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李叔同李可染溥心畲范曾黄永厚简介

合集下载

末代皇族书画家中国文人画的最后一笔

末代皇族书画家中国文人画的最后一笔

末代皇族书画家——中国文人画的最后一笔看过一篇文章一代宗师溥儒,世人纷纷称他为中国文人画的最后一笔,我深以为然——通过画笔把传统文人所宣扬的笔墨情趣通过高山流水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典型的文人画的性质和格调。

因本身文字属性的工作缘由,相较于文中对其画作的抒情部分,我更好奇于这个末代皇族书画家一生的传奇经历。

以下来自史料记载|溥心畲(yú)(1896年9月2日~1963)原名爱新觉罗·溥儒,为清恭亲王奕訢之孙,因其长兄过继给了伯父载澄,袭了王爵;溥心畲溥心畲出生5个月就蒙赐头品顶戴,4岁习书法,5岁拜见慈禧太后,6岁受教,9岁能诗,12岁能文,被誉为皇清神童,在大内接受“琴棋书画诗酒花美学”培育,19岁应德国亨利亲王之邀,游历德国,通英、德、日文,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

溥心畲20岁始习画,23岁创漫社,27岁隐居戒台寺,潜心读书,并将大部分精力集中于书画之上,29岁奉母移居王府花园,并由此正式步入当时的北京画坛,开始与张大千等著名画家往来。

左三张大千,右三黄君璧,右二溥心畲30岁在北京中山公园水榭举行书画展览,因作品丰富、题材广泛而声名大噪,获评“出手惊人,俨然马夏”。

以松巢客自号,名列近代著名国画团体“松风画会”,35岁与夫人罗清媛在北京中山公园水榭举办首次伉俪画展,再度名震丹青,被公推为“北宗山水第一人”。

1949年10月18日,新中国成立不久,溥心畲藏在一艘小船里,从上海冒险偷渡至舟山,继又辗转赴台,并于台湾师范大学执教。

为贴补家用,亦曾在自宅开班授徒、至列游讲学,曾以愧对前清先祖为由,拒绝了宋美龄的拜师习艺邀约。

溥心畲在台湾收弟子有生命内涵的真实与精采|他的世界本来如此|他从小熟读书籍,立有济世之壮志,却又受困于当时局势,不得一展其所学,故而居家仿古人之迹,以图写胸中之丘壑,并以此自娱。

溥心畲出身皇室,大内许多珍藏,成就他极高的文采与耳濡目染的艺术底蕴,使他的画风露出一种高雅洁静的文人画的特质,为常人之所不及。

各朝代画家介绍

各朝代画家介绍

各朝代画家介绍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名俊卿,字昌硕,⼜署仓⽯、苍⽯,号⽸庐、苦铁等,浙江安吉⼈。

我国近代⾦⽯、书、画⼤师。

清代书画名家王震(1867-1938)字⼀亭,号⽩龙⼭⼈,浙江省吴兴⼈,⽣于上海。

早年学习任伯年书法,中年后拜吴昌硕为师,曾参与发起豫园书画会。

好佛,曾任中国佛教会会长。

晚年曾为全国艺术家协会理事。

著作有《⽩龙⼭⼈诗稿》等。

蒋廷锡(1669-1732),清代画家。

字南砂、扬孙,号西⾕,江苏常熟⼈。

官⾄⼤学⼠。

擅花卉,以逸笔写⽣,奇正率⼯,敷⾊晕墨,兼有⼀幅,能⾃然洽和,风神⽣动,得恽寿平韵味。

点缀坡⽯,偶作兰⽵,亦具雅致。

传世作品有《⽵⽯图》、《花卉图》、《野菊图》、《四瑞庆登图》。

华喦(1682-1756),清代书画家。

字秋岳,原字德嵩,号新罗⼭⼈,⼜号⽩沙道⼈、东圆⽣、布⾐⽣、离垢居⼠,福建上杭⼈;⼀说莆⽥⼈。

擅画⼈物、⼭⽔,尤精花鸟、草⾍、⾛兽,远师李公麟、马和之,近受陈洪绶、恽寿平及⽯涛等影响。

重视写⽣,构图新颖,形象⽣动多姿,时⽤枯笔、⼲墨、淡彩,敷⾊鲜嫩不腻,有松绣明丽、空灵纵宕之致。

传世作品有《⼭⽔图》、《春⽔双鸭图》、《红叶画眉图》、《⾦⾕圆图》、《天⼭积雪图》和《听松图》等。

闵贞,⽣于1730年,卒年不详。

字正斋,江西南昌⼈,久居武汉。

其画学明代吴伟,⽩描功⼒深厚,擅长写意⼈物,风格潇洒活泼也能画⼭⽔、花鸟,笔墨颇有巨然的风貌,很有魄⼒。

传世作品有《蕉⽯图》、《花卉图》等。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天主教耶稣会传教⼠,清代画家、建筑家。

