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有与世界主流渐行渐远之嫌
2022年高考语文命题预测(2022年高考值得关注的热点与作文题)

2022年高考语文命题预测(2022年高考值得关注的热点与作文题)从原本意义上看,预测高考试题是一种“赌徒心理”,目的在于投机取巧,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
然而古人也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有效的预测能够帮助考生厘清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特点,明晰高考考查方向,在充分准备中应对高考,从而真正发挥出自己的知识水平。
今天距离2022年高考仅剩23天,本着帮助考生的目的预测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希望能让考生们在临近高考的复习中不走弯路、不走偏路。
影响2022年高考的几个基本要素:1、高考政策动向:国家对于高考命题的相关政策是高考试题走向的重要指南,对于这些方向性文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为清晰的把握高考。
近年来,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国家近年来出台了诸多政策,如2022年1月28日《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的文件中明确指出:“2022年高考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
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优化试题呈现方式,加强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2022年4月7日《中国考试》杂志刊发了《四手联弹: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新课程——高考内容改革研讨会发言摘录》。
这篇文章可以视作是对新一轮高考改革以来的总结,无疑对2022年的高考命题具有指导意义。
现将文本的要点总结如下:(1)强调了逻辑思维、实证思维和形象思维;(2)语文试题的阅读材料可以在选文上适度增加阅读难度;(3)进一步强调了核心素养和价值取向,强调了情境任务和综合考查;(4)充分肯定了“反套路”“反死记硬背”的命题方式对育人方式的引导作用;(5)强调了应充分关注高考试题的创新能力;(6)强调了防止试题模式化,倡导考查文本的多样性问题;(7)强调了试题应贴近学生生活;(8)强调了高考命题要和教材衔接的问题。
朋友圈高考结束的优美句子说说

朋友圈高考结束的优美句子说说朋友圈高考结束的优美句子说说1. 高考结束了,来一场放松心情的灵魂之旅2. 世界如此之大,高考很大,但是高考后的可能性更大。
3. 希望今年能跟高考有一个美好的回忆加油。
4. 考完了待在家里,天气热乎乎,空气黏糊糊,心情有点解脱后的高兴但是又有点焦虑和烦躁。
5. 离开之后,才明白此时是最好的时光。
6. 每天都是一个起点,每天都有一点进步,每天都有一点收获!7. 同桌,没我在身边唠叨,会不会有些不习惯。
8. 希望你继续兴致盎然地与世界交手,一直走在开满鲜花的路上吧。
9. “谢谢你们呀,陪伴我走过这本应贫瘠的路,让怀抱里的风变甜了,让最渺小的星星也悄悄开出了花。
”10. 暂时的分别是为了重逢的惊喜。
11. 如果早知道高考结束是结束了人生中最单纯最美好的阶段,我一定更加珍惜高中三年的一物一人,一喜一悲。
12. 高考是一个实现人生的省力杠杆,此时是你撬动它的最佳时机,并且以后你的人生会呈弧线上升。
13. 我以为高中是读不完的,可它就那么走了。
14. 毕业了,懂得了什么是友谊,懂得了什么是师生情。
15. 高考后才知道那些有的没的乱七八糟的都是假的。
高考结束最美好的时光也就结束了16. 考试最后一科,停笔看了眼时间,合上试卷和答题卡,微靠左墙,余光看向操场,一切都结束了。
17. 原来都是偷偷溜出学校以后要偷偷溜进学校了18. 次次挥汗如雨.通宵达旦,那些不安都得以释然。
19. 青春本就是马不停蹄的相遇和错过。
20. 对大多数人来说,高考后记得最清楚的一句文言文大概就是“苟富贵勿相忘”了吧。
21. 高考!去年我是观众,今年我是演员。
加油!22. 这个夏天,我们毕业了,愿心有所愿。
前程似锦。
23. 人生路漫漫,你我相遇又分离。
24. 一次次挥汗如雨、通宵达旦,那些不安都得以释然。
25. 小卖部买不到带气的汽泡水了,学校也没我们的名字了。
26. 考试最后一科,停笔看了眼时间,合上试卷和答题卡,微靠左墙,余光看向操场,一切都结束了。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指导及范文:极尽言语之力 警惕通“话”膨胀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指导及范文:极尽言语之力警惕通“话”膨胀文题“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殷芸的《吴蜀人》一文,有人脑洞大开,畅玩文字游戏:“管他多少贯,都要下扬州”——洒脱;“腰缠无十万,官遣下扬州”——出差;“囊中无一贯,看人下扬州”——羡慕;“此间风月好,何必下扬州”——反语;“不费十万贯,纸上下扬州”——阅读。
有限的词语组合和句式结构却可以抒发人们丰富多彩的情感与想象。
对于言与意的关系,你有什么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文题解读:文题属于情境类作文,同时其囊括的元素也很多,言与意、有限与无限、表达与想象等等,实现了多合一的交叉与统一,审题难度大大提升。
