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墓室壁画仕女形象艺术风格的演进
论唐代仕女画画风转型及其成因

论唐代仕女画画风转型及其成因官文婧(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湖北武汉430000)摘要:仕女画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它在唐代中期才发展成为独立的“士女”画科,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
然而这种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一个阶段性的转型。
由于本土各民族文化的碰撞、多种宗教并存的现状以及外来文化的渗透,唐代仕女画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文章将根据唐代仕女画主流风格的变化,从初唐、盛唐、中晚唐3个阶段,简述仕女画的绘画风格特点,具体分析转型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初唐;盛唐;中晚唐;仕女画;画风中图分类号:J22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04(2018)04-0052-05收稿日期:2017-12-26作者简介:官文婧(1995-),女,湖北鄂州人,文学学士,研究方向:美术学,国画。
第25卷第4期Vol.25No.4鄂州大学学报Journal of Ezhou University2018年7月Jul.2018doi:10.16732/ki.jeu.2018.04.015初唐(公元618年至公元712年),这一时期的壁画墓发现的较多,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仕女画的绘画风格。
初唐仕女画绘画风格混杂,并得南北之妙。
上元二年(675年)李凤墓中人物画的造型用色明丽,身形纤瘦,面部丰满圆润,呈现出头部较大,身躯呈五个到五个半头高的比例特征,这种大头小身的造型样式有明显的隋风。
而咸亨四年(673年)房陵长公主墓中的仕女画,如《执果盘侍女图》,表现侍女持果盘形象,侍女造型修长,伟岸健硕,身体比例甚至有八个头高,整体有一种阳刚的美,是明显的北方“疏体”画风。
她的面部以朱砂晕染,衣纹平涂又设色浓重,则可能是收到西域文化的影响。
两墓虽然同为献陵陪葬墓,且下葬时间只隔两年,侍女形象确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初唐仕女画风的多样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即便是同一座墓里的壁画风格也不完全相同,如李凤墓中《执花仕女图》的风格与长乐公主墓密体画风相近,但李凤墓中也有疏体风格的作品。
论唐宋仕女画风格特征及其演变

04
唐宋仕女画风格的演变
演变的原因与背景
社会文化背景
唐宋时期,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女性地位 逐渐提高,这为仕女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艺术发展推动
随着绘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唐宋时期的画家们开始尝试新的绘画风格和 技巧,仕女画作为绘画的一个重要分支,也经历了风格上的演变。
宋代仕女画的审美取向
追求婉约之美
宋代仕女画以婉约、柔美为主要审美取向,强调女性的内敛和含蓄 ,追求一种温柔敦厚的美感。
强调意境表现
宋代仕女画注重意境的表现,通过画面氛围的营造和人物情感的刻 画,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女性内心的世界和情感的变化。
反映社会价值观
宋代仕女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体现 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形象和性格的认知和评价。
02
唐代仕女画风格特征
唐代仕女画的题材与内容
题材丰富多样
唐代仕女画题材广泛,包括宫廷生活、民间习俗、历史故事等,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审美取向。
以女性形象为主要表现对象
唐代仕女画主要描绘女性形象,通过刻画女性的容貌、服饰、姿态 等,展现出女性的柔美、婉约和优雅。
强调女性气质和内在美
唐代仕女画注重表现女性的气质和内在美,通过细节刻画来展现女 性的才情、品行和修养。
演变的影响与意义
艺术影响
唐宋仕女画的演变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画家提供了宝 贵的经验和启示。
社会意义
唐宋仕女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女性地位的变 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05
