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外交传统

合集下载

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
发展
正是由于孤立主义与单边主义的这种紧密关系,因此在自华盛顿确立了孤立主 美国外交思想史
义的外交原则之后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的外交实践始终由单边主义为主导,即始终坚持不与任何国家(主要为欧洲列强)结盟,不卷入列强纷争,完全独立地处理外交和国际事务。虽然,随着自身力量的增强,美国在1823年推出了拒绝欧洲列强干预美洲事务,从而将拉丁美洲划入自己势力范围的门罗主义,以及在1898年挑起美西战争,打败西班牙,占领波多黎各,吞并菲律宾,并进而在20世纪初组建白色大舰队,推行"胡萝卜加大棒"的外交政策,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基本上是在"我们是为自己行动,不是为别人行动"的孤立主义原则基础上单方面实施的。这也就是说,尽管自华盛顿提出著名的孤立主义外交原则之后,美国的外交政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得更具进取性、进攻性和扩张性,但其不介入欧洲事务,不与他国结盟,不为他国利益而只为自己利益服务的孤立主义宗旨则完全没有变化,而从具体的操作层面看,美国所实施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
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是一种外交政策。它通常由防务和经济上的两方面政策组成。在防务上,孤立主义采取不干涉原则,即除自卫战争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在经济文化上,通过立法最大程度限制与国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美国
原因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长期奉行的不与欧洲大国结盟、不承担任何义务的外交政策。美国独立初期,首先考虑发展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把活动主要集中在美洲大陆,在对外关系中避免卷入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不承担国际社会的政治、军事义务,不与外国、特别是不与欧洲大国结盟。早期外交上的孤立主义对保护刚建国的美国的国家利益有一定历史作用,曾对美国对外政策产生深刻的影响。 初期

美国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表现

美国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表现

即便在冷战‎中,多边主‎义外交政策‎虽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的以孤‎立主义为基‎础的单边主‎义却依然不‎时地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政策。

首先‎,纵观整个‎冷战时期,‎美国虽然十‎分强调多边‎合作的作用‎,并且主动‎建立起一系‎列多边合作‎的机制,但‎是,在相当‎多的情况下‎,美国却仅‎仅只是将多‎边合作机制‎作为实现自‎身霸权的工‎具。

如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利用联‎合国组建联‎合国军赴朝‎作战,其实‎质完全是为‎了美国自身‎在远东的战‎略利益,而‎并非为实现‎联合国这一‎多边国际合‎作组织的崇‎高目标——‎维护世界和‎平。

其次,‎美国在冷战‎中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仅仅‎出于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将多边‎主义和多边‎合作放在一‎边,肆意地‎单边行动,‎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宁‎。

如为了全‎面遏止共产‎主义,美国‎不惜在60‎年代单枪匹‎马地发动越‎南战争,以‎致不仅造成‎冷战中的又‎一场热战,‎而且与自己‎的盟国间的‎多边合作也‎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再次,即使‎在经济领域‎,虽然美国‎是战后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倡导者‎,但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国‎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往往通过运‎用国内的立‎法来保护本‎国的贸易利‎益,其中1‎974年和‎1988年‎的两个贸易‎法就都具有‎非常浓厚的‎单边保护主‎义色彩,如‎1988年‎的《综合贸‎易和竞争法‎》要求美国‎总统对外国‎的“不公平‎贸易”实施‎单方面的报‎复,对违反‎“美国知识‎产权”的国‎家采取单边‎的制裁行动‎等。

‎实际上‎,美国的多‎边主义外交‎政策表现得‎最为充分的‎时期是在冷‎战结束之后‎的十年。

2‎0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因冷战‎的骤然结束‎而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

面对失去‎了对手苏联‎威胁的全新‎国际环境,‎老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其中尤‎其是后者,‎坚持通过推‎行多边主义‎的外交政策‎来确立美国‎在后冷战时‎期世界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美国对亚洲国家的外交政策研究

美国对亚洲国家的外交政策研究

美国对亚洲国家的外交政策研究第一章:介绍美国一直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和领导者之一。

它的外交政策是建立在其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基础上的,而在亚洲地区实施的外交政策也不例外。

本文旨在对美国对亚洲国家的外交政策进行研究以及分析。

第二章:美国对亚洲国家的政策倾向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中,亚洲国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关注领域。

随着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势力地位的加强,其对亚洲国家的政策也经历了一定的转变。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在对亚洲的态度逐渐转向了一种更积极、开放的立场。

