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研究性学习实录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5篇范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5篇范例)第一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山东省滕州市北辛中学刘士伟学习目标:1、准确把握本课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观点思路,学会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
3.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教学构想:朗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内容:一、导入1.师:这一幅图片大家看,像什么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说明了什么?(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2..师: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三课《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本文作者是谁?齐说(罗迦·费·因格)。
他是哪个国家的人?(美国)(板书)3.展示目标:学生读目标,完成目标一积累字词。
二、与作者对话,自主探究1.没有了文字障碍,下面我们就和作者对话,看一看这篇课文究竟写了些什么?他要告诉我们些什么?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2.师:作者在本文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生答:“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事物的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师板书观点)3.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那么怎样才积极寻求到第二种答案,或者怎样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方法呢?生: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三.与文本对话,合作辨析1.既然寻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我们接着和文本对话,同学们合作辨析。
同学们轻声朗读4-8段,思考:1)作者认为产生创新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有哪些?学生分组筛选采集信息,讨论,质疑,交流明确1):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个分析颠覆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知行合一,毛泽东,邓小平请同学们一起朗读5、6小节,再次感受创造性思维所必须的要素2).问:课文是如何论证创造性思维所必须的要素的呢?举例论证,举了那两个例子请大家概括一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实录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实录天津九十五中学王从华一、导入师:让我们先来认识“二”的哲学:其一,“事难于一活于二”;其二,“昧者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意味着变化,意味着发生,事不能一成不变。
要想明白这些道理,先讨论一个问题:因决策失误,两家公司生产的呼啦圈积压在仓库里。
怎么办呢?请问同学们有啥好主意?生1:把呼啦圈打扮得漂亮些也许就好卖了。
师:可是呼啦圈市场饱和了,什么花样的呼啦圈都卖不出去。
能不能跳出“圈圈”去想一想呢?生2:那就只能改成别的东西,不当呼啦圈卖。
师:非常好。
有此思路,难得!其中一家公司的老板将呼啦圈切成两半,售往农村做蔬菜薄膜覆盖用的顶棚支架,积压的呼啦圈一下就全部卖光了。
而另一家,没用第二种办法,结果倒闭了。
所以处事要灵活,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讲这样的道理的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读课文,思考下列三个问题(大屏幕显示问题。
)1.第一小组:这篇文章向人们提出了什么样的希望和要求?2.第二小组:作者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希望和要求?3.第三小组:为了实现这样的希望和要求,作者又提出了哪些具体的方式方法性的东西?三、分小组讨论交流问题1.探究“是什么”——文章的论点,明确作者立论指向。
师:现在我们来讨论第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向人们提出了什么样的希望和要求?请第一小组的同学来谈谈。
生1:“做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师:不错。
我认为这就是文章的论点。
生2: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为什么说不是论点呢?师:这个问题问得好。
为什么说它不是论点呢?因为这个结论是对一种现象的总结,它本身具有事实性。
这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生命在于运动”这类的话,这是对很多人喜欢锻炼身体而保持健康这一现象的总结,这是社会性的共识,它们都不是某人个性的思考及主张。
主张,具有强烈的个人“主张性”,即作者立论所“指”,带有他的意愿、希望、要求。
所以,我认为“做一个有创造性的人”是本文的论述要旨,是文章的论点。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四单元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研究性学习实录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研究性学习实录【教材简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除第二单元学习了演讲稿和书信外,这是九年级学生所学的第一篇较为典型的议论文。
通过学习此文,学生可以比较系统地掌握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启发他们积极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主动求知,积极探索。
【教学背景】这篇课文分三课时完成,这是第二课时,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字词和议论文的三要素进行了初步疏通,在探讨课文的中心论点等问题时,学生存在分歧。
因此,我针对性的布置学生课余反复朗读课文思考,查找资料,找出分歧,积极探讨,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1.探讨文章的中心论点,结构及创造性思维的三个要素。
2.品析议论文准确﹑严密﹑生动的语言。
3.激励学生积极探求问题,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设想】学生还接触议论文不多,对本文的知识点尚存疑虑,再加上一些资料上对课文中的某些问题表述不一,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
因此借助这一良好的教学资源,整合疏理,旨在激发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感知了课文内容,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探讨课文中心论点等内容时发生了分歧,这节课我们继续作研究。
请大家将自己的意见发表一下,并说说自己的理由,好吗?生:我认为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查了一些资料,都是这样认为的,并且课文有很大篇幅论证了这一观点。
生:我的资料书上说课文的中心论点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生: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只是课文引入话题的事例而已,文章后面的篇幅都没有结合它来论述,而“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也只不过是事例的延伸而已。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他谈到的“话题”二字,使老师眼前一亮。
