,呼吸中枢功能尚未 恢复,盲目用呼吸兴奋药,有增加呼吸中枢负担之可 能。而应通过良好的呼吸支持促进呼吸功能的自动恢 复。
0306
21
⑶钙及钙拮抗药:目前认为钙剂在心肺复苏时并无多 大应用价值,即使在低钙血症时,钙剂也不能使心肌 功能明显改善,有时在心律正常而血压偏低时,钙剂 可能使情况暂时改善,但用量应尽可能小,注速尽可 能慢,以防血钙急剧升高。有的主张禁用钙剂。相反, 有研究表明:钙通道阻滞药如Verapamil(异搏停) Diltiayem(硫氮唑酮),硝苯吡啶等在处理心停搏 时,理论上可能至少有2种效应。
0306 2
一、心搏停止的诊断标准: 心搏停止的诊断标准:
心搏停止的发生,原因很多, 心搏停止的发生,原因很多,不只限于发生在 医院内,在任何场合下都可能发生。 医院内,在任何场合下都可能发生。这就需要 简单易懂的诊断标准, 简单易懂的诊断标准,以便及时地不失时机地 对病人施行复苏术。 对病人施行复苏术。 1、主要诊断标准 突发意识丧失,大血管 主要诊断标准:突发意识丧失 突发意识丧失, 搏动消失。 搏动消失。 2、辅助诊断标准 瞳孔散大,呼吸叹息样 辅助诊断标准:瞳孔散大 瞳孔散大, 或全停,皮肤、粘膜紫绀或苍白。 或全停,皮肤、粘膜紫绀或苍白。 3、需要鉴别 晕阙,癫痫,脑中风,心肌 需要鉴别:晕阙 癫痫,脑中风, 晕阙, 梗塞,大出血。 梗塞,大出血。 4、作出诊断时限 作出诊断时限:15~30秒。 ~ 秒
心肺脑复苏 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 脑血流占CO 15%,需氧量占全身20~25%,缺血 10~15s,样储备完全消耗,意识丧失,20s脑电 停止,60s后脑干停止活动,瞳孔散大;4~5min 糖原储备耗竭。
– 脑再灌注损伤(reflow damage)
• 不可逆损伤在再灌注后 • 积极有效的防治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
• 脑复苏适应证
– 初期复苏不够及时
• 停搏4min以内不要盲目进行脑复苏
– 神经系统损伤的体征
• 脑损伤:体温升高、肌张力亢进、痉挛、抽搐、 惊厥
• 肌张力完全丧失,接近脑死亡,脑复苏困难
• 脑复苏原则
– 防止或缓解脑水肿
• 防治急性脑水肿措施
– 脱水
• 减少细胞内液和血管外液,增加排出量
–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15mmHg,白蛋白30g/L以上, 血液渗透压在280~330mmol/L脱水治疗
– 循环呼吸骤停诊断:神志突然丧失、大动脉 搏动消失、无自主呼吸
– 胸外心脏按压
• 动作要点:平卧、硬板、胸骨中下 1/3、掌根、臂伸直、重力、1:1、 80~100、单人15:2和双人5:1
• 并发症:肋骨骨折,损伤内脏
– 开胸心脏按压
• 开胸切口:左侧第四肋间
• 胸廓畸形、张力性气胸、多发肋骨骨折、 心包填塞、胸主动脉瘤破裂者、胸外按压 效果不佳超过10min者
– 电转复:室性50J,房扑25J,室上性和房颤75~ 100J
• 起搏
– Pacemaker起搏器 – 治疗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 临时、永久 – 停搏后以异丙肾上腺素勉强维持心率者
三、复苏后治疗
内容: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和缺氧性脑损伤 • 维持良好的呼吸功能
心肺脑复苏

第三节 心肺复苏
二、进一步生命支持
通常由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或在医院内进行,用人工气道、机 械通气,建立静脉液体通道并给予复苏药物的进一步支持治疗,可归纳 为高级A、B、C、D
A (airway) 人工气道 B (breathing ) 机械通气 C (circulation) 建立液体通道,血管加压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 D (differential diagnosis)寻找心脏骤停原因及监测
5.钙拮抗剂
脑细胞缺血后钙离子超载,能扩张血管,增加缺血后脑血流,增加ATP产生,降低自由基的产生,改 善低灌注和再灌注后的组织损伤,临床上可选用尼莫地平、利多氟嗪、维拉帕米、氟桂利嗪等。
第四节 脑复苏
6.改善脑细胞代谢药物
