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主行水”是什么意思?
【最新文档】生物复习资料之肺主行水-范文模板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生物复习资料之肺主行水主行水《素问·经脉别论》称作“通调水道”。
肺主行水的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较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润之;输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化为汗液,并在卫气的调节作用下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二是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其他脏腑以濡润之,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废水)下输至肾(或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肺以其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输布水液,故说“肺主行水”。
又因为肺为华盖,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参与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故清·汪昂《医方集解》称“肺为水之上源”。
外邪袭肺,肺失宣发,可致水液向上向外输布失常,出现无汗、全身水肿等症。
内伤及肺,肺失肃降,可致水液不能下输其他脏腑,浊液不能下行至肾或膀胱,出现咳逆上气,小便不利,或水肿。
肺气行水功能失常,导致脾转输到肺的水液不能正常布散,聚而为痰饮水湿;水饮蕴积肺中,阻塞气道,则影响气体交换,一般都有咳喘痰多的表现,甚则不能平卧。
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致全身水肿,并能影响他脏的功能。
由于水液输布障碍主要是因外邪侵袭而致肺气的宣发作用失常,故临床上多用宣肺利水法来治疗,即《内经》所谓“开鬼门”之法,古人喻之为“提壶揭盖”,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则称之为“开上源以利下流”。
总结:由于水液输布障碍主要是因外邪侵袭而致肺气的宣发作用失常,故临床上多用宣肺利水法来治疗。
七年级生物复习资料之细胞的生活下面是对生物中细胞的生活的知识复习资料讲解,希望下面的复习资料知识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学习。
细胞的生活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1.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肺

3、肺在志为忧 (1) 在生理上忧是肺气所化生,是肺的功能活
动的外在表现。因此,肺气调和,则忧虑适度。
(2)在病理上,当肺气不足时,易出现忧愁过度 的情绪变化。反之忧愁过度,则易伤肺,使肺气郁 闭不宣,出现闷闷不乐,精神不振,胸闷气短。
4、肺在液为涕 在生理上鼻为肺窍,涕由鼻内分泌,但实为肺津
所化生。
3 宣发和肃降的关系
宣发和肃降是肺脏生理功能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生 理上相辅相成,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即是说没有正常的宣发 就没有正常的肃降,反之亦如此。只有宣发和肃降的功能正 常才能使呼吸调匀、是各个脏腑器官得到营养物质的灌溉, 又能使肺脏保持清肃的状态。
功能失调就会出现肺气失宣和肺失肃降的病变。
1、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 体内外气体交换,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 的正常进行。
(1)生理作用:司呼吸功能正常,则气道通 畅,呼吸调匀。
(2)病理表现:病邪犯肺影响其呼吸功能, 则见咳嗽、胸闷、气短。
2、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
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参与气 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
(三)肺主行水,又名肺主通调水道
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对水液的输布、运行、排泄起着 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1、生理作用:
(1)肺气的宣发:一是使水液向上向外布散以以温润各组 织器官;二是向内向下温润脏腑组织,将代谢后的水液通过呼 吸、皮肤蒸发排出体外。
(2)肺气肃降:是将代谢后的水液下达肾脏,经肾和膀胱
肺
一、解剖位置: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膈膜之上, 上连气道,喉为门户,覆盖着其他脏腑, 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故有“华盖”之 称,为五脏之长。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 -肺

肺的生理功能
功能正常
肺主水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痰饮、水肿 小便不利等
肺失宣肃
治疗上:
宣肺化痰法
宣肺利水法—《内经》称之为“开鬼门”, 古人喻之“提壶揭盖”法。
肺的生理功能
三、肺朝百脉
肺朝百脉— 朝,有朝向,聚会之意;百 脉,泛指周身的血脉。肺朝百脉,是指肺与
百脉相通,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
肺的生理功能
功能正常 肺主呼吸之气 功能失常
气道通畅 呼吸均匀 咳喘、气短、胸闷 等异常表现
肺主呼气
呼吸的调节 肾主纳气
肺为气之主
肾为气之根
肺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呼吸运动不仅靠肺来完成,还有赖于 肾的协作。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肾主 纳一呼一纳,一出一入,才能完成呼吸运动。
肺的生理功能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主司一身之气的 生成与运行,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一身之气
的生成和实现调节全身气机的功能。
肺的生理功能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水谷之气 宗气 一身之气 元气 清气 先天之精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肺气的呼吸运动 全身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一、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
表,为抵御外邪的屏障。
肺与皮毛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肺输布精气,充养皮肤
肺宣发卫气,外达皮肤 皮肤作为屏障以御邪护肺
二、肺开窍于鼻,上系于喉
鼻与喉相通而连于肺,是呼吸的门户。鼻孔
是清气和浊气出入的通道,是肺系最外端,
侵袭或累及于肺而为病,故称之为“娇脏”。
肺的生理特性
五脏生理功能概述

