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辩证治疗水肿

合集下载

水肿的中医辨证施护的内容有哪些

水肿的中医辨证施护的内容有哪些

水肿的中医辨证施护的内容有哪些(1)阳水:①阳水患者病室应干燥、清洁,热重者宜偏凉爽,湿重者宜温热,空气新鲜,光线充足。

②宜绝对卧术休息。

护理时,态度和蔼,耐心细致,水肿甚而致胸闷、敝气者取半卧位,床单需干燥平整,无渣屑,无皱折,严防皮肤破损感染。

③患者脾胃功能弱,宜选且清淡、易消化而富于营养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面条、稀粥等。

因此证风水泛滥,宜给滑利渗湿的食品如菠菜、空心菜、芹菜、黄花菜、黄瓜、冬瓜、茭白、西瓜、雪梨、荸荠、鲜藕汁等。

④阳水初期,应吃无盐饮食肿势渐退后,改为低盐,忌食辛辣、烟、酒等刺激性物品。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

水肿》中用赤小豆、桑白皮、鲤鱼、白术方治水肿,明确指出:“鱼勿用盐”、始终一切断盐“、慎盐酱五辛”。

历代诸家重视忌盐。

⑤阳水兼热者,因大便干结,多食蔬菜、水果及含粗纤维的食物,并可适当用缓泻药如麻仁丸,润肠通便,切忌用药过猛,使体力不支而晕倒。

⑥头面部肿势烈,可用浮萍草煎水熏蒸,以促发汗消肿,但勿受凉。

⑦风水兼有外邪可给芫荽煎水代茶饮,以助发散,当表证未除时不宜攻下。

⑧阳水患者有喉蛾红肿疼痛时,用锡类散或喉风散吹于患处,一日三次,并加强口腔护理,每日可用淡盐水或银花甘草水嗽口,达到清热毒目的。

⑨攻逐一法为治阳水常用之法,虽有立竿见影之效,但易伤正,故服药前测体重、腹围,服药后观察全身变化及大便情况,做好记录。

⑩严密观察水肿的变化。

肺病多头部先肿;心病多下半身肿;脾病多四肢先肿;肝病多胁痛而腹先肿;肾病多早上面肿、晚上足肿。

水肿的消退多从上而下。

若四肢消退而腹部增大,则为水脱津亡,预后多不良。

(2)阴水:①患者属虚寒型,常畏寒,需多加保暖,病室宜向阳,室温偏高,平时多加衣被,免受风寒。

②阴水病程缠绵,反复不愈。

心情急躁易怒,要多加关心,树立信心。

③患者全身浮肿而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退,皮肤极易破损,故要特别加以保护,经常用温水清洗,切忌动作粗暴,用力硬擦。

对皮肤皱襞处要细心擦净,擦干,撒以滑石粉。

水肿的中医辨证施护及效果分析

水肿的中医辨证施护及效果分析

水肿的中医辨证施护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水肿的中医辨证施护及效果。

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40例水肿患者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予以中医辨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辩证施护能够有效提高水肿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水肿;中医辨证施护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的以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水肿有阴水、阳水之分,阳水易治,阴证难除。

水肿在西医学中常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如肾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功能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以及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水肿等[1]。

选取我科收治的40例水肿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水肿的中医辨证施护及效果。

汇报如下。

1资料选取我科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40例水肿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6例(占65%),女性患者14例(占35%),年龄37~64岁,平均年龄(52.6±2.1)岁。

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予以中医辨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

具体如下。

2.1辩证施护2.1.1水肿:与肺失通调或脾失转输或肾失开合,水液潴留有关。

(1)病情观察:①观察水肿的部位、起始部位、程度、消长规律以及小便的量、色、次数,记录24小时出入量。

并应辨别阴水和阳水:若病势急,浮肿多由上睑起,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易复则为阳水;若起病缓,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则为阴水。

②定期测血压、量体重,如有腹水,定时测腹围;并监测各项理化检查的变化,如尿常规、血清电解质、肾功能和B超、X线的结果等,及时记录以判断水肿消长情况。

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

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
口喝,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濡 数。 治法:清热祛湿、利水消肿 方药:疏凿饮子加减 槟榔10 大腹皮15 茯苓皮20 赤小豆(炒)30 羌活10 泽泻10 生姜10 椒目9 商陆5 秦韭10
现代医学多用于:急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 腱鞘积液等。
(五)阴水--脾阳虚衰
主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
(三)阳水--水湿滞留
主证:全身浮肿,小便短少,身体困重,
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化湿健脾,通阳利水 方药: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
桂枝10白术20猪苓20茯苓30泽泻10桑白皮10
陈皮10大腹皮15茯苓皮20生姜皮10 苍术10 葶苈子10
(四)阳水--湿热壅盛 主证: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

