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妄下判断
奚落词语的常用近义词

奚落词语的常用近义词奚落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xī luò,指用尖酸刻薄的话揭人短处,使人难堪。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奚落词语的常用近义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奚落词语的解释冷落;怠慢。
宋黄庭坚《好事近》词:“终待共伊相见,与佯佯奚落。
” 元无名氏《小孙屠》戏文第九出:“这冤家莫竟信刁唆,把奴家,恩和爱,尽奚落。
”《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那白长吉昔日把遐叔何等奚落,及至中了,却又老着脸皮,备了厚礼也来称贺。
” 清李渔《慎鸾交·品花》:“好生看待我如夫人,不要把他奚落坏了。
” 讥诮。
《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赵文的老婆听得爹妈为小姑上埋怨了丈夫,好生不喜,强作相劝,将冷语来奚落京娘。
”《红楼梦》第八回:“ 寳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
”奚落词语的近义词讥讽[ jī fěng ]挖苦[ wā ku ]嘲弄[ cháo nòng ]奚落词语的造句1、在马登,大男子主义还很重,这些几乎都是女人来做,有时不合男人胃口还会被奚落几句。
2、这个三月迟到的春风,不是那么的温暖,冷了繁华,奚落的是无尽愁情。
3、母子闻听,为她情爱这几株微不足道的小草,挖空心思大作深奥文章,着实把她奚落一番。
4、我们在给他提供意见让他免受奚落时,尽量避免显得过于挑剔或妄下判断。
5、她知道他是在奚落她,可是又意识到他的话背后有一种严肃的意味。
6、游行者奚落路过的白人,但没有发生暴力事件,也没有人被逮捕。
7、如今,人人都可以抢在老板之前,对他们的一举一动加以分析和奚落,对员工颐指气使已不再可能。
8、有人出言不逊,调笑奚落,而你不能袒护她时,你不觉得害臊吗?9、小说里的人物可不管你是不是右派,你自言自语地奚落这些人物全没关系。
10、大哥去世后,嫂子没少受娘家人的奚落,逼她早日改嫁,她那蛮横的弟弟甚至扬言要烧了我们的房子。
11、从那个默默忍受着奚落和冷眼的少年人的身上,我分明看出了这一种可能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
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
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
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
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
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
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的小猫同来。
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小猫吸引去了。
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
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
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
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
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把它抱了下来。
一放手,又极快地爬上去了。
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
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经典老歌歌词大全

经典老歌歌词大全经典老歌歌词大全1.你的爱是个梦,却有真实的痛。
——江美琪2.留不住你的时空,我选择就此放松,羽毛在我的手中,那伤心没有想像的重。
——《白色羽毛》3.风筝在阴天搁浅,想念还在等待救援,我拉着线复习你给的温柔。
——《搁浅》4.你说爱恋是越长越易乱。
——《头发乱了》5.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谁忍心责怪。
——《蝴蝶》6.还会有什么痛比废墟的绿更鲜明,千年来我一直保持清醒,在寻找永恒的所谓爱情,这难道是宿命。
——梁朝伟7.如果你知我苦衷何以没一点感动谁想到这样凝望你竟看不到认同——林夕8.若爱你是我宗教,天都不要去管。
——《一半》9.剑出鞘,恩怨了,谁笑?我只求今朝拥你入怀抱红尘客栈风似刀,骤雨落,宿命敲任武林谁领风骚我却只为你折腰过荒村野桥,寻世外古道远离人间尘嚣,柳絮飘,执子之手便逍遥——周杰伦10.哥伦布只要有一颗星光,就胆敢横越大西洋,我还有一把吉他,我还有一群死党,为什么还不大声唱!达尔文假设生命是战场,就让我基因不投降,把伤痕装满手掌,把鼓声装满心脏,把歌声装满肺活量!——《放肆》11.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
一镜湿云清未了,雨晴春草草。
梦里轻螺谁扫。
帘外落花红小。
独睡起来情悄悄,寄愁何处好?金人捧露盘净业寺观莲,有怀荪友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
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
此时画阁垂杨岸,睡起梳头。
旧游踪,招提路,重到处,满离忧。
想芙蓉湖上悠悠。
红衣狼藉,卧看桃叶送兰舟。
午风吹断江南梦,梦里菱讴。
——纳兰容若12.你知道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我会给你怀抱,受不了看见你背影来到,写下我读秒如年难捱的离骚。
——苏打绿《小情歌》13.珍惜一切,就算没有拥有。
——周杰伦14.其实爱对了人,情人节每天都过。
——《分手快乐》15.红像年华盛放的气焰红像斜阳渐远的纪念是你与我纷飞的那副笑脸是你与我掌心的生命伏线也像红尘掠过一样明艳——林夕16.回忆是捉不到的月光握紧就变黑暗,等虚假的背影消失于晴朗,阳光在身上流转等所有业障被原谅,爱情不停站想开往地老天荒,需要多勇敢。
王国维美学观之赏析——读《人间词话》有感