唐宋仕女画风格特征的比较
题材与内容的比较
唐仕女画
略谈唐代仕女图中的艺术2

浅析唐代仕女图中的艺术摘要中国仕女图起源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时代,唐代仕女图的形象具有柔和恬静典雅内美的特征,后期更具有"丰颊"脸型和丰腴婀娜的体态, 这种画风有着鲜明的标志和独特创作风格,成为唐代仕女图的主要艺术特征。
大部分观点都认为唐朝人女性“以肥胖为美”当然也不乏一些专家的考证,肯定唐朝人的审美的确是以肥胖为美,并指出了唐朝人以肥胖为美的若干原因:唐朝经济繁荣,丰衣足食关键词:唐代仕女图风格绘画艺术目录引言2第1章唐代仕女图介绍2-3第2章唐代仕女图的起源3第3章唐代仕女图的艺术风格3-43.1 唐代女性的审美标准33.2 唐代仕女图代表作品简析43.3 服饰与形体4第4章唐代仕女图的风格演变4-5第5章唐代仕女图的影响5结语5参考文献5引言唐代仕女图端庄华丽,雍容典雅,图中的女性由贵族至平民阶层皆以“丰肌秀骨”为美,画中所描绘的女子体态丰腴、衣着开放,充分体现出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其代表性画家是张萱和周昉。
唐之前代所绘女性形象多为礼教服务,因而弱化了画作本身的美感;或者是绘画题材取自于文学作品进行描绘,画家需要根据文中描写而创作形象。
画家以此为角度展现盛唐时期社会发展、社会风气自信开放的图景。
由于唐的绢本及纸本仕女图较少,在人物画中以仕女图最为典型,影响也最大。
本文仅凭借张萱和周昉部分作品在对唐代政治、历史、文学的背景下,分析唐代仕女图的主要特点和绘画风格,略谈仕女图中的艺术。
第1章唐代仕女图介绍仕女的形象多属于封建时代中上层的年轻的美女,宋代时仕女改为士女,“士”代表未婚的男性,“女”则是未婚女性。
仕女图是描绘贵族女子闺阁生活的传统绘画类别,区别于魏晋流行的贤后贞妃图,是有风态、有诗意的仕女图。
“仕女图”的定义起于唐,多用于唐后期。
仕女图在唐代时期,从内容定义上已区别于其他时期。
仕女面部特征:初唐柳叶眉,状如柳叶,整体面颊饱满,摒弃浓妆艳抹,追求蛾眉轻扫、面不施粉而眉目清晰的形象,显示人体自然美。
论我国人物画中仕女形象艺术风格的演变

论我国人物画中仕女形象艺术风格的融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人物画作品,其中仕女人物形象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点,具有鲜明的文化艺术特色,其风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汇聚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社会文化,仕女人物形象反映着当时的审美和社会生活,对于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人物画中仕女形象风格兴起仕女形象风格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人物画中仕女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仕女形象在当时大多没有正面形象,主要以纤瘦为主,体现了当时社会审美风貌和文化,但仕女形象更多的是作为墓室壁画的一部分,人物画中仕女形象起源和产生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关联。
在《历代名画录》和《唐朝名画录》等文献中对仕女形象风格的兴起和形成都有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形象开始从墓室壁画中脱离出来,成为单独的人物画表现形式,成为优美的艺术形象进行展示,对社会文化教育以及审美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就是对仕女形象的传神描绘,让人们对仕女形象风格有了清晰的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仕女形象风格多为长圆形,体态纤瘦婀娜,衣服穿着较为宽松,秀骨清像仕女形象成为当时的主要风格,这种仕女形象风格对后世对人物画的表现技法和形象描绘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人物画中仕女形象风格的形成发展对于仕女形象风格进行记载的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仕女画描绘的女子主要是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等,这类形象的原型一般来自诗、赋等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
唐宋时期的仕女形象创作可以说达到了顶峰,《历代名画录》中对仕女形象风格的形成进行了翔实的记载,唐宋时期女性社会地位获得提高,仕女画作为单独画的种类进行表现,唐代的宫廷画家对宫廷仕女的描绘成为当时仕女形象的主要表现形式,形成了唐代以胖为美的仕女形象,浓重艳丽丰腴的仕女形象成为主要风格,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为张萱和周昉。
