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合集下载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操作复杂的原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操作复杂的原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操作复杂的原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操作复杂的原因主要有:
1.聚丙烯酰胺凝胶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其制备和操作需要精细的化学反应条件。

制备过程中,凝胶的浓度、交联剂的用量、反应温度和时间等都需要精确控制,以确保凝胶的质量和稳定性。

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过程中,蛋白质的迁移速度受到凝胶孔径大小、电荷、缓冲液pH值和离子浓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需要精确控制,以确保蛋白质的正确分离和鉴定。

3.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通常需要进行染色或检测,以便观察和鉴定蛋白质。

这些检测方法需要特定的试剂和设备,并且需要进行精确的操作,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实验操作需要高度的技术水平和经验。

操作者需要了解凝胶电泳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并能够正确地操作凝胶电泳仪、添加样品、进行染色或检测等步骤。

因此,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操作相对复杂,需要操作者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经验。

同时,为了获得准确的结果,操作者还需要对实验条件和操作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步骤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步骤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步骤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简称PAGE)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蛋白质的方法。

以下是一般
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步骤:
1. 制备凝胶:将聚丙烯酰胺和交联剂(通常是二甲基亚砜)在缓冲液中混合,加热溶解,然后迅速倒入电泳槽或制备模具中,留下一端可以装入电极。

2. 固化凝胶:将凝胶慢慢冷却至室温,使其固化。

这通常需要约30分钟至1小时。

3. 准备样品:将待测样品与一定体积的加载缓冲液混合均匀(可以包含甲基绿或其他荧光染料),并加热处理。

这样做是为了使样品蛋白质裂解、去除二硫键、破坏二级和三级结构,以使所有蛋白质都呈线性链状。

4. 加载样品:用微量移液器向凝胶中的小孔加入已经处理好的样品。

5. 进行电泳:将电泳槽连接至电源并设定合适的电压和电流。

根据待测蛋白质的大小和分子量,可以选择不同的电泳条件(如电压、电流和时间)。

6. 着色和显影:电泳结束后,用染料染色或其他方法可视化蛋白质。

通常使用染料如明胶蓝或银染法来增强蛋白质的显色。

7. 分析和解读:根据电泳图像,分析和解读样品中的蛋白质分离情况,如判断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纯度等。

请注意,以上步骤仅为一般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步骤,具体操作可能会根据实验目的和需求有所变化。

同时,操作和设备使用时应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结果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结果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结果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是一种用于分离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的实验方法。

在PAGE实验中,蛋白质在电场的作用下,会根据其分子量大小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进行迁移。

分子量越大的蛋白质,其迁移率越慢。

PAGE实验结果的分析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蛋白质条带的数量:表示样品中存在的蛋白质种类。

•蛋白质条带的大小:表示蛋白质的分子量。

•蛋白质条带的形状:表示蛋白质的完整性。

以下是PAGE实验结果的常见分析方法:•标准品对照:使用已知分子量的蛋白质标准品作为对照,可以用来确定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

•SDS-PAGE:SDS-PAGE是一种常用的PAGE方法,在该方法中,蛋白质会被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还原剂处理,使其变性并失去其原有的结构。

因此,SDS-PAGE实验结果主要根据蛋白质条带的大小来判断分子量。

•非变性PAGE:非变性PAGE是一种不使用SDS和还原剂的PAGE方法,在该方法中,蛋白质可以保持其原有的结构。

因此,非变性PAGE实验结果主要根据蛋白质条带的形状来判断分子量。

以下是PAGE实验结果的常见示例:•单一蛋白质:如果样品中只有一种蛋白质,那么凝胶中将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条带。

•多种蛋白质:如果样品中存在多种蛋白质,那么凝胶中将会出现多个条带。

•蛋白质变性:如果蛋白质在样品制备过程中发生变性,那么凝胶中可能会出现多个条带,或者条带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PAGE实验结果可以用于以下目的:•蛋白质纯度分析:通过比较样品中蛋白质条带的数量和大小,可以判断样品的纯度。

•蛋白质分子量测定:通过对比样品中蛋白质条带的大小和标准品条带的大小,可以测定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

•蛋白质鉴定:通过对比样品中蛋白质条带的大小和形状,可以进行蛋白质鉴定。

实验结果实验材料•样品:肌肉组织蛋白•标准品:蛋白质分子量标准品•凝胶:10% SDS-PAGE凝胶•染色剂:溴酚蓝实验步骤1. 将样品和标准品制备成均匀的溶液。

