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的危害

合集下载

食品中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食品中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 生长要求: • 温度:6.9--49.4℃, • 最低水分活度:0.95, • PH:4.0--9.0, • 最高盐浓度:6.5% • 气体:兼性厌氧 • 存活条件:在冷冻和酸性条件下能存活
• 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 病名:EPEC--胃肠炎或婴儿腹泻,疾病类型:感染 • 症状:腹泻、脱水、发热、电解质失衡 • 涉及食品:水、猪肉、肉馅饼 • 易感人群:婴儿 • 宿主:人
• 人感染有钩绦虫病时往往会出现贫血、消瘦、腹痛、消化 不良、腹泻等症状,患者应进行药物驱虫、治疗。
• 预防措施: • 必须在发病地区积极开展群众性“驱绦灭囊”工作,大力
宣传相关卫生知识,防止人粪感染猪饲料。
• 2. 蔬菜瓜果导致的蛔虫病 • 蛔虫 • 蛔虫是一种大型的线虫,虫体呈黄白色,有时呈粉红色,
雌雄异体,圆柱状。 分广泛。 • 不同种的蛔虫各有其宿主,猪蛔虫不感染给人。 • 蛔虫影响人群: • 蛔虫对儿童生长发育特别有危害,对成人也有影响,但比
较小。
• 蛔虫引起的病状: • 肺部:阵发性咳嗽、气喘、肺炎。 • 肠道:肚痛、恶心、呕吐 • 输胆管:胆道阻塞、黄疸 • 肝脏:上腹部剧烈疼痛 • 预防措施:
• 1.甲型肝炎病毒(HAV)
• 传播途径:通过粪口以及人与人接触传播 • 潜伏期:2--6周 • 病名:甲型、戊型肝炎 • 症状:发热、厌食、恶心、黄疸、嗜睡 • 死亡率:很低(但孕妇为7%) • 发生几率:肝炎病毒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病毒。在人口拥
挤和不发达国家它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 预防措施:
• 3. 无意或偶尔进入食品的化学物质——农用的化学物质(如 杀虫剂、杀真菌剂、除草剂、肥料、抗生素和生长激素) 、食品法规禁用化学品、有毒元素和化合物(铅、锌、砷 、汞和氰化物)、聚氯联苯(PCBS)、工厂化学用品(润滑油、 清洁剂、消毒剂和油漆)。

食品安全危害与预防措施

食品安全危害与预防措施

食品安全危害与预防措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议题。

食品安全危害包括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微生物污染以及错误使用食品等多个方面。

为了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必须加强对食品安全危害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危害在食品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可能会添加一些化学物质,如防腐剂、色素等。

虽然这些化学物质在一定剂量下对人体并不会产生明显危害,但是当过量使用或者不合法使用时,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此外,食品中还可能存在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问题。

为了预防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带来的危害,我们需要加强监管和管理。

首先,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合规使用。

其次,加强对食品中农药、兽药等的检测,制定相应的标准和限量。

此外,还应加强对食品进口的监管,确保进口食品符合国家标准。

二、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危害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不洁食品加工环境、不合理储存条件和不当烹饪方式传播给人体,引发食物中毒和传染病。

为了预防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危害,我们需要加强卫生和消毒措施。

食品生产企业应加强员工的卫生教育,保持食品加工环境的清洁,并定期进行消毒。

此外,消费者在购买和烹饪食品时,要注意食品的新鲜度和卫生状况,避免购买不洁食品,加强食品的加热处理,确保彻底杀灭微生物。

三、食品的错误使用危害食品的错误使用包括过度食用、错误食用和不合理食用等。

过度食用某些食品可能导致营养过剩、肥胖等健康问题。

错误食用某些食品可能导致过敏反应、中毒等危害。

不合理食用某些食品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缺乏必要营养物质等健康问题。

为了预防食品的错误使用危害,我们需要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和宣传。

媒体、学校和社会组织等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限制食品产业中的不良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食品安全危害种类

食品安全危害种类

食品安全危害种类美国食品微生物标准国家顾问委员会(NACMCF)将食品安全危害(Food Safety Hazard)或危害(Hazard)定义为任何能导致消费者健康问题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

第一节生物性危害一、细菌危害细菌危害能导致食品感染或食品中毒.食品感染通常指消费者因摄取了一定数量的致病性微生物,它们在机体中增殖或其产生的毒素进一步发展而导致疾病。