王国维美学观之赏析◎王书慧——读《人间词话》有感摘要: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史学家和国学大师,他的代表作《人间词话》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是他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本文通过从“境界本也”“唯真即美”“摘句法”“诗人之眼”等几个角度入思,对《人间词话》中部分重要的美学观点进行理解与赏析并简要地阐述其理论思想对于当代文艺批评的借鉴意义,浅谈从中的所感所悟。
关键词:“境界说”“唯真即美”“摘句法”“诗人之眼”当代意义之思考引言王国维先生!87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字静安,号观堂,是中国近代的著名学者。
他一生从事文史哲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的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代表作之一,可以说集中体现了先生之文艺美学观念,提出了词之“境界说”的美学评判标准。
他运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概念、术语并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与方法,所总结的理论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至今仍闪烁其睿智的光彩,拥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意图赏析《人间词话》中部分重要的美学观点并简要阐述其理论对当代文艺批评的借鉴意义,浅谈笔者的收获与感悟。
一、境界本也“境界”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观点。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一切诗词,凡上乘之作,都应该是“有境界”的。
“境界”论诗,当始于《诗经》之“思无疆”,言其之思深广无穷也。
思无疆,意无穷,也就是所谓“意趣高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是内容与形式、思想情趣与艺术技巧结合的品格,包含着诗人的禀赋、胸襟和才学。
①中国历代“能自树立”的豪杰之士无不在力争这“第一义”的“境界”,可见“境界”于诗词的美学价值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人间词话》的“境界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学内涵,笔者经过归纳总结,认为主要包含了如下的几个方面。
其一,格调之雅#刘熙载《艺概》云:“余谓论词莫先于品。
”同样,王国维也非常看重诗96王国维美学观之赏析人的人格品质,他说:“词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
你不了解中国而妄下论断

你不了解中国而妄下论断
德国媒体指责中国“战狼外交”,谣言题材照搬美国,为此有网友评论,汉字都写错了,啥也不懂还想造谣?西方刻意抹黑中国引众怒,白宫也曾为此被大批专家炮轰,德国这是哪里来的勇气?
德国人的严谨是世界公认的,但这次闹出的大乌龙,实在和严谨扯不上关系,引用了错误的汉字,全报社却没有一个真正了解这种文字,以及使用它的国家的专业人士,指责也是依据美国媒体报道的凭空想象,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
德国对于他国的无端抹黑,是出于对美国的过分信任和盲目跟风,但美国并不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许多国家的血泪教训在提醒着欧盟,如果欧洲不再依赖美国,自身独立起来,这类乌龙事件将会大大减少,不过这也并不代表德国对此事没有责任,毕竟在没有充分了解之前就妄下论断,实在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长此以往,德国严谨的形象将不复存在。
面对未来的七个思维模式

面对未来的七个思维模式从1978年中国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发展至今,整个国家的社会主要矛盾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发展进程的持续推进以及我个人在各种场合开展具体业务时对际遇的各类形形色色人员的观察,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利益并使得自身物质生活得以改观的同时,内心却常常焦躁不安,并表现出患得患失、忧虑不已或其它诸多苦闷囧态。
对此,戴天宇表达的观点令我颇有感触:“利益追求,实际上追求的不是既有利益,而是既有利益的增减变化。
换言之,比既有利益更重要的,是利益变化趋势,是利益预期。
人们可以忍受不公平的现实,却无法承受没有希望的未来”。
出于对Dale Carnegie成人教育学、John Gray两性心理学、Edgar Schein职业锚和Bert Hellinger家庭系统排列等主题的研究兴趣,我常常涉猎到职业、婚姻、家庭、教育、生活等不同主题的个人咨询和心理诊疗活动中,并发现不同对象不同症状的生成缘由除了和自身成长的背景关联外,也和生理、心理、情感、社会以及经济等差异化需求未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有关。
此外,借助于长期针对社会系统领域开展商业设计、教育培训、管理咨询和出版发行等业务的活动,我经常发现业界同行在针对企业客户的服务过程中会不约而同地引用Abraham Maslow提出的生理、安全、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层次需求理论来佐证他们的观点。
对此,我一直不置可否,因为我之前的个人观点和AbrahamMaslow需求理论本质上属于同一层次的思维认知水平。
不过这种认知在2015年开始研修Jiddu Krishnamurti 长期关注的内容之一的社会结构及对个体的制约作用、Danah Zohar 所著的《量子领导者:商业思维和实践的革命》一书中(25-28)明确针对AbrahamMaslow需求理论提出的批判性意见以及Margaret Wheatley所著的《领导力与新科学》一书中提出的组织管理未来发展思潮等观点的启发下给予了我一些新的思考视角。
妄下定论的事例