电泳原理知识点梳理总结

电泳原理知识点梳理总结

电泳原理知识点梳理总结电泳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分子分离和分析技术,通常应用于蛋白质、核酸和多肽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纯化。

本文将从电泳的基本原理、电泳的类型和原理、电泳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

一、电泳的基本原理1.1 电泳的定义电泳是利用电场对带电分子进行分离的技术。

当带电分子置于电场中时,它们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从而发生移动。

因为不同分子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其电荷、大小和形状,所以在电场中,不同分子会按照不同的速率进行迁移,从而实现分离。

1.2 电泳的基本原理电泳过程中,通过在电泳槽中建立电场,使带电分子在凝胶或液体介质中定向移动,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电泳介质一般是琼脂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或毛细管等。

1.3 电泳的影响因素电泳的速度和分离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电场强度、电泳介质的性质、离子浓度、温度等。

合理调控这些因素可以有效地提高电泳的分离效果。

二、电泳的类型和原理2.1 凝胶电泳凝胶电泳是最常用的电泳方法之一。

它通过在凝胶中进行分离,分子根据大小和电荷的不同在凝胶中移动,从而实现分离。

凝胶电泳可以分为平板凝胶电泳和直线凝胶电泳两种类型。

2.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见的蛋白质和核酸分离技术。

它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电泳介质,分子根据大小和电荷在凝胶中进行迁移,从而实现分离。

2.3 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泳是一种高效的电泳技术,它利用毛细管作为分隔装置,利用电场作用下带电分子在毛细管中移动,实现分离。

2.4 电泳的原理不同电泳类型的原理主要是根据分子的性质和电场作用下的移动来进行分离,通过合适的介质和条件来实现分离效果。

三、电泳的应用3.1 生物医学研究电泳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蛋白质和核酸的分离和分析方面。

通过电泳技术可以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高效的分离和纯化,从而对生物学过程和疾病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

3.2 法医学领域在法医学领域,电泳技术可以用于对DNA进行分析,例如进行 DNA 鉴定和犯罪现场的DNA 分析等。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PAGE)是利用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 PAA)凝胶为基质的电泳分离技术。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中蛋白质和核酸的分离和纯化,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和检测方法。

PAGE电泳原理基于电泳和凝胶过滤的结合。

电泳过程中,由于蛋白质或核酸分子的带电性,它们在外加电场下会向电极方向移动,移动速度与带电量的大小成正比。

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孔道中,分子的移动速度受到凝胶的孔径大小、电场强度、带电情况和分子大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不同大小、带电量、形态的分子在凝胶中的移动速度也不同,在电泳过程中可以被分离并形成带。

另外,PAGE电泳过程中,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孔道作为分子筛的功能,可以分离出分子量相近但电荷性质不同的蛋白质分子。

PAGE电泳过程包括制备凝胶、样品制备和电泳操作三个步骤。

制备凝胶的过程中,通过将不同比例的丙烯酰胺和交联剂Acr-Bis混合,加入共聚反应引发剂,形成一定浓度PAA凝胶混合液。

这样的混合液待剂量调节后均匀地滴入样品槽并形成凝胶。

不同比例的丙烯酰胺和交联剂可以控制凝胶的孔径大小和电泳范围,通常使用10%或15%的凝胶。

样品制备是将待检测的蛋白质经过热处理或添加离子性或非离子性试剂,变性后的蛋白质会在PAGE电泳中呈现一个快速和清晰带。

电泳过程中,往往使用荧光缀合物将带染色,电泳后清洗并照射,利用荧光信号检测结果,也可以通过银染法将分离带处理后显色,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分离结果。

总之,PAGE电泳是一种快速、高分辨率、准确的生物分子分离技术,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标准曲线_概述及解释说明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标准曲线_概述及解释说明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标准曲线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在生物化学研究领域中,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技术。

它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分子量测定、鉴定和纯化等方面。

准确绘制和使用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标准曲线对于确定样品中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非常重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标准曲线展开详细阐述与解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引言、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标准曲线概述、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与步骤解释、建立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标准曲线的实验步骤和要点解说明、结论与展望。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全面介绍和解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标准曲线的概念、意义和用途。

同时,还将详细阐述如何进行样品制备与处理、凝胶制备与电泳条件的解释以及凝胶图谱分析方法的说明。

此外,本文还会详细描述实验步骤和要点,帮助读者建立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标准曲线,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研究目的、讨论研究结果的启示和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标准曲线并正确应用于相关实验中。

2.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标准曲线概述2.1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简介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和分析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蛋白质的分子量差异,利用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的作用,将蛋白质样品分离成不同迁移距离的条带。

