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毛泽东的长征经历2.了解七律的写作形式和技巧3.掌握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七律的写作技巧表达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2.能够通过诗歌来传达思想和情感3.能够训练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二、教学内容1.长征1.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了解毛泽东等领导人的长征经历3.以多种形式(文字、图片、视频等)呈现长征的过程和经验2.诗歌鉴赏1.了解七律的写作形式和特点2.鉴赏《七律长征》的诗歌,探究其韵律和修辞手法3.分析诗歌背后蕴含的长征精神和思想情感3.写作练习1.围绕长征主题,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以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来表达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的七律诗三、教学方法1.课前预热: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对长征的兴趣和探究欲望2.导入课题:通过鉴赏《七律长征》的诗歌,引导学生理解七律的写作形式和技巧,逐渐进入主题3.精讲范诵:通过例句的分析和声情并茂的朗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外形4.互动研讨:通过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5.巩固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篇七律诗,通过课后批改和点评不断改进四、教学评价1.考核方式1.课堂参与度2.七律诗的写作质量和表达能力3.课堂小测验、期末考试等2.评估标准1.是否掌握七律的写作形式和技巧2.是否理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革命遇到的艰难困难及其哲理,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境界3.是否能在写作中运用正确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并表达出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五、一节课教学安排1.课前预习(10分钟)学生观看长征的图片或视频,带动学生对长征历史的探究兴趣2.导入课题(15分钟)1.向学生介绍七律的写作形式和技巧2.通过鉴赏《七律长征》的诗歌,引导学生理解七律的韵律和修辞手法3.精讲范诵(20分钟)1.对诗歌进行深入分析,解读其内涵和形式2.用朗诵配合诗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4.互动研讨(30分钟)1.学生自我学习,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整理,自由发言也可以分小组互动讨论2.通过互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七律长征的内涵和形式,培养思辨和创新能力5.巩固练习(30分钟)在课堂上完成一篇七律诗,老师进行引导、答疑、点评等,以保障教学效果。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2、教学的难点:理解五、六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和文本特点,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图体现课题研究的思路,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按照学习的启动——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几个基本阶段,来进行多元化情境的展开研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征,缩短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
(2)初读全诗,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3)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由点及面地分析讲解。
(4)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5)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教学反思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几个环节的设计有可取之处的:1、创设情境,精心导学。
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12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熟悉“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预备】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预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教学过程】一、谈话,如同引入课题1、我们已经学习第七单元的课文,说一说,这单元主要写了什么?2、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导语:你熟悉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同学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洁汇报已有学问。
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宏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毛泽东。
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二、出示课题七律·长征1、了解时代背景: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心苏区依据地,开头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心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集体沟通。
3、自由朗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
三、指导朗读:1、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 培育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作业作业本1~4题。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2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教案学案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学案设计《七律长征》是一篇感人至深、扣人心弦的诗作,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无畏精神。
通过学习和研读这篇诗作,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长征精神的伟大意义,激发他们爱国爱党的情感,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
为了更好地开展《七律长征》教学工作,下面将介绍一个教案学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和目标1. 教学内容:《七律长征》诗作的背景、结构和主题;长征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2. 教学目标:(1)了解《七律长征》的作者何其芳及其创作背景;(2)理解《七律长征》的结构、主题和意义;(3)感受长征精神,激发爱国情感;(4)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长征路线图和红军长征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背景和艰辛。
2. 课堂讲解:介绍《七律长征》的作者何其芳及其创作背景,分析诗作结构和主题,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长征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分享个人对长征精神的感悟和思考。
4. 朗诵演讲:学生进行《七律长征》的朗诵和演讲,展现长征精神的力量和魅力。
5.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长征精神为主题,写一篇作文或诗歌,表达对祖国和英雄的热爱和敬意。
6. 总结反思:通过教学内容的再次回顾和总结,引导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体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朗诵演讲和写作练习等环节的表现。
2. 作业评定:对学生完成的写作作业进行评定,督促他们对长征精神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
3. 教学反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鼓励他们更好地领会长征精神的价值。
通过以上教案学案设计,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七律长征》诗作及长征精神,激发他们对祖国和英雄的热爱之情,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
希望本教案设计对于《七律长征》的教学工作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5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5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5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怕困难、乐观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3.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二、重点难点: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三、课前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毛泽东,收集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教师准备:搜集视频、图片等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介绍长征。
2、讲解什么叫“七律”。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2、抽生读,师范读,学生划出诗的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精读课文1、这首诗的围绕着那句话在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那个词语你不理解(讲解“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指导“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出坚定,“只等闲”读出平淡的语气。
2、在这些千山万水中,毛主席在诗里只选了一些作代表,请同学们读后面六行诗找找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用“――”勾出来。
3、这些都是一些怎样的山呀?毛主席在诗里用了哪些词?理解逶迤和磅礴(课件出示五岭、乌蒙山图片)理解“腾细浪”“走泥丸”(抽生上黑板画相关简笔画)指导朗读。
