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新探(一)
小古文100篇(42):《江郎才尽》

选自唐·李延寿《南史》。
原文
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
”淹乃探怀中得五色彩笔一以授之。
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译文
有一天,江淹在冶亭里睡觉,梦中见到一个男子,自称郭璞,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可以把它还给我了。
”江淹伸手摸了摸怀里,掏出一支五色笔来,就把笔交还给郭璞。
以后,江淹作诗,再也没有美妙的诗句了,当时的人们都说他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注释
江郎:即江淹,南朝著名文学家。
郎,对男子的称呼。
尝:曾经。
宿(sù):住宿,过夜。
丈夫:男子。
郭璞(pú):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
卿:表示对对方的称呼。
五色笔:传说江淹少时,梦人授以五色笔,故文采俊发。
授:交付,交给。
尔后:以后,后来。
启示
一个才子的故事。
▍。
江郎才尽文言文翻译

江郎才尽文言文翻译
导读:原文:
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译文: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
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江郎才尽文言文翻译】
1.于园翻译文言文翻译
2.以凫为鹘文言文翻译
3.《口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4.郑捆文言文翻译
5.《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6.龙说文言文翻译
7.谲判文言文翻译
8.狼文言文翻译
上文是关于江郎才尽文言文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谁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谁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谁?江淹。
江郎指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人。
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
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
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
’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
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
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指年轻时很有才气,到晚年文思渐渐衰退。
“尽”,完,没了。
比喻才思减退。
《南史》中除了记载以上故事外,还记载了一个类似的“索锦”的故事,发生在张协与江淹之间。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人,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
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
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掏出几尺绸缎还他。
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
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
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江淹曾不无得意地对弟子说:吾本素官,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
在这种养尊处优的环境下,江淹再也没有写出好的文章。
江淹的文思枯竭,江郎才尽。
[1][2]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了,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
江郎才尽成语故事

江郎才尽成语故事
江郎才尽
【注音】jiāng láng cái jìn
【出处】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
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南史·江淹传》
【解释】江郎:指南朝江淹。
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
比喻才情减退。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相近词】黔驴技穷、江淹才尽、江郎才掩
【相反词】出类拔萃、初露锋芒
【押韵词】不为已甚、迷魂阵、兵未血刃、贪而无信、清谈高论、云程发轫、珠玉之论、矢口否认、心烦意闷、自有公论、......
【成语故事】南朝梁时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刻苦读书,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官至光禄大夫。
后来他的`文章大不如以前了,诗也平淡无奇了,偶尔灵感一来,写出的东西也一无可取。
据说他在梦中丢失了五色笔,从此就文思枯竭,才能丧尽
【成语示列】不,他不能和菊子散伙。
散了伙,他必感到空虚,寂寞,无聊,或者还落个江郎才尽,连诗也写不出了。
老舍《四世同堂》五十五
【成语造句】
如果不持续努力,即使是有点天份,也会江郎才尽。
这位作家年轻时十分出色,得奖后不再努力,现在看来已经江郎才尽,写不出什么好东西了。
作家难免会有文思枯竭,江郎才尽的时候。
本来是一个有才华的青年,就这样被捧得晕头转向,最后弄得江郎才尽。
最近写作老是没灵感,颇有江郎才尽之感。
有些时候所以会感到江郎才尽,也许是因为我们对生命的热情消退了。
这几位作家久未有作品问世,是否已经江郎才尽?
