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全面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5.5《坛经》两则

•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 我。。2021年8月2021/8/52021/8/520,不要越轨。2021/8/52021/8/5August 5, 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52021/8/52021/8/52021/8/5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8/52021/8/52021/8/5T hursday, August 05, 2021
•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8/52021/8/52021/8/52021/8/58/5/2021
•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年8月5日星期 四2021/8/52021/8/52021/8/5
【文言归类】 一、一词多义
便传顿法及衣( ) 法即一宗,人有南北( ) 1.法 曷尝不法圣人哉(《庄子·胠箧》)( ) 殚残天下之圣法(《庄子·胠箧》)( ) 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晋灵公不君》)( ) 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 答案:名词,法门/名词,佛法/动词,效法/名词,法规、制度/名词, (记事的)原则/动词,按照法律
参考示例:禅宗的创始人慧能不仅是佛教信徒,也是我国历史上有重 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智慧,禅宗 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宗教范畴,渗透到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 以及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通过对《坛经》的学习,我们能获利对佛法的正确认识,在日常 生活中自醒警觉,即不拘寻常种种心行、作务,不管身处何处,都能 够参禅,在实际行动中加强修养,让生命充满正能量。
答案:名词,见性,佛教用语/动词,看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 怎么样,相当于“我”/通“现”/被/名词,看见的东西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 经典原文 《坛经》两则

2.内容 全书分为十品: (1)行由品。记叙慧能得法传宗的经过。 (2)般若品。提出众生当前心性,即是般若真空,若能于一 切法不取不舍,般若即生,故修行必须“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3)疑问品。认为佛性本有,解脱全凭自力,“佛向性中作, 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只要“明心 见性”,即是成佛。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 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思考其对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 义。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经典原文 5 《坛经》两则
◎走近先贤 大鉴禅师——慧能
1.生平简介 慧能(638~713),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他在禅宗五祖弘 忍门下学佛。 2.主要成就 慧能的言行被其弟子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 《坛经》。
3.地位影响 慧能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 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到 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具有重大影响。 ◎背景呈现 慧能被授为第六代祖师后,在南华寺传教说法长达 37 年之 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 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有儒、释、道三家。释即佛教, 它虽然是从域外传入的,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融入 中国本土文化,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社会 中有广泛的影响。
佛教有很强的文学性,有不少佛经主要就是通过故事宣传 佛教思想的,这些故事往往情节生动、形象鲜明,除了带有宗 教的意味外,还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 含答案

《百喻经》六则治学三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在《文学小言》一文中,王国维又把这三种境界说成“三种之阶级”。
并说:“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
”王国维所引词句第一为晏殊《蝶恋花》,第二为柳永《蝶恋花》,第三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第一境界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应该登高望远,鸟瞰路径,了解概貌,“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的过程,“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说要像渴望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境界是说:经过反复追寻、研究,最终取得了成功。
其实,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展示的不仅仅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走的人生三步曲,普通人,哪怕是想成就一点小事业的人,何尝不经过这三步呢?“立志——奋斗——成功”,成功者必不可少的三步。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一部用寓言以申教诫的佛教经典。
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
