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文本的多种解释及鉴赏教学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9 读懂古诗——直接间接,找准路径

前备知识——古诗语言特点与章法结构一、古诗的语言特点读懂一首古诗,最关键的是读懂古诗语言,即读懂“诗家语”。
“诗家语”是诗人创作使用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有别于日常使用语言,也有别于其他文体语言。
从词法、句法维度看,它具有反常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惯于改变词性,言语具有意象性;②惯于改变词序,言语具有跳跃性;③惯于省略成分,言语具有凝炼性。
1.语言“变性”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以此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常见的有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和动词活用现象。
示例:①名词活用。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
②形容词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
③动词活用。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饮”,使动用法,意为“使……饮酒”。
2.语言“变序”诗人写诗,有时为了强调某些意蕴,达到某种特殊效果,或出于格律等表达的需要,故意改变某些词的顺序。
主要体现在主语后置、主宾换位等方面。
示例: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汉阳树”和“鹦鹉洲”为陈述对象,为主语后置。
②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光彩生门户”应为“门户生光彩”,为主宾换位。
3.语言“省略”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产生了省略现象,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答话蕴含问话;②意象组合。
示例:①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把诗歌精简压缩为二十字。
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作者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表达了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二、古诗的章法结构(一)近体诗的章法结构1.常见章法结构2.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起承转合结构(1)“起”定基调起,即起笔,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等等。
二年级语文教案:唐诗宋词欣赏

二年级语文教案:唐诗宋词欣赏唐诗宋词欣赏引入:在我们的中华文化中,诗词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年级学生已经开始了解地道文化,通过欣赏唐诗宋词,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美,并且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中文阅读能力以及文学素养。
一、目标1、学生能够欣赏唐诗宋词,并且理解其中的意义。
2、学生能够逐渐学会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教学方法1、整体呈现法2、比较法3、体验法三、教学重点1、理解唐诗宋词的主题及情感。
2、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口语表现力。
四.教学过程1、整体欣赏唐诗宋词,老师在课堂上用PPT的形式或是教材的形式,让学生整体欣赏几首唐诗宋词,并且给学生讲解诗词内涵。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大课文的整体感知和对唐诗宋词的情感体验。
2、选择性的比较法,老师可以选择不同作者的诗歌来进行比较,比较之间的异同,来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辨别。
比较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唐诗宋词的体会和感受。
例如:杜甫和白居易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阿房宫殿锁烟尘,铁马金戈,乱相杀。
北风如刀,马蹄声碎。
大漠穷秋何处归。
逮虾蟆,上白菜,人人俱会做。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两个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着同一件事物进行了描写,其中《登高》表现的是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而《长恨歌》则是在表达民族和国家的同时,更多是表达他的个人情感。
在欣赏两首不同的诗歌后,让学生自己来选择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并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己的时间,创作自己的唐诗宋词。
3、个体化体验法让学生沉浸在自己的创作和欣赏中,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让学生逐渐领会诗词的韵律感和美感,让他们呈现出自己的口语表现力。
五.结语在语文教育中,学习唐诗宋词欣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口语表现力,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和力量。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语文课教案:古诗文鉴赏引言:古诗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承载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节课上,我们将通过对古诗文的鉴赏,让学生领略古人的诗意境界,启发学生的文学情怀。
一、古诗文的意境表达1. 古代诗人通过婉约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和赞美。
请学生欣赏并默读《登鹳雀楼》。
2. 引导学生通过描绘细节,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表达。
3. 打开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进行个人的情感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意境。
二、古诗文的修辞手法分析1. 介绍古代诗人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2. 通过学习《静夜思》,请学生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分析不同古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古诗文的背景文化解读1. 介绍古诗文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如《春江花月夜》背后的唐代盛世和文化繁荣。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登鹳雀楼》的解读,了解南京的历史背景,并对古代朝廷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3. 鼓励学生从当代的视角来思考古代诗人的作品,以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古诗文。
四、古诗文的个人创作1.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技巧,写下自己的古诗文。
2. 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3. 分享学生的个人作品,让他们互相欣赏、评价以及互相学习。
结语: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文的韵味与美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希望他们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精选5篇(一)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唐诗二首》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二首》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会欣赏和鉴赏诗歌,理解诗歌中隐含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对《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的理解。
2. 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3. 学会正确朗读和表达古诗。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唐诗二首》的课文及相关资料。
2. 画有相关插图的课堂展示。
3. 录制了《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插图,引发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
2. 老师播放《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美感。
步骤二:探究课文(15分钟)1. 学生自读《唐诗二首》,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江南春》和《静夜思》的意境和情感,并展示讨论结果。
3.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解释,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步骤三:学习诗文特点(20分钟)1.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江南春》和《静夜思》的诗句,分析句法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归纳和总结出唐诗的常见艺术特点。
3.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四:朗读表达(15分钟)1.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把握句子的意境和情感。
2.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选优秀的朗诵者。
3. 选几位学生朗读《唐诗二首》,进行诗歌表达评价。
步骤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选取其他唐诗进行欣赏和鉴赏。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首唐诗,进行背诵和朗读表达。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唐诗二首》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发表对于古诗学习的感受和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并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示儿》、《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古诗的魅力,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的学习,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古诗三首》中的某些词语和背景知识,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对古诗中难理解词语的解释和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古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中的美感和哲理,培养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尊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难点:对于古诗中一些难理解的词语和背景知识,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理解和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每首古诗的写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3.文本解析:逐句解析每首古诗,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分析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4.欣赏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每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5.应用拓展: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的古诗元素,创作自己的小诗,展示对古诗的运用和创造力。
如何理解和背诵古诗词?

