溞的培养
人工培育水蚤的四个关键点

人工培育水蚤的四个关键点
1、培育池
水泥池和土池均可,面积不宜太大,每口池以50~100平方米为宜,水深0.6~1.0米。
也可用闲置的家鱼产卵池及面积只有几平方米、十几平方米的水槽、坑涵作为培育池。
2、接种
将培育池整理、清洗干净后注入新水,按每立方米水体施入硫酸铵50~70克或尿素30~40克、饲料酵母20~30克作为肥源,再放入从其他肥水塘里打捞来的水蚤种100克以上。
以后每隔4~7天追施第一次用量一半的化肥和酵母,以保持池水有适宜的肥度。
3、收获
水温22~26℃,水蚤繁殖非常迅速,一般5~7天就能达到每立方米水体1000克以上的生物量,此时便可采收。
用40~60目左右的筛绢布做成浮游生物网,捞取全池水蚤的30%~50%喂鱼。
4、管理
水蚤繁殖的最佳水温为24~25℃,pH为7~9,溶氧量不低于5毫克/升。
在培育池中,如泥沙、有机微粒等杂质过多,或水质太浓、透明度太小时,极易堵塞水蚤的滤食器官而导致大量死亡。
因此,要求池水透明度能保持在20厘米左右。
水蚤对无机和有机毒物的富集能力特别强,可达数万倍以上,所以污水培养的水蚤对鱼苗很不安全,吃污水水蚤的鱼苗,易患暴发性鱼病和怪病。
第五章枝角类的培养

3、形态特征 (1)外形 身体左右侧扁,无分节。分头部和躯部两部分(由颈沟 分开) 头部上有一大的复眼和一小的单眼(眼点);复眼之前 的头部称额,额向下延伸为鸟喙状突起称吻。 躯部短胖,分胸、腹两部分,外由左右壳瓣覆盖(淡水 种壳瓣较大,覆盖整个躯部和躯肢,海水种壳瓣较小, 圆囊溞科仅覆盖育儿囊,躯肢露于体外)。壳瓣在头部 两侧常向外突出,称壳弧,是分类的特征之一。 雌性躯部背面有育儿囊。 躯部后段狭小称后腹部。后腹部末端有一对尾爪。
蒙古裸腹溞的特点
(1)生态适应性强 T:生存温幅2-35℃,最适温度25-30℃。 S:可能为枝角类中最广盐性的种类。正常生 活盐幅为0.67-55,且在5-40间生长和繁 殖速率无明显差异; PH :7-9.5 DO:窒息点低达0.14-0.93mg/L; 食性:微藻、酵母、细菌和腐屑等均可作为 食物。
第五章 枝角类的培养
第一节 枝角类生物学 第二节 枝角类的培养 第三节 蒙古裸腹溞简介
枝角类概述
(1)枝角类俗称水溞,广泛分布于淡水、海 水和内陆咸水水域,是淡水浮游动物的重要 组成部分,种类不多(记载的淡水种61种, 海水5种,内陆咸水23种),但生物量远大 于轮虫类。 (2)枝角类营养价值极高,繁殖速度快,游 动缓慢,适口性好,是从稚鱼开始至体长3- 5cm左右鱼苗的理想活饵料。 (3)有一定经济价值。“鱼虫干”,溞酱等。
第一节 枝角类生物学
1、分类地位 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 2、主要培养种 大型溞:淡水,溞科 蚤状溞:淡水,溞科 多刺裸腹溞:淡水,裸腹溞科 近亲裸腹溞:淡水,裸腹溞科 直额裸腹溞:淡水,裸腹溞科 蒙古裸腹溞:内陆咸水,裸腹溞科 鸟喙尖头溞:海水,仙达溞科
一种有利于促进大型溞生长繁殖的培养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有利于促进大型溞生长繁殖的培养方法[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5ab0960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59.png)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1165741.5(22)申请日 2017.11.21(71)申请人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地址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江湾一路18号(72)发明人 聂呈荣 曾琪 管依依 邓冬梅 黄钰 