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教案

合集下载

《高分子化学》教学大纲

《高分子化学》教学大纲

《高分子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高分子化学》(POLYMER Chemistry)课程号(代码):300019040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64 学分:4二、教学目的及要求高分子化学是高分子类专业基础课。

以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为基础,又为后继课程:聚合反应工程、聚合物合成工艺学等打下理论基础。

高分子化学是研究聚合物的合成原理及其化学反应的一门科学。

它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高分子的基本概念,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原理及控制聚合反应速度和分子量的方法,高分子化学反应的特征及聚合方法的选择。

第一章 5 学时第二章11学时第三章18学时第四章8学时第五章 6 学时第六章6学时第七章3学时第八章3学时第九章4学时对毕业要求及其分指标点支撑情况:(1)毕业要求1,分指标点1.4;(2)毕业要求2,分指标点2.4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红字方式注明重点难点)第一章绪论(5学时)掌握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命名原则,高分子聚合反应的分类。

掌握聚合物的平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结构性能的基本概念。

1、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4学时)2、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结构性能的基本概念(2学时)要点:高分子的定义和聚合反应分类分子量的统计平均意义第二章逐步聚合(11学时)掌握逐步聚合反应的特点;反应程度、官能度、线型缩聚、体型缩聚的概念;线型缩聚中影响聚合度的因素及控制聚合度的方法;体型缩聚中凝胶点的预测。

了解线型缩聚动力学,逐步聚合的实施方法。

1、平衡缩聚的特点及影响缩聚平衡的因素;(1学时)2、Flory等活性理论;(1学时)3、反应程度和平均聚合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相互关系;(1.5学时)4、平均聚合度与平衡常数的关系及缩聚平衡方程;(1学时)5、缩聚反应动力学;(1学时)6、影响缩聚反应的因素;(1学时)7、线型缩聚产物分子量的控制和分布;(1学时)8、体型缩聚;(1.5学时)9、不平衡缩聚;(1学时)10、逐步聚合反应实施方法。

高中化学《几种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教案范文

高中化学《几种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几种常见的高分子材料的性质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几种高分子材料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几种高分子材料的性质、特点及应用。

2. 教学难点:高分子材料制备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高分子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2.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实际应用场景。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高分子材料的性质、特点和应用实例。

2. 准备相关的高分子材料样品,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

3. 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用品,如塑料袋、橡胶手套等,引导学生关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2. 新课导入: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几种常见高分子材料的性质和应用,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进行小组讨论,并提出实际问题。

5. 总结与反思:对几种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高分子材料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了解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趋势和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领域。

2. 探讨高分子材料在环保、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七、教学互动:1.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请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关于高分子材料,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参与程度。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

2. 学生反思: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收获,发现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十、拓展阅读:1. 推荐学生阅读有关高分子材料的书籍、文章,以加深对高分子材料的认识。

高二化学《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教案

高二化学《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教案

高二化学《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2.掌握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在现实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2.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

2.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在现实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2)提出问题:什么是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它们有哪些特点?2.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定义、分类及特点(1)讲解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定义: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是指具有特殊性能、能满足特殊需求的高分子材料。

(2)讲解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生物降解材料、功能性材料、纳米材料等。

(3)讲解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特点:轻质、高强度、耐磨、耐腐蚀、生物相容性等。

3.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应用(1)生物降解材料:环保型塑料、生物医用材料等。

(2)功能性材料:导电材料、磁性材料、光学材料等。

(3)纳米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纳米药物载体等。

4.实验操作(1)演示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制备过程。

(2)引导学生观察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性能。

(3)分析实验结果,讨论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优点和不足。

5.案例分析(1)案例分析: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在现实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讨论: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发展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五、作业布置2.查找资料,了解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在现实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六、教学反思1.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实验操作环节进行细化,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实验技巧。

3.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对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化学初中高分子材料教案

化学初中高分子材料教案

化学初中高分子材料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高分子材料,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特点。

3. 了解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和性质。

教学重点:1. 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特点。

2. 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和性质。

教学难点:1. 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和性质。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实物样品(如聚乙烯袋、聚酯纤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定义,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展示实物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二、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特点(10分钟)1. 讲解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包括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

2. 介绍天然高分子材料如淀粉、纤维素等,以及合成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聚酯等。

