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学

合集下载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①具有护理学士学位 ②取得注册护士资格 ③有急诊护理工作经历 ④参加急诊护士学会举办的急救护理核心课程学习并 通过急诊护士资格认证考试
二、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
❖ 国外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 ▪ 美国急诊护士证书有效期
急诊和危重症护士执照有效期通常为5年,其间必须 要争取继续教育学分来保持执照的有效性,否则执照会 被取消或被迫重新参加资格考试。
二、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
❖ 我国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
▪ 2002年,中华护理学会与香港危重病学护士协会 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性的“危重症护理学文凭 课程班”,为期3个月,成绩合格的护士颁发“危 重症护理学业文凭证书”,这是全国范围内对危 重症护士认证工作的初步尝试
二、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
小结
1.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专科培训工 作的日益受重视,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 显出来
2. 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培训日益得到重视,各种培训项目 层出不穷,规范科学系统的培训仍是重中之重
3. 国际急危重症专科护士认证逐渐规范化,我国急危重症 专科护士认证日益兴起,建立健全规范统一的认证制度 仍是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 国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 美国急诊专科护士培训
急诊突发事件的评估及确定优先事项 对医疗和心理紧急情况的快速反应及救生干预 创伤护理核心课程 高级心脏生命支持术 儿科急诊护理课程 急诊护理程序 ……
一、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 国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 日本急救护理专家教育
▪ 美国巴尔的摩医院建立了专业性的监护单位,并正式命名 为重症监护病房
▪ 60年代末,大部分美国医院至少有一个ICU
一、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诊重点第一章绪论1、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解):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①院前急救②急救科抢救③急重病(症)救护④急救医疗服务体力的完善⑤急危重症护理人才的培训与研究工作等内容。

3、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既合适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合适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第二章院外急救1、院前急救(名解)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的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2、院外急救的任务:①平时呼救病人的院外急救、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援③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④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⑤急救知识的普及3、院前急救的运转模式4、医院急诊科救治:是院前急救的继续,又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24小时不间断地对来自院前的各类伤病员按照病情轻重缓急实施急诊和救治5、医院急诊科的任务:①急诊急救(P9页)②教学培训③科研④接受上级领导指派的临时救治任务6、急诊科的运转模式:①独立自主性:急诊科医护人员完全固定②半独立性:部分固定的医护人员③轮转型:无固定的医生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1、每张抢救床净用面积不小于12m*12m2、各种抢救药品、物品做到“四定”: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3、留院观察时间不超过48-72h4、急诊科24h连续接诊,相关科室10min之内到达在接到会诊后,患者5min内得到处置5、急救绿色通道: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在分诊、接诊、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等环节上,实施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急救服务。

第一章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第一章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急危重症护理学
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 唐永云
❖急危重症护理学 ❖ 其实是两门学科,急救护理和重症护理, 但这两门课又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以急诊急救护理为主,还有部分危重症 的护理知识。 ❖急诊和ICU是最早专科化的科室。 ❖有趣的,吸引人的课程。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 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 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 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 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 性应用学科。
第二节
急危重症护士培训及资质认证
一、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二、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资格认证
一、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国外培训:
正规教育+实践+继续教育
1、学历学位教育 2、护理继续教育项目,在职培训 3、专科培训,参加培训后获得专科证书
一、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如美国
1、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设立研究生(硕士和博士 )课程。 2、急诊专科护士证书课程:急诊突发事件的评估及 确定优先事项、对医疗和心理紧急情况的快速反应及 救生干预、创伤护理核心课程、高级心脏生命支持术 、儿科急诊护理课程、急诊护理程序等。
二、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
急诊只是医院门诊的一个部门。 危重症只是将危重病人集中在靠近护士站的 病房或急救室,便于护士密切观察与护理;
二、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80年代:
从大城市开始相继成立了急诊室、急诊科和 急救中心。 各地相继成立专科或综合监护病房。
1982年,协和设立第一张ICU病床 1984年成立ICU
第一节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圣经》(公元前1300年)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