意⼤利⽶兰⼈。

康熙五⼗四年(1715)来中国,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宫廷画师,并参与增修圆明园建筑事,官⾄三品。

擅长肖像、花鸟、⾛兽,尤⼯战役图。

其后有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合称四洋画家,形成新体画风。

传世作品有《聚瑞图》、《⼋骏图》、《万树园赐宴图》等。

朱耷(1626-约1705),清代画家。

中国近代十大画家排行及代表作品赏析

中国近代十大画家排行及代表作品赏析

中国近代十大画家排行及代表作品赏析展开全文二十世纪中国十大画家主流排名: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林风眠、李可染、傅抱石、张大千、石鲁、吴冠中。

第一名: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

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

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

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

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

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

2017年12月17日晚,齐白石作品《山水十二条屏》亮相拍场,最终以9.315亿元人民币成交,成为目前最贵的中国艺术品。

山水十二条屏山水十二条屏山水十二条屏《山水十二屏》是齐白石一生中画过的最伟大最重要的画作。

它的著名性体现在诸多方面:《山水十二屏》目前存世可见两套,另一套藏于博物馆;集合齐白石山水画的全部造诣,每屏上均题有自作诗,且钤盖齐白石常用印,可谓“诗书画印”四绝俱全。

作品流传收藏过程清晰有序,当年齐白石画赠给民国北平名医陈子林,五十年代转至齐白石女弟子郭秀仪与黄琪翔夫妇秘藏,历经“文革”至八十年代由现藏家接棒珍藏至今。

《山水十二屏》自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展览著录累累,已发现二十余次,最重要的如1954年中国美协在故宫举办“齐白石绘画展”,1955年国家拍摄纪录片《画家齐白石》,1958年苏联展览文化馆举办的“齐白石遗作展览会”。

“震古烁今·从北宋到当代的中国书画”专题拍卖中,有4件拍品此前被设定为估价待询。

几年前曾有机会上拍却最终被意外撤下的齐白石作品《山水十二屏》呈现在全球藏家面前。

现代国画艺术家李可染简介

现代国画艺术家李可染简介
了素描,逐步接触到西方绘画的主要流派,熟悉了达芬奇、米
盖朗基罗等人的不朽作品,知道了什么是印象派画家种种新鲜词
儿。所有这 些都促使他思考开创自己的画风—— 一种以民族绘画
传统为基础、吸收其他民族艺术之精华,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绘
画艺术。在这里,他还加入了由鲁迅培育起来的艺术团体一八艺
社。毕业后返乡任教。
地,遍游名山大川,行程10万里,完成大量作品。其中解放初期
的代表作有《山城朝雾》、《雁荡山》、《杏花春雨江南》、《峨
嵋秋色》、《凌云山顶》等。在探索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李
可染追求创造性写生,即不是照景写实,而是让景色搬家,重新
组合,使画面交错虚实,以表现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和自己的真情
实感;他力求打破传统山水画已成的模式,吸取西方画中常见的
李可染,是我国著名的国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他一生不
停探索美、创造美,他的画作,匠心独运,别具风格,有丰富的
美术理论和美术实践,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可染,江苏徐州人。1907年3月15日出生于厨师家庭。李
可染天资聪颖,兴趣广泛,对书画、戏曲有特别的兴趣,幼童之
时,说书的、唱戏的、练武的、耍猴的……民间艺术那精湛的技
山关夕照》、《清漓风光图》、《漓江雨》等。
李可染的画技历来受到国内外的重视。1957年,柏林艺术学
院为他举办了隆重的画展;1959年,中国美术协会在京、津、沪
等8大城市举办了李可染山水写生画展览,人民美术出版社专门
出版了《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同年,捷克也举办了李可染
画展,出版了《李可染画集 ;1977年,他的作品被收入日本出
逆光现象,把阴暗处理的方法融入中国画中,在线条上,他充分

近代中国十大画家

近代中国十大画家

近代中国十大画家1、齐白石:(1863-1957),现代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原名齐璜,纯芝,字渭青、号白石、濒生、阿芝、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

湖南湘潭人。

十二岁学粗木工,后做雕花木匠,兼习画。

亦习诗文,书法、篆刻,初为画工,为乡里人画衣冠像。

六十岁后定居北京,以卖画、刻印为职业。

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前辈诸家,重视创新,不断变化,创造了独特不群的风貌。

所画作品,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

其篆刻朴茂有力,书法刚劲沉着,诗文、画论也有独到之处。

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美术家协会主席。

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2、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计亭人。