3. 讲解高分子材料的特点,如大分子量、可塑性、弹性等。

三、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10分钟)1. 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包括聚合反应、缩聚反应等。

2. 讲解聚合反应的原理,如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等。

3. 介绍缩聚反应的原理,如酯化缩聚、胺化缩聚等。

四、高分子材料的性质(10分钟)1. 讲解高分子材料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熔点、沸点等。

2. 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性质,如稳定性、反应性等。

3. 讲解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如强度、韧性、硬度等。

五、实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高分子材料产品,如塑料袋、纤维衣物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高分子材料的环保问题,如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高分子材料的分类、特点、合成方法和性质。

2. 引导学生反思高分子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深入探究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和性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物展示,使学生了解了高分子材料的分类、特点、合成方法和性质。

高中化学合成高分子教案

高中化学合成高分子教案

高中化学合成高分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高分子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合成高分子的基本原理;
3. 能够描述几种常见高分子的合成方法;
4.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高分子的概念和特点;
2. 合成高分子的基本原理;
3. 几种常见高分子的合成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高分子的概念和特点(10分钟)
a. 引导学生回顾分子与聚合物的概念;
b. 解释高分子的定义和特点;
c. 教师示范几种常见高分子的结构示意图。

2. 合成高分子的基本原理(15分钟)
a. 介绍聚合反应的基本过程;
b. 讲解聚合物的分类;
c. 分析聚合反应的影响因素。

3. 几种常见高分子的合成方法(25分钟)
a. 乙烯基聚合反应;
b. 丙烯酸类高分子的合成;
c. 聚氯乙烯的合成方法。

4. 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
a. 结合生活实例,讨论高分子的应用和影响;
b. 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相结合的方式;
2. 提倡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 案例分析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估:
1. 课堂练习(10分钟);
2. 课后作业(30分钟);
3. 学习日志与讨论反馈。

六、教学反思: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高分子的概念和合成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提高教学效果。

高分子化学(潘祖仁)教案-第二章-自由基聚合-2

高分子化学(潘祖仁)教案-第二章-自由基聚合-2

1
2
R p [M ]
Rp [ I ]1/ 21
:双基(biradical)终止;
R p [M ]3 / 2 :引发反应与[M]无关;
:引发反应与[M]有关;
:双基、单基(mono-radical)终止兼有; :单基终止。
R p [I ]
4. 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s)与温度的关系
最常用——膨胀计法(dilatometer method)
膨胀计法: 原理:聚合过程中体积收缩与转化率(C%) 成线性关系。
V 1 C% V0 K
K:转化率为100%时的 体积变化率
K
Vm V p Vm
100%
Vm、Vp:单体、聚合物的比容
3. 自由基聚合微观动力学方程 链引发、增长、终止等各基元反应对聚合速率有贡献,
3. 影响因素
1)单体与聚合物的溶解性 良溶剂——自加速出现迟,C>40% 不良溶剂——自加速提前,C>15% 劣溶剂——自加速出现早,C<10%
2)聚合方式
均相体系——自加速迟,甚至没有 非均相体系——自加速早, 沉淀聚合——一开始就出现自加速。 3)其它因素
温度,溶剂,分子量,引发剂用量
六. 分子量和链转移反应

1
2
自由基聚合若为引发剂引发:
I 2 R
kd

d R 2k d I dt

引入f,则 :
Ri 2 fkd I
代入自由基聚合微观动力学的普遍表达式,
fkd R Rp k p k t
1
2
I 2 M
1
2-26
从动力学角度考虑

高分子化学教案

高分子化学教案

《高分子化学》教案第一章绪论【课时安排】前言1学时1.1 基本概念1学时1.2 聚合反应与聚合物的化学反应1学时1.3 聚合物的分类1学时1.4 聚合物的命名1学时1.5 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1学时总计6学时【掌握内容】1. 高分子基本概念:单体、高分子、聚合物、低聚物、结构单元、重复单元、单体单元、链节、主链、侧链、端基、侧基、聚合度、相对分子质量等。

2. 聚合反应;加成聚合与缩合聚合;连锁聚合与逐步聚合。

3. 从不同角度对聚合物进行分类。

4. 常用聚合物的命名、来源、结构特征。

5.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

【熟悉内容】1. 系统命名法。

2. 典型聚合物的名称、符号及重复单元。

【了解内容】1. 高分子化学发展历史。

2.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结构单元、重复单元、单体单元、链节的辨析。

2. 加成聚合与缩合聚合的区别与联系;连锁聚合与逐步聚合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目标】1. 掌握高分子化学相关基本概念。