《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
《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
说教部分的内容可以大略分为几类:批判外道的邪见异说,剖析痴人愚行产生的原因,训谕僧徒严守戒律、精勤修持,规劝世俗人及时行布施,解说某些深奥的佛教义理。
2.背景资料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坛经》两则 课件(28张PPT)

《坛经》,一名《六 祖法宝坛经》,是中国 佛教禅宗创始者、禅宗 六祖慧能的传法记录。 因系在法坛上宣讲的经 教,故称。是中国唯一 被尊为经的佛书。由禅 宗六祖慧能说,其弟子 法海集录。
创新 一、禅宗是中国 特色的佛教
二、《坛经》是 中国人自己创作 的佛经
三、请用“鱼骨图” 简单说说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坛经》两则
明确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基本的佛教知识、有趣的禅宗故事和生 动的佛理禅趣,初步了解佛教对我国有怎样的影响。 2、能准确断句、翻译、释词 3、能准确概括提炼每则故事的内容要点 4、对如何看待佛教文化及佛教传承,能简明阐述自己的 观点和见解。 5、能联系现实或自身实际,创造性地运用一些禅理,领 悟其中包含的一般人生哲理,解决现实问题。 6、通过学习,更加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传承经 典,增强文化自信。
谢谢
《慧能受法》这 段文字说的是慧
《 能受衣法时的情 坛 景和弘忍的教诲 经 》 两 则 《南能北秀》这
段文字是对“南 能北秀”一说提 出自己的看法。
行事谨慎 办事稳妥
语重心长 寄寓厚望
关心弟子 谋事周全
慧能:顿悟 直指人心
神秀:渐悟 循序渐进
二、简单了解佛 教在中国的传播
禅宗 1、如来拈花示众,众人不解,唯其弟子迦叶破颊微笑, 由此付法,迦叶成印度禅宗初祖。 2、秘传27代后,菩提达摩到中国,称中国禅宗初祖。后 传慧可,传僧璨,传道信,传弘忍,传慧能,慧能接受衣 法,与其同门神秀南北两宗。后慧能弟子神会扬南宗为中 国佛教主流。
…… 不仅小说创作,诗、词、曲、赋、书法、绘画, 所有的文学艺术,无一不受佛教思想影响 ……
四、分享“禅宗小故事”
五、如何正确对待佛教文化?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参考译文素材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参考译文
慧能的父亲,原来在范阳做官,被贬官后又遭流放,到了岭南,成了新州的普通百姓。
慧能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地去世了,孤儿寡母,辗转迁徙来到南海,过着艰辛贫穷的日子,在集市上靠卖柴为生。
有一天,忽然有一位客官买了慧能的柴草,于是让慧能把柴草送到客官所在的旅店去。
到了客店,客官把柴草搬走,把钱给了慧能。
慧能转身往门前走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一人在读《金刚经》,慧能一听那人读的,心里马上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那人回答说:“我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了五祖弘忍和尚,现在他还在那里,弟子们有一千多人。
我在那里看见弘忍大师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就能够‘见性成佛’,透彻人心。
”慧能听说了这件事情后,认为自己本来就与佛教有缘,就立即告别了母亲,前往黄梅冯墓山,去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说:“你是何方人氏,到这座山上来向我礼拜?你现在到我这儿来想要点什么?”慧能回答说:“弟子我是岭南人,新州的百姓,今天特意从远方来礼拜大师您,我不要求您给我别的东西,只求您给我传授佛法。
”弘忍大师于是责问慧能说:“你是岭南人,又是蛮夷之族,你怎么能让我传授佛法给你!”慧能回答说:“人是有南方北方的区分,但对佛法的觉性却不分南北;蛮夷之人的身份当然和大师您不一样,但对佛法的觉性能有什么差别呢?”弘忍大师想再与慧能谈论一会儿,发现有许多弟子在旁边,弘忍大师就不再说什么了。
于是安排慧能让他跟随其他弟子去干活儿。
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派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碓舂米的活儿。
1。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坛经》两则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坛经》两则教学设计新宁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目的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达以及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2.了解«坛经»的言语特征,积聚常用的白话虚词和虚词。
3.批判地承袭佛教思想关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表示义。
教学重点1.看法佛教在中国的传达以及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2.批判地承袭佛教思想关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表示义。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991年,香港女演员庄文清在大屿山宝林寺出家为尼。
2021年,李娜毅然参与歌坛遁入佛门,法号为〝昌圣〞。
2021年陈晓旭在长春百国兴隆寺剃度出家。
谈谈自己对〝佛教〞的看法二、认知佛教禅宗导入激趣后,请先生谈谈对佛教禅宗的认知。
教员相机点拔补充:1.关于禅宗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宗教,禅宗是具有中国特征的佛教流派,它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其自称〝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地下宣称以六祖慧能的身教为经,并以开坛立宗的方式命之为«坛经»。
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被地下而耐久地称为〝经〞的佛教著作。
在历史的开展进程中,禅宗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宗教范围,而浸透到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范围以及理想生活的各个层面。
