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六单元 第27课 项脊轩志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六单元第27课项脊轩志3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六单元第27课项脊轩志3

(二)文化常识 1、项脊轩:
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2、旧南阁子也:
阁为我国传统楼房一种,其特点是四周开窗,供远眺、游憩、藏书或 供佛之用;或特指女子卧房。 宋朝以后称小屋为阁子,这与“室仅方 丈,可容一人居”相符。
3、室西连于中闺 :
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 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 卧室。
1565年(60岁)中进士 ,授长兴知县,仕 途上一直郁郁不得志。 1568年(63岁)任顺德府通判 1570年(65岁)任南京太仆寺丞 1571年(66岁)去世
• 一、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这是不好接受的; • 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
压力。 • 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
把小屋看作“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大哲学家海德格尔更 是以哲人的身份告诫我们“人诗意地栖息着”。他们或恬淡孤 高,或陶醉自然,都是诗意地栖居着。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 专门为书斋作记,作者又是何种情怀呢?让我们随着归有光的 笔走进他的项脊轩。
项脊轩志 归有光
学习目标
• 1.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间的感情发展变化 • 2.学习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运用细节传情的方法 • 3. 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两个好方法阅读和圈点。
旧时女子出嫁为“归”。
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整体感知
• 思考文章写了什么?
• 一…… • 二…… • 三……
•一 • 一间破屋
项脊轩
•二 两种情感
一喜一悲
•三 三个女人
先妣 先大母 亡妻
一间破屋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六单元第27课项脊轩志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六单元第27课项脊轩志
义:到处 今义:时常,经常 (3)古义:两次 今义: 又一次 (4)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回来
6.通假字 (1)以当南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母立于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手阖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当”通“挡”,挡住 (2)“而”通 “尔”,你 (3)“阖”通“合”,关闭
(3)已为墙,凡再.变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五年,吾妻来归.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义:一丈见方 今义:寺院住持 (2)古
项脊轩, 旧 南阁子也。室 仅方丈, 可容 一 人居。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
百年
老屋, 尘泥
渗漉 ,雨 泽 下注;
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面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
每 移 案, 顾
视无可置 者。又北向,不能得日,
每当移动书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
先大母婢也, 乳 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 西连 是我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
于中闺 ,先妣
尝 一至。妪 每 谓余曰:
和内室相连, 我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常常对我说:

2018高考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6课含解析

2018高考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6课含解析

2018高考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6课含解析6、26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项中,字形及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天伦逆旅琼筵(yàn)百代过客B.烟景阳春羽觞(chāng)浮生若梦C.俊秀雅怀幽赏秉烛夜游(bǐng)D.群季嘉咏醉月假我文章(jiǎ)【答案】C【解析】A项,“筵”读yán;B项,“觞”读shāng;D项,“嘉”应为“佳”。

2.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良有以也良:确实B.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逆:迎C.大块假我以文章大块:大面积D.古人秉烛夜游秉:拿着【答案】C【解析】大块:大自然。

3.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况阳春召我以烟景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大块假我以文章【答案】B【解析】A项,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B项,春天;C项,走投无路,陷入困境/生活贫困,经济困难;D项,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也泛指著作。

4.下列对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况阳春召我以烟景以:介词,拿,用B.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以:介词,凭借C.大块假我以文章以:介词,把D.开琼筵以坐花以:连词,表承接【答案】B【解析】以:名词,原因。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B.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C.群季俊秀,皆为惠连D.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答案】B【解析】B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

6.下列对“吾人咏歌,独惭康乐”中“独惭康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唯独使石崇感到羞愧B.谢朓独自感到羞愧C.只有我因不能和谢灵运相比而感到羞愧D.唯独使谢灵运感到羞愧【答案】C7.下列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A.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B.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C.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D.不有佳咏,何伸雅怀【答案】D【解析】骈句是一种讲求对仗的艺术,它要求文字对偶,重视声韵的和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六单元第27课项脊轩志2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六单元第27课项脊轩志2
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直写妻死后的伤 感,但我们从文章前后的对比中,自然能体会到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怀 念之情。二、三句写两年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 但复葺旧室,已全然没了当年的热情,平实的语言中,无限伤感溢于 言外。
做的怎样?
(3)借物抒情:文章到此,看似结束。可作者笔锋一转,又起波澜: 巧妙地以描写庭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来收束全篇。这看似随意的一 笔,却使文章余音缭绕,意蕴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 植也”,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 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 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作者明写树, 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找到窍门了吗?
【解析】 试题分析:刘禹锡的《陋室铭》是学生初中阶段学习的作品, 已经有些生疏了。本题意在通过这两篇题材相似的文章的比较, 复习旧有的知识,加深对新文章的理解;并引导学生体会虽然 两篇作品所表现的题材相似,但是由于作者的性格经历不同, 文章的体裁不同,写作目的不同,往往使得文章的主题和风格 有很大差异。
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 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 而又恢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 “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 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倾之,“持一象笏至”,曰:“他 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 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 家的老者的形象。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第27课项脊轩志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第27课项脊轩志

