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通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术护理操作
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术期护理2

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丽江市人民医院内二科洪禅芬摘要:探讨电解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经电解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并做好术前护理及术后密切观察病情,防止再出血,对可能出现的出血、感染及脑血管痉挛采取有效的应对预防护理措施。
结论:采用电解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同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促进患者治愈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电解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护理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
颅内动脉瘤破裂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和神经功能障碍。
其病死率、致残率极高。
首次出血幸存者未得到正确及时处理,3周内有40%病例发生再出血。
且再出血的病死率高达80%,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
因此,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早期治疗尤为重要,而电解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被广大患者所接受。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16例,全部患者经脑血管造影(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在全身麻醉下经股动脉穿刺,根据动脉瘤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弹簧圈,运用DSA系统,电解弹簧圈置入动脉瘤腔内,直至致密栓塞为止,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15例治愈出院,1例手术后5天再次出血死亡,其他患者术后随访了解,3个月~1年,均无复发。
2 护理要点2.1 术前护理2.1.1 生活护理:有文献报道,再出血危险发生在动脉瘤破裂后的第1周后期及第2周早期,因此,要求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予吸氧,心电监测,保持病室安静,温度适宜,限制探陪,指导家属正确的陪护方法,各项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激动,鼓励患者进食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必要时可用开塞露塞或遵医嘱口服用药,避免用力排便,协助完成生活需要。
2.1.2 心理护理: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是一项新技术,患者及家属对这项新技术不了解,担心手术治疗效果,护士及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告之手术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该手术创伤小、痛苦小、不用开颅手术等优点,并介绍成功病例,消除患者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增强对治疗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的观察及护理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的观察及护理陆海颖;林云;吴红燕;朱秀春;刘秋燕【摘要】目的研究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的观察及护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住院期间行弹簧圈栓塞治疗,提高护理治疗并观察其术后病情、并发症.结果治疗后患者生命质量显著提升(P<0.05),所有患者中,出现4例术后头痛、恶心,1例出现剧烈头痛、张口困难、恶心呕吐,经过解痉、抗凝、扩管治疗后,症状缓解;发生穿刺部位少量渗血者1例,重新包扎并加压处理后未再出血;出现1例术后伤口疼痛,全身不适、哭闹不止,予以镇静止痛治疗后缓解;出现1例失语及对侧肢体瘫痪,积极予以解痉、抗凝、扩容等治疗后,患者于2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早期发现及科学合理的护理,可使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的病死率降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8(008)012【总页数】4页(P149-151,159)【关键词】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生命质量;不良反应【作者】陆海颖;林云;吴红燕;朱秀春;刘秋燕【作者单位】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广东英德 513000;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广东英德 513000;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广东英德 513000;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广东英德 513000;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广东英德 5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3颅内动脉瘤为引起颅内出血较为常见的病因,其早期死亡率可高达36%,而反复出血者死亡率更是高达70%以上[1-2],故早期有效治疗颅内动脉瘤显的尤为重要。
