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灌溉工具的进步三
筒车
六.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1. 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 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等于小农经济,并延续到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2)产生的条件: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1.中国农业的起源 2.农耕格局的形成:南稻北粟 3.中国原始农业的地位和影响 4.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1)作物(五谷)(2)家畜(六畜)
五谷








六 畜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2、土地兼并问题: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1)产生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面对这种情况,请你 为统治者想想办法, 该如何解决呢? (3)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国语· 晋语》




曲 辕

铁制农具
耦犁(二牛抬扛)
构 造 变 化
直 辕 犁 曲 辕 犁
特点: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 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 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 的基本定型 。
典型例题分析:
图一
图二
回答: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哪种方式更 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响?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人们用石刀、石斧砍伐树木,用石犁翻土耕种;用耒耜碎土,用石锄收获。

②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在农业上很少使用。

木制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③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盛行二牛抬杠的耦犁法(赵过发明),朝一个方向翻土的犁壁出现。

出现播种工具耧车;⑤东汉: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使用一牛挽犁。

铁犁牛耕在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⑥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可以调节犁耕深浅的犁评),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为后世沿用。

古代耕作方式演变:“刀耕火种”铁犁牛耕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1)生产工具:①战国:铁犁;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犁壁,耧车——播种工具;③隋唐:江东地区曲辕犁(标志着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2)耕作方法:①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

②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是垄作法的发展)。

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是一种精耕细作技术。

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

通过耙耱,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3)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后一年两熟(或三熟),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4)水利工程:①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促进了四川盆地农业发展。

水工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

②汉代的漕渠、白渠、龙首渠(基本在陕西境内。

修建龙首渠时,其间一段高山黄土,采用井渠施工法,开隧洞竖井施工的先河;后来传至西北地区,称坎儿井;坎儿井能有效地防止地表水的渗漏和蒸发)即汉代关中人民创造的井渠。

(5)灌溉工具:①三国时期:曹魏马钧发明了翻车;(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使用人力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业起源:起源早,领先世界;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 (4)耕作技术: 精耕细作; (5)基本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6)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
1、 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右 侧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 ( )
你我好比鸳鸯鸟
该戏词反映了什么经济形态? 比翼双飞在人间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
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 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 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春秋时期:垄作法 (2)西汉时: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 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魏晋以后到今天,基本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一、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耕作制度的发展
(1)两汉: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一年两熟制(稻麦轮 作),一年三熟制
★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江浙 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众李冰及 其子率修建,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 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

井渠法
坎儿井起源于

2000年前的汉代。特

点是利用地面坡度引 取地下水自流灌溉。

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
——
法开渠的问题,又能
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

程中的蒸发和渗漏。 该法很快就推广到甘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

4)评价 积极:生活安定, 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封建社会形成和 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
①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很难扩大再生产,也会逐渐阻碍社会分工和 交换经济的发展。
②很难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③造成环境恶化
3、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
(1)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 形成原因:(即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四、 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 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 代专制王朝沿用。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2.原因、目的:
(1)根本原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主要原因:巩固封建统治。 (1)直接目的:确保赋税和兵役徭役的征派。 (2)根本目的: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统治
②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 扩大。
③商品经济一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一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 “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④明朝中后期的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萌芽。 ⑤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 发生变化。
古代对外贸易的启示:
纺织原料:麻——丝——棉 棉纺织 技术
农 耕 时 代 的 手 工 业
陶瓷
烧陶——人类共有 商周原始青瓷 东汉成熟 隋唐: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宋代:景德镇为“瓷都”地方瓷窑体系 制瓷 宋代五大官窑 清代:粉彩、珐琅彩
官私手工 业的消长
官营 手工 业 私营 手工 业
主导地位:西周——明前期 优缺点:资金雄厚、规模大;缺乏 竞争、产品质量低劣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重 视 农 业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农民是整个经济系统的核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农业经济的特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农业为主导: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农业生产,人们大多从事农业活动,并以此为生。

