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本课题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来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的熟悉. 这两个探究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水平.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通过给出实验原理的信息和图示实验步骤等方法, 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水平,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明确课标要求归纳总结:(1)观察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三阶段〞):①变化前:记录物质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等;②变化中: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能量变化及其他现象;③变化后:观察并记录生成物的形态、外观等.(2)利用除味觉器官以外的所有感官尽可能从多角度对实验进行观察,尽量用准确、简洁、清楚的语言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达出来.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将实验结论描述成现象.(3)在描述现象时需注意“烟〞和“雾〞的差异: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而“雾〞是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如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叵、课前自主学学备课笔记易错提醒:定量的氧气,只是含量较空气中的少.拓展延伸:古代炼丹、炼金对化学实验的奉献有:①创造了许多实验器具;②创造了一些用于合成物质的有效方法;③找到了一些别离物质的一般方法.特别提醒: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是未充分燃烧的碳单质——炭黑;而熄灭后产生的“白烟〞主要是石蜡蒸气冷凝的固体,具有可燃性,故能够被点燃,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速度要快.进行[分析1可用小刀切割新课度比水小.[结论]硬度较小,不(2)点燃蜡烛“中〞.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①取一根火柴梗迅速②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现象]燃着时:石蜡熔最暗,火柴梗两端逐渐变黑[分析1石蜡熔化说明熔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烧杯壁上出现水珠,说明燃说明还生成了二氧化碳.(3)熄灭蜡烛“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发生的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现象]熄灭后冒白烟, [分析]烟是固体小颗粒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确?与同学交流进行观察和【注意】①火柴梗放入蜡烛火焰中的时间不要过长,时间约为 1s 左右.②点 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应选用粗蜡烛,且点燃速度要快.③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 烟是不充分燃烧生成的炭黑,而熄灭后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的固体.知识点3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关信息在探究之前让同学们查阅资料,完成课前预习,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关 信息,为探究作好准备. 知识点4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讨论交流】请提出你们的猜测,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学生讨论,提出猜测:人呼出的气体中①全部是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碳比空气中 的多;③水蒸气比空气中的多;④氧气比空气中的少;⑤没有氧气了.小组讨论探究方案, 全体交流:简要表达实验步骤,相互讨论方案的优缺点, 统一方法. 【指导评价】鼓励学生设计的方案,帮助他们确立最终实验方案.【指导方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强调操作步骤及考前须知.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分组实验】(1)在教师指导下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取出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用玻璃片盖好.备课笔记(2)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并记录. (3)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并 记录.(4)取两块枯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观察玻璃片上水蒸 气的情况,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比照.【展示交流】观察到什么现象 ?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 【现象结论】[注意]对呼出的气体瓶内无浑浊现象的分析: a,滴入澄清石灰水后没有盖 玻璃片就振荡,二氧化碳扩散后,瓶内量少; b,可能是没有进行深呼吸而收集的 气体.教学 课题2板书备课笔记 方法指导: 收集呼出气体的方法: 在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 片盖住瓶口,倒放在水中, 将导气管小心插入集气瓶 内,吹气. 误区警示:二氧化碳可使燃着的木 条熄灭,但使燃着木条熄灭 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 如氮气、稀有气体等也能使 燃着的木条熄灭. 课外拓展:世界上第一支蜡烛可能 是一根蘸了油脂(动物油脂) 的小树枝儿.后来,人们发 现用蜂蜡可以制作蜡烛,这 种蜡烛的气味更好闻,而且 它可以燃烧尽而不滴蜡油, 所以清洁干净.19世纪60 年代初,人们从石油中提炼 出石油制作蜡烛,一直沿用 至今.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探究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课堂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入手,通过实验等手段对这些小结问题进行探究,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要学会细心观 察,大胆猜测,要准备一定的知识,不能盲目,在比拟的时候要注意可比性,探 究时遇到的问题要进行认真地思考与讨论.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实验探究 的一般步骤和内容.I I 课堂析疑解难练习与应用(P16)1 .根据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举例说明以下问题: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 属于化学变化?哪些是关于物理性质的描述?哪些是关于化学性质的描述?解:蜡烛受热熔化变成液态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 变化.蜡烛为乳白色固态,难溶于水为物理性质,蜡烛具有可燃性为化学性质. 2.结合自己的体会,你认为化学中的探究需要哪些步骤(或环节)?根据做过的探究填表.思想方法:实验法通过化学实验,利用实 验现象研究各种物质间的转 化,最后总结出规律和结论 的方法.思想方法:限制变量法在探究吸入的空气和呼 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 中,要注意限制变量法的运 用,实验中除了变量外,其 他因素如所用集气瓶大小、 澄清石灰水的滴数等都要相 同.教材习题 解答3.整理本课题的探究记录,参考教科书中提供的格式 〔或自己设计报告的格写出探究报告.解: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活动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活动目的:蜡烛燃烧的火焰及生成物.用品:烧杯、玻璃片、火柴、蜡烛、澄清的石灰水、木条. 例1 观察蜡烛燃烧时,小明描述以下实验现象中错误的选项是〔〕B.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C.将烧杯内壁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D.