4、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寒”。
(学生讲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了“暖”其实是一种欢快喜悦的心情。
)观看《飞夺泸定桥》,理解“寒”。
5、抽生读最后一小节。
说说红军为什么喜悦?课件出示大会师的场景,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画面呢?理解”尽开颜”。
指导学生读出喜悦。
(四)情感体会播放“长征”的歌曲,并让学生说体会。
(体会红军不怕困难、乐观主义的精神和毛主席诗歌豪迈的气概。
)(五)读中升华播放音乐,全体起来,诵读全诗(再次感受长征的精神)。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理解并背诵《七律长征》这首诗的部分内容。
•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理解长征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对于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2. 教学准备•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教材。
•多媒体设备。
•班级黑板和白板。
3.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长征的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于长征的兴趣,并向学生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步骤二:诗歌欣赏与理解•在黑板上或白板上展示《七律长征》这首诗的部分内容。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诗歌,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解释诗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并帮助学生消除诗中可能出现的困惑。
步骤三:背诵与朗读•引导全班一起朗读《七律长征》的部分内容。
•将诗歌分成小节,逐句或逐段进行朗读练习。
步骤四:诗歌创作•分组让学生自行创作一首与长征有关的诗歌。
•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于长征的理解和感受。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
步骤五:课堂讨论与分享•鼓励学生就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进行讨论和分享。
•引导学生思考长征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影响。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互动讨论。
4.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长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他们对于长征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能够思考长征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参与度较高,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诗歌创作环节,对于一些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会有些困难,需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另外,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要确保每个环节的时间控制得当,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弄懂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体味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音乐性的特点,以及对仗的严谨。
教学准备:1、了解长征的背景2、搜集*的诗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一、需重新设计个有特色的导入语二、1、作者*需稍稍介绍(可请学生先说)2、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为了走上抗日第一线,挽救中华民族。
解放全国人民,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雩(yuacute;)都等地出发,向陕北进行战略转移,就这样开始了震惊全世界的空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解题并介绍七律的特征,学生齐读感受律诗的节奏和韵律。
四、解读诗歌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开头两句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敌人和对困难怎样的态度?明确:在战略上对敌人的蔑视、对困难的藐视,变现了一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诗句中首先肯定“远征”是困难的。
但红军的回答是“不怕”。
这是多么有力的回答!接着诗人把遇到的千万件困难,只用“万水千山”四个字加以概括,对“万水千山”所概括的困难的态度是“只等闲”。
也就是“没什么”的意思。
“不怕”和“只等闲”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塑造红军战士那种蔑视敌人藐视困难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的。
这两句,实际上就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全篇的中心思想。
2、如果说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那么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
那么诗歌具体描写了红军长征中要面对的哪些困难呢?明确:“弯弯曲曲五岭山、高大的乌蒙山、险要的金沙江、凶险的大渡河、终年积雪严寒的岷山”。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
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
教案《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_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_四年级语文教案教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长征》是毛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
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年是2009年,75前的10月,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毛泽东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七律长征》这首诗。
二、范读诗句。
三、看图。
配诗、解意。
给画配诗(颔联和颈联),说一说每句诗的含义。
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感受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悟诗情学习诗歌更重要的是要品读诗歌,感悟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怎么样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呢?抓住重点词语去体会和感悟。
同学们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课文,抓住诗句的重点词语,认真品味,相信你一定有新的感悟。
(分小组自由读,感悟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播放《长征》诗歌朗诵。
六、拓展延伸:探究;长征精神是什么精神?新时代还需要长征精神吗?总结:和平年代的长征精神脉脉相传,具有长征精神的人,就在你、我、我们身边。
图片展示:运动健儿。
解放军战士科学考察队员七、教师小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执教:严丽红
一、导入:
1、同学们,七十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有这样一支队伍。
他们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步行上万里,完成了一次革命战略的转移,创造了革命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那就是——长征。
2、齐读课题。
课题中的“七律”指的是什么?(出示: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56五十六字。
)
二、学生简单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资料。
三、出示“长征路线图”,老师讲解长征的大概情况。
1934年十月,中央工农红军(也就是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撤出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
红一方面军从江西省的瑞金开始长征,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
血战湘江。
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此后,红军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终年积雪的大雪山,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当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回顾长征一年的艰苦历程,心潮澎湃,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那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七律。
长征》
四、出示,《长征》全诗,
1、齐读,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词,读“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3、讲解: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八行,有四句,每句为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在诗中标出)
五、学“首联”
1、读诗要想象画面,自由读这句诗,你感受到了什么?(启发:红军在长征中历经了什么?从那个词体会出来的?面对历经的千山万水的艰难险阻,红军是怎样对待的?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2、相应理解“万水千山、只等闲”
3、读了这句诗,你感受到了红军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大无畏、乐观)
4、读,读出这种精神(“等闲”语调放轻松些)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
6、小结:这句诗总领全诗,概括了红军长征历经的艰难险阻以及红军不怕艰险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六、过渡:学这首诗,我们主要讨论、交流这个问题: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红军不怕艰险?(出示问题)
2、学生自学,默读,思考,圈画出重要的词。
3、汇报,交流
七、学“颔联”
1、出示诗句,读
2、理解:这句诗写到了哪些山?细浪、泥丸什么意思?在红军眼里分别指什么?