如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占统治位置的思想明理学受禅宗的影响就很深,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吾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物〞、〝明心见理〞正是禅宗〝自心是佛〞、〝本心生万法〞、〝明心见性〞的翻版。
又如绘画,从唐宗到明的画坛,无论是表现方式还是创作思想,都可以看到受禅熏陶的痕迹,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深远安静、超凡脱俗的意境。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原来的佛家用语,也了人们的习用语。
本世纪以来,带着西方恬静达观肉体的佛禅也走向了西方世界。
二次大战以后,禅更在英、德、法、美、等国失掉特别的开展。
西方接受禅的人,除了宗教集团外,还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们希望用禅引导人们顺归兽性和自然;也有心思学家和肉体病理学家,把禅作为调理心思和治疗肉体病的方法之一。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参考译文素材2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参考译文素材2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愚人集牛乳过去有一个蠢人,准备宴请朋友,想收集一些牛奶,准备设宴时用。
于是他想:“我现在如果把每天吸出的牛奶储存起来,牛奶会逐渐多起来,以至无处储存,还会发酵酸坏掉。
不如就放在牛肚子里装着,等到举行宴会的时候,再一起把奶挤出来。
”他有了这样的念头,就捉住母牛和小牛,分别拴在不同的地方。
一个月以后,他才举行宴会。
迎接安顿好来的客人,牵过牛来,打算挤奶。
可是这头牛的奶已经干瘪得挤不出来。
前来的客人有的瞪着眼,有的笑话他是一个愚蠢的人。
子死欲停置家中从前有位愚人,养育了七个儿子,其中一个先死掉了。
愚人这时见儿子已经死了,便想将他停置在家中,自己弃家到别处去。
旁人见了,就对他说:“生与死的境地不同,应当速速入殓了,运至远处去埋葬。
怎么能停放在家里,自己却欲弃家而去?”愚人当时听了这话,便想:倘若不可停放,定要葬掉的话,还须再杀掉一个儿子,担子两头,各放一个,这样才可稳顺地担到那儿去。
于是便再杀了一个儿子,挑到远处的林野之地葬掉了。
当时人们见了,不禁愕然,大大地嗤笑他,竟有这般闻所未闻的事情。
认人为兄从前有一个人,容貌端正,非常聪明,知识渊博并且很有钱财,在社会上很有地位,人人夸奖他。
那时有一个愚人,看到他如此出色,就对人说他是自己的哥哥。
之所以这样称呼他,是因为他有钱,在急需的时候,可以借用,所以称他为哥哥。
而看见他偿还欠账的时候,便又改口说“他不是自己的哥哥。
”旁人对他说:“你真是一个奸诈之人,为何在需要钱财时,就说他是哥哥,等到他负债时,就说他不是自己的哥哥?”愚人说:“我想得到他的钱财,才称他为兄长,他实际上并不是我的哥哥。
如果他欠了债,我就不称他是自己的哥哥。
”听了这番话的人,没有不耻笑他的。
1。
2018版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完美版

其实,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展示的不仅仅是成大事业、 大学问的人必走的人生三步曲,普通人,哪怕是想成就一点小事 业的人,何尝不经过这三步呢?“立志——奋斗——成功”,成 功者必不可少的三步。
)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必定,一定 )
既既 既. .复 与人 杀同驼乐(,亦…不…得之不后与人同忧)(
既然
)
既.又欲立王子职(
不久
)
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终究
)
卒夫 全卒.以 卒相.疲 为与病 上欢, 之,破卒 为.卒御 刎次狐 颈之疑 之(之 交众 (古(代军队终编于土制兵,一百)人)为卒 )
相关读物 《百喻经》六则
治学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成 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 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这三种境界说成“三种 之阶级”。并说:“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 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王 国维所引词句第一为晏殊《蝶恋花》,第二为柳永《蝶恋花》, 第三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佛经:梵语修多罗,华译为契经,即上契十方诸佛所说之理, 下契一切听经众生的根机,又是线义,即贯串佛所说的法和道理, 以免散失,为三藏之一。
三藏 又作三法藏。藏,梵语,意谓容器、谷仓、笼等。印度佛教 圣典之三种分类为:经藏、律藏、论藏。 经藏:意译契经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 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 律藏:意译调伏藏。佛所制定之律仪,能治众生之恶,调伏 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部类。 论藏:意译作对法藏。对佛典经义加以论议,化精简为详明, 以抉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而后人以殊胜之智 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论藏又称论部,与摩呾理迦 (意译作本母、论母)、优波提舍(意译作论议)具有密切之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学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成 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 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三境也。”
在《文学小言》一文中,王国维又把这三种境界说成“三种 之阶级”。并说:“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 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王 国维所引词句第一为晏殊《蝶恋花》,第二为柳永《蝶恋花》, 第三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3.文化常识 经