如何理解和背诵古诗词?要如何理解和背诵古诗词?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后世影响深远。
对学生来说,理解和背诵古诗词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提高写作水平,更能提升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启迪人生。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背诵古诗词呢?一、理解与背诵相结合古诗词学习的核心在于理解,只有理解了诗歌的意境、情感、手法,才能真正理解其精髓。
单纯的死背,只会浪费时间,根本无法触动内心,更谈不上发挥作用。
1. 仔细品读文本,把握意象诗歌的意象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载体。
仔细品读文本,关注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分析其内涵,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雪”和“船”这两个意象,充分展现出诗人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不羁的气概。
2. 分析手法,明白意境古诗词常用的手法有比喻、拟人、托物言志等。
分析手法,解释诗歌的创作意图,才能更深入地体会诗歌的意境。
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运用夸张手法,将汪伦的深情厚谊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动。
3. 联系背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创作都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例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写成的,表达了诗人心忧天下的情怀。
二、多种方法,寓学于乐古诗词学习应该注重趣味性,需要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情景体验,身临其境将古诗词的情境进行还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学习《春江花月夜》,可以播放带有古筝曲的视频,共同营造宁静秀丽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2. 创设情境,拓展延伸结合古诗词的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诗歌改编等活动,帮助学生参与个性化的表达。
例如,学习《静夜思》,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要是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表达你的思乡之情”,并进行创作。
古典诗词的文本解读及审美欣赏

古典诗词的文本解读及审美鉴赏(一)范文仓关于古典诗词的文本解读及审美鉴赏这是两个步骤:1、正确的解读文本。
2、审美鉴赏。
诗词鉴赏是建立在正确解读文本基础上的。
有人提倡建立“鉴赏学'. 先读懂作品。
鉴赏是高级的审美活动。
阅读和鉴赏是连贯的,不可分割的。
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有特殊性。
要有专业训练和一定的修养。
现代汉语作品阅读起来大致没有语言障碍,没有文化环境的隔膜。
接受者和创造者处于一样的文化环境。
古典诗词需要审美感悟和创作经验,需要古典文化知识和转业训练、古代汉语、文言文。
填词按词谱,写诗有平仄。
诗词格律的知识不可或缺。
王历《诗词格律》万树《词律》弄清字、词、句篇诗词特殊的语词语法特殊用语特殊语法典故古代典章文物制度弄清各朝代的社会文化背景诗词曲从最基础的做起。
典故有事典和语典。
还要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
自己还要相应的生活经验。
古今生活经验还是相通的。
徐凝《忆扬州》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萧娘桃叶杜牧:赢得青楼薄幸名扬州:歌舞繁华诗酒风流之地古典诗词的文本解读及审美鉴赏(二)范文仓南宋诗人谢枋得《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谢枋得,抗元义士后被元强行征辟绝食而死《庆全庵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1。
应该知道谢枋得是有民族气节的诗人(隐居福建)2。
桃源典故谢枋得赋予桃花源的象征意义3。
弄清字、词、句的意义及关系桃源又渔郎:元朝政府派出来寻找自己的人历史文化背景的隔膜未必是通俗易懂的诗歌我们都正确解读了。
