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C—SiC/C复合材料高温自愈合抗氧化性能研究:Ⅰ 复合材料恒温氧化?…
耐超高温且有自愈合能力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耐超高温且有自愈合能力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c777aea7be1e650e53ea9958.png)
专利名称:耐超高温且有自愈合能力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罗瑞盈,崔光远
申请号:CN201611047415.X
申请日:20161123
公开号:CN106966748A
公开日:
2017072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耐超高温且有自愈合能力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SiBNC纤维预制体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SiC界面,得到含有界面相的SiBNC纤维预制体;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法的反应气为三氯甲基硅烷;以聚硼硅氮烷与甲苯的混合溶液为先驱体溶液,将含有界面相的SiBNC纤维预制体采用先驱体浸渍裂解法进行致密化;重复采用先驱体浸渍裂解法进一步致密化,得到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
本发明提供的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耐高温性能,耐高温水平可达1900℃,并且能在高温氧化环境下具有自愈合能力,制备方法简单,生产成本低。
申请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地址: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酷爱智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赵永辉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自愈合C_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与性能_成来飞_左新章_刘永胜_殷小玮_

300
(4y +x -4)Si + x B4C → 4BxSiyC +
(x -4)SiC,
200 100
C/SiC
C/SiC-SiB4 C/SiC
(x -4y +4)Si + 4BxSiyC → x SiB4 + 4SiC。
0 200 400 600 800 1000
进入基体中的液硅首先与 B4C
温度 /℃
颗粒反应形成 BxSiyC 的三元化合物,
(a)氧化时间 10h
进 而 继 续 与 该 三 元 化 合 物 反 应,最
400
350
300
250
C/SiC-SiB4
终形成 SiB4 颗粒。由于该三元化合 物与 Si 未能彻底反应,最终在基体 中会存于部分残余 Si 和三元化合 物,如图 3 的 XRD 结果所示。
性 的 复 合 材 料 常 采 用 的 一 种 有 效 将含 B4C 的浆料浸渍到基体内部, 方 法。 首 先 对 纤 维 预 制 体 C V I 一 直至材料致密化,最后在表面沉积
定厚度的 P y C,接着 C V I S i C 基体 一定厚度 SiC 涂层,最终形成 B4C 直 至 复 合 材 料 的 密 度 为 1.6~1.7g / 颗粒弥散改性的复合材料;或者将
200μm
200μm
纹。本实验室利用 3 种含 B 的组元
图2 B4C和SiB4颗粒弥散改性后的2D C/SiC微观形貌
材料对 SiC 基体进行改性,分别为含 B 组元(SiB4、B4C 等)的颗粒弥散改 性、硼硅玻璃改性以及 BCx 与 SiC 形 成多元多层自愈合结构改性。图 1 是为原位自生长玻璃封填裂纹的示
C_C_SiC复合材料两种制备工艺及材料性能_朱耘玑

性能分析PROPERTY ANALYSIS航空制造技术·2009年增刊118[摘要] 以碳纤维整体毡为预制体,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CVI )制备出低密度碳/碳复合材料,再分别采用液相硅渗透工艺(LSI )制备出密度为2.1g/cm 3的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C/C -SiC ),及先驱体转化工艺(PIP )制备出密度为1.9g/cm 3的C/C -SiC 。
对2种工艺制备的C/C -SiC 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IP 工艺制备的C/C -SiC 弯曲强度为287MPa ,明显高于LSI 工艺制备的弯曲强度155MPa 。