1.院前急救病人常用的护理措施包括哪些?院内救护要点包括哪些?护理措施:首先应保证患者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视伤病情和现场的条件采取合适的体位,给予适当的暴露,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救治措施,在转运途中连续监护并作必要的治疗护理,为患者争取最初的抢救时机。

救护要点:(1)安置舒适体位:平卧位头偏一侧或屈膝侧卧(2)维持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3)维持循环功能(4)建立快速有效的静脉通路:均选静脉留置针,静脉用药注意三清一核对。

(5)松解或去除病人衣服的技巧:脱上衣、脱长裤、脱鞋袜、脱头盔。

2.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的临床表现包括哪些?中毒机制是什么?可从哪几个方面清除未经肠道吸收的毒物?临床表现:1、M样症状,表现为外分泌腺分泌增强(多汗流涎口吐白沫流泪);内脏平滑肌痉挛(恶心腹痛大小便失禁);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视物模糊);心率减慢,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支气管痉挛,出现咳嗽、气促、呼吸困难,严重者发生肺水肿甚至呼吸衰竭。

2、N样症状,表现面部胸部及四肢横纹肌纤维束颤动,重者全身肌肉纤颤或强直性痉挛,继而出现肌力减退、瘫痪、呼吸机麻痹。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共济失调。

4、中间综合征,一般发生在急性缓解后1~4天,出现肢体近端肌肉、屈颈肌、脑神经运动支支配的肌肉和呼吸机无力的临床症状。

5、迟发性多发神经病变,表现为下肢肌肉迟缓性瘫痪和四肢肌肉萎缩,出现下肢麻木乏力,手足活动不灵等症状。

6、其他特殊表现,迟发性猝死、反跳现象。

中毒机制:经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侵入人体,吸收后迅速分布到全身各脏器,并与体内的胆碱酯酶结合形成较为稳定的磷酰化胆碱酯酶,使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引起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蓄积,导致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继而转入抑制,出现一系列中毒的症状和体征。

清除:催吐、洗胃、活性炭、灌肠3.如何从制度上保证急救绿色通道的实施?1、急救绿色通道的首诊负责制由首诊医护人员决定启动急救绿色通道,并及时报告科主任和护士长及相关领导,组织领导抢救,做好各环节的交接。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

第一单元急危重症护理学总论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护理学概述急危重症护理学(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其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一节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与适于急诊医学及危重症医学同步建立和成长起来的,在我国它经历了急诊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等名称上的不断演变,涵义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目前主要研究包括急诊和急危重症护理领域的理论、知识及技术,已成为护理学科的一个重要专业。

一、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可追朔到19世纪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年代的急救护理实践。

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前线的英国伤病员死亡率高达42%以上,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使死亡率下降到2%,这充分说明了护理工作在抢救危重伤病员中的重要作用。

在救护伤病员的过程中,南丁格尔还首次阐述了在医院手术室旁设立术后患者恢复病房的优点。

此后随着急诊和危重症医学实践日益受到重视,急救护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危重症护理的雏形。

192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建立了神经外科术后病房。

1927年,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在芝加哥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建立了休克病房,以救护在战争中受伤或接受了手术治疗的伤员。

二战以后护士短缺,迫使人们将术后患者集中在术后恢复病房救治,明显的救治效果使得到1960年几乎每所美国医院都建立了术后恢复病房。

危重症护理真正得到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当时北欧发生了脊灰质炎大流行,许多患者因呼吸肌麻痹不能自主呼吸,而将其集中辅以“铁肺” 治疗,配合相应的特殊护理技术,效果良好,堪称是世界上最早的用于监护呼吸衰竭患者的“监护病房”。

此后,各大医院开始建立类似的监护单元。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念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危重病人抢救与护理的跨学科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教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这既适用于日常的急诊医疗,也适用于大型灾害和意外事故的急救。

3.院前急救是指对急、重、危伤病员在进入医院前所进行的医疗救护,包括伤员现场的医疗救护、运送及途中监护等环节。

4.心搏骤停指心脏在严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突然停止跳动而不能排出足够的血液,引起全身缺解或去除衣血缺氧。

5.多发伤: 同一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造成2个或2个以上部位的创伤,且其中至少有一处是可以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

