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的故事

江郎才尽的故事江郎才尽的故事江郎才尽,是汉语的一个成语。
最早出自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
这个成语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后常比喻才思减退。
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江郎才尽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江郎才尽的历史故事】江淹是南朝时的一位诗人,他出身贫穷,从小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艰苦,以砍柴为生。
他每一天忙于砍柴,根本没时间读书。
之后,在13岁那年,他在去山上砍柴的途中拾到一顶大官戴过的貂皮帽子。
貂皮很珍贵,能够卖不少钱,这样就能够买好多米、面、油、盐等。
江淹高兴地把帽子拿回家,母亲看了也很高兴,说:“孩子啊,咱捡到这帽子是好事,是个好兆头,以后你必须能做大官。
要好好把它留着,将来做了大官你好戴它。
”听母亲这么说,江郎打消了原先的想法,把帽子好好地收藏起来。
从此后,他开始刻苦读书,一心想将来当个大官。
他一边砍柴,一边默默背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进步很快。
不几年工夫,写起文章来下笔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如《别赋》、《恨赋》等都得到了好评。
当时,有个叫檀超的人,喜好才学,读了江淹的诗,赞不绝口,还特地去拜访江淹,并请江淹到他家去做客。
江淹见檀超热情好客,性情豪放爽直,又不拘礼节,从心里很敬佩他。
于是,两人成了意气相合的好朋友。
檀超赏识江淹的才华,逢人便讲,言辞不免有些过头,近似为其吹嘘。
这样,江淹的名声渐渐大起来,也成了有名的诗人。
不久后,他受到了建平王刘景素的赏识和提拔,在南兖州做了官。
但是没想到,不多时,他便被一名犯了罪的县令诬告,被捕入狱坐了大牢。
这真是福到祸也至。
幸亏之后刘景素给他洗清了冤情,出了狱,又提升他做了官,与刘景素一齐去镇守京口。
之后刘宋被齐朝代替,江淹和檀超又做了史官,负责编写历史。
不久,一个襄阳人发掘出一座古墓,里面有一面玉镜和一些竹筒。
竹筒上的古体字没有人认识,有人提议说,让江淹来看看。
江郎才尽的成语故事

江郎才尽的成语故事江郎才尽的仆人公是江淹江郎才尽:比方才情减退。
江淹的简介: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中国南朝文学家。
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东〕。
江淹诞生于南朝宋,年少时即因文章而声名显著,一生为官历南朝宋、齐、梁三朝。
晚年他仍担当齐、梁朝的高官,但是作品质量却大不如以前,被认为是才思衰退所致,因此世人说他“江郎才尽”,至今传为文坛掌故。
江郎才尽的故事: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出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年纪慢慢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
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照旧写不出一个字来;间或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
于是就有人传奇,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掏出几尺绸缎还他。
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
又有人传奇,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如今应当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
据说从今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江郎才尽的启示:满意于功成名就的现状和在文学上不思进取,这才是江郎才尽的主要缘由。
这告诫我们要不满意现有的成就,只有努力上进,主动进取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江郎才尽的成语故事2出处:《南史·江淹传》。
意思:形容原来很有文才,后来却写不出什么好作品了。
或作“才尽江郎”。
江淹是南北朝时有名的文学家。
他曾连续在南朝的宋、齐、梁三代做过官。
在梁,曾任“金紫光禄大夫”,并被封为“醴陵侯”,因此,他的诗文集称《醴陵侯集》。
据《南史》载,他年轻时候,家里很穷,由于刻苦自学,写出了很精采的诗和文章,并且以此知名。
可是,到了晚年,他的才思却大大减退,文章平淡,诗也没有什么佳句。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谁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谁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南朝文学家江淹。
江淹年少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位鼎鼎有名的文学家,被世人所称赞文采出众,但在中年之后却写不出什么惊世名作了,所著皆平平无奇,因此才被后人称之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的故事
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江淹年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
可是当他年老的时候,总是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西。
因此,当时人们谣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
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
”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郭璞。
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
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语文知识点】江郎才尽的故事和寓意

【语文知识点】江郎才尽的故事和寓意
江郎才尽的意思是江郎的文才没了,比喻才思减退。
下面整理了江郎才尽的故事和寓意,供大家参考。
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江淹年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
可是当他年老的时候,总是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西。
因此,当时人们谣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
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
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
江淹摸了
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郭璞。
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
美妙的文章了。
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了,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
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
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
渐逊色,缺乏才气。
所以在平时休闲时间,我们应该多看书,而且每个方面的书都要有所
涉猎,这样才能保持思想的丰富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四字成语故事:江郎才尽