修葺前: 狭小、破旧、阴暗 多可喜 (承上)

脊 轩


修葺后: 明母
3、怀念祖母
1、回忆亡妻 补记
2、借树忆妻
思考: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文眼: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统帅全文,具有提纲挈领的 作用的一句话。它常常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本文文眼: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探究一: 1、一间书房。作者是怎样描写项脊轩前后变化的?由此可以看 出作者对书房怀有怎样的情感? 修葺前:狭小,破旧,阴暗 修葺后:不漏,明亮,雅致,幽静 对比手法,突出对书房的喜爱之情。
探究二: 2、两种情感。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探究三: 3、三个女人。文中回忆了与轩有关的哪三个女人?作者采 用什么方法描写她们的?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她们怎样的 感情?
妻 子也?”

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也。 作者的情感:怀念,愧疚
探究四: 4、此文在选材和描写上有什么独特之处?对我们的写 作有何启示? 选材:取材生活 描写:细节描写
归纳小结
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形散神聚。 2.细节描写生动传神,人物栩栩如生。 3.语言清淡朴素,不事雕琢而蕴满深情。
归纳整理
项脊轩志 明●归有光
新课导入
成语:衣锦还乡 请猜:一位明代作家 谜底: 归有光
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 号震川,明代昆山人,世 称“震川先生”。六十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 不得志。归有光博览群书,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风 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之为“今 之欧阳修”,善于通过一些琐事,来表现自己的深情。
重点实词 雨泽下注(名作状,向下;流) 室仅方丈(一丈见方) 庭中始为篱(起初) 而母立于兹(通“尔”,你的;这儿) 凡再变矣(两次) 桂影斑驳(错杂) 迨诸父异爨(及,等到 生火做饭 分家) 殆有神护者(大概)

【精编】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六单元第27课项脊轩志

【精编】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六单元第27课项脊轩志

第27课 项脊轩志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渗.漉(shèn) (2)修葺.(qì) (3)栏楯.(shǔn ) (4)偃.仰(y ǎn) (5)异爨.(cu àn) (6)先妣.(bǐ) (7)呱.呱而泣(ɡū) (8)以手阖.门(hé) (9)长号.(h áo) 二、文言基础知识梳理1.通假字而.母立于兹 通“尔”,你 2.古今异义(1)室仅方丈..古义:一丈见方。

今义: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寺院的住持。

(2)往往..而是 古义:到处。

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3)先.大母婢也 古义:去世。

今义:时间或次序在前的(跟“后”相对);表示某一行为或事件发生在前。

3.一词多义(1)顾⎩⎪⎨⎪⎧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反而 (2)稍⎩⎪⎨⎪⎧ 余稍.为修葺:稍微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公家给的粮食稍.出近之:逐渐,渐渐(3)置⎩⎪⎨⎪⎧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安置内外多置.小门墙:设置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4)去⎩⎪⎨⎪⎧比去.,以手阖门:离开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距离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除掉,去掉 (5)归⎩⎪⎨⎪⎧后五年,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回来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归附若水之归.海也:归聚,汇聚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 4.词类活用 (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向下。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名词作状语,向西。

(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名词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

(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亲手。

5.文言句式(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

(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读书于轩中)。

2018高考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7课含解析

2018高考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7课含解析

2018高考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7课含解析6、27项脊轩志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修葺/提纲挈领拮据/佶屈聱牙翘楚/翘首以待B.悭吝/草菅人命喘息/不揣冒昧蹊跷/另辟蹊径C.糟糠/沆瀣一气沮丧/含英咀华纰缪/未雨绸缪D.熨帖/钟灵毓秀瑕疵/睚眦必报伺候/伺机而动【答案】B【解析】A.qì/qiè,jié/jí,qiáo。

B.qiān/jiān,chuǎn/chuǎi,qī/xī。

C.kāng/hàng,jǔ,miù/móu。

D.yù,cī/zì,cì/sì。

2.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象芴枇杷亭亭如盖B.门扉斑驳喜不自胜C.渗漉逡巡珊珊来迟D.篱笆归宁逾疱而宴【答案】B3.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迨诸父异爨异爨:不同用一个灶头,意思是分了家。

B.往往而是往往:常常。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表示初成年,15岁。

D.余扃牖而居扃牖:关闭窗户。

【答案】B【解析】往往:到处。

4.下列各句中的“得”与“轩凡四遭火,得不焚”中“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又北向,不能得日B.吾得兄事之C.未得与项羽相见D.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答案】C【解析】C项与例句中的“得”都是“能够”之意。

