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美国外交传统中的非殖民化思想_孙建党
试论1960年代美国现代化外交理论的理想主义色彩与现实主义困境

第37卷V01.37第1期NO.1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ENANNORMALUNIVERSITY2010年1月Jan.2010试论1960年代美国现代化外交理论的理想主义色彩与现实主义困境高健,程婷婷(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摘要:现代化理论是冷战背景下肯尼迪一约翰逊政府外交政策的核心理念之一。
作为一种极富理想主义色彩的外交思想,现代化理论是美国冷战期间外交战略规划的关键环节之一。
自由国际主义与现实主义在规划美国外交政策的过程中存在着本质差别,而现代化理论正是传承了美国外交中自威尔逊主义以降的自由国际主义的基本理念。
现代化理论成为肯尼迪政府外交政策的重要思想有其必然性与可行性,其在美国外交实践中日益边缘化的命运充分说明美国外交政策作为一种看似正义的理论表达,完全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的实用本质。
关键词:自由国际主义;现代化理论f肯尼迪一约翰逊政府;冷战思维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59(2010)01一0194一04作者简介:高健(1976一),上海人,上海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讲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政治思想史、美国社会与文化。
现代化理论是冷战背景下肯尼迪一约翰逊政府外交政策的核心理论。
正如学者MichaelLatham所言,当肯尼迪步入白宫的时候,现代化理论就以一种极其鲜明的方式开始改造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了,成为美国冷战期间战略规划的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1]30。
近十年来,我国史学界对冷战时期肯尼迪一约翰逊政府的现代化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牛可尤其对这一时期美国外交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入挖掘。
然而,纵观国内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是基本停留在局部的历史介绍与个别单一问题的细节探讨上,关于现代化理论的本质及其最终失败的原因还远未进行深入的探讨。
在美国历史传统中,依据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天然屏障寻求自我发展的“孤立主义”一直是美国外交的核心理念,尽管威尔逊政府在一战结束后提出富有理想主义的解决国际争端的十四点主张,但是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又一次将美国拉回到孤立主义的立场[2】307q12。
论述美国特色之大国外交

论述美国特色之大国外交
美国以其独特的外交政策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个大国,美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并在全球事务中展示了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美国的特色之一是其全球影响力。
美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而且在经济、科技和文化方面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美国通过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能够在国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对其他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美国的外交政策以捍卫其国家利益为中心。
___坚持采取符合其国家利益的外交政策,并努力通过各种渠道来维护和促进其国家安全和繁荣。
这种特色使美国在与其他国家打交道时能够表现出坚定和果断的态度。
另外,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还倡导自由、民主和人权等价值观。
作为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美国一直致力于在国际舞台上推动这些价值观的普及和维护。
美国常常通过发表公开演讲、签署国际法约和参与多边机构等方式来表达其对自由和人权的承诺。
最后,美国在外交事务中也注重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尽管美国在一些地区存在矛盾和竞争,但美国也意识到合作对于解决全球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美国通常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机制,与其他国家建立互信,寻求共同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美国的外交政策具有其独特的特色。
通过全球影响力、捍卫国家利益、倡导价值观和拥抱合作,美国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特点使美国的大国外交与众不同,也塑造了美国作为世界强国的形象。