老王近年眼力不行,作品极少,而他却说自己是江郎才尽了。
江郎才尽文言文并翻译

然江郎之才,非独在文章,亦在诗赋。
其诗赋之作,多抒怀古之情,感慨世事之变。
江郎诗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此句尤为人称道,传为千古绝唱。
其赋亦妙笔生花,如《登鹳雀楼赋》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言辞华丽,意境深远,令人叹为观止。
江郎才尽之传闻,始于其晚年。
时江郎官至秘书监,位极人臣,然其才思渐衰,文章乏善可陈。
一日,江郎游于西湖,偶见一僧,问之曰:“江郎才尽,真有其事乎?”僧答曰:“江郎之才,本非天授,乃后天所学。
今江郎所学已尽,故才思枯竭。
”江郎闻言,心中颇感不平,遂试以文辞。
乃赋诗一首,曰:“昔我游西湖,见僧谈才尽。
今日复游西湖,才尽情未老。
江郎虽才尽,文章犹在世。
但愿后人知,才尽非终局。
”诗成,江郎自以为得意,然时人皆以为江郎之才已尽,不复如昔日。
江郎才尽之事,后世传为美谈。
有诗云:“江郎才尽,文章犹在;李广难封,功业常存。
”盖言江郎之文章虽才尽,然其作品仍传世不衰,与李广虽难封侯,而功业永存者相提并论。
然江郎才尽之因,亦为人所好奇。
有云江郎晚年好酒,饮酒过度,致损才思。
又有云江郎中年丧偶,悲伤过度,亦影响其才思。
然无论何因,江郎才尽之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传颂不衰。
江郎才尽,实乃才子之悲。
然才子之悲,亦为人间之悲。
江郎之才,虽尽于晚年,然其文章之精华,已融入历史长河,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学习的典范。
故江郎虽才尽,其名垂青史,永垂不朽。
【译文】江郎才尽,是古代的奇闻异事。
江郎,姓江名淹,字文通,是吴郡吴县人。
江淹年轻时就很有才华,文章写得非常出色,当时的人都认为他是天才。
年纪未满二十岁,已经写出了《江赋》一文,文采斐然,名声远扬。
此后,他又写了《游仙窟》等作品,都流传于世。
然而江郎的才华,不仅在文章上,也在诗赋上。
他的诗赋作品,多表达对古人的怀念之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江郎的诗中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句诗尤其被人称道,传为千古绝唱。
演义趣闻 江郎才尽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演义趣闻江郎才尽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导语:江郎才尽是人们常用的成语,但很有可能对典故中的江郎无无甚了解。
江郎的名字叫江奄,其实千古以来世人一直都曲解了江郎。
江郎如果泉下有知
江郎才尽是人们常用的成语,但很有可能对典故中的江郎无无甚了解。
江郎的名字叫江奄,其实千古以来世人一直都曲解了江郎。
江郎如果泉下有知,一定会把眼皮儿一翻,白眼一露:你们这些人类,根本不懂哥彪悍的人生!
江郎就是江淹,字文通。
他是南朝人,历经宋、齐、梁三代,后世大多认为他是个文学家。
作为一个文学家,在中国浩瀚如海的成语库中,江淹贡献了两个关于才华的形容:第一个是江郎才尽,第二个,是妙笔生花。
从这两个大悲大喜的形容中,我们可以看出,江淹的才华经历了怎样惨淡的由盛转衰的转变(什么鬼)。
惨剧的发生,来源于一个梦,或者说,两个梦。
据说,江淹晚年的某一天,做梦梦到一个帅哥,自称晋人郭璞。
郭璞对他说:“我有一只笔放在你那里很多年,现在可以还给我了”。
江淹往怀里一摸,果然发现一只五色笔,便还了回去。
从此以后“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这也是妙笔生花的由来。
《晋书》里虽然将郭璞和葛洪归为一卷,后世也多认为他是个术士,但其实郭璞“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文章写得也很不错。
晋室南渡后,郭璞还因为文采上佳,被朝廷任命为著作郎(以后我们会八到他)。
所以说,大家觉得江淹文采好,是因为郭璞借了才气给他。
而鲜为人知的是,《南史》中还有另一个类似的故事。
那个人也把自己的才华
生活常识分享。
“江郎才尽”辨析

246 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下学生管理,都能让学生感受到尊重、理解、民主、平等。
在知识传授和生活交流过程中,注重情感心理品质的培养,充分发掘有利于学生心理品质、意志品格、精神信仰等方面的素材和资源,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渗透和强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
鼓励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自由沟通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或辩论,相互尊重和理解,坚持以理服人,尊重对手,学会聆听、鼓励和赞扬,也能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赞赏。