A项,得到。

B项,必须,应该。

D项,得到。

5.下列画线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算而今重到须惊 B.寒水自碧C.中原北望气如山 D.借书满架【答案】C6.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C.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答案】C【解析】“乳”,名词做动词,喂奶,哺育;其余均为名词做状语。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妪,先大母婢也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A.两个“先”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B.两个“先”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C.两个“先”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D.两个“先”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答案】D【解析】先:以前;对已去世的人的尊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六单元第27课项脊轩志1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六单元第27课项脊轩志1

加点字
呱.呱而泣 阖. 象笏. 扃.牖
读音 ɡū hé hù jiōnɡ
3.解多义
先.妣尝一至
先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执经叩问
吾家读书久不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

之效.
斯用兵之效.也
东施效.颦
名词,对已经死去(尊长或祖先 等)的尊称 副词,率先
名词,前辈
动词,得到效果
名词,任务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那借书满架的场景,听着那偃仰啸歌的狂狷,感受着 那种被书拥挤着的幸福感,然后回忆着那充满淡淡忧郁但又美好甜蜜的过去,回 忆着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甜甜的微笑,沉浸在那种人人有之但又逐渐遗忘的回忆 的幸福之中!然后轻轻地哭泣,又轻轻地微笑!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冥然兀坐的神情,在那寂寂的庭阶前,学喂 食的少女,捋下袖子,挥手洒出谷子,引来那人至不去的小鸟。然后站在 那里静静地看着,注视着,融入这片静谧但又有着跳动旋律的院色之中, 等待那淡了、暗了的暮霭,等待夕阳西下,庭前花开花落的那一瞬。然 后脑中浮现小鸟珊珊可爱的神情,学小鸟在跳动的旋律中享受这份来 自大自然的和谐。
作者叙琐屑之事寄情,真切感人。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 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 乎?欲食乎?’”可谓平淡至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亲 切、多么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再如,对祖母的描写,一见面,老祖母 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诙 谐,贴切地传达出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之情。临去,一个轻轻关门 的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 殷切的期望。“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 至,但感人至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课项脊轩志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坚强、耿直的归有光
归有光出生时,家境已经衰败,八岁时丧母。

艰难的处境,衰败的家境,母爱的缺失,并没有无情地击垮一颗稚嫩的心,相反,归有光立志高远,发奋苦读。

破旧、狭小、昏暗的项脊轩也没有拘囿住那一颗成长的心,他‚稍为修葺‛,稍加改造,项脊轩便焕然一新,‚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项脊轩因此清静、优美。

就是在这里,归有光植下理想的种子,放飞了梦想。

所以,他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

如同陶渊明一样喜欢菊花,因而尽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如同苏轼一样喜欢竹子,因而才有‚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如同陆游一样热爱梅花,所以才吟唱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千古佳句。

充盈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得益于杂植之物,自然更得益于归有光的理想之帆。

总之,高雅的志趣、远大的追求、坚定的人格已经铸就。

所以说,归有光美化了项脊轩,项脊轩也历练了归有光。

,
贵和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赏读: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2.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林逋《省心录》
赏读:人要养成宽容的美德,能够宽谅他人无心之过,让人有改过向上的机会,这才是君子之行。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

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赏读:有道德的君子讲的是团结协作,而不是勾勾搭搭。

而那种没有道德的小人,却是勾勾搭搭,不讲团结,不顾大局。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
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也称震川先生,是明代故家人。

出生在一
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

嘉靖十九年(1540)
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

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
学徒众多。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
倭议》。

嘉靖四十四年(1565),他60岁始成进士,授湖州长兴县
(今浙江长兴县)知县。

他重视教化,治政廉明。

每逢处理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

当时长兴县内盗贼极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者,他用计擒获盗首,使狱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获释。

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专门管辖马政。

由大学士高拱、赵贞吉推荐,于隆庆四年(1570)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卒年六十六岁。

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

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造诣极深,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作品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2.背景简介
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

轩,小的房屋。

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

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

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

他的风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

此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预习作业
1.字音识记
①栏楯.( ) ②修葺.( ) ③扃牖
..( )
④象笏.( ) ⑤先妣.( ) ⑥渗漉
..( )
⑦异爨.( ) ⑧呱呱.( )
答案①shǔn ②qì③jiōnɡ yǒu ④hù⑤bǐ
⑥shèn lù⑦cuàn ⑧ɡū
2.古今异义
①室仅方丈
..,可容一人居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往往
..而是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③已为墙,凡再.变矣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④后五年,吾妻来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