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国故城遗址
“孝义是魏国的国都”又有新发现

“孝义是魏国的国都”又有新发现作者:田世升来源:《文物世界》 2013年第6期“孝义是魏国的国都”是研究馆员侯丕烈先生在2009年提出的一个观点,他还因此主编了《孝义是魏国的国都》一书,来印证此观点。
此观点的提出,曾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质疑。
山西省孝义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孝义是魏国的国都”课题组又发现了一块唐代墓志铭碑石,其内容可作为此观点的又一佐证。
碑石现存于孝义市博物馆碑石墙上,市文物局有拓片。
此碑为一唐代墓志铭,沙石质,正方形。
碑高46厘米,碑文楷书,共18行,满行17字。
碑石第一行,因其漫漶不清,拓片未拓,但细细观察原碑,开头“唐朝”两字,仍形迹可辨。
第二行“讳广字右才汾州孝义人”,第十一行“至调露岁次己卯十月庚申朔二日癸酉与夫人李葬于魏国故都城西十里”。
这些文字证明,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人们公认孝义是战国时代魏国曾经的国都,这在当时或为一常识。
孝义在唐代是比较显赫的,因当地在隋末出了一位大孝子郑兴,曾任汾州主官的房玄龄上报于朝,唐太宗李世民敕赐“孝义”县名,于是孝义之名闻达天下。
新发现的墓志铭中有诸多信息证明孝义是魏国国都。
一、墓葬的主人是孝义人,“汾州孝义人”,在外地做官,官至上轻车都尉,去世后叶落归根,归葬孝义,乃常理。
这是一个世代做官为宦的家庭:他的曾祖在齐(南朝)时曾任显州刺史、平陶侯,祖父在隋时任过某地司马,父亲曾任益州长史,祖辈都“懿范当时”。
墓主官名“上轻车尉”,是一种勋官。
勋官是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有品级而无职掌。
北周时本以奖励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
初名散官,至唐始别称为勋官。
勋官共十二阶,自正二品至从七品,皆无职掌。
历代相沿,大体同唐,品级或有小异。
唐上轻车都尉比正四品,墓主的身份是参照四品官员的待遇。
二、墓葬的时代是唐代高宗时期。
墓志铭中有“唐朝上轻车都尉,□公之墓志銘”字,表明是唐代,确凿无疑;又有“至調露元年岁次己卯十月”等字,表明其准确时间,“调露”为唐高宗李治的年号,调露元年为公元679年,干支纪年则为己卯年。
会变身的古城 河南新密古城寨龙山文化遗址

会变身的古城河南新密古城寨龙山文化遗址作者:蔡全法郝红星来源:《大众考古》2018年第04期1997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应新密市黄帝历史文化研究会的邀请,到新密双洎河(古洧水)、溱水(古郐水)流域进行调查,寻找与古代文明形成和国家起源有关的古文化遗存。
在新密市黄帝历史文化研究会与新密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的积极配合下,调查人员穿梭于新密的山山水水,从形形色色的陶片中追寻古老的文明,在层层叠叠的断层中解读历史的架构。
历经三年的艰辛调查与发掘,终于确认一座巍峨壮观的古城——古城寨龙山文化晚期城址。
郐城追踪郐,从邑,会声,读作kuai。
郐国立国很早。
武王伐纣之后,大肆封赏有功之臣,古代一些帝王之后,也被封作诸侯,承继先祀,以彰显周王德政。
就这样,祝融氏的后代被封在了郐,位置在溱洧之间。
郐是楚的同姓,根据司马迁的考证,高阳氏的后代重黎,居火正之官,被赐姓祝融氏,后代陆终生六子,第四子会人是郐的先祖,第六子季连是楚的先祖。
郑玄在《诗谱》中提到郐的位置时说“国在禹贡豫州外方之北,荥波之南,居溱洧之间”。
古人以箕山、具茨山、嵩山为外方山,郐国的位置大概在荥阳、新密、新郑之间。
《国语·郑语》中以郐国为小诸侯国的代表:“子男之国,虢、郐为大。
”《诗经》收录《桧风》四篇,分别是《隰有苌楚》《匪风》《素冠》《羔裘》。
如果单从内容来看,风格与《郑风》《卫风》相似;《隰有苌楚》描写生逢乱世的苦闷;《匪风》描写郐人远游,思念家乡;《素冠》表达对失去亲者的同情;《羔裘》表达郐臣对朝政的忧虑。
《桧风》四篇又皆可作政治式解读,写出国运黯淡时刻,政治上的无奈与忧伤。
寨墙深深斗转星移几千年,如今郐水与《桧风》被完整保留下来,郐国却不知所终。
和郐城大概同时的密城、京城、郑城都在,为什么偏偏郐城失去了踪影?郐城的位置,历来学者们争议颇多,大家都认同在“郑密之间”,具体哪儿意见不同。
古城寨在新密东南端,虽然大方向来讲仍属荥波以南、溱洧之间,但与公认的郐城位置有出入,大家更倾向郐城在新密老城东北某个地方。
黄国故城简介