肖燕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代理人 王国标(51)Int.Cl.A01K 61/20(2017.01)(54)发明名称一种有利于促进大型溞生长繁殖的培养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促进大型溞生长繁殖的培养方法,其包括如下操作步骤:1)以绿藻为食物来源培养大型溞,每48h更换一次绿藻;2)培养过程中控制水温为18~28℃,控制培养水体pH值为7.6~8.0;3)及时将培养过程中的幼体溞分离出来进行继代培养。
本发明通过完善大型溞的培养方法,大大提高了大型溞培养过程中的生长繁殖能力,缩短了培养周期,进而有效提高大型溞培养的经济效益。
同时可以驯化大型溞以使其适应一定绿藻密度的水体环境,以便后期将其投入富营养化水体中可通过摄食浮游藻类以达到生态修复效果。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CN 108040937 A 2018.05.18C N 108040937A1.一种促进大型溞生长繁殖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操作步骤:1)以绿藻为食物来源培养大型溞,每48h更换一次绿藻;2)培养过程中控制水温为18~28℃,控制培养水体pH值为7.6~8.0;3)及时将培养过程中的幼体溞分离出来进行继代培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进大型溞生长繁殖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培养过程在光强为1000~1250kx,光暗比为14h:10h的外环境下进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进大型溞生长繁殖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绿藻为小球藻或栅藻。
水蚤及养殖技术

水蚤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
俗称鱼虫。
体小,长约2毫米,浅肉红色,生活在淡水中。
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具背甲,躯干部有躯干肢(胸肢)5对,为运动及呼吸器官。
目录水蚤(shuizao)(Daphnia)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免疫系统水蚤免疫系统遗传过程存在有“学习机制”昆虫、蠕虫等简单动物或许有着比人溞属(Daphnia)动物(约放大30倍)们想象更为复杂的免疫系统。
英国科学家发现,水蚤“宝宝”不仅可以继承母体的免疫系统,而且会“记住”部分感染母体的细菌,从而形成更完善的免疫系统。
生物学家一直认为无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十分“低级”,由于这些“简单”动物自身不能产生抗体,因此不能像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那样可以通过抗体来记忆并杀死曾入侵体内的细菌。
然而,英国爱丁堡大学汤姆·利特尔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惊奇地发现,水蚤的免疫系统在遗传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学习和记忆机制”。
研究人员将某种会被成年水蚤感染的细菌注入其体内,并让这些成年水蚤进行繁殖。
在对其后代注射同样的细菌后,研究人员发现,只有极少数小水蚤感染了这种细菌,而大部分则“安然无恙”。
