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衣》看中国悲剧的审美特征
当时只道是寻常(读诗经《绿衣》有感)

当时只道是寻常——品诗经《绿衣》有感“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之咏硕人,道尽了庄姜之美的传神,一颦一笑,目光流转间艳光潋潋。
可叹,纵然如斯,道不尽的忧愁落寞,在那绝伦容颜背后使人更为叹惋。
因了这般,便有了卫庄公的抱衣伤怀,便有了《绿衣》这首堪称悼亡始祖的诗。
初读《绿衣》,便觉得此诗中悲伤怀念的氛围甚浓,那两句“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将内心的痛苦不带一分掩饰地表露出来:我的内心十分伤痛,这份伤痛何时才能停止,而我又何时才能将你忘却。
朱熹在他的《诗集传》里说道:“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做此诗。
”我是不太赞同朱熹的这个观点的,反而《孔子诗论》中云:“《绿衣》之忧,思古人也。
”却是与我心之所向更为契合。
古人,旧时亦为故人。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看着那一针一线,就仿佛看到了那个如空谷幽兰般贤淑的女子,安静地坐着,细细地缝着。
天渐转凉,看着故人旧时的衣物,想着如今再无那体贴的提醒使自己免受这寒气的侵扰,想着再无那关切的话语使自己冷静处事,忧从中来,不免心生悔意。
悔着当时的理所当然,悔着当时的不知珍惜,更悔着让那个美好的女子落寞而去。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正是庄公心中百转千回所叹。
穿着葛布衫,秋寒入心,不知是薄了衣裳还是薄了心。
《绿衣》后,仿着这般表现手法,借着遗物抒发情思,发着物在人亡感慨的诗作广而传行。
如那潘岳的《悼亡诗》中的“凛凛凉风起,始觉夏衾单,岂曰无重纩?谁与岁月寒”取的便是《绿衣》中的第三、四章意。
再如元稹的《遣悲怀》中的“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也全由《绿衣》所出。
都道古时男儿凉薄,再次细细回味着这首满载着萧瑟怀念的诗:“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为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为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絺兮綌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我思古人,只能低低叹一声,当时只道是寻常。
诗经《国风·邶风·绿衣》鉴赏

诗经《国风·邶风·绿衣》鉴赏《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进展有深远的影响。
《绿衣》,为先秦时代邶地华夏族民歌。
全诗四章,每章四句。
这是一首怀念亡故妻子的诗。
睹物思人,是悼亡怀旧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
原文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解释诗人睹物伤心,感情缠绵地悼念亡妻。
衣、里、裳:上曰衣,下曰裳;外曰衣,内曰里。
已:止。
亡:一说通忘,一说停止。
古人:故人,指亡妻。
俾(音比):使。
訧(音尤):同尤,过失,罪过。
絺(音吃):细葛布。
绤(音戏):粗葛布。
凄:凉意。
译文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面子黄里子。
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上衣黄下裳。
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忘!绿丝线啊绿丝线,是你亲手来缝制。
我思亡故的贤妻,使我平时少过失。
细葛布啊粗葛布,穿上冷风钻衣襟。
我思亡故的贤妻,实在体贴我的心。
诗经故事秋雨晚来急。
细雨中,庄姜在野渡留恋半日,叹不完的人间恩怨,舒不完的天地悠悠,于天黑前回到了王宫。
进得宫来,正看见戴妫姐妹身着绿衣,装扮整齐,笑盈盈的走上前来请安,并说是宫中有夜宴,邀庄姜一起去参加,庄姜一想到庄公对自已的冷淡和他看见戴妫姐妹的眼神,心里就一阵阵的酸痛,就推说自已身体不适,辞了回到自已的宫中。
回宫后已是掌灯时分,隔窗望去,王宫内一遍通明,从正殿里传来了丝竹之声,也夹杂着宫女们的歌声和嫔妃们的笑声,当然偶尔间也有庄公粗洪响亮的笑声。
真是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啊!窗外的雨越下越大,除了正殿的歌舞之声外,四下里到是一遍寂静,四野的黑寂伴衬着宫内的灯火,也有风飘落梧桐叶子沙沙的声音。
庄姜想起了戴妫姐妹身着绿衣的模样,很是好看,不由得也把自已的绿衣拿了出来,虽说是有好几年了,可不曾生养过的她,身材一点没变,她禁不住穿戴起来,还飘逸的作了个旋转,心中得意几分,可一听见那边传来的笑声,又黯然的脱了下来。