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①院前急救②急诊科救护③重症监护病房救护④灾难救护⑤急危重症护理教学、管理和科研2.(一)院前急救的特点①社会性及随机性较强②时间紧急③流动性大④急救环境条件差⑤病种复杂多样⑥以对症治疗为主⑦体力强度大(二)院前急救的原则院前急救总的原则是“先救命后治病,先重后轻”。

①立即使伤(病)员脱离危险区②先救命后治病,先救治后运送③急救与呼救同时进行④争分夺秒,就地取材⑤保留离断肢体和器官⑥搬运与医护一致性⑦加强途中监护并记录病情3.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取坐位4.这个题了解心搏骤停后,心泵功能丧失,血流停止,血氧浓度显著降低,全身组织器官均缺血缺氧,但体内各办概还脏器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是不同的。

正常体温时,中枢神经系统对缺血、缺氧的耐受程度最差,所以在缺血、缺氧时最先受到损害的是脑组织。

一般心搏骤3~5s,病人即可出现头晕、黑朦;停搏10s左右可引起晕厥,随即意识丧失,或发生阿-斯综合征,伴全身性抽搐,由于尿道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松弛,可同时出现大小便失禁;心搏骤停发生20-30s时,由于脑中尚存的少量含氧血液可短暂刺激呼吸中枢,呼吸可呈断续或无效呼吸状态,伴颜面苍白或发;停搏60s左右可出现瞳孔散为停搏4-6min,脑组组即可发生不可逆的损害,数分钟后即可从临床死亡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急危重症护理学_PPT课件

急危重症护理学_PPT课件

• 我国院前急救主要模式
独立型
院前型
依托型
指挥型
二、医医院院急诊急科诊(科h救osp治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医院急诊科是EMSS中最重要的
中间环节,是院前急救医疗的继续,又是医院内 急救的第一线,24小时不间断地对来自院前的各 类伤、病员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实施急诊或急救。 此外,还经常承担各种类型灾害事故的紧急救护 任务。
20世纪50年代 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铁肺”----最早的“监
护病房”
20世纪60年代后期 真正的ICU,现代仪器集中
二、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急诊只是医院门诊的 一个部门,直到上世纪80年代 卫生颁发“加强城市急救工 作”、“城市医院急诊室建立” 的文件后,北京、上海等地才 相继成立了急诊室、急诊科和 急救中心,开创了我国急危重 症护理学的初级阶段。
第一章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一、国1际854急-1危856重年的症克护里理米学亚战的争起期源间,与前发线展的英国
伤病员死亡率高达42%以上,南丁格尔(F. Nightingale)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使死亡率 下降到2%,这充分说明了护理工作在抢救危重伤病员 的重要作用。在救护伤员的过程工作中,南丁格尔首 次阐述了在医院手术室旁设立术后患者恢复病房的优 点。此后随着急诊和危重症医学实践日益受到重视, 急救护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危重症护理的 雏形。
5.普及急救知识
院前急救的转运模式
通讯、运输和医疗(急救技术)被认为是院前急救 的三大要素。
国际院前急救主要有美-英模式和法-德模式,我国 主要借鉴法-德模式,即院前急救包括急救小组现场 治疗、送院继续治疗,医疗小组由专业的急救医生、 护士、驾驶员等人组成,急救内容不仅仅限于对症 治疗,还包括药物治疗等。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一、名词解释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及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护理的一门重要学科,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急救,它既适合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适用于意外事故的急救。

3、★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在到达医院之前进行的紧急医疗救护。

4、院前院内急救链(急救一体化)——是指急救中心收到急危重症患者发出的呼救时,将医疗急诊措施及时送到患者身边,立即进行迅速有效的处理,然后送到合适的急救中心或医院急诊科进一步诊治。

这个过程是由不同部门或单位组成的EMSS协同完成,并且按顺序接替,环环衔接良好,称为之。

5、★急诊绿色通道——是指医院内专门为急危重患者提供的快速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急诊预诊、抢救室、手术室、急诊重症监护室等。