《木兰辞》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辞的创作年代学术界是有争议的,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北朝民歌。
北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所思所忆不是一般的事情,是指男女婚嫁之事《折杨柳》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南北朝时南方东晋宋齐梁陈相较安定,北方则南有南朝,后有其他少数民族,南北受敌经常打仗男丁死亡很多北朝女多于男普通老百姓嫁女嫁不出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北史》木兰的意思是你们不要想偏了,我不是想男婚女嫁之事,我是在想代父从军的事。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习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变革。
2. 理解一些著名古诗词的意义和背景。
3. 发掘古代诗歌的文化意蕴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表现形式。
2. 分析古代诗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 了解古代诗人的风格和特点,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掌握如何从文化和思想层面解读古代诗歌。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浏览和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诗歌或朗读几句古代诗歌进行导入,使学生对古代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学习2.1 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变革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古代诗歌与汉赋、唐诗的区别,包括内容、艺术形式和文化意义等方面的不同。
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了解各个时代的古代诗歌的变革。
2.2分析著名古诗词的意义和文化背景以唐诗、宋词为例,通过对著名古诗词的背景和文化特点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
例如:拟古诗歌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宗教思想等方面的联系,以及闲适的田园生活、对故巷儿女的爱情之类系列。
2.3诗人的风格和特点阅读古代诗歌不仅要关注内容,还要关注作者的风格和特点。
通过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特点和写作风格,让学生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3. 总结3.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收获。
3.2 解答学生对诗歌的疑惑和问题。
3.3 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理解和创造力的发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进行诗歌创作。
五、教学方法1. 旁征博引法。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引用现代文化元素和历史事件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
2. 对比分析法。
通过与现代文学作品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 案例教学法。
基于唐宋诗词中的部分经典篇目向学生阐释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古代诗歌的特点,让学生学会从具体案例中欣赏古代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 诗词 的意 向往往有 多种解 渎。教 师可以提供 给学生 古诗词意向的分类知识 ,然后通过举例分析 ,掌握基本解 读
美 术教 学 中爱 国主义教 育 的渗透
● 德 惠市 第十 五中学 李 晓光
爱 国主义是 我们 中华 民族 团结奋斗 的一 面旗帜 ,也 是
国主义 的教 育的 因素 。所 以在教学 中引导学生 为我 国有 这
的语言人手去赏析各个大家的语言风格。 古 诗词 自主鉴 赏就不应该 落入俗窠 ,循规蹈矩 、亦步
、
古诗词存在多种解释的文学现 象