颅内动脉瘤治疗临床上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降低患者的血压,颅内压以及脑脊液引流对患者大脑动脉痉挛以及出血等临床症状,而手术治疗主要是对病变大脑动脉血管进行栓塞,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起手术方式包括动脉瘤颈夹闭或结扎,载瘤动脉夹闭及动脉瘤孤立术,动脉瘤包裹术,开颅动脉瘤栓塞法,经血管内栓塞动脉瘤,其手术方法各有利弊。
弹簧圈栓塞手术步骤-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弹簧圈栓塞手术步骤-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弹簧圈栓塞手术是一种常见的介入性治疗方法,用于治疗血管瘤、血管畸形以及其他血管相关疾病。
该手术通过在异常血管内部放置弹簧圈栓塞器,阻塞血流,达到治疗的效果。
弹簧圈栓塞手术是一项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透过导丝将栓塞器送至目标位置,通过放置弹簧圈栓塞器来阻塞异常血管的血流。
栓塞器通常由经过特殊设计的金属丝制成,可以在血管内部成型固定,以达到栓塞的目的。
这种手术方法不需要进行开放手术,仅需进行小切口或穿刺,大大减少了患者的术后疼痛和恢复时间。
弹簧圈栓塞手术的步骤相对简单明了。
首先,在手术前会进行详细的术前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和病史了解,确保手术方案的准确性。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使用透视设备引导栓塞器的定位,确保栓塞器能正确放置在异常血管内部。
栓塞器放置完成后,医生会再次进行透视检查,确认手术效果和位置是否准确。
最后,医生会检查血流动力学变化,确保手术成功。
整个手术过程通常持续时间较短,对患者来说是一种相对较为轻微的介入手术。
总之,弹簧圈栓塞手术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可用于治疗多种血管相关疾病。
它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以及恢复快速的优点。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位患者的病情不同,手术方案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在进行手术前,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和准备,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首先,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四个部分。
概述是对整篇文章的一个简要介绍,让读者对弹簧圈栓塞手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文章结构部分则给出了整篇文章的大纲,明确了文章的各个部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目的部分阐述了撰写本文的目的和意义,介绍了本文的主要贡献。
最后,总结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出血期微弹簧圈囊内栓塞治疗的护理

题, 而动脉瘤可因患者过度紧张、 兴奋等情绪变化 导 致破裂 而危及 生 命 。护士 详 细解 释脑 动 脉瘤 栓
塞 术 区别 于 开 颅 手术 的微 创 性 和 安 全 性 , 要 介 简 绍操 作程 序和术前 、 后 注意 事项 , 术 以减 轻 患者 的 心理 负担 , 配合治疗 。
血管造影显 示后 交通 动脉瘤 5例 、 前交通 动脉 瘤 4 例、 颈眼 动脉瘤 3 、 例 大脑 中动脉瘤 2 、 例 基底动 脉 瘤 2 。1 例采用 常规介人 手术栓塞 , 例 1 4例使用支 架辅助 下栓塞 , 例 使用封 阻球囊辅 助下栓 塞 。 1 12 手术 方 法 简介 气 管 插 管全 身 麻 醉和 全 身 . 肝素化抗凝 下 , 股动 脉 插管 行全 脑 血 管造 影 , 经 明 确 动脉 瘤 的 部位 、 小 、 态 、 颈 宽 度 、 I 大 形 瘤 wis环 I
作 者 简 介 : 丽娟 (9 4 , , 科 , 管护 师 , 护 士长 黄 17 ~) 女 本 主 副
素, 嘱患者 绝 对 卧 床 休 息 , 持 大 便 通 畅 , 意 保 保 注 暖, 防止用力 咳嗽 , 免情 绪 激动 ; 持病 房 安静 , 避 保 控制各 类噪声 , 合理 安排 诊 疗护 理 操作 时 间 , 以减 少对患 者 的刺 激 ; 烦躁 不 安 、 对 癫痫 患 者遵 医 嘱使 用镇静 剂和抗癫 痫药 ; 药 物控 制血 压 患者 , 强 用 加 心电、 血压 监 护 , 据 血 压 水 平 调 整 药 物 剂量 , 根 控 制 收缩压 在原血压 的 2 3 围 , /范 避免血 压过低造成
・
24・ 1
护理与康复 2 1 0 0年 3 月第 9卷第 3期
颅 内动脉 瘤破 裂 急性 出血 期微 弹 簧 圈 囊 内栓 塞 治 疗 的护 理
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护理进展

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护理进展微弹簧圈介入治疗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明显的疗效和安全性,但是术后容易造成穿刺部位血肿、脑动脉瘤再破裂、脑血管痉挛、脑梗死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机体恢复和生活质量,因而必须加强对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本文主要分析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护理措施,旨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标签: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护理;进展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会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死亡[1]。
目前微弹簧圈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疗效佳、创伤小、痛苦轻、安全性高的特点,而且操作简单,因而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2]。