美国对亚洲国家的外交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亚太再平衡政策由奥巴马政府提出的亚太再平衡政策,是美国对亚洲地区最具有战略性的一项政策。

它旨在加强与亚洲国家的联系,并且增强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以应对中国在地区事务中不断上升的地位。

2. 成立联盟为了增强自身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美国通过建立一系列地区联盟和安全保障协定,动员了一些亚洲国家的支持。

这些协定旨在维护亚洲地区的安全,并增加各国之间的互信。

3. 经济因素随着亚洲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美国在亚洲的经济利益也随之增长。

美国政府为了保护和扩大其在亚洲地区的经济利益,促进和亚洲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合作,使美国稳步扩展了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第三章:美国对亚洲国家外交政策的实施情况美国对亚洲国家的外交政策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体现。

本章将着重介绍美国在对亚洲国家的外交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表现。

1. 美国与日本的关系美日两国的关系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密切联系之中。

现如今,美国是日本最重要的安全保障伙伴,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

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势力地位依然很高,而日本被视为美国在该地区最重要的盟友之一。

2. 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崛起,对美国在该地区的势力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可以称之为“合作与竞争并存”。

美国对中国在南海开展领土争端表示强烈不满,而中美两国在多个领域的合作也不容小觑。

浅析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浅析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浅析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关键词:孤立主义;演变;影响一美国孤立主义的内涵孤立主义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通过一种自上而下的国家政策以及客观条件形成的一种封闭状态。

美国的外交政策和清朝的闭关锁国不同,它并没有关闭经济贸易,而是减少美国在当时面临的外部威胁,从而维护美国当时脆弱的国家政权。

美国的孤立主义更像一种休养生息的政策,是美国民众摆脱战乱的意识形态。

二美国孤立主义产生的原因美国在建国之初,华盛顿总统提出了孤立外交的政策。

孤立主义的核心思想主要在于告诫国人切莫卷入欧洲列强之间的战争纷争,不受国际环境干扰独自处理美国自身的事务。

从表面上看,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看似是自我封闭,断绝与其他国家来往。

实际上,这是针对欧洲国家的一种中立的、不卷入欧洲事务的外交政策。

这就为美国早期走上孤立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

(一)地理位置引起的“天然孤立”打开世界地图,当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北美洲,很容易就会发现美国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

美国与亚洲之间隔着太平洋,与欧洲、非洲之间隔着大西洋,这种位置对于美国而言,完全满足了孤立主义的地利要求。

在十八世纪八九十年代,海上交通极其落后,任何一個国家想要进行远洋航行都是极度困难的。

这样,无论是美国想要走出国门,或者说其他国家想要和美国建立联系或者战争侵略都是相当困难的,这就促进了美国孤立主义的孕育。

除此之外,美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气候特别适合生产,对于欧洲的移民而言,简直是一片乐土。

亨利·基辛格说:“自地缘政治的观点来看,美国也是欧亚大陆海岸外的一座孤岛。

”[1]华盛顿总统在1796 年的告别演说中说:“我们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我们奉行一条不同的政策路线。

”[2](二)综合国力不足,无力对外扩张经过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美国在经济方面受到很大程度的压榨和剥削,美国国家实力虚弱。

同时,为了独立而发起的美国独立战争以及第二次独立战争对于资源的消耗也让美国雪上加霜,入不敷出。

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主义

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主义

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主义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国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各国也在为了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不断变换着自己的外交政策。

每个国家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外交理念和手段。

其中美国就以其理想主义闻名全球,朝着他称霸世界的目标前进。

美国外交传统最大的特点是现实利益考虑与意识形态考虑之间的矛盾,亦即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的冲突。

美国人以注重实际著称,由此发展起来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最为发达,它是典型的美国生活方式的产物。

理想主义外交趋向于主张世界政治的变革,强调外交活动的主要目标应是维护正义和促进社会进步,认为美国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富有特殊的责任,视美国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道义之邦”,是其他各国仿效的范例。

理想主义者都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使命感”,认为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民主价值观是世界上最好的,其他国家应当效法美国,美国也有义务把美国式的民主推广到全世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正义。

它似乎将所有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或者战争都看做是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战争,维护人权与践踏人权的战争。

单纯的把国际关系解释成“对与错”的对立关系。

而他,美国,就是那个正义的主持者,人权的至高无上的拥有者,无论是不是他的公民,涉不涉及到他的领土过着交易,他都要求别国公开外交,让他去监督和管理,他认为这是他的责任和义务。

反对别国内部解决或者独自解决问题。

与理想主义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现实主义外交,其被认为是趋向保守,强调外交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和平和实现国家利益,手段是从国家实力出发,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使用武力来实现国家的目标。