论悼亡诗《绿衣》、《葛生》意象的选取分析

管理学家2014.1459悼亡诗正式登上诗歌舞台虽始于潘岳时代,但其早在《诗经》时期就已经出现,《绿衣》和《葛生》是《诗经》中现存最早的两首悼亡诗,正式开启了数千年悼亡之音,为后代悼亡诗的发展确立了方向。
悼亡诗的成就和价值是不容低估的,一方面丰富了诗歌体系;另外一方面,它作为一种独特的写作类型情辞哀婉,感人至深,有其特定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审美内涵,也因此历经千年仍未衰竭。
近几年随着对各诗歌类型研究的深入,有关掉亡诗的研究论文时有涌现,然而悼亡诗相较于其他诗歌题材,其研究仍处于较“冷落”的境地,鉴于此,笔者试图追溯《绿衣》和《葛生》这湾源流,从细部入手,在意象的选取方面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绿衣》(诗经邶风)这是一首男子睹物怀人,思念亡妻的诗,此诗堪称悼亡诗的鼻祖,更是绝唱。
其诗云: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矣,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忧兮。
絺兮络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男子见到亡妻为他制备的衣裳,睹物怀人,人亡物在,倍生伤感,由此浮想联翩。
由亡妻生前为自己一针一线置办的衣物,联想到治丝,惋惜亡妻治家的贤惠。
再从治家想到亡妻的贤德,家有贤妻,夫无横祸。
谆谆规劝和叮咛犹若在耳旁萦绕,而爱妻却永远的不在了,对爱妻的缅怀和眷恋喷涌而发,悲伤的情绪始终弥漫在字里行间。
而《葛生》(诗经唐风)则是女子追悼亡夫之作,短短几句诗句里包含了亡夫女子的死别恨、孤独怨和相思情,读来凄怨哀绝,催人泪下。
其诗云: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l 冬之夜,复之日。
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诗人看到亡夫阴森荒寂的墓地,受到墓地景物的触动即景生情,想象他枕着角枕,盖着锦衾,在荒野蔓草之下独自长眠,感到百般的凄凉和感伤;同时感伤自己孤苦无依,想着未来漫长的岁月顿觉可悲、孤独,惟有百年之后和良人同穴,才觉得是归宿。
诗经《绿衣》解读

“ 心之忧矣”
中国的衣冠服饰历史上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时代, 大约在夏商时期服饰制度初见端倪,到了周代渐 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当时的服饰依 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而有所不同。 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 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 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 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 成的混合色。服装以小袖为多, 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腰间则 用条带系束。
诗经
绿衣
之多重解读
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卫庄姜伤己说
将“绿衣”作为“褖衣”即为王后的礼服(女子祭服) 《毛诗注疏》序“綠衣卫庄姜伤己也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 也。” 汉代郑玄笺注《毛诗注疏》认为“綠”字当为“褖”转作绿字之 误也。笺云:“绿兮衣兮者,言褖衣自有礼制也,诸侯夫人祭服 之。下鞠衣为上展衣次之,褖衣次之次之者众妾亦以贵贱之等服 之。鞠衣黄、展衣白、褖衣黑,皆以素纱为里。今褖衣反以黄为 里,非其礼制也,故以喻妾上僭。” 宋代朱熹也持这种观点,在他的《诗经集传》中言:“绿苍胜黄 之闲色,黄中央土之正色。闲色贱,而以为衣;正色贵,而以为 里。言皆失其所而己止也。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闲而失位, 故作是诗也。” 对“绿衣”的解释都认同于上古时期女子的祭服,并因为祭服的 不合礼制而引发解读。
男子悼亡妻说