但是在治疗时患者会产生脑动脉瘤再破裂、穿刺部位血肿、脑梗死、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因而必须加强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本文主要对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护理进展作出如下综述。
1 穿刺点血肿穿刺点血肿与穿刺过程中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拔管后压迫力度不够、全身肝素化或凝血功能障碍、血管弹性差、治疗后穿刺肢体频繁活动等有关,这些因素会引起穿刺点出血,从而导致血肿的发生[3]。
在护理时,可采取以下措施:①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穿刺点是否有渗血和血肿,每15~30min观察1次;每15~60min对足背动脉脉搏和皮肤温度观察1次,密切注意皮肤颜色和感觉,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②对全身肝素化治疗的肝素用量和追加时间进行准确掌握;③拔管后对穿刺点局部按压30min,压迫时注意按压的部位和力度,将2个手指指端并拢后对血管进针点的近端进行按压,刚开始按压要重压,以后每5min减少一点按压力度,最后5min的按压要以手指能够感受到血管搏动为最佳,避免重压后突然松手[4];④按压后如果无出血现象,则用绷带进行加压包扎,用沙袋进行压迫12h,患者要平卧24h,下肢制动6h 以上,保持穿刺侧下肢伸直;如果穿刺部位持续渗血,可注射1%的硫酸鱼精蛋白1ml+等渗盐水10ml静脉注射术侧肢体,然后局部冷敷,将下肢抬高15°。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的护理

疗 ,取得理想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 2 5例 ,其 中男 9例 ,女 1 6 例 ,年龄 2 3 — 6 2岁 , 平均 3 3 . 5岁 。这 些患者均 出现蛛 网膜下腔 出血 ,经 数字减影 血 管 造影 ( d i g i t a l s u b t r a c t i o n a n g i o g r a p h y ,D S A ) 检查 诊 断为 颅 内动
一
次采血成功率 9 8 %,血 片合格率 为 1 0 0 %,观察组 明显优于对
表1 两组新生儿采血一次成功率、 采血 时间及血片合格率比较
3 讨 论
操作技术 ,在操作 中严 格无菌操 作 ,细心 定位 ,争取一 次穿刺 成功 。观察 组 中均 系笔者 亲 自操作 ,有 一例穿刺 2 针 ,一例配 合护 士未按压好 穿刺部位 出现瘀斑 ,无一例感染 、血肿 。股静 脉穿 刺采血在新生 儿遗传代谢 性疾病筛 查工作 中既为护理工作
颅 内动脉 瘤 (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a n e u r y s m,A N ) 是 由于脑动 脉局 部 血管病变 导致血 流动力学 改变而 出现 的脑 血管瘤样 突起 ,这
率和致残率明显小于手术夹 闭破裂血管 ,随着介入技术 的发展 , 弹簧 圈栓 塞是大部分 动脉瘤治疗 的理想 方法 ,因此及 时 、准确 地早期治 疗动脉瘤尤 为重要 。笔者所 在科室 2 0 0 9年 3 月一 2 0 1 2
年 3 月对 2 5 例 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该方法进行血管 内栓 塞的治
种疾病 严重危 害人 的健康 ,蛛 网膜下腔 出血是 A N破裂 的常见
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N uo t vni ・ eri e etn nr o
介 入微弹簧 圈栓塞术治疗颅 内动脉瘤
施 海彬 , 胡卫 星 , 刘 圣 , 王 杰 , 杨 正 强 , 耿 晓增 , 傅 震 , 李麟 荪
【 要 】 目的 摘
探 讨 介 入 微 弹 簧 圈 栓塞 治疗 颅 内动 脉 瘤 技 术 , 评价 I 疗 效 。方 法 临床
i ta r na n u y mswee emb lz d wih mir c isi 1 4 pai ns a n he nr c a ila e r s r o ie t c o ol n te t mo g t m 1 a int r s ntd wih 1 07 p te s D e e e t
a ssa ttc niue Two fsfr v re r la e y a e r s r mboie t S c l i ft a e s it n e h q u io m e tb a r r n u y mswe e e t lz d wih a O o cuson o he D n nt l v s ls R e u t I ta re ile o iain wa u c s f l e fr e i 1 o 1 9 an u s e se . s ls n r at ra mb lz t s s c e sul p ro m d n 8 f e nrms o y 1 1
s b rc n i e rh g ( AH) T eewee2 d — ek a e rs nwhc r mb l e i tn— u aq h od h mora e S . h r r 4wien c n uy msi ih 5weee oi d w t se t z h
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的护理配合

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的护理配合摘要:脑动脉瘤为常见脑血管异常扩张导致的瘤状病变,0.2%~7.9%的患者会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增加了病残病死率[1]。
据报道[2],脑动脉瘤病残率高达50%左右,病死率仅次于脑梗死与高血压脑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目前弹簧圈栓塞治疗仍为脑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但单纯应用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难以致密栓塞宽颈动脉瘤等复杂的脑动脉瘤,且复发率高,存在一定局限性。
有学者指出[3],当血流能够通过的支架网孔面积与支架金属网格所围成的菱形面积之比值小于0.6时,可使流经支架进入动脉瘤的血流衰减,促进血栓形成,减少预后复发。
[关键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颅内动脉瘤,患者护理配合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导致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因血流冲击、动脉壁薄弱引起,确诊后需尽早采取手术治疗,防止颅内动脉瘤破裂,威胁患者术后生命。