妄下定论的事例篇一:草率结论是基于推测而非现实的一种常见的歪曲认知,包括三种不同的形式:一、负面标签——“我是个失败者”指给人和事贴上过分概括化的标签,给某些群体的成员标上特定的属性。
我们也常常给自己贴上负面标签。
当我们遇到别人的时候常会告诉对方自己是干什么的(比如“我是一名教师”)。
这就是一个标签。
这样的标签没有什么害处,它能帮助别人更快地了解我们。
而消极的自我标签(比如“我很失败”)是非常有害的。
给自己或他人贴上这样的标签基本都属于自动思维。
我们贴得越多,就越相信它们,很快这些标签就会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标签是很抽象的,如果我们把它列入优先位置,就会忽视标签之下的现实。
二、读心术——“我知道你认为我很蠢"我们常常会自以为知道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
听到门口有人小声说话就认定他们一定在讲自己的坏话。
我们认定自己知道别人对我们的感受和评判,并且这些内容一般都是消极的。
我们确信别人在背后嘲笑自己、贬低自己、对所有“消极的眼光”都有敏锐的第六感。
由于这种“读心术”,我们会误解他人的行为和当时的环境,会不自觉地推测别人对自己有最糟糕的看法。
这样的信念和现实不相符合,都是由模糊的推测和误解而产生的,而我们的行为却会随之改变。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坚信其他人都认为他笨,就会因为太过关注这个评价而犯更多的错误。
或者,如果我们认为对方觉得我们不好,我们对对方的态度就会变消极,甚至有敌意,最后可能会导致我们离群索居,孤单一人。
如果我们真的去问自己的朋友和家人对我们的真正看法,可能会意想不到地发现其实他们看到了我们的许多优点和成绩。
三、预测未来——“反正都会失败,还做它干什么?”有这种歪曲认知的人会认为自己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他相信自己能够通过神奇的水晶球看到一切消极结果,因此在开始之前就已经期待着失败的一刻:“我知道我考驾照肯定过不了。
”这种预测未来式的歪曲是非常不好的,这样的自动思维很有可能变为自我实现预言。
痛到心碎痛到骨子里的句子经典9篇