“绿衣”作为男子之服,即古代男子日常服饰。 闻一多先生在《风诗类钞》中说:“《绿衣》,感旧也。妇人无过 被出,非其夫所愿。他日夫因衣妇旧所制衣,感而思之,遂作此诗。 妇人之服,不分衣裳,上下同色此曰绿衣黄裳,知是男子之服。” (一)、“古人”译为“前夫”或“前妻”。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和“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如:“怅然遥相望,知是古人来。”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如何?”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 (二)、“古人”译为“已死的人”。
《诗经·绿衣》赏析

《诗经·绿衣》赏析《诗经·绿衣》赏析《邶风·绿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古人认为是庄姜因失位而伤己之作,今人一般认为是男子的悼亡之作,是中国文学史上传世最早的悼亡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绿衣》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今译文】绿色衣啊绿色衣,外面绿色黄夹里。
见到此衣心忧伤,不知何时才能已!绿色衣啊绿色衣,上穿绿衣下黄裳。
穿上衣裳心忧伤,旧情深深怎能忘!绿色丝啊绿色丝,丝丝是你亲手织。
想起我的亡妻啊,遇事劝我无差失。
夏布粗啊夏布粗,穿上风凉又爽气。
想起我的亡妻啊,样样都合我心意。
诗义思辨《诗经》的历史太过久远,以致几乎其中的每一首诗,人们都存有释义上的不同意见。
这首《绿衣》也是如此。
古代学者多将其解释为“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意思是卫庄公被姬妾媚惑,冷落了贤淑而高贵的正室夫人庄姜,庄姜便作此诗以表达悲怨。
《毛诗序》、郑玄、朱熹等学者都持此观点。
而现当代学者却多认为,这是一首悼念前妻的诗歌,他在对着妻子旧时的绿衣睹物思人。
这位妻子,或已离世,或已离异,总之已成为他生命里的故人。
今天我们再读这首诗,不妨还是按照后一种更适于今朝的解释方法来理解。
如果只陷于第一种古人的说法当中,那么,首先,这世上无非是又多了一首弃妇之作而已,除了软弱无力的怨天尤人,又有何益呢?难道流芳百世的诗歌只是为了单纯加重女性遇人不淑的苦难感受而已吗?一味地倾吐苦水,只能沦为又一个祥林嫂,招致同情也不令人尊重。
这样碎碎念式的文学,虽能使人产生浅薄的共鸣,却不能对人进行正面的催动。
文学一旦陷入自我救赎不了的情绪化里,再深刻的情感也变得索然而无价值了。
诗经国风邶风绿衣诗解析

诗经国风邶风绿衣诗解析
哎,说起《诗经》里的《国风·邶风·绿衣》这首诗,我心头那个感
触深哦,简直就像跟老朋友摆龙门阵一样,有说不完的话。
你晓得不,这首诗,读起来就像是在秋天里,一阵凉风吹过,心头那
个凄凉劲儿,一下就上来了。
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面子黄里子,光是想
那个颜色搭配,都让人心头一紧。
四川话说起来,那就是“绿衣服穿身上,黄里头子暖洋洋,一看就想起那个她,心头那个酸哦”。
诗中说的那个男子,看到亡妻亲手做的衣裳,简直是睹物思人,眼泪
花儿都在眼眶头打转。
你想嘛,一针一线都是她的心意,现在人不在了,
衣裳还在,那种物是人非的感觉,咋个不让人伤心呢?我就经常想,如果
哪天我看到个啥东西,能立马想起某个人,那种感觉,既甜蜜又苦涩。
而且哦,这首诗的写法也是高得很,它不只是表面说衣裳,更是在说人,说感情。
从衣裳的颜色,说到衣裳的丝线,再想到妻子的贤良淑德,
层层递进,就像我们摆龙门阵,越摆越深入,越摆越有感情。
四川人讲究
的就是个“入木三分”,这首诗简直就是做到了“入情三分”。
最后啊,我想说,这首诗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它的情感真挚,细节
描写到位。
就像我们平时和朋友聊天,聊到某个点子上,心头那个共鸣就
来了。
所以,每次读到《绿衣》,我都觉得像是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聊
她的好,聊她的温柔,聊她的不在,心头那个滋味,复杂得很,但也很真实。
总之,《邶风·绿衣》这首诗,就是那么有魔力,让人一读就忘不了,一想起就心头酸。
如果你也读过,我相信你也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
从唐宋婉约词的“红”“绿”系词组看唐宋文人的悲情审美意识

从唐宋婉约词的“红”“绿”系词组看唐宋文人的悲情审美意识唐宋婉约词中写愁苦悲情的句子不在少数,如秦观的《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的《踏莎行》“红衣脱尽芳心苦”,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笔者注意到婉约词的悲情审美意识跟红绿颜色词有密切联系。
在惠淇源编注的《婉约词》(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 年2 月第一版)中,涉及到红绿颜色词的篇章一共有192 篇,其中89 篇中的红绿颜色词跟“愁”“苦”“悲”等具有悲情色彩的词一起出现。
红绿代悲苦的现象,是唐宋词人审美观念的表现之一,通过“红”“绿”追求悲情美的审美意识,甚至成了唐宋词人进行词学创作的一种审美风尚。