现实主义外交家把国际关系看成是权力政治,其主要观察方法是分析国家间实力对比的变化,主张运用均势原则指导外交实践,并认为国家的外交决策权应该高度集中,决策者可采取秘密外交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国家利益。

理想主义的形成对国际关系来说是个飞跃,使国际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论框架。

理想主义者所建立的学说多数是对未来的善良向往,这虽然顺应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反战的要求,但是却对造成“一战”的根源缺乏实事求是地分析,有些人更是对当时欧洲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严峻的军备竞赛视而不见,甚至有意无意地为之掩饰。

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美国的外交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门罗主义外交:自1823年开始实施的美国外交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不再实行,其具体内容为不干涉任何欧洲国家内政,对欧洲所有内部事务保持完全中立的态度,尽可能地减少对欧洲国家的亚洲和非洲殖民地之间的干涉,但寻找可能的欧洲国家剩余的未开发的殖民地并进行殖民,但坚决地反对欧洲国家在美洲的殖民,尽可能的拉拢在美洲的其他国家作为盟友。

2.杜鲁门主义:自1947年开始实施的美国外交政策,它的实施基本上标志着美苏两极争霸的正式开始,其主要内容为坚决地支持一切愿意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对抗的资本主义国家,包括经济上的贷款,军事上的科技和军事基地方面的支援等等。

为了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美国应该主动地、尽可能地干涉欧洲国家内政,让欧洲成为冷战的前线。

3.艾森豪威尔主义:艾森豪威尔主义的目的与杜鲁门主义类似,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但艾森豪威尔主义根据的是1958年的美国国情,当时欧洲的冷战对抗局势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而欧洲成为了冷战的前线之一,艾森豪威尔主义包括尽可能拉拢中东的盟友,在苏联的外交触及到这一真空地区之前掌控这一地区,以便在未来与苏联对抗。

4.和平战略:在1962年左右开始实行的美国外交政策,即和平的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对垒,对垒的方式并不是在军事上进行,而是在经济和科技等多个方面进行。

随着时间的发展,美国渐渐地意识到了冷战不是短期之内可以解决的,而是场长期的战争,因此不断制造紧张感,遏制社会主义国家会使美国自身利益受损,而和平的军事竞赛反而更能达到收益的最大化。

和平竞赛的外交核心是,与社会主义国家保持一定的外交关系,不要太热也不要太冷,但同时与之竞赛。

在此期间要尽可能的拉拢摇摆不定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应尽可能的避免将美国自身卷入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相类似的区域热战之中。

5.尼克松主义:1970年开始实行的美国外交政策,美国不再将冷战作为所有外交政策的唯一核心考虑因素,美国有必要减少过多的干涉他国内政,也应该减少自身承担的资本主义世界之中的国际责任,除非出现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中立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直接武装冲突,否则美国应该尽可能的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与之进行贸易,互利互惠,。

美国和中国在外交政策方面有何不同,为什么美国的政策更具影响力?

美国和中国在外交政策方面有何不同,为什么美国的政策更具影响力?

美国和中国在外交政策方面有何不同,为什么美国的政策更具影响力?在现今多极化的世界中,美国和中国成为重要的一极,双方在外交政策上的差异备受关注。

针对这一话题,本篇科普文章将就美国和中国在外交政策中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阐述。

一、宗旨背景- 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建立在《联合国宪章》的基础上,秉持着“自由、民主与人权”的宗旨,希望推广全球性的自由市场、自由贸易和民主制度。

美国更注重国际秩序与法治的维护。

- 中国的外交政策则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其基本宗旨是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与实现世界和平的维护。

中国更注重的是反对大国霸权主义,主张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

二、区别体现- 双边关系:美国在外交政策中更加注重双边关系的维护,强调与盟友合作,但也会在关键时刻采取单独行动;而中国则注重多边合作和以经济交流为主的交往方式,强调非军事手段的使用。

- 国际组织:美国是联合国的重要成员国,推动建立国际秩序和贸易规则等。

但在实际做法上,美国常常采取单边主义。

相比之下,中国则更加强调国际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等。

- 人权:美国作为自由民主国家,在外交政策中倡导民主、自由和人权的普及和保护,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权保障国家之一。

而中国的政策重心则在于经济建设,虽然中国在人权方面也有一些措施,但在国际上相对较少提及。

- 军事干涉:美国在外交政策中容易采取军事干涉的方式,例如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对于国家安全问题采取比较强硬的手段。