生:我也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不是课文的中心论点,如果让我写一篇以它为中心论点的文章,我根本不会谈这么多“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实录及反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实录及反思溧阳市南渡初中蒋志伟学习目标:1、通过对文章的自主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2、培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放飞想象,积极创新。
教学过程:师:上课前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来看两幅有趣的图画,同学看一看,从不同角度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多媒体课件播放两幅图:一幅为帆船和桥合二为一的图,一幅为人脸和杯子合二为一的图】师:同学们,是不是觉得这两幅图都很有趣啊?生(齐声):有趣。
师:那么你们从这两幅图里看到什么了呢?下面请同学们积极举手来说说你看到的。
生1:近处看到了帆船,远处却是座长桥,帆船的白帆变成了桥洞。
生2:第二幅图如果看中间的就是一个杯子,看两边就是两个人脸。
师:同学们都看出来这两幅图的奥妙了,那么同学们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呢?生3: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得到的答案就不一样了。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对,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模式,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要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多媒体课件打出检查预习的生字词内容,学生积极举手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师:好,接下来,请大家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
同时把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调动起来:如嘴巴、耳朵、眼睛……来看一看这篇课文究竟写了些什么?它要告诉我们些什么? 下面同学们一起来看投影上的几个问题。
边读边思考。
【师投影讨论的问题:1、“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2、寻求第二中答案的途径?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4、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谈谈你的经验体会5、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生读完文本静下来】师:好,下面请大家在刚才读文本的基础上,独立的思考投影上的几个问题,看能否自行解决它。
第十九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实录

第十九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课稿一、说教材:1、单元及教材分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以“求知”和“读书”为主题,学习重点是议论文,要求学会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揣摩提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文章聚焦创造性思维,谈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
通过本课的教学,告诉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起来办法往往不止一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多个不同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2、说教学目标、教学设想与教学重点和难点:传统的教学模式支配下的教师为了应对考试,不惜把一篇篇作品毫无保留地掰开了讲,再掰开了讲,直到把所谓的“语文知识”全“灌入”学生的脑海里方可罢休,须不知学生已被那些框框“卡死”了,语文课堂上没了生气,所以为了让学生能轻松接受新知,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结合语文新课程中有关阅读的相关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准确把握字词(2)读懂课文,理清本课写作思路及其论证方法(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意识和态度,争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由于学生首次接触议论文,而议论文又是九年级的学习重点,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是这样设想的: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论点,理清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层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为此,我的教学重点是:1、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及论证方法;2、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一堂课就能培养出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这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我今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所努力的重点。
但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两个练习,以引导、激趣、突破重难点。
二、说学情及学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实录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实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议论文。
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是帮助学生确立科学思想,树立创新意识,指导学生弄清楚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如果按照一般的方法来教,只要让学生弄清楚四个问题基本就达到了教学目的:1、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2、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3、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4、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而这四个问题的答案,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加以回答。
这样的话,课堂也许就会显得波澜不惊,收不到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和创新的欲望。
我打破常规教学方法,在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题后,巧妙地出示一篇时文,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牵住了这个牛鼻子,整个课堂气氛都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下面是部分课堂实录:[多媒体出示《读者》上的一篇时文]奶奶和1953年的诺贝尔奖■董玉洁1930年,20出头的奶奶养育了3个孩子和一群鸡鸭。
那年,一窝鸡蛋孵到只剩两天出壳,母鸡却意外身亡。
奶奶只好把鸡蛋移至灶头人工孵化,同时赶紧物色新的母鸡续任。
奶奶知道,如果鸡仔出壳时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此后要追随的妈妈,那就会有麻烦。
在奶奶将新母鸡物色好之前,有4只性急的鸡仔先期出壳了。
这4只第一眼看错了妈妈的小鸡仔在此后的日子里总是跟在奶奶的身前脚后打转,而对“继母”感情淡薄。
后来,这4只小鸡仔因为缺少母鸡的庇护先后夭折。
在此之前,奶奶及奶奶的前辈们就明白一个理:小鸡小鸭总是把它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在眼前晃动的物体当作妈妈,而且以后很难改变。
所以小鸡仔一出世就要和它妈妈呆在一起。
在奶奶孵鸡的同时,万里之遥的奥地利,一位名叫洛伦兹的小伙子正在观察一群小动物。