关键词: C/C-SiC 液相硅渗透工艺 先驱体转化工艺 化学气相渗透工艺[ABSTRACT] The C/C composites of low density are fabricated by chemical vapor in fi ltration (CVI) with in-tegral carbon felts with carbon fi ber as prefab. On the basis of the low density C/C composites, the C/C-SiC compos-ites with the density of 2.1g/cm 3 are prepared by liquid sili-con in fi ltration (LSI), and the C/C-SiC composites with the of density 1.9g/cm 3 are prepared by precursor infiltration and pyrolysis (PIP). The result shows that bend strength of the C/C-SiC composites prepared by PIP is 287MPa, which is better than that of 155MPa of the composites prepared by LSI.Keywords: C/C-SiC LSI PIP CVI碳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C/SiC )因具有高强度、高硬度、抗氧化、抗蠕变以及高温下抗磨损性好、耐化学腐蚀性优良、热膨胀系数和相对密度较小等特点,在航空航天等高温热结构材料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1-2]。
碳化硼特性

碳化硼特性B4C具有高熔点、高硬度、低密度等优良性能,并具有良好的中子吸收能力和抗化学侵蚀能力,因而广泛应用于耐火材料、工程陶瓷、核工业、宇航等领域。
化学计量分子式为B4C,碳化硼存在许多同分异构体,含碳量从8%-20%,最稳定的碳化硼结构是具有斜方六面体结构的B13C2、B13C3、B4C和其它接近于B13C3的相。
碳化硼斜方六面体结构中包括12个二十面的原子团簇,这些原子团簇通过共价键相互连接,并在斜方六面体的对角线上有一个三原子链。
多硼的十二面体结构位于斜方六面体的顶点。
硼原子和碳原子可以在二十面体和原子链上互相替代,这也是碳化硼具有如此多的同分异构体的主要原因。
正因为碳化硼的特殊结构,使之有很多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
碳化硼最重要的性能在于其超常的硬度(莫氏硬度为9.3,显微硬度为55GPa-67GPa),是最理想的高温耐磨材料;碳化硼密度很小,是陶瓷材料中最轻的,可用于航天航空领域;碳化硼的中子吸收能力很强,相对于纯元素B和Cd来说,造价低、耐腐蚀性好、热稳定性好,广泛用于核工业,碳化硼中子吸收能力还可以通过添加B元素而进一步改善;碳化硼的化学性能优良,在常温下不与酸、碱和大多数无机化合物反应,仅在氢氟酸一硫酸、氢氟酸一硝酸混合物中有缓慢的腐蚀,是化学性质最稳定的化合物之一;碳化硼还具有高熔点、高弹性模量、低膨胀系数和良好的氧气吸收能力等优点。
不可否认,相对于其它陶瓷材料而言,碳化硼的强度和韧性略显偏低,尤其是断裂韧性低,影响了该材料的可靠性和应用性。
但是可利用晶粒细化,相变韧化,相复合等多种手段使碳化硼材料强韧化。
众所周知,碳化硼的烧结温度过高、抗氧化能力差以及对金属的稳定性不好等缺点,但是近年来随着超细粉末制备技术的发展和有效烧结助剂的开发,使碳化硼的常规烧结问题得到解决。
2碳化硼粉末的制备现在工业上生产B4C的方法是用硼酸或脱水氧化硼与碳在碳管炉或者电炉中进行高温还原反应:2B203(4H3BO3)+7C=B4C+6C0+(6H2O)。
硅钼含量对C/C复合材料SiC-MoSi2涂层结构和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SiC结构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材料

SiC结构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材料的生产、科研及应用现状评述引言根据增韧方式的不同, 陶瓷基复合材料分为颗粒、晶须、层状和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
四种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强度和断裂韧性依次增加。
其中前两种复合材料具有各向同性, 后两种复合材料具有各向异性。
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CMC)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陶瓷脆性, 是陶瓷基复合材料发展的主流方向。
根据复合材料组成不同, 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分为玻璃基、氧化物基和非氧化物基复合材料, 工作温度依次提高。