ATP、辅酶A、细胞色素C、多种维生素、胞二磷胆碱、脑复新、1,6-二磷酸果糖以及谷氨酸、 γ-氨酪酸、脑活素等,可视病人情况酌情选用。
第 四 步
检 查 脉 搏
• 检查脉搏:触摸颈动脉搏动 • 颈动脉在甲状软骨旁开2~3cm • 单侧触摸、力度适中、10s内完成 • 目前已不再强调检查脉搏的重要性 如在10秒内不能明确是否有搏动,应立即 开始胸外按压
第三节 心肺复苏
一、基本生命支持
人
第工 五循 步环
C
胸外按压是现场或紧急状态下建立人工循环的首选方法。确 定心脏骤停后,就应立即给予30次“快速、有力”的胸外按压
是通过增加胸腔内压力和(或)直接按压心脏驱动血流,有 效胸外按压能产生60~80mmHg动脉压
第三节 心肺复苏
胸外按压
一、基本生命支持
人
第工 五循 步环
C
• 按压部位: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处 • 按压手法:一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另一手掌叠放其上,双手指相互紧扣,
心肺脑复苏(急诊医学)

心肺脑复苏需要持续进行,同时要保证复苏的质量,包括正确的 操作方法、合适的力度和频率等。
05
心肺脑复苏的培训与教育
心肺脑复苏的培训
基础培训
包括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的 技能训练,以及针对不同年龄段 和人群的培训,如儿童和青少年 、老年人、专业急救人员等。
进阶培训
针对更高级的心肺脑复苏技能进 行培训,包括高级心脏生命支持 、院前急救、急性疾病处理等方 面。
THANK YOU.
2023
心肺脑复苏(急诊医学)
contents
目录
• 心肺脑复苏概述 • 心脏骤停的识别与判断 • 心肺脑复苏技术 • 心肺脑复苏的疗效及评估 • 心肺脑复苏的培训与教育 • 心肺脑复苏的研究方向与前景
01
心肺脑复苏概述
心肺脑复苏定义
心肺脑复苏是一种针对心脏骤停患者采取的紧急治疗措施, 通过人工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促进大脑血液供应,以保护 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
人工心肺复苏
操作简便
无需特殊器材,徒手操作即可
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 率
实施及时
早期实施可挽救更多生命
自动体外心肺复苏
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
配备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的设备,可自动分析心脏骤停原因并提示操作方法
心肺复苏与除颤联合
在心脏骤停患者中,心肺复苏与除颤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生存率
培训周期
定期进行心肺脑复苏的复习和考 核,以确保技能得到保持和更新 。
心肺脑复苏的教育推广
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心肺脑复苏的宣传和教育,如 公益广告、媒体报道、社交媒体等。
教材编写
组织专家编写高质量的心肺脑复苏教材,提高教 育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多数心脏骤停为心室纤颤,应尽早直流电除颤,不必 等心电图证实后再电击除颤
开始用300焦(单相波)或200焦(双相波),无效时可适当加
大瓦· 秒量 现代除颤器装有经电极板的心律监测功能,所以已无必 要盲目除颤
35
心肺脑复苏具体方法(6)
(4)胸外心脏按压
① 方法:按压胸骨中下段,深度4-5cm,成人>100次/min ② 机制:胸骨下陷挤压心脏;改变胸腔正负压,通过虹吸作 用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及心排;心泵学说占20%,胸泵学说占 80% ③ 有效标志:缺氧明显改善,瞳孔变小,按压时可及大动脉 搏动,有知觉反射,呻吟或出现自主呼吸 ④ 注意事项:手法正确;用力不可过猛;按压与人工呼吸同 时进行 ⑤ 常见并发症:肋骨骨折、肝脾破裂、心包积血、肺破裂、 纵隔皮下气肿等 36
存在问题与可能突破方向
15
心脏骤停后心肺脑病理生理改变(1)