西医对应疾病参考: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 性肾炎急性发作 等属于风水泛滥证的。
(二)阳水--湿毒浸淫
主证:眼睑头面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
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或恶风发热,舌质红, 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则: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桑白 皮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金银花15g,野菊花6g,蒲公英6g, 紫花地丁6g,紫背天葵6g 。 西医对应疾病:以皮肤瘙痒、水疱、糜烂、渗出等为特征的皮 肤科疾病。如荨麻疹、急性湿疹、红皮病、脂溢性皮炎、水痘、 玫瑰糠疹、过敏性皮炎等。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重型病毒 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术后黄疸、妊娠期黄疸等 。
茯苓10 白芍10 附子(炮、去皮、破八)10 白术20 甘草5 生姜10 现代医学多用于:肝、肾、心性水肿,耳源性眩晕 等属于脾肾阳虚者。

中医内科:水肿辩证论治。

中医内科:水肿辩证论治。

中医内科:水肿辩证论治。

细目一:概述一、水肿的概念及源流1.水肿的概念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2.水肿的源流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其病因病机,《素问·水热穴论》指出:“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对于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

《金匮要略》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

该书又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将水肿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在治疗上提出了发汗、利尿治法的适应证:“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备急千金要方》首次提出了水肿必须忌盐。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云:“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便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

”此外,严用和对于水肿的治疗,又倡导温脾暖肾之法,在前人汗、利、攻的基础上开创了补法,使水肿的治法更为完备。

《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立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

明代李梃《医学入门》提出疮毒致水肿的病因学说,对水肿的认识日趋成熟。

二、《丹溪心法》中对阴水、阳水分类的认识;《素问·汤液醪醴论》对水肿治则的认识《丹溪心法·水肿》将本病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

”对于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

三、水肿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论及的水肿主要以肾性水肿为主。

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

浅谈中医治疗水肿的方法与效果

浅谈中医治疗水肿的方法与效果

法“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证治汇补》[3] 中介绍到,水肿是由外邪侵入、饮食失调
显著的治疗效果。 上述方剂,采用水煎温服,1 剂 /d,分 2 次服用,连续治疗
和 过 度 劳 累 所 致,引 起 体 内 水 液 潴 留,泛 及 皮 肤,由 头 面、眼 睑 发 展 到 四 肢、腹 背,最 终 形 成 周 身 浮 肿 的 病 证。 引 起 水 肿
水 的 名 称 ,并 对 其 进 行 了 详 细 的 描 述 。 而 在 张 仲 景 的《 金 匮 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2] 中提到了水肿的发病类型,将水肿 分为了石水、风水、皮水、正水、黄汗的五种类型,并且将水肿 的 发 病 与 五 脏 结 合,言 及 肝 水、脾 水、肾 水、肺 水、心 水 ,不 同 的水肿类型对应不同的脏腑。此外还给出了相应的治疗方
关键词:中医辨证方法;水肿;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77.118
本文引用格式 :张崭崭 . 浅谈中医治疗水肿的方法与效果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77):194,196.
2 现代中医治疗水肿的方式
2.1 阳水类型的水肿患者的治疗 应 用 中 医 辨 证 论 治,依 据 水 肿 的 类 型,因 病 施 治。 阳 水
类型的水肿患者,施以越婢加术汤,方剂以麻黄、白术、甘草、 大枣、生姜为主。麻黄,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符合“开鬼门” 的理念;白术具有燥湿利水、补脾健胃的功效,对于脾气虚的 患 者,能 够 改 善 其 正 虚 症 状;大 枣 能 够 补 中 益 气、滋 肾 养 胃, 对 于 肾 虚 有 一 定 的 改 善 作 用;甘 草 有 补 脾 益 气、调 理 脾 胃 的 功效,对于脾气虚的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生姜能够温肺 止咳、解表散寒。几种药物组成的中药汤剂,符合“去菀陈垄, 开 鬼 门 ,洁 净 府 ”的 传 统 中 医 对 水 肿 的 治 疗 理 念 。 如 患 者 症 状较重可酌情添加茯苓、泽泻;如患者属风热偏盛,则考虑增 添桔梗、板蓝根、连翘治疗。上述方剂,水煎温服,1 剂 /d,分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