而中国则抵制使用军事手段,主张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争端。

三、美国的政策更具影响力的原因- 实力优势: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科技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这些都是其外交政策更具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 文化输出:美国的文化输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美国的音乐、电影和电视文化受到世界各地民众的广泛接受,因此美国的政治和影响力也随之扩大,这为其外交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更加灵活:相对于中国在外交政策中主张的和平发展和非军事手段的使用,美国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策略,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控政策,使其更具影响力。

美国外交政策名词解释(双语)

美国外交政策名词解释(双语)

chapter three1.isolationism: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长期奉行的不与欧洲大国结盟、不承担任何义务的外交政策。

美国独立初期,首先考虑发展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把活动主要集中在美洲大陆,在对外关系中避免卷入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不承担国际社会的政治、军事义务,不与外国、特别是不与欧洲大国结盟。

早期外交上的孤立主义对保护刚建国的美国的国家利益有一定历史作用,曾对美国对外政策产生深刻的影响。

2.idealism: 理想主义可以被视为是第一个国际关系的理论。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第28任务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国会前发表著名演讲,提出了十四点和平计划,诸如公开外交、集体安全、国际法律、民族自决等等,被称为“威尔逊主义,象征着“理想主义”的浮现。

在威氏的倡导下,西方国家在1919年成立了国际联盟。

后来法、美等国又在1929年签定了“非战公约”。

理想主义是用以解决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控制和限制战争的无能的理论。

3.collective security: 集体安全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T.W.威尔逊为实现“领导世界”的对外政策目标,竭力抨击传统的欧洲强权政治与均势外交,从而倡导的体系。

集体安全保障体系以国际联盟为中心,力主航海与贸易自由、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民族自决、缔结和约、实现裁军等,并将这些作为“永远结束战争”,缔结世界和平的基本原则。

集体安全政策是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

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

4.political realism: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流派。

代表人物有英国的E.H.卡尔,美国的H.J.摩根索等。

它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末。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政治理想主义的破产,促成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形成。

该理论认为人性本恶,人有权力欲望,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的意志,国家权力便是这种权力意志的扩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的外交传统——关于孤立主义的研究综述
孤立主义源于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早期外交,在20世纪曾一度盛行于美国。

孤立主义作为一项政策主张,是以尽量避免对外国承担政治和军事义务的同盟关系的方式来维护和扩展美国的利益。

主要侧重政治、军事、外交,而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并不限制与外界的交往联系。

孤立主义在思想渊源上有着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在具体的政策上,他理应更倾向于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确保国家利益。

它是美国统治集团在某种条件下推行扩张政策的一种手段。

孤立主义一直存在于美国的外交当中,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活动。

孤立主义是美国的一项外交传统,同时也是新时期美国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基础。

其作为贯穿美国外交政策的始终,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项外交政策,是研究美国外交政策不可回避且必须加以深究的重要部分。

一、资料的整理与相关论文的发表、著作的出版
杨生茂先生《美国外交政策史》把美国外交政策分为三大时期:大陆扩张时期(1775年---1897年),海外扩张时期(1898年---1945年)和全球称霸时期(1946年---至今)。

其中大陆扩张时期的主要外交手段就是孤立主义。

比米斯的《美国外交史》是以一个美国人的观点来论述美国的外交,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孤立主义。

以上两本著作并不只是完全讲孤立主义,但其内容的方方面面都涉及了孤立主义。

当然,关于此类的著作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

关于孤立主义的论文则有:王玮《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王缉思《新孤立主义的幽灵》,陈立军、国红梅《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新论》等,众多文章都为美国孤立主义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研究的具体内容
(一)孤立主义的含义或内容
英国的保罗·约翰逊认为,美国一直是一个国际主义的国家。

但美国是孤立主义国家还是国际主义国家,还得有那一时期美国主导的外交政策决定,这就同样要求我们明白孤立主义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孤立主义到底有哪些内容。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的付越超先生在其书《论美国建国初期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中认为,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只运用于政治和外交,而在经济上和外界有许多联系。

但在政治和外交上,也不是绝对的隔绝于外界,暂时结盟也是早期孤立主义补课缺少的内容。

同时美国早期孤立主义在空间上只适用于欧洲,而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则是积极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影响和控制。

美国早期孤立主义也不仅仅是消极防御政策,也包含有战略进攻的因素。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玮在其《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文中也提到了上述几点,只是他还多补充了几点,认为美国孤立主义的内容很多,与一系列概念相联系,如“不结盟”、“中立”、“不卷入”、“不干涉”、“不纠缠”、“反对在美洲大陆殖民”、“海上自由”等,并且这些概念在每一个时期也都有阶段性变化,具有时代的相对性。