2.组织学生参加班级和学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健康、个性化的成长。
班主任重视学生情商培养,需要做好心理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更需要进行相应的实践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感知和体验,从而不断强化他们的情商。
班主任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根据学生发展实际,开展班级文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学校乃至更高级别的各项体育和文艺活动,不仅让学生获得更好的锻炼,还能发挥他们的特长,引导学生个性化成长。
同时让同学参与行不同的形式参与活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实践氛围,更能促进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进步。
三、注重情感激励和正向评价,为学生播下自信和希望的种子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需要指正和批评,更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激励和表扬,以欣赏的眼光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寻找学生的亮点和进步,对他们进行更多的激励和表扬,为学生的心灵当中埋下希望和信心的种子,从而促进他们更好的生长和发展。
针对有些胆怯的学生,对他们进行更多的鼓励,给予他们精神的支持和思想上的动力,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对学生的心理和评价应该是多元化,不仅重视他们的学习,对学习成绩比较优异或者进步比较大的学生以及有特长的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让每一个学生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积极向别人学习,相互帮助,共同促进。
从而促进学生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总之,班主任重视学生情商培养,充分开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此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能力提升,让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成长,从而培养更加全面的优秀人才。
“江郎才尽”新探

[摘要]江淹始终没有接受并融入永明时期新的文学风尚之中,这主要与三方面情况有关:1.永明时期文学活动群体性的特点;2.江淹在永明时期在身份地位上与新兴作家的差异;3.江淹的内向狷介性格。
所谓“江郎才尽”是这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江淹;江郎才尽;原因“江郎才尽”是南朝历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研究者多从文学风尚转变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这是很有道理的。
一般认为江淹“才尽”发生在入齐以后,特别是永明年间,而这正是“永明体”诗兴起、南朝文学风尚发生重大转变的时候。
不过对于这一看法,我认为还有必要做一些进一步的探讨。
据曹道衡、俞绍初等学者的研究,江淹现存的诗赋文大多作于宋末,能确定作于永明年间的只有《郊外望秋答殷博士》、《铜剑赞》、《自序传》等很少几篇。
不能排除有作品散佚的原因,但我觉得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江淹永明后确实很少创作。
而且从各种情况看,我还认为,即使有少量作品,他的写作风格基本上也没有改变。
总之,当永明文学时代到来以后,江淹始终没有顺应接受新的文学风尚并改变自己原来的风格,是可以肯定的。
所谓“江郎才尽”主要就应当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在文学史上,一个作家一生中跨越几个文学时期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
新的文学风尚兴起以后,在前一阶段已经成名的作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的原有风格,努力跟随时代潮流的变化;第二类是尽管不很情愿,但还是对自己原来的风格多少做一些改变,以适应新的文学风尚。
当然他们在新时期的创作成就很可能比以前逊色,这也可以说是“才退”或“才尽”。
也有部分作家则像江淹一样,与新文学风尚保持疏离拒斥的关系。
总之,江淹的情况是可能有的,但并不是必然的。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江淹没有能像许多作家那样多少融入文学的新风尚中呢?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类似江淹这种情况的作家不乏其人。