在《捣练图》和《簪花仕女图》中对于宫廷仕女形象的描绘,将当时女性的雍容华贵和丰腴体态较好地表现出来,唐代这种女性丰腴富贵形象的表现风格具有代表性,后世对女性形象研究只要看到丰腴富贵华丽的女性形象就是唐代作品,但是这种雍容华贵的女性形象在唐代之后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到了五代时期仕女形象的表现风格更多与政治相挂钩,没有了唐朝时期的丰腴华美富丽风格。
由唐到宋的仕女画风格流变

大 众 文 艺39摘要:仕女画作为国画中人物画的一支,起源很古。
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后,仕女画在唐代终于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繁荣兴盛。
在宋代,郭若虚用“近不及古”评价宋代仕女画。
文章主要从仕女画中仕女的改变,线条表现能力的增强以及对景物的描画增多三方面入手对其风格流变进行浅析。
关键词:仕女画;形象;线条表现力;景物仕女画,又名“士女画”,是国画中人物画的一支,以女性形象为描写对象。
它在中国绘画发展过程中,表现领域不断扩展,从最初的贵妇、贤妇、仙女等扩展到了各个阶层、各种身份、各种处境的女子。
从唐到宋画仕女的画家很多,给我印象深刻的有盛唐的张萱和稍后的周昉,五代南唐的周文矩、顾闳中,北宋文人画家李公麟,南宋文人画家牟益、民间画家王居正和宫廷画家陈居中等。
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发展以后,仕女画在唐朝终于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然自中唐周昉之后,唐朝人物画(当然包括仕女画)已步入了顶峰,其后的画家在极长一段时间内不能摆脱唐代人物画的桎梏。
人物画的发展,一度进入了平缓的低谷、呈滞积之势。
北宋中期的美术史家郭若虚曾说:“若论佛道人物,士女牛马,则近不及古。
”(《图画见闻志》,卷一,论古今优势),说宋代人物画、士女画不及唐代,应该是就其发展速度与对风格的贡献程度而言。
以张萱、周昉为代表创造的唐代仕女画,成为后来画家画仕女的典范。
五代在继承了唐代仕女画风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作风更加细密精丽,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加精妙入微。
而宋代在仕女画的创作上承袭了唐、五代之势又有所创新。
毫无疑问,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图示,由唐到宋的仕女画存在着风格的演变。
一、仕女画中仕女之改变从形象上看,由唐・曲眉丰颐、丰肌秀骨到宋・俊俏秀丽、窈窕修长。
从初唐开始,描绘贵族生活的人物画日益发达,且出现了表现贵族妇女的仕女画,称为“绮罗人物”。
在画史上,首先以此类题材知名的画家是张萱和周昉,另外还有陈闳、杨昇、周古言、谈皎、李凑等。
对昭陵唐墓壁画中仕女发髻的分期研究

对昭陵唐墓壁画中仕女发髻的分期研究仕女的形象在昭陵唐墓壁画中出现得较多,从众多的仕女发型上来看,有椎髻、螺髻、双螺髻、双丫髻、双垂髻、双挂髻、双环髻、双环望仙髻、盘桓髻、百合髻、扇形髻等,形态多样。
本文重点对昭陵唐墓壁画中仕女发型的类型及特点做分期研究。
以下为昭陵墓葬简表一、发髻的发展脉络杨温墓(图1)位于陕西礼泉县烟霞乡山底村东侧,西北距昭陵约5公里。
其墓内壁画中有这样一幅仕女图:左四人头梳高髻,发饰簪细。
右边三人头梳惊郜髻,发饰珠花。
左四人与右三人的发型虽然有所不同,但发髻整体都垂直于头顶,即耸立于头顶,且发髻束起于头顶中央处。
而长乐公主墓(图2)壁画中的仕女发型与杨温墓仕女发型基本一致,仕女仍束高髻,发髻的束起位置仍位于头顶中央部位,但高髻顶端的头发开始微微向前倾斜,似乎有发顶重于发根之感,且看起来显得比较疏松。
段简墓壁画中的仕女的发型同前两个墓葬的仕女发型基本一致,只是发髻与前两者相比开始变短。
发髻束起的位置仍位于头顶中央部位,发髻的左右宽度基本等于头的颅长,如图3所示。
以上三个墓葬壁画中仕女的发型较为相似,从568―651年,时间跨度83年。
仕女发型以高髻为主,束发位置基本位于头顶中央部位,到后期,发髻顶部开始向前有所倾斜。
新城公主的墓葬,其内壁画中仕女的发型则一改前一阶段仕女发型的特点。
该时期的发型集前一阶段发型的特点于一体,并有了新的发展。
如图4所示,这时的仕女多梳扇形高髻,发髻的左右宽度基本等于颅长,而发髻的高度则明显大于前一阶段,发髻束起的位置仍位于头顶中央部位。
而此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髻种类,如百合髻、双环髻等。
李震墓中仕女发型则开始变得简单而朴素,束发的位置从头顶中央位置移至头顶后半部。
另一变化是此时的发髻以椎髻为主,同时有一部分头发呈半披状,与耳朵的耳垂相互平行,类似于现在的剪发头,如图5所示。
由于李震非宫廷成员,因此,可以说他的墓葬中的仕女发型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地方妇女的发型特点。
浅析传统仕女面部塑造的变化