2024年高考历史预测密卷一卷—江苏(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预测密卷一卷—江苏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图为新石器时代文化系统中心示意图。
该图说明( )A.中原地区生产力水平最发达B.华夏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C.新石器时代南北方交流密切D.长江、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2.《汉书·刑法志》中载,文帝时“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
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
吏安其官,民乐其业……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
这说明汉朝统治者( )A.倡导“以德治国”B.代表广大平民阶层C.否定了法律的作用D.推崇休养生息政策3.下表为北魏时期的部分墓志(节选)。
这反映了当时( )C.南北文化差距缩小D.孝文帝改制取得成功4.宋代《宋刑统》规定,“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
大理寺也规定,“辄将粪土、瓦砾等抛入新开运河者,杖八十科断”。
这说明宋代( )A.法律细密实行轻罪重罚B.政府重视环境治理C.运河拥堵造成航运不畅D.城市社会矛盾尖锐5.明代顾炎武指出“夫辟官、在政、理财、治军,郡县之四权也,而今皆不得专之……是以言在事,而事权不在郡县,言兴利而利权不在郡县,言治兵而兵权不在郡县,尚何以复论其富国裕民之道也哉!”这表明顾炎武主张( )A.适当扩大地方权力B.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C.提高基层组织地位D.完善官员的选拔和管理6.洋务派本身是当时封建统治集团中的当权派和实力派,事实上大大减少了封建传统势力的阻碍,在他们的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使用新式机器、雇佣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进行生产、已带有若干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同时也替后起的民族资本开辟道路。
材料意在强调洋务运动( )A.未受到封建势力阻碍B.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推动新旧势力的合流D.培养了近代生产技术人才7.1918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下辖的中央观象台依据国际标准时区制度,将全国规划为五个时区,并以东经120°为标准经线,以“世界标准时间”为题编入1919年以后的《中华民国历书》。
美国科技公共外交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科技公共外交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姚啸林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而科技是决定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一环㊂美国为巩固其科技霸权,积极开展科技外交,以便在大国竞争中获得优势㊂在中美竞争激烈㊁双边关系急剧恶化的当下,研究美国为巩固其科技霸权如何进行科技领域公共外交实践的特征,对于我国优化科技外交的途径和方法㊁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乃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㊂为应对美国的科技公共外交战略,建议中国加快制定中国科技公共外交战略,建立和加强外事部门科技咨询网络,并加入已有的全球性政府科学咨询网络㊂美国科技公共外交政策的历史源流美国科技公共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最早始于冷战时期㊂美国科技外交网络的第一个科技办公室于1947年在美国驻英国大使馆成立㊂1950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布了第一个关于在国外收集科学信息的指令,在美国驻西方国家大使馆内建立了科技专员网络㊂96科技公共外交在美国外交政策话语中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冷战结束后㊂随着国际格局进入 单极时刻 ,将科技与外交结合起来成为美国巩固其超级大国地位的手段之一㊂1993年,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简称NSTC)根据行政命令成立,其四大职能目的之一便是 进一步推进国际科技合作 ㊂1999年,国家研究委员会发布了研究报告‘增强对外政策中科学㊁技术㊁卫生等领域的全面深入了解:美国国务院的首要任务“,其中首次提出了科技外交这一术语㊂2000年,美国国务院发布了报告‘科学和外交政策:国务院的作用“,规划了国务院在机构设置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科技外交的举措;美国国务卿玛德琳㊃K.