食品中毒措消费者因摄取了某些细菌在食品中增殖时所产生和分泌的毒素而导致疾病。

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等。

二、病毒危害目前,已经发现150多种病毒,这种呈非生命体的致病因子可以说无处不在。

病毒自身不能繁殖,个体小,用光学显微镜也看不见.病毒外膜为蛋白质,内部为核酸。

病毒感染剂量低,在环境中易存活,与表征性细菌的相关性不明显。

虽然多数病毒不耐热,但也存在一些非常耐热、不易被破坏的病毒。

病毒只对特定动物的特定细胞产生感染作用,因此,食品安全控制过程中只需考虑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病毒。

主要有甲型肝炎病毒、诺沃克病毒、疯牛病病毒、口蹄疫病毒。

三、寄生虫危害寄生虫是需要有寄主才能存活的生物,生活在寄主体表或其体内。

世界上存在几千种寄生虫,只有约20%的寄生虫能在食物或水中生存,目前所知的通过食品感染人类的寄生虫不到100种。

(一)畜肉中常见寄生虫囊尾蚴、旋毛虫、肝片形吸虫、弓形体(二)鱼贝类中常见寄生虫华枝睾吸虫、阔节裂头线虫、猫后睾吸虫(三)其他食品的寄生虫污染1. 蔬菜瓜果导致的蛔虫病2. 水生植物(菱角、茭白、荸荠)表面的姜片虫第二节食品中的化学危害及其预防措施目前,我们已经知道一千多万种的化学物质,在全世界广泛使用的大约有几十万种,其中绝大多数化学物质对人体有潜在毒性,尤其是对人体的长期毒性作用我们并没有完全了解。

化学污染可能发生在食物链——食品原料生产(种植或养殖)、加工、贮藏、运输、消费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

3.食品中的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3.食品中的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食品细菌性污染指标
• 细菌总数(菌落总数) • 大肠杆菌 • 致病菌: 沙门菌属 志贺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 链球菌 副溶血弧菌
变形性杆菌 致病性大肠杆菌 蜡状芽孢杆菌 肉毒梭菌
细菌性危害的防治措施
• 把好原料关; • 控制加工过程; • 加强对从业人员卫生管理; • 控制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及毒素产生;
• 危害表现:致畸、致癌、致突变 ;耐药性;菌群失调;激素;
• 污染途径:直接污染,间接污染 ,富积作用,储运交叉污染;
• 控制措施:加强管理,防止滥用 ,科学用药,推广新药等。
2.4 兽药残留
• 使用目的:治疗,预防疾病,控制寄生虫,促进繁殖 • 兽药残留原因 1.使用禁用药物 2.未按使用的说明使用药物 3.未按最后用药期用药 4.误把不能作为药用的普通化学药品当作兽药使用 • 危害表现:同农药类似 • 控制措施:合理使用,加强监督检测等,
2.2 食品添加剂
• 分类:防腐剂,漂白剂,抗氧化剂,呈味剂 ,着色剂,增香剂22大类;
• 安全用量 (GB2760) • 正确使用: 1. 不使用我国和进口国禁止使用的添加剂 2. 要求供应商提供证书 3. 按标准使用 4. 产品标识中注明含量,注意人群 5. 对供应商实施考察
2.3 农药残留
• 苯并[a]芘的来源:工业废水,烟尘 苯并[a]芘的毒性:致癌; 预防措施:治理工业“三废”;改进食品加工方法 ;
2.6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
• 塑料制品:PE,PP,PVC,PVDC等; • 搪瓷,陶瓷,玻璃,金属等; • 纸,纸板; • 橡胶。
3. 生物性危害
• 概念:指生物(尤其是微生物)本身及其 代谢过程、代谢产物对食品原料、加工过
程及产品的污染;

