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的阅读赏析
答谢中书书的赏析

答谢中书书的赏析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赏析:《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徵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
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抓住江南山林的特征,用简洁空灵的笔墨来写,这是《答谢中书书》突出的优点。
“高峰入云”的磅礴气势在北方也能看到,但在同一个景观里,又相伴着“清流见底”直视无碍的澄澈之美,在北方就难以见到。
写山林景色的瑰丽,作者只用了两组对偶句共十六个字,即“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已显得活脱精到,引人遐想。
南宋人邓椿在他的《画继》里曾指出:“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
”山林的“神”(本质特征),高明的作家艺术家总有独特的感受。
陶弘景以形写神,在他笔下茅山中一年到头“青林翠竹”已使人欣悦不置,更有谁领略过,在清流两岸壁立千仞的高峰之上,常年色彩变幻莫测。
这奇幻瑰丽的色彩,当然是大自然奥秘的生命之彩,它的奇情壮采和迷离多变的性格,作者用“五色交辉”来形容,可谓恰到好处。
而如果用工笔刻镂,即使做到“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也难免拖沓板滞,存形而略神。
多种色彩奇妙的调谐而又变动不居,正是山林的逸趣神韵所在,然而这却是最难着笔之处。
陶弘景用视觉形象和动感都很强的“五色交辉”四字来点染,自会引起读者对绚烂的山林形象的种种联想与记忆,在记忆里呈现的奇伟与色彩因人而异,具有无比的丰富性。
这种能激起读者审美活动的活脱笔触,可称“字外之奇”(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陶弘景又是书法家,他与梁武帝萧衍讨论钟王书法的文字俱在(见萧衍《答陶弘景书》及陶弘景《与梁武帝启》),颇能显示他的艺术见解,这一点可存而不论。
但陶弘景在书法艺术上讲究空间布白之美,和文学创作上用笔空灵是一致的。
初中语文答谢中书书赏析

底。两岸石壁,五
静
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
动
鸣;夕日欲颓,沉
鳞竞跃。
内容:通过动态描 写朝与夕两个特定
乱鸣;夕阳欲颓, 时间段的生物的活 写法:本句运用俯仰视相结合;
内容:本句是作者的感慨,写出作者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表现出作者的自豪之情;
内容:描写静景斑斓的色彩展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沉鳞竞跃 。 写法: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写法: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
初中语文答谢中书书赏析
整体感知
文章中心: 作者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
山论水的朋友,期望与古往今来 的林泉高士相比肩,表现出作者 的自豪之情。
句子赏析
山川之美,古 来共谈 。
内容:本句是作者 的感慨;
构造:领起全文;
表达方式:议论;
句子赏析
顶峰入云,清 流见底。
内容:本句描写山 之高,水之净,白 云高山流水三种景 物;
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内容:通过动态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
内容:本句是作者的 感慨,写出作者期望 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 士相比肩,表现出作 者的自豪之情;
构造:总结全文,首 尾照应;
表达方式:议论;
段落赏析
写法:动静结
顶峰入云,清流见 合;
写法:本句运用俯 仰视相结合;
表达方式:描写;
句子赏析
两岸石壁,五 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 备。
内容:描写静景斑 斓的色彩展现了万 物勃发的生命力;
写法:用平远、高 远的视角极目远眺;
《答谢中书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答谢中书书》原文译文及赏析《答谢中书书》原文译文及赏析导语:《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答谢中书书》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课《短文两篇》、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6课《答谢中书书》)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枢鸿胪(掌管朝廷机密文件)。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译文译文一: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译文二: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
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
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
但从谢灵运后,就没有人能欣赏到这般美丽的景色中了。
译文三: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青竹,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赏析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赏析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赏析
陶弘景一度出仕南齐,但不交外物,心如明镜,特爱松风,闻响欣然,顾惜光景,老而弥笃。
《南史》本传称他“遇物便了,言无烦舛”。
此文只有68字,语言淡泊,境界宁静,与作者个性有共通处。
谢中书即谢,其任中书郎时,弘景已70有余。
文一开头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下面即举他所隐居的山川之美,意思是,此处也堪称一绝,山水竹石之处,还有早晨的猿鸟,傍晚的游鱼,程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文末的谢康乐为刘宋谢灵运,他也爱好山水,写了不少山水诗,后来被杀,末句可能有悼念之意。
文中写的确是江南风物,然而这样的山林泉壑,又是江南所常见的。
为什么他能把自然界中常人还不曾体验到的美感,以数十字摄取到笔底呢?这里也有作者自己的“境界”。
审美的趣味固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应该变化,但长期的由历史凝聚、熏陶的`审美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我们脚所踏的还是几千年来祖先践踏过的泥土。
当然,这里还有两个条件:一是这些审美习惯必须是健康的干净的,不能离开“善”的要求,二是读者自身也必须有素养。
《答谢中书书》的赏析