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解析】实验现象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观察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 沉淀、气泡等都可以通过观察获得结论,故 A 、B 、C 是正确的.而生成物是经过分析、推理得到的结论,故 D 错. 【答案】D例2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其他气体 空气中的气体〔% 〕 78 21 0.03 0. 07 0.9呼出的气体〔任〕 78 16 4 1」0.9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 的气体成分的含量有什么不同,其四个主要操作步骤如以下图〔1、2、3、4〕所示.教 材 习 题 解 答难 题 解 答实验耀作及图示实羲现象 实船结论■1■将一幅削木条如下图放入火 焰中约h 立即取出常本条中间被烧的厘.进最轻.邈同 西侧被烧的痕迹琵里,变成黑笆 外悔的温熨最高,熔 心的温变最后aP 图所示,将冷而枯燥的玻璃冲,放在火络上方j玻璃片上有水N 有水生成③如图,聘T 的蟹涂有澄清石灰水国的烧杯洌扣在火培上方]目境杯内嬖石灰水变辉湮 有一氧化磷生成1备课笔记 误区警示: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不 能混为一谈.实验现象是直 接观察到的,而实验结论是 由现象经过分析、推理得到 的.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 用实验结论代替实验现象.【解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含量不同,变浑浊的程 度不同,氧气含量不同,使木条燃烧的情况不同,水蒸气在温度较低时会液化. 课后达标检测课后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着重表达学生 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思考和探究,教师重点在于引导学生 进行正确的操作,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看似简单,其实有着比拟深刻的内涵.要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此项探究活动,敢于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 内容,谁观察到的现象越多,描述越详细越准确就越好;要鼓励学生敢 于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别人进行交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改良自 己的短处.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问的探究活动趣味性较强, 较易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但该探究活动的实验步骤较多,且收集呼出 的气体的操作有一定难度,因此可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该探究活动的内 容,并在家里利用吸管、瓶子、盆子等进行收集呼出的气体的操作练习, 以使学生能较顺利地进行该探究活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备课笔记 方法点拨:根据燃着的木条在集气瓶中燃烧的时间长短或燃烧的剧烈程度〔快慢〕差异,比拟集 气瓶中氧气含量不同.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珠,可以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水分.人震飙E 用 _______ 龙收集篇 布呼出的气怵,另我 集两瓶空气 丐占洋的石以水分到 滴人感有呼出气体和 空气的集气修中根据 ________ 判断— 氧化褪含量不同—根据木条港杨芍•兄的 不同.间断■■气含量 不同根娓 _______ ,判断水含量不同买耸排水,嵯套为土条发票存人畸呼 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欧商关干流,装璃片. 对着其中区一殳呼气呼出的 气才难 溶于本石於水洋 旌理要的 不同破军与二水客正不同【答案】请依据图示将主要实验操作步骤及验证依据填入下表中留有空白处:。
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课题2 化学是以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目标: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学习重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并能够明确地表示探究后所得的结论。
学习难点:对日常生活中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课前预习温故知新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榨取果汁 B.粉碎废纸 C.燃放烟花 D.切割玻璃2、2020年中国消协对部分装修后的室内环境状况抽样测试后发现,近半数存在苯污染。
国际卫生组织已把苯定为强烈致癌物质。
苯是一种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熔点是5.5℃。
苯的化学式为C6H6,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还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请回答下列问题:(1)苯的物理性质有:;(2)苯的化学性质有:。
预习热身1、知识储备:探究活动是由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步骤方法、现象和结论等组成。
2、探究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验,观察实验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4、对人体吸收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完成探究报告或自制报告)课内探究自主学习1、同学们可找出家中的蜡烛围绕课本内容自行探究。
2、二氧化碳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______,白色浑浊越多,说明同体积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_____。
3、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故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____。
4、氧气能够助燃,同体积的气体中氧气中含量越____,木条燃烧越旺。
5、蜡烛通常由____和_____组成的,石蜡呈____色,可燃。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

⑴点燃前:
①观察蜡烛的外观形态
②用小刀切割蜡烛判断其硬度,将蜡烛放入水中,观察其溶解性。
⑵点燃过程中
①取一根火柴梗,放入火焰中,一秒后取出观察其变化。
②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③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⑶蜡烛熄灭后
用火柴点燃白烟,观察现象
教师要解决学生实验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比如有些学生不会划火柴、不知道滴加澄清石灰水后该如何振荡烧杯等等。
倾听各组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以及结论的总结。
根据本组实验中收集的实验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梳理实验过程,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实验成果,总结实验结论,反思实验的“成”与“败”,确定结论的准确性。
帮助部分学生分组实验时存在实验操作不规X造成实验失败的小组分析失败原因,形成正确结论。
时习
根据对实验研究,总结描述现象的方法,并尝试写出实验过程、步骤和结论。
知识性准备:
1、蜡烛能燃烧。
2、二氧化碳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物质性准备:蜡烛、小刀、酒精灯、火柴、烧杯。
技能型准备:划火柴,观察现象
实验
准备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
完成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问题。
完成科学探究的第二步:进行猜想和假设。
完成科学探究的第三步: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施。
指导学生提出问题。
帮助学生分析蜡烛燃烧前后的现象变化以及原因,确定猜想。
帮助学生制定确定猜想的合理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并且讲解如何取得实验样品,尤其是用生成物的检验和白烟的成分。
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1、蜡烛是否溶于水?
