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市场发展历史回顾

合集下载

市场营销的发展史

市场营销的发展史

市场营销的发展史市场营销是指企业或个人通过市场调研、产品定位、品牌建设和推广等手段,将产品或服务有效地推向市场并实现销售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市场营销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以市场营销的发展史为主题,探讨市场营销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

一、古代市场营销古代市场营销主要以传统的交易方式为主,商家通过口口相传、摊位展示等方式来宣传和销售产品。

在古代,商家的经营范围相对较小,主要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为主。

市场营销的核心思想是“卖什么、卖给谁和如何卖”。

商家通过了解顾客需求,提供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以此来促进销售。

二、工业革命与媒体时代工业革命的到来,带动了生产力的大幅增长,也促进了市场营销的发展。

企业开始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产品供应量迅速增加。

为了有效推广产品,企业开始利用报纸、广播等媒体进行广告宣传。

在这个时代,市场营销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和推广,通过媒体的力量将产品的优势和独特性传递给消费者。

三、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市场营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互联网的出现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推广渠道和销售方式。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开展电子商务、利用社交媒体等方式,直接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和沟通。

互联网时代的市场营销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兴趣和偏好进行精准营销,提高销售效果。

四、大数据与智能营销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市场营销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企业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消费数据,了解消费者的行为和偏好,从而精准地进行市场定位和产品推广。

智能营销的概念也逐渐兴起,企业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个性化推荐和智能客户服务,提高市场营销的效率和效果。

五、社交媒体与口碑营销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口碑营销成为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

消费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购物体验和产品评价,这些口碑信息对于其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交媒体的互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中国财政七十年的简要回顾与启示

中国财政七十年的简要回顾与启示

中国财政七十年的简要回顾与启示新中国财政伴随共和国成长,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不断改革发展壮大的历程。

回顾过去的七十年,新中国财政先后在恢复建国初期国内经济秩序、建设新中国工业化体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历史使命和担当。

根据当时面临的不同形势和任务,可以将新中国财政归纳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新中国财政七十年的简要回顾1.第一阶段(1949-1953):实施集中统一管理,着力恢复解放初期国内经济秩序。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

国民党留下一个十分落后的经济社会局面。

生产萎缩,交通阻塞,民生困苦,失业众多。

特别是由于国民党政府长期滥发纸币,造成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混乱。

面对极其困难的财政经济状况,中国共产党精心领导了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重大斗争。

1950年,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提出统一国家财政收入,使国家收入的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用于国家的主要开支;统一全国物资调度,使国家掌握的重要物资从分散状态集中起来,合理使用,以调节余缺;统一全国现金管理,一切军政机关和公营企业的现金,除留若干近期使用者外,一律存入国家银行,统一调度。

同时,政府还采取紧缩编制、清理仓库、加强税收、发行公债、节约开支等措施,都收到明显的效果。

政策实施不久,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通货膨胀停止,物价日趋稳定。

经过三年的努力,结束了国民党统治时代自抗战以来使人民深受其苦的通货膨胀和物价高涨的局面,也结束了旧中国几十年财政收支不平衡局面,为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272-277页)2.第二阶段(1954-1978):集中财力办大事,着力推进工业化建设。

1954年,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邓小平同志在全国财政会议上提出:国家财政还不稳定,经不起重大考验。

要把国家财政放在经常的、稳固的、可靠的基础上。

中国尿素发展史

中国尿素发展史

中国尿素发展史中国尿素发展史是一部漫长而曲折的史诗。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尿素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依赖进口到自给自足,再到引领世界的重要变革。

以下是关于中国尿素发展史的详细描述。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尿素生产技术尚不成熟,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然而,中国政府坚定地意识到尿素作为重要化肥的重要性,开始积极引进国外技术。

1958年,我国第一套国产化尿素生产装置在南京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尿素行业的诞生。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尿素行业经历了多次技术革新和产能扩张。

随着国内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尿素的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中国尿素产业的蓬勃发展。

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尿素产能已经跃居世界前列。

进入21世纪,中国尿素行业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国内农业持续增长,对尿素的需求稳步攀升;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尿素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升级换代。