父亲是个贫苦的画家。

悲鸿幼年随父学画,二十岁即在上海卖画。

1918年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后考入法国国立巴黎美术学校,其间又曾到柏林、比利时。

1927年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并兼任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

1929年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其间创作了大幅油画《田横五百壮士》、《奚我后》,国画《九方皋》。

抗日战争开始后赴南洋、印度等地举办画展,将全部卖画收入损献给祖国救灾抗战。

抗战胜利后回到北平,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代表。

1953年因患脑溢血病逝。

这位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为我国美术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著有《徐悲鸿彩墨画集》等。

3、张大千:(1901-1984)名爱,又名秀,季菱,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或迳署“署人张大千”。

四川内江人,幼年受擅长绘画的母亲和以画虎著称,自号“虎痴”的二哥张善的熏陶指引,并从名师曾农髯,李梅阉学诗文、书法和绘画。

除临摹历代名迹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经过刻苦钻研,获得了卓越揲诚就。

青年时代,即与二哥张善齐名,二十多岁,曾赴日本留学,学过染织,回国后,一度迷于佛学,曾去宁天童寺“皈依佛门”,想当和尚,据说,他怕在头上烫九个香记,只好等待别了师父弘筏大和尚,回到现实世界来,青年时期就能画一手很好的具有石涛、八大山人画风的作品,几可乱真,所以有“南方石涛”之称。

17位大师详细信息

17位大师详细信息

画家1、1964年2月湖南常德生人,汉族, 职业毛体书法家,画家。

专攻竹、兰国画和书法创作。

现定居北京四馨堂-创作四季竹和兰花组画被国家收藏并作为国礼飘扬到新加坡、日本、韩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及海外地区台湾、香港、澳门。

所书写的毛体字堪称:"盖世绝"2007年拍卖起拍价四尺作品16000元。

2、范智新,生于江苏南通市,毕业于苏州桃花坞美术学院,后又拜著名山水画家尢无曲,耿颂九为师,近年又进修于中央美院,其擅长山水和工笔花鸟。

92年作品入选第二回中日名家联展。

96年获全国当代中青年书画展金星奖。

97年香港回归书画展获精英奖。

98年获全国首届…刘邦杯”书画大展一等奖。

2000年西北丝绸之路丹尼尔杯书画大赛作品一等奖。

他的作品画工精湛而古朴,细腻而流畅,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作品被日本,韩国,朝鲜,美国等十几个国家或地区的收藏家收藏。

3、蒙海兰,女,字逸心,号清心居士,生于1972年,广西桂林人,居所名为:“逸心苑”。

自幼酷爱绘画,并自学多年,后进修广州美术学院,多年来孜孜以求,潜心严习中国画,如田世光,王雪涛,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李可染,颜伯龙等许多名家的作品和理论的入迷研究临摹,并注重现实生活中的观察与体验,著力在传统,自然,自我的交融中抒发对花鸟世界的全新感受,他以花鸟为主,山水人物,动物为辅,笔墨,色调清新古朴至绚丽多彩,题材表现广泛,运用风格多样并恰到好处,其作品高古脱俗,令人赏心悦目,受到社会广大阶层的喜爱。

4、刘尚彬,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协会牡丹书画院副院长,洛阳牡丹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当代工笔画名家》当选的100名工笔名家之一,中国工笔画研究会研究员,以工笔花鸟,工笔人物画最精彩,从事共避讳教育几十年,在香港,上海,北京等地多次举办工笔人物,工笔花鸟画展,每次均有新创作题材,作为实力派艺术家,其作品功力深厚,而且工笔画绘制时间长,相对写意作品更费创作时日,刘老师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艺术价值,且题材均雅俗共赏,不论自己典藏还是赠送他人都受到大家的欢迎。

唐伯虎什么画是最出名的

唐伯虎什么画是最出名的

唐伯虎什么画是最出名的唐伯虎是明朝晚期著名的画家,诗人,那么唐伯虎什么画最出名?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唐伯虎什么画最出名,希望对你有帮助!唐伯虎什么画最出名《山路松声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江南农事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双松飞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金阊别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函关雪霁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洞庭黄茅渚图》,上海博物馆藏《梦仙草堂图》,大都会博物馆藏《西州话旧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伯虎最出名的诗《题落霞孤骛图》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骛渺无踪。

