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肺主治节_理论的破译_张珍玉

合集下载

关于“肺主治节”理论的研究概况

关于“肺主治节”理论的研究概况

关于“肺主治节”理论的研究概况夏婧;刘晓培;王志红【摘要】“肺主治节”是中医藏象理论的内容之一,历代医家多有探讨,丰富了中医理论的内涵及应用.笔者现就对此理论的研究现状,从理论、临床、实验3方面进行综述.【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5(017)012【总页数】4页(P2652-2655)【关键词】藏象;肺主治节;研究概况【作者】夏婧;刘晓培;王志红【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昆明650500;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昆明650500;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8.21“肺主治节”出自《素问·灵兰秘典论》言:“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它是中医藏象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临床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围绕对“肺主治节”的理解,医家们见仁见智,各有发挥,形成了学术争鸣,丰富了中医理论。

笔者现重新梳理其脉络,分析各种观点,探讨其医理,以期对此问题深入剖析。

“肺主治节”的理论,被历代医家所重视。

但因《内经》原文未展开论述,引起了后世医家的争议。

其中对关键词“治节”的理解是该问题研究的关键,学者们从不同方面考证、分析、诠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1.1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林琳等[1]通过考证肺的设置及其职能,认为“治节”就是“治理”和“调节”之意,“治节”功能的表现是肺“主气”、“朝百脉”、“以行营卫阴阳”这些生理功能。

褚桂克等[2]从“节”的内涵探讨“肺主治节”,考证发现“节”为节气、节律、节制之意,均对应肺的生理功能,只有治节顺畅才能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陈正平、刘利华、周慧生、李泽庚等[3-6]均持此观点,围绕肺的生理功能,将“肺主治节”概括为对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的治节等几方面,即“肺主治节”就是对肺最重要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但亦有学者认为,此观点文字证据不足、不符合医学原理、有违历史事实[7];且每个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其目的无一不在于“治理、调节”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平衡,而不应独冠肺脏以“治节”之用[8]。

浅析“肺主治节”

浅析“肺主治节”

浅析“肺主治节”摘要:《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这是中医脏象学说的起源,是古代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生理病理概念。

脏腑之间分工合作在心的主导下肺的治节下进行着有条不紊,而规律不息的生命活动。

“肺主治节”是指肺脏有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对这个问题各家先贤论述较多,在此发愚见以供同道共讨。

关键词:肺主治节;相傅之官;素问1 对“肺主治节”的认识阴阳五行是中医的根本,五行属性,相生相克,肺金肃降,肺能居高临下地管理一身,如相辅主宰一国,肺的这种生理作用称为“肺主治节”。

其以官职与脏腑功能相喻言简意赅,在当时那个时代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

以封建国家行政官职来比喻人体的内脏功能活动,明确各脏腑间分工合作及功能的主次关系。

是对肺功能活动的概括,治节就是助心运行气血。

主呼吸之气全身之气;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

对水液的输布、排泄、宣发肃降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肺的治节”是肺本脏的主要功能;亦与它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相关联与;主要在心的主导下行使其治节作用。

合皮毛助传导;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灵枢·本输篇》也说“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这就说明外邪犯肺,大肠传导失司皆是肺之治节失权所致。

2 “治节”机理经云: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肺为相傅之官而主治节。

“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

心为君主,肺为辅相。

人体各脏腑组织之所以依着一定的规律活动,有赖于肺协助心来治理和调节。

故曰:“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因此称肺为“相傅之官”;“治”治理,”节”调节,节治;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是说明肺功能之重,具有宰相之职,在心这个君主之下发挥治理调节作用;先贤把十二官喻脏腑这就说明脏腑功能在维持生命活动中有主次之分。

要使生命活动有条不紊的运行,各脏腑间需要分工合作,肺的治节必须在心的主导下才能更好地为其所主。

张珍玉教授的学术经验--肺主宣降宣肺止咳

张珍玉教授的学术经验--肺主宣降宣肺止咳

张珍玉教授的学术经验--肺主宣降宣肺止咳张老师深研中医基本理论,认为中医学通过五行学说将人体各组织器官以及人与自然界相关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