其实,与温二模类似,学生要学会对不同的关键词进行层级的划分,最重要的一定是“言与意”,而“有限与无限”“表达与想象”则是附着在言意关系外围的一些可探究的角度,切不可喧宾夺主、鸠占鹊巢。
学生可以围绕题干信息“言有尽而意无穷”展开论述,或阐释“言”与“意”的统一性,可借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论(2020年全国一卷考查过其小说《越野滑雪》)、毛公的《毛诗序》、刘勰的《文心雕龙》、曹丕的《典论·论文》、萧统的《昭明文选》、钟嵘的《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等著作理论对此进行更为体例化的分析;还可以提出质疑“言真的有尽而意真的无穷吗?”,从反面进行论述;还可以另辟蹊径,如“言是否为心声”“如何做到‘文心一言’”“我们需要怎么样的‘言’和怎么样的‘意’?”等问题(当然应作为次重点并与主旨紧密结合)。
总之,这篇文章的立意难度比较开放和多元化,贴合了新高考反套路化的趋向,具有更为深广的意蕴内涵,对考生提出了更为精到的思辨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仅提到题干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立意显然是不够的。
范文极尽言语之力警惕通“话”膨胀语言诚可谓人类最伟大的发明!看到其从结绳到图画以至如今文字,自甲骨到文言以至现代言语的发展,人们陶醉于语言在更迭升级中不断贴近心意。
高考对社会的意义

高考对社会的意义
高考是一个全国性的高中毕业生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它对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高考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通过高考,可以筛选出具有优秀学业成绩和潜力的学生,为他们提供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进而培养和发展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
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
其次,高考也是公平竞争的体现。
高考考试内容和标准是相对统一的,无论学生来自城市还是农村,都有机会通过努力取得好的成绩。
这种公平竞争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公民的公平意识和竞争意识,也能够激发人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进取精神。
此外,高考还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高考的选拔机制,可以避免只有少部分有条件的学生能够进入高等教育的情况发生,而是以学生个人的才能和努力来决定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教育公平,给更多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最后,高考也能够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随着高考的推行,整个社会都更加重视教育,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家庭和社会对于教育资源的投入也越来越大。
这将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高考对于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选拔人才、推动公平竞争、促进教育公平和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我们也应该在注重高考的同时,尊重每个人的兴趣与特长,给予其他途径发展的机会,实现教育的多元化和公正性。
新材料作文“祖传宝贝的丢失”构思演练

要求:选准角度 ,明确立意, 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不
要 脱 离材 料 的 内容及 含 义 的范 围 ;不要 套 作 ,不 得抄 袭 。 【 题构思】 审 本 材 料 作文 的审 题 构 思立 意 应 关 注三 个 方 面 : 第 一 , 注 意 比 喻 。 “ 们 现 在 的 社 会 ” “向着 一 个 一 我 个 新 目标 拼 命 奔 跑 ” 比喻 “ 代 社 会 的快 速 发 展 ” , “ 现 爷 爷 奶 奶 塞 在 我 们 贴 身 口袋 里 的祖 传 宝 贝 ” 比 喻 “ 统 的 美 传 好 的思 想 、道 德 、文 化等 ” 。 第 二 , 注 意 关 系 。要 强 调 在 现 代 社 会 快 速 发 展 的 同 时 , 要 注 意 继 承 传 统 文 化 , 弘扬 传 统 的美 好 的 思 想 道 德 : 不 能只 谈 继承 传 统 文 化 ,还 要 谈 发 展 。 第 三 , 注 意 要 求 , 联 系 现 实 。 党 的十 七 届 六 中全 会 提 出 了 “ 施 文 化 强 国战 略 , 推 动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大 发 展 大 繁 实 荣 ” 的 战 略 思 想 , 如 何 在 现 代 化 的 发 展 中 继 承 传 统 的 优 秀 文 化 ,是值 得思 考 的 有价 值 的话 题 。 【 素材 链 接 】 1 如 今 , 许 多 独 力 传 承 某 种 民 间 工 艺 的 老 人 ,大 部 分 . 没 有 接 班 人 ,连 自 己的 子 孙 都 不 愿 意 学老 一 辈 的手 艺 , 有