2. 能对几对重要概念进行辨析。

3. 能按规范写出正确的聚合物名称、分子式、聚合反应式。

4. 树立对高分子化学学科正确的认识观。

前言【教学内容】第一节材料科学与工程一材料的定义与类别二材料发展史三材料科学与工程第二节高分子科学一定义及体系二优点三发展史四我国高分子科学发展现状五高分子化学课程要求【教学重点】高分子科学定义及体系【教学目标】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科学体系范畴,了解高分子化学发展简史【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辅以多媒体幻灯图片【教学过程】第一节材料科学与工程一材料的定义与类别1 定义:具有满足指定工作条件下使用要求的形态和物理性状的物质。

2 分类按作用:结构材料、功能材料按化学组成: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按状态:气态、液态、固态按使用领域:建筑材料、医用材料、电子材料、耐火材料……二材料发展史天然材料→烧结冶炼材料→合成材料→可设计材料→智能材料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四要素:性质、结构与成分、合成与加工、使用性能,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高分子化学课程设计概念

高分子化学课程设计概念

高分子化学课程设计概念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高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包括高分子的定义、分类、合成方法及其性质。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高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高分子的分类和命名方法;–了解高分子合成的常用方法和原理;–理解高分子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高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实际问题;–能够运用高分子材料的性质和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对高分子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分子的定义和分类:介绍高分子的概念,解释高分子是由许多重复单元组成的大分子,并介绍高分子的分类方法。

2.高分子的合成方法:介绍高分子合成的常用方法,如聚合反应、共聚反应、交联反应等,并解释其原理和特点。

3.高分子材料的性质:介绍高分子材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热性质等,并分析其应用领域。

4.高分子化学的应用:介绍高分子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塑料、橡胶、纤维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高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高分子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3.实验法:通过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和分析高分子材料的性质和变化。

4.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对高分子化学的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使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高分子化学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高分子化学参考书籍,供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视频,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展示高分子化学的知识和实验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分子化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前言第一节材料科学与工程一材料的定义与类别1 定义:具有满足指定工作条件下使用要求的形态和物理性状的物质。

2 分类按作用:结构材料、功能材料按化学组成: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按状态:气态、液态、固态按使用领域:建筑材料、医用材料、电子材料、耐火材料……二材料发展史天然材料→烧结冶炼材料→合成材料→可设计材料→智能材料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四要素:性质、结构与成分、合成与加工、使用性能,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第二节高分子科学一定义及体系研究高分子化合物合成、改性,高分子及其聚集态的结构、性能,聚合物的成型加工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包括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工程几个领域。

二优点1 原料丰富,经济效益高,不受天然气侯限制2 品种多,功能全,能适应各种需要三发展史萌芽期初创期繁荣期发展期十九世纪中叶→1909 →1932 →1970 →21世纪四我国高分子科学发展现状五高分子化学课程要求【作业】阅读课后高分子化学发展简史1.1 基本概念一高分子1 名称:macromolecule compound;macromolecule;polymer;high polymer2 概念的形成3 定义(1) 相对分子质量很大(2) 共价键连接(3) 相同的化学结构重复多次而成4 基本特点(1) 相对分子质量很大(2) 化学组成比较简单,分子结构有规律性(3) 分子形态多样:长链线型,三维网状,星型,梯形,环形….(4) 相对分子质量具有多分散性(5) 物理性质不同于低分子:高软化点,高强度,高弹性,熔体高黏度二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合成和反应的一门科学 三 单体能够通过聚合形成聚合物中结构单元的小分子化合物 四 有关组成结构的概念1重复单元(repeating unit):高分子链中可重复的最小单位(高物:链节) 2结构单元(structural unit):由一种单体分子通过聚合进入重复单元的部分 3单体单元(monomer unit):与单体组成相同,只是电子结构不同的重复单元 4聚合度(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重复单元n 定义1:重复单元数 定义2:结构单元数五 大分子结构式: [重复单元化学式]n六 聚合反应方程式:n 单体条件 [重复单元化学式]n +(x 小分子)1.2聚合反应与聚合物的化学反应一 聚合反应1 按单体和聚合物反应前后组成与结构的变化分类(列表对比)2 按聚合机理与动力学分类(列表对比)3 其它类型聚合反应 二 聚合物的化学反应CH 2CHOCCH 3OCH 3OH CH 2CH+ CH 3CO 2CH 3CH 2CH OCH 2CHORR=H ,维尼纶1.3 聚合物的分类1.4 聚合物的命名1.5 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1.3 聚合物的分类一按来源:天然高分子、合成高分子二按用途:塑料、橡胶、化纤、涂料、粘合剂、功能高分子三按主链结构:碳链高分子、杂链高分子、元素有机高分子、无机高分子四按反应:加聚物与缩聚物;均聚物与共聚物五按分子链形状:线型、支化型、星型、梳型、梯型、交联型1.4 聚合物的命名一按来源或结构命名均聚物:“聚”+ 单体名称(加聚)共聚物:“聚”+单体1名称+ 单体2名称。