而五脏之中每一个脏腑皆有其主要生理功能,临床上可以通过调整其主要功能而治疗脏腑的许多病证。

如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宣降,所以病理上肺失宣降可以导致咳喘痰诸多病证,临床上肺病的治疗大则为宣降肺气。

《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咳嗽一症,病因多端,可有其它脏腑引起,不仅限于肺。

但其病位则在肺,其直接病机皆为肺气上逆所致。

故《医学三字经·咳嗽》曰:“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

”《景岳全书·咳嗽》亦云:“咳症虽多,无非肺病。

”因此,临证对于咳嗽的辨治,还当从肺论治。

具体而言,应首辨其属外感与内伤。

外感多影响肺的宣发功能,内伤咳嗽多影响肺的肃降功能。

治疗原则,外感咳嗽,治以宣肺散邪;内伤咳嗽,治以降肺下气。

外感咳嗽,多由感受风寒或风热邪气,影响肺的宣发所致。

由于外感咳嗽以肺失宣发为其病机,故其治疗当突出“宣”字:风寒咳嗽,治以辛温宣肺,方选杏苏散或华盖散加减;风热咳嗽,宜辛凉宣肺,方用桑菊饮或银翘散加减;肺燥咳嗽,应清燥止咳,可用清燥救肺汤加减。

外感六淫皆可影响及肺,而致咳嗽,但临证所见以风寒居多,即如张景岳所云“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

由于气候的变化,时代的变迁,以及饮食条件、居住生活条件的改善,当今人们多体质壮实、阳盛有余。

故外感风寒,多从热化,而见发热、咽痛,咳痰黄稠等症。

依据中医学辩证求医的原则,外感咳嗽多为风热咳嗽治以清热疏风,宣肺止咳。

张老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桑薄清宣汤”一方,临证加减,常获神效。

方药组成:桑叶9克,薄荷6克,桔梗6克,炒枳壳5克,前胡6克,牛蒡子6克,生白芍6克,紫菀6克,甘草3克。

小儿酌减,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肺的生理功能、肺的生理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肺的生理功能、肺的生理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肺的生理功能、肺的生理特性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一肺主气,包括肺主呼吸和肺主一身之气,二讲了肺朝百肺,三讲了肺主宣肃,三个生理作用。

接着我们想讲讲第四个功能,叫肺主行水。

有的表述为肺主通调水道。

肺主通调水道,这两个术语同义,在现行的术语规范上叫同义。

什么叫做肺主行水?肺主行水是指肺具有疏通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从而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抽象出来——疏通水道,调节水液代谢。

用较为精炼的语言就是肺具有疏通水道,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称之为肺主行水,又称肺主通调水道。

古人根据肺主行水的作用,根据肺在人体上、中、下三焦所处的位置,把这个作用又称之为肺为水之上源。

肺为水之上源,这样一个原理是根据肺主行水的作用而推断出来的,这是一很重要的中医学的原理。

具体肺主行水的机制是什么呢?它是通过什么样的作用来完成的呢?一、请同学们记住,人体内的水液代谢过程要靠五脏系统共同来调节才能完成,其中就五脏来说肺和脾、肾关系最密切,我们讲肺主行水是讲肺、脾、肾这三脏在调节水液代谢过程中,肺发挥什么作用,它是怎样调节水液代谢的。

人体的水液,经口摄入以后,经过胃初步的进行代谢、气化,到达脾,由脾转化为精微津液,在这里理解为精微津液,就是人体内有用的水液,至于怎样定义津液?我们后面在讲气血津液再讲,在这里面理解为这个精微津液是脾接受了经口摄入的水饮,或者水谷,就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以后,经过脾运化,把脾的功能称作运化,什么叫做运化?在这里就理解为经过脾的代谢将这些水谷饮食转化为体内有用的液体,叫精微津液。