奥尔布赖特(Madeleine K.Albright)发布了备忘录附件‘科学与外交:加强面向21世纪的外交工作“㊂根据国家科学院的建议,国务卿科学技术顾问这一职位于2000年产生,并于同年通过立法编入法典㊂科学顾问可以直接接触国务院高层,并能够利用美国科学和工程界的大量技术资源,以确保美国的外交政策能够以证据为依据㊂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促使美国政府再次重视科学外交㊁跨境科学技术交流的诱因㊂当年7月,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成立科学外交中心,其宗旨是以科学和科技合作为手段,促进国际间的相互理解和共同繁荣,尤其重视与 敌对国家 如古巴㊁朝鲜㊁叙利亚等国的科技外交㊂2009年,美国众议院提交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法案(HR1736),该法案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下面重建了一个负责协调联邦政府的科学外交活动委员会㊂同时,通过提升‘2009年STEM教育协调法案“(HR1709),该法案提升了NSTC现有委员会的地位,以协调包括美国航天航空局(NASA)㊁能源部㊁国防部和教育部等政府机构在内的科学㊁技术㊁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活动㊂07美国科技公共外交的演变及概念框架2008年之后,美国开始系统性地产生 科技公共外交 的概念框架㊂美国的科技公共外交战略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演变㊂第一阶段始于2008年,当时美国国家科学理事会发布了‘国际科学与工程伙伴关系“㊂2008 2018年,美国处在 后单极时刻 ,在这期间美国的科技公共外交以 向善 为核心㊂第二阶段的科技公共外交转向始于2017年,科技公共外交战略成为美国大国竞争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美国科技公共外交转而强调国家利益的维护㊂在这一时期,美国的主要做法是构建多层次科技联盟,加强与盟友和友好国家的合作,通过 友岸外包 等战略重塑供应链,增强技术管制,通过争夺科技规范和准则制定权来削弱对手㊁维持美国的科技霸权地位㊂2010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和英国皇家学会联合举办会议,发布了‘科技外交新前沿:应对不断变化的权力平衡“㊂报告认为尽管 科技外交 仍是一个不稳定的概念,但可以被有效地应用于科学㊁技术和创新三个相关领域㊂其作用是:通过科学建议为外交政策目标提供信息(外交中的科学);促进国际科学合作(外交促进科学);利用科学合作改善国家间的国际关系(科学促进外交)㊂这一科学的公共外交分类法如今已被广泛使用㊂2012年,美国国务卿前科学技术顾问㊁国际政府科学咨询网络(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Governmental Science Advice,简称INGSA)科学外交工作组主席沃恩㊃图尔基安(Vaughan Turekian)在社论中提出,国家希望通过科学来实现科学外交的部分或全部三个 E :表达(express)国家实力或影响力㊁为决策者提供(equip)支持政策的信息以及加强(enhance)双17边和多边关系㊂自2018年开始,在将中国确定为主要竞争对手的指导思想下,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科技外交官提出了更加功利主义㊁强调国家利益的新概念框架㊂2018年,美国㊁英国㊁日本㊁新西兰四国的外交科技顾问联名发表题为‘科技外交:来自内部务实的视角“的文章,提出了第二个科技公共外交的概念框架,界定了科技外交的三个新内涵:旨在直接促进一国国民需求的行动(运用软实力㊁国家安全和应急响应㊁经济增长㊁国家层面科技创新等);旨在解决跨境利益的行动(跨国界生态系统和资源管理);旨在满足全球需求和挑战的行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等跨国界共同挑战㊁未受国家监管的空间)㊂根据上述‘科技外交:来自内部务实的视角“一文,科学外交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㊂一㊁国家需求:(1)话语权/影响力/软实力/声誉:第二轨外交;双边关系;力量投射;发展援助;(2)安全:危机㊁紧急情况㊁灾难;条约的技术方面;威胁(例如网络);(3)经济:贸易;创新;标准和定义;(4)国家需求和能力:技术能力;获取专有技术㊁知识;国内科技创新发展㊂二㊁跨越国界的共同利益:(1)资源:跨界/区域问题;(2)标准和定义;(3)共享技术服务;(4)危机和灾害管理;(5)新技术的社会许可;(6)大科学㊂三㊁全球利益:(1)跨国界的共同挑战(如可持续发展目标);(2)不受监管的空间㊂2019年11月,‘科学与外交“杂志主编E㊃威廉㊃科尔格拉齐尔(E. William Colglazier)在世界科学论坛的 科学外交20年 主题演讲中表示,未来科学公共外交发挥重要作用的五个领域是:(1)推进军备控制条约,防止国家和恐怖分子可以使用的危险新技术扩散;(2)促进围绕快速技术27发展可能对社会产生的破坏性影响展开对话;(3)与关系疏远和冲突的国家维持沟通渠道;(4)加快实现全球目标,特别是全球环境目标;(5)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㊂另外,美国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科学与外交中心等更偏科学性机构的文章中所反映出来的倾向,则更注重在外交中加入科学性,或是让外交服务于科学㊂2022年8月3日,美国任命了网络空间和数字政策特使(U.S.Ambassador-at-Large for Cyberspace and Digital Policy)㊂在任命书中,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提及设立该科技公共外交领域特使职位的目标:一是加强负责任的国家行为框架,惩罚恶意藏匿网络犯罪组织的国家㊂二是促进公平竞争的全球数字经济,以及网络治理的开放透明的标准和多利益相关㊂三是推进数字自由和包容,对抗数字威权主义㊂2023年3月,美国智库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 