本次研究选取78例行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探究重症护理配合效果,具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均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符合手术治疗相关指征,签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官病变、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手术禁忌症、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
根据患者手术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39例。
常规组中男女患者比例19:20,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50.12±5.70)岁,Hunt-Hess分级:Ⅳ级、V级分别有28例、11例;干预组中男女患者比例18:21,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50.10±5.60)岁,Hunt-Hess分级:Ⅳ级、V级分别有27例、12例;两组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所有患者择期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术后对常规组患者施加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基础护理,病房环境护理,调节适应温湿度,保持空气流通,保持绝对卧床休息1天,适当抬高床头,促进静脉回流,防止脑水肿,针对患者心理需求施加个性化心理疏导,缓解负面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交通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术护理操作
作者:罗艳玲石虹
来源:《健康周刊》2017年第21期
【摘要】回顾分析 17例前交通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术护理操作。
护理重点是治疗前严防颅内动脉瘤再出血及做好针对性的术前宣教,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加强穿刺部位的观察与体位的护理,注意观察创口有无渗血,加强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做好出院指导。
本组 17例栓塞治疗顺利,随防 3~ 12个月,均健康生活,复查弹簧圈在原位,动脉瘤完全栓塞。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可脱式弹簧圈;护理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血流动力学因素而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
颅内动脉瘤破裂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 r a c h n o i dh e mo r r h a g e , SAH)为首发症状,病人剧烈头痛,严重可出现意识丧失和神经功能障碍。
病人早期病死率达 36%~ 45%,近 50%幸存者存在不可逆性脑损伤。
首次发病半年内再次出血率为 30%左右,再次出血病死率为80%左右。
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
故及时、准确地早期治疗动脉瘤尤为重要。
我科对 1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可脱性微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 17例,男 7例,女 10例,年龄 35 ~ 52岁,平均 43. 5岁。
前交通动脉瘤 6例,后交通动脉瘤 2例,大脑中动脉瘤 7例,椎基底动脉瘤 2例,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 i g i t a ls u b t r a c t i o na n g i o g r a p h y , DS 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
17例患者均为择期手术。
术前状态按 Hu n tHe s s 分级[ 5] ,Ⅰ级 9例,Ⅱ级7例,Ⅲ级 1例。
1.2 治疗方法采用全身麻醉,并经全身肝素化抗凝后,应用 S e l d i n g e r 技术穿刺股动脉置入导管鞘,将 En v o y导引管插至同侧颈内动脉约 C 2水平,在微导丝的引导下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约 1/2 ~ 1/3处,行微导管超选择造影,明确是否在瘤腔内,确定瘤的大小、形状、颈 /体比等,根据瘤体情况选择微弹簧圈规格行栓塞,术中反复经导引管造影,了解栓塞情况,直至完全栓塞动脉瘤。
1.3 结果 16例动脉瘤 100%栓塞, 1例 90%栓塞。
随访 3 ~ 12个月,均健康生活, CT及头颅平片示:弹簧圈均在原位。
17例患者 DS A复查,动脉瘤完全栓塞,瘤体无造影剂显影。
本组伴发脑血管痉挛 2例,给予升压、扩容、血液稀释治疗及对症处理后改善,未发生股动脉栓塞及穿剌部位血肿、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严防颅内动脉瘤再出血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导致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
严重的首次出血和早期的再出血引起直接脑损害以及迟发性脑缺血,文献报道再出血的最高危险发生在动脉瘤破裂后的第 1周后期及第 2周早期[ 6] 。
因此,护理上应采取措施避免一切可能导致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的因素,包括做好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重视降压药物的正确使用,维持血压稳定,保证营养和睡眠,保持大便通畅等。
本组术前均未发生颅内动脉瘤再出血。
2.1.2 术前宣教动脉瘤栓塞治疗是一项新的技术,费用高。
患者及家属担心治疗效果而产生心理压力,术前由责任护士向病人介绍本科开展此类手术的情况,介绍此项技术的优点以及成功病例,以缓解其心理压力。
