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1 精耕细作

合集下载

精耕细作是哪个朝代的

精耕细作是哪个朝代的

精耕细作是哪个朝代的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哪个朝代吧!精耕细作是哪个朝代的⒈春秋至秦汉特征:精耕细作开始⒉魏晋南北朝特征:黄河流域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日臻成熟⒊隋唐特征: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⒋宋元特征: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⒌明清特征: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扩展阅读:从梳理历史线索入手(如农业生产工具、水利设施、耕作方式),分析演变规律。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在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原始农业和农耕经济,主要有三条线索:一是农业生产工具由原始的耒耜到战国使用铁器、牛耕,再到唐代曲辕犁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二是灌溉工具和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三是农业耕作方式由大规模简单协作到个体小农经济的演进。

【走进历史感悟】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仅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至11—12亿亩。

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贫瘠沙冈”“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在垦殖和利用这些土地的过程中,既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

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提示:开发这些“边地”,一方面促进了边疆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团结。

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不利于今天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拓展: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知识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业达标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业达标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选A。

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时期的生产工具非常简单,主要是石斧和骨镰,耧车在西汉时才开始出现,曲柄锄属于铁制生产工具,原始社会没有使用铁器,所以①③符合题目要求,故答案为A项。

2.《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

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

”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解析:选A。

从关于“家”的解释“豕居之圈曰家”,而“豕”是指猪,故材料体现出了家畜饲养业的有关信息,再结合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史实可知其特点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杈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解析:选B。

该农谣介绍中国古代“各种农具要健全”,改进生产工具的目的在于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 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故A.C.D项错误。

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

其主要表现是( )A.铁犁牛耕的出现B.高转筒车的发明C.耦犁技术的普及D.曲辕犁的推广解析:选A。

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高转筒车出现于宋朝、耦犁技术出现于汉朝时期、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

5.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

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

”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 )解析:选B。

2021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71

2021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7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格局:中国古代农业形成了北粟南稻的格局。

4.特点: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存在着地域差别。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人们主要使用骨制、木制、石制农具。

2.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铁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农业耕作方式进入铁犁牛耕阶段。

4.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灌溉工具:中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6.特点:借助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春秋战国:修建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

2.西汉:兴建了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3.治理黄河:历代政府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典型的如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4.西域地区还出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坎儿井。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产生(1)条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2)经营方式: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同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又一个特点。

(3)进步性: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4)局限性①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②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结构合理,回转灵活,轻便省力,耕作平稳、深浅一致,
适宜水田耕作。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时期
原始社 会
1、耕作方式的变化 生产工具 木、石、骨、蚌器
耒耜
商周
青铜农具出现,耒耜为主
春秋 战国
铁器、牛耕出现
西汉
发明犁壁、耦犁,牛耕推广 赵过发明耧车(播种工具)

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阅读教材 请你总结课本水利设施的兴修情况。
上古: 春秋战国: 西汉: 东汉:
大禹治水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漕渠、白渠 治理黄河 (王景)
地方特色灌溉工程:坎儿井 (西域)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生产关系变革)
(一)商周时期 集体耕作 (二)春秋时期 个体农耕
自耕农经济出现 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也叫自耕农经济,他们拥有部分土地,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 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业 始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

作,立日历,辨水泉甘苦。
神 农
——《竹书纪年·前篇》

2.农业格局:南稻北粟
黄河流域
半炭坡化遗粟址、菜籽 多元交汇,由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
河姆渡遗址
长江流域
碳化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
陶猪 出土于上海崧泽文化遗址, 距今约6000年
「五
谷 丰 登」

(2)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男耕女织,分工简单 ③自给自足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此生产经营方式的形成条件?(4分) (1)春秋时期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土地私有制形成 (3)明智的统治者为保证财源而采取重农政策 (4)水利事业的兴修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中国古代南北方两个农业中心是哪,主要的种植作
物是什么? 两个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差异:南稻北粟
(2)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1.原始农业的产生的标志:种植经济的出现 2.特征:地域差别: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白渠遗址
漕渠遗存
兴修水利方向:
从内地向边疆
从农业中心区域向 周边扩展
坎儿井(又称龙 首渠),在边疆 西域地区。
4、治理黄河
黄河是否泛滥是影响中国古代 农耕经济的关键,历朝历代都 十分重视对黄河的治理。
东汉:王景治黄河,史称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明代:潘季驯治理黄河, 号称“千古治黄第一人”。
由于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所以中国的农书 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 的内容。
可能性: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回忆一下,古希腊 人们面对人地矛盾
是怎么做的?
结 中国:尽可能挖掘土地潜力,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果 西方: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形成了活跃的以商品经济为主
的商业生产模式
你知道传说中农业 是由谁发明的吗?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一、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神农尝百草
古之人皆食禽兽 肉。至于神农,人 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耕。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1.商周集体耕作
◆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xie)田。”
思考:商周为何需要“众人” ?何时改变? 提示:农具原始,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协 作。春秋后变化。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2.从“集体”到“个体” 耕作 ◆《诗经》记载“千耦其耘”:即大规模集体耕作 。