《答谢中书书》的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答谢中书书》的赏析《答谢中书书》的赏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赏析答谢中书书

赏析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用于感谢朋友赠书的诗作。
以下是对该诗的赏析:
首先,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朋友赠书的感激之情。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赠书者的赞美和感谢,以及对书籍所带来的乐趣和启示之情。
其次,该诗用对赠书者的称谢和赞美,折射出作者心中对古代文学知识的崇敬和对朋友的深厚友谊。
通过朋友赠书的善举,作者打开了文化知识的大门,也增进了友谊的深度和牢固。
再次,该诗以简洁的言语和流畅的节奏,展示了唐代白居易的写作风格。
整首诗结构清晰,表达直接,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给人以简洁而清新的感觉。
作者运用生动的诗句展示了对书籍的喜爱和感激之情,使人读来如沐春风,清爽怡人。
最后,该诗表达了人与书的关系。
通过对赠书者的赞美和对书籍的称颂,诗中流露出作者对古代文学知识的热爱和对读书的重视。
诗中描绘的书籍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生的指南,培养人的性情和修养。
通过与书籍的交流和阅读,人们可以开发智慧,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总之,《答谢中书书》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赠书的感激之情,展示了作者对古代文学知识的热爱和重视,同时也强调了书籍对人的重要性和价值,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答谢中书书全文赏析

答谢中书书全文赏析答谢中书书全文赏析《答谢中书书》是诗人陶弘景为了安慰自己的好友所写的一封书信,书信中的情感非常的真挚,词语也非常的优美。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答谢中书书的全文赏析,欢迎阅读!【题解】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本文以山川之昏晓、四时之变化,描绘了江南自然山水之美。
笔致清新隽永,宛如清丽的山水画屏【答谢中书书全文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1],沈鳞竞跃[2],实是欲界之仙都[3],自康乐以来[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
——选自明刻《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陶隐居集》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
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
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
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
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
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答谢中书书全文注释】[1]颓:坠落。
[2]沈鳞:潜游水中的鱼。
沈,同“沉”。
[3]欲界:佛教中三界之一。
即指人间。
三界为:欲界(有淫欲、食欲);色界(无淫欲、食欲,但仍有形色之好和物质牵挂);无色界(摆脱一切形色、物质羁绊)。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之意。
[4]康乐:谢灵运。
灵运袭封康乐公,性耽山水,故云。
[5]与:参与其间。
这里指欣赏。
【答谢中书书全文赏析】《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
谢中书,名谢征,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答谢中书书》这篇山水小品,描绘了江南自然山水之美。
全文仅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等各类皆备,可谓尺幅容千军,片言阅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堪称“骈体双璧”。
《答谢中书书》赏析

《答谢中书书》赏析
1. 《答谢中书书》里那优美的文字,就像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在眼前展开呀!比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哇,这不是把那高山和流水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了吗?这描写简直绝了!
2. 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这描写多生动啊!就好像那石壁就在我们眼前闪耀着五彩光芒,难道不是吗?这景色得多美呀!
3.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哎呀,这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清晨的山林中,听到了猿猴和鸟儿欢快的叫声,太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了吧!
4. 文中说“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不就跟我们看到夕阳西下时鱼儿欢快跳跃的场景一样嘛,真是太神奇了!
5.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话真的是太贴切了呀!这景色不就是像仙境一样吗?真让人陶醉其中啊!
6.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难道在谢灵运之后真的就没人能领略到这样的奇景了吗?那也太可惜了吧!
7. 整篇文章读下来,那美妙的意境就像一阵春风吹拂着心灵,不是吗?比如“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多让人向往啊!
8. 每次读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我就忍不住想,古往今来这么多人都喜爱这山川之美,那它得有多迷人呀!
9. “林寒涧肃”这样的描写,真的是让人感受到了那种清冷和寂静,就好像自己也处在那个安静的山林里,多有意思啊!
10. 《答谢中书书》真的是一篇让人百读不厌的佳作呀!它让我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妙,这是多么难得的体验啊!总之,这篇文章就是超级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初中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的阅读赏析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 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 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 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 作品 的意境。
《答谢中书书 》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 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 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 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 两种视角, 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 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又改用平远、 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 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 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 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 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猿鸟的鸣 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 戏。
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传达了生命气息。
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 使读者对山川景物 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 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 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 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 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 归隐林泉的志趣。
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总结: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 用, 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归隐林泉 的高洁志趣及作者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关于初中语文课文
1/5
答谢中书书的阅读赏析 ]相关文章:
2/5
3/5
4/5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