食品中的危害

食品中的危害
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需要加强 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食品安全的挑战。
02
食品中的化学危害
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来源
农药喷洒在农作物上,或使用过农药的农产品在加工过程中 未经彻底清洗。
危害
长期摄入含有农药残留的食物,可能对人体的多个系统产生 不良影响,如神经、消化、呼吸等系统。
食品安全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品链,包括食品种植、养殖、加工、包装 、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
食品危害是指存在于食品中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包括生物性、化 学性和物理性危害。
食品危害的普遍性
食品危害在各类食品中普遍存在,如 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微生物污染、
重金属超标等。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和食品贸易的全 球化,食品危害的种类和范围也在不
生命。
产生原因
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了不干净的 玻璃容器或未经彻底清洗的玻璃 瓶。
后果
可能导致消费者受伤或引发食品安 全事故。
其他物理性危害
危害
其他物理性危害如石头、木块 、毛发、线头等可能会被消费
者不小心吃下。
产生原因
食品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不良 或故意隐藏。
后果
可能导致消费者受伤或引发食 品安全事故。
塑料包装
塑料包装材料中含有邻苯二甲 酸酯等有害物质,对人体产生
危害。
油墨印刷
食品包装上印刷的油墨中含有的 重金属、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有 害物质,易被食品吸收。
纸质包装
纸质包装材料中可能残留有苯系物 、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人体产生 危害。
其他途径
交叉污染
食品加工场所内的不同食品之间或加工过程中不同批次之间 的交叉污染,如加工设备的共用和加工环境的污染等。

食品中常见危害因素及预防控制

食品中常见危害因素及预防控制

化学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农药残留:长 期摄入含有农 药残留的食品 可能导致慢性 中毒、致癌等
健康问题。
添加剂滥用: 过量或滥用食 品添加剂可能 导致过敏、中 毒、致癌等健
康问题。
重金属污染: 长期摄入含有 重金属污染的 食品可能导致 贫血、神经系 统损伤、肾损 伤等健康问题。
化学物质污染: 长期摄入含有 化学物质污染 的食品可能导 致免疫系统损 伤、生殖系统 损伤等健康问
物理污染
定义:物理污染是指食品受到物理性因素(如放射性物质、电磁波、噪声 等)的污染
常见来源: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机械磨损、食品包装材料中的重金属等
对人体的危害:可能导致人体受到辐射伤害、重金属中毒等
预防控制措施:加强食品加工过程的监控,选择符合标准的食品包装材料, 避免食品受到物理性因素的污染
天然毒素
第六章
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国内案例:三聚氰胺事件、地沟油事件等 国际案例:疯牛病事件、沙门氏菌污染等 危害因素:微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等 预防控制措施:加强监管、提高检测技术、加强宣传教育等
事件原因分析
食品生产环节问题: 生产过程中操作不 当或设备故障导致 食品受到污染
食品储存环节问题: 储存环境不卫生或 储存时间过长导致 食品变质
事件对食品安全管理的启示
危害因素识别:加 强食品生产、加工、 运输等环节的危害 因素识别,及时发 现并采取措施。
监管力度:加大对 食品安全的监管力 度,确保食品生产、 加工、运输等环节 符合安全标准。
培训教育:加强食 品从业人员的培训 教育,提高他们的 食品安全意识和操 作技能。
信息公开透明:及 时公开食品安全事 件信息,加强公众 对食品安全的认知 和信任。

食品安全的危害与风险控制

食品安全的危害与风险控制

食品安全的危害与风险控制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

然而,食品安全问题时常出现,并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本文将探讨食品安全的危害以及如何进行风险控制。

一、食品安全的危害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可能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食品安全危害及其影响:1. 食物中毒:不安全的食品常常含有细菌、病毒、霉菌或化学物质等毒素,食用后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症状包括腹泻、恶心、呕吐等,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2. 寄生虫感染:某些食品可能带有各种寄生虫卵,如钩虫、蛔虫等。

当人们食用这些食品时,寄生虫卵可能在体内孵化并感染人体,导致肠道问题和其他健康问题。

3. 食物过敏:许多人对某些食物过敏,如花生、海鲜等。

食用这些过敏源食品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导致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后果。

4. 慢性疾病:长期食用含有激素、抗生素等药物的食品可能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如肝脏疾病、心脏病等。

这些药物的过量摄入对人体健康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

二、食品安全的风险控制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有效进行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方法:1. 严格的食品检验和监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合格。

同时,加强进口食品的检验和抽检工作,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

2. 加强农药和化肥的管理:农田的农药和化肥使用需要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以减少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风险。

提倡有机农业,推广绿色环保的农业种植方式。

3. 建立健全的食品追溯体系:建立统一的食品追溯体系,可追踪到食品从生产环节到流通环节的全过程,一旦出现问题可追溯到源头,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置。

4. 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加大对食品从业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其食品安全意识与管理能力。

5. 强化企业责任:食品企业应加强自身的食品安全管理,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食品中常见的危害物质及其防控措施

食品中常见的危害物质及其防控措施

食品中常见的危害物质及其防控措施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不同的食品可能存在着各种危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会带来极大的威胁。