黄国故城简介哎,说起黄国故城啊,那可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就像咱们翻开了一本泛黄的老相册,一页页都是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痕迹。
这地界儿,以前可是个热闹非凡的国度,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儿沧桑,但那份历史的厚重感,你往那一站,就能感受得到。
走进黄国故城,就像是穿越回了古代,那种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
城墙啊,虽然已经历了无数风雨的洗礼,但还是倔强地立在那儿,就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将军,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砖一瓦。
你用手轻轻触摸那些青砖,能感觉到历史的温度,仿佛能听到当年的战鼓声和马蹄声,在耳边回响。
城里面啊,街道两旁的老房子错落有致,虽然很多都已经破败不堪,但那份古色古香的韵味还是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有的房子上还长出了青苔,绿油油的,和周围的灰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像是大自然特意为这古城添上的一笔。
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会感觉自己好像也变成了一位古人,穿着长袍马褂,手里拿着折扇,悠闲地逛着集市。
集市上可热闹了,有卖糖葫芦的、有卖手工艺品的、还有卖各种小吃的。
那糖葫芦啊,红彤彤的,看起来就让人垂涎欲滴;那些手工艺品呢,精致又独特,每一件都像是艺术品;至于小吃嘛,那更是多种多样,香气四溢,让人忍不住想要尝个遍。
当然了,黄国故城不仅仅有这些表面的繁华和热闹,它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说啊,这里曾经是黄国的都城,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呢。
在这里啊,你可以看到各种古迹和文物,比如古老的宫殿、祭坛、石碑等等。
这些古迹和文物啊,就像是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和传说。
说到故事和传说啊,黄国故城可不少呢。
比如说啊,有个关于黄国国君的传说就特别有意思。
据说这位国君啊是个英明神武的君主他带领黄国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但是啊他也有个爱好那就是喜欢收集各种奇珍异宝。
有一天他得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石但是这块宝石却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因为啊这块宝石有着神奇的力量能够让人产生各种幻象。
国君被这些幻象所迷惑渐渐地失去了理智最后导致了黄国的衰落。
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遗址

1982年2月23日,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 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遗址)
铜录山古铜矿遗址,又名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金湖 街道,西距大冶市约3千米。新馆于2023年6月开馆,该馆建筑面积1.2万 平方米,开设多个特色展厅,馆藏文物近1万件,陈列精选展品703件套, 珍贵影像420余幅。
铜录山古铜矿遗址自西周(前11世纪—前8世纪)至西汉(前5世纪— 前2世纪)的采矿井、巷360多条(个),古代冶铜炉7座。该遗址发现于 1973年,是中国保存最好、最完整、采掘时间最早、冶炼水平最高、规模 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铜矿遗址之一。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郊,阿什河左岸, 是上京城是金朝修建的第一座都城,是满族的先世女真族所建金朝(1115 年—1234年)的早期都城。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由南北相邻的两个长方形城池组成,平面呈曲尺形, 全城外城垣周长约米,含腰垣城垣全长约米。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是保存较 为完好的一处金代都城遗址,对于研究东北地方史,民族史等都具有重要 价值。
丸都山城
山城的北部均为山岭、沟谷,海拔349~652米。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主要由明中都皇故城和皇陵石刻组成。明 中都皇故城,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西北部(明中都城禁垣中央稍偏南 处),淮河南岸海拔20米的高地上,东起独山东麓,西接马鞍山西麓,南 至老人桥,西南伸出凤凰嘴山南坡,北抵京沪铁路,占地面积约为50平方 千米;皇陵石刻,为明太祖朱元璋父母陵墓的神道石刻群,位于安徽省滁 州市凤阳县城西南7千米地明皇陵前神道两侧,神道总长253米,占在面积 1750平方米。
员方鼎铭文释 -回复