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

《阊门即事》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又擅雄。

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

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

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叹世》坐对黄花举一殇,醒时还忆醉时狂。

丹砂岂是千年药,白日难消两鬓霜。

身后碑铭徒自好,眼前傀儡任他忙。

追思浮生真成梦,到底终须有散场。

《叹世》之一富贵荣华莫强求,强求不出反成羞。

有伸脚处须伸脚,得缩头时且缩头。

地宅方圆人不在,儿孙长大我难留。

皇天老早安排定,不用忧煎不用愁。

《叹世》之二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把酒对月歌》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一年歌》一年三百六十日,春夏秋冬各九十;冬寒夏热最难当,寒则如刀热如炙。

春三秋九号温和,天气温和风雨多;一年细算良辰少,况又难逢美景何?美景良辰倘遭遇,又有赏心并乐事;不烧高烛对芳尊,也是虚生在人世。

古人有言亦达哉,劝人秉烛夜游来;春宵一刻千金价,我道千金买不回。

《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松风画会成立于1925年,发起人为五位著名国画宗师:溥雪斋、

松风画会成立于1925年,发起人为五位著名国画宗师:溥雪斋、

松风画会成立于1925年,发起人为五位著名国画宗师:溥雪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溥毅斋。

关松房。

溥心畲。

惠孝同。

清廷遗臣陈宝琛。

罗振玉。

袁励准。

宝熙。

朱益藩等为松风早期会员。

同期。

中后期会员有叶仰曦。

松风溥松窗。

溥佐。

关和镛。

祁井西。

启功等。

画会以厚重。

精湛为画风准则。

从四王入手追溯宋。

元。

中文名,松风画会。

成立时间,1925年。

发起人,溥雪斋。

溥毅斋。

关松房。

等人。

画风准则,厚重。

精湛。

概述。

松风画会以劲松品格为精神和艺术宗旨。

每一位松风画会的会员均取一个含有“松”字的号。

溥雪斋号松雪。

溥毅斋号松邻。

关稚云号松房。

溥心畲号松巢。

惠孝同号松溪。

叶仰曦号松荫。

溥佺号松窗。

溥佐号松堪。

关和镛号松云。

祁井西号松崖。

启功号松壑。

嫡传弟子中亦有以取松字为号的国画家。

关松房先生的嫡传弟子关瑞之取号松扉;溥雪斋。

溥松窗先生的嫡传弟子爱新觉罗毓岚被前辈赐号松石。

松风画会是紫禁城宫廷艺术的延续。

1924年冬宣统出宫后。

清室贵胄。

清廷遗老。

遗臣。

宫廷画家结社而成立了画会。

迄今松风画会已走过88年的历程。

产生了溥雪斋。

溥佐。

关瑞之三位画会领导人。

使得国画精义和传统得以传承和延续。

今日的松风画会已是立足于海峡两岸而遍布世界的主要中华国画团体之一。

松风画会是近代继承。

弘扬国粹文化的重要书画团体之一。

它与宣南画社。

中国画学研究会。

湖社画会共同奠基了京津画派。

近代宫廷画派中被尊为师祖的“四溥”溥雪斋。

溥毅斋。

溥松窗。

溥佐均是松风画会的成员。

他们的嫡传弟子爱新觉罗毓峨。

爱新觉罗毓岚。

爱新觉罗毓嶦都是清皇室后裔中的书画大家。

松风轶事。

松风画会自创立以来就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门户。

松风雅集是以传统为主导。

以切磋笔墨功力为平台。

以新知识和科学为趣味的艺术家。

文人。

社会名流的聚会。

松风画会亦以博学而著称。

松风画会第一位掌门人溥雪斋先生同时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古琴家。

他是北京古琴研究会的创建人之一。

叶仰曦先生是中国近代的昆曲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身商人家庭,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

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

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

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

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装疯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脱身而归。

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逝。

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

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仅54岁。

他临终时写的绝笔诗就表露了他刻骨铭心的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在纪念唐寅诞辰540周年时,楹联家陈志岁《纪念唐寅》联云:“画臻三昧境/梦觉六如身。

”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

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

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

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

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百美图》、《枯槎鸜鹆图》、《两岸峰青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

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

著有《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唐寅为传统绘画所作的贡献,大致可概括为三点:其一,综合南北二派,弘扬了文入画的传统。

其二,诗书画的有机结合。

其三,诗情与画意的紧密结合。

唐寅书画的贡献,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深化了文人画的题材内容,促进了山水、人物、仕女、花鸟各科的全面发展,加强文人画自我表现意识等,都给后世造成深远影响。

