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琢——观鞠稚儒篆书新作有感
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作者:王峰来源:《作文评点报·初中版》2020年第20期有些同学的作文存在语言滥而不纯、失于自然的问题。
他们喜欢在文章中堆砌辞藻,滥用修辞,热衷于冗赘的描写、抒情,甚至爱用一些生涩的词句,以为只有这样的语言才是生动形象、富有艺术性的。
其实不然。
文辞华美,光彩照人,固然是一种美;而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也是一种美,而且更为人称道。
鲁迅先生一贯主张“去粉饰,少做作,无卖弄”的文风,强调追求写作的朴实之美、自然之美。
那么,如何使文章写得朴实自然,没有刀斧之痕呢?下面,我们以佳作《从吵架开始》为例,来简要分析一下。
观中华俗文化,吵架可说是一大“亮色”。
谁都知道,咱中国人凡事爱争个理儿。
当然这理儿得向着自己,至于死理活理、正理歪理,一边先站着。
于是坐公交车要吵,为了一颗大蒜头也要吵,孩子在幼儿园打了一架家长还要吵……吵就吵吧,还得带上两个帮腔的。
于是一个电话,好,二姥爷受委屈了,咱们晚辈能闲着吗?同去,同去。
所以我们常看见一种群吵,一个人惹事,全家老小、三姑六婆齐上阵,一起闹啊!结果,本来就悖理,再不分青红皂白一闹,怎么样?丢人。
我曾问过一位帮架的大妈:“您为什么帮您侄子吵架?”大妈很气愤:“我侄子我能不帮吗?人家骂我祖宗,我能装没听见吗?”“那您知不知道本来就是您侄子的错,要是外人您还帮吗?”大妈不语。
嗬!其实人说“吵架一团气,全凭意气”,一点儿都不假。
如此不分正误,是全凭意气。
难道我们大伙儿真的就好坏不分吗?不可能。
你又不傻,可为什么一时心急,上了贼船?为什么?因为那个吵架的一方是你的至亲好友,感情深,你對他有一种信任感和亲近感,而正是这一个陷阱,埋藏了是非正误,削弱了你对事物的认识程度。
你想想,如果那人不是大妈的侄子,大妈恐怕就要想想这到底是谁对谁错了,自然也就不会去乱吵。
光吵架这样吗?不!生活也一样。
每一个人在做事时,都容易让主观左右自己,让自己的好恶迷了自己的眼睛,昏头昏脑犯了大错。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原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因为雨季来临,三道阳岔的菩提峰瀑布比平日里水量丰满,气
势恢宏。
灿烂阳光一如那瀑布灿烂
的歌声,余音绕梁,让人心花怒放,
赏心悦目。
美不美家乡水,虽然
这道名不见经传的瀑布比不得名
江大川的壮美,但“今古长如白练
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的气势挥之
不去,毫不逊色。
满空飞舞的杨絮随阵阵微风盈动,如同那飘飘洒洒的瑞雪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让人犹如置身于童话世界中一般心旷神怡。
让我无法转移眼球的是那源源不断的高山落水,透过飘舞的“六月飞雪”之帘,它是那样洁白无瑕,一尘不染,在阳光下银光四射,烁烁生辉。
我觉得好似一匹匹闪闪发光的锦缎从高空悬挂,流光溢彩;又如无数晶莹剔透的珍珠滚滚而下,珠落玉盘,金声玉振,不绝于耳。
凉风习习,水雾扑面,吹散我们身体的酷热,带来山间丝丝缕缕的清香。
山间木桥依山而建,蜿蜒盘旋,分分合合;桥下流水潺潺,涓涓不绝,曲径通幽处便是这悬河泻水之地。
我告诉远方的客人,虽然这里不是什么名胜古迹,也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这种小桥流水的恬静,山山水水的自然,返璞归真的淳朴,远离游人的喧闹是它独特的魅力所在。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也许就是对它那质朴纯美,清新明媚的生动刻画。
天然去雕饰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作者:邵晓白来源:《新课程·中学》2017年第08期摘要:深入挖掘蕴含在陶器中的造型美与纹样美,有利于激发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造型美;纹样美;审美能力义务教育美术八年级(下)教材《生活的艺术———中国工艺美术》中,首先出现的内容就是远古的陶器,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彩陶艺术的成就和特点,解读其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
通过欣赏和练习感受彩陶的造型美和纹样美;并尝试运用记号笔等材料进行彩陶作品的绘制。
初中学生对彩陶的感性认识和理性知识知之甚少。
乍一接触,第一印象是色彩单调,看不出究竟美在哪里?如何让学生对远古的陶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审美品位,是摆在我面前必须解决的难题。
众所周知,美术世界五花八门,争相斗艳,油画的五彩斑斓,水墨的清新淡雅,工笔的雍容华贵,版画的刀刻斧凿,壁画的粗犷简约,抽象的出奇创新,水粉的意境朦胧,无不彰显着各自与众不同的美。
彩陶貌不惊人,与上述艺术品相比,显得内敛含蓄,不显山不露水。
可见,什么是美?如何发现美、鉴赏美?对美的理解与感受,因人而异,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与个人的喜好、家庭的熏陶有关。
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更与后天受到的美学教育密不可分。
奥地利绘画巨匠席勒说过:“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
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
”可见,我们的美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技巧的指导和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通过艺术平台来教书育人,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并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走进彩陶》教学中,我采用了由表及里、步步深入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提升他们的审美和情趣。
一、视听欣赏,体验造型美一开始,我出示给学生非常熟悉的一元纸币,问:你们有没有人注意过上面隐隐约约的花纹呢?这条是什么花纹?水纹。
这一个圆呢?类似太阳的纹样。
这些纹样不是纸币设计师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来自于几千年之前原始人的杰作——中国古代彩陶。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紫砂“澄心壶”之创作谈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紫砂“澄心壶”之创作谈
