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优质课2(精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北魏崛起的原因;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和影响;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的统治危机及原因;北魏的民族政策及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探究社会改革的原因;探究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授课时间:2课时导入新课:我们本书学的是改革史。
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改革史,一些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前奏,无不都是一场成功的改革。
今天我们学习一场一千多年前的由落后少数民族自身发动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
改革使北魏一度生机勃勃,但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30余年后,北魏灭亡.北魏的兴盛与灭亡和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何种联系?今天我们学习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探讨可以给我们以哪些启示.首先,我们先来回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主持者
改革措施
前期 冯太后
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② 推行均田制;③设立三长制;④推 行租调制
改革重点
建立新制
后期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一 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 役。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租 调 制
三长制:
在推行均田制的 同时,北魏废除了宗 主督护制,改行三长 制。三长制的实行, 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
知识链接 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
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 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 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 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 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
均 田 制
政府控制大 量无主荒地; 经济衰退
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 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 种,土地不得买卖
(政的赋权基提定有影税的础高程利响制巩。农度于:度固民抑国经;)济生制家奠的产了征定恢积土收后复期极地赋和改性兼税发革,并和展一;徭; 役。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三 宗主督护制存 长 在的问题;配 制 合均田制
均田制的局限性
1)虽然能抑制土地兼并,但没有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 所以土地占有不均状况仍然存在。
2)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地矛盾无法避免。 3)政府强制农民开荒纳税,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
冯太后主持的前期改革
原因
内容
影响
俸 官无俸禄, 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
禄 任意搜括; 集,按级别发放,不许 制 贪污成风 自筹;惩治贪污
和兵役。
直接掌握的编户(指
编入户籍的平民),
它改变了以往豪强地主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
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
权的巩固。
北魏基层行政组织:三长制
改革前
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开课

“国语骑射”
无锡一中首届历史微博大赛学生作品
一个文明程度较低的民族是难以真正征 服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民族,一如汹涌的暴 风雨难以掀翻无边无际的大海——大海仍将 一如既往的丰富和广阔。马背上的江山往往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 无法真正稳固的流传下去,因为征服还意味 服的较高的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 着文化、思想的彻底臣服。他们往往融于对 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 方的洪流中,逐渐成为被征服者的一部分, 最终消失的却是自己。哥特之于西班牙如此, 北魏之于中国亦如此。 高二(1) 王寒冰
如何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
成功?
失败?
1、经济:促进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政治: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民族: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基。
“骑射国语,乃满洲之 根本,旗人之要务。” 国语,即满文;骑射即骑 马射箭,是满族的特长。 为了巩固和壮大满族统治 政权,清帝要求八旗人员 保持本民族的特长、习俗, 防范浸染汉民习俗而全盘 汉化。
要 不 要 迁 都 洛 阳?
巧设计迁都洛阳
“此事决定在先,今 “问松林, 松林经几冬? 山川何如昔, 风云与古同。”
——孝文帝弟彭城王勰
兴师动众,动而无成,
何以示后?尔等实在不
愿南伐,就迁都洛阳。
同意迁都者左立,不同
意迁都者右立。”
孝文帝主持下,移风易俗,全面汉化 措 施:
易服装 讲汉话
改汉姓 通婚姻
均田制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 有效的控制
三长制
租调制
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国家收入
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节

材料3主要阐释其汉化政策有利于隋唐 统一国家的形成,还要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其他进步作用。对民族关系的认 识,可以从民族融合与交流有利于丰 富中华文明内涵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角 度回答。
【答案】
(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
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
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进步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依据材料中的时间“5世纪”、“晋宋以 来”和洛阳自“荒土”到繁荣的变化可 知,这种变化应出现于北魏迁都洛阳之 后,A项符合题意。B、D两项只是题干 的某一方面,C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A
例2
(2010· 高考浙江卷)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1:《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
(3)实行三长制:规定全国的百姓每五 户设一_____,合五邻设一里长,合五 邻长 里设一党长。三长制的推行,加强了 国家对地方基层的控制,使得均田制 得以顺利推行。 (4)改革朝廷礼仪和社会风俗:加速了 封建化 鲜卑和北方民族的________进程。
二、孝文帝亲政与迁都洛阳
1.孝文帝亲政:490年冯太后病逝,
子为圣尼父。
(2)作用:满足了官僚队伍扩大的需要,
扩大了儒学的影响。
(3)其它措施
均田制 ①继续推行_______。
②重视人才的网罗和使用。
③打击守旧势力:平定平城叛乱,扫
除改革的障碍。
要点轻巧突破
孝文帝改革推行了哪些新制?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北魏推行的新制主要有俸禄制、均田
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等,其中,俸禄
(1)材料1,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 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 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和时代特点;(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2)运用比较法,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3. 课堂讲解:(1)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2)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4. 案例分析:(1)选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案例,进行深入分析;(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强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 查阅资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的认识;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3. 采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后世相似改革的异同;4.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案(岳麓版)