弱 ,一 旦 失去 后 ,才 懂 得 珍 惜 , 但 已晚 矣 ,后 悔
开放 ,男儿志在四方 。那子孙满 堂的天伦 之 乐在
爷 爷 奶 奶 的 生 活 中渐 渐 少 了 空 巢老 人 , 成 为 社
【高考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

【高考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高考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一道坎,也是每个学生所必须跨过的一座大山。
每年的高考都能吸引全国各地无数学生的目光,因为它关系到一个学生的未来、前途和命运。
考试过程虽然短暂,但其背后所承载的压力和历练却是无法想象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迫使自己去面对真实的自己,在这些历程中也增长了丰富的经验和人生智慧。
我认为高考是我们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高考是我们进入大学的大门。
在我国高等教育日趋普及的背景下,高中学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好的就业机会。
高考是我们从高中进入大学的唯一途径,也是我们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一步。
通过高考,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拓宽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的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高考也是一个机会,可以让我们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高考是公平竞争的平台,每个人在此的起跑线都是一样的,无论你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你的成绩只反映了你的辛勤努力和付出。
通过高考,我们可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能力,也可以展现自己的潜力和才华。
高考不只是对记忆的考验,更是对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验。
只有在高考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和学习的乐趣。
高考也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每年高考期间,各种备战培训班、模拟考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考生们备受压力。
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对高分的渴望,往往让我们在这个阶段面临精神上的重大挑战。
我相信压力也是一种力量,只有通过适度的压力,我们才能真正挖掘自己的潜力与能力。
正如谚语所说:“压力是个好东西,它可以让你展示出真正的实力。
”只有面对压力,我们才能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面对高考这座大山,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应对挑战和逆境,我们必须清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高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坚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充满信心和希望。
关于高考英语实行变社会化考试:学科地位下降或成现实

关于高考英语实行变社会化考试:学科地位下降或成现
实
近日,关于英语将在2021年退出统一高考的消息,再次将高考话题推向舆论注重焦点。
媒体最早援引北师大教授顾明远的说法称,全国将在2021年执行高考新方案,英语不再参加统一高考,而语文、数学则成为两门必考科目,且会在新高考中加重分量。
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担任着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组组长、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其观点被认为可信度颇高。
不过,顾明远在随后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回应称,英语2021年退出统一高考系媒体误读,一切要以相关部门正式公布为准。
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次考试是改革方向,但这并不等于英语退出高考。
教育部发言人续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教育部正在前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制订和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方案确定后,我们一定会即时发布,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方便考生和家长了解。
”
关于高考英语改革的消息,已不是第一次被误读。