下面是对89 篇带红绿色系词(红色系词红、朱、茜、绛,绿色系词绿、翠、碧、青)的婉约词中有悲情色彩的字出现频率的统计(注:字后面的数字是其出现的次数):愁20残13恨11乱7泪6寒5 断4啼4凄3苦3 冷3 怜2凋2衰2泣2懒2损2休1悲1瘦1恼1,一共有21 个带悲情色彩的字,总共出现95 次。
仅仅89 篇词,伴着红绿就出现了近百次表现伤感意义的字,这些数量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很明显,唐宋词人是有意识地将红绿和悲情联系在一起。
唐宋词人以红绿来啼悲鸣愁,去追求一种“惨绿愁红”的悲情美,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学观念和人文风气密切相关。
一、“惨绿愁红”的悲情审美特征消解到一些特殊意象当中,体现时代心态。
中国人传统的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有仙、酒、自然、梦、女人等,而仙、酒、自然、女人等意象在婉约词中往往是出现于红绿色系词组当中的。
如寄情于女性的:惆怅夜久星繁,碧空望断,玉箫声在何处。
念谁伴、茜裙翠袖,共携手、瑶台归去。
(刘焘《八宝妆》)漫漫长夜,碧空星繁,不知从何处传来清冷的萧声更增添了词人的孤寂心情,此时的词人,惟有与“茜裙翠袖”相伴,才能稍解寂寞。
既有“寂寞久无红袖饮,忽逢皓齿轻讴”(王庭《临江仙》),把寂寞之情寄托于女性的,也有借女性来抒发自己的哀情的,“红袖时笼金鸭暖,小楼吹彻玉笙寒。
《诗经·绿衣》读后感500字

这是一首悼念亡妻的诗。
作者心心念念的这件“绿衣”,应该是亡妻生前所穿之物,因此他触物生情,想念与自己感情深厚的妻子。
通过重章叠句的表述,表现作者缠绵悱恻的感情。
用寒风凄凉来表达心境之凄凉,表现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悲剧:你为我织造的衣服仍然在身,可那个为我加衣的人,你在哪里啊?
这种睹物思人的写法为后世同类型的诗作广泛借鉴,最出名的是苏东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东坡这首词也是触景生情,只不过是梦中所见而已。
他想念亡妻,不是写缠绵悱恻,不是抒发呜呼哀哉,反而写的是“千里孤坟”,是“明月夜,短松冈”,通过那月夜下唯有青松作伴的孤坟,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景象,远比直接抒发情感要动人得多。
全词中的感情都是内敛的,不话凄凉,无言相述,但那真实的、强烈的情感是根本不需要任何言语而能直接击碎人心的。
尤其是上阙收尾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对应下阙开头的“小轩窗,正梳妆”,那种时空错乱的幻象更加让人唏嘘和悲痛。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绿衣》看中国悲剧的审美特征邶风《绿衣》讲述的是一位男子对亡妻的思念,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哀悼诗的起源。
这其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中对悲剧的审美特征。
全诗如下: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绿衣》一诗,不是对整个故事的阐述,而是将哀伤的悲剧的意味的吟咏。
通篇没有情节,也没有时间地点的讲述,然而作为一首亡悼诗而言,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的存在,整篇都充斥着悲伤的意味。
这种不侧重故事的描写,而侧重于对悲剧意味的揣摩,正是中国固有的对悲剧的情感表达。
对《绿衣》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把握中国传统美学中对悲剧的态度和表达。
一、整体的优美意蕴
优美,也叫“阴柔之美”、“秀美”、“纤丽美”、“婉约美”等,是与壮美或崇高对称的,在形式上是和谐、轻盈、优雅的,在情感上是没有冲突和矛盾的。
王国维以西方美学崇高的理论糅合中国古代美学阴阳柔刚说而提出。
“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
”若吾人与审美对象无利害关系,又毫无生活之欲存在,则“此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名之曰优美之情,而谓此物曰优美。
若此物大不利于吾我人,而吾
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独立之作用,以深观其物,吾人谓此物曰壮美,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