虽然研究人员目前还不清楚水蚤免疫系统的遗传过程和机制,但利特尔指出,“不能因为无脊椎动物自身不能产生抗体,我们就认为它们不具备高级的免疫系统”。
人工繁殖水蚤是指水生枝角类和挠足类两大类浮游动物,其营养丰富、容易消化,是鱼苗、鱼种的适口饵料。
人工培育水蚤喂鱼成本低、鱼类生长快、增产效果好。
其方法是:建池土池和水泥池均可池深约1米,大小以10平方米~30平方米的长方形为宜。
注水池中注水约50厘米深。
水蚤适宜的水温为18℃~25℃,pH值为7.5~8,溶氧饱和度为70%~120%。
施肥土池每立方米水体投4公斤牛、马粪或其他畜粪、1.5公斤稻草、麦秸或其他无毒植物茎叶作基肥,10天后追肥一次,追肥量同基肥,此后再根据水色酌情追肥,使水色保持黄褐色。
家庭及水塘养殖水蚤方法

小鱼繁殖期许多鱼友为了给鱼苗找水蚤,每天往池塘去。
小弟在这发个水蚤繁殖方便大家。
一、水蚤的习性:水蚤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水蚤科。
简称“溞”和“溞科”。
水蚤俗称“红虫”,是枝角类动物的通称。
体小,呈卵圆形,左右侧扁,长仅1~3毫米。
体外具有2片壳瓣,背面相联处有脊棱。
后端延伸而成长的尖刺(壳刺)。
头部伸出壳外,吻明显,较尖。
复眼大而明显,可不断转动,在复眼与第1触角之间有单眼。
吻下的第1触角短小,不能活动;第2触角发达有八九根游泳刚毛。
腹部背侧有腹突3~4个,前1个特别发达,伸向前方。
后腹部细长,向后逐渐收削。
胸肢5对,尾叉爪状。
雄体较小,壳瓣背缘平直。
吻短钝或无。
腹突退化。
第1触角长,可活动,有长鞭毛。
第1胸肢有钩与鞭毛。
水蚤借触角上的刚毛拨动水流向上、向前游动;当触角上举时,身体则下沉,好似在水中跳跃。
春夏季一般仅能见到雌体,营单性生殖,所产的卵称“夏卵”,较小,卵壳薄,卵黄少,不需受精,可直接发育为成虫。
这些成虫多是雌虫,再进行孤雌生殖。
因此,在短时间内能够大量繁殖,呈一片红色,故称红虫。
秋季,由夏卵孵化出一部分体小的雄虫,开始进行两性生殖,所产的卵称“冬卵”,冬卵较夏卵大,卵壳较厚,卵黄多。
受精的冬卵,又称“休眠卵”,渡过严寒或干燥环境,于次年春季气温较高时发育为新的雌体。
除少数生活在海水中,多为各种淡水水域中最常见的浮游动物。
二、水蚤培殖方法(个人觉得此法更适用于鱼场养殖,但其原理是相通的):1、建池土池和水泥池均可。
池深约1米,大小以10平方米~30平方米的长方形为宜。
池中注水约50厘米深。
三疣梭子蟹幼体培育的饵料投喂技术

三疣梭子蟹幼体培育的饵料投喂技术幼体的培育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在幼体培育期间主要应做好饵料及投喂工作。
溞状幼体孵化后立即开始从外界摄食。
开始摄食的时间推迟半天,蜕皮的时间则会推迟一天,蜕皮率也大幅度下降,因此,选择适宜的饵料,适时适量地进行投喂是三疣梭子蟹幼体培育的一项很关键的工作,应非常重视。
三疣梭子蟹幼体培育的饵料应以生物饵料为主,研究表明,单细胞藻类、轮虫、桡足类、藤壶和牡蛎的卵或幼虫等,是培育溞状幼体的最佳饵料。
但在生产过程中,若由于生物饵料需要量大,饵料培养暂时脱节时,也可搭配使用人工饵料,如蛋黄、蛤、虾、贻贝、蚌等贝虾类的肉糜,及高质量的配合饵料等。
实践证明,混合投喂比单一投喂幼体成活率高。
蛋黄颗粒饵料的制作:鸡蛋、鸭蛋均可,以鸡蛋蛋黄为佳。
将蛋煮熟,取出蛋黄,用细目筛绢(最好260目,以后随幼体发育逐步改用200目或孔目稍大一些的筛绢)包裹后挤压,再放在盛有清洁海水的容器内,用手搓揉荡涤,蛋黄颗粒便从筛孔中滤出,取其滤出液泼洒投喂。
网目愈细,搓揉所费时间愈多,花费劳力愈大,而蛋黄颗粒越细,越有利于早期幼体摄食。
在三疣梭子蟹幼体培育中,孵化当日的摄饵量因饲育水温不同而差异很大,水温差约3℃时,摄饵量相差2倍以上。
也就是说,幼体的日摄量与水温关系密切,在适温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日摄量将会增加。