为了保障公众的饮食安全,食品生产企业和相关部门一直在不断努力,制定并执行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食品中常见的危害物质以及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重金属1. 铅(Pb)铅是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其主要来源包括污染的土壤、水体以及工业废弃物的处理。

食品中过量的铅摄入会对人体造成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以及生殖系统等多个方面的伤害。

防控措施:- 加强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监测,及时发现并控制铅污染源;- 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强对原材料的筛查和检测,确保原材料的安全性;- 加强农药和化肥的管理,减少农业活动对土壤的铅污染。

2. 汞(Hg)汞是一种高毒性重金属,主要通过鱼类和海产品进入人体。

长期摄入过量的汞会导致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损害,对儿童的身体发育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防控措施:- 加强水体和海洋环境的监测,控制汞源的排放;- 提高汞污染物的检测技术,加强对水产品的监测;- 提高公众对汞中毒的认知,引导消费者选择安全的食品。

二、致病菌1.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病原体,常通过食品污染引起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感染会引起肠道疾病,表现为腹泻、呕吐等症状。

防控措施:- 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管理,确保生产环境的清洁;- 加强对原材料的检测,防止受污染原材料的使用;- 严格控制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确保食品杀菌彻底。

2.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类常见的致病菌,存在于人和动物的粪便中。

食品中存在的大肠杆菌常常意味着食品受到了粪便污染,会引起肠道感染疾病。

防控措施:- 加强农产品的生产和采购管理,防止粪便污染的农产品进入市场;- 食品加工企业要提高加工场所的卫生水平,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强化公众对卫生的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三、农药残留农药残留是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产气夹膜梭菌
3、蜡样芽胞杆菌
非芽胞菌,包括:
1、流产布氏杆菌 2、猪布氏杆菌芽胞 3、空肠弯曲杆菌 4、致病性大肠杆菌,如O157:H7 大肠杆菌。 5、单核细胞菌 。 7、志贺氏菌 8、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9、化脓性链球菌
引起食源性生物危害的致病菌通常包括:
• 主要是芽孢杆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属
• 3)分解脂肪类食品的微生物
• • • 一般来讲,对蛋白质分解能力强的需氧细菌,同时 大多数也能分解脂肪; 常见的霉菌有曲霉属、白地霉、代氏根霉、娄地青 霉和芽枝霉属等; 酵母菌分解脂肪的菌种不多,主要是解脂假丝酵母

肉毒梭菌
肉毒梭菌,或称肉毒梭状芽孢杆菌(A、B、E、F型 )
革兰氏阴性菌的空肠弯曲杆菌、耶尔森氏肠 球菌、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大肠埃希氏 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的弧 菌、蜡样芽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 、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等。包括这些致病 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生物毒素。
引起食源性生物危害的腐败微生物包括
• 1)分解蛋白质类食品的微生物 : • 细菌:芽孢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假单孢菌属
肉毒梭菌
肉毒毒素是目前已知化学毒物与生物毒素中毒 性最强烈的一种,对人的致命是为10㎎/㎏。 主要来源于带菌土壤、尘埃及粪便。
引起中毒的食品包括低酸性食品,如肉类、蔬 菜、鱼类、豆类、乳类等蛋白质食品。
肉毒梭菌的控制有两种途径:加热杀灭芽孢和改变 食 品 状 况 抑 制 产 毒 。 方 法 如 下 :
、变形杆菌属、链球菌属等分解蛋白质能力较强 ;小 球菌属、葡萄球菌属、黄杆菌属、产碱杆菌属、埃希 氏杆菌属等分解蛋白质较弱;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分解 蛋白质能力很弱 。 •
霉菌:青霉属、毛霉属、曲霉属、木霉属、根霉属
等。

酵母菌:啤酒酵母属、毕赤氏酵母属、汉孙氏酵
母属、假丝酵母属、球拟酵母属等
• 2)分解碳水化合物类食品的微生物
第二章 食品中的危害
• 食品存在的危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 (1)食品本身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如河豚鱼含有剧毒 的河豚毒素;鲭科鱼分解产生组胺;花生中的黄曲霉 毒素等。
• (2)食品在生产、运输、贮存、销售过程中受到外界 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即食品污染,是最常见的食品 中存在危害的来源。
造成的原因:

分解脂肪类食品的微生物
致病微生物危害
•细菌危害:

指某些有害细菌在食品中存活时,可以通过活菌的被 摄入引起人体(通常是肠道)感染或预先在食品中产生的细 菌毒素导致人类中毒。 与食品有关的致病菌可按是否形成芽胞分类为芽胞菌 和非芽胞菌。