发布的报告‘新的美国技术外交政策“指出,美国应建立一个技术工作组来协调科技行动,它将像国际能源署㊁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一样运作,以实现步调一致的科技垄断㊂美国的科技公共外交实践随着国际科学和技术合作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之一,美国科技公共外交的主要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㊂其一,美国政府致力于在美国国务院内部加强科技与外交的直接联系,促进 政府科技化 和 科技政府化 ㊂从政府机构职能来看,美国科学院制订政治科学和技术奖学金计划,以培训美国政府行政部门的成员,而美国的科学外交战略则侧重于促进公共和私人部门组织普遍参与科技事务㊂37其二,美国通过外交渠道促进科技合作㊂如美国与其他国家签署双边科技合作协议,推动科学家间的交流㊁合作项目和联合研究㊂美国发起了一系列科技外交倡议,一方面不断将科技研究人员纳入驻外使馆和其他外事部门活动中,另一方面吸引国外优秀科技人才赴美工作㊂例如,全球科技创新倡议㊁杰斐逊科学奖学金计划㊁大使馆科学研究员计划㊁科学特使计划等㊂每年,这些项目都会为美国主要外交政策机构提供30 40名博士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网络来推进外交政策优先问题,包括跨地理区域的问题,如气候变化㊁核安全和农业以及建立双边和区域科技合作㊂其三,美国通过构建国际科技合作机构和项目打造 小圈子 ,影响国际科技外交议题㊂2016年,美国㊁日本㊁新西兰㊁英国联合成立外交部门科技咨询网络(Foreign Ministries S&T Advice Network,以下简称FMSTAN),这是一个由在各国外交部工作的科学顾问组成的全球网络㊂该网络仅采取邀请制,打造了一个封闭的小圈子㊂FMSTAN也会与其友好组织 欧盟外交部科学外交协调员 (Science Diplomacy Coordinators in EU Ministries of Foreign Affairs)等合作召开混合成员会议,例如在俄乌战争开始后半个月,双方便召开了混合会议进行讨论㊂可见,美国推动类似机构和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塑造其他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外交话语㊁实践和议题㊂又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与其他国家的科技机构合作,支持跨国科研项目和合作研究㊂在技术方面组织国际会议,通过学术交流和研究项目等,倡导美国在技术标准的垄断㊁在技术政策上和其盟国的统一,以阻止中国技术反超㊂另外,美国也通过国际交流协议和项目笼络国际科技人才㊂比如,美国的国际交流项目如富布赖特奖学金和洛夫洛斯奖学金等,支持外国科学家在美国进行研究和学习,吸引了许多优秀科学家来到美国㊂47其四,美国通过社会化媒体影响国内外公众认同本国科技政策㊂2002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2002年电子政府法案“,推动加强 电子政府 (E-Government)建设,同年建立的电子外交小组(Taskforce on E-di-plomacy)于次年改为电子外交办公室,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开展公共外交㊂2009年奥巴马上台后,白宫㊁国务院㊁驻外使领馆㊁驻外使团和外交人员都纷纷开设社交媒体账户㊂另外,美国推行 互联网自由 ,渲染中国的 网络威胁 ㊂2010年,希拉里发表演讲称美国将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访问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优先点㊂次年美国推出‘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正式将 互联网自由 政策化㊂美国在对其国内互联网持续管控的同时,积极向其他互联网管控的国家施压,并增加拨款资助开发翻墙技术㊂我国应对美国科技公共外交战略的对策建议加快制定中国科技公共外交顶层战略㊂尽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纲要“对促进科技开放合作做出了一系列规划,尤其指出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㊁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但是国际科技合作仍然不等同于科技公共外交㊂前者的目标是围绕科技进行国际合作,而后者的目标是以科技为核心和主体进行外交㊂目前,美国对华关系以竞争为主㊁中美科技交流遭遇重大冰封期;另外,我国的科技实力已有长足进步,已为科技公共外交奠定了坚实基础,鉴于此,建议总体战略目标可以从科技合作转为科技外交,加强科技公共外交框架的战略性㊁人员队伍的外交性,以增进对国家科技安全的维护㊁巩固正常交流渠道㊁拓宽新渠道,在需要的时机和场合同美国科技公共外交进行直接的竞争甚至斗争㊂加强政府科技咨询网络㊂尽管我国有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来为国家重57大科技决策提供参考,但事实上,在诸如武器开发的传统国家安全议题范围之外,诸多话题都应有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参与㊂然而,外交政策制定往往过于关注传统国家安全问题,而搁置了需要具有科学视野才能关注到的更新颖或更长期的问题,科学家并不被视为外交制定中的宝贵资源㊂同时,在混合战争威胁日益严峻的今天,仍缺乏向科学专业人士就我国面临的混合威胁(例如,电信㊁能源和关键基础设施发展的武器化)进行定期咨询的机制㊂考虑到这些挑战,我国应使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政策规划,以便改善政策方向判断及现实落地的可能性㊂国家科学的公共外交政策制定将受益于政府以外的国家组织(如智囊团㊁协会和科学院)对战略的外部思考㊂建立外事部门科技咨询网络㊂我国仍然缺乏在外交领域的科技资讯相关