2.2 标准曲线意义与用途标准曲线是根据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制备的一系列溶液,通过测定这些溶液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的迁移距离和色谱峰面积得到。

标准曲线可以在定量分析时用于确定未知蛋白质样品的浓度。

2.3 研究背景与重要性在生物学、医学和生化等领域中,了解蛋白质样品的浓度是很重要的。

使用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标准曲线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计算样品中的蛋白质浓度。

这对于研究蛋白质功能、进行药物研发以及诊断和治疗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和分析方法。

该方法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分离介质,通过电场作用将带电的蛋白质分子在凝胶中移动分离。

其原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样品加载、电泳分离和染色/检测。

首先,将待测样品经过加热变性处理,使蛋白质变性并带有负电荷,然后将其加载到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凝胶孔中。

加载完成后,施加电场使带负电荷的蛋白质沿着凝胶孔向正极移动。

由于蛋白质分子的大小和形状不同,它们在凝胶中的移动速度也不同,从而实现了蛋白质的分离。

接下来,电泳分离的时间和电场强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以实现较好的分离效果。

一般情况下,较小的蛋白质分子会更快地向阳极移动,而较大的蛋白质分子移动较慢。

根据蛋白质在凝胶中的迁移距离,可以用来判断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最后,对分离完成的蛋白质进行染色或检测。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银染法和脱氧核糖核酸( DNA )染料染色法,这些方法可
以使蛋白质在凝胶上形成可见的条带。

另外,还可以使用荧光标记的蛋白质或特定的抗体进行免疫检测,以获得更具体的信息。

综上所述,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分离介质,通过电场作用将带电的蛋白质在凝胶中移动分离,并通过染色或检测方法来获取蛋白质的分离结果。

这种方法具有简
单、快速和可重复性好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蛋白质研究中。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检测生物大分子的方法。

它的原理是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孔隙大小和电荷特性,将不同大小和电荷的生物大分子分离开来。

将待分离的生物大分子样品加入到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然后通过电泳的方式将样品分离开来。

电泳是利用电场作用力将带电粒子分离的方法,它的原理是根据带电粒子的电荷大小和电场强度的不同,使它们在电场中运动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电泳槽中的聚丙烯酰胺凝胶是一个三维网状结构,具有一定的孔隙大小和电荷特性。