靠脾的功能,它的转输的功能,将水谷精微送到肺,讲到这里,就是肺参与调节水液代谢,一表现为它接受由脾转输来的水谷精微,这是第一个环节,接受脾转输的水谷精微之后,又通过肺的行水作用,来输布到全身,而后把水液代谢产物输送出去,完成这样一个体内外水液代谢的调节过程。

具体的调节机制是:一、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津液精微向上向外布散到全身,最终达到皮毛。

▲“诸病皆可从肝论治”--张珍玉学术经验

▲“诸病皆可从肝论治”--张珍玉学术经验

▲“诸病皆可从肝论治”--张珍玉学术经验张珍玉先生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和验证,结合《内经》“百病生于气”及后人“肝为五脏之贼”的论述。

特别强调肝藏象在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提出:五脏六腑,肝最为要,内伤杂病肝病首当其冲的认识。

1、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通过对一身气机的调畅,进而促进人体血与津液的运行,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及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调畅情志,促进男子排精和女子月经等。

肝主疏泄指人体只有肝藏象具有疏泄全身气机的作用。

肝为刚脏,主升,主动;肝气的运动性最强,故肝气对其他脏腑乃至全身之气均有调畅作用。

为什么肝气的运动性最强?因为肝与春相应,春天体现了万物之始之生,即春天万物生机最强,取象类比,人体之春,即肝气,与其他脏腑之气比亦体现了生机最强的特性。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生旺盛,才能促进夏长、秋收和冬藏,所以肝气对其他脏腑之气具有调节和推动作用。

肝主疏泄----体现在调畅全身气机,一身气机调畅,则脏腑组织器官在相应气的激发和推动下,正常发挥生理作用;一旦肝失疏泄,不能正常调节全身气机,则一身气机不畅,进而影响相关脏腑组织器官功能。

因此从生理方面讲,肝主疏泄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其他脏腑无与比拟的重要性和广泛性2、肝失疏泄,分为逆郁两端肝主疏泄-----调节全身气机,体现了肝气比任何脏腑之气生理功能的重要性和生理作用的广泛性。

因此,一旦肝失疏泄不能正常调畅全身气机,一方面直接影响血津液等的代谢;另一方面可通过影响人体脾胃气机升降之枢,进而影响一身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化生,因此肝失疏泄致病广泛。

导致肝失疏泄的因素虽然众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因情志因素而罹患的病症日渐增多。

而情志致病的特点是首先影响脏腑之气机,进而影响相关脏腑的生理功能。

而肝主疏泄,对全身气机有调畅作用。

因此,情志致病往往首先伤肝气,进而影响全身气机,从而对全身产生病理影响:肝之疏泄失常细分:分太过、不及两端。

张珍玉从气机升降认知“水郁折之”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张珍玉从气机升降认知“水郁折之”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2019年10月第25卷第10期October 2019 Vol.25. No.10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1433【临证验案】张珍玉从气机升降认知“水郁折之”理论及其临床意义#杨晗,魏凤琴&(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摘要:张珍玉先生对“水郁折之”有着独到的见解本文通过对其论著及医案的梳理,明确了从“气机升降”解析“水郁折之”的认知思路,总结提出了“水郁”即“肾部”,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贯穿“水郁”病机的全过程;“折之”即“挫其病势”,“折之”之法应重 视调理脏腑气机的学术思想。

这一研究结论不仅深化了“水郁折之”的病因病机理论,而且更加明晰了从气机升降指导“水郁折 之”辨证治疗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气机升降;水郁;折之;张珍玉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3250(2019)10-1433-03“水郁折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其 本义是五运六气之水气之郁,内应于人所生之病及其“折之”的治疗措施。