机制㊂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设置科技顾问和科技资讯网络等实践,加强外交官队伍中科技官员岗位的数量和职权范围,构建我国自己的外交科技资讯网络,并有效联络科学界和企业界,以形成有效的科技服务于外交的能力㊂我国可通过轮岗或提供研究资金的方式增加外交部门短期科学家的数量,在发掘科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使科学界熟悉重要的外交政策考虑因素,从而提高外交部在科技问题上的知识水平,同时也使外交政策和科学界相互促进㊂简单来说,不能只在国家做重大决策时才咨询专家,而应让科学家全程参与广泛的国内及外事政策制定过程,让科学和外交人员建立伙伴关系和技能分享培训机制,从而为外交增加科学视野,促进新的跨学科政策制定过程㊂考虑加入已有全球性政府科学咨询网络㊂虽然美国为护持其科技霸权,建立了一系列相应国际网络,但仍有一些网络是全球性㊁中立性的㊂例如,国际政府科学咨询网络(INGSA)隶属于国际科学理事会,是一个跨全球不同科学咨询组织和国家系统进行政策交流㊁能力建设和研究的协作平台㊂67该网络旨在加强全球科学与政策的互动,以提高在国家以下㊁国家和跨国层面制定循证政策的潜力㊂再比如,由各国政府㊁联合国和学术界共同建立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㊂对于这样的全球性㊁中立性组织,我国应积极加入并在其中发挥作用,正如我国在过去50余年间不断扩大在联合国服务的人员队伍,遂在其中逐渐发挥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力㊂姚啸林: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美国在战后东南亚非殖民化过程中的政策

2005年第2期南洋问题研究No.2 2005 (总第122期)SOUTHEAST ASIAN AFFAIRS General No.122美国在战后东南亚非殖民化过程中的政策 孙建党(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071) 摘 要:非殖民化是战后美国对东南亚政策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战期间,美国试图为东南亚殖民地区设计非殖民化的道路。
然而,战后复杂的国际政治现实使美国在非殖民化问题上趋于保守,基于全球战略及其建立世界经济体系目标的考虑,美国在东南亚非殖民化过程中的政策变得灵活而现实。
战后美国决策层未能真正理解东南亚殖民地民族自决以及更深层次的非殖民化的历史动力,其现实主义政策直接影响到了后殖民时代美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关键词:美国; 东南亚; 殖民政策; 非殖民化; 殖民主义 中图分类号:D8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56(2005)02-0016-08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在分析非殖民化(英文Decolonization或Decolonisation )动因的国际因素时,常常涉及美国的反殖民主义立场及其作为世界大国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其中评价褒贬不一。
本文试图以非殖民化问题为切入点,来考察20世纪40至50年代美国对东南亚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揭示出这一时期美国关于非殖民化的基本立场及其深层动因。
一、美国在东南亚非殖民化过程中的基本政策及变化 东南亚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通过占领菲律宾把其势力扩张到远东地区。
但在二战以前,美国的全球利益及其在世界事务中的参与程度尚受到局限,因此除菲律宾外,美国在该地区基本是间接地从欧洲的殖民体系中获得部分商业利益。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卷入太平洋战争,东南亚逐渐受到美国决策者的关注。
到二战结束时,美国确立了其全球霸权地位,在东南亚的经济复兴以及政治秩序构建过程中,美国无疑已经成为主导性的大国。
美国的外交传统

美国的外交传统——关于孤立主义的研究综述孤立主义源于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早期外交,在20世纪曾一度盛行于美国。
孤立主义作为一项政策主张,是以尽量避免对外国承担政治和军事义务的同盟关系的方式来维护和扩展美国的利益。
主要侧重政治、军事、外交,而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并不限制与外界的交往联系。
孤立主义在思想渊源上有着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在具体的政策上,他理应更倾向于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确保国家利益。
它是美国统治集团在某种条件下推行扩张政策的一种手段。
孤立主义一直存在于美国的外交当中,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活动。
孤立主义是美国的一项外交传统,同时也是新时期美国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基础。
其作为贯穿美国外交政策的始终,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项外交政策,是研究美国外交政策不可回避且必须加以深究的重要部分。
一、资料的整理与相关论文的发表、著作的出版杨生茂先生《美国外交政策史》把美国外交政策分为三大时期:大陆扩张时期(1775年---1897年),海外扩张时期(1898年---1945年)和全球称霸时期(1946年---至今)。