玻璃基复合材料、氧化物基复合材料和非氧化物基复合材料分别具有低成本、抗氧化和高性能的优点[1]。
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 CMC-SiC) 是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成功和最广泛的陶瓷基复合材料, CMC- SiC 具有高比强、高比模、耐高温、抗烧蚀、抗氧化和低密度等特点, 其密度为2~ 2. 5 g/ cm3, 仅是高温合金和铌合金的1/ 3~ 1/ 4, 钨合金的1/ 9~ 1/ 10。
CMC- SiC 主要包括碳纤维增韧碳化硅( C/ SiC) 和碳化硅纤维增韧碳化硅( SiC/ SiC) 两种。
1 CMC-SiC的生产现状在连续纤维的生产制备方面,SiC纤维按其直径的大小分为大直径与小直径两类。
大直径SiC纤维一般是以钨丝或碳丝为中心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的, 直径超过100μm, 不易编织, 多用于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增强相; 小直径SiC 纤维是由聚合物先驱体转化制备而来, 直径十几微米, 可编织性强, 多用于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增强相[2]。
自从20世纪70年代日本Y a jima 教授发明SiC 纤维以来, SiC纤维已经有了Nicalon、Tyrannol、Salramic三个商品系列, 我国成为继日本与美国之后第三个生产SiC纤维的国家, 生产的KD 系列SiC 纤维主要性能指标基本接近于国外第一代Nicalon纤维。
在CMC-SiC生产方面,法国Snecma公司生产的CMC-SiC 调节片、密封片已装机使用近10 年。
C_C_SiC复合材料两种制备工艺及材料性能_朱耘玑

性能分析PROPERTY ANALYSIS航空制造技术·2009年增刊118[摘要] 以碳纤维整体毡为预制体,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CVI )制备出低密度碳/碳复合材料,再分别采用液相硅渗透工艺(LSI )制备出密度为2.1g/cm 3的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C/C -SiC ),及先驱体转化工艺(PIP )制备出密度为1.9g/cm 3的C/C -SiC 。
对2种工艺制备的C/C -SiC 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IP 工艺制备的C/C -SiC 弯曲强度为287MPa ,明显高于LSI 工艺制备的弯曲强度155MPa 。
关键词: C/C-SiC 液相硅渗透工艺 先驱体转化工艺 化学气相渗透工艺[ABSTRACT] The C/C composites of low density are fabricated by chemical vapor in fi ltration (CVI) with in-tegral carbon felts with carbon fi ber as prefab. On the basis of the low density C/C composites, the C/C-SiC compos-ites with the density of 2.1g/cm 3 are prepared by liquid sili-con in fi ltration (LSI), and the C/C-SiC composites with the of density 1.9g/cm 3 are prepared by precursor infiltration and pyrolysis (PIP). The result shows that bend strength of the C/C-SiC composites prepared by PIP is 287MPa, which is better than that of 155MPa of the composites prepared by LSI.Keywords: C/C-SiC LSI PIP CVI碳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C/SiC )因具有高强度、高硬度、抗氧化、抗蠕变以及高温下抗磨损性好、耐化学腐蚀性优良、热膨胀系数和相对密度较小等特点,在航空航天等高温热结构材料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1-2]。
B4C基复相陶瓷材料的制备、性能研究及抗弹能力测试共3篇

B4C基复相陶瓷材料的制备、性能研究及抗弹能力测试共3篇B4C基复相陶瓷材料的制备、性能研究及抗弹能力测试1B4C基复相陶瓷材料的制备、性能研究及抗弹能力测试B4C基复相陶瓷材料具有轻质高强、耐磨耐腐蚀等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军工、航空航天、船舶及机械制造等领域。