对 于古诗词而言 ,多数意 向较 为明确 ,有着 较为明确 的解释 ,但 是 由于 对作 者经 历 的理解 不 同 ,诗词 也存 在 个 人理 解的差异性 。例如辛弃疾 的 《 青玉案 ・ 元夕 》中的 “ 蓦然 回首 ,那人却 在灯火阑珊处 ”的解释就有着 不同 的 看法 :第一 ,梁启超 对此词所评 “ 自怜 幽独 ,伤心 人别有 怀抱 ”。结合辛弃疾 的政治主张和经历 ,说明此句 表现 了 作 者 主战思 想 的孤 独和惆 怅 。第 二 ,有人 认 为这 句 之 中 的 “ 他 ”又意指一种情操 ,一种精神上 的追求 ,是 高于物 质 的生 活的 ,类似于禅宗 中的顿悟 ,一种 精神上 的豁然开 朗 。另外 ,古诗词在历史 长河的流传过程 中也会 出现很 多 问题 ,往往 存在文本 的差 异 ,这也对古诗 词的解释研 究形 成影响 。基 于这些 问题 ,高中语文古诗词 教学也应该 重视
中 ,教师应把爱 国主义教育放 在美 术教学 的重 要位置 ,以 教 材为依据 ,抓住教学 内容 ,采用适 当的教学 方法 ,调 动
学 生的情感 因素 ,激发起学生的爱 国情感 。
一
日常生 活中工艺美 术与人 民的生 活有着密 切的联 系 ,
、
欣 赏课 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更 是不可缺 少的 内容 。教 师可 以在教 学过程 中利用这一 内 它就蕴含着 劳动人 民的智 慧 ,浓缩 了中华 民族 的文化 ,它 历史悠久 ,品种繁多 ,内容广泛 ,技 艺精湛 ,风格 独特 , 化 ,直接反 映了特定历史 条件下人 民的生活状 貌 、社会 风 俗 和思想情感 。为人 民所 喜 闻乐见 ,成为华夏 民族 美术传
和 自豪感 ,从而加深 对中华 民族 的热 爱 。还 可 以通过课 本 上的一些作 品如 《 艰 苦岁月 》使 同学们能联想 到艰苦岁 月 时期的那些 南征北战 ,流血牺牲 的烈士 ,对他 们来说具 有 很 强的感染力 ,也具 有很 强的教育意义 。
二 、 工 艺 课 中 的 爱 国 主 义 教 育
教学平 台
古诗词文本 的多种解释及鉴 赏教 学
● 前 郭尔 罗斯蒙 古族 中学 王 平
古 诗词 的鉴 赏历来都有着不 同的解释 ,正所 谓 :一百 个人 眼 中就有一 百个哈姆雷特 。因此 不同理解 下的 自主鉴
赏教学至关重要 。
一
方法 ,形成分析能力。例如学生 明确了 “ 鸿雁”的意向有两 种 :一是思 乡怀亲 ,羁 旅之悲 的表达 ;一种是代表了古代传 递书信的信使 。学生掌握 了多种意向解释方法 ,就可以 自主 地分析诗词含义 。结合 上下文明确 “ 雁字 归时 ,月满西楼” 代表的是书信 的传递 ; “ 红笺小字 ,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 鱼在水 ,惆怅此情难寄。”是思乡的惆怅 。总之 ,诗词意 向 下 的理解能够让学生对 诗词有 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 ,从诗歌
统 的源泉 。这 同样能使学 生获得美 的感 受 ,达 到美 育之 目 的。足以激 发起学生 的民族 自豪感 来。
【 责任编辑 别晓梅】
吉林教育・ 综合7 — 8 / 2 0 1 3 8 9
欣赏教学 中的爱 国主义教 育 ,主要是通过 中 国历代美 容 给学生进行 爱 国主义教 育 。比如 :中国民间纸剪美术 , 术 作品简介 和欣赏 ,让学生基本 了解我 国历史 上一些有代 表性 的美术作 品的情况 ,使他们 对祖 国极其 丰富的古代 文 和感受艺术 的美 ,通过弘扬 民族 传统文化 的审 美教育 ,增 强 民族 自豪感 ,激发爱 国情感 ,使 学生接受爱 国主义思想
教 育。 中学教材 中的文本欣赏作 品的美术作 品和一些 图片
化 和艺术遗产有一个 初步 的认识 ,引导学生去 理解 、领会 世 界罕见 。中国 民间美术 在漫长 的创 造过程 中不断发展变
资料 比较多 ,如彩 陶 、青铜器 、石 雕 、秦 陵兵 马俑 、秦长
城 、汉 画像石 、壁画等 。我们通过 这些 内容可 以提现着爱
我们伟大祖 国繁荣 昌盛 的思想 武器。对世界 观 、人生观 、 价 值观 尚未形 成的中学生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 ,无疑有着 非
常重要 的意 义。中学美术教材 思想性强 ,进行 爱 国主义 教 育有 着独 特 的优势 ,是 其 它学 科所 难 以 比拟 的。 在教 学
样 的美术作 品而 自信 、 自豪 。从 而培养和增强 民族 自尊 心
人常讲 的 “ 知人论世 ” 。例 如教 学 《 锦瑟 》时 ,教 师就可
以重点 介绍 “ 李 商 隐 ”的 生平 经历 ,然后 提 出本 诗 的不 同解释 观点 。接下来 ,让学生根 据 自己的理解 ,结合 注释
进行 自主理解分析 。诗歌往往 “ 言在此 而意在彼 ” ,因此 读诗时更应 注重 引领 学生透过文 字表面 ,探寻诗句 下面的 “ 诗人的心”。 【 责任编辑 别晓梅】
文本多种解释的问题 ,更好地组织诗词鉴赏教学 。 二 、古诗词文本 多种解释 下的鉴 赏教学
亦 趋地 进行 传 统教 学 ,而 要 真正进 入 作 品所描 绘 的 的生 活场景 中去 ,同作 者共 同去感受 诗词 中的意境 、丰富的情 感 、生 活的哲理 或人生 的启示 。为 了实现 这样 的教 学 目的 就必须 要 了解诗词 写作背景 和诗人身世 的了解 ,这正 是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