其中大陆扩张时期的主要外交手段就是孤立主义。
比米斯的《美国外交史》是以一个美国人的观点来论述美国的外交,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孤立主义。
以上两本著作并不只是完全讲孤立主义,但其内容的方方面面都涉及了孤立主义。
当然,关于此类的著作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
关于孤立主义的论文则有:王玮《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王缉思《新孤立主义的幽灵》,陈立军、国红梅《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新论》等,众多文章都为美国孤立主义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研究的具体内容(一)孤立主义的含义或内容英国的保罗·约翰逊认为,美国一直是一个国际主义的国家。
但美国是孤立主义国家还是国际主义国家,还得有那一时期美国主导的外交政策决定,这就同样要求我们明白孤立主义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孤立主义到底有哪些内容。
试论美国的文化外交_软权力的运用

试论美国的文化外交:软权力的运用李 智 【内容提要】 美国学者最早意识到,文化是国际政治中的一种软权力———文化力。
从这一角度看,美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向别的国家所展开的文化输出、文化渗透、文化侵略、以及“文化殖民”等文化外交行为,从实质上讲,是软权力(文化力)的运用和实施。
由此,文化外交已经成为美国实现其全球霸权利益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关键词】 文化外交 文化力 软权力【作者简介】 李智,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博士、讲师。
北京 邮编:100037美国政府很早就意识到,文化将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占有日益突出的地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美国一直试图凭借自身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和数字优势,通过文化输出、文化渗透、文化侵略或文化殖民等手段,不断加强美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最终实现全球文化霸权。
由此看来,文化外交已经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关系领域,纵观整个外交史,国家外交活动中不仅蕴涵着文化因素,文化不仅仅是外交的背景、基础和决定性要素之一,①而且不断走向外交舞台的前台,自身独立地成为国家对外活动的一部分,出现了单独以文化为内容的新型外交形式———文化外交。
从美国冷战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的外交实践看,文化外交是继军事外交、科技外交、经济外交之后,又一被倚重的对外策略。
正如美国外交专家宁克维奇在《文化外交》一书中所宣称的:“文化手段将成为我们穿越社会主义屏障的更强大、也更重要的渗透工具”。
一、文化与软权力以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为核心的文化,不同于自然资源、体力、军事力量、经济或科技实力等以实物为特征的有形力量,而是一种以思想、精神、意识为特征的、无形的集体认同力和感召力。
这种认同力和感召力往往通过思维、语言、道德信仰及人格(国格)魅力(Charm;Enchantment)等方式显现出来,国际政治学者称之为“文化力”(Cultural Power),也有人把它归为“思想力”、“信仰力”、“精神力量”或“价值观的力量”。
美国在战后东南亚非殖民化过程中的政策

美国在战后东南亚非殖民化过程中的政策
孙建党
【期刊名称】《南洋问题研究》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非殖民化是战后美国对东南亚政策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二战期间,美国试图为东南亚殖民地区设计非殖民化的道路.然而,战后复杂的国际政治现实使美国在非殖民化问题上趋于保守,基于全球战略及其建立世界经济体系目标的考虑,美国在东南亚非殖民化过程中的政策变得灵活而现实.战后美国决策层未能真正理解东南亚殖民地民族自决以及更深层次的非殖民化的历史动力,其现实主义政策直接影响到了后殖民时代美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总页数】9页(P16-23,15)
【作者】孙建党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71.20
【相关文献】
1.美国在印尼非殖民化过程中的政策变化及作用分析 [J], 孙建党
2.冷战后美国东南亚政策的调适 [J], 白雪峰
3.美国在英属东南亚殖民地非殖民化过程中的政策及其作用 [J], 孙建党
4.非殖民化与冷战策略:战后初期美国对缅甸政策的动因和影响 [J], 姜帆
5.战后初期美国对东南亚非殖民化政策的演变 [J], 张文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第 *+# 期 ,-. &’( *+#
浅论美国外交传统中的非殖民化思想
孙 建 党
(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拉美研究中心 天津 $###"% )
<摘
要 = 反殖民主义是美国理想主义外交传统的一部分,美国的反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的非
’ ! ( ) **+ &, - && .