一天的摄饵量对体重的比率,第一龄期最大,依次成为以后几个龄期的个体,则迅速变小。
一天的摄饵数量,从重量来看,大型饵料比小型饵料显著得多。
这是因为,利用大颗粒饵料可以节省幼体的能量消耗,这对幼体期的整个发育和成活率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轮虫投喂前应浓缩收集到高浓度小球藻(2300万~2500万个细胞/毫升)或扁藻(20万~25万个细胞/毫升)中强化营养培育。
轮虫密度为400~500个/毫升。
刚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也可放入加有乳化乌贼肝油(50毫升/立方米)的水槽中,卤虫量为(10000万~14000万个/立方米),经6小时以上的营养强化后再投喂,以提高其本身的营养价值。
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一、【实验题目】:枝角类的培养实验二、【实验设计思想】:枝角类是指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双甲目枝角亚目的动物。
通称水蚤或溞,俗称红虫或鱼虫。
躯体包被于两壳瓣中,体不分节,头部具一个复眼。
第一触角小,第二触角发达,后腹部结构和功能复杂,胸肢4~6对。
枝角类大多生活在淡水中,仅少数产于海洋。
一般营浮游生活,是水体浮游动物的主要成分,枝角类个体不大,运动速度缓慢。
枝角类营养丰富,生长迅速,是水产经济动物幼虫和鲢、鳙的重要天然饵料,也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指示的生物。
三、【实验目的】:1、了解枝角类的生长环境。
2、学会培养枝角类的方法。
3、掌握培养饵料的操作过程。
四、【试验方法】:班塔法培养液喂肥泥1kg、牛粪(1周之久)170g、过滤池水10L。
将上述培养液放在15~18℃处,过3~4天,用细筛絹过滤;然后用过滤池水适当冲洗(1:2~1:4),便可使用。
培养液要经常更换,以确保饵料充分供给。
这种培养液培养的枝角类常呈红色,并产卵较多,是一种良好的培养液。
五、【实验原理】:1、最初枝角类的来源:2、培养的选取:3、温度及培养是培养液的浓度:六、【实验材料】:1、器材:铁盆、电磁炉、烧杯、玻璃棒、过滤布、胶盆、标签、矿泉水瓶2、肥泥1kg、牛粪170g七、【实验步骤】:1、培养适宜枝角类生长的培养液⑴.班塔法培养的配方:⑵.称称取1kg(2斤)肥泥和170g(4两)牛粪。
将肥泥和牛粪都倒入装有10L的过滤池水的烧杯里。
⑶过滤:过3~4天之后将上述用品用玻璃棒在烧杯里搅拌均匀,用细筛绢过滤,然后用过滤池水适当冲洗(1:2~1:4)。
2、接种枝角类:农场生态池的枝角类作为这次实验的接种的枝角类。
3、培养:15~18℃的温度进行培养。
八、【计数】:。
大型溞毒性实验标准

采用生长面积法( 国家环保局, 2002) 计算96h EC50 , 计算公式如下:A =( N1 - N0) /2 ×t1 +( N1 + N2 - 2N0) /2 × ( t2 - t1) + … +( Nn- 1 + Nn - 2N0) /2 × ( tn - tn- 1) ( 1)其中: A: 生长曲线以下面积; tn : 实验开始后第n 次计数时间; N0 : 初始细胞密度; Nn : tn 时刻细胞密度.生长抑制率( IA) 通过以下公式计算:IA =( Ac - At) /Ac ( 2)IA: 受试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生长抑制率; Ac :对照组生长曲线以下面积; At : 受试组浓度生长曲线以下面积.以IA 为纵坐标, 浓度对数为横坐标作图, IA =50%所对应的浓度即为EC50 值相对抑制率= (1 - NΠN0 ) ×100 % ,其中N 为试验组的藻密度; N0 为对照组的藻密度土壤提取液)配置方法取花园土未施过肥0。