绿色通道的救治范围为各种急危重症、需立即抢救患者、110和120所送的病情较严重患者、“五无”人员(无姓名、无单位、无地址、无家属、无经费保证)。

6、急诊分诊——是根据就诊患者的主诉、主要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分清疾病的轻重缓急及隶属专科,及时安排救治程序及指导专科就诊,使就诊患者尽快得到诊治。

7、★重症监护病房——简称ICU,是集中由高素质及专业经验的医护人员,用先进的监护设备和治疗、护理手段,对危重症患者进行生理功能的监测、生命支持、防治并发症,促进和加快患者康复过程的就治单位。

(ICU病房成为医院中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心。

ICU的监护救治水平、设备先进化的程度,成为体现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

我国卫生部已规定将ICU的建设情况作为医院等级评定的重要标志之一。

)8、自动间断测压法——又称自动无创伤性测压法(ANIBPK或NIBP)主要采用振荡技术测定血压,充气泵可定时地使袖套自动充气和排气,能够自动定时显示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脉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创伤的分类
• 5、按伤情分: • (1)轻伤:是指无生命危险,现场无需特 殊处理的伤情。 • (2)重伤:是指暂时无生命危险,伤员生 命体征稳定的伤情,可严密观察,力争在 12小时内处理。 • (3)危重伤:是指有生命危险,需紧急处 理的伤情。
一、创伤的分类
• 分类核查表列出的危及生命的条件包括: • ①收缩压<90mmHg、脉搏>120次/分和呼吸 次数>30次/分或<12次/分。 • ②头、颈、胸、腹或腹股沟部穿透伤。 • ③意识不清。 • ④腕部或踝部以上的创伤性断肢。 • ⑤连枷胸。 • ⑥有两处或两处以上长骨骨折。 • ⑦3米以上高空坠落 • 符合以上一项即为危重伤。
病情的评估与判断
• 重点评估 • ⒈颅脑外伤⑪意识状态⑫瞳孔⑬头面部体 征⑭肢体运动⑮辅助检查 • ⒉颈部外伤 • ⒊胸部外伤 • ⒋腹部外伤
病情的评估与判断
• • • • ⒌泌尿系统损伤 ⒍骨盆骨折 ⒎脊柱骨折与脊髓损伤 ⒏四肢损伤评估 ⑪局部情况⑫血管损伤⑬ 周围神经损伤⑭筋膜间隔综合征⑮脂肪栓 塞综合征
• 第一高峰期:分秒之类,死于脑、脑干、 高位脊髓、心脏、大动脉损伤。医生无能 为力。 • 第二高峰期:数分~数小时,为抢救的黄金 时间,常死于脑疝,血气胸、内出血,休 克等。 • 第三高峰期:数日或数月,常死于感染、 MODS。 • 取决于医护人员的救治质量和病人的身体 状况。
病因与临床特点
• • • • • • • 1、伤势重休克率发生高 休克发生率 50% 胸腹伤者67% 301医院报告 66.7% 收缩压<80mmHg 80% 同济医院201例 58.1% 原因:伤势重、范围广、失血量大、失血部位多 机理:低血容量性最多见 有时与心源性休克并存(血气胸、心包填 塞、心肌挫伤、创伤性心肌梗塞)
各种因素与死亡关系
• • • • • • • • • • 各种因素 多发伤死亡率 无脑外伤 42.0% 伴脑外伤 77.1% 受伤部位 2个 49.3% 3个 60.4% 4个 68.3% 5个 71.4% 不同部位 头 胸 腹 84.4% 头胸腹四肢 87.0% 颅脑外伤合并休克 90.0%
严重创伤死亡的三个高峰期
第二节 多发性创伤
• 多发性创伤(multiple trauma)是指在同一致 伤因素作用下,至 少有一处是可以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或 并发创伤性休克者。
区别以下概念