个原则, 即美洲体系原则、 互不干涉原则和不再殖 民原则 ( 。其中 “ 不再殖 123425236789623 :;6346*5<) 民” 原则指出美洲大陆已经获得或保持了自由和独 立的条件, 此后任何欧洲列强不能再视其为未来殖 民化的对象。这一原则有两个方面, 其一, 腐朽的 欧洲殖民统治无论如何都不能进一步染指新世界; 其二,把欧洲人排除在西半球之外。他认为,俄、 西、 法、 英退出新世界只是时间问题, 并且已为时不 远
其他欧洲附属地的历史,都将会以非殖民化而告 终。北美的非殖民化就是一个被美国合并的过渡 ’ = ( ) *+ !% . 步骤 ” 。由此来看, 在 #% 世纪早期美国的外 交政策中, 非殖民化并非是一种完全的利他主义行 为, 也是美国谋求自身利益的途径之一。 门罗主义对于理解美国外交政策史是极其重 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 门罗主义的适用范围逐渐 越过西半球向外扩展。一战以后, 门罗主义不仅适 用于欧洲国家, 而且适用于所有的国家。门罗主义 历经几次具体化, 但一直与美国的国家目的紧密相 关, 非殖民化、 自决和民主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都被 美国对国家利益的追求所调和。
& ! ( ) *+ .- ,
#" 世纪末,随着美国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利益的 扩张, 尤其是在中国商业利益的增加, 面对欧洲列 强掀起的 “ 瓜分 ” 中国的狂潮, 美国国务卿约翰・海
在 #$"" 年和 #"%% 年, 先后两次发表了针对中国的 “ 门户开放 ” 照会, 声称要 “ 保护中国的领土和行政 完整 ” , 并“ 保护世界各国在中国境内平等公正贸易 的原则 ” 。约翰・海的基本设想是 “ 公平,没有偏 爱” 。就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而言,其本身包含着 一定的反殖民主义因素, 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当时 美国的决策者抱有一种改革殖民结构的愿望。然 而, 美国的这种传统理想往往与现实的物质利益相 吻合。美国的使中国不能被殖民化的这一要求, 首 先是试图促进自身的利益, 中国从中获得的好处则 是次要的。这一政策主要是基于现实主义的因素, 因为惟有保持中国的完整和摆脱殖民地化,才能使 美国向四亿多中国人销售其日益过剩的商品 &-( )*+ 0!, 。 正如威尔逊总统所承认的那样, 约翰・海的政策所 设想的 “ 不是对中国的权利开放门户, 而是对美国
#"!/ 年,门罗宣言的提出更多的是基于现实政治
的考虑, 旨在保护美国的安全和独立, 反对欧洲在 北美和南美洲建立新的殖民地, 而没有试图去瓦解 现存的欧洲殖民结构。当时美国无力也不愿挑战 现存的欧洲殖民地。 从历史上看, #"!/ 年的门罗主 义只是宣布西半球对于欧洲的殖民扩张是封闭的, 它并没有限制美国的扩张, 美国一方面在殖民主义 和自决的问题上把自己区别于欧洲列强, 另一方面 却在进行损害土著美洲人的自决而大肆扩张领 土。在拉丁美洲, 美国外交政策在于试图扩张其势 力范围, 获得市场, 打破殖民主义造成的商业垄断 和对美国商业的排斥。从这一意义上来说, 美国对 殖民主义问题持着双重标准,“ 当一般的美国人想 到‘ 殖民主义 ’ 或殖民国家时, 他易于把其思维局限 于欧洲殖民主义 ( 或帝国主义 ) , 局限于欧洲的殖民
’ , ( ) *+ #&& . 地” 。 对于美国来说, 非殖民化成为一个不可 “ 阻挡的自然法则,俄勒冈、 加利福尼亚、 古巴, 还有
。
事实上,美国政府也希望西属殖民地获得独 立, 这不仅符合美国对 “ 自由 ” 观念的追求及其反殖 民主义的理想, 也有着自己的利益考虑, 西属殖民 地的独立可以削弱欧洲列强在美洲大陆的影响, 有 利于美国对该地区的贸易发展。因为当时美国的 实力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尚很有限,中立政策的推 行, 既有保持自己在拉美经济利益的因素, 也有意 识形态方面的因素,美国人根深蒂固的种族观念, 使其一方面同情拉丁美洲的事业, 一方面又怀疑他 们独立后的管理能力 ’/ ( ) *+ #$, . 。 如, 约翰・昆西・亚当 斯认为, 美国不应卷入这一特殊的非殖民化, 这些 在罗马天主教、 西班牙人影响下的地区, 不可能建 立自由和开明的政权制度, 他们不具备健全或自由 的政权的首要因素。在 #% 世纪 !0 年代, 美国最终 对拉美新独立国家给予了承认, 这对拉美的独立进 程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实际上这也是权衡利 弊得失之后的一种选择, 美国人希望西班牙的军队 被打败,一方面是由于在心理上对殖民主义的厌 恶, 另一方面也有着更为现实的因素, 即美国与拉 丁美洲的贸易关系已经开始迅速增长。 在 #"!/ 年以后的美国历史中,门罗主义一直 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础之一。美国早期关于非殖 民化问题的态度, 在门罗主义的原则中得到了充分 体现。#"!/ 年 #! 月 ! 日, 门罗总统在致国会的咨 文中提出了著名的 “ 门罗宣言 ” , 其内容可概括为三