由于年代近,保存的材料多,其中很多人“才尽”的原因是能够弄清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郎才尽”新探(一)
〔摘要〕江淹始终没有接受并融入永明时期新的文学风尚之中,这主要与三方面情况有关:1.永明时期文学活动群体性的特点;2.江淹在永明时期在身份地位上与新兴作家的差异;3.江淹的内向狷介性格。
所谓“江郎才尽”是这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江淹;江郎才尽;原因
“江郎才尽”是南朝历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研究者多从文学风尚转变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这是很有道理的。
一般认为江淹“才尽”发生在入齐以后,特别是永明年间,而这正是“永明体”诗兴起、南朝文学风尚发生重大转变的时候。
不过对于这一看法,我认为还有必要做一些进一步的探讨。
据曹道衡、俞绍初等学者的研究,江淹现存的诗赋文大多作于宋末,能确定作于永明年间的只有《郊外望秋答殷博士》、《铜剑赞》、《自序传》等很少几篇。
不能排除有作品散佚的原因,但我觉得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江淹永明后确实很少创作。
而且从各种情况看,我还认为,即使有少量作品,他的写作风格基本上也没有改变。
总之,当永明文学时代到来以后,江淹始终没有顺应接受新的文学风尚并改变自己原来的风格,是可以肯定的。
所谓“江郎才尽”主要就应当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在文学史上,一个作家一生中跨越几个文学时期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
新的文学风尚兴起以后,在前一阶段已经成名的作家大体上可以分为
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的原有风格,努力跟随时代潮流的变化;第二类是尽管不很情愿,但还是对自己原来的风格多少做一些改变,以适应新的文学风尚。
当然他们在新时期的创作成就很可能比以前逊色,这也可以说是“才退”或“才尽”。
也有部分作家则像江淹一样,与新文学风尚保持疏离拒斥的关系。
总之,江淹的情况是可能有的,但并不是必然的。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江淹没有能像许多作家那样多少融入文学的新风尚中呢?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类似江淹这种情况的作家不乏其人。
由于年代近,保存的材料多,其中很多人“才尽”的原因是能够弄清楚的。
以他们为参照来看江淹,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我认为探讨这个问题需要考虑三方面情况:永明时期文学活动的特点、江淹在永明时期的身份地位以及江淹的个性特征。
前两者是客观方面,后者是主观方面。
永明年间是南朝历史上文学繁荣的时期,观察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势,可以发现它与刘宋时期相比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文学集团现象。
据学者的研究,在永明年间先后存在过王俭、文惠太子萧长懋、竟陵王子良、豫章王嶷、随王子隆、宜都王铿等组织的文学集团,其中特别以竟陵王子良的西邸集团规模最大、存在时间最长、文学成就最高。
永明年间新的文学风气全都是依托于这些文学集团,并主要以集体活动的形式产生的。
声律说的创立和永明体诗的产生离不开西邸文人集团的活动,这是人们熟知的。
在王俭文人集团中首创了“隶事”这一对齐梁文学发生了重要影响的活动(《南史·王湛传》:“尚书令王俭尝集才学之
士,总校虚实,类物隶之,谓之隶事,自此始也。
”
〔1〕807)在文学集团中,集体创作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创作形式。
萧子良经常亲自组织文人们一起创作,如同作《桐赋》(子良、王融、沈约)、《高松赋》(今存谢朓、王俭、沈约之作)、《拟风赋》(子良、谢朓、王融、沈约)、《永明乐》(《南齐书·乐志》:“永平(明)乐歌者,竟陵王子良与诸文士造奏之,人为十曲。
”〔2〕196今存谢朓、王融、沈约之作)、《药名诗》(子良、王融、沈约)、《郡县名诗》(子良、沈约、王融、范云)、《抄书诗》(沈约、王融)、《游仙诗》(子良、沈约、王融、范云、萧衍、陆慧晓)等。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从诗题看,子良不在场,而沈约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心人物。
例如沈约、谢朓、王融、刘绘、范云、萧衍同作鼓吹曲,沈约、谢朓、王融同咏乐器,谢朓、王融、柳恽、虞炎同咏座上一物等。
据粗略统计,永明时期的文(除朝廷诏敕章表之外)和赋现存约167篇,其中产生于三人以上集体创作形式中的有9篇,产生于文人集团中的有74篇,共占49.7%,诗现存约284首,作于三人以上集体创作形式中的有65首,作于文人集团中的有103首,共占59.2%,可见这一创作形式在当时的重要性。