痛到心碎痛到骨子里的句子经典9篇痛到骨子里心碎的句子篇一1、夜深人静,突然觉得不是睡不着,而是固执地不想睡。
2、我最不擅长安慰和挽留所以别难受也千万别走。
3、旧事不再转头,此后不再迁就。
4、当遗忘变成另一种开始,褪色的记忆,现实的痛苦。
5、你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把我从你的世界删去,不留一点痕迹。
6、拥有的时候永远不懂珍惜这是每个人的通病。
7、早知如此,当初不要相遇就好了。
8、我以为没有你,我可以照样过得安心。
9、你在的那条路上,我一直会在你身后只差你一个回头。
10、再多的眼泪,也掩盖不了你给的心碎。
11、那么孤单,却说一个人真好。
12、淡淡的伤感,淡淡的寂寞,我就是这样一个孤单的人。
13、悲伤又很多,只是我不在意。
14、摘下倔强的面具会不会是一张哭花的脸。
15、外在美可以赢得赞美,但必须有内在美支撑。
16、我赚了两亿,一个失忆,一个回忆。
17、眼泪,有时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
微笑,有时候是一种没有说出口的伤痛。
18、当你克服你的恐惧,没有人能打败你。
19、安静到不需要安慰,也不需要有人陪。
20、总有某段路,只能你一个人走;总有许多事,需要你一个人扛。
21、爱与爱过只差一个字,却隔了一个曾经。
22、即使全世界的人都不懂你,至少自己还懂自己。
23、分开后,你我一起走过的日子在手上镌刻成曲线。
24、不想失去,因为曾经拥有,还未忘记因,为深爱过去。
25、经过一番爱的风雨洗礼,你应该学会爱自己。
26、经历多少动荡,才能看清一个人的内心。
但为了那点输赢,我们总不愿承受一场动荡,所以从来没有机会真正了解一个人。
27、若你碰到他,替我问候他。
28、喜欢最后是不甘,深爱之后是心酸。
29、俄们说好了不见面,忘掉卑微的誓言。
30、如果他总在为别人撑伞,你又何苦非为他等在雨中。
31、有时候想要,一个人静悄悄,真不需要多余的喧嚣。
32、我把备注还原成你的名字,连名带姓最初的样子。
33、藏在心底的话并不是故意要去隐瞒,只是并不是所有的疼痛都可以呐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再妄下判断
又到了下新年决心的时候了。
甚至连美国政府也来凑热闹,他们提供了一张最流行的新年决心清单,并给出了如何实现决心的指南。
研究网站Statistic Brain的数据显示,约有45%的美国人会经常下新年决心,其中最流行的莫过于“瘦身”和“变得更有条理”。
所以,借着新年的气氛,我在这里提出一个决心,如果你能下定决心去坚持执行,那你就会变得更快乐,更强大,并能帮助你身边的人挖掘出全部潜力。
这个决心就是:不要轻易下评判,尤其是对人而言,同时也可以用于任何事物。
就如《卫报》撰稿人芭芭拉?奥布莱恩所写的那样:“有句源自六世纪的中国古语说得好:‘违顺相争,是为心病’(即不断比较现在的情况和期待的情况,会让人们逐渐心生不满。
出自禅宗法典《信心铭》――译注)。
”
工作中充满了相互依赖的关系――我们需要其他人的合作来完成我们的工作并在职场中前进。
但有时我们不一定喜欢或尊敬这些人。
Caesar公司首席执行官加里?勒夫曼时常在我执教的斯坦福大学课堂上阐述组织内的权力之道:当你逐渐升到高位,有时就不能让个人情感干涉重要的关系――这些关系必须维持。
如果你觉得对方就是负面形容词的集合体,维持这段关
系就会更加困难。
一旦你意识到某些人对你的工作和成功至关重要,你就得忘记自己对他们的好恶感,把个人判断放到一边。
你的观点可能会阻碍你与他们建立高效率的工作关系。
不幸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评判的世界中。
我们时常会不由自主地迅速做出评判。
然而,社会关系研究人员琳达?布鲁姆和查理?布鲁姆最近发现,做出过多评判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他们指出,一旦我们对其他人做出了评价,就很难从其他角度看待那个人,即便我们得到了关于他的新信息。
此外,我们对其他人持有的负面评价,会让他们对我们敬而远之,因为几乎没有人有如此优秀的演技来隐藏自己的感情。
人们不太可能喜欢那些对自己持有或表现出否定观点的人。
所以,如果你想增强实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就一定要少做评判。
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基于数十年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本名为《思维方式》的书,其中总结了影响人们接近他人、评估自己的两种不同方式,她和同事将其称做“目标取向”。
其中一种目标取向是学习和成长心态,它会让人们变得更有能力,更喜爱挑战。
另外一种是评估或评判心态,在这种心态下,人们“会寻求对他们能力的正面评价,或避免负
面评价”。
它会让人们逃避挑战和风险,而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失败。
德韦克在研究中不断发现,人们往往基于他们听到的言论而采用不同的目标取向,而且这些心态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她还发现,不同的目标取向对个人发展、学习和成长有截然不同的影响。
拥有评估或评判心态的人,如果打高尔夫球并得到了很差的分数,就会觉得自己水平不够,并避免再次接触这项运动。
而拥有学习或成长心态的人如果得到了同样的分数,就会认为他们目前还不精通这项运动,所以应该多加练习,或许要请个教练。
在第二种情况下,初学者有机会提高水平,甚至成为大师级选手。
而在第一种情况下,初学者就不会有这种机会了,因为他们会转而去做那些他们已经很擅长的运动。
不幸的是,少做评判是一项很难保持的决心。
已故的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纳里尼?埃姆巴蒂在一份与其他人合著的研究报告中反复证明:人们会在见面的10秒内对其他人做出评判。
此外,她和哈佛大学心理系的同事罗伯特?罗森塔尔发现,通过短暂行为观察形成的印象往往非常准确。
这些发现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就像践行佛教或其他宗教的教义一样。
本文所述的许多道理都难以执行,这就是为何保持警醒、不断实践如此重要。
但少做评判,或至少不要
那么频繁地表现出你的评判结论,带来的回报将十分可观。
这样做是非常值得的。
(作者系斯坦福商学院Thomas D. Dee II教席组织行为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