贾维
【期刊名称】《江苏陶瓷》
【年(卷),期】2016(49)6
【摘要】曾有人如此评价紫砂壶: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由此可见,好的紫砂壶各有神韵,如同人一样,每把壶都有不同的故事,而故事又铸就了每把壶不同的气质,形神兼备是评价一把好壶的标准.紫砂壶造型以泥为肉、形为骨,骨骼清奇、外形俊美才能谈及神韵.
【总页数】1页(P54)
【作者】贾维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析传统“西施壶”的内蕴美 [J], 蔡应军
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谈“笑樱壶”的简约美 [J], 冯文娟
3.紫砂壶创作有感——谈"火炬壶"、"一鸣惊人壶"的创作 [J], 沈寅华
4.一壶经典百年传"掇只"紫韵永流芳——兼谈紫砂"葡萄掇只壶"的创作 [J], 魏勤
5.花开见佛一壶春芳--紫砂“菊蕾壶”创作之我谈 [J], 徐亚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著名的典故,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美的象征。
清水出,如同芙蓉花开,明净清澈;天然去,意味着天然美,没有雕饰,自然而纯粹。
这句典故是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理解的体现,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对美的独特审美观念。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话最早出自《毛诗》,这是《尚书·洪范》的乐府诗,以形容水的清澈澄明,清风荡漾,风景如画。
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美的追求。
这句话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理念之一。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话中蕴含着中国人对美的独特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对美的追求,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追求豪华奢侈,而是崇尚天然纯粹。
在中国人的审美理念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强调的正是自然之美,注重内在的美和纯粹的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对于中国人来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一种美的境界和品质。
它并不是外在的物质追求,而是内心的美的体现。
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所倡导的“无为而治”的理念相通的。
在中国文化中,美并不是通过雕饰和繁复装饰来达到的,而是通过天然和淳朴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品格来实现的。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中国人对美的理解的一种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特色之一。
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是各个文化和民族的共同关注。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理念,对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品味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蕴含着中国人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这种追求和理念,不仅体现在中国美术、古建筑、文学等方面,也贯穿于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中国人永恒的审美理念,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理念贯穿始终。
在古代中国的绘画、雕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都能够看到这一审美理念的体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摘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意指清澈的水中绽放着娇艳的芙蓉花,展现出自然的纯真与美丽。
这一意象在文学艺术中也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纯洁、高贵和坚强。
清水出芙蓉的历史传承丰富多彩,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天然去雕饰的美学观念则强调自然、朴实和平和,反对过度的雕琢和繁复。
这一观念在艺术表现中常以简约、清新的形式呈现,给人以清逸、纯净之感。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结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传统与现代在这里融合出独特之美。
我们珍视自然本色,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体验生活中的真实与美好。
【关键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含义,象征意义,历史传承,美学观念,艺术表现形式,魅力,传统与现代融合,珍视自然本色,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1. 引言1.1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古语源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形象地描绘了清澈的水中绽放着娇艳的芙蓉花,展现出一种自然与纯洁的美景。
在当代社会,这句诗句被人们引用,不仅仅是在描述自然景观,更成为一种美学观念和生活态度的象征。