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

腹水等。

可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肝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中。

【辩证分型】一、风水泛滥症状: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

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见恶风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全身浮肿等症;风为阳邪,其性轻扬,风水相搏,推波助澜,故水肿起于面目,迅及全身;若风邪兼热则咽喉红肿热痛,舌红,脉浮滑数;若风邪兼寒,邪在肌表,卫阳被遏,肺气不宣,故见恶寒发热,咳喘;若肿势较甚,阳气内遏,则见沉脉,或沉滑数,或沉紧。

二、湿毒侵淫症状: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甚者溃烂,恶风发热。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证候分析:肌肤乃肺脾所主之域,湿毒侵淫,故肌肤疮痍;湿毒未能及时清解消散,内归脏腑,使中焦脾胃不能运化水湿,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使肺不能通调水道而小便不利;风为百病之长,故病之初起,多兼风邪,是以肿起眼睑,迅及全身,有恶风发热之象;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是风邪夹湿毒所致。

三、水湿浸渍症状: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

苔白腻,脉沉缓。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证候分析:水湿之邪,浸渍肌肤,壅滞不行,以致肢体浮肿不退;水湿内聚,三焦决读失司,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短少,水湿日增而无出路,横溢肌肤,所以肿势日甚,按之没指;牌为湿困,阳气不得舒展,故见身重神疲,胸闷,纳呆,泛恶等症;苔白腻,脉沉缓,亦为湿胜脾弱之象;湿为黏腻之邪,不易骤化,故病程较长。

四、湿热壅盛症状: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

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水肿的辨证施护(一)

水肿的辨证施护(一)

水肿的辨证施护(一)水肿是因感受外邪、劳倦内伤或饮食失调使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导致体内水湿运行障碍、潴留、泛溢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全身水肿等临床表现为特征。

本病所论之水肿,与现代医学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所出现的水肿较为相似〔1,2〕,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辨证施护,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我院2000年5月~2003年6月共收治水肿患者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最大52岁,最小6岁。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为:风水相搏型17例,水湿浸渍型8例,湿热壅结型10例,脾胃阳虚型15例。

治愈42例,治愈率84%,好转8例,好转率16%,总有效率100%。

2按证型辨证施护2.1风水相搏证初起眼睑泛肿,继则四肢及全身水肿,来势迅速,小便不利,伴恶寒发热,肢体酸痛,咳嗽气粗等。

治宜宣肺利水:(1)注意保暖,避免复感外邪。

(2)疏风宣肺之药,加水覆盖,开沸即服,服后嘱其盖被安卧,助之汗出。

并注意观察汗量、出汗部位、性质及小便增加与否,汗后及时用毛巾擦拭,避免受风感冒。

(3)饮食可给高糖、营养丰富、易消化、低盐的食物。

可服赤豆汤、冬瓜汤及西瓜之类的新鲜水果、蔬菜,以加强利水消肿作用,忌食鸡蛋、肥脂油腻类食物。

2.2水湿浸渍证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胸闷腹胀,身重困倦。

治宜祛邪解毒,利湿消肿:(1)室内空气定期消毒,可用紫外线照射或食醋熏蒸,每2日1次,每日开窗通风。

(2)水肿剧烈者,腹满咳喘气逆,半卧位或抬高下肢,使气血流畅,减轻浮肿。

(3)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干燥,汗多者随时擦干,避免吹风受凉,预防感冒。

(4)药宜热服,恶心呕吐者,可少量多次服药法或服药前针刺内关、足三里穴,舌面滴姜汁等法,减少呕吐。

(5)饮食给赤豆苡仁汤渗湿利水,适当进食温性类食物如生姜、胡椒、葱、蒜等温阳化湿,忌食生冷瓜果及其他凉性类食物。

中医常见症状辨证论治-水肿

中医常见症状辨证论治-水肿

中医常见症状辨证论治-水肿中医常见症状辨证论治--水肿【概述】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

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

腹水等。

可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肝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中。