浅析传统仕女面部塑造的变化
传统中国画中,仕女是一种重要的主题,她们的美丽和柔顺往往被视为妇女美德和美
学标准。
在塑造仕女的过程中,面部的表现始终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传统艺术的漫长历
史中,仕女的面部塑造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对传统仕女面部塑造
的变化进行简要分析。
古代中国的仕女头部通常呈现一个标准的面相,即豆腐形的头型,高颧骨,细长的眼
睛和鸟嘴型的嘴唇,这种面容被认为是优美动人的标志。
到了唐代,仕女面部开始表现出
更多的情感和细节,刻画更加具体和生动。
比如唐代画家韩滉的作品《仕女图》,其中的
仕女面容已经有了灵动和个性化的特征。
这种特征的产生,与唐代社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
展有关,仕女们开始有了自由和独立的生活方式。
到了宋代,仕女面部塑造开始更具体化,顾及艺术家对她们性格和气质的更深入了解。
宋代绘画中常常表现出种种仕女心理情感,仕女之间的互动,仕女在花园中的生活状态,
仕女们的学习和琢磨,仕女们的品德和精神风貌等等。
在细节上,画家们更加突出仕女传
统美德品质和身份地位,如曹全碑法师所作《花渠仕女图》中,每个仕女的面部特征都具
有独特性和描绘的细致化。
到了元代,仕女面部塑造更加突显了审美意义。
元朝画家郎世宁的《清明上河图》中,无论是游戏的妇女、手拿花的女子,还是鸥鸟的女子,他们的面容表情都被描绘得十分逼真,更进一步突出其美丽动人之处。
仕女纹样总结报告

仕女纹样总结报告仕女纹样总结报告仕女纹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
以仕女为题材,描绘了女性的优美姿态和细腻情感。
仕女纹样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精湛的绘画技巧,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
本次报告将对仕女纹样的特点、演变和传承进行总结。
一、仕女纹样的特点仕女纹样主要以女性为主题,形象展现了古代女性的风采,具有优雅、婉约、温柔的特点。
仕女纹样在绘画技巧上以线条流畅、造型精细、色彩幽雅为特点,给人一种纤细柔美的感觉。
绘画中常常运用轻柔的色调和细腻的刻画,使整个作品充满了温馨和浪漫的氛围。
二、仕女纹样的演变仕女纹样起源于古代的壁画和绘画艺术,经过宋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仕女纹样逐渐受到了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融合了儒家的美德观念,呈现出了更加丰富多样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尤其是明代和清代,仕女纹样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当时文人雅士追求的艺术之一。
三、仕女纹样的传承仕女纹样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绘画传承和工艺传承。
绘画传承方面,仕女纹样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得到了世代艺人的传承。
经过不断的实践、创新和摸索,仕女纹样在技法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
现今,许多画家依然沿用古代的绘画手法,将仕女纹样重新演绎,使得这一传统艺术延续至今。
工艺传承方面,仕女纹样不仅体现在绘画上,还体现在工艺品制作上。
许多手工艺品如刺绣、丝绸、陶瓷等,都采用了仕女纹样作为图案进行装饰,传承了这一艺术表达形式。
同时,现代技术的进步也为仕女纹样的传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通过电脑绘图和打印技术,仕女纹样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工艺品、服饰等领域。
总结起来,仕女纹样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绘画形式,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以女性为主题,追求细腻的线条和婉约的姿态,通过精湛的绘画技巧和柔和的色彩,展现了古代女性的魅力和温柔情感。
仕女纹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通过绘画传承和工艺传承得以延续至今。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艺术形式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 年 第 $ 期 总第 %%" 期 &’()*+) ,-&../, 0( 1*2,
%""3 4 #%"5 ( !""# ) "$ 4 "!%6 4 "5 文章编号:
论唐代墓室壁画仕女形象 艺术风格的演进
!