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岳麓版必修二).doc

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岳麓版必修二).doc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作生产的代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

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中国有着丰富有农作物资源。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发展起来。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重要问题: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一是由采集产生了原始农业;二是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三是以种植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结合。

)二、从耒耦到曲辕犁(一)耕作工具1.西周及其以前,耕作工具以耒、耦为主。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耕等。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成为主要农具。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器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运用。

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铁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这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唐代,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竝(又名江东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曲辕犁的三个优点:①曲辕和犁槃的出现,淘汰了犁衡,不仅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

②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更加随心所欲。

③犁底修长,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时平稳、深浅•致,利于水山使用。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ppt1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ppt1
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6、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 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主,主要是因为( ) A、统治者的雄才大略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C、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D、中国“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的影响
耧 犁
自给自足,生产积极;
在封建社会前期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天灾人祸,容易破产; 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扩大耕地面积 提高复种指数 (间作、套种、轮作复种) 2、提高土地的生产率
A、耕作方面 B、排灌方面 C、施肥方面
改革农具: 耧犁、曲辕犁 改进技术: 中耕 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 翻车(曹魏)、筒车(唐)
高转筒车(宋)、风力水车(明清)
3、选育良种 4、巧用农时
创造二十四节气
三、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主要耕作方式: 2、主要组织方式: 3、主要生产特点: 4、主要土地制度: 铁犁牛耕 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 精耕细作 封建土地私有制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2)时间 (3)特点 (4)地位 (5)评价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时间: 战国时期 (3)特点:
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作者用生动 的笔墨勾画 出这个小村 庄男耕女织、 安适宁静的 生活图景。
播种工具,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
耙田
翻 车 复 原 图
筒 车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3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3岳麓版必修2

【对点演练】
1.先秦时期,中国古代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
“铁犁牛耕”的转变。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是( )
A.石器锄耕
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机械化耕种
解析:选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
主要耕作方式,因此选 C 项。
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的经济基础,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2.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 所有制并存,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形式。 3.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 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生产模式: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重视水利工程 的兴修,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 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特点,故 B 项正确;A 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 项是古
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故 A、C、D 项错误。
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 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高转筒车的发明 C.耦犁技术的普及 D.曲辕犁的推广 解析:选 A。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高转筒车出现于宋 朝、耦犁技术出现于汉朝时期、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①画线信息指政府对国家的约束不下到县级以下的行政单 位,县级以下行政单位由宗族治理,宗族全都是自治,宗族 自治依据伦理。 ②画线信息说明了小农经济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要性。
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 最重要的变量”。 提示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政赋役的主 要来源;其稳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国家政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1)借用牛力耕田。

(2)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汉代发明犁壁,还出现二牛一人犁耕法;唐代出现曲辕犁;明清引进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

(3)水利工程的完善和灌溉工具的发明,使人们不断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追求农业的高产。

(4)自耕农经济:在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增加亩产量,是精耕细作发展的主要动力。

2形成条件(1)生产工具改进(铁犁牛耕)(2)技术进步(3)水利设施逐渐完善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

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

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

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3历史发展⒈春秋至秦汉特征:精耕细作开始表现:①春秋时期出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②汉代赵过推行代田法,能防风抗旱;出现区田法,强化精耕细作技术。