洛伦兹从医学院毕业后回到了位于奥地利北部的家乡,承继祖业行医疗病,同时从事动物学研究。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19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实录及反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实录及反思溧阳市南渡初级中学凃兴义学习目标:1、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2、培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放飞想象,积极创新。
教学设想:本文属于“关注科学”单元,这一单元就是要求我们带领学生去关注人类、关自然、关注科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课堂设计的主导思想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形成一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实录:(预备铃响后,生伏桌养神准备,师了解学生读书预习的情况,发现很多学生在课文上留下了阅读圈点勾画的记号,记录本上大多有字音、词语积累;指定一生板演生字注音。
)一、导入:师:在黑板上画一“﹏﹏”,问生:大家看看这像什么?生(大多数举手答):波浪线、波浪、蚯蚓、蛇、长城、一截麻绳…………。
师:确实,此“﹏﹏”是可以看成不同的东西,有许多不同的答案。
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板书课题)本文作者是谁?生齐说(罗迦·费·因格)。
他是哪个国家的人?(美国)现在先把黑板上的生字读两遍:蒂dì孜zī汲jí锲qiè请大家打开书,快速地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生默读课文,完成教师口述的读书要求)二、阅读、交流:㈠学习第一层次:请同学们看课文前3节,同时用笔在书上划出作者总结性的语句。
(学生默读)师:作者在本文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生犹豫,举手不多。
师要求齐读第3节后再答;(生答:“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师:对,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以及思维视角的转换,都会使得事物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实录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实录第一部分:故事导入(一上课,我就在黑板上写下了三个名字: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叮嘱学生抄写下来)师:孩子们,记住,这是古希腊三位最著名的哲学家。
他们是三代师徒。
他们的思想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讲讲他们的故事啊。
一天,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
”一位学生很快便举手回答说:“是苹果的香味。
”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位学生身旁走过,并要求大家仔细地闻一闻,空中是否有苹果的气味。
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回到讲台,又重复刚才的问题。
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问那位没举手的学生说:“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位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塑料苹果。
”这位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生笑)师:再讲一个;柏拉图是亚里斯多德的老师。
曾经,柏拉图讲述自己对人的含义的定论: “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
”于是,亚里士多德便想出了办法来推翻老师的谬论。
他将一只公鸡的毛全部拔光立于众人面前,和他的老师开了一个玩笑:“这就是老师的‘人’!”有人说亚里斯多德对老师不尊重,亚里斯多德就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师板书。
请学生抄)师:其实类似的话我们的古书中也有。
讲过的。
比如尽信书则──生:不如无书。
师:那好。
记住这些话。
这是我们学习的原则。
现在请大家谈谈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初读印象。
第二部分:课文“体检”生:我觉得主题很好,这篇文章能够拓宽我们的思路。
师:同感。
这文章在思想上对我们是很有启迪作用的。
生:比较吸引我的是开头,很精彩。
生:我读了这篇文章,觉得很受教育,他讲的观点我赞成。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有点儿杂乱。
生:我觉得也是。
开头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但写着写着好像又不是写这个的。
……(师板书:杂乱)师:看来大家有褒也有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简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除第二单元学习了演讲稿和书信外,这是九年级学生所学的第一篇较为典型的议论文。
通过学习此文,学生可以比较系统地掌握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启发他们积极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主动求知,积极探索。
【教学背景】这篇课文分三课时完成,这是第二课时,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字词和议论文的三要素进行了初步疏通,在探讨课文的中心论点等问题时,学生存在分歧。
因此,我针对性的布置学生课余反复朗读课文思考,查找资料,找出分歧,积极探讨,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1.探讨文章的中心论点,结构及创造性思维的三个要素。
2.品析议论文准确﹑严密﹑生动的语言。
3.激励学生积极探求问题,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设想】学生还接触议论文不多,对本文的知识点尚存疑虑,再加上一些资料上对课文中的某些问题表述不一,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
因此借助这一良好的教学资源,整合疏理,旨在激发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感知了课文内容,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探讨课文中心论点等内容时发生了分歧,这节课我们继续作研究。
请大家将自己的意见发表一下,并说说自己的理由,好吗?
生:我认为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查了一些资料,都是这样认为的,并且课文有很大篇幅论证了这一观点。
生:我的资料书上说课文的中心论点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生: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只是课文引入话题的事例而已,文章后面的篇幅都没有结合它来论述,而“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也只不过是事例的延伸而已。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他谈到的“话题”二字,使老师眼前一亮。
生:我也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不是课文的中心论点,如果让我写一篇以它为中心论点的文章,我根本不会谈这么多“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师:有见地,那你认为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生:我认为是课文第四段最后一句话“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生:我的看法不同,课文预习提示指出课文的话题是“创新”,应该结合“创新”这一话题拟一个中心论点。
师:你认为该拟一个怎样的中心论点呢?
生:如“时代需要创新精神”,“要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等。
师:好,你独到的见解使我豁然开朗,大家觉得呢?
生:不语,又有几位同学欲言又止。
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提出了四种不同的意见,你认为哪一种好一些,下面小组交流一下。
生:小组合作交流。
师:请小组长针对本组意见作归纳发言。
生:我们一致认为第四种答案比较科学,因为文章主要在论述“怎样培养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