张7 静
( 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 江苏 南京 !%""%3 )
《 仕女图》 图四5 永泰公主墓
张静! 论唐代墓室壁画仕女形象艺术风格的演进 "#$%&’% ()"**+( ,$ -&.( 《 弈棋仕女图》 ( 图五) 绢画 中的贵妇均为典型盛唐贵妇形象。 其身体外露部分均以白盛唐风格的浓丽细致 发挥的淋漓尽致。
7 7 摘7 要: 唐代墓室壁画是唐代绘画史上的一朵奇葩, 唐代墓室壁画的风格演变以侍女形 象最具代表性。本文在时代的基础上采用风格学的方法, 通过对各时期唐代墓室壁画中仕 女形象的对比分析, 将其艺术风格分为四个时期。唐代各个时期仕女图像绘画风格转变, 从 “ 张家样” “ 吴家样” , “ 周家样”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物画从初唐经盛唐到晚唐, 即从 到 再到 之间的传承脉络关系。从而不仅勾画出了自身发展演变的轨迹, 同时也为唐代绘画史的研 究, 特别是风格和题材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7 7 关键词: 唐代; 壁画艺术; 墓室壁画; 仕女形象; 风格演进 7 7 中图分类号: 8!"!7 7 7 7 7 7 7 7 7 7 文献标识码: 1
( 图三) 的新城公主墓中, 身材修长、 匀称的侍女形象 就显示出 与初唐风格的差异。这些线条均匀有力, 行笔洗练爽利, 侍女 的姿态更轻盈灵动, 身段苗条略呈三曲状, 具有一种转动舒展 的韵律美感; 很可能是受到西域龟兹、 于阗艺术形象的影响。 “ ,” 这些西域菩萨、 天女优雅而开放的 形躯体一旦传入中原, 就与武后专权后所倡导的女性解放契合一致, 从而形成了这 种三曲宛转的武周风格。在永泰公主墓前室东壁南侧的宫女 “ 粉胸半掩疑晴雪” ! 的少女们 (图 群像中, 就忠实地记录了 , 四) 手捧盘、 烛台、 团扇、 拂尘、 高足杯等器物, 列队服侍左右 的情景。这些少女身材修长, 袒胸, 身段多为三曲状, 富有节 奏律动, 动作协调, 衣纹自然流畅, 极具雍容之气。武周风格 十分强势, 传播很广。在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 下葬于长安三 ( 6"4 ) 年 的张礼臣墓出土的六扇联屏绢画中也出土有武周风 格的舞女形象。除此之外, 武周风格还辐射到宁夏固原等地, 共同构成了唐代墓室壁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典范。 在中宗和睿宗时期, 优美典雅的武周风格已渐式微, 在韦 泂墓、 节愍太子墓壁画中, 人物形象已经开始转向华丽醇厚的 盛唐气象。 三、 盛唐画风: 浓丽细致 武周的人 如果说初唐的画风像是一个质朴清秀的少女, 物画风是雍容婀娜的少妇, 那么到了盛唐, 仕女们的造型开始 转向丰腴肥硕, 表明唐人的审美趣味发生了重大变化。玄宗 “ 开元盛世” , 即位之后持续三十余年的 给予这种社会审美风 盛唐画家吴道子和 气的转变以极大的契机。在人物画方面, 张萱都对这一风格的形成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在武周时期的节愍太子墓、 章怀太子墓甬道和墓室的绘 画中, 盛唐气象已经开始显露端倪, 线条灵活, 渐次丰腴, 属于 ( 6!7 ) 武周风格向盛唐风格的过度。开元十二年 的惠庄太子 墓是睿宗桥陵的陪葬墓, 虽然壁画损毁严重, 但是可以看到两
图三5 新城公主《 侍女图》