③汉代农学著作《氾胜之书》反映了农作物从耕种到收获全过程的规律④汉代发明了耧车⑤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制为主,有些地方实行休耕制,出现两年三熟制⒉魏晋南北朝特征:黄河流域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日臻成熟表现:①北魏《齐民要术》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②江南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有较大进步⒊隋唐特征: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表现:①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②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⒋宋元特征: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表现:①北方旱地出现中耕农具耧锄②江南推广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经济中心南移③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⒌明清特征: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表现:①北方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发展多种形式一年两熟制②大量农作物新品种被培育出来③由国外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⑤出现《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等农学著作中国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农民家庭)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这种经济排斥社会分工,每一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典型写照,它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

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存在。

所谓小农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

个体农民根据所有权或租佃权拥有小块土地,不同程度地拥有农具、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

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经济,相对独立地解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因而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

自耕农具有比较完整的个体所有制和经营自主性,其生产积极性也较高,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在地主制经济下的佃农比之在领主制经济下的佃农,也具有较高的经营自主性和生产积极性。

因此,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不相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足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联系加深。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B⑴概念: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农业和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的产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⑵形成:战国时铁犁牛耕技术的使用和制度的发展⑶特点:、⑷历史影响﹝补充﹞:①有利影响: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小农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长期领先世界的物质基础。

②不利影响: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不利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⑸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

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补充﹞:1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例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一些太平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 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如汉初高祖在位时期实行一些宽舒政策:士兵复员,释奴为民,减轻田租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提倡节俭,废除肉刑等。

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汉初经济发展起来,并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像东汉、唐、明、清各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与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系列好的经济政策有关。

3 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例如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再如汉唐两朝都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改革,汉朝普遍使用耦犁和犁耕法,发明了耧车,唐代制成曲辕犁,发明了筒车等。

4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A成就:⑴扩大耕地面积,⑵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实行间作、套种、轮作复种。

⑶土地生产率的提高:耕作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提高。

⑷选育良种⑸科学掌握农时局限﹝补充﹞:第一,传统农业带有极强的保守性;生产单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墨守成现,而且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来保护它们,小农经济构成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

第二,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流动,加之中央集权制和户籍制度的束缚,致使大多数农民安土重迁。

这样,新的阶级很难在中国产生。

第三,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获量,这使得许多未成年人过早地投入农业劳动而失去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刺激强化了农民早婚早育多育的观念,造成中国古代人口的阶段性高速增长。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补充﹞:(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4)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5从农耕技术的发展:借用牛力耕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重视水利的兴修,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古代政权的安危。

但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小农经济构成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

由于集约经营和精耕细作,我国古代农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大一统编辑[dà yī tǒng]《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

后世因此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

后世因此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大一统,是一种概念,一种拥有无限向心力的概念。

大一统,是一种气魄,一种积极开拓奋发向上的气魄。

大一统,是一种胸怀,一种兼收并蓄包容一切的胸怀。

大一统,让我们的民族从分散归至凝聚,就算经历再多劫难,心中仍有一个祖国的轮廓。

王朝1.秦朝2.西汉3.东汉(自公元190年“董卓之乱”首开分裂,遂进入到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时期)4.西晋(统一时间极为短暂,统一不过10年即进入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5.隋朝6.唐朝(“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进入了漫长的“藩镇割据”状态)7.元朝8.明朝(北方蒙古高原的蒙古族军事力量长期与明对峙,直至明代灭亡)9.清朝促成原因为什么偏偏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华大一统的奇迹?凡是存在的现象,必然有其存在的缘由(至于合理与否,则取决于人们各自的利益判断)。

1、中国的中原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这里东有大海,西有青藏高原和荒漠,北有西伯利亚高寒区,南有南海和热带高温区,因此中原地区自然成为亚洲东部的地理中心。

与此同时,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们,在数千年间始终能够创造出领先的文明与文化,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层出不穷,从而进一步形成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科技中心和政治中心,并对周边地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2、以炎帝族和黄帝族为主体的民族,很早就实施婚姻开放,从而有利于民族融合。

中国著名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记录的正是炎帝族与黄帝族通婚的故事,详情可参阅笔者《牛郎织女隔河望,炎黄恋战七千年》等文。

3、从伏羲画卦、仓颉造字,到秦始皇书同文,中国人始终使用象形文字符号体系(准确说是拼形文字),这种文字有着非常稳定的信息传输性能(几千年前的字都很容易认得),而且能够超越语音进行信息交流,并极大地促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认同。

对比之下,与中国面积相当的欧洲,由于采用拼音文字,不同国家的语言不同文字也不同,从而也就难以产生认同感,至今仍然未能完成大一统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