新型工艺、高效设备和环保技术的应用,为中国尿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此外,中国尿素行业在国际市场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凭借着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和品质优势,中国尿素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如今,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尿素生产国和消费国,还是重要的出口国。

尽管中国尿素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未来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等因素都对中国尿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尿素行业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和国际合作,以实现更加绿色、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

回顾中国尿素发展史,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创新、合作与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产业的重要性。

正是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中国尿素行业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的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未来,我们相信中国尿素行业将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

我国消费市场发展历史回顾——基于1996-2015年的数据

我国消费市场发展历史回顾——基于1996-2015年的数据

消费市场Consumer Market我国消费市场发展历史回顾--基于1996-2015年的数据■ 杜昕然博士(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北京100710)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我国消费市场的发展历程为当前消费市场升级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回顾并梳理我国消费市场发展历程,把握消费市场发展趋势,分析消费行为变化形式,有利于促进我国消费品市场进一步发展。

本文利用1996-2015年的数据,从消费规模、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环境等方面归纳我国消费市场发展规律,为更好把握消费市场发展历史、推动消费市场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消费市场消费规模消费方式消费环境我国消费市场的发展历程为当前消费 市场升级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消费市场蓬勃发展,消费规模 持续扩大,消费结构逐步合理,消费理念 和方式快速升级,消费环境不断优化。

特 别是1996年以来,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大大提升,虽然期间也有波动,但是消费已经逐步显现经济增长“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

分析消费市场发展 历史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我国消费市场发展。

消费规模(一)消费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总体规模与宏观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1996-2015年,我国消费市场规模呈现高 速增长态势。

199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为 28360.2 亿元,2015 年为 300931.0 亿元,增长了 9.6倍。

在过去的20年中,消费市场规模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模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均增速高于GDP 增速。

1996-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平均增速为13.6°/%国内生产总值 平均增速为9.2°/%前者比后者高出4.4 个百分点(见图1)。

可以看出,消费市 场的规模稳步扩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动力持续增强。

(二) 消费规模增速逐步回落消费增速起伏较大,近年增速逐步回落。

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消费规模增速先后经历了 “下降、上升、下降”三个阶段。

批发市场的历史兴起与现代转化

批发市场的历史兴起与现代转化

批发市场的历史兴起与现代转化作者:李群来源:《人民论坛》2020年第28期批发市场是向再销售者、机构和家庭用户销售商品和服务的商业市场,特别是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关系广大市民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的民生实事,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批发市场。

因此,梳理批发市场的兴起与发展,采取有力的、科学的措施和方法,加强批发市场的现代化管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商业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购统销的流通体系中解放出来,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批发市场应运而生于四种主要方式:一是在原有农贸市场或集贸市场的基础上,农民或个体自发兴办而成;二是在原有物资、商品、生产资料等供销流通部门的购销中心或场所的基础上改造而来;三是政府以及工商管理部门等因势利导,建设而起;四是企业因势而动,新建而生。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批发市场经历过一个迅速兴起和高速发展的时期,一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为应对当时严重的通货膨胀,国家提出“菜篮子”工程,全国迎来了一波建设批发市场的热潮,产地批发市场蓬勃发展,销地批发市场逐渐兴盛,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中城市销地批发市场的发展尤为突出,产销地批发市场规模并行扩充。

从21世纪开始,以批发市场为中枢的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形成,批发市场的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升级基础设施、优化市场结构,完善市场功能、加快产品革新,推进集团化、连锁化发展。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批发市场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阶段。

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2018年,全国综合批发市场成交额达22090.37亿元,专业批发市场成交额达73232.85亿元,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交额达17308.66亿元。

总体呈现出东部地区数量多、规模大、发展快,西部地区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慢等区域格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批发市场有如下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其一,批发市场在经历萌芽、兴起、繁荣发展至高峰后,呈现逐渐衰落的态势;其二,产地批发市场日益减少,销地批发市场稳中有升;其三,传统批发市场的发展受到超市、专卖店、电商等现代商业模式的挤压和冲击,传统批发业受到直销、代理、分销等模式的竞争和挑战;其四,以现货、现金和现实交易为主要运行方式演变为虚拟交易模式;其五,批发市场的功能由产品集散、辅助流通向重点完善市场信息化、质量安全监管等现代物流功能演化;其六,批发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