第6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重点难点】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文帝改革的作用。
★创设情景 三国两晋南朝史(220年东汉灭亡——589隋统一全国)1、时间线索: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容线索基本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政治上: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文化上:思想方面:科技进步:文艺发展:★组织探究 ——知识梳理一、改革的背景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奠定基础)2、社会发展水平落后3、各族人民一起生活,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4、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①吏治混乱、民族歧视、鲜卑贵族的巧取豪夺导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②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导致了中央政权与地方宗主的矛盾。
5、改革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改革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的,其根本目的是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6、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二、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一)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1、均田制(包含租调制)(1)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宗主争夺农户);限制土地兼并。
(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3)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结合小字理解)(4)影响:A、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B、使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提高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大片的荒地被开垦,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客观上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它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D、均田制极大地推动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各族向封建农民转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E、北魏均田是制首创的,后来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影响深远。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2)-教学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敎學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洛阳历史上的民族交融和北魏迁都前后的洛阳风貌,了解前秦淝水之战的战败和民族交融的趋势,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培养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读北魏时期洛阳城和北方民族发展的各类史料:诗歌、文献、地图、文物及考古遗存,學习和运用多种证史解史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北魏洛阳城为代表的北方历史遗存,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形成“美美与共,同根共进”的民族观【敎學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敎學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敎學方法】识图探究法、文献解读法、论从史出、二重证据法、归纳概括法、阐释历史法、讨论法、问题导學法【课时安排】1课时【敎學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古都洛阳》,引出宋代司马光的《过故洛阳城》“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胡风汉韵的民族交融的时代。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新课讲授:过渡:洛阳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人称“九州腹地”。
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之称。
如此独特的洛阳,在民族交融的历史上又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一、谦谦洛阳,坐拥中华源远流长洛阳和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即古人所谓“中国”,它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发挥了决定性的、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从黄帝开始,生活在河洛地区的诸多氏族、部落,通过相互通婚、结盟、通商、战争等多渠道、多层面的交往过程,相互渗透融合,在语言、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渐趋一致,最后形成了华夏族。
春秋末年,散居于河洛一带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和华夏族融合在一起了。
敎师过渡:在洛阳的历史上,她既积极引领民族交融,也会冷眼静观民族的隔阂,我们进入第二部分:二、冷眼洛阳,静观前秦朝兴暮亡敎师过渡: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割据政权攻伐混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优质课教案_5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标要求: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经济的复苏与恢复,政权封建化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表现和措施;培养学生分析史实和学生的论证表达能力方法与过程分析图片、问题探究、课堂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孝文帝的改革适应历史发展潮流,他是中华民族的功臣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导入设问:首先请大家欣赏两张幻灯片,大家看看两张幻灯片显示的人物在外形上又何不同?(提示),哪个更像我们汉人?同样在北魏时期建立的石窟艺术,艺术风格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大家想想推动这一变化的重要历史事件是什么?其实作品反映艺术风格的不同是孝文帝改革的结果。
那么孝文帝改革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二、教学(简要分析教材:本节内容从经济、政治、民族融和三方面介绍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使学生形成初步总体认识)首先我们一起浏览一下本课的小标题,本课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介绍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经济复苏和繁荣的表现)首先我们来了了解改革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内容找出课本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经济的复苏与繁荣的?1、农牧业的发展(首先我们来找找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表现:农业工具的进步、兴修水利、荒地开垦,粮食增加人口增加、经济作物的发展、畜牧业发展(关键词画下来)(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归纳手工业发展表现)2、手工业进步(那么手工业发展又有何表现呢,先请大家看看书本上的“佛说法图残片”看看画面有什么东西,这些图案都是绣在什么上面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除了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外还有哪些表现呢)表现:丝织业发展最显著;绢帛产量增多;北方青瓷的出现手工业发展不仅包括官营的还包括民营的,它们都在共同发展)3、商业的活跃(好,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商业发展的表现。
请大家结合书本图片和教材说说。
分析图片:铜钱的铸造改变了物物交化方式,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商队使货源充足,这些都有利于商业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