• 1、多处伤:同一解剖部位或脏器发生2处 或2处以上的伤。 • 2、复合伤:多种致伤因素造成人体一个或 多个器官或解剖部位损伤。弹道伤 • 3、联合伤:创伤造成膈肌破裂
救治与护理
• • • • • • • • 2、转运和途中救护 3、急诊科救 ⑪呼吸支持 ⑫循环支持 ⑬控制出血 ⑭镇静止痛和心理治疗 ⑮防治感染 ⑯密切观察伤情 ⑰支持治疗 ⑱配合医生对各脏器损伤的治疗
•谢谢
急危重症护理学
第九章 严重创伤的急救 手外五科 林思雨
目标
• • • • 创伤、严重创伤、多发伤的概念 分类核查表列出危及生命的条件 多发性创伤的临床特点 创伤气道评估时若出现气道不完全或完全 堵塞,应采取的措施 • 重点评估中对多发伤的颅脑损伤和四肢损 伤的评估包括哪些? • 多发伤的现场救护措施和原则?
病情的评估与判断
• 首阶段评估 • ⑪A(airway)气道:检查气道同时保护颈椎 ①保护颈椎②保持伤者气道通畅 • ⑫B (breathing)呼吸:确保呼吸通畅①暴露 伤者胸部观察②有效的呼吸支持 • ⑬C (circulation)循环: • ⑭D (disability)能力丧失:①AVPU②检查 手指脚趾对感觉和活动表现③评估瞳孔④ GCS • ⑮E (exposure)暴露:①安全脱衣裤②保暖
第一节 概述
• 创伤(trauma) • 广义:是指人体受外界某些物理性、化学 性、生物性致伤因素作用后出现的组织结 构的破坏和(或)功能障碍。 • 狭义:机械致伤因素作用于机体造成组织 结构完整性破坏和(或)功能障碍。 • 严重创伤:是指危及生命或肢体的创伤, 它常为多部位、多脏器的多发伤,病情危 重,伤情变化迅速,死亡率高。
二、创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 局部反应(创伤炎症反应) • 表现为:红、肿、热、痛 • 创伤性炎症反应是非特异性的防御反应, 有利于清除坏死组织、杀灭细菌及组织修 复。 • 一般情况下3-5日后趋于消退 • 过强而广泛的炎症反应→局部组织张力过 大→血液循环障碍→更多的组织坏死→严 重损伤
二、创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病因与临床特点
• • • • 4、感染发生率高 开放性损伤 消化道破裂 呼吸道等闭合性损伤致局部感染和肺部感 染 • 败血症、脓毒血症
病因与临床特点
• 5、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高
• 早期SIRS、MODS常见.ARDS最早 • 6、伤情复杂,处理矛盾多,治疗困难
• 多个组织、器官、跨专科 • 专科收治的矛质(综合型大医院) • 各专科病情危重、均需手术 • 手术原则:先控制出血及呼吸困难 • 再处理脑疝及其它损伤 • 只有成立创伤急救专业队伍,开展TICU,才提高成活率
三、创伤气道的评估与建立
创伤气道建立 • 若出现局部或全部堵塞,应采取保护措施 • ⑪将患者仰卧平放 • ⑫保护颈椎 • ⑬开放气道 • ⑭清除口中异物或呕吐物,但要尽量避免 刺激呕吐
三、创伤气道的评估与建立
• 1、颌面部损伤的气道处理:气管插管 • 2、喉及气管损伤的气道建立:气管切开或 紧急切开探查气道的准备 • ⑪颈部和可疑颈椎损伤:纤维支气管镜直 视插管。 • ⑫喉损伤:声门下气道开放技术 • ⑬气管损伤:纤维支气管镜直视插管通过 受损气管段的远端。
病因与临床特点
• • • • 7、并发症发生率高 应激性溃疡 凝血功能障碍 脂肪栓塞
病情的评估与判断
• • • • • • 初级评估(首阶段评估、次阶段评估) 初次评估的目的 ⑪确认是否存在致命性损伤并需要处理 ⑫明确潜在损伤 ⑬判断处理伤员的优先次序 ⑭根据评估实施恰当的救护,以降低死亡 率、伤残率,改善预后
病情的评估与判断