当电场通过凝胶时,带电的生物大分子会在凝胶中移动,根据其大小和电荷特性,不同的生物大分子会在凝胶中停留在不同的位置上,从而实现分离。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分离效果受到凝胶浓度、电场强度、电泳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凝胶浓度越高,孔隙大小越小,分离效果越好;电场强度越大,分离速度越快,但也容易出现样品热失活和凝胶破裂等问题;电泳时间越长,分离效果越好,但也容易出现样品扩散和凝胶老化等问题。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可以用于分离和检测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实验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缓冲离子的不连续性 ③ pH的不连续性 ④ 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 制胶缓冲液:Tris-HCl 浓缩胶 pH6.7 分离胶pH8.9 电泳缓冲液:Tris-甘氨酸 在浓缩胶中,pH环境呈弱酸性,甘氨酸解离少, 在电场作用下泳动效率低,而Cl—却很高,两者 之间形成导电性较低的区带,蛋白分子介于二者 之间泳动。
蛋白质-SDS胶束的特点:
(1)形状像一个长椭圆棒
(2)短轴对不同的蛋白质亚基-SDS胶束基本上是相
同的
(3)长轴的长度则与亚基分子量的大小成正比。 胶束在SDS-PAGE系统中的电泳迁移率主要取决于 椭圆棒的长轴长度,即蛋白质或亚基分子量的大小。
2.凝胶浓度的选择
由于SDS电泳分离并不取决于蛋白质的电荷密度, 只取决于分子解聚后SDS-蛋白质复合物的大小,因 此凝胶浓度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分辨率。
基本原理
1.蛋白质分子的解聚 (1)SDS (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
阴离子去污剂 变性剂 助溶性试剂 断裂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 分子去折叠 破坏蛋白质分子的二级和三级结构
(2)强还原剂 巯基乙醇、二硫苏糖醇(DTT) 使半胱氨酸残基之间的二硫键断裂,这样分离出的 谱带即为蛋白质亚基。
不连续SDS-PAGE
1.原理
凝胶的不连续性 缓冲离子的不连续性 pH的不连续性 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
浓缩胶 pH6.7
分离胶 pH8.9
① 凝胶的不连续性:
浓缩胶:大孔径。样品在其中浓缩,并按迁移率递 减的顺序逐渐在其与分离胶的界面上积聚成薄层。 分离胶:小孔径。蛋白质分子在大孔胶中受到的阻 力小,移动速度快,进入小孔胶时遇到的阻力大,迁 移速度减慢。由于凝胶的不连续性,在大孔胶和小孔 胶界面处就会使样品浓缩,取带变窄。
电荷效应(电泳物所带电荷的差异性)
分子筛效应(凝胶的网状结构及电泳物的
大小形状不同所致)
(1)丙烯酰胺结构式
(2)亚甲双丙烯酰胺
PAGE 的 聚 合
需要催化剂——氧化还原系统作用,使Acr单体 带有游离基,从而与Bis进行聚合。 (1)化学聚合:AP-TEMED系统 过硫酸胺[(NH4)2S2O8](Ammonium persulfate,AP)作为催化剂,四甲基乙二胺 (TEMED)为加速剂。 AP在水溶液中能产生游离基SO42-,使丙烯酰 胺单体的双键打开,活化形成自由基丙烯酰胺, 然后游离Acr和Bis作用就能聚合形成凝胶。 TEMED的游离碱基能促进AP的形成SO42- 。
3% 3.0 1.25 0.10 2.00 4.60
分离胶贮液 (30%Acr-0.8%Bis) 分离胶缓冲液 (pH8.8Tris-HCl) 浓缩胶贮液 (10%Acr-0.5%Bis) 浓缩胶缓冲液 (pH6.8Tris-HCl)
10% SDS 1%TEMED 重蒸馏水
混匀后,臵真空干燥器中,抽气10min
注意: TEMED量多少都会影响催化作用,须在碱性 条件下聚合 分子氧存在,聚合不完全,须去除分子氧, 隔绝氧 升高温度能提高聚合,降低温度能延迟聚合
(2)光聚合:核黄素-TEMED系统
核黄素(riboflavin)在光照下(可见光或紫外 光)分解,其黄素部分被还原成无色型,但在有 氧条件下无色型又被氧化成带有游离基的黄素, 其也能使Acr和Bis聚合形成凝胶。 注意: 分离胶的合成一般采用化学聚合。因为若用光聚 合,凝胶的孔径受光照强度与时间的影响,导致 孔径大小不同,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分离。
凝胶总浓度T ——100ml凝胶溶液中含有Acr和Bis的总克数。 T=(a+b)/m×100% T越大,凝胶孔径越小,适用于分离分子量较小的物质。 T越小,凝胶孔径越大,适用于分离分子量较大的物质。 C——Bis占单体与交联剂总量的百分比。 C=b/(a+b)×100% 当T固定时,Bis浓度在5%时孔径最小。
由于导电性与电场强度成反比,这一区带形 成了较高的电压梯度,压着蛋白质分子聚集到 一起,浓缩为一狭窄的区带。 样品进入分离胶(pH8.9)后,由于胶中pH 的增加,甘氨酸大量解离,泳动速率增加,直 接紧随Cl-之后,样品不再受离子界面的影响。
实验过程
安装电泳槽 凝胶制备
电泳
样品处理与加样
剥胶与固定
按分子 大小分离
流程图
结果分析
1.相对迁移率的计算
蛋白质样品距加样端迁移距离(cm) 相对迁移率mR = 溴酚蓝区带中心距加样端距离(cm)