四字成语故事:江郎才尽导读:【江郎才尽】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
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哦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
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缎还他。
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
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
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口蜜腹剑】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
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
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
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
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
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
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
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将他疏远了。
关于江郎才尽的成语故事

江郎才尽的成语故事关于江郎才尽的成语故事导语:江郎才尽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与借鉴,谢谢。
【汉字书写】:江郎才尽【汉语注音】:jiāng láng cái jìn【成语出处】: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
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
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
’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
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江郎才尽的意思】:江郎:指南朝的江淹。
原指江淹少年有文采,晚年写诗却无佳句。
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
【江郎才尽的近义词】:才思枯竭、智尽能索、黔驴技穷、江淹才尽、计穷智短;【江郎才尽的反义词】:文思泉涌、出类拔萃、出口成章、学富五车、初露锋芒、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江郎才尽的故事】南北朝时期,一位赫赫有名的文学家名叫江淹,年纪轻轻就已经才气无双,他的作品被人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但是安逸的生活渐渐磨光了江淹的才华。
当他年纪越来越大的时候,写文章的`水平逐渐退步很多,写诗的时侯还经常提笔好久也写不出一个字来,即使写出来也是没有什么内容可言。
于是人们就有了这样的一个传说:有一次,江淹坐船回家的时侯船停在禅灵寺,江淹在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江淹从怀中掏出几尺绸缎还给他,从此江淹的文章便不再精彩了。
也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凉亭中睡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面前说:“我的笔在你那里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吧?”江淹听了摸了摸怀里,果然从怀里取出一枝光彩夺目的五色笔来还他。
据说自从江淹南柯一梦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了,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
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孜孜不倦地学习,一直上进,不然就会不进则退。
【江郎才尽例句】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一回:“如今弄了这个,还不知可能敷衍交卷。
江郎才尽成语故事

江郎才尽成语故事江郎才尽成语故事1《南史》中除了记载以上故事外,还记载了一个类似的“索锦”的故事,发生在张协与江淹之间。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人,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__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__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
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 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
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掏出几尺绸缎还他。
因此,他的__以后便不精彩了。
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
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__了。
江淹曾不无得意地对弟子说:吾本素官,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
在这种养尊处优的环境下,江淹再也没有写出好的__。
江淹的文思枯竭,江郎才尽。
[1-2]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了,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
久而久之,__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
(节选自《应用写作》1995年第8期《但愿“江郎”才不尽》) 江郎才尽成语故事2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__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__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
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哦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
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缎还他。
江郎才尽的成语故事

江郎才尽的成语故事江郎才尽的成语故事1:江郎才尽:jiāng láng cái jìn:江郎:指南朝江淹。
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
比喻才情减退。
: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江淹年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
可是当他年老的时候,总是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西。
因此,当时人们谣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
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
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郭璞。
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
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1、本来是一个有才华的青年,就这样被捧得晕头转向,最后弄得江郎才尽。
2、这几位作家久未有作品问世,是否已经江郎才尽?3、他已经江郎才尽,已经放弃了希望和改变,还指望以“不作为”来赢得2023年的选举。
4、一副好的绘画艺术创作,大多都是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完成的,创作过程中常常会让你觉得“江郎才尽”,又常常会让你感遇“柳暗花明”。
5、有些时候所以会感到江郎才尽,也许是因为我们对生命的热情消退了。
6、不,他不能和菊子散伙。
散了伙,他必感到空虚,寂寞,无聊,或者还落个江郎才尽,连诗也写不出了。
7、如果不持续努力,即使是有点天份,也会江郎才尽。
8、他开始恐慌,他怕会失去这段旋律然后从此江郎才尽。
9、这位作家年轻时十分出色,得奖后不再努力,现在看来已经江郎才尽,写不出什么好东西了。
10、我已经江郎才尽,我不认为我可以再写出任何流行乐了。
江郎才尽的成语故事2成语释义:江郎的文才没了。
比喻才思减退。
来源追溯:《南史·江淹传》: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
”淹乃探怀中,得五色彩笔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故事链接:江淹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年轻时就已经声名鹊起,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义词】黔驴技穷、江淹才尽、才疏学浅、才思枯竭
【反义词】出类拔萃、初露锋芒、才华横溢、才高八斗
【江郎才尽的成语典故】
《南史》中除了记载以上故事外,还记载了一个类似的“索锦”的故事,发生在张协与江淹之间。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人,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
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
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掏出几尺绸缎还他。
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
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
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江淹曾不无得意地对*说:吾本素官,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
在这种养尊处优的环境下,江淹再也没有写出好的文章。
江淹的文思枯竭,江郎才尽。
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了,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
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