五脏生理功能概述一、心脏1、心主血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作用。
(1)主血:心主血的作用【1】心气能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2】心有生血的作用,指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运化,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火(即心阳)的作用,化为赤色而成血液。
(2)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博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2、心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二、肺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
(1)主呼吸之气: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2)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1】参与气的生成: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积聚于胸中的气海成为宗气,上出于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运动,贯通心脉以行血气而布散全身温养各脏腑经络组织。
【2】调节全身气机:肺有节律地一呼一吸运动,带动着全身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对全身气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肺主宣发肃降(1)肺主宣发: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
一是排出浊气,二是输布精微和津液,三是宣发卫气(卫气是指人体的免疫功能)(2)肺主肃降:指肺气清肃和向下通降的功能。
一是吸入清气,二是输布精微和津液,三是清肃异物。
3、肺主行水------指肺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从而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是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来实现的。
4、肺朝百脉------指肺与百脉相通,全身的血液通过这些血脉流注、汇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后,将富含清气的血液不断输送到全身的作用,助心行血。
5、肺主治节------指肺辅助心脏治理和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活动的作用。
一是肺司呼吸,二是调节气机,三是助心行血,四是调节水液的代谢。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中医基础知识脾系统:脾与胃相表里,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思伤脾在液为涎,在五脏中脾属阴中至阴。
脾主运化,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输送,转运;化:消化、吸收。
将我们所吃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将其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
小儿的脾胃最为弱,常常因各种饮食不当的原因,造成伤时、泄泻、食欲不振等,小宝宝本身生理特点就是“脾常不足”,“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小儿三分饥的原则就是要使小儿吃到七分饱留三分余地。
保持七分饱,脏腑就不容易损伤。
如果宝宝的脾胃已经受伤,:补脾经,捏脊,揉按足三里,摩腹,揉按板门,运内八卦,2脾生血统血:如果脾胃长期虚弱,宝宝总是不爱吃饭,或消化不良,长期便秘或泻肚。
又因脾开窍于口,口唇的色泽代表了气血的盛衰。
如果口唇色泽苍白或者暗淡无色,就表明脾气不足,制造出的气血不足,这个人多半是气血亏虚3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先将营养物质消化,需下行至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其糟粕,下移至大肠,形成粪便排除体外,另外水液代谢产物则注入到膀胱中储存,由肾气控制排出体外。
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
“脾虚则湿”:脾主长夏,脾脏的生理功能活动与长夏阴阳变化相互通应。
脾与长夏,湿,土,黄色等有内在联系。
脾喜燥恶湿,湿气当令,每年七八月份交长夏,如果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
现代人的病很多都跟湿有关,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
风、寒、暑、湿、燥、火,外感六邪,当中以湿最难缠,而且湿从不单独作战,总是和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成为湿寒;遇热,则湿热,遇风,成风湿,驱风容易。
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成为慢性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
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湿呢?有几个很简单的方式,一个是看舌头,肥大,有齿痕。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30讲-脏腑之间关系(二):脏与脏之间关系

第30 讲脏腑之间关系(二):脏与脏之间关系现在上课,我们接着往下讲心与脾的关系。
心和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和血液运行方面,就是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把它抽象出来心和脾的关系集中表现为,我们在这里集中讲它表现为血的关系。
一、在血液生成方面,说心主血,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为脾发挥正常功能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而脾将水谷精微通过升清转输作用上输到心肺,由灌心脉而化心血,化为血,将水谷精微化赤而为血,通过这样一个生理作用把心和脾连接起来。
反之,脾运化水谷功能正常,生血统血功能正常,保证血液充足,血液运行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的功能。
两者彼此相须,相辅相成,这就是心与脾的关系。
因此,在病理情况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失调,常常表现为血液的生成和运行障碍。
将来同学们在学习临床课,学习方剂学的时候认真去读人参归脾丸这个方子,这个方子的思想就体现了心和脾在血的生成运行方面的关系。
第三讲心与肝。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行血与藏血,二表现在神志上,就精神情志的调节。
首先讲在血液方面,注意心和肝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体现在调节血液的循行。
心主血脉,主持血液的循行,为血液循行的动力。
而肝藏血,一它贮藏血液,随着人体生理活动的变化,随时调节血液的分配,将血液运于诸经。
通过什么运于诸经呢?通过心主血脉这个动力运于诸经,从而建立起在血液的运行上心和肝的关系。
因此,心主血,肝藏血的功能失调,在病理上会出现血液循行障碍。
将来同学们在学习诊断学,学习临床,后面我们学习病机学,学脏腑病机的时候,那么心肝火旺,或者心肝火旺,就会出现血液运行失常,其中表现为一种出血性的病理改变。
它的理论依据在生理上就源于它们之间的关系。
其次,表现为神志上,就是它们调节精神情志方面的关系。
我们在讲中医的神志学说的时候,讲五脏藏神,心为主导,为五脏六腑之大主,那么心主神志,它对全身的神志活动具有主宰作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讲了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在调节神志活动当中,在五脏之中心为主导,发挥主宰作用,肝仅次于它。
浅谈中医五脏六腑之——“肺”