5kg置于烧杯或三角瓶中,加入蒸馏水1000毫升,瓶口用透气塞封口,在水浴中沸水加热2小时,冷却数小时,在无菌条件下过滤,取上清液,将灭菌蒸馏水加入上清液至总体积1000毫升。
土壤提取液保存在4ºC备用。
在蒸馏过后只能使用过滤的方法灭菌,不能经过高压高温灭菌水质物质对蚤类(大型蚤)急性毒性测定方法GB/T13266-91本文来自:【中国国标网】, 本文地址:〖〗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SO 6341—1982《水质——大型蚤运动抑制的测定》。
本标准用大型蚤(Daphnia magna straus(Cladocera Crustacea))为试验生物。
测定物质或废水的半数抑制浓度,半数致死浓度(24h-EC50、24h-LC50或48h-EC50、48h-LC50),用于判断物质或废水的毒性程度。
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下范围;a.在试验条件下可溶的化学物质(包括工业原料和产品、食品添加剂、农药、医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枝角类又称水溞,属节枝动物门、甲壳纲、枝角目,是淡水水体中最重要的浮游生物组成之一。
枝角类不仅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占干重的40~60%)、含有鱼类营养所必需的重要氨基酸,而且维生素及钙质也颇为丰富,是饲养鱼类及虾蟹幼体的理想活饵料。
以往对枝角类的利用主要采用池塘施肥等粗放式培养,或人工捞取天然资源,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水温等自然条件限制。
随着鱼虾蟹养殖业的蓬勃兴起及苗种生产的不断发展,对枝角类的需求不仅数量增大,同时要求能人为控制,保障供给。
近年来大规模人工培养枝角类已受到普遍重视。
目录
∙•培养条件
∙•培养方式
∙•技术要点
培养条件
枝角类培养对象应选择生态耐性广、繁殖力强、体型较大的种类。
溞属中常见的大型溞、蚤状溞、隆重线溞、溞及裸腹溞属中的少数种类均适于人工培养。
人工培养的溞种来源十分广泛,一般水温达18℃以上时,一些富营养水体中经常有枝角类大量繁殖,早晚集群时可用浮游动物网采集;在室外水温低,尚无枝角类大量繁殖的情况下,可采取往年枝角类大量繁殖过的池塘底泥,其中的休眠卵(冬卵)经一段时间的滞育期后,在室内给予适当的繁殖条件,也可获得溞种。
枝角类虽多系广温性,但通常在水温达16~18℃以后才大量繁殖,培养时水温以18~28℃为宜。
大多数种类在pH6.5~8.5环境中均可生活,最适pH值为7.5~8.0。
枝角类对环境溶氧变化有很大的适应性,培养时池水溶氧饱和度以70~120%最为适宜。
有机耗氧量应控制在20毫克/升左右。
枝角类对钙的适应性较强,但过量镁离子(大于50毫克/升)对生殖有抑制作用。
人工培养的溞类均为滤食性种类,其理想食物为单细胞绿藻、酵母、细菌及腐屑等。
培养方式
室内小型培养:规模小,各种条件易于人为控制,适于种源扩大和科学研究。
一般可利用单细胞绿藻、酵母或Banta液进行培养。
烧杯、塑料桶及玻璃缸等都可作为培养容器。
利用绿藻培养时,可以装有清水(过滤后的天然水或曝气自来水)的容器中,注入培养好的绿藻,使水由清变成淡绿色,即可引种。
利用绿藻培养枝角类效果较好,但水中藻类密度不宜过高,一般小球藻密度控制在200万个/毫升左右,而栅藻45万个/毫升已达需要,密度过高反
而不利于枝角类摄食。
利用Banta液培养时,先将自来水或过滤天然水注入培养器内,然后每升水中加入牛粪15克、稻草或其他无毒植物茎叶2克、肥土20克。
粪和土可以直接加入,草宜先切碎,加水煮沸,然后再用。
施肥完毕后用棒搅拌,静置2天后,每升水可引种数个,引种后每隔5~6天追肥一次。
Banta液培养的枝角类通常体呈红色,产卵较多。
利用酵母培养枝角类时,应保证酵母质量,投喂量以当天吃完为宜,酵母过量极易腐败水质。