"清水出芙蓉"代表着追求天然本真,珍视自然之美的心境和态度;而"天然去雕饰"则表达了追求简约、素雅的审美倾向,拒绝繁复、夸张的装饰风格。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回归自然,追求简约与自然之美。
清水出芙蓉的意象让人联想到清新、纯洁的感觉,而天然去雕饰则强调从繁复中解放,回归本真,展现出一种朴素、典雅的美。
在这个充满喧嚣的社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平静与清净,更让人们体会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美。
愿我们珍视自然本色,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体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魅力。
2. 正文2.1 清水出芙蓉的含义"清水出芙蓉"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文学,在《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中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句。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9号初读赖华林老师,没有亮丽的语言,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我依然会有一种佩服,为那平淡中的坚守,为那平和中的智慧,更为他那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的才情。
他的可贵,正是缘于他坚定而执著地追求各个领域的知识!当我们还在头疼的为四项基本功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赖老师已经成竹在胸了;当我们还在为业务考核头疼的时候,赖老师的答卷已经答完了;当我们正为一道难题找帮手的时候,赖老师已经很顺利的完成了讲评。
最让我佩服的是,他总是和纸笔形影不离。
没课的时候我不是在忙着改作业,就是在抄教案,如果休息却总是在和办公室的老师们聊聊天。
可是赖老师却总是早早的把这些事情做完了,寡言少语的他总是在办公室很少听到他的声音。
一张清水毛毡,一只狼嚎毛笔,一瓶简单的墨汁。
瞧,赖老师写的多认真啊!点横竖撇捺,在赖老师的笔下如行云流水,一个个飘逸的大字跃然纸上。
很多老师总觉得赖老师不善言谈,其实是他们并不了解他。
赖老师的知识面很广,不仅仅是在自己的教学方面。
他总是利用空余时间看新闻,每当我们说起一些国内外大事的时候,他总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也总是在休息的时候去了解市场,我们有什么购物意向,他也总是能和我们说上几句自己的看法。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我那天只是表达了一下我想去考驾照的意向,他却很认真的跟我说了他考驾照的经验,并且告诉我该怎么考,要注意什么,有那种恨不得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一字不落的告诉我。
这一刻,让我真实的感受到这个不善言谈的老师是那么的热情。
但在学校里,他做的最多的就是练字,尽管他的字已经在学校老师中出类拔萃了,但是他只要有时间就会拿起毛笔,哪怕只有一杯清水,他也能写得不亦乐乎。
这就是赖华林老师,一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平凡的老师。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句古语既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与纯朴,也暗含了去除外在的包装和修饰,回归本真的内涵。
在如今这个物质追求与虚荣心占主导的社会,我们需要反思清水出芙蓉的意义,探寻天然与朴素的真正价值。
清水出芙蓉,是形容清澈见底的水中长满了鲜艳的芙蓉花,寓意着天然美丽。
清澈见底的水源是自然的恩赐,而鲜艳的芙蓉花则是天然的色彩。
当我们面对清澈见底的水,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水中的鱼儿嬉戏、水草摇曳,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平静。
而面对芙蓉花的绽放,我们被它的美丽所感动,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与神奇。
这种天然的美丽是无需外在雕饰的,它从内在散发出来,给人以真实的享受与满足。
天然去雕饰,指的是舍弃外在的繁华和虚饰,追求简单而真实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和虚荣,喜欢在外表上进行修饰和装饰,以此来展示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这种追求却常常让人迷失自我,远离真实的内心需求。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舍弃外在的繁华和虚饰,回归内在的本质需求,我们会发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并不取决于物质的多少,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对生命的热爱。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古语所蕴含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自然的美丽。
无论是大自然中的风景还是生活中的琐事,都可能蕴含着美的本质。
当我们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敏感,用真实的眼睛去看待世界,就能发现美的存在,并从中汲取快乐与灵感。
我们应该拥抱朴素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被波动的外界所干扰,追求物质的快乐和名利的满足。
这种追求带来的只是短暂的兴奋和虚幻的满足感。
相反,当我们能够舍弃外在的繁华和虚饰,回归朴素的生活,我们会发现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平静和对生命的热爱。
我们应该保持真实的自我。
在社交媒体的繁荣时代,许多人都追求外表的美丽和表面的成功。
这种追求往往只是为了迎合社会的期待和符合他人的评价,而忽略了真实的内心需求。
相反,当我们能够保持真实的自我,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事物,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