供销合作社农村消费市场渠道建设

供销合作社农村消费市场渠道建设

浅谈供销合作社与农村消费市场渠道建设摘要:供销合作社在我国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少的曲折,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我国农村消费市场渠道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在新的时期下,本文以我国供销合作社发展历史为线索,分析了其在农村的渠道优势,总结了其在建设农村消费市场渠道建设中的职能,并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关键词:供销合作社农村消费市场一、我国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历史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的成立到1957年,这是我国供销合作社的快速发展阶段。

1949年11月,国家成立了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

1950年 7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供销合作社由分散到统一。

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草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章程(草案)》等若干重要文件,通过了成立全国合作社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

1953年,中央决定,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改组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并于1954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合作社第一次代表大会。

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供销合作社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全国性的组织系统。

这一时期,供销合作社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从城市到农村建立了批发和零售机构,形成了上下相连、纵横交错的一个全国性的流通网络,供销合作社遍布广大农村。

第二阶段,是从1958年到1994年,这是我国供销合作社的曲折前进阶段。

在”大跃进”和”文革”期间,由于”左”的思潮影响,供销合作社与国有商业两次合并,后又两次分开。

1982年在机构改革中,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三次与商业部合并。

这次合并与前两次有所不同,机构合并后,保留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牌子,设立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行政职能与商业部合并后,作为群众性合作经济组织仍然可以开展必要的对内对外活动。

同时,在商业部内设立了供销合作管理司,供销合作社的财务、基建、物资帐户是单列的。

《为什么是中国 》 主题教育内容

《为什么是中国 》 主题教育内容

《为什么是中国》主题教育内容为什么是我国一、我国的悠久历史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我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为人类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种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使得我国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我国的庞大市场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着庞大的市场规模。

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这为世界各国的企业和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无论是科技创新、文化产品还是生活方式,都需要考虑我国这个庞大的市场。

三、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我国的发展成就不仅对我国人民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全世界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我国的改革开放,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投资,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我国,也改变了四、我国的和平发展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

我国主张通过平等协商和合作解决国际纷争和热点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推动国际秩序的公平合理化。

我国的和平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正能量。

五、我国的文明交流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邃博大,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文明交流,不仅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也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的文明交流,为世界各国提供了解我国、认识我国、合作共赢的重要机遇。

总结回顾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拥有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和平发展理念,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秩序的建设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我国的文明交流,不断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繁荣。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理解和合作我国,以共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百货商场发展历史