对于“水郁”古今医家多有阐发,张珍玉先生对此亦有其独到见解。

张珍玉先生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是集临床与理论于一身的中医大家。

根据数十年的临床教学经验,提出“水郁”即肾郁的观点。

认 为肾藏精主水,肾郁即是指肾精不化、肾气不能升腾 等功能失常,主要表现为水肿、腰痛、腰腿酸软等[1\并从“气机升降”的角度对“水郁”的病因病 机和“水郁折之”的治疗法则做了进一步阐释,应用 于临床每获良效。

1重视气机升降学术思想张珍玉是著名的中医临床家和理论家,在数十 年的临床和教学工作中,受经典启发总结出诸如重视脏腑辨证[2]、重视顾护脾胃、重视气机气化[3]等学术思想,而重视气机升降亦是其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

他认为气机升降无处不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气机升降失常也是引起诸多疾病的重要病机,因此调理气机升降是治疗诸多疾病的关键:4]。

国家级名中医张珍玉谈中药药性及其临床应用

国家级名中医张珍玉谈中药药性及其临床应用

国家级名中医张珍玉谈中药药性及其临床应用郑秀丽;张庆祥【摘要】张珍玉教授是国家级名中医药专家,坚持理论指导临床.认为中药是以中医理论指导应用的药物,中药应用必须掌握中药药性,即要突出四气五味,重视升降浮沉,强调药物归经,注重辨别病势,时时培土固本.验以临床,辨治疑难杂证,常获良效.【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7(015)011【总页数】3页(P75-77)【关键词】张珍玉;中药药性;名中医【作者】郑秀丽;张庆祥【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校医院,济南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济南250355【正文语种】中文张珍玉(1920—2005),山东平度人,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家传,学验俱丰,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著名中医理论家,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张老终生致力于中医理论研究,重视中药药性,坚持理论指导临床,辨治疑难杂证,疗效显著。

现择其要者,总结如下。

中药是以中医理论指导应用的药物。

中药又称本草,即以草为本,其的作用机制即利用药物本身的阴阳寒热、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之性及中药作用于人体的归经,即以药物之偏性,调节人体之偏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

”中药的应用,必须以中药理论为基础,中药理论又与中医基础理论密切相关[1]。

因此,临床应用应当熟记中药的性味归经。

由于其生长季节、生长环境、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不同,因而其药性各不相同。

为此,张老十分重视分析研究中药的四气、五味等药性,并以中药药性理论指导临床用药[2]。

中药不仅是人体感觉感知的到的真实滋味,更多的是对药物进入人体之后,其实际疗效的归纳与总结,是对药物众多调整作用的高度概括。

四气是主治,五味是功效。

寒凉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主治温热类疾病。

如黄芩、黄连、大黄、大青叶、板蓝根等,气味寒凉,故可主治发热口渴、咽痛口疮、大便干结等热性病证;而温热药物则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主治寒凉类病变,如附子、干姜、麻黄、桂枝等,性温或热,故可治疗腹中冷痛、恶寒肢冷、脉迟或紧等寒证。

张珍玉从燮理阴阳辨治心悸探析

张珍玉从燮理阴阳辨治心悸探析

张珍玉从燮理阴阳辨治心悸探析
常兴;张恬;孟庆岩;张庆祥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8(42)1
【摘要】张珍玉提出治疗心悸应"勿执养心安神,唯务燮理阴阳"的学术观点,认为饮食劳倦、体质虚弱、七情六淫以及痰饮瘀血等均可导致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心脉不畅而发为心悸,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四脏密切相关。

实证治以祛痰
化饮、清火行瘀,使邪去正安,心神得宁;虚证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以补气血之不足,调阴阳之盛衰,常应用炙甘草汤加减燮理心之阴阳。