3、看图“五岭山脉、乌蒙山”。
用自己的话形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的意思。
5、体会红军的精神: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红军忍饥挨饿、拖着疲惫甚至是伤病的身躯,要翻越这样的大山难吗?可红军的眼里翻越这样的山难吗?现实中如此巨大的困难,在红军的眼里却是如此的,在红军的眼里却是如此的渺小,这不正是体现了红军不怕艰险的大无畏精神吗?(读这句诗)。
不正是体现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吗?(再读这句诗)
6、、体会修辞:五岭山脉真的像细浪吗?乌蒙山真的像泥丸吗?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显现了什么?
7、小结:颔联承接“万水千山”的“山”还是“水”?看资料,红军长征中翻越了多少座山?“五岭”和“乌蒙”就是这些山的代表。
八、学“颈联
1、读,
2、理解:颈联提到了那些江河?这句还写了长征中哪两场著名的战斗?
3、出示“巧渡金沙江”的图,学生简述“巧渡金沙江”。
听了这个故事,你心里是什么感觉?
4、体会:是啊,红军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渡过了金沙江,逃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当红军战士回想起巧渡金沙江的事时,心里也感到暖洋洋的,而且还带有一点得意。
诗中哪个词那些了这种心情?(读这行诗0
5、过渡:同学们,红军长征中与敌人的较量,有智取也有恶战。
巧渡金沙江是智取,而飞夺泸定桥则是一场恶战。
6、看视频《飞夺泸定桥》片段。
看后学生谈感受。
诗中哪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
7、理解:是啊!当毛主席回想起飞夺泸定桥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寒”字表达了毛主席对红军勇士的敬佩,也表达了对献出宝贵生命的红军战士无限的哀思。
(读这行诗)
8、这一喜一悲、一暖一寒,正是体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险。
勇往直前的气概(读这句诗)
9、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10、小结:颈联承接了“万水千山”的什么?看资料,红军长征中共渡过了多少条大河?金沙江、大渡河就是这些河中的代表。
九、学“尾联”
1、读,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喜、开颜)
2、理解词语:三军,
3、看图:介绍岷山。
要翻越这样的大雪山难吗?那喜从何来呀?把“喜”换成“悲|好不好?为什么?(体会红军的乐观精神)
4、体会,朗读:是啊!历尽了艰难险阻,翻过这座大雪山,红军就要到达陕北根据地,长征就要取得胜利。
胜利在望,红军战士的心情也就格外的——(高兴),格外的——,格外的——格外的——。
(读这句诗);是啊,胜利在望,喜由心生
啊!眼前这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也显得格外的美不胜收啊!(读这句诗)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的意思。
6、小结:这句诗写了长征最后的历程,也预示着长征最后的胜利。
十、总结全诗
1、这首诗气势磅礴,对仗工整,用词十分精确。
仅用56个字就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
2、喜欢这首诗吗?喜欢的话我们把它朗读一遍。
(齐读全诗)
3、喜欢这首诗吗?喜欢的话把它背下来。
(背诵这首诗)
十一、课外作业1
1、同学们,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了毛泽东不但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
位杰出的诗人。
他写下了很多文学性、艺术性很高的诗词,《七律。
长征》是其中的一首。
2、作业:一、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二、推荐观看电视连续剧《长征》。
十二、欣赏歌曲《七律。
长征》
1、同学们,长征已经结束了七十多年,但长征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永恒的精神财
富,那就是长征精神。
让我们最后欣赏歌曲《七律。
长征》再次感受红军那种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吧。
2、播放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