心脏——高耗氧耗能器官
心脏重量占体重的0.4%,耗氧量占全身代谢的 7%-20%
心肌缺血3-4min,心肌磷酸肌酸含量是正常量 1/3-1/4;8-10分钟,几乎全部耗尽,心肌失去收 缩能力 心跳停止3-4min内恢复,心肌张力很快恢复; 8-10min,心肌张力部分恢复;>10min,心肌损 伤难以恢复
4
概
述(3)
中国心脏骤停流行病学调查
突发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是 常见死亡原因之一 “十五”攻关项目公布了我国SCA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猝死总人数达 54.4万/年
5
概
猝死的诊断标准
述(4)
目前,我国多采用WHO 6小时的诊断标准,但 考虑到猝死的突发和意外性,多数心脏病专家 将1小时作为心脏性猝死的时间标准
30
心肺脑复苏具体方法(2)
2、人工呼吸
正常人过度换气 后呼出的气体氧 含量高达16%21%,二氧化碳 浓度仅为2%,该 方法可使患者动 脉血氧饱和度达 90%以上 口对口人工呼吸 气管插管超过 72h仍不能拔除 时,应改为气管 切开
有条件时应即刻 进行气管插管, 接简易呼吸气囊 或呼吸机通气
气管切开 气管插管
31
心肺脑复苏具体方法(3)
3、人工循环
1
2 3 4 5 拳击 电除颤 “盲目”电击除颤 胸外心脏按压
胸内心脏按压
32
心肺脑复苏具体方法(3)
(1)拳击
①目击心脏骤停而手边无除颤器时采用的方法
②方法:握拳从20-30cm高度用小鱼肌快速向胸骨中部捶击
③适应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目击下发生心脏停搏;监 护下患者出现扭转性室速、室颤 ④机制:机械能转变成电能的过程,一次拳击可产生5-14瓦 秒的能量 ⑤次数:一旦证明有心跳,切勿再进行捶击
18
心脏骤停后心肺脑病理生理改变(4)
脑复苏关键——尽快心脏复苏
初期低灌流和无再灌通现象 心脏复苏后, 脑血流恢复可 分为4个阶段 初期的高灌流状态
延迟性低灌流
血流灌流趋于正常
19
心脏骤停后心肺脑病理生理改变(5)
初期低灌流和 无再灌通现象 初期的 高灌流状态
延迟性 低灌流
血流灌流 趋于正常
1
无再灌流随缺 血时间的延长 而延长;循环 停止15-30min ,44%-50%大 脑切面出现无 再灌流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1
主要内容
概述
心脏骤停的电生理状态
心脏骤停后心肺脑病理生理改变
心肺脑复苏基本方法 复苏失败原因分析 如何提高心肺复苏效果 心肺脑复苏最新进展
存在问题与可能突破方向
2
概
述(1)
猝死是指突然的、快速的、意想不到的、自然 的死亡 分类:心脏性和非心脏性 心脏性猝死占70%
12
无脉电活动
发生机制
缺氧
膜电位降低 受体控制的钙 通道不能开放 电压依赖性钙 通道不能开放
酸中毒
阻碍钙通 道开放
肌浆网释 放Ca2+ ↓ 抑制ATP水解
H+与Ca2+竞争, 与肌钙蛋白结合
钙内流受阻
胞浆Ca2+ 减少
肌动-肌球蛋 白复合体↓
心肌兴奋—收缩脱耦联
13
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搏
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搏
总之,在缺血心肌中浦氏纤维网的电活动异常、 自律性增加,是缺血心肌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
10
心室纤维性颤动
心室纤维性颤动——心肌病
⑴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延长,低 血钾、低血钙、低血镁等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 ⑵ 心力衰竭时,β肾上腺素能刺激内源性脂质代谢产物 释放,干扰钠离子通道,使内向钠离子流增加;在长平 台期,内向电流倾向于产生后除极化,介导触发活动, 导致心律失常 ⑶ 衰竭心肌不同区段钾离子流密度下降不等,造成心肌 复极和不应期的空间离散性,这种电活动的不匀性促发 了心律失常
心肺脑复苏基本方法
心肺脑复苏失败原因分析 如何提高心肺复苏效果 心肺脑复苏最新进展
存在问题与可能突破方向
21
启动复苏的紧迫性(1)
动物实验