【病因病理】水肿的病因有内外二因。

外因有风邪外袭、疮毒浸淫、水湿浸渍,而致肺失通调,脾气受阻;内因有饥饱劳倦,伤及脾胃,或久病房劳,伤及肾元,导致牌失传输,肾失开合,而成水肿。

病理变化为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肌肤;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解消退,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多食生冷,均可使牌为湿困,失其健运,水湿不运而泛于肌肤;湿热久羁,或湿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遏,水道不通,而成水肿;饮食不节,劳倦太过,脾气亏虚,运化失司,水湿停聚不行而横溢肌肤;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而致膀胱气化失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诊断要点】1.轻者可仅有眼睑、头面浮肿;重者可见四肢腰背及全身浮肿。

2.功能性水肿一般体检无异常,器质性水肿则有相应的体征,如心脏性水肿,可有器质性杂音或心脏扩大;肾性水肿可有明显下肢凹陷性压迹;肝性水肿可有腹部移动性浊音等。

3.器质性水肿一般均有相应理化检查,可助诊断。

【辩证分型】1.风水泛滥症状: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

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见恶风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全身浮肿等症;风为阳邪,其性轻扬,风水相搏,推波助澜,故水肿起于面目,迅及全身;若风邪兼热则咽喉红肿热痛,舌红,脉浮滑数;若风邪兼寒,邪在肌表,卫阳被遏,肺气不宣,故见恶寒发热,咳喘;若肿势较甚,阳气内遏,则见沉脉,或沉滑数,或沉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引言
水肿 是体 内水液潴 留 ,泛 滥肌肤 ,引起 眼 睑 、头面 、四 肢 、腹 背 甚 至全 身 浮肿 的病证 ,严 重 者 还 可伴 有 胸 水 、腹 水 。多 因外邪侵 袭 、 饮食起 居失常 、 久病 劳倦 内伤等导 致 。 下 面将 中医辩证治 疗水肿 分析汇 报如下 。
功甚 。
2 . 3 水湿 浸渍 ,脾气 受困
久 居 湿地 ,或 冒雨 涉 水 ,水 湿 之 气 内侵 ,或 平 素 饮 食 不节 ,多食生 冷 ,均可 使脾 为湿 困 ,失其 健运 ,水 湿不 运 , 泛于 肌肤 ,而成水 肿 。
2 . 4 湿 热内盛 ,三焦 壅滞
湿热久 羁或 湿郁化 热 ,中焦脾 胃失 其升 清降浊 之能 ,三 焦为 之壅滞 ,水道 不通而 成水肿 。
湿邪贯 穿于水 肿 的整 个病程 中 ,在 外可 与风邪 、热毒夹 杂 ,而成风湿 、湿毒 之证 ; 在 内可 以水 湿 、湿 热 、湿 瘀 的形 式存在 ; 或 与 肺 、脾 、肾虚 并 存 ,而 成本 虚 标 实 之证 。根 据 证 情应 选 用 不 同 治法 ,如 疏 风 利 湿 、清热 解 毒 利湿 、渗 湿 利 水 、清 热利 湿 、渗 湿化 瘀 、健 脾 渗 湿 、补 肾利 湿 、润 肺利 水等 。
4 . 1 . 1 治 法
2 探 求病 因
2 . 1 风邪 外袭 ,肺 失通调
风邪 外袭 ,内舍 于肺 ,肺 失宣 降 ,水道 不通 ,以致风 遏 水 阻 ,风水 相搏 ,流溢肌 肤 ,发 为水肿 。
2 . 2 湿毒 浸淫 ,内归脾肺
肌肤 因痈疡疮 毒 ,未能清 解消透 ,疮毒 内归脾 肺 ,导 致 水液 代谢受 阻 ,溢 于肌肤 ,亦成 水肿 。
之 不 同。
1 . 2 病证 鉴别 本病 当与鼓 胀鉴别 鼓胀往 往先见 腹部胀 大 ,继 则下肢 或 全 身 浮肿 ,皮 色 苍 黄 ,腹皮 青 筋 暴露 ;而水 肿 则 以头 面 或 下肢 先肿 ,继及 全身 ,一 般皮 色不变 ,腹皮亦 无青筋 暴露 。
4 分证 论治
4 . 1 风寒束肺 ,风水 相搏证
无 论是外 邪侵袭 ,还是肺 、脾 、。 肾亏虚 ,均可 致气化 功 能失常 ,因此 ,肺 、脾 、。 肾调 治在水肿 治疗 中十分重 要 。
3 . 3 久病重视祛痰化瘀
痰 、瘀为水 肿 的病 理产 物 ,也是 导致水 肿迁延 不愈 的病 因。唐 容 川 《 血 证论 》就 有 “ 瘀 血 化水 ,亦 发 水 肿 ,是 血
五 苓散重 在渗湿利 水 ,兼 有健脾 化气之 力 ,与前两方 合 用 可达 散寒 解 表 ,祛 湿利 水之 功 。常用 药物 : 麻 黄 、桂 枝 、 白术 、杏 仁 、薏 苡仁 、茯苓 、泽泻等 。 4 . 1 _ 3 根据兼症加减 若 见咳嗽气 逆 ,痰 气不 利 ,可加 泻肺平 喘 的桑 白皮 、紫 苏子 ; 若 咳喘较 甚 ,加 降 气平 喘的 葶苈 子 、白芥 子 ; 若 汗 出恶风 ,卫 阳 已虚 者可用 固表利 水消肿 的 防己黄 芪汤加 减 ; 若 尿 中泡 沫多 ,尿蛋 白较多者 可加祛 风 的蝉 蜕 、僵 蚕等 。
4 5 2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 0 1 3 年第 1 3 卷第 5 期