陈立军等在《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新论》中提到,孤立主义的内容为:不结盟,对于国家争端保持中立,军事上和政治上(外交)拒绝介入;当然一旦美国利益(一般为显而易见的利益)受到海外的威胁与挑战时,且美国有能力进行干预时,美国的外交政策将不受前几项内容的制约。

以上都是关于美国传统孤立主义或者说是早期孤立主义含义的叙述。

事实上,二战后,美国外交上海涌现出新的外交形式---新孤立主义。

新孤立主义的含义当然不仅仅是以上所叙述的这些,宫绍周在其论文中认为新孤立主义相对传统孤立主义还多一项经济上,即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外经济援助。

(二)实行孤立主义的背景或原因
李庆余、任李明、戴红霞等主编的《美国外交传统及其缔造者》书中观点是,孤立主义
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摆脱欧洲战争。

当时欧洲各国纷争不断,北美领土不断被占领瓜分,美国刚刚独立,想自保,独善其身。

2、两个世界的观点。

两个世界观点源于地理上、文化上、思想上对于欧洲旧大陆的抛弃,对于在美国这片广袤的新大陆上建立“山巅之城”的美好愿望。

3、英国与法国思想对于北美人民的影响。

英国外交政策的大辩论启发了美国革命以现实国家利益观点来思考前途,法国影响他们的则是启蒙思想家的自由、民主、博爱的理想主义原则。

前面两点背景,付越超归纳为这两点:一是历史因素,即欧洲国家对于殖民地的掠夺;二是地理因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客观上对美国早期孤立主义思想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在此两点的基础上,他还增加了宗教因素,即清教徒的“使命观”构成了孤立主义的核心。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王晓德先生在其书《美国文化与外交》中也同样提到了宗教对于早期孤立主义形成的影响。

王玮先生还补充讲述,早在美国独立之前,托马斯·潘恩的《常识》一书中就有孤立主义的思想源头,他还认为,历时八年的独立战争证明了孤立主义思想对美国外交具有重大影响。

王缉思先生只是简单的认为美国实行孤立主义最主要原因就是独立初期,美国国力衰弱,无力同英法抗衡。

宫绍周认为,地理阻隔、移民情绪和清教影响是早期孤立主义的三大因素,算是对早期孤立主义比较准确的概括。

(三)孤立主义的发展变化
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孤立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二战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美国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截止于罗斯福政府带领人民参与二战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其理由无不是二战后美国开始全球扩张,参与国际事务,签订永久联盟。

杨生茂先生认为:扩张是美国外交史上最永恒的主题。

他还说,杰斐逊总统(建国初期)的外交纲领中的孤立主义色彩的背后就是扩张主义。

卢明华先生在其论文《论美国历史上孤立主义问题》中也提到,自美国孤立主义以来指导一战后的二十年,孤立主义一直是美国对外扩张的遮羞布。

普遍认为孤立主义在二战前有几次升落。

门罗主义扩大了孤立主义适用的范围,把整个美洲大陆都纳入到孤立主义的范围圈,其后美国一直扩张,由大陆扩张转向海洋扩张,企图扩展到太平洋地区。

威尔逊的“理想主义”也打败不了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占据了美国主导地位,等到20世纪20.30年代,受大危机影响,罗斯福全心处理国内事务,无暇顾及国际,于是孤立主义在那时发展到顶峰。

关于这些变化的论文著作主要有:
高美华:《“孤立主义”与美国的外交政策》,《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王玮:《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世界历史》,1981年06期;
卢明华:《论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
邓蜀生:《罗斯福与孤立主义的斗争》,《复旦学报》,1979年第4期;
杨永红:《当前美国孤立主义之探讨》,《国际问题研究》,1992年第4期等。

以上那些论文叙述孤立主义的几次变化几近相同,但二战后的新孤立主义的发展学者们对此有着不同意见。

王缉思在其书《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世界地位初探》一书中认为,美国外交是一种扩充实力,扩张影响型的外交,只有当对外关系遇到重大挫折时,孤立主义才会回潮。

其对“新孤立主义”的定义为,缩减政府开支,减少对外军事和经济援助。

北京大学王立新在其书《珍珠港事件前的美国外交大辩论及其意义》中讲到,二战后,强调美国大国责任的自由国际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并在战后主导了美国外交政策,认为孤立主义同国际主义一起共同塑造了战后美国外交的新面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