浅谈中医五脏六腑之——“肺”五脏六腑之——“肺”肺——位于胸腔 , 左右各一 , 覆盖于心之上。
肺有分叶 , 左二右三 , 共五叶。
肺经肺系( 指气管、支气管等 )与喉、鼻相连 , 故称喉为肺之门户 , 鼻为肺之外窍。
肺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气司呼吸 , 主行水 ,朝百脉, 主治节。
肺的生理特性主要有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与肺气宣降。
肺在体合皮 , 其华在毛 , 在窍为鼻 , 在志为悲 ( 忧 ) , 在液为涕。
肺与大肠由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的相互属络而成表里关系。
肺在五行属金 , 为阳中之阴 , 与自然界秋气相通应。
( 一 ) 主要生理机能1,主气司呼吸肺主气 , 首见于《内经》。
《素问·五藏生成》说:“ 诸气者 , 皆属于肺。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 1 ) 主呼吸之气指肺有吸清呼浊, 进行气体交换的机能。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运动 , 吸入清气 , 排出浊气 , 吐故纳新 , 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 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天气通于肺。
”肺主呼吸的机能由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运动来维系 : 肺气宣发 , 浊气得以呼出 ; 肺气肃降清气得以吸人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运动协调有序 , 则呼吸调匀通畅。
若邪气犯,肺导致宣发肃降失调影响气体交换, 则出现胸闷、咳嗽、喘促、呼吸不利等症状。
( 2 ) 主一身之气指肺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机能。
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 : ' 肺者 , 气之本。
”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 体现于宗气的生成。
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化生的水谷之气在肺中相结合而成,属后天之气。
宗气积存于胸中“气海”,既上走息道出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 ; 又贯注心脉以行血气;还可沿三焦下行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
宗气作为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关系着一身之气的盛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主行水”是什么意思?
一、“肺主行水”的中医理论来源《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提出了肺“通调水道”,由于肺在五脏之中位置居于最高,参与体内水液代谢又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其一,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脾输布上来的水谷精微再次推动输布到全身的皮毛处,濡润身体肌肤;其二,通过的“肃降”作用又将水液等一些精微物质下传到膀胱,对于肺为何可以“通调水道”,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肺应天而主气,故能通调水道而下输膀胱,所谓地气升为云,天气降而为雨也。
”阐明了“肺为华盖”居于高位在人体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二、从方药运用中认识“肺主行水”2.1利用“提壶揭盖”法治疗癃闭:《侣山堂类辨》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案例,张志聪曾经遇到一患水肿尿闭的病人,其他大夫用八正散(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等利水剂均不奏效,张氏以防风、苏叶、杏仁各等分为剂,水煎温服取汗,小便即利,水肿全消。
张氏此案例用药以宣畅肺气收功。
其理论基础是肺为水之上源,主气布津,有通调水道之功。
肺气宣布则水道通畅。
就好比水壶,盖上有孔,堵塞其孔,则壶内之水倾之不出,唯畅其孔,则水流如注。
宣肺利水理类同于此,故以“提壶揭盖”名之,即《黄帝内经》所谓“开鬼门”之法。
紫苏2.2泻肺逐饮治喘肿:肺的宣肃失常时导致气血津液在上焦代谢出现异常,从而产生胸满、咳喘、一身面目浮肿的一系列症状,针对这一类症状,《金匮
要略》中选方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在方中体现其下气行水,泻肺平喘的作用,最终使得肺的通调水道的功能得以恢复。
葶苈子2.3宣肺肃降治风水:风邪外袭,肺失通调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通调,上则津液不能宣发外达以营养肌肤,下则不能通调水道而将津液的代谢废物变化为尿,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风水水肿时常见:浮肿起于眼睑,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甚者眼睑浮肿,眼合不能开,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小便短少等症,又通过舌、脉及是否出现恶风、咽痛的症状将其分为风寒还是风热,在治疗此类疾病时,常选用麻黄、生姜等具有发汗宣肺的药物进行治疗这一类水肿的症状。
麻黄2.4 通过“通调水道”治逆经:肺有宣发卫气和输布津液的作用,能把体内的精微营养物质(如肺气、卫气、宗气等)布散于周身,使全身各脏腑器官得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肺气有协助心主血脉推动血
液循环作用,正如张景岳所说:“经脉流动必由于气,气主于肺,故为百脉之朝会”若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伤津耗血损伤肺络
可致逆经,古有“津血同源”之说;治宜养血生津、润肺清热,
通过维持肺的“通调水道”生理作用,气血生化来源充足,热清则逆经自愈。
三、按语“肺主行水”理论临床运用中不断完善,近年来有文献报道该理论运用已经扩展到治疗肝硬化腹水及肾性水肿各方面,都体现出“肺”具有通调水道作用。
在继承前人治疗思路的同时,我们一方面应该通过现代研究去证实中医的科学性、适用性,另一方面,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运用该理论去尝试新的疾病的治疗。
作者简介张院宝: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在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任教至今,从事针灸学、针灸治疗学、推拿功法学教学。
五行学说的应用——五行与五脏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