复苏开始每晚1分钟,存活率下降3%; 除颤每晚1分钟,存活率下降4%
22
启动复苏的紧迫性(2)
1 心脏骤停即刻按压,平均动脉压为正常 13.5%,脑血流为正常7.7 停跳1min开始按压,平均动脉压为正常 4.1%,脑血流为正常3.5% 停跳3min开始按压,平均动脉压仅为 正常3.6%,脑血流仅为正常2.35%
26
心肺脑复苏过程(2)
⑵ 第二期处理阶段
为心脏骤停后5-10min,即进一步生命支持阶段
(Advanced life support,ALS) 包括建立静脉通道、药物应用、电除颤、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一系列维持和监测 心肺功能措施
27
心肺脑复苏过程(3)
⑶ 第三期处理阶段
后期生命维持阶段(Prolonged life support,PLS)
继第二个阶段后以脑复苏为复苏重点
28
心肺脑复苏关键时间
为了判定心肺脑复苏预后,首先要明确三个时间 ⑴ 从心脏骤停到开始抢救时间 ⑵ 从开始抢救到心脏复苏成功时间
⑶ 从心脏复苏成功到脑复苏成功时间
29
心肺脑复苏具体方法(1)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去掉枕头,头后仰 抬高颈部、颌部 有条件者应用撑口器、舌钳 清除气道内异物和呕吐物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室纤维性颤动
(二)无脉电活动
(三)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脏停搏
9
心室纤维性颤动
心室纤维性颤动——心肌缺血
⑴ 心肌缺血时,Na-K-ATP酶抑制ATP敏感性钾通道,钠激 活的钾通道开放,细胞外钾离子堆积,心肌兴奋性增加 ⑵ 缺血心肌间的损伤电位可穿越不能激动的裂隙,形成的电 流使潜在的有起搏功能的细胞舒张期自动除极增加,从而启 动或触发心律失常 ⑶ 深浅不同层次的浦肯野氏纤维受缺血的影响不同,可产生 微折返,并且缺血时的代谢产物促使暴露其中的浦肯野氏纤 维发生后除极化等
心脏骤停的起始心律,亦可发生于复苏中或除颤后, 或未能成功复苏患者临终前的终末心律
低氧和高碳酸血症 药物作用
中毒和毒素 颈或上段胸髓创伤 缓 慢 性 心 律 失 常 或 心 室 停 搏
神经反射
高钾血症
常 见 原 因
14
主要内容
概述 心脏骤停的电生理状态
心脏骤停后心肺脑病理生理改变
心肺脑复苏基本方法 心肺脑复苏失败原因分析 如何提高心肺复苏效果 心肺脑复苏最新进展
6
概
述(5)
心脏骤停典型临床表现
可触及的大动脉搏动消失
无反应
呼吸停止
7
主要内容
概述
心脏骤停的电生理状态
心脏骤停后心肺脑病理生理改变
心肺脑复苏基本方法 心肺脑复苏失败原因分析 如何提高心肺复苏效果 心肺脑复苏最新进展
存在问题与可能突破方向
8
心脏骤停的电生理状态
CPP在40-60mmHg时,心肌可获得满意的血液灌注 恢复自主循环,CPP应在15mmHg以上
CPP是决定复苏的关键
25
心肺脑复苏过程(1)
⑴ 初始处理阶段
为4min内的初始处理,即基本生命支持阶段(basic life support,BLS) 开通气道
人工呼吸
心脏按压
初始处理阶段是心肺脑复苏成功的第一步
23
2
3
启动复苏的紧迫性(3)
1
大脑对缺氧耐受4-6min
2
小脑对缺氧耐受10-15min
3
延髓对缺氧耐受20-25min
心脏停博4min脑损害不可逆,因此,复苏必须尽快启动
24
冠脉灌注压
冠脉灌注压(Coronary artery perfusion pression,CPP)
实施心肺复苏时,CPP等于松手减压时主动脉压减去右 房压的压力梯度
41
心肺脑复苏具体方法(12)
(3)经鼻给药 静脉通路及气管插管均未成功时,应用经鼻腔给药 (4)经骨给药
动物实验证明:骨髓腔注入药物可使心跳复苏
39
心肺脑复苏具体方法(10)
(2)气管内给药
气管各部位均吸收良好,肺泡毛细血管膜是最理想的
部位,有效吸收面积达65m2
美国心脏病学会推荐:气管内给药剂量为静脉的2-2.5
倍
40
心肺脑复苏具体方法(11)
气管内给药注意事项
① 效果肯定 ② 常用药物: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等 ③ 方法:用10ml生理盐水稀释后滴入 ④ 剂量:静脉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