种不同流派的画风, 兼有兰叶描与铁线描两种线条。在天宝 ( 67! ) 元年 的李宪墓中, 保留了较为完好的仪卫和内侍、 宫女 图像。宫女脸庞丰肥, 体态胖大, 发髻多变, 衣纹稠密, 敷色淡 呈现出典型的盛唐风格。宫女两腮大都施有淡红, 称为 雅, “ 晓霞妆” 。除此之外, ( 6!8 ) 开元十六年 的薛莫墓、 开元十八 ( 64" ) 年 的臧怀亮墓等也都属于典型的盛唐风格。 盛唐风格是在武周风格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忽然形成的。 在崇尚丰腴肥硕的女性形象背后是盛唐时期富裕、 惬意、 洒脱 “ 吴家样” 、 “ 张家样” 的生活方式的反映。同时, 成为画坛的 流行风格, 对玄宗时期墓室壁画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史载 “ 行笔磊落, 吴道子 挥霍如莼菜条, 圜润折算, 方圆凹凸”" , 其 ( 6"8 ) ( 6%" ) 实在景龙二年 的韦泂墓与景云元年 的薛氏墓中, “ 这种类似于 莼菜条” 的兰叶描就已经被采用了。吴道子早年 “ 密体” “ 疏体” , 使用 晚年转而 其实在同时期的唐代墓室壁画 《 捣练 中均有体现。张萱专擅绮罗人物画, 如今传为张萱的 《 虢国夫人游春图》 图》 与 均系摹本, 其风格应于盛唐时期墓室 壁画相似。 新疆阿斯塔那 %86 号墓, 根据出土文书考证下葬时间介 ( 6"! ) ( 677 ) 于长安二年 至天宝三年 之间。该墓出土木框联屏
%&’()’(* +’,-. /.0.-123.4’ 15 ’6. 78(9.4 :38;.) (4 <84; 4 9,48)’, <13= >&.)*1 9&1(: 8;<=
7 7 唐代 ( >%? —#"6 ) , 以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 博大精深的 文化、 包容宇内的气度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 唐代也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从敦煌莫高窟 《 西方净土变》 , 飘逸的飞天、 庄严神圣的 吴道子的磊落逸势的 《 送子天王图》 , 《 簪花仕女图》 , 到周昉彩色柔丽的 无不传递 着唐代绘画的磊磊风气, 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传世至今, 唐代翰墨丹青已寥若星辰, 兴盛一时的唐代寺观壁画也随着 佛寺的兴衰而湮灭。然而有幸的是, 当代人们仍可以透过唐 代墓室壁画, 一窥唐代绘画的恢弘原貌。 唐代墓室壁画与唐代的卷轴画、 宗教壁画一样, 名作纷 纭, 气象万千, 并为中国绘画史上璀璨的明珠。建国以前, 由 于条件所限且盗墓活动猖獗, 很多墓室壁画被随意破坏, 墓中 珍宝流失海外。建国以后, 在 $" 多年的考古发掘中, 发现百 余座带有壁画的唐代墓葬, 分布在关中平原、 山西、 宁夏等地 区, 远至新疆。这些壁画墓绝大部分都可以考证出其明确纪 年, 因而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 唐代厚葬风行, 在当时的都城长安及其周边诸县中, 集中 分布着十八座唐代帝陵。诸多皇亲贵胄、 王公大臣的坟墓拱 卫其间, 往往作为某帝陵的陪葬墓而出现。这些陵墓在皇家 和贵胄的赞助下雇佣了最好的画师创作壁画, 代表了当时最 精湛的绘画水平, 并基本体现了唐代各时期特殊的时代特征。 这一地区的壁画墓建制严格, 规模宏大, 具有墓道、 天井、 甬道 和墓室等结构。墓道两侧一般绘有不同内容的壁画。壁画内 容有代表丧葬信仰和宇宙观念的的青龙、 白虎、 星宿图, 又有 代表墓主人级别的列戟、 仪卫、 出行, 还有描写墓主人生前享 乐生活的内侍、 宫女等形象。除了关中地区外, 山西太原、 宁 夏固原、 新疆吐鲁番等地也有壁画墓出现。位于新疆吐鲁番 的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唐代绘画较多。其中, 唐据高昌时期 的墓室壁画较为精美、 内容丰富, 其仕女形象具有鲜明的盛唐 气象, 和关中地区同时期的壁画风格一脉相承。除此之外, 北 京、 河北、 湖北、 广东等地的唐代壁画墓也有零星发现。 与卷轴画和寺观、 石窟壁画不同, 墓室壁画首先代表的是 一个特定时代、 特定地域的丧葬习俗和信仰, 是按照严格的规 定和等级制度而设置的。因此, 在墓室壁画中, 其丧葬的功能 性需求是首要的, 同时, 墓室壁画必定代表了那个特定时代的 潮流、 风格和审美情趣, 因此对墓室壁画风格的研究对于研究
!