是 !# 世纪世界历史 非殖民化 ( I68’@’:0F720’:) 上影响深远的问题之一,也是研究世界现代化问 题的重大课题之一。!# 世纪 "# 年代以来, 国际学 术界对非殖民化问题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学者 们在分析世界非殖民化运动的国际因素时,常常 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美国的反殖民主义 ( >:20 ? 8’@’T 传统及其在战后非殖民化过程中所起的作 :07@01.) 用, 其中褒贬不一。门罗主义、 门户开放、 威尔逊的 国际主义等是美国对外关系传统的象征性标志。 本文试图通过对门罗主义、门户开放政策中所包 含的反殖民主义思想,以及威尔逊和富兰克林・ 罗斯福等在殖民地问题上的政策变化进行考察, 来追溯美国外交传统中的反殖民主义、 非殖民化思 想的渊源, 揭示出美国反殖民主义理想的实质。
殖民化进程, 但其反殖政策往往取决于国家利益的需要, 而非仅仅考虑到自由、 民主或自决。门罗主义中的 “ 不再 殖民 ” 原则, 隐含着美国扩张商业利益和建立美洲霸权的企图; 门户开放政策、 威尔逊主义中的 “ 民族自决 ” 原则及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反殖理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打破殖民制度造成的经济壁垒和改造欧洲垄断了四百余年 的世界体系, 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自由帝国主义体系。
一、 美国对拉美独立运动的态度以及 门罗主义的“ 不再殖民” 原则
%UV* 年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曾 宣称:“ 我们自己本身是现代第一个获得独立的殖
民地, 我们对那些将效仿我们的民族有一种天然的 < % = W B( *$ X 同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 由于美国自己的独 立经历, 美国公众对世界其他附属地各民族为政治 自由而进行的奋斗, 抱有一定的理解和同情, 普通 的美国人通常对欧洲殖民制度持反感态度, 这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美国反殖民主义政策的形成。 在
’ = ( ) **+ !& - !" .
。它反对把拉美新独立国家再次殖民
化, 构成对美国在西半球的政治、 经济、 安全等利益 的直接威胁 ’ $ ( ) *+ $$ . 。 从客观上讲, 门罗主义所确立的原则以及美国 对拉美新独立国家的承认, 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于维 持这些新生国家的独立地位是有利的。但美国对 欧洲列强在美洲大陆殖民化的反对是有局限的。 在
< 关键词 = 非殖民化, 反殖民主义, 门罗主义, 门户开放, 民族自决 !" #$% !&’(’") *+ ,%-*.*"’/0#’*" 1$*2($# ’" 34 54 ,’6.*70#’- 1&08’#’*") 9:)#&0-#; 596 >:20 ? 8’@’:07@01.) 2’ 1’.6 6A26:2) 71 296 B732 ’C 296 >.63087: 237D020’:7@ D0B@’.7208 0D67@01.) 971 B-2 296 E’3@D D68’@’:0F720’: B3’8611 C’3E73D) G-2 296 >.63087: 7:20 ? 8’@’:07@ B’@084 E71 7@E741 D6263.0:6D G4 021 :720’:7@ 0:2636121) :’2 G4 296 8’:86B20’:1 ’C @0G6324) D6.’83784 ’3 16@C ? D6263.0:720’:( 596 :’:8’@’:0F720’: B30:80B@6 ’C 296 H’:3’6 I’8230:6 0.B@06D 2972 296 J:026D ,27261 0:26:D6D 2’ 6A26:D 021 G-10:611 0:2636121 7:D 6127G@019 021 96;6.’:4 0: 296 >.63087 8’:20:6:2K 596 ’B6: D’’3 B’@084 7:D 296 :720’:7@ 16@C ? D6263.0:720’: B30:80B@61 ’C L0@1’: M 1 D’8230:6 7:D 296 7:20 ? 8’@’:07@ 0D67@1 ’C N37:O@0: P’’16Q6@2 2’ 7: 6Q6: @73;63 6A26:2 2306D 2’ G367O D’E: 296 68’:’.08 G7330631 636826D G4 296 8’@’:07@ 14126.) 36C’3. 296 E’3@D 14126.1 .’:’B’@0F6D G4 296 R-3’B67: 8’-:23061 7:D 836726 296 O0:D ’C @0G637@ 0.B6307@ 14126. 86:2636D 73’-:D 296 J:026D ,27261( <%= >*&8); D68’@’:0F720’:, 7:20 ? 8’@’:07@01., H’:3’6 I’8230:6, 296 SB6: I’’3 B’@084, :720’:7@ 16@C ? D6263.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