儒经:中国的学术传统相当久远。总结学术史的传统可以一 直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对于错综复杂的远古文化,孔子 率先从学术史角度,条分缕析,最后总结为‘六经’”。先秦“六经” 包括易、诗、书、礼、乐、春秋。“周易”为儒经之首。汉代, 《乐经》亡佚,只剩五经立于学官;唐代,出现十二经:《易经》 《诗经》《尚书》《礼》(包括《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包括《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后增加《论语》 《尔雅》《孝经》。宋明时期,加入《孟子》,定型为十三经。
)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古代主持礼仪的官)
以.其贵故( 连词,因为 )
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介词,用 )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介词,在
)
以夫赵夷王以.岂近以.,一则璧游之者故众欺(秦邪连(词,表介并词列,因为) )
请樊立哙太侧子其为盾王以.,撞以(.绝连秦词望,(表承连接词,表)目的 )
)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必定,一定 )
既既 既. .复 与人 杀同驼乐(,亦…不…得之不后与人同忧)(
既然
)
既.又欲立王子职(
不久
)
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终究
)
卒夫 全卒.以 卒相.疲 为与病 上欢, 之,破卒 为.卒御 刎次狐 颈之疑 之(之 交众 (古(代军队终编于土制兵,一百)人)为卒 )
佛经:梵语修多罗,华译为契经,即上契十方诸佛所说之理, 下契一切听经众生的根机,又是线义,即贯串佛所说的法和道理, 以免散失,为三藏之一。
三藏 又作三法藏。藏,梵语,意谓容器、谷仓、笼等。印度佛教 圣典之三种分类为:经藏、律藏、论藏。 经藏:意译契经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 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 律藏:意译调伏藏。佛所制定之律仪,能治众生之恶,调伏 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部类。 论藏:意译作对法藏。对佛典经义加以论议,化精简为详明, 以抉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而后人以殊胜之智 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论藏又称论部,与摩呾理迦 (意译作本母、论母)、优波提舍(意译作论议)具有密切之关系。
2.背景资料 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 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 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 受。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 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佛经的寓言譬喻影 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 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这一特色的著作。 佛教哲学,从本质上讲是唯心主义的,是不学的。但是, 含英咀华,弃除糟粕,我们还是能够从禅语中寻觅得一些人生智 慧的。
第一境界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应该登高望远,鸟瞰 路径,了解概貌,“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说:做学问成大事 业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的过程,“为伊消得 人憔悴”,就是说要像渴望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人 瘦带宽也不后悔。第三境界是说:经过反复追寻、研究,最终取 得了成功。
其实,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展示的不仅仅是成大事业、 大学问的人必走的人生三步曲,普通人,哪怕是想成就一点小事 业的人,何尝不经过这三步呢?“立志——奋斗——成功”,成 功者必不可少的三步。
五万兵难卒.合( 通“猝”,仓促,突然 )
诈现死相.( 伯乐学相.马(
样子
)
观察,审察 )
儿已薄禄相.( 容貌,相貌 )
相至 操于 虽幽 托暗 名昏 汉惑 相.而 ,无其物实以汉相 贼.之 也( (
帮助,辅助 丞相
) )
卒 杂相 然.与 相.欢 许, (表为示刎动颈作之偏交指(一方)互相
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表修饰 )
4.古今异义
(1)昔有愚人,至.于.①他.家.② ①古义: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②古义:_别__人__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他的家
自主学习
1.易误读字
庵.婆罗果( ān )
嗤.笑( chī )
敕.之( chì )
诣.市( yì )
2.通假字
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直,通“值” )
3.一词多义
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则,就
)
当我 料 当.大今 是王时当.士也一卒,一足商尝以君之佐(当.之项(王应乎该(在,抵正御在,)抵挡)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 是一部用寓言以申教诫的佛教经典。古天 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竺三藏法师 求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就是 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 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 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
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百喻经》全文两万 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 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说教部分的内容可以 大略分为几类:批判外道的邪见异说,剖析痴人愚行产生的原因, 训谕僧徒严守戒律、精勤修持,规劝世俗人及时行布施,解说某 些深奥的佛教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