请已经做过相同手术的患者现身说法,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向家属讲解限制探视、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房安静、光线柔和的重要性。
宣教时护士要注意交流的艺术,不要一味强调知情权,不恰当的言词可导致患者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引起血压升高,甚至发生动脉瘤破裂,同时要注意取得家属的配合,经过耐心细致的宣教,本组手术均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下顺利完成。
2.1.3术中护理(1)协助患者仰卧于导管床上;(2)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3)调节室温,以防患者术中着凉;(4)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5)准备器械台,协助术者完成各项操作;(6)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准确记录肝素注射时间,栓塞后注意病人的反应;(7)保持输液通畅,动脉输液压力保持在300mmHg。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患者术毕入监护病房,取斜坡卧位头高 15 o ,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予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以防脑缺血、缺氧和脑水肿。
并嘱患者术侧下肢制动 6小时, 24小时保持下肢伸直位,禁屈曲,以防止穿制部位出血。
动脉瘤患者一般因手术时间较长,术后患者制动、平卧位,常感觉全身酸痛,背痛难忍,故术后应在妥善固定鞘管前提下给予平卧、向患侧翻身 60°或向健侧翻身 20°~ 30°交替更换体位,保持髋关节伸直,小腿可弯曲,健侧下肢自由屈伸,并随时按摩受压部位,以减轻患者痛苦[7] 。
更换体位的时间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决定。
本组 1例 50岁偏胖女性患者,术后易激动,难以入睡,卧床感觉全身不适,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此患者采取上述更换体位措施, 1小时后患者情绪稳定,安静入睡,血压稳定。
2.2.2 穿剌部位观察及护理本组 17例动脉瘤栓塞治疗穿剌均为股动脉,为防止局部穿剌点发生血肿,术后砂袋压迫穿剌点 6 ~ 8小时,避免屈髋,穿剌部位的“8”字形加压绷带于 48小时后拆除,观察穿剌点局部有无渗血、瘀斑、血肿及腹部情况(因导管损伤可引起腹腔出血)。
每小时触摸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或消失,第 1次触摸时可在搏动最显著处圈出记号以便后续观察。
观察足趾皮肤的温度、颜色、有无疼痛及感觉障碍,并与健侧肢体对比,如
果出现肢端苍白、小腿剧烈疼痛、麻木、皮肤温度下降,则提示有股动脉栓塞可能。
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措施, 17例患者均未发生动脉栓塞及穿剌部位血肿。
2.2.3 药物治疗的观察及护理尼莫通是新一代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具有促进血管舒张和神经保护的作用,早期使用可以建立侧枝循环和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本组术后立即给予尼莫通 10mg ( 50mL) /d , 2mL~ 6mL /h持续泵入,常规给予 10 ~ 14 天。
使用中注意事项:( 1)避光保存,输注时使用专配输液器和注射管。
( 2)输液方式选择持续泵输入,以维持其有效、恒定的血药浓度利于发挥药效。
( 3)保持输注通畅,防止管路脱落、扭曲等干扰因素。
( 4)观察血压变化,血压低于预定值时先减少输注量或暂停。
本组有 1例用药后血压出现下降,减少用量后,血压回升。
( 5)不良反应的解释,该药是以乙醇为溶剂的制剂,可引起注射部位的疼痛、面部潮红、头痛、低热、多汗、皮疹等。
告之停药后症状均会很快消失。
本组在使用尼莫通中出现注射部位红肿 1例,局部用 20%硫酸镁湿敷 1 ~2天后缓解。
2.2.4 出院指导出院前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激动。
合理饮食,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需继续服药者严格遵医嘱服用。
告诉患者 1 ~3个月后来复查,了解动脉瘤栓塞术后的变化情况。
3 小结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技术目前以成为神经外科领域的又一项安全有效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同时该项技术也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治疗方法。
护士在术前要重视宣教和严防动脉瘤再出血的工作。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加强穿制部位的护理,加强病人的整体护理,加强专科业务知识的学习,认真做好出院指导,特别是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并发症,是获得治疗全面成功的重要保证,让颅内动脉瘤患者重新健康地融入社会生活中。
参考文献:
[1] 非增强7TMRI中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的表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
[J].K.H.Wrede,T.Matsu shige,S.L.Goericke,B.Chen,L.Umutlu,H.H.Quick,有慧.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7(02)
[2] 颅内动脉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现状分析[J].姚雪华,任学芳,叶婷,庞启英.齐鲁护理杂志.2017(04)
[3] CE-MRA与磁共振管壁成像联合应用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尹伟,王馨蕊,陈录广,周振,王敏杰.中国CT和MRI杂志.2017(04)
[4] 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护理心得分析与研究[J].夏喜玲,刘国萍.中国卫生标准管
理.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