王国维先生在这里已经将优美的含义已经情感上的变化给予我们理论性的指导,我们从《绿衣》中可以看出,整篇诗歌,是没有情感上的冲突与激昂的碰撞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然的,渐进的,和谐的情感递增,借以表达悲剧发生时的审美情怀。
二、“隐”和“秀”的表达方式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说:“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
”隐和秀也是中国古典审美观中一个重要的思想。
(一)“隐”——隐在对于事件的隐
诗中一开始,并无提及人已亡故,只是从一件绿色的衣衫开始,表达着一种隐约的思念之情,直至第二句的最后一节“曷维其亡”的一个“亡”字,才让人明白过来,是对已故之人的思念。
诗人对妻子是如何亡故也没有进行描述,对妻子生前最后的生离死别也没有任何表达,更不曾对夫妻之间的情趣小事进行渲染,只是隐晦的表达着妻子死去的痛苦。
这样的“隐”,贯穿诗文全篇,诗文的深广丰富的内容能以含蓄不露的描写婉典地表达出来,能激起读者的多重兴味,诱发读者的丰富思索和联系,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同时,“隐”的也不晦涩难懂,还是能够让人们在玩味,分析之中,找到诗文的中心思想,表达出真实的情感,但是能够因为隐晦的表达,更多的增添诗文的
意蕴。
(二)“秀”——秀在对事物、情感的秀
“秀”在“状溢目前”。
诗文是以形象、生动、可感的富于表现力的文学描写来进行表达的。
首先,是对“绿衣”反复的描述。
全篇对于“绿衣”有5处描述,都是“状溢目前”的表达,将衣物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细细致致的描述,但是给人在表达上并不觉得赘述,反而更加能加深理解。
其次是对“思”的反复描述。
“心之忧矣”的哀伤,和“我思古人”的怀恋,在只有四句的诗中反复出现,用文字的反复来表达忧伤的缠绵,并且将看见绿衣时的怀念,到想起妻子制作绿衣时情景的感慨,到最后身着绿衣时那种由物及人,由身体感觉到心中感觉的情感勃发的“实获我心”加以感叹的描述,深深的打动人心,将哀伤之美全部烘托出来。
诗文中,“隐”与“秀”又是统一的。
对于死亡事件的隐是对于情感方面秀的思的基础,而思念之情的秀又是事件上隐的内容的自然表现或流露。
一方面是隐待秀而明,另一方面是秀依隐而深。
两者相互结合,相互辅助,含蓄与明白交织,情与景的杂糅,将一种哀伤的意境全然呈现。
三、“哀而不伤”的思想理念
孔子在对《关雎》的描述中讲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思想,孔子看来,他所想表达的思想就是在文艺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
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也是倍受文人追捧的,那么“哀而不伤”的思想对于哀悼诗《绿衣》篇也是同样适用的。
《绿衣》在整部诗歌的描述中,都充斥着淡淡的哀痛感,但是却没有大幅度的表达出悲痛欲绝的情怀,这是“哀而不伤”的表现。
中国悲伤与西方不同。
“悲剧”在西方文化中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它作为一个戏剧种类;第二,是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第三,是一种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
他们的悲剧通常是集中在身份高贵的人的身上,而中国的悲剧则都是反映着普通的中下层劳动人民的悲剧生活。
悲剧结尾大不相同,西方通常的悲剧是“一悲到底”的形式;中国向来以大团圆或者是恶有恶报来结局。
这其中充斥着乐观主义精神,与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不可分割,它是一种入世哲学,相信人的力量,也肯定愉快的平凡的人生,具有乐观的性质,宣扬“积极入世”、“乐天安命”的思想。
中国悲剧的来源,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现实生活中也是受着儒家“积极乐观”思想精神的鼓舞,所以,人们往往都是坚强的,不屈不饶的,即使是在困境中,也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虽然儒家精神起源于孔子,但是能够造就孔子这样思想的,也是中国自远古以来的思想氛围,《绿衣》表达的也是同样如此的思想。
这样悲痛但不颓废,伤感而不绝望的哀伤美思想,从诗经开始,到被孔子整理,成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又一种主流思想。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5
[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杨树增.《论语导读》[m].北京:中华书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