临 ( 北 关长征社 区卫生服务站 ),辽宁 营 V I 1 1 5 0 0 9)
李晓霁
摘要:目的 探讨 中医辩证 治疗水肿 。 方法 运 用中医的手段 治疗水肿 患者 。 结论 治疗水肿应重视肺脾 肾三脏功能的调理 。 关键词 :中医;内科 ;辩证治疗水肿 中图分类号 :R2 5 5 . 7 文献标 识码 :B D 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3 1 4 1 . 2 0 1 3 . 0 5 . 3 5 2
散 寒祛湿 ,宣肺 利水 。 本 证是肺 之布 达 、通调 为风寒 之邪受 阻 ,致 水之上 源壅 闭 ,故 用 疏 风宣 肺 以 促肺 之 宣 降 、水 道 通 调之 恢 复 ,俾 通 调 正 常则水 自下趋 ,尿 自外排 ,水肿 自消矣 ,正 如 《 内经 》 所谓 “ 其 在皮 者 ,汗 而发之 ”及后世 “ 提壶 揭盖 ”之谓 。 4 . 1 . 2 选方用药思路 可 选 用麻 黄 加 术 汤或 麻 黄杏 仁 薏 苡 甘草 汤 合 五苓 散 加 减 治疗 。前 两方 均 由麻黄 汤加 减而来 ,适 用 于风寒 夹 湿证 , 其 中麻 黄加 术 汤发 汗 之力 强 ,麻 黄杏 仁 薏 苡甘 草 汤 渗湿 之
l 诊 断与鉴别思路
1 . 1 水肿 的诊 断
水 肿初 起 ,大都 从 眼睑 开 始 ,继则 延 及 头 面 、四肢 以 及全 身 。亦有 从 下肢 开始 ,然后 及 于全 身者 。如病 势严 重 , 可兼 见腹满 胸 闷 ,气 喘不 能平 卧等证 。
病 而兼水 也” 的论 断 。 现代 中医证型 与肾脏病 理 的关 系研究 也表 明 ,临床 辨证 痰 、瘀 内积 的病 人 ,肾脏病 理 多 有增 生 性 病变 ,如 系膜 基 质 增 生 ,基 底膜 增 厚 的表 现 。化 痰 有清 化 热痰 、温化 寒 痰
若 水气凌 心 ,症见 高度水 肿 ,腹 胀满 ,小便短 少 ,胸 闷 气 急 不 能平 卧 ,咳 喘 等 ,则 用 温 阳泻 肺 利水 之 真 武 汤合 葶 苈 大枣泻 肺汤加 减 。
4 . 2 风 热犯肺 ,水邪 内停证
4 - 2 . 1 治 法
3 拟 定 治 疗 原 则
3 . 1 重视湿邪的治疗
4 . I . 4 根据 变证 转方
2 . 5 饮食 劳倦 ,伤及脾 胃
饮食 不节 ,劳倦太 过 ,脾 气亏虚 ,运化 失 司 ,水湿停 聚 不行 ,横溢 肌肤 ,而成水 肿 。
2 . 6 房劳过度
内伤 肾元 生 育不 节 ,房 劳过度 ,肾精 亏耗 ,肾气 内伐 , 不 能 化 气 行 水 ,使 膀 胱 气 化 失 常 ,开合 不利 ,水 液 内 停 , 形成 水肿 。 上述各 种病 因有单一 发病 者.亦有 兼杂 为病者 ,临床 宜 加分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