• 次阶段评估 • ⑪F (follow up)跟进: ①监测生命体征 ②辅助检查③允许家属陪同伤员 • ⑫G (give comfort)关怀措施: • ⑬H (history)病史:①伤前情况②受伤 情况③既往疾病④了解伤情⑤伤后处 理情况 • ⑭I (inspect)检查:全面体格检查,防 漏诊。
救治原则和程序
• 优先解除危及生命的情况,目的是挽救生命。 基本程序 • 初级评估中首阶段评估ABCDE→VIPCO →再次 进行次阶段评估FGHI →安全转运救护方案→医 院 ABCDEFGHI重点评估→决定急诊科救护和后 续性治疗方案
救治与护理
• V(ventilation)保持呼吸道通畅、通气和充分给 氧 • 清除口腔异物(血、痰、假牙等) • 颌面、颈、喉压迫尽快气管切开或插管(血气胸 、气管断裂) • I (infusion)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路,快速输液 、输血扩充血容量 • P (pulsation)监测心电、血压 • C (control bleeding)紧急控制出血(内、外) • O (operation)急诊手术治疗
一、创伤的分类
• 1、按致伤原因分:可分为冷武器伤、火器伤、烧 伤、冻伤、冲击伤、放射性损伤、复合伤 • 2、按致伤部位分:颅脑外伤、颌面颈部外伤、胸 部、腹部伤、骨盆、脊柱脊髓伤、上肢、下肢伤 • 3、按损伤类型分: • 开放性创伤:是指皮肤或黏膜有伤口(擦伤、撕 裂伤、切伤、砍伤、刺伤) • 闭合性损伤:是指皮肤或黏膜表面完整(挫伤、 挤压伤、扭伤、震荡伤、关节脱位或半脱位、闭 合性骨折、闭合性内脏伤) • 4、按受伤组织与器官的多少分类 • 单发伤 多发伤
救治与护理
护理措施 • 1、现场救护 • 原则:先抢救生命,后保护功能;先重后 轻,先急后缓。 • ⑪尽快脱离危险环境 • ⑫现场心肺复苏 • ⑬解除呼吸道梗阻 • ⑭处理活动性出血 • ⑮处理创伤性气胸
救治与护理
• ⑯保存好离断肢体 • ⑰处理伤口①不要随意去除伤口内的血凝 块或异物②严禁回纳③骨折临时固定④脑 组织脱出保护、不可加压包扎 • ⑱抗休克 • ⑲现场观察
确立诊断
• 凡因同一伤因而致下列伤情两条以上者可 确定为多发伤 • ①颅脑损伤②颈部损伤③胸部损伤④腹部 损伤⑤泌尿生殖系统损伤⑥骨盆骨折伴有 休克⑦脊柱骨折伴有神经损伤⑧上肢肩胛 骨、长骨骨折⑨下肢长骨干骨折⑩四肢广 泛撕脱伤
• 持续评估:是评价患者对给予的治疗的反应和初 步治疗后病情变化时所再进行的评估。
病因与临床特点
2、低氧血症发生率高 • 早期高达90% 尤其脑外伤昏迷、 • 血气胸休克者. • 呼吸困难型:缺氧明显 • 隐 蔽 型:缺氧体征不明显,病人烦燥不 安
病因与临床特点
• • • • • • • 3、容易漏诊(12%左右) 未常规全面重点体检 未正确运用X线等特殊检查 入院后未重新全面体检 专科医师只注意到本专科情况 另:脑迟发性血肿、脾包膜下血肿、 早期胃肠破裂等也是漏诊的常见
全身反应(炎症介子及细胞因子网络→SIRS ) • ⑪神经内分泌系统变化 • ⑫代谢变化 • ⑬免疫功能抑制,易继发感染 • ⑭易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直接损伤内皮细胞) • ⑮体温变化(创伤后坏死组织吸收热)
三、创伤气道的评估与建立
• (一)评估气道 • 1、初期评估:问、视、听、触、测 • 2、辅助检查:颌面部、颈、喉 对初步考 虑咽喉、气管、支气管损伤者可用纤维支 气管镜进行损伤定位检查
病因与临床特点
• • • • • 致伤原因有其特点: 和平时期:车祸、坠落、爆炸。 战争时期:以炸弹、枪弹为主 1、应激反应重,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 严重多发伤后都伴随着一系列的复杂全身 应激应反应,其反应程度与创伤严重度有 关外,尚受创伤的性质、部位和受伤时的 情况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