农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基础。

2. 自给自足:古代中国由于交通不便,地域辽阔,各地资源有限,所以农业生产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少量的农产品才能用于交换。

这种自给自足的特点影响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3. 重视水利:古代中国重视水利建设,大力开发水资源,例如修建灌溉系统、水利工程等,以保证农田的灌溉和灌溉。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田的产量,还可以有效防止旱涝灾害的发生。

4. 经济区域分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工。

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北方是小麦和谷物的主要产区,这种区域分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的交流。

二、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1. 原始农业时期:原始社会是中国农业经济的起点,人们开始采集和种植农作物,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农业生产。

2. 农业生产力的进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和工具也在不断改进。

铁器、种田套、犁等农具的使用,使得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

3. 农业经济的繁荣:从汉朝到唐朝,中国的农业经济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时期,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相辅相成,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4. 农业经济的衰退:随着宋朝以后,中国的农业经济逐渐衰退。

人口增长导致农田的扩张,土地的争夺激烈,同时政治和经济的变革也对农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农业经济对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稳定: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为社会的稳定提供了基础,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减少了社会动荡的因素。

高中历史必修二:1-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高中历史必修二:1-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 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 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赋税: 田亩税、人头税、杂税、附 加税、临时性的征收 (秦始皇“泰半之赋”) 沉重的赋 水利、交通、国防、城市、 税和力役 徭役: 宫室、陵墓等工程建设 兵役: 征战、戍边、守地
古神 代农 中氏 国在 农神 业话 的传 地说 位中 如的 何地 ?位 说 明 了
阅读课本,找一找: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①耕作方式的演进,生产工具的革新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②水利事业的发展
阅读课本,找一找: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zxxkw
①贫者无立锥之地 (土地兼并严重)
②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耕作方式的演进:




远 古
刀耕火种 (火耕)
古 代
以牛田 (铁犁牛耕)
生产工具的革新:
磨制石斧
石锄
骨耜
春秋战国铁农具
汉曲柄锄
汉代大镰
西汉耧车——世界上最早的播种机
西汉耦犁
东汉一牛挽犁
zxxkw
唐代曲辕犁
“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 没有革命性的进步”,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 农业经济
威远中学 彭义 学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名人 中国农业的始祖 肩披树叶, 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 名片 神农氏
头生双角, 占主导地位,是最基本的 (炎帝) 手捧五谷。
经济形式。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态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态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态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已经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农业经济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起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

人们只种植一些粮食和蔬菜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交换活动很少。

这个阶段的农业经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人力劳动,生产效率较低。

三、封建经济的农业生产方式随着封建制度的出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进入了封建经济的农业生产方式阶段。

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农民则无地可种。

农民被迫成为地主的佃农,给地主交纳租税。

这种经济形态下,农民的生产力受到了严重压制,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四、水利灌溉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水利灌溉的发展。

水利灌溉的出现,使得农田的灌溉得以改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此外,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为农田的改良和土地的开垦提供了便利,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农业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进步。

古代农民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发展出了许多有效的农业技术,如耕种工具的改进、种植技术的提高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农产品的产量也得到了提升。

六、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北方地区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为主,而南方地区则以种植稻米、茶叶等为主。

这种区域差异主要是由于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的差异所致。

不同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七、农业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城市经济与农业经济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城市经济依赖农业经济提供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而农业经济则需要城市经济提供的工具、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

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八、农业税收与财政收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与财政收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征收农民的租税作为财政收入。