即使教育部尚未公布改革方案,但已有多家媒体根据业内人士意见,提前曝出了部分方案内容。
虽然持续经历误读、澄清的过程。
但关于英语改革的方向却是逐渐清晰: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率先打破一考定终身。
事实上,虽然教育部方案并未公布,但一些省份的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在向辖区内的中学传达关于英语高考的精神。
据河南省一重点中学教务处负责人介绍,他们已经收到了省里下达的文件,配合未来的高考改革方案,做好英语教学调整的准备。
在其看来,虽然英语还在
高考科目内,但实行社会化考试后,其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必然下降,现在学校里的一些英语老师已经是人心惶惶。
2023年高考满分作文800带题目 高考满分议论文800

2023年高考满分作文800带题目高考满分议论文800高考议论文满分作文篇一人有七情,自有喜好与厌恶之情,然而,当这种好恶之情掺入对真理的认识时,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也许腊梅讨厌冬风的肆虐与无忌,却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也许鱼儿讨厌巨浪的汹涌与狰狞,却依然与巨浪为伴,成全生命的真讳;也许落叶对这个天地无比依恋,然而,当秋风吹来时,它毅然地飘落,告别那个美好的世界,成全来年萌发的草芽……勿以好恶论断之,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这是一种何等的明智选择!当一个人可以将对事物的判断游离于感情的亲疏之外,那他必是明哲之人了!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箭射衣带钩,自是对其痛恨无比。
然而,当他认识到管仲的才识时,放下心里的厌恶,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主。
刘邦不喜韩信的出言无忌,却委其以重任,让韩信统兵作战,征讨四方,终于灭了西楚霸王,成为天之骄子。
房玄龄曾为李建成出谋害李世民,李世民又岂能不恨?然而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房玄龄为臣,遂有贞观之治之盛世,感情的亲疏可以蒙蔽你的双眼,让你看不清事物的真面目,阻碍你对真理的认识,成为你求知路上的绊脚石。
勿以好恶论断之,楚王不听信郑袖之辞而疏远屈原,自不会为秦国所吞并。
勿以好恶论断之,李存勖不宠幸伶人,重用伶官,不谈国事,自不会因1人之乱而七庙隳,为天下苍生所笑。
勿以好恶论断之,诸葛亮不听信马谡的信誓旦且,自不会痛失街亭,1败千里,死不螟目。
举目四望,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因内心之好恶而惨遭滑铁卢?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许,将来也如此。
对真理的探求是独立的,对事物的认识也不能掺杂上感情,“做学问就是做学问”,陈景润的话也许揭示了这个真理。
自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必苛求,不过,不可不求。
勿以好恶论断之,也许你会发现,狗尾草也会开出美丽的花。
点评:内容充实语言优美。
这是一篇内容十分充实的好文章。
文章以简短的问句起笔,接以充满抒情意味而又具有启发性的文段引人思考,继而明确指出“勿以好恶论断之”的论点,然后分两个层次纵论史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歷史】中國高考有與世界主流漸行漸遠之嫌——《世界博覽》2011年11期
標籤:
高考
雜談
1952年的高校院系調整,徹底改變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軌跡
中國高考有與世界主流漸行漸遠之嫌
“現在的招生制度就像打擂臺比武招親,而且比武過程中還要擔心有人用暗器使詐。
”
本刊記者/李強
從1898年成立京師大學堂至今,中國的現代高等教育已經走過110年的歷史。
回首中國現代高等教育走過的足跡,不難發現,中國的高等教育曾經離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路線很近,但是最終,中國的高等教育走上了另一條路,而這條路,與世界的高等教育的主流漸行漸遠,而且難以回頭。
何時開始拐彎的?
1905年,清廷宣佈廢除延續了1300年的科舉制度,知識份子不再是國家政治精英的主要來源。
正如臺灣地區史學家王汎森所說,他們成了“自由浮動資源”,開始流向社會、軍隊、商業、金融、實業、出版和學校,從前的細枝末節,開始因知識份子的注入而膨大,另有一部分知識份子走向了對立面,成為國家的反叛者和造反者。
但是,正如當初力主廢除科舉的人所期望的那樣,廢科舉,興學堂,造就了接下來20年中國現代教育發展的第一波高潮。
第一次海外留學的浪潮開始,不少學子遠赴日本,到1911年進入了一個高峰期。
隨後,赴歐美留學的人數逐年增加,他們包括蔡元培、陶行知、胡適、蔣夢麟、張伯苓等後來一批中國的教育家。
正是他們,推動了1922年“壬戌學制”的頒佈,確立了中國現代學校制度的基礎。
一直到今天,中國內地仍大量沿用當年的學制。
借鑒美式學制而制定的“壬戌學制”以7項標準作為指導思想,即適應社會進化需要,發揮平民教育精神,謀個性發展,注意國民經濟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於普及,多留各方伸縮餘地。