控制芽胞菌要比控制非芽胞菌需要的条件要严格得多
芽胞菌,包括: 1、肉毒梭菌
生物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生物的危害主要包括包括致病微生物和腐败 微生物、病毒和寄生虫三种 。下面分三个部 分讲述:
寄生虫(原生动物)
一、致病性和腐败性微生物危害及控制措施
•致病微生物引起食物中毒的机理和生物毒素 • 机理:引起食物中毒发生的机理主要有感染型
、毒素型(改变分泌功能)和混合型(致病菌和毒素同时存在) 三种
大肠杆菌O157:H7
大肠埃希氏杆菌惯称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 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10%发展成肾出血,大肠杆菌 中其毒性最强,主要症状是引起人的腹泻、腹痛、肠出 血,危及肝、肾,小儿威胁生命。 在10-45℃存活,最适生长温度37℃,最适PH7.47.6,繁殖速度快,适宜条件下17-19分钟繁殖一代,在 土壤和水中可存活数月,对氯气敏感,0.5PPM很快死亡 。 1996年日本发生大规模EH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流行,食物中毒9451人,死亡12人,是由一所小学午 餐中的白萝卜引起的,通过 粪便交叉感染。
(水肿)
•生物毒素:致病菌危害消费者,其中感染型主 要发生内毒素,毒素型主要产生外毒素。
• 腐败微生物
• 腐败微生物能够分解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并且 产生有害代谢产物使得食品腐败变质,不仅使 食品失去食用价值,有害的代谢物质也会对消 费者的健康产生危害 • • 分解蛋白质类食品的微生物 分解碳水化合物类食品的微生物
• • 环境污染 种植、养殖农畜业的源头污染

食品安全意识不强,食品生产过程中卫生质量控制不 当造成污染
第一节 生物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生物性危害:
• 指能够导致食源性疾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食品中存在的危害有80%-90%是属于生物性的危害。
食品中重要的微生物种类包括:酵母、霉菌、细 菌、病毒和原生动物, 一般而言,酵母、霉菌不引起食品中的生物危害 (虽然某些霉菌产生有害的毒素——化学危害),只有 细菌、病毒、原生动物能引起食品的生物危害,造成
主要由其产生的外毒素即肉毒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是革兰氏阳性的产芽孢细菌,有鞭毛,生长最佳温度为3040℃,PH为6.0-8.2,当环境温度﹤15 ℃或﹥55 ℃时,其 芽孢不能繁殖不产毒素。对热抵抗力较强,干热180 ℃ 515分钟,或湿热100 ℃ 3小时,或高压蒸汽121 ℃ 10分钟 才能将其杀死。
1
• (16)熏制和烟熏风味的水产品(123. 15和123. 16) 梭状肉毒芽孢杆菌如控制不当,会在熏制水产品中生长 ,造成肉毒中毒。控制该致病菌可采取加盐、烟熏、添加亚 硝酸盐或加热的方法(热熏水产品)予以控制。有必要对这 些参数严格控制,以确保终成品在货架期内的安全。这些控 制必须写入HACCP计划内。如此类产品属于酸化的或加热的低 酸性罐头食品,则加工必须符合21CFR一113或114法规的规定 ,加工者不必将对该致病菌的控制写入HACCP计划内。此外, 要特别注意此类熏制和烟熏风味的水产品是否还有其他须控 制的显著危害,如有,则必须包括在HACCP计划内。
A.用高温加热杀菌方法杀灭肉毒梭菌(A、B、E和 F型)的芽孢。如 低 酸 罐 头 。 B. 用 酸 化 或 发 酵 方 法 , PH 小 于 4.6 。 C. 采 用 腌 制 或 干 燥 方 法 , 水 活 度 降 至 0.93 以 下 。 D.用巴氏杀菌杀灭E型和非蛋白水解B型,然后用冷藏控制A型、蛋白 水 解 B 型 和 F 型 。 E. 控 制 食 品 暴 露 在 肉 毒 梭 菌 生 长 和 产 毒 温 度 下 的 时 间 。 F. 在 食 品 加 热 的 同 时 , 使 用 盐 或 防 腐 剂 ( 如 : 亚 硝 酸 盐 ) 。 以上方法中,加热、水活度、pH值都能有效地控制肉毒梭菌的生长 ,冷藏只能作为控制的辅助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