为了提高其性能,研究人员将不同元素的添加和复合工艺应用于复合材料的制备中。
本文主要介绍B4C基复相陶瓷材料的制备、性能研究及抗弹能力测试。
一、B4C基复相陶瓷材料的制备B4C基复相陶瓷材料的制备主要包括固相反应法和液相反应法两种。
其中,固相反应法是通过高温反应使B4C、SiC、TiC、MoSi2等粉体混合均匀,然后经过烧结得到复合材料。
液相反应法是在高温下将金属元素与B4C等陶瓷粉体反应生成复合材料。
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二、B4C基复相陶瓷材料的性能研究B4C基复相陶瓷材料的性能主要包括力学性能、热物性能、电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等方面。
力学性能方面,B4C基复相陶瓷材料具有高硬度、高强度、高韧性等优点,可以用于制造高压泵的活塞套、发动机缸套、船舶螺旋桨等耐磨零件。
热物性能方面,B4C基复相陶瓷材料的导热性能良好,可以应用于高温传热组件,如热交换器的管束等。
电性能方面,B4C基复相陶瓷材料具有较好的绝缘性能和高介电常数,在电子器件中应用广泛。
化学稳定性方面,B4C基复相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在化工设备中应用较多。
三、B4C基复相陶瓷材料的抗弹能力测试抗弹能力测试是评价B4C基复相陶瓷材料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弹头与装甲发生碰撞时,B4C基复相陶瓷材料能够吸收一部分能量从而保护人员和装备。
抗弹能力测试可以采用室内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方法。
室内实验通常使用高速摄影仪和高速采样仪等仪器对材料进行拍摄和测量,得到材料的破坏过程和宏观性能数据。
现场实验则需要选定合适的试验场地和设备,进行真实环境下的装甲防护测试。
四、结论B4C基复相陶瓷材料具有多种优异性能和广泛应用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_ 1 . 3 制 备 方法
各种粉料( 生焦粉、 B c粉、 s i 粉) 混合球
磨 0 ~3 0小 时得 陶瓷 粒 子弥 散 均匀 的 混合 粉 末, 混合 粉末 在 1 O 0  ̄2 0 0 MP a压力 下 冷压 成 型, 1 0 0 0C烧 结 , 2 0 0 0  ̄2 2 0 0C石 墨化 处 理 。 1 . 2 氯化 实验 各 复 合 材 料 的试样 加 工 成 1 0× 1 0× 1 0 mm, 在 石 英 管 式 炉 中进 行 恒温 氧化 实 验 , 氧化 气 氛 为 干 燥 空 气 , 空气 流 量 为 2 1 / mi n ;
c o mp os i t e s a t 1 2 0 0 C
性适 中、 对 基体 材 料 润湿性 好 、 对 氧扩 散 系 数 小且均匀、 连续 分 布 并 与基 体 材 料 粘 结 牢 固 的 陶 瓷 氧 化物 玻 璃 相 薄 膜 , 则 试 样 就 获 得 了 良好 的 自愈 合抗 氧 化性 能 。表 现 在试 样恒 温 氧 化 过 程 重量 变 化 曲线 上 , 则 是 试 样 在 较 短 的 氧 化 时 间段 出现 较 小 的 增 重 或 失 重 ( 取 决 于 试 样 的 组成 、 氧 化 温 度及 氧化 气氛 等 ) 后, 进人 自愈 合抗 氧 化 阶 段 , 在 随 后 的 氧 化 过 程
维普资讯
第 1 3卷
l 9 9 B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 l期
3 月
新
型
碟
材
料
V0 .1 3 No 1
Ma r l9 98
EW CA R ) N M A TERI AI S
0 ¨ 、
① r
一
t 3 C — S i C / c复合材料 高温 自愈 合 抗 氧化 性 能 研 究
步评 价 结 果表明。 复合 材料在氧化过程 中表现 出 自愈台抗 氧化特性 . 这种性 能依赖于复 合材料 中
的B C、 S i C的 含量 、 配 比及 氧化温度和 氧化 气氛。经过 分析认为 - 复合材料 的 自愈合抗氧 化性 的差 异 可归困于 在氧化条件 下, 复台 材料 表面生成陶 瓷氧化物 B 2 Os 与S i O 的速率 、 含量及 其物 性( 粘 性、 对基体材 料的润湿性 、 挥发性和对 氧的扩散系数 ) 的不 同。 . 、
关 键 词n — C c , c基 王 ! 生 自 愈 合妻 ! ! 凌 b 砬, ; 0 } { b ‘ 骨 鼠 , 礅 ,
分 类 " 黜
炭 材 料集 耐热性 、 导 电性 润 滑性 及 耐腐 蚀 性 于 一身 , 广 泛 地应 用 在 诸 多 领 域 。但 是, 炭 材 料在 高 于 4 0 0 C( 由于 炭 基体 材 料及 石墨 化 度 不同 起 始氧 化 温度 有一 定 的差 异 ) 的氧化 性 气氛 中就 开始 发 生 氧化反 应 。 由于 氧 化 反应 的发 生 , 炭材 料 的诸 多 物 理 及 力 学 性 能迅 速 劣化 , 如 炭 材料 的气孔 率 增 加 , 电 阻
1 实 验 部 分
.