百货商场发展历史

中国百货商场发展历史回顾革新期1894~1949年中国百货商场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中国第一家百货商店诞生于1900年;到2000年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在1900~1990年的90年时间里;中国百货商店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百货行业的发展速度也非常缓慢..但自1990年起;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国内消费市场逐步繁荣;中国百货商店历史性转变的帷幕慢慢开启..1990~2000年的十年;是中国百货商店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也是百货商店从深陷困境到全面转型的历史阶段..根据中国百货行业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特点;我们将中国百货商店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1990~1989年;为百货商店缓慢发展期;1990~1995年;为百货商店的快速成长期;1996~2000年为百货商店的快速成熟期..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百货行业近十年的发展状况;我们首先对1990~2000年的发展历史进行简要回顾..1976年美国学者提出了零售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零售商场像生物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分为明显不同的革新、发展、成熟和衰落4个阶段..西方国家百货商场革新始于1860年;在大约80年以后的20世纪40年代进入成熟期;现在处于衰落期..中国百货商场100多年来的发展;也大体经历了相似的阶段;只是还没有进入衰退期..我们借用零售生命周期理论;对中国百货商场进行革新、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的历史回顾..百货商场革新期:1894~1949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是中国百货商店的萌芽和产生阶段;一些较有影响的大型百货商场都产生于这一时期当时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小型日杂店;真正意义上的大型百货商场只在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哈尔滨等大城市才有;基本处于百货商场的尝试和磨合阶段..1900年;俄国资本家在中国哈尔滨开设的秋林公司;是中国境内的第一家百货商场..随后若干家百货商场先后开业..澳洲华侨商人马应彪于1900年在香港创办先施公司;1911年在广州设立了分店;1917年10月20日上海先施公司正式开业;商场面积1万多平方米;分为40个左右的商品部;品种1万多种;营业员300多人..1918年9月5日;郭乐先生创办的乐按公司在先施百货对面开张;营业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开业初期每天营业额高达1万余元..随后;新新公司也1926年1月23日开张;形成了上海南京路上百货商场三足鼎立的局面..1928年1月1日;天津的中原公司开张;一、二、三层为百货商店;四、五层为游艺场和戏院;六、七层是露天花园附设酒楼;日销售额五六万元..随后;重庆、武汉、广州等地的百货商场都有一定的发展..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初期的百货商场并没有“百货商场”为招牌;第一家使用“百货”为店名的是1921年开业的上海金陵东路的“组美百货商店”..在抵制洋货运动中;一些洋货店改为“百货店”;使“百货商店”作为招牌流行开来..但是;好景不长;由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内战的爆发;从1933年开始的三四年时间内;有六七十家百货商店倒闭..20世纪40年代中期随着美货的涌人;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如上海永安、先施、大新、新新等大型百货公司的美货销售额已经占销售额的20%~40%;1946年的销售额比上年增加了14.1倍;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升幅为8.6倍..店铺数量在这一阶段也急剧增加..随着内战的爆发;百货商场的虚假繁荣消失;重新面临困境;一直持续到1949年也没有得到根本的好转..未完待续;下一篇为百货商场发展期 1950~1995年百货商场发展期 1950~1995年1950~1995年的45年时间里;中国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40年是传统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发展的时期;后5年是现代百货商店满足高质量生活需要发展的时期..在这两个时期;是中国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生意最好做的时期;它们依靠短缺环境、垄断政策、中心地段;创造了一个行业几十年“只赚不赔”的神话..在1950~1990年的时期;传统百货商店得到发展..1950年4月;中国百货公司成立时;全国国营百货零售店有48个;门市部87个..当时政府提出一个县成立一家百货公司;1956年公私合营后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达到2803个;1986年国营百货公司零售网点达1.7万个;但是店铺规模较小..全国营业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职工2000人以上、品种4万种左右的大型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有25家;其中年销售额过亿元的有15家;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左右、职工500~600人、、品种1.5万种左右、年销售额5000万元左右的中型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有20家..但到了1991年;全国销售额过亿元的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已有129家;超过6000万元的超过200家..在这一时期;由于绝大多数商品处于短缺的状态;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基本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必需的需求;证劵供应的肥皂、棉布、火柴、点心、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等;商品数量超过200种;全部证劵直到1993年才全部取消..在这个阶段的很长时期内;中高档化妆品、高跟鞋、西装裙、金银首饰等商品属于“封装修”类有问题商品;禁止商店经营..“文革”中;北京市百货大楼停售的上述问题类商品大约有6800多种;占经营品种数的22%;上海第一家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停售的品种更多;达到8000多种..因此;中国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从生产到20世纪80年代末;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例如在80年代末;上海最大的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基本上还是30年代的大新、永安、先施和新新即一百、华联、时装和第一食品..不过;这一时期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的利润率;由于短缺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一直处于6%~7%的较高水平..1986年;国营百货零售商业的经营水平是:销售额304亿元;商品流通费用率4.64%;纯利润率4.32%;全年平均流动资金周转5.18次;每百元流动资金给国家提供利润22.35元..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后期的效益比较分析;反映出百货商场' >百货商场效益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仍有较好的利润回报..我们以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9家重点百货零售店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比较;1980年至1988年;毛利率从12.70%上升至14.34%;费用率由2.36%上升至4.65%;利润率由7.15%下降至6.7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消费市场发展历史回顾作者:杜昕然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03期内容摘要:我国消费市场的发展历程为当前消费市场升级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回顾并梳理我国消费市场发展历程,把握消费市场发展趋势,分析消费行为变化形式,有利于促进我国消费品市场进一步发展。