【总页数】3页(P9-11)
【关键词】心悸;燮理阴阳;炙甘草汤;张珍玉;名中医经验
【作者】常兴;张恬;孟庆岩;张庆祥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1
【相关文献】
1.肺主宣降与咳嗽证治——张珍玉教授治疗咳嗽经验探析 [J], 张庆祥
2.张珍玉教授脱发治肺的经验 [J], 阚诗云;邓兆岿;陈宪海
3.张玉萍辨治糖尿病经验探析 [J], 刘斌; 杨奕望; 汤晓龙
4.张珍玉辨治皮肤病经验摭拾 [J], 王小平
5.张珍玉辨治失眠经验 [J], 毛海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体卫 气 白天趋 旺 于 表 夜 间潜 谧 于 里 的 昼 夜 运行 规
律 这 一 规 律 实 际 上 是 由肺 气的 宣 发 肃 降来 完成 的 宣 发肃 降一 如 阴 阳 二 者平衡 是 一 个 动 态 的 消长 平 衡
, , ,


,

主 生 成诸 气

合成 宗 气
, ,
宗气 ( 走 息

李如 辉
△ 山 东 中医 药大学 )
提要
分 析 了将


治节
,


诊释为

对 肺 的主 要 生 理 功 能 的 高度 概 括
,

的 种种 错误之后

,
继之
,


治 节 功 能放 在 肺辅 心


行 血 生 理 过 程 中进 行 考 察
参 合 《 内经 》 前 后 各 篇 有 关 内 容
提出


治节
,
具有 重大 的理 论 和 临 床价 值
: “

,
气 机 升 降 出入
:

动而 不 息
,
并 行不悖 推

, ,
③ 卫 气 节律 和 痞 寐 节律 《 灵枢

,
·
营 卫 生 会 》指 出

动 肺脏 有 规律 地 一 呼 一 吸 天年 》 所谓
: “
呼 吸 节 律 自然 而 成
昼 精夜 寐 的 生 理节律 与 卫 气 循行密 切相 关
, ,
,

皆润 利而 气 不 亢
莫不 受其 制节 也

《 素 问 吴注 》 云
,
行之 再动 者
,
,
其行 也 以 息往 来 故 人一 呼 脉 再 动 一 吸 脉
呼吸不 已
·
肺 主 行 荣卫



,
犹之 调 燮 阴 阳 而 赞 化 理

故 曰 治节 出
,
,
故 动不 止




可见

,
以 上 思 辨 说 理 和 阴 阳 升 降等 哲 学 思 想 的


991 8

8
4


JO U R N A

O F






V
o
l
u
.
No
u
.
4


H E J I A NG C O
E G E OF T C
A
991 8
·
博 士 翻含大云
.
`
.

月 市兰 巨弃 台
( 浙 江 中 医 学院
.
.

杭州

王 里 七仑白 勺 句支乍黔
指导
00 10 9 民笔知月民△ 引
《 素问
五 脏 生 成论 》 诸 血者
,
,
皆属 于心

,
诸气 潮汐
渗透 强 化 有 关 治节
义 的差 别

从肺主

治节


的源 流 发 展 可 见

,

皆属 于 肺

此 四 肢 八 溪 之 朝 夕也
,
(朝夕

:
的理 解 实 际 上 存在 着 《 内经 》 本 义 和 后 世 释 而 目前 所论

之谓
则 从 调理 宣 降 着 手 最后
,

因此
,
治疗 肺 失 治

,
识 到 以 上 节 律 及 比例 的 存 在 律

而且 成功 地 将这 种 节

比 例 用 于 临 床诊 疗 等
,

关于 肺 参与 心 率
心律 的
,
为 了 进 一 步 明确


肺主 治 节

我们提 出

调控 这 一 点 乍 看起 来似 乎 缺 乏 临 床 的 依 据 其 实 并
,


联 系上 述文 献及肺 主呼 吸 的节律性 生理特 点
( 这一 特点 显 而 易 见
,
既无


治节



失 常 的病 机证 候 内 容

,

对 于 擅 长 观 察 的 《 内经 》 时 代

找 不 到 相 应 的针 对 所 谓
《 内经 》 本 义
治节
失 常 的方药
,
也 不合
医家
,
应 当 早 已 有 深 刻的 体 会 )
氏 以 麻 黄 入 少 阴散 寒 作 了解 释



李 恒敏

学 院学 报
4一 5
.
1 993
,
;
26
(2)
,
29


〔6 」
但 普遍 的观 点却

张淑 云
.

