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及原文

⽣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及原⽂⽣于忧患,死于安乐含义:忧患使⼈⽣存,安乐使⼈灭亡。
“⽣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成语出⾃孟⼦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告⼦下》中⼀则短⽂《⽣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忧患,死于安乐原⽂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孙叔敖举于海,百⾥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任于是⼈也,必先苦其⼼志,劳其筋⾻,饿其体肤,空乏其⾝,⾏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恒过,然后能改,困于⼼,衡于虑,⽽后作;征于⾊,发于声,⽽后喻。
⼊则⽆法家拂⼠,出则⽆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话译⽂舜从⽥野耕作之中被任⽤,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胶⿀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管夷吾被从狱官⼿⾥救出来并受到任⽤,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被任⽤,百⾥奚被从奴⾪市场⾥赎买回来并被任⽤。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定先要使他⼼意苦恼,使他筋⾻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来使他的内⼼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原来没有的才能。
⼀个⼈,常常发⽣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发在⾔语中,然后才能被⼈所知晓。
(如果)⼀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和⾜以辅佐君王的贤⼠,在国外没有实⼒相当、⾜以抗衡的国家和来⾃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或国家)⽣存发展,⽽安逸享乐会使⼈(或国家)⾛向灭亡的道理了。
⽣于忧患,死于安乐近义句魏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孔⼦:“安⽽不忘危,存⽽不亡,治⽽不忘乱。
”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
”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周⽂王:“君⼦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安⽽国家可保也。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原文及解释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原文及解释
名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摘自:《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
解释:忧思祸患使人成长、使人振作和勤奋,因而得生;安逸享乐使人怠惰,导致人死亡和国家、事业的衰败。
赏析:此句蕴含深刻的哲理,说明安乐无忧的生活、优越顺利的环境,却往往使人萎靡不振,不思进取,畏惧困难,丧失斗志,历代有德君子,都诚惶诚恐,修身养性,这种忧患意识逐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魅力。
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原文: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本内容由小编跟大家分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学习与借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先秦:孟子及其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
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1、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简介孟子(前385~前304,另一说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一字子车,子居,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是孔子(孔子名言名句)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被儒家尊为“亚圣”。
孟子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
晚年退而著《孟子》一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
他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总结01、古之成大事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02、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作品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1发2于畎亩3之中,傅说4举5于版筑6之间,胶鬲7举于鱼盐8之中,管夷吾9举于士10,孙叔敖11举于海12,百里奚13举于市14。
故15天将降大任16于是17人也18,必19先苦20其心志21,劳22其筋骨,饿23其体肤24,空乏25其身,行拂乱26其所为27,所以28动29心忍30性,曾31益其所不能32。
人恒33过34,然后能改;困于心35,衡于虑36,而后作37;征于色38,发于声39,而后喻40。
入41则无法家42拂士43,出44则无敌国45外患46者,国恒47亡48。
然后知生于忧患49,而死于安乐50也。
词句注释:1、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吠,田间水渠。
4、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
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意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意思是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忧患:忧愁祸患。
安乐:安逸享乐。
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
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这两句话指时时警惕才能杜绝祸患。
也指仁人志士为国家、百姓的忧患而奔波劳碌,为国家、百姓的安乐而奉献生命。
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拼音是shēng yúyōu huàn,sǐyúān l è,意思是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忧患:忧愁祸患。
安乐:安逸享乐。
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
指时时警惕,才能杜绝祸患。
也指仁人志士为国家、百姓的忧患而奔波劳碌,为国家、百姓的安乐而奉献生命。
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出处
《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宋·陆九渊《与苏宰书》:“然君子每因是以自省察,故缺失由是而知,德业由是而进。
屯难困顿者,乃所以成君子之美也,故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译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告子下》中一则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释义:忧患使人生存,安乐使人灭亡。
译为“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与“温水煮青蛙”的原理颇有相似之处。
也有人将其当做忧国忧民的意思。
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作者简介: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
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战争兼并,其观点被认为是“迂阔”,几乎无人采纳。
孟子晚年回邹国与弟子著书立说,作《孟子》7篇,共269章。
《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又极富感情,具有磅礴的气势和强大的鼓动力量。
注释:1、舜:舜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1、发:兴起,被任用2、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畎,田间水渠。
3、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
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
见武丁,武丁曰:“是也。
”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2、反复品读,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
3、从文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一.故事导入
师: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做了一次著名的实验:他们把一只青蛙冷不防地丢到沸油锅里,在那生死关头,青蛙用尽全力一下跃出了滚烫的油锅,安全逃生。
隔了半个小时,他们使用了一个同样大小的铁锅,这回在锅里放了五分之四的冷水,然后把那只刚刚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到锅里。
这只青蛙在水里来回地游动着,优哉游哉。
接着,实验人员悄悄在锅底下用炭火慢慢加热。
这只青蛙不明情况,仍旧悠然自在地微温的水中享受“温暖”。
等它感到承受不住水温,想奋力逃生时,却欲跃无力了,最后终于葬身热锅里……从这次实验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会面临意想不到的危险。
等等
师:大家从中得到的启示,用孟子的一句名言来概述的话,就是——
生:(齐声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不读就难以领会文章的意蕴。
因此,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要求把不认识的字圈出。
师:请同学们在来听一遍课文录音。
注意读音、停顿。
师:请两名同学给大家读一遍。
分别读第一段、第二段。
师:读得怎么样?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从正确、流利、节奏方面点评。
师:你觉得哪些句子停顿不明晰,你可以试着读一下吗?