本文利用1996-2015年的数据,从消费规模、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环境等方面归纳我国消费市场发展规律,为更好把握消费市场发展历史、推动消费市场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消费市场消费规模消费方式消费环境我国消费市场的发展历程为当前消费市场升级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市场蓬勃发展,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逐步合理,消费理念和方式快速升级,消费环境不断优化。

特别是1996年以来,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提升,虽然期间也有波动,但是消费已经逐步显现经济增长“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

分析消费市场发展历史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我国消费市场发展。

消费规模(一)消费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总体规模与宏观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1996-2015年,我国消费市场规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199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8360.2亿元,2015年为300931.0亿元,增长了9.6倍。

在过去的20年中,消费市场规模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模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均增速高于GDP增速。

1996-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速为13.6%,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9.2%,前者比后者高出4.4个百分点(见图1)。

可以看出,消费市场的规模稳步扩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动力持续增强。

(二)消费规模增速逐步回落消费增速起伏较大,近年增速逐步回落。

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消费规模增速先后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三个阶段。

1996-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连续三年下降,从1996年的20.1%下降到1998年的6.8%,下降了13.3个百分点。

此后,在一系列的经济刺激和复苏政策的作用下,宏观经济和消费市场增速同步上升,从1999年的6.8%上升至2008年的22.7%,上升了15.9个百分点。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国内市场再次进入下行通道,消费市场增速持续下滑。

2009-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从15.5%下降到10.7%,下降了4.8个百分点。

近期消费增速的回落,除受国际输入因素影响之外,还受到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消费市场理性回归等因素影响。

(三)人均消费支出日益增加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均消费支出在过去的20年间呈日益增加趋势。

1995年人均消费支出为2311元,2014年为17806元,增长了6.7倍。

受经济发展波动和消费政策影响,人均消费增速波浪式上升。

1996-1998年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明显下降。

1995年人均消费支出增速为16.2%,1998年增速降低至3.1%,下降了13.1个百分点。

1999-2008年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振荡上升。

1999年人均消费支出增速为5.7%,2008年增速上升至15.0%,上升了9.3个百分点。

2009-2014年人均消费支出增速缓慢上升。

2009年人均消费支出增速为9.3%,2014年增速为10.0%,上升了0.7个百分点(见图2)。

这说明我国居民用于满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费的货币支出日益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虽然人均消费支出在不同时期增速不一,但总体为正,表明人民在满足更高生活水平的动力和迫切愿望在不断增强。

(四)居民消费价格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反映居民家庭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标。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稳定。

1996-2014年的CPI平均值为102.3,最高为108.3,最低为98.6,物价水平总体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受紧缩宏观调控政策影响,1996-1999年CPI呈下降趋势。

1996年为108.3,1998年为98.6,下降了9.7。

随着国家适度宽松宏观调控作用的显现,2000年CPI回升至100.4。

2001-2008年CPI振荡上升。

2001年为100.7,2008年为105.9,上升了5.2,期间除2002年CPI低于100外,其余年份均处于100-106合理范围之内。

2009-2014年CPI先上升后下降,并趋于稳定。

2009年为99.3,2011年上升至105.4,增长了6.1,随后温和下降,2012年和2013年均为102.6,2014年为102,相对稳定(见图3)。

可以看出,除1996年之外,CPI处于98-106之间,属于温和可控的宏观调控区间。

这期间有4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分别是1998年为99.2,1999年为98.6, 2002年为99.2,2009年为99.3。

整体来看我国消费价格水平较为稳定,并无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国家宏观调控较为得力。

(五)消费经济贡献逐步提高消费的经济贡献可以用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来衡量,消费贡献率指最终消费支出增量占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

1996-2014年,消费贡献率呈现“高位-低位-高位”的格局。

1996-2001年,消费贡献率整体呈现高位状态。

1996年消费贡献率为60.1%,2001年为50.2%,6年内的平均贡献率为57.7%。

2002-2010年的9年间,消费贡献率处于低位。

2002年消费贡献率为43.9%,2010年为43.1%,9年内的平均贡献率为42.6%,均低于50%的水平。

2011-2014年,消费贡献率处于高位。

2011年消费贡献率为55.5%,2014年为51.6%,4年间平均贡献率为52.9%,重新站上50%大关。

从图4可以看出,2001-2008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50%,这段期间,正值我国入世之后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较大,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度相对较小;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前,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超过了净出口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消费结构(一)商品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首先,食品消费支出占比逐步降低。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消费商品结构的重要指标,它是指食品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1996-2014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1996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为48.8%,食品支出在居民人均支出中占比接近一半。