( %#$3 4 7 ) , 作者简介: 张静 男, 汉, 江苏南京人,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壁画系主任,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中国壁画学会理事, 江苏省建筑
壁画协会副会长, 江苏省城市雕塑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 壁画艺术, 环境艺术设计。
张静! 论唐代墓室壁画仕女形象艺术风格的演进 "#$%&’% ()"**+( ,$ -&.( 唐代绘画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意义。 仕女图像作为唐代墓室壁画中的重要内容, 代表了唐代 某一个特定时代的审美趋向。仕女形象几乎出现在所有的墓 室壁画中, 其风格可以成为断定一个时代风格的标准。由此, 对唐代墓室壁画中仕女艺术形象的判定和分类是我们了解唐 代绘画风格转变的重要资料。我们习惯性地会按照时间顺序 将唐代分为初唐、 盛唐、 中唐和晚唐。本文在时代的基础上采 用风格学的方法, 将唐代墓室仕女图像的艺术风格分为四期: 一、 初唐画风: 细丽减放; 二、 武周画风: 优雅律动; 三、 盛唐画 风: 浓丽细致; 四、 中晚唐画风: 丰姿韵致。 一、 初唐画风: 细丽减放 ( /01 —/12 ) , 初唐, 高祖武德经贞观盛世至高宗时期 是一 个充满了激情的继承与创新的时代。初唐的画坛也是充满了 顾恺之、 陆探微、 张僧繇等 机遇和挑战而百家争鸣。一方面, 南朝大家对初唐画家的影响仍未消解; 另一方面, 北朝曹仲达 “ 曹衣出水” 、 的 尉迟跋质那、 尉迟乙僧父子的西域画风的影 响, 使得初唐墓室壁画在北齐、 北周至隋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一 定的继承和发展。在经历了隋朝短暂的统一之后, 唐代兼容 并包的气象已经初现端倪。 这一时期的壁画墓发现较多, 已发掘的高祖献陵、 太宗昭 陵的诸多陪葬墓中的珍贵壁画为我们提供较完整的初唐画风 的实物资料。由于这一时期著名画家主要集中在长安京畿之 内, 因此又被成为初唐长安画风。这一画风处于一种传承和 呈现出风格多元化的局面。 蜕变的进程中, ( /34 ) 贞观十四年 杨温墓东壁侍女群像清秀素雅, 头部比 ( /56 ) 有着明显的隋风。上元二年 的李凤 例较大而身躯细瘦, 墓人物技法较为稚拙, 比例不协, 应为民间画工技法所限, 有 些侍女身着男装, 线条活泼、 设色明快, 已露初唐之风。前几 种人物造型风格深受北周、 隋代造型影响, 兼有新风, 与房陵 ( /52 ) 大长公主墓侍女像迥异。咸亨四年 的房陵大长公主的 ( 图一) 侍女 造型修长健硕, 身躯甚至有八个头高, 面有朱砂施 晕, 衣纹劲简, 伟岸刚健, 与前面提到的头大身细的侍女明显 且下葬时间相隔只有两年, 然其 不同。两墓同为献陵陪葬墓, 侍女形象却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流派, 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初唐 长安画风风格的多样化。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从执失奉节 ( 图二) 、 墓 燕妃墓、 阿史那忠墓、 韦贵妃墓等壁画中窥视长安 京畿主流风格的特点。 总的说来, 这一时期的风格虽然各有差异, 但是可以用 “ 细丽减放” 来形容。墓室壁画人物形象俊伟, 比例协调, 面部 及双手清淡细润, 晕色自然, 衣纹均细, 较为呆板。从侍女的 发髻和服饰上可以看到隋代乃至北周的遗风, 头大身小、 稚拙 谨慎的形象与落落大方、 敦实大气的形象相得益彰, 分别代表 了两种不同的初唐风格。 二、 武周画风: 优雅律动 ( /13 —546 )与 中 宗、 这一 阶 段 包 括 武 则 天 时 期 睿宗 ( 546 —507 ) 时期。此时, 唐代艺术风格开始发生转型。我们 从龙门石窟唐代奉先寺卢舍那大佛的雍容富贵的神秘微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