此外,酵母培养的枝角类,其营养成份缺乏不饱和脂肪酸,故在投喂鱼虾之前,最好用绿藻进行第二次强化培育,以弥补单纯用酵母的缺点。
室外培养:室外培养枝角类规模较大,若用单细胞绿藻液培养,占时占地,工艺太复杂。
因此,通常采用池塘施肥或植物汁液法进行培养。
土池或水泥池均可作为培养池,池深约1米,大小以10平方米以内为宜,最好建成长方形。
先在池中注入约50厘米深的水,然后施肥。
水泥池每平方米投入畜粪1.5千克作为基肥,以后每隔一周追肥一次,每次0.5千克左右,每立方米水体加入沃土2千克,因土壤有调节肥力及补充微量元素的作用。
土池施肥量应较高,一般为水泥池的2倍左右。
利用植物汁液培养时,先将蒲公英、莴苣、卷心菜或三叶苜蓿等无毒植物茎叶充分捣碎,以每平方米0.5千克作为基肥投入,以后每隔几天,视水质情况酌情追肥。
上述两种方法,均应在施基肥后将池水曝晒2~3天,并捞去水面渣屑,然后即可引种。
引种量以每平方米30~50克为宜(以平均1万个溞体为1克估算)。
如其他条件合适,引种后约经10~15天,枝角类大量繁殖,布满全池,即可采收。
工厂化培养:近年来,国外已开展了枝角类的大规模工厂化培养,主要的培养种类为繁殖快、适应性强的多刺裸腹溞。
这种国各地的常见种,以酵母、单细胞绿藻进行培养,均可获得较高产量。
室内工厂化培养,采用培养槽或生产鱼苗用的孵化槽都可以,培养槽从几吨至几十吨,可以用塑料槽或水泥槽,一般一只15吨的培养槽其规格可定为3米×5米×1米,槽内应配备通气、控温和水交换装置。
为防止其他敌害生物繁殖,可利用多刺裸腹溞耐盐性强的特点,使用粗盐将槽内培养用水的盐度调节到1~2‰。
其他生态条件应控制在最适范围之内,即水温22~28℃,pH8~10,溶氧5毫克/升以上。
枝角类接种量为每升水500个左右。
如用面包酵母作为饲料,应将冷藏的酵母用温水溶化,配成10~20%的溶液后向培养槽内泼洒,每天投饵1~2次,投饵量约为槽内溞体湿重的30~50%,一般以在24小时内被吃完为适宜。
接种初期投饵量可稍多一些,末期酌情减少。
如果用酵母和小球藻混合投喂,则可适当减少酵母的投喂量。
接种两星期后,槽内溞类数量可达高峰,出现群体在水面卷起旋涡的现象,此时可每天采收。
如生产顺利,采收时间可持续20~30天。
技术要点
用于培养的溞种要求个体强壮,体色微红,最好是第一次性成熟的个体,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肠道两旁有红色卵巢。
而身体透明、孵育囊内负有冬卵、种群中有较多雄体的都不宜用来接种。
人工培养枝角类虽工艺简单,效果显著,但种群的稳定性仍难以控制,甚至短时间(一
昼夜或几小时)内发生大批死亡现象。
为了便于管理,培养池面积宜小而数量宜多。
正常情况下,枝角类以孤雌生殖方式进行繁殖,种群生长迅速,环境条件一旦恶化或变化剧烈,溞类即行两性生殖,繁殖速度明显减慢。
因此,培养时应保持环境相对稳定,避免饥锇、水质老化及温度、pH值大幅度变化。
同时应注意观察枝角类的状态,如发现枝角类体色淡、肠道呈蓝绿色或黑色、夏卵数量少、卵呈浅蓝绿色、并出现大批雄溞和负冬卵的个体、种群中幼体数少于成体数等现象,都是培养情况不良造成的,应抓紧采取措施或重新培养。
培养池四周应无杂草,杂草丛生不仅消耗水中养分,更易使有害生物繁殖。
夏秋傍晚时分,应用透气纱窗布将培养容器盖严,以防蚊虫入水产卵。
小型枝角类繁殖快,鱼类适口性好。
有时需要培育小型种类,则可用极低浓度(0.05ppm)的敌百虫药液控制大型种类。
如连续培养,每次溞类采收量应控制在池内现存量的20~30%,一般可用手抄网采集成团群体。
生产结束时,为给下一次培养准备溞种,可在培养达到较大密度时,在较高水温条件下(25~30℃),突然中断投喂饵料,饥饿数天,获取大量冬卵。
冬卵可吸出后阴干,装瓶蜡封,存放在冰箱或阴凉干燥处,也可以不吸出,留在原培养容器或池塘中,再次培养时,排去污水,注入新鲜淡水,冬卵即会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