2014年我国恩格尔系数为35.8%,食品支出比重降低了13个百分点,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大幅减少,20年中我国恩格尔系数平均每年降低0.65%(见图5)。

这说明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品质提升。

其次,家庭耐用消费品快速提档升级。

家庭耐用品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家庭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20年来,我国居民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经历了一个从少到多、从量到质不断普及、不断更新提升的过程。

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5.7辆,摩托车24.5辆,移动电话216.6部,计算机76.2台,与1996年相比,耐用消费品类型实现了质的飞跃,家庭拥有数量明显提高,汽车、家电、计算机、移动电话等已成为家庭耐用消费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在全国限额以上零售企业销售额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1.4%,家具类增长16.1%,通讯器材类增长29.3%,汽车类增长5.3%。

其中汽车消费已经成为现代家庭的重要标志,呈快速发展态势。

截至2015年末,我国私人轿车拥有量为8793万辆,同比增长15.8%;2016年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汽车销量累计同比增长8.1%,销售额同比增长7.7%,约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25%。

(二)服务消费占比逐步提高居民消费从物质型消费走向服务型消费趋势明显,服务消费比重逐步提高。

1996年我国城镇人均服务型消费支出为887.9元,2015年城镇人均服务型消费支出为5364元,增长了5.13倍,年均增速为8.5%。

从服务型消费所占比重来看,1996年,城镇人口服务型消费所占比重为26.7%,2015年为34.1%,提高了7.4个百分点。

其中,交通通信服务消费增速较快,所占比重由1996年的5.1%上升到2015年的13.3%,上升了8.2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也有明显增长,所占比重由1996年的9.6%上升到2014年的11%,上升了1.4个百分点(见图6)。

(三)80、90后成为消费主力一般来说,劳动力人口也是消费的主力人群。

随着80、90后成为主要劳动人口,这个群体已经晋升为消费主力。

目前我国劳动力人口为9.2亿人,其中80后人口为2.28 亿,90 后为1.74 亿,二者共占劳动力人口的43.6%。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和阿里研究院联合撰写的《中国消费趋势报告》显示,80、90后消费者的消费力以年均14%的速度增长,贡献65%的消费增量。

同时,80、90后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更高。

他们会采用新的消费方式、购买新的消费商品、尝试新的消费体验,采用新的支付方式。

据安信证券的一份调查显示,80、90后的信用消费倾向更强,平均每月信用卡消费达8000元。

(四)东部地区是消费主引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消费的规模发展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50%,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1995-2014年,我国东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约为57%,且基本保持稳定。

1995年,东、中、西部地区的消费规模占比为56.2∶25.4∶18.4,2014年为56.7∶25.1∶18.2。

东部地区始终是我国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和支撑力量。

近年,中西部地区增速不断加快,区域消费日益均衡。

2016年1-5月,重庆、贵州、云南、四川、安徽、河南等地实现了11.4%-12.9%的较高增长,超过东部地区。

但在总体规模方面,东部地区仍然居全国消费市场的主导地位(见图7)。

消费方式(一)消费方式网络化随着电子商务产业的蓬勃发展,网络购物依靠其产品量大、价格低廉、无时间和地域限制等优势吸引了大批的消费者。

一是网络购物人数不断增多,网络零售市场增长迅猛。

2008年末,我国网络购物用户人数为7400万人,到2015年末,达到4.13万人,增长4.6倍。

网上交易额也大幅增加,2008年我国网上零售额为1257亿元,2015年3.9万亿元,增长了30倍;2016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22367亿元,同比增长28.2%。

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8143亿元,增长26.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6%。

二是网购方式从PC端转移向移动端。

在2015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中,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为2.12万亿元,年增长率达136.7%,占网络零售交易额的55%,比2014年增长8.7%,远高于我国网络市场零售额的整体增速,移动端网购交易额也超越PC端(见图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