2、蜡烛火焰温度是否一样?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的第二课题。
教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方法,掌握一些常见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来探究和验证化学原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化学实验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可能还不够熟练,对一些实验技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实验技能。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化学原理,体验化学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实验基本操作的掌握。
2.实验技能的提升。
3.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分组合作法等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酸碱溶液、指示剂等。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本节课的实验内容,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验证实验原理,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实验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和所学知识,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与实验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实验。
(3)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
(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4)、能意识到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提供资料一激发兴趣一活动探究一得出结论一提高认识等。
教具准备1.教师用具投影仪或相关的录像资料。
2.学生用具第一课时:白色蜡烛、水、小刀、水槽、小试管、火柴、小烧杯、石灰水。
第二课时:集气瓶、玻璃片、水槽、饮料管、木条、胶头滴管、水、石灰水。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意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对蜡烛燃烧的探究。
第二课时:化学实验报告的写法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投影或放录像、图片等]有关炸药的发明。
1.硝化棉(硝化纤维素):硝化棉是一种炸药。
如果点火,它就燃烧。
如系上雷管,它便爆炸。
硝化棉用来制爆破筒、供矿井爆破(通常与硝化甘油混用)、深水爆破及制作无烟火药。
克里斯琴、舍恩拜因偶然发现了硝化棉!舍恩拜因是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化学教授。
1846年的某一天,他正在妻子的厨房里做化学实验,当时打破了一个烧瓶。
烧瓶里装了硝酸和硫酸,这些化学品洒了一地。
当时舍恩拜因找不着拖把,于是一把抓起妻子的棉围裙就去擦污迹,之后将围裙挂在热炉子前烤干。
当围裙干燥到一定程度时,着火了,烧得一点不剩。
舍恩拜因就这样发明了硝化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新版新人教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2)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讨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学习重点】化学实验的观察及描述方法。
【学习难点】学会描述化学实验现象。
【课前准备】《精英新课堂》:预习学生用书的“早预习先起步”。
《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提分宝典》。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导语:物质发生变化的情况有哪些?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途径又是什么?2.由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阅读课本P11~P12的内容。
提出问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
学习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怎样的呢?交流讨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或实例进行讨论。
归纳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设计方案;④进行实验;⑤收集证据;⑥解释与结论;⑦反思与评价;⑧表达与交流。
知识拓展:科学探究的形式有多种,实验、调查、讨论等都是科学探究的形式,进行科学探究不是一定都按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一步步进行,可根据实际的研究内容选择其中的几个环节进行。
知识模块二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阅读课本P12~P14的内容,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烧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
探究实验:观察蜡烛点燃前;燃烧过程中;熄灭后的现象。
投影:蜡烛燃烧的实验视频。
学生:观看,进一步了解实验中发生的变化。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2.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3.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重点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难点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突破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2.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3.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板书: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1.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
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对本节课的基本认识与理解1.实验之前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了解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哪些气体,从而使学生明确本实验主要探究的是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的不同。
3.学生第一次进行化学实验,可能不知道要干什么,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作好实验记录。
在学生收集“呼出的气体”时,教师要演示,让学生根据示范收集,不然学生收集的气体可能是刚吸进的空气而使实验失败。
实验结束后要组织学生分析实验并总结实验,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进行自主探究和分析。
4.从探究实验成功方面判断学生学有所得,能较好地对新教材合理的理解,把握知识的重、难点,较成功的学习化学知识点及探究实验的方。
这种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能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使学生在后面的实验探究中的思路更清晰,目的更明确。
5.本节课有以下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实验兴趣;有效的培养学生学好化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
六、点评与分析【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熟悉的呼吸入手创设学习情景,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研究,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的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运用系统原则,“感知----深化---运用”,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既有知识的剖析,又有深化和拓展,还有知识的迁移,这样既符合学习规律,又能有效地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与效果。