唐伯虎点秋香历史上虽有秋香其人,且和唐伯虎同是生活在明代中叶;不过她至少要比唐伯虎大二十岁。

秋香虽在金陵高张艳臶,但她二人之间实难发生风流韵事。

倒是祝枝山不知在什么场合见到秋香扇面,写了一首七绝:“晃玉摇金小扇图,五云楼阁女仙居;行间看过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书。

”《唐寅诗集》中有诗名曰“我爱秋香”是一首藏头诗我画蓝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稠。

秋月融融照佛寺,香烟袅袅绕经楼。

“唐伯虎点秋香”这个故事的雏形,最早出现在明代的笔记体小说中,其中明代小说家王同轨先生的《耳谈》,叙述的故事情节和现在我们知道的“唐伯虎点秋香”基本吻合。

大意是说,苏州才子陈元超,性格放荡不羁。

一次,他和朋友游览虎丘,与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对陈公子灿然一笑。

其实就笑了一下,陈公子便招架不住,于是暗访秋香踪迹。

于是,陈公子乔装打扮,到官宦人家里做了公子的伴读书童。

不久,陈元超觉得时机已到,因为他发现俩公子已经离不开他,便谎称要回家娶亲。

俩公子说,府上有这么多婢女,你随便挑。

陈公子说,既然这样,恭敬不如从命,我就点秋香吧。

陈公子遂心如愿,结成姻缘。

原本是“陈公子点秋香”,怎么会变成“唐伯虎点秋香”呢?这里,有其社会原因,时代因素,也有唐伯虎本人的个人原因。

我们知道,唐伯虎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明代经济十分发达的时期,苏州是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城市。

经济上的繁荣必然带来思想上的活跃。

特别是当时的中下层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就十分活跃。

他们急需思想解放,急需实现个人的理想。

在这种情况下,中下层知识分子急需找到一个他们精神、理想、情感、意志的代言人。

急需找到一个生活上放浪不羁、敢于带头冲锋、挑战的叛逆形象。

这就找到了唐伯虎身上,因为唐伯虎自身就有不拘礼法的性格特征。

在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中,文人墨客们故意让唐伯虎不拘礼法,让他放浪形骸。

故意让唐伯虎闯朱门豪宅,让他和达官贵人插科打诨。

故意让唐娶自己心爱的女人为妻,让他为争取自己的理想自由奋斗。

这就是为什么要把点秋香的重任放在唐伯虎身上的原因。

那么,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秋香这个人呢?有。

秋香,本名林奴儿,字金兰,号秋香。

她是金陵妓院中的名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历史上确实被人点过。

是不是唐伯虎点的呢?肯定不是。

因为据考证,秋香比唐伯虎大20岁。

她有不幸的家庭遭遇,没有办法才堕入青楼。

因为人品好,后来转业从良。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

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是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

比之他们,弘一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

童年时,李叔同常见僧人来家中诵经和拜忏,即与年纪相仿的侄儿李圣章以床罩做袈裟,扮成和尚,口诵佛号。

他儿时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位姓刘的乳母,她常教李叔同背诵《名贤集》中的格言诗,如“高头白马万两金,不是亲来强求亲。

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

虽只有八九岁光景,他居然能理解荣华尽头是悲哀的意思。

李叔同五岁失怙(父亲去世),十八岁时遵奉母命与俞氏(津门茶商之女)结婚。

百日维新时,他赞同康、梁“老大中华非变法无以图存”的主张,曾私刻一印:“南海康君是吾师”。

因此在当局者眼中李叔同乃是不折不扣的逆党中人,他被迫携眷奉母,避祸于沪上。

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

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

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

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

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

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

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

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

他的绘画创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其后多作书法。

由于战乱,作品大多散失。

从留存的《自画像》、《素描头像》、《裸女》以及《水彩》、《佛画》等可窥见一斑。

《自画像》估计是出国前所绘,画风细腻缜密,表情描写细致入微,类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宫廷肖像画,有较高的写实能力。

《素描头像》是木炭画,手法简练而泼辣。

《裸女》受其师黑田清辉影响,造型准确,色彩鲜明丰富,有些接近于印象主义,近看似不经意,远看晶莹明澈。

书法是李叔同毕生的爱好,青年时致力于临碑。

他的书法作品有《游艺》、《勇猛精进》等。

出家前的书体秀丽、挺健而潇洒;出家后则渐变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谨严、明净、平易、安详。

李叔同的篆刻艺术,上追秦汉,近学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吴熙载等,气息古厚,冲淡质朴,自辟蹊径。

有《李庐印谱》、《晚清空印聚》存世。

李叔同创作的《送别》也广为传唱。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

他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

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

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

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

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

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

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

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送别》-背后故事李叔同在写《送别》这首歌词时,还有一段动人故事。

弘一法师在俗时,“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