.
中药 治疗 缓慢 型 心律 失常临 床疗 效 观 察
,

:
麻黄 辛 温

,
归肺

膀肤 经
〔7 〕
,
,
具 有发 汗
,
解表

北 京 中 医学 院 学 报
综 上 所述 吸 节律
。 、


,
一难 》 关 于 一呼 一 宗气

,
我 们认 为 对 以 上 生 理 节律 尤 其是 呼
:
吸 ( 一 息 ) 脉行 六 寸 的 比 例
等 病理 状 态 下
:
心律
,

心率

心 率 / 呼 吸 频 率 之 间 的 比例 的
,
发病
,
则 可 出现 心 搏 节律 以 及 心 率 / 呼 吸 频 率 这 一 正
不 尽 然 辽 宁 中 医 学 院 附属 医 院 曾 报 道 用 升率 汤 ( 麻
狭 义 之 治节


:

广义 之 治 节

这 一概念 划 分
,
狭 义 之 治节

是 指 肺 主 持 呼 吸 节律

并以此 辅


细辛

红参

丹参

麦冬


当归

郁 金 ) 治疗 观
,
影 响 和 维持 心 率
:
心 律 以及 心 率 / 呼 吸 频 率 之 间
潮 汐 涨 落有 时
·
寓节律 性


.
笔者 注 )
,
治节

绝 大 多数 以 后 世 释

《难经
一难 》
,

人 一 呼 脉 行三 寸

一 吸 脉 行三
义之

治节
为说
,
均 把 肺主


治节
理解 为

对肺

,
呼吸定 息
脉 行六 寸
的 主 要 生 理 功 能的高 度 概 括 利
但 以 上 理 解 使 治节 功 能处 于 与 临 床 完 全 脱 节 的虚 悬 状 态
,
1 99 2
;
15
(4 )
,
5 5一 5 7
.
6
肺平 喘 利 水 等 功效 率


因此 我 们认 为 麻黄 治 疗 缓

.
邓德 明
医杂 志
,

.
.
0 例观 察 升率 汤 治 疗缓慢性 心 律 失 常 5
;


`
198 7
28
(2)
,
38
.
以 上 报道 具 有 一 个 值 得 注 意 的 共 同 特 点

:
即均 以 麻
,
3
李恒 敏
麻黄 细 辛 附 子 汤 治 疗 心 律 失 常 一 得
,
北京 中医
黄 为 主 药 尽 管 张 氏 认 为麻 黄 温 通 心 阳 , s ] [
协 助 心 主 血 脉 作 为联 结 心 肺 功 能 的 中

,
心 环 节 或 中介 宗 气 的运 行 具 节 律性 并 受 呼 吸 节律
卫 气 主 于 肺 白天 肺气 宣发 长而肃 降消 故卫 气得 以 趋
,
参 与 心 搏 节律 的 形成 和 维持
,

正 因 为这 样
·
,

旺 于 表 ; 夜 间 肺气 肃 降 长而 宣 发 消 卫 气相 应 潜 谧 于

机体 白
,
·
呼 吸 微徐

气 以度 行
,

《 灵枢
天 精 神饱 满 夜 间 睡 眠 酣 畅的 生理状态 的维持 取 决于 卫 气 的昼 夜节律 通天 论 》 观 察 到
, ,
动输 》 所 谓
,
以 息往 来
,

若 宣 发 肃 降乖 而 无节

关 于 卫 气 的昼 夜 节律 《 素间
,
生气
则 呼 吸频 率 越 于常度
,
0 例 缓慢 型 心 律 失 常 患 者 察 5 心 率 增 快 总 有效 率 为 8 6 %
( 麻 黄 细 辛 附子 汤 ) 而 立 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