【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潜在水平和表现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是推动学生心理发展的强大动力,“设疑诱导”必须把握适度”原则,本节课所设置的问题均切实可行,符合学生实际,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教学过程】引课自然,且直奔主题。
请学生们做两次深呼吸,进而引出呼出与吸入的气体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情景中,易于学生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说明人呼出
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板书】2.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总结】通过本次探究,归纳总结出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2)设计实验方案
(3)实施方案
(4)评价结果,得出结论
相互讨论方案的优缺点,统一方法
按步骤完成实验,并做好记录
②要求学生认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以小组比赛的形式,看哪小组记
录得多。
(2)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
点燃前:观察蜡烛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Βιβλιοθήκη 味、硬度)燃着时:关注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①观察火焰: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
②火焰三部分温度的高低比较
③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并且倒置过来,倒人澄清石灰水振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检查器材
仔细聆听
结合课本P13表格学生分组实
验:一边实验,一边记录。
组内学生讨论,信息反馈。
按要求整理。
辛卜充填写实验报告。
各组畅所欲言说出遇到的疑问
大家讨论解决。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讲解】蜡烛燃烧,生成了新物质,所以会变短。可能生成二氧化碳、水。
【板书】2.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
对人体吸人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进行探究。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媒体
实验器材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提问】说出你知道的空气中的成分
【提问】放置在空气中的松脆的饼干过一段时间会变软,夏天的早上草叶
上有露水,这说明空气中含有什么物质?
【板书】探究吸人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分组实验】
(1)在教师指导下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取出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用玻璃片盖好。
(2)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人澄清石灰水,并振荡,观察现象并记录。
(3)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人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观察玻璃片上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
板书设计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2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进行人体吸人、呼出气体实验的有关实验操作;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了解人体吸人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提问】这是什么?
【追问】它们有什么不同?
【继续延伸问题】一支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为什么会变短呢?烧
掉的那一段蜡烛就这样无故的消失,还是变成了什么物质呢?
好,今天我们共同来寻找这个答案。指导学生检查桌上的用品是否齐全,
仪器有无损坏。
【板书】1.探究步骤
(功提出实验探究的要求:
①要求学生按照教材P12上的操作步骤进行探究实验。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观察实验现象以及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验探究的方法
教学媒体
实验器材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
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展示)两支蜡烛,一支完整的,一支是燃烧后剩下的小段。
充分发表意见
课后作业
完成《课堂导练1+5》本课时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试着完成自主学习案。
板书设计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探究吸人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2.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2)设计实验方案(3)实施方案
(4)评价结果,得出结论
【猜想】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哪些成份呢?
①全部是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多
③水蒸气比空气中的多
④氧气比空气中的少
⑤没有氧气了
一般能说出氧气,二氧化碳说明空气中含有水
学生讨论,形成观点
小组讨论探究方案
全体交流:简要叙述实验步骤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投影展示】(课本P14)可参考的三条信息。
设计实验方案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描写、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讲解】
(1)滴人澄清石灰水后,两只瓶子中的石灰水都会变浑浊,但是呼出气体
瓶中的石灰水更浑浊一些;说明了在空气与人呼出气体中都含有二氧化
碳,但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2)插人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人人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
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
如何来验证这些结论是否正确?
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指导评价】了解学生设计的方案,帮助他们确立最终的实验方案。
实施实验方案:
【讲解】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以下问题:
【提问】如何收集呼出的气体和空气
【实验】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在教师指导下做实验
交流实验现象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荡。并且推断生成物是什么。
熄灭后观察现象:
点燃蜡烛刚熄灭的白烟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参与学生讨论。
(4)实验结束,要求学生整理桌上的仪器和药品。
(5)布置学生将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提问】蜡烛为什么会变短?燃烧后可能生成了哪些物质?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学生一看,都会说是蜡烛。
回答:一支长,一支短
(1)关注物质的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
提出猜想、推理论证。
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根据自己的探究经历总结探究
活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课后作业
完成《课堂导练1+5》本课时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试着完成自主学习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