/, I
—
_ . . _ e¥1 5 1 0 _ . —eS1 5 3 O ● —eS∞ 1 0 2 0
二
试 样 编 号 B S 1 5 1 0 B S 1 j 3 0 B S 2 0 1 0 B S 2 0 2 0 、 一求
术
—
本 文制备 了 B C — S i C/ C复合材料 , 考察 了其 在 8 0 0 C, 1 0 0 0 C, 1 2 0 0 C的 恒 温氧 化 行 为, 分 析 了影 响其 氧 化 行 为 的 组成 和结 构及 氧化温度等因素. 并 对 复 合 材 料 的 自愈 合抗 氧 化性 进行 了初步 评 价
维普资讯
新
型
碳
材
料
第 1 3 卷
时后 , B S 1 5 1 0失 重 高达 3 3 . 7 , 而B S 2 0 1 0 ,
润湿 性和 对氧 的扩散 系 数等 因素决 定着 复合 材 料 自愈 合抗 氧化 性 的优 良与否 在B C S i C/ C 复 合 材 料 中, B C、 S i C 粒 子 是 均 匀 弥 散 在 炭基 体 中 的 , 故 可 把 复 合材
r 复合材 料恒 温氧 化行为研 究
宋进仁√刘 朗 张碧江
( 中 国 科 学 院 山 西 煤 炭 化 学 研 究 所 太 原 0 3 0 0 0 1 ) 丁 B 弓 ; ∞ j
摘 要 制备 了 B C — S i C/ C复合 材料 , 并对 其在 8 0 0 C, 1 0 0 0 C。 1 2 0 0 C的恒 温 氧化行 为进 行 了考 察 。在实验基础上 - 分析 了影响其氧 化行 为的主要 因素. 并对复合 材料的 自愈合抗 氧化性进行 了韧
经 过 一 定 的 氧化 时 间后 , 试 样 从 石 英管 中取
图 2 复 合材 料 在 1 0 0 0( 、 恒 温 氧 化 过程 中 的重 量 变 化
Fi g .2 I  ̄ a ) h e r ma l o x i d a t i on be ha vi o r o f B4 C— S i C/ c c a mp o ̄ i t e ¥a t 1 0 0 0 C
5 . 7 , 1 7 .3 。
1 0 0 0C恒 温 氧 化 时 ( 如 图 2所 示 ) , 各 试 样 的重 量变 化 规律 与 8 0 0 C氧 化 时 基 本 类 似, 即 氧化 2小 时后 , 试样 已进 入 自愈 合抗 氧 化 阶段 , 但 重量 变 化存 在较 大 差 异 。 氧 化 2小
+ 第一作 者: 郭叠 贵。 男・ 2 7岁 , 博 士生 . 主要 从 事 炭 陶 复 合 材 料 的 氧 化 行 为 与 结 构 设 计 研 究 临稿 日期 : 1 9 9 8 — 0 l 一 2 0
维普资讯
第 1期
郭 全贵等 : c S i C/ c复合材料高温 自愈合抗 氧化性 能研究
率升 高, 机械性能下降 。因此对炭材 料进 行氧化防护处理是使得炭材料能在高温和氧 化性 气氛中稳定、 可靠工作 的前提 。 在炭基体中弥散 陶瓷粒子制备匀质性的
炭/ 陶 复 合 材 料 的方 法 _ ‘ 近 些 年 来 引 起 了材 _曩 ●
的 自愈合抗氧化行 为, 并对各 因素的影 响进 行分析 , 在此基础上 , 可根据复合材料的用途 和工作条件 , 达到设计具有高温 自愈合抗氧 化性炭/ 陶复合材料结构的 目的。