缩聚物:“聚”+ 重复单元名称二按结构特征:聚醚、聚酯、聚酰胺。

三商品名称:1 合称纤维:“。

+纶”晴纶、维尼纶、涤纶、丙纶、锦纶、氯纶2合成橡胶:“。

+橡胶”丁苯橡胶、乙丙橡胶、顺丁橡胶、丁腈橡胶、氯丁橡胶3合成树脂:“。

+树脂”酚醛树脂、醇酸树脂四英文缩写名:(表1-1,1-2)五系统命名法1.5 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一聚合物的多分散性二数均分子量Mn定义为聚合物中分子量为Mi的分子的数量分数Ni与其分子量Mi乘积的总和三重均分子量Mw定义为聚合物中分子量为Mi的分子所占的重量分数Wi与其分子量Mi的乘积的总和。

四分子量分布(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MWD) d = Mw / Mn第二章自由基聚合(radical polymerization)2.1 单体的聚合能力聚合能力:化学结构:两个可相互反应官能团常见聚合单体类型两个以上有机官能团单体C=C-X热力学:方向,限度,∆G<0 R-C=O动力学: 聚合方法杂环(O,N,P,S)2.1.1 聚合热力学∆G=∆H-T∆S= ∆E+P∆V-T∆S<0 聚合;=0 达到平衡;>0 解聚一聚合热∆H=∆E+P∆V1 内能变化∆E=∆Ef+∆ER+∆Es+∆E’=( Efp - Efm)+( ERp - ERm)+( Esp - Esm)+ ∆E’Ef------由键能所贡献的内能ER-----由共振效应所贡献的内能Es------由空间张力或位阻效应所贡献的内能∆E’----其它因素引起的内能变化(1) 双键断裂能CH2=CH2 -CH2-CH2-∆Ef=εm-εp=609.2-2×351.7=-94.2 kJ.mol-1 (实测值∆H=-88.8 kJ.mol-1) (2)共轭效应增强,|—∆H|减小 (3)位阻效应增强,|—∆H|减小 (4)氢键与溶剂化作用增强,|—∆H|减小(5)强电负性取代基的存在使|—∆H|增强 (6)需具体综合分析2 压力影响: 压力增大,有利于聚合物进行 二 聚合熵 ∆S=-100~-125 kJ.mol-1三 聚合温度 1 聚合上限温度∆G=∆H-T ∆S=0→Tc=∆H/∆S (不同压力与活度下数值) →Tc 有一系列,对应一系列平衡单体浓度 →常规定[M] e=1mol/L 时Tc 为聚合上限温度 →Tc=∆H0/∆S0 2 平衡单体浓度eo oM RT S H Tc ]ln[+∆∆=四 小结 增强聚合倾向 内因 ∆S 影响不大∆E: 降低共轭效应, 降低位阻效应, 降低氢键与溶剂化作用,增强强电负性取代基 外因 增大压力,降低温度可解释α-甲基苯乙烯(α-MeSt )的聚合现象 2.1.2 聚合动力学一 连锁聚合种类与活性中心根据引发活性种与链增长活性中心的不同,链式聚合反应可分为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阴离子聚合和配位聚合等二 单体对聚合类型的选择及聚合能力 1 取代基对聚合能力的影响(空间效应) (1)单取代能聚合(2)双取代一般可以聚合,但基团太大时难以聚合 (3)三、四取代一般不可以聚合,氟取代除外 2 取代基对聚合类型的选择(电子效应) (1) 取代基的诱导效应带给电子基团的烯类单体易进行阳离子聚合带吸电子基团的烯类单体易进行阴离子聚合与自由基带强给电子基团、强吸电子基团的烯类单体只能分别进行阳离子、阴离子聚合 (2) 取代基的共轭效应:流动性大,易诱导极化,可进行多种机理的聚合反应A A 自由基:2AA CH 2CHX A B阳离子A CH 2H C X 离解A +B -δ+B δ-A B 阴离子A CH 2H C X离解A -B +δ+Bδ-(3) 带不同基团的单体进行几种聚合时的排序阳离子聚合取代基-X: -NO2,-CN,-F,-Cl,-COOCH3,-CONH2,-OCOR,-CH=CH2,-C6H5,-CH3,-OR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3 单体共聚能力:与参与共聚的各种单体均有关2.2 自由基聚合机理2.2.1 自由基 一 分类与产生 二 活性1 影响因素:共轭效应大,吸电子诱导效应大,位阻效应强,稳定性强,活性小2 活性顺序三 反应:加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偶合反应,脱氢反应,消去反应 2.2.2 自由基聚合的基元反应一 链引发反应(chain initiation ) 慢 单体自由基 引发剂引发为例二 链增长反应(chain growth ) 快活性高分子链链结构在该步形成: 序列结构→头尾为主顺反结构→温度升高有利于顺式结构生成 立体结构→无规结构三 链终止反应(chain termination ) 速 稳定大分子 1 双基终止(均相体系,主要方式)PS,PAN 偶合为主; PMMA 偶合歧化兼有; PV Ac 歧化为主 问题:kt>>kp, 为何还可得到大分子? 2 单基终止四 链转移反应(chain transfer )一定条件下 不同活性的链自由基I 2 I k I k iI CH 2引发活性种,初级自由基,引发自由基H 2C CHX+CHXMk I CH 2H 2C CHX +CH XMCH 2CHCH 2CH2偶合:CH 2CH CH CH 2歧化:CH 2CH2CH 2CH 2CH CH+k k k CH 2+CH S+ SCH 2CH 22.2.3 自由基聚合的反应特征 1 慢反应,快增长,速终止 234 放热反应,低温有利 【作业】p106-7,8,102.3 链引发反应2.3.1 引发剂类型一 热分解型(Ed=80~140kJ/mol ,中高温使用) 1 偶氮类引发剂2 过氧类引发剂 (1) 有机过氧类a 烷基过氧化氢(RC-O-O-H):异丙苯过氧化氢(CHP ),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b 二烷基过氧化物(R-O-O-R ’):过氧化二异丙苯c 过氧化酯(RCOOCR ’)d 过氧化二酰(RCOOOCOR ’)R 1C R 2N N C R 1R 2R C R N N C R 1R 2对称不对称(X=吸电子取代基)H 3C C CH 3CN N N C CH 3CH 3CNH 3C CCH 3CN2+ N 2偶氮二异丁腈(AIBN)e 过氧化二碳酸酯(ROOC-O-O-COOR ’):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IPP) (2) 无机过氧类:S2O82─→2 SO4‧─二 氧化还原类(Ed=40~60kJ/mol ,低温使用) 1 水溶性(1) 生成一种R ‧HOOH + Fe2+→HO ‧+OH ─+Fe3+S2O82─+ Fe2+ →SO42─ + SO4‧─+Fe3+用量:还原剂<氧化剂,否则Fe2++‧OH →Fe3++OH ─白白消耗自由基 (2) 生成一种R ‧S2O82─+ SO32─→SO42─+ SO4‧─+ SO3‧─ 2 油溶性2.3.2 引发剂活性(表征方法)一 分解速率常数kd 越大,引发剂活性越大I k dt I d R d d =-=][二 分解活化能Ed 越小,引发剂活性越大三 半衰期t1/2越小,引发剂活性越大2/12/][][lnt k I I d o o= 四 残留分率[I]/[I]o 越小,引发剂活性越大2.3.3 引发剂效率f一二 笼蔽效应(Cage Effect)引发剂分解产生的初级自由基,在开始的瞬间被溶剂分子所包围,不能与单体分子接触,无法发生链引发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