关于江淹在永明时期的身份地位,有三方面情况值得特别提出。
首先,他永明五年(一般认为永明文学是从这一年开始走向兴盛)时44岁,永明时期活跃的作家中,除沈约是47岁、比他略大外,其余范云37岁,刘绘30岁,任昉28岁,萧衍24岁,谢朓24岁、王融21岁,都比他小得多。
其次,他在刘宋时已取得很高的成就,获得了盛名,而
别的作家基本上都是永明年间成名的,就是沈约在宋时也还没有十分出色的作品。
最后,他在永明年间官骁骑将军,据《宋书·百官志》,这一官职是四品,《南齐书·何戢传》载武帝欲加何戢常侍,褚渊不同意,说:“若帖以骁、游亦为不少”〔2〕584,可见骁骑将军地位不低。
而在永明五年至十一年期间,沈约先后任太子家令、中书郎、太子右卫率(七品)、尚书左丞(六品)、御史中丞(五品),谢朓先后任太子舍人(七品)、随王文学(六品),范云先后任尚书殿中郎(六品)、子良记室参军(七品),任昉先后任子良记室参军(七品),尚书殿中郎(六品),王融先后任丹阳丞(八品)、中书郎(六品)。
总的说江淹和多数永明作家在官阶地位上也是有明显差异的。
在阅读江淹作品及有关他的史料的过程中,我渐渐形成一个印象:江淹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孤僻、狷介的人;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他有近似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
下面我试图从几个方面对此加以证明。
江淹的这种性格心理特征在他的作品中有明显表现。
他经常直接表达自己孤高自守、不愿随世俗俯仰浮沉的决心,例如“宁归骨于松柏,不买名于城市”(《去故乡赋》)、“请学碧灵草,终岁自芬芳”(《还故园》)、“方学松柏隐,羞逐市井名”(《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暮心欲谁寄,江皋桂有丛”(《外兵舅夜集》)、“虽不敏而无操,愿从兰芬与玉坚”(《江上之山赋》)、“拾一代而笑浅,访古人而求深”(《伤友人赋》)、“信规行之未旷,知矩步之已难。
虽河北之爽垲,犹橘柚之不迁。
及年岁之未晏,愿匡坐于霸山”(《哀千里赋》)、“学不为人,交不苟合”(《自
序传》)等等。
还有很多时候是托物言志,如“杜衡念无沫,石兰终不暌”(《冬尽难离和丘长史》)、“乃御秋风之独秀,值日秋露之余芬。
出万枝而更明,冠众蘤而不群”(《金灯草赋》)、“冠百草而绝群,出异类之众伙”(《莲花赋》)、“使杜衡可剪而弃,夫何贵于芬芳”(《应谢主簿骚体》)等。
而在他的两篇书信《报袁叔明书》和《与交友论隐书》中,这种思想更是抒发得淋漓尽致。
江淹自称“仆本恨人”(《恨赋》)、“忧人”(《从建平王游纪南城》),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愁怨嗟恨的内容。
从这种情况反复出现来看,这不是为文造情,而是他的真实的思想性格的表现。
这种特异的心理思维特征有利于他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抉发出人类情感的幽微世界,但是就一个生活于现实世界中的人来说,总是处于消极负面的情绪中,这样的心理素质是不健康的。
从他的这种心理素质,也可以推出他性格上的另一种缺陷。
像这样习惯于独自咀嚼自己的情感体验、经常沉浸在悲伤中的人,一般而言不大容易得到周围人的理解,他们与别人相处交流会比较困难。
这自然会促使他形成孤僻固执的不良性格。
另一方面,这种性格反过来又会使他更难以与别人接近,而且更增加了他精神痛苦的程度。
他的诗文中有很多便抒发了他因孤独而产生的内心痛苦。
江淹的文学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本文不打算对此作全面分析,只提出两点。
第一,他善于营造幽峭、荒僻、寒苦的艺术境界。
例如“蔓草萦骨,拱木敛魂”、“摇风忽起,百日西匿。
陇雁少飞,岱云寡色”(《恨
赋》)、“云清冷而多绪,风萧条而无端。
猿之吟兮日光迥,狖之啼兮月色寒”(《去故乡赋》)、“惟江南兮丘墟,遥万里兮长芜。
带封狐兮上景,连雄虺兮苍梧。
……上皓皓以临月,下淫淫而愁雨。
奔水潦于远谷,汨木石于深屿。
鹰隼战而橹巢,鼋鼍怖而穴处”(《思北归赋》)、“崩隍千仞,毁冢万年”(《青苔赋》)、“日落长沙渚,曾阴万里生”(《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望荆山》)、“万壑共驰骛,百谷争往来。
鹰隼既厉翼,蛟鱼亦曝鳃。
崩壁迭枕卧,崭石屡盘回”(《渡泉峤出诸山之顶》)。
其次,他喜欢使用奇特的句法、生僻的字词,形成一种拙涩生新的风格。
例如“意夺神骇,心折骨惊”、“孤臣危涕,孽子坠心”、“忧而填骨,思兮乱神”、“道尺折而寸断,魂十逝而九伤”等。
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难字僻字,有时甚至是大量拼凑堆砌(如《学梁王兔园赋》等篇)。
钱钟书《谈艺录》中论作家人格与作品风格的关系说:“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
”〔3〕根据这一观点,他的创作风格也可以作为论据证明本文上述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