员方鼎铭文释-回复“员方鼎铭”是中国古代bronzeworks(青铜器)中的一件重要文物,被认为是中国青铜器的珍品之一。
它是一只青铜鼎,由员产地得名,出土于河南省的鄢县(现为河南省封丘县)。
【员方鼎铭】的鼎身青铜锻造得非常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它的铭文是一篇隶书,记录了鄢国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等内容,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1.鄢国的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鄢国的背景。
在中国古代,鄢国是战国时期一个具有一定政治和军事实力的小国。
它位于黄河南岸,与骊山相邻,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军事战略位置。
2.员方鼎铭简介:紧接着,我们可以介绍一下员方鼎铭的外观和规格。
员方鼎铭由青铜锻造而成,高34厘米,口径46.5厘米,足径47.5厘米,重达九十多公斤。
它的造型方正庄重,外表呈现出一种古朴的美感。
3.鼎身铭文的内容:现在,让我们认真研读一下员方鼎铭的铭文内容。
它的铭文一共有十余行,记载了鄢国当时的社会制度、政治组织和宗教信仰等重要内容。
首先,它提到了鄢国的国君和重臣的名字,说明了当时鄢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层级。
其次,铭文中提到了鄢国的封国仪式,揭示了古代中国国家的封建制度和仪式。
此外,铭文中还记载了鄢国的祭祀仪式和宗教信仰。
它提到了鄢国祭祀神祇的情况,以及如何举行祭祀仪式。
这些内容让我们更加了解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祭祀习俗。
4.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最后,我们可以谈谈员方鼎铭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作为一件古代文物,员方鼎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记录了鄢国的历史,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和宗教信仰。
此外,员方鼎铭的铭文使用了隶书字体,这也是研究古代文字和书法的重要材料。
通过对铭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书法发展和演变。
总结:员方鼎铭是一件重要的古代文物,可以通过其铭文内容来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政治组织和宗教信仰等方面。
它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非常重大,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帮助。
河南新密古城寨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

郭荣臻郭昊晟/河南新密古城寨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河南新密古城寨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郭荣臻1郭昊晟2(1.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100;2.河南大学法学院,河南开封475000)摘要河南新密古城寨遗址考古发现以来,20年来学界对其尤其是龙山时代的城址开展一系列研究,取得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主要表现在族属、建筑、器物、生业、环境、社会等多方面。
这些研究既在某些方面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也存在对部分问题的歧见,整体上促进了对该遗址研究的深入。
但既往研究也存在着公共考古力度不够、材料公布有限、多学科合作研究少的问题,有待加强。
关键词新密古城寨考古发现古城寨遗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曲梁乡大樊庄村古城寨村民组,是新密地区史前时期的一处重要遗址,也是目前所知新密历史上最早的城邑。
该遗址于198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继考古调查、发现、发掘以来,学界对该遗址尤其是龙山时代晚期王湾三期文化时期的城邑展开研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近年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又对该城址开展新一轮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
对该遗址相关考古发现、学术研究情况进行综合梳理,以期对更加深入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古城寨遗址的考古发现199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新密市炎黄历史文化研究会、新密市文物保管所等单位调查洧水流域史前遗址时,对“郐国故城”(古城寨遗址旧称)的城墙给予较大关注,在该城址及其周边展开大范围的考古钻探和调查,并对南城墙局部墙基进行试掘解剖,确定城的年代属于龙山时代[1]。
1998—200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密市炎黄历史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对遗址进行科学考古发掘,发现遗址以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堆积为主,揭露出王湾三期文化时期的城墙、城壕、城内夯土建筑基址、廊庑基址、灰坑、奠基坑、墓葬等遗迹,各种材质的生产、生活用具等遗物。
此外,也见有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作者简介:郭荣臻(1988—),男,河南新郑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考古、农业考古。
河南濮阳文化遗产介绍400字

河南濮阳文化遗产介绍400字
河南濮阳市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濮阳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
下面将介绍濮阳市的一些主要文化遗产。
首先是濮阳城遗址。
濮阳城位于濮阳市城区北面的一片高地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濮阳国故都,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城市遗址之一。
濮阳城遗址的总面积约为22平方公里,墙体遗址长约
10公里,是研究中国古城市规模和城市结构的重要遗址之一。
其次是郑文公庙。
郑文公庙始建于公元前575年,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的郑国文公而建。
庙内有牌坊、碑廊和神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保存完整。
郑文公庙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之一,也是庙宇建筑的典范之一。
另外,濮阳汴京遗址也是濮阳市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濮阳汴京遗址是宋代汴京城的前身,位于濮阳市城区南部的汴京山上,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中心和皇宫所在地。
遗址内保存有殿阁、建筑遗址和石刻等,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
此外,濮阳市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遗产,如成皋渔阳古运河、清昭陵等。
这些文化遗产代表了濮阳市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
濮阳市政府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积极推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通
过展览、考古发掘和文化活动等方式,将濮阳市的文化遗产展示给世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濮阳的历史和文化。
许昌市历史文化遗迹一览表