1.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1.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具体状况
1、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⑴中国农业起源: 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⑵生产工具: 石刀、石斧、石犁
⑶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 ①概念:
刀耕火种
先用石刀、石斧把大树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
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②弊端:
土地利用率不高,人民频繁迁徙
③生产工具相对简单,技术革新缓慢,心理上极易满足 (落后性) ④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产品主要不面向市场 (自足性,或称“稳定性”)
⑤负担沉重,缺乏必要的积累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脆弱性)
二、小农经济
6、影响:
①积极性:
a经济:在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政治:利于确保封建王朝赋役来源,促进政权巩固和社 会稳定;
★生产工具中青铜农具较少原因: ①青铜器多用于礼器和贵族生活用品,是贵族权力和 地位的象征; ②青铜器较珍贵
⑵耕作技术:
已懂得排水、除草、沤肥、治虫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具体状况
2、石器锄耕的商周农业:
⑶农作物: 粟、稻、黍、稷、麦(五谷)、桑、麻等
⑷土地制度: 井田制
⑸经营方式: 劳动者集体耕作
c科技:促进了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科技的发展;
d思想:造就了农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注重孝
道、重视邻里和睦的伦理观念
二、小农经济
6、影响:
②消极性: a十分脆弱,难以应对天灾、战乱、瘟疫和沉重的赋役负担,易导 致阶级矛盾激化;(政治) b具有封闭性、落后性,阻碍了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资本 主义萌芽的发展,是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 源,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也是阻碍近代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 c随着土地兼并和人口的增加,土地会过度开垦,这就给生态环境 带来负面影响;(社会) d助长了重男轻女的思想,也造就了农民自私、狭隘、保守的心理 性格;(思想) e影响技术革新,使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突破,发展不成近 代科技(科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食 常衣 开 支 祭祀等仪式
2300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 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 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4918 据战国比例推算
2732 同上 300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一、古代中国农业
(08年广东卷)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徭役沉重
贫者无立锥之地 土地兼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一、古代中国农业
四、重点难点问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黄梅戏《天仙配》
2、根据歌词总结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组织方式: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2)经营方法: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 (3)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经济类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 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而牛郎织女的传 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这主要是指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 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一、古代中国农业
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缓慢发展的基本保障
大禹
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 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战国
都江堰 (李冰) / 郑国渠(郑国)
汉代 井渠法 / 治理黄河(王景)
唐代 明代
渠堰使 灌排工具改进
悯农诗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你如何解读 古代农民的 生活境况?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
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
的基本定型 。
农耕技术的发展与推广
春秋战国 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
没汉有代“革长命期性耦铁以制犁的来农等进,具牛步数耕中”量技国,大术的这大逐农是超渐业为过普耕前及什作代全么技国呢,术?
东汉 出现一牛挽犁,并推广到偏远地区 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小农户个体经营…… 农耕技术的进步,使农产品的亩产量有所提高
四、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四、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战国水利工程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郑国渠:前246 年,嬴政采纳 韩国人郑国的 建议开凿。全 长300余里,灌 溉面积达18万 公顷,成为我 国古代最大的 一条灌溉渠道。
四、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2、汉代的井渠法
坎儿井是与万里长城、 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 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 下水利灌溉工程。
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一、古代中国农业
(08年广东卷)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项目
数量 备注
收入 粮食
8500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支 赋 田租(上缴实 283 同上