同時,普通教育模仿美國“六三三”學制,分別為小學、初中、高中。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院儲朝暉接受《世界博覽》記者採訪時認為,老學制強調個性發展、生活教育,還有胡適反復強調的彈性,而今天的高考制度和普通教育培養模式,則試圖以一把尺子去量所有的人,彈性、個性、生活等精神被丟的一乾二淨。
“我們改錯了,原來的更先進。
”儲朝暉說。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葉企孫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期間,堅持親自面試所有報考學生。
學生入學後,他每個月挨個找學生談話,瞭解學習情況,根據各自的進度推薦需要學習的書籍,所謂“因材施教”,不外如此。
1999年,中國評選“兩彈一星”元勳,獲獎的23人中有9人是葉企孫的弟子,2位是他的學生,還有兩位的同事同他直接相關。
葉企孫代表的那個時期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一種精神。
然而,1952年仿照蘇聯模式進行的院系調整,徹底的改變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軌跡。
“我們從此從世界教育的主流中切割出來可。
”儲朝暉評論說。
以蘇聯模式建立起來的中國高等教育,目的已經不是培養一個人,而是一個建設者,一顆社會機床上的螺絲釘。
美國卡爾頓大學教授趙啟光曾在同科技部部長萬鋼的電視對話中指出,前蘇聯敗給美國,則在教育不合理。
然而,很長一段時間裏,前蘇聯一直沉浸於重視工科教育創造神話中不可自拔。
1958年,美國《生活》雜誌對比了蘇聯大學生和美國大學生的成績,得出結論,蘇聯大學生素質全面壓倒美國,而此前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似乎佐證了這個結論。
但僅僅過了4年,美國宇航員成功登月,告訴蘇聯人,看似懶散的美國大學畢業生們能完成舉全國之力的蘇聯仍完不成的目標。
大學成了“打工仔”
中國教育本來有機會重回世界主流,但1977年恢復的高考制度,考試形式實際就是把原來的科舉取士的制度照搬過來。
這是一種和人的成長直接衝突的考試制度,他的理念就是可以用一把普通的尺子去衡量所有人。
“此後,我們的高考制度,嚴格來說沒有重大變革,只有小修小補。
”
儲朝暉說,不論是委培制度、加分、保送、自費、公費自費並軌,整體來說雖有借鑒國外因素,但影響很小。
“中國跟國外學的主要是形而下的東西,請幾個外教,學習一些具體的措施,但沒有形而上的,就是沒有理念上的學習。
”
於是,很多學生所能做的,就是“用腳投票”。
1922年,中國政府放開留學政策,當年出國留學總人數1700人,隨後逐年增長,而且加速增長。
根據教育部數據,2010年共有28.47萬人選擇出國留學,而且絕大多數是自費。
海外留學成本是國內讀大學的數倍,但中國學生仍趨之若鶩,是否可以解讀為默認海外教育水準比中國國內高校高出數倍?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致使中國的高招制度及高等教育同世界主流漸行漸遠的呢?
一個是大學管理體制。
儲朝暉認為:“中國現代大學的管理體制,不是現代的體制。
”現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但是,中國大學的招生指標是教育部定,給學生的學位證是教育部頒發的,從入到出都是教育部來管,學校成了專門負責教授的“打工仔”,不需要為學生負責,只需要為教育部負責,以人為本就無從談起。
現代大學生應該是“多邊界”的,中國的大學只有一個邊界,只需要考慮教育部,而社會、學生、家長都可以不管。
旅美學者黃全愈幾年前出版的一本暢銷書——《高考在美國》中說,美國的大學很大一部分經費來自校友的募捐,學校成為一個社交圈子的核心,眾多資源都圍繞著學校流轉。
學校是一個多邊界的社會實體,學生既是它的原材
料,又是它的產品,一切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因此既要挑選適合自己的原材料,又要生產最好的產品。
反觀中國的大學,原材料不是自己選擇,當然無法對產品負責。
“贏在起跑線”高考異化下延
那麼,理想的招生模式應該是怎麼樣的呢?
儲朝暉打了一個比喻:“就像談戀愛,學校可以選擇學生,學生也可以選擇學校。
本來就應該是你情我願的事兒,而現在的招生制度就像打擂臺比武招親,而且比武過程還要擔心有人用暗器使詐。
”
恢復高考之初,中國的招生制度雖不能保證有效地篩選人才,但至少公平。
從委培、保送到各種加分,包括現在的高校自主招生名額,實際上都稀釋了考試的作用,讓有錢有權的人左右錄取結果的機會越來越多,有統計說,現在中國農村的學生要比家庭條件優越的學生高15分才能進入同等學校學習。
許多家長擔心高考是否公平,但他們不了解高考制度本身已經異化,從而造就了種種不公平。
現在的高考制度異化已經向下延展,從高中延展到初中,甚至小學。
重點學校制度便是異化的產物。
重點學校的教師有些擁有高考的出題權,他們可以參與題庫的制定。
家長千方百計想讓孩子上重點中學,不是為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只是希望孩子距離高考考題更近一些而已。
畸形的制度造就了不少中國特色的教育辭彙,例如“贏在起跑線上”。
據說來自一位中國內地的學生入讀澳大利亞的一所小學,上課第一天老師試探性的問學生:“3+3等於幾?”全班只有他一個人答
得出來。
之後老師又問了幾個數學問題,這位學生都回答正確。
當天學校就找到這位學生的家長,問他們是否虐待了自己的孩子,怎麼能讓小孩子學習這麼多不必要的知識?
人類的大腦需要20年左右才能發育成熟,但為什麼要讓許多大腦、思想未成熟的孩子18歲就參加決定一生命運的高考?西方主流教育體系大多存在預科制度,學生進入大學先學習一些基礎性的科目,第二年再選擇專業,這等於多給他們一年的時間規劃自己的人生。
像法律和醫學專業,往往要求學生大學學習兩年甚至本科畢業之後,才能申請入讀。
或許,這才是對人負責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