标准蛋白在SDS-凝胶上的示意图
2.标准曲线的绘制
以每条Marker带的相对迁移率为横坐标,相应分 子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如图
分 子 量
相对迁移率
试剂名称
配制20ml不同浓度分离胶 所需各种试剂用量/ml
5% 7.5% 5.00 2.50 0.20 2.00 10.20 10% 6.66 2.50 0.20 2.00 8.54 15% 10.00 2.50 0.20 2.00 5.20 3.33 2.50 0.20 2.00 11.87
配制10ml浓缩胶 所需试剂用量
注意事项
1.SDS的纯度:市售SDS(A.R.)需重结晶后再用。 2.SDS与蛋白质的结合量:大多数1.4g SDS/g蛋白质
影响蛋白质和SDS结合的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 (1)溶液中SDS单体的浓度 (2)样品缓冲液的离子强度 (3)二硫键是否完全被还原
3.凝胶浓度:应根据位臵样品估计相对分子质量,
实验原理
--- - -- ---- - - - - - -- - - --
SDS和还原剂的作用:
(1)分子被解聚成组成它们的多肽链
(2)氨基酸侧链与SDS充分结合形成带负电荷的
蛋白质-SDS胶束;蛋白质-SDS胶束所带的负电荷
达到超过了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消除了不同
分子之间原有的电荷差异。
质都能用SDS-PAGE测定其分子量。包括:电荷异常或 构象异常的蛋白质,带有较大辅基的蛋白质(如某些 糖蛋白)以及一些结构蛋白如胶原蛋白等。
6.对样品的要求:应采纳低离子强度的样品。
Native-PAGE和SDS-PAGE的比较
与变性凝胶电泳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蛋白在电泳过程 中和电泳后都不会变性。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凝胶的配臵中非变性凝胶不能加入SDS,而变性 凝胶有SDS。 2.样品缓冲液中非变性凝胶不仅没有SDS,也没有 巯基乙醇。 3.在非变性凝胶中蛋白质的分离取决于它所带的电 荷以及分子大小,而SDS-PAGE电泳中蛋白质分离只 与其分子量有关。
10%AP
0.10 0.10 0.10 0.10 0.05
2.分离胶的制备
胶灌至距梳子齿下端1cm→灌毕→封上一层水加速 聚合→当胶与水出现清晰界限时表明聚合好。
3.浓缩胶的制备
用滤纸吸干水→倒入 浓缩胶→插入梳子→静臵,聚合。
二、样品处理与加样
1.样品处理
样品
样品溶解液
溶解
沸水浴
冷却
加样 样品 迁移 方向
选择适当的凝胶浓度。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时, 必须同时作标准曲线,不能利用这次的标准曲线 作为下次用。
4.多亚基蛋白的分子量:有许多蛋白质,是由亚
基(如血红蛋白)或两条以上肽链(如α-胰凝乳蛋 白酶)组成的, SDS-PAGE测定的只是它们的亚基或 单条肽链的分子量,而不是完整分子的分子量。
5.特殊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不是所有的蛋白
4.非变性凝胶电泳中,酸性蛋白和碱性蛋白的分离 是完全不同的,而SDS-PAGE中所有蛋白都朝正极 泳动。 5.在非变性凝胶电泳中,电流不能太大,以免电泳 时产生的热量太多导致蛋白变性。这点跟变性电 泳也不一样。 所以与SDS-PAGE电泳相比,非变性凝胶大大降低 了蛋白质变性发生的机率。
2.加样
小心拔出梳子 上下槽 注入电极缓冲液 用 微量进样器点样
三、电泳
接上电泳仪,上槽为负极,下槽为正极。打开 开关,保持恒压进行电泳。
电泳过程中分子迁移的规律,小分子走在前头,大分 子滞后。电泳凝胶相当于凝胶过滤中的一个带孔胶粒。
大分子
混合样品
电泳方向
电泳
带孔胶
小分子
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在凝胶中运动示意图
3、分类
按具体操作分 垂直板形电泳 圆盘电泳
按凝胶系统的均匀性分
连续PAGE 不连续PAGE
电荷效应
分子筛效应
连续电泳 PAGE
电泳体系中所用的缓冲液 成分、pH、凝胶浓度相同 浓度及电位梯度呈不连续性 电荷效应 分子筛效应
不连续电泳 缓冲液离子成分、pH、凝胶
浓缩效应:不连续性所致
不连续的凝胶电泳体系对样品的分离效果好, 分辨率高,是最常用的体系。
3.未知蛋白质样品分子量的测算
计算未知蛋白质样品的相对迁移率,在标准曲线 上找到对应的纵坐标,即可得该样品的分子量。 如图
在一定的凝胶浓度下,
标准蛋白分子量
多肽链分子量的对数与
多肽链的相对迁移率成 线性关系,所以可以通
过标准曲线求未知多肽
链分子量。
未 知 蛋 白
相对迁移率
SDS-PAGE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示意图
不同分子量范围的蛋白质应选用不同的凝胶浓度。 蛋白质的分子量在15-200 kD之间时,电泳迁移率 与分子量的对数呈线性关系,因此SDS-PAGE不仅 可以分离鉴定蛋白质,还可以根据迁移率的大小测 定蛋白质亚基的分子量。
PAGE的浓度与孔径的关系
PAGE孔径的大小主要由Acr和Bis这两种单体的 浓度决定。可以根据要分离物质分子的大小,选 择合适的单体浓度。 Acr/Bis:20~40 完全透明且有弹性; <10 很脆,易碎,不透明; >100 糊状不成形,易破碎。
染色与脱色
实验步骤
一、制胶 1.配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