物)
算赋和口赋 406 (上缴货币)
役 兵役和徭役
古代翻车
翻 车 复 原 图
筒 车 复 原 图
人力和水力
水力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 匝未停。禾苗待我灌醉”
——唐《调笑令》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一、古代中国农业
中国古代水利灌溉工具的现代应用:
靠着老祖宗留下来的一座筒车,江西南康市龙岭镇下 棚、邱边等几个村的上千亩农田就能四季免费灌溉。
A.郑国渠 C.六辅渠
B.都江堰 D.灵渠
3.唐代均田制规定:成年男子授口份田八十 亩,死后由政府收回,除非地广人稀的地区, 不得过限占田。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当时可能存在着土地国家所有制 B.均田制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平均地权” D.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土地与劳动者分离的问题
问题 :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 支出的差额?
含有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8500-283-406-2300-4918-2732-300= -2439
不含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8500-283-406-4918-2732-300= -139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一、古代中国农业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 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名名占人 片主农导业地在位中,中国国是(古农神炎最代业农帝基的氏经)始本济祖的中 经济形式。 性别:男
出生年月:远古
家庭住址:山洞
原始社会 ——夏商周
春秋战国开始
打制石器
汉曲柄锄
青 铜 铲
骨器
汉 代 铁 镰 汉代铁战铧国铁口犁
磨制石器
西汉赵过推广播种工 具耧车。
耧车是将开沟和播种 结合在一起的专用播种 机。一次可播三行。一 人一牛,“日种一顷”, 功效提高十几倍。耧车 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
西汉耧车——世界上最早的播种机
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 木制成,可用脚踏和手摇。 它即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 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
四、重点难点问题: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 (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简表:)
时期
国别与出处
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
秦朝
10倍或十几倍
6世纪
中国 《齐民要术》
粟:24-200倍 麦:44-200倍
公元前27年- 罗马时代
4-5倍
476年
《克洛米拉农书》
13世纪
英国《亨利农书》 3倍
以上图表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土地兼并严重)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1、传统社会的基本土地所有制是什么? 地主土地所有制 小农土地所有制
2、材料反映了经济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土地兼并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土地兼并严重)
土地兼并会导致怎样的社会问题?
1、阻碍古代传统农业的发展
1.孔子的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牛,名 犁,由此得出的历史结论确切的是
A、孔子有教无类,学生多是贫家子弟 B、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学生参加农业劳动 C、春秋人物多取贱名 D、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可能已有牛耕
2.某学生搜集和探究古代传说,有一个 传说提到:二郎神是秦国李冰的次子, 因与父亲一起修筑水利工程、造福一方 而受到人们建庙崇拜。那他们父子修筑 的工程问题 :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 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 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1)维持基本的家庭生活需要,农妇夜织可以解决全 家穿衣问题,并节省在穿衣方面的用钱; (2)换取粮食,用农妇夜织的物品换取一定数量的粮 食,补充自己家吃饭或上缴实物的不足。 (3)把农妇夜织的各种织物拿到市场上去销售,卖得 货币,缴纳国家的税赋。
泰半之赋
秦代收“泰半之赋 ”,使“男子力耕不足
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人民只能,衣牛 马之衣,食犬彘(猪)之食。”
找一找
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刀耕火种”到“以牛 田”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耕作方式的演进 生产工具的革新
水利事业的发展
不利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泰半之赋
赋税沉重
沉重的力役
主要 事迹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 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 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 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 之‘神农氏’。——《白虎通义》
古神 代农 中氏 国在 农神 业话 的传 地说 位中 如的 何地 ?位
说 明 了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
田1、”农具的革新和演变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2、耕作方式的进步
骨耜 石 斧
唐 曲辕犁
铁制农具
东汉耦犁(二牛抬扛)
一牛“挽耦犁犁的”犁:耕俗,称“始二于牛东抬汉杠,”至,今一沿种牛用耕……
一、古代中国农业 / 农具的发展变化
仔细观察曲辕犁有哪些特点:
耦犁
曲辕犁示意图
特点: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会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2、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
自 土地耕兼农并是导国致家自各耕种农赋大税量徭统破役产的治,主者使要和国承家担农丧者民失,针收对入来源。 3、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土地兼并严重分别
方(到法1中)央:土集地改权兼的革并加田的强膨制;胀(导2致)作力地无数方出?小豪了结农强什果破势么如产力,壮样何导大的?致,努阶影级响 矛盾激化农,引民发起农义民起义。
坎儿井是一种特殊的 水源,古称“井渠”。 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 史,是干旱地取用地下水 的一种渠道,主要分布在 新疆东部博格达山南麓的 吐鲁番和哈密两个地区。
四、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3、黄河的治理
东 汉 王 景
黄河在河套平原
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69年, 汉明帝任用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筹 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这次治河使桀骜不 逊的黄河安流将近800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