2001年(二)公布
3
许昌西关天主 教堂
清末至中华 民国
魏都区湖滨路7号
2009年(三)公布
4
许昌信义医院 旧址
中华民国
魏都区解放路北段中国一 拖集团许昌通用机械有限 公司家属院内
2009年(三)公布
5
许昌英美烟 公司旧址
中华民国
魏都区华佗路许昌市烟草 专卖局院内
2000年(三)公布
13
周定王墓
(含陪葬妃子墓)
明
禹州市无梁镇 申家 、王家门
2000年(三)公布
14
怀帮会馆
清
禹州市区文卫路
2000年(三)公布
15
柏山文峰塔
清
禹州市柏山主峰
2006年(四)公布
16
禹州城隍庙
清
禹州市城区西大街西段
2006年(四)公布
17
龙池花牌坊
清
禹州市火龙镇龙池村
2006年(四)公布
1963年(一)公布
43
兴国寺塔
宋
鄢陵县马栏镇内
1986年(二)公布
44
陈德馨藏书楼 旧址
1937年
鄢陵县柏梁镇老庄村北 县花都纺织公司院内
2000年(三)公布
45
许由寨遗址
新石器时代
鄢陵县陈化店镇许由村
2006年(四)公布
46
鄢国故城
西周初年
鄢陵县彭店乡古城村、 赵家、前步村一带
2006年(四)公布
赵氏民居
清
鄢陵县张桥乡西许村
2008年(五)公布
53
文庙
明
襄城县城关镇利民街
1963年(一)公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鄢国故城遗址
作者:郑艳
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23期
鄢国故城遗址位于鄢陵县彭店乡古城村一带。
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
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以古城村为中心,内含赵家、前步、范家等13个自然村,总面积约250余万平方米。
据《国语》等史书记载:鄢为西周妘姓之国。
周武王封陆终四子求言于郐(今新密东北),同时,别封十邑,即郐、虢、鄢、蔽、补、丹、依、蹂、历、华。
这时的“鄢”即古鄢国。
公元前769年被郑武公所灭,废国为邑,属郑地。
公元前722年的“郑伯克段于鄢”、公元前575年的“晋楚鄢陵之战”与公元前225年的“唐雎不辱使命”等均发端于此。
鄢国故城筑在南北走向丘陵(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之上,始建于西周初期,西汉初年鄢陵置县时治所亦在此地。
鄢国故城遗址分内外两城,外城南北长2100米、东西宽1200米,呈长方形。
外城城墙系砂礓土夯筑而成,高4-5米,底宽10米左右,下部夯印微凸,上
部为平板筑,每一层0.1-0.4米,非常坚固。
后经数千年自然和人为的改变,外城城墙仅西南部存4段断续残壁,长度约300米,高度1-8米不等。
内城为紫禁城,筑在外城之内(即“城中城”),位于遗址北部,呈正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城基高于外城4-6米,原貌尚存,遗
址明显。
东汉永平年间(约公元69年)黄河第二次大迁徙时城损。
隋开皇七年(587年)复
置鄢陵县时治所迁至今县城。
鄢国故城遗址西部断面上仍可见大量圆窖穴,并显露出红烧土墙基。
窖穴内部填有破碎的紅烧土块,内有夹砂粗陶和磨光红陶残片。
地表为鬲足、鼎足、扁足、鸭咀足等。
遗址南部多为贝丘、蚌壳堆积,间有大量夹砂陶、磨光黑陶、磨光红陶、彩陶残片。
遗址内出土有彩陶、素陶、灰陶、彩陶缸、彩陶背水壶、陶杯、和玉铲、石斧等。
器物纹饰有网状方格纹、三角纹、带纹、水波纹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遗址中的墓葬有翁棺葬、土坑葬等。
根据遗物和纹饰特征,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鄢国故城遗址城池构筑方式独特,是上古时期城廓制式的典型代表,对研究古代人类生活习俗、劳动生产、社会发展、城池构筑等提供了可贵的实物史料,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