中试样 重 量 变化 幅 度很 小 。 在8 0 0C氧 化 时 , 试样表 面的 B C粒 子
鉴于 B S 1 5 1 0试 样 在 1 0 0 0 C氧化 时 已经
有较 大 幅度 的 失重 , 所以 1 2 0 0 ‘ C的恒 温 氧 化 行 为只 考察 了 B S 2 0 1 0 , B S 2 0 2 0 , B S 1 5 3 0三种 试 样 。从 图 3可 以看 出 , B S 2 0 1 0几乎 随氧 化 时 间呈 线性 失 重 , 而B S 2 0 2 0只是 在 氧 化 1 o 分 钟 后 重 量 略 有下 降 ( 约为 0 . 5 ) , 随 氧 化 过程的进行 , 失重反而减小 , 氧 化 1小 时后 , 失重 为 0 . 3 , 在 随 后 的 氧化 阶 段 ( 1 - 5小 时) , 重 量 变 化非 常小 , 氧化 5小 时 后 , 失 重仍 为0 . 3 , 呈现 出非 常好 的 自愈 台 抗 氧 化性 能 。B S 1 5 3 0与 B S 2 0 2 0有着 相似 的重 量 变化 规律, 也 有 着较 好 的 自愈 台抗 氧化 性 能 。
料视为整体匀质性复合材料 当复合材料处 于 高 温 和 氧 化 气 氛 中时 , 试 样 表 面 的 炭 颗 粒
首先 被 氧 化 , 并 引起 失 重 { 而 分 布 在试样 表面 的 陶瓷 粒子 也 将氧化 转 变成 相 应 的 陶瓷 氧化 物, 并引 起 增重 。 当炭 基 体 引起 的氧 化 失重 高 于 陶 瓷粒 子 氧 化 引起 的增 重 时 , 试样 表 现 为 失重 ; 反 之则 表 现为 增重 。 复 合材 料 的 自愈 合 抗 氧 化性 则 取决 于试 样表 面 生成 的陶 瓷氧 化 物 的 量 及 其 物性 ( 粘性、 对 基 体 材 料 的 润 湿
随后 的 氧化 阶 段 ( 2 - 1 0小 时 ) , 各 试 样 的重 量 变化 较 小 , 说 明试 样 已进 入 自愈 合 抗 氧 化 阶 段 。氧化 l o小 时 后 , B S 1 5 1 0失 重 3 . 9 , 而
B S 2 0 1 0 , 1  ̄2 0 2 0 , B SI 5 3 0增 重分 别 为 2 . 6 ,
雨谥,
面, 起 到 自我 保护 的作 用 , 从 而 在很 大程 度上 抑 制 或 完 全 阻 止 氧 化 反 应 的发 生 , 从而 赋 予 炭/ 陶复 合 材 料 良好 的高 温抗 氧化 性 能 。 炭/ 陶 复合 材 料 的 自愈 合抗氧 化性 与炭 / 陶 复合 材 料 的组成 ( 陶瓷 粒 子 的种类 、 含量及 陶 瓷 组 份 的 配 比) 、 氧 化温 度 、 氧化 气 氛 等 因 素 密切 相关 。 考察 不 同组 成 的炭/ 陶 复合 材 料
一 鼍
j
出, 放 入干 燥 器 冷 却 , 然 后 在 分 析 天平 上 ( 精 确 到万 分之 一 克 ) 称重 , 并计 算 试 样 的重量 变
化情 况 。
8 0 0 C恒 温氧化 时( 如 图 l所 示 ) , 试样 的
重量 变 化 主要 在前 2个小 时 , 氧化 2小 时后 , B S1 5 1 0失 重 2 .9 , 而 B S 2 0 1 0 , B S 2 0 2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