师:你对句子停顿把握的很好,读出了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真棒!
(教师总结强调,注意畎、说、鬲、敖、曾、行拂、拂士等字的读音)
师: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气势。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棒,声音洪亮,整齐划一,读出了气势,读出了美感。
师:通过反复朗读,大家能够读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吗?
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同学们能异口同声说出中心论点,说明我们读的很用心。
三.译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反复朗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大意。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师: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
(两个学习小组分别翻译了全文,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师:请各小组同学在笔记本上归纳整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你们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找到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师:分小组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
(各小组上黑板展示归纳、整理的笔记)
(师生共同指正,全班归纳补充)
(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四.品读课文,质疑探究。
师:文章开篇列举六个名人事例,(分组读)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出身贫贱,经历磨练,最终大有作为)
师:所以孟子认为造就人才必先怎样?(故天将-------)齐读
师:必须从哪几个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思想、生活、行为)
师:孟子举例想说明什么?(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板书:人才必先经受磨练)
师:你能举出古今中外同关型的事例吗?
师:同学们发言非常积极,人要担当大任,必先经受艰苦的磨炼。
文中在亮明了观点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请看第二段。
师:你怎样理解“人恒过,--------——”
提问: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
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
教师归纳: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师:“入则无法家-------”这两句说的是亡国的道理,怎样理解?
师:无敌国外患是好事,为什么会导致亡国?
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誎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安于享乐,骄奢荒淫……)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灭亡)
五、思读课文、争辩延伸。
师:但也有很多人不同意孟子的人才观,他们认为顺境同样可以造就人才。
我想,真理不辩不明,我们今天就针对怎样能成才这个话题来个辩论。
各小组先选出你方的观点,然后讨论、整理、组织你们掌握的材料,三分钟后开始辩论。
师:请正方同学发言。
生:我方认为,逆境能造就人才。
纵观古今中外,哪个有成就的人不是历经艰辛?张海迪饱尝瘫痪的痛苦,贝多芬遭受耳聋的折磨,霍金的成就是坐在轮椅上取得的,列夫托尔斯泰被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斗争折磨得痛不欲生之后才写出了《战争与和平》等伟大的作品……这些都足以说明,要想成才,就必须经历磨难。
生:我方认为,顺境也能成就人才。
我们熟知的唐代词人晏殊一生生活顺利、仕途如意,不是也写出了清新奇丽的诗篇,让后人传诵不息吗?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为什么不能成才,不就是因为他们身处逆境,没有最基本的成功条件吗?
生:如果张继没有落榜,会有著名的《枫桥夜泊》吗?
生: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霍英东能多次捐资而感动中国吗?
生:逆境无时无处不存在,要前进就必然会有阻力,人才正是在克服各种阻力中产生的;在顺境中人容易骄傲,容易自满。
只有在逆境中人才能把压力变成动力,推动事业的成功生: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更为顺利的、优越的条件,在这个大顺境中,我国人才辈出。
这说明顺境给人才更多的表现和发展机会,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
生:一个真正的人才绝不会害怕逆境。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一个好的智者是不会放弃这种机会来学习的”;英国的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
生:香港富豪李嘉诚,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国外学习,并且让他在哈佛大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培养出了一个比自己更加优秀的栋梁之才。
如果他生活贫困,还有成才的机会吗?生:所有人才的成长史就是走出逆境、战胜逆境的过程,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却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塞万提斯穷困潦倒而写出《堂·吉诃德》,曹雪芹经历过家族被抄的逆境而写成《红楼梦》……这些例子都说明了逆境出人才。
生:逆境中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人生的艰辛,但也容易使人产生焦虑和痛苦,甚至产生对他人的仇恨和不信任。
而顺境当中,我们更可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关爱,友情的可贵,从而拥有宽容开放、健康的心态。
逆境中,人很容易因心理压力过大而造成人格的扭曲。
而顺境中,对人品格的培养,却是潜移默化的,往往可以锻造更健全的人格。
生:大家都知道江郎才尽的故事吧。
江郎就是南朝的江淹,他年少时才思敏捷,聪颖过人,五步能成诗,七步可为文,为时人所称道。
江郎因天赋而得意,因受宠而自负。
结果,中年以后文不成句,诗不成行。
这不正说明逆境才能造就人才吗?
师:正方和反方同学都举出了大量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成才呢?我想: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在于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程度,环境只是起辅助作用。
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应怎样对待今后生活或学习上的困难、挫折呢?我觉得李白有句诗非常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也许生活中的苦难在所难免,但只要有信心、有勇气、有毅力,最终的成功一定属于你。
把刘欢的《从头再来》送给大家,希望同学们都能记着“心若在,梦就在。
看成败,人生豪迈。
”
2、作业:在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写一篇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