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笔记小结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合集下载

[笔记]中国近代现代音乐史---复习必备

[笔记]中国近代现代音乐史---复习必备

中国近代现代音乐史复习必备名词解释:1、学堂乐歌:是1898年—1919年约20年间,中国新式学校音乐课中所教唱的歌曲。

它引进外来曲调,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之通俗、典雅的新型歌曲。

“学堂乐歌”本应称“乐歌”,因它产生在学堂,故都称“学堂乐歌”。

虽其后冲出学堂走向社会,但称谓仍未改变。

2、江南丝竹:流行于江浙一带,是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相结合的演奏形式,与明清时的“十番锣鼓”有着紧密联系。

“江南丝竹”所使用的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笛、萧、笙、鼓、板、木鱼等。

在农村多演奏大套乐曲,常加多面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练朴实;在城市以文人演奏居多,演奏手法即兴、协调讲究韵味,旋律多加花,故风格优雅华丽。

现在泛指的“江南丝竹”即属此类。

3、广东音乐: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由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发展成独立演奏的器乐曲。

早期乐曲音符较疏、节奏也少变化。

后经过演奏家们的改编创作,使旋律流畅、轻快,出现多种装饰音型,富有较强的娱乐性。

曲调来源除粤曲外,还吸收古代词曲及其他乐曲。

前期伴奏乐器以二弦为主,后期以高胡为主。

4、秧歌剧:是在旧秧歌中的“小场子戏”基础上,综合吸收当地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等音乐与表演形式而创作。

秧歌剧以过场音乐、齐唱、对口唱及合唱等形式来表现剧情,其语言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乐队以民族乐器为主,根据需要适当加入西洋乐器。

5、毛主席诗词歌曲:是50、60年代前后艺术歌曲的典型代表作品,他是1958年毛泽东诗词公开发表后,作曲家们纷纷为其谱曲而产生的。

毛泽东诗词容量大、内涵深,作曲家们以极其认真严肃的态度,以真挚热烈的情感,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去表现,所以这些歌曲品位较高。

因创作的时间集中,数量多,且又多数歌曲较有影响,它同“文革”时期创作的同类歌曲.已初步形成一个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问答题:一、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答:1、宣传资产阶级新思想。

2、传播西方音乐,对新音乐的形式、普及、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简明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3篇)

简明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一、远古时期(约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21世纪)1. 远古时期的音乐主要表现为祭祀仪式和劳动生产中的歌谣。

2.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黄帝时已有乐官,负责音乐创作和演奏。

3. 传说中的乐器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4. 殷商时期,音乐成为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六乐”制度。

二、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1. 先秦时期音乐分为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祭祀音乐。

2.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大量民歌。

3.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体裁,其中包含了许多音乐元素。

4. 儒家思想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审美标准。

5. 墨家主张“非乐”,认为音乐是奢侈的象征,不利于国家的安定。

6.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成为诸侯争霸的工具,各诸侯国纷纷设立音乐机构。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 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焚书坑儒”,但对音乐文化有所保留。

2. 汉朝音乐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祭祀音乐均有较大发展。

3. 汉乐府是汉朝政府设立的音乐机构,负责收集、整理民间音乐。

4. 汉代乐器有:琴、瑟、筝、笛、箫、笙等。

5. 汉代音乐理论有:五声音阶、十二律吕等。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1.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融合了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江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

2. 南北朝音乐以民歌为主,如《子夜歌》、《读曲歌》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传入中国,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理论有所发展,如“声律学”。

5. 乐器有:琵琶、古筝、古琴、笛、箫、笙等。

五、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1. 隋唐时期,音乐进入鼎盛时期,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均有较大发展。

2. 隋唐音乐以唐乐为代表,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

中国音乐史整合笔记

中国音乐史整合笔记

上学期一、六代乐舞:歌颂帝王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云门大卷》《大咸》《韶》《大夏》《大濩》《武》乐舞特点:(曲调篇幅短小,结构较为现整,常有很少歌词加入感叹词,节奏突出但旋律性不强,是氏族成员集体创作。

音乐尚无阶段性,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传授物质生产知识。

组织生产活动,主要的音乐形式有乐舞和原始歌曲,诗,歌融合的乐舞形式居主要地位)二、贾湖骨笛:(河南舞阳县,可奏出完整的七音音阶。

)“巫”出现的意义:(它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艺术家和领导者表明了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音乐组织的利用那个、国家设领导人负责音乐活动的历史由此开始。

)雅乐——指郊庙祭祀、朝会典礼时演奏的音乐。

雅乐的性质:音乐有助于推广德行的教化,亦即向被统治阶级灌输封建论理,道德观念的作用,雅乐体系还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想过(通过)礼乐制度来显示对人民的威慑力量。

周公制礼作乐,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乐队王宫县,诸侯轩县,大夫判县,大特县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演机构——周王朝的音乐领导,机构是“大司乐”。

八音分类方法:金——钟,石——磬,土——缶,革——鼓,丝——琵琶、湖、木——梆子,匏——笙,竹——笛子意义:1、第一次乐器分类法。

2、器乐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3、音乐文化较高层次的反映。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意义。

1、青铜铸造工艺和高律科学达到一定高度,体现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能2、用实物驳倒“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的说法”,3、宣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令现代人震惊,符合近代音乐音响学,乐律理论的一整套乐器4、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标志当时高度发展水平。

三分损益法:又叫五度相生法,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求律的方法,是按振动体长度计算的。

十二律:将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叫十二律。

蕤林夷难无应仲故夹太大黄宾钟则吕射钟启洗钟簇吕钟(十二律)从右至左,相邻的两个为“半音”,隔开一个的两个为“全音”。

鼓吹乐定义:是以击乐器和吹乐器的演奏为主的一种音乐。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及主要代表人物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1.富国强兵2.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权.2.定义: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3.目的推广新学,传播新知、教育国民、改革社会《中国音乐改良说》4.内容 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新生等。

代表性的作品有:夏颂莱作词的《何日醒》、石更词辛汉编曲的《中国男儿》3).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如秋瑾的《勉女权》等)4).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如沈心工、李叔同词曲的《春游》等)5).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出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文明婚》5.艺术形式:倚曲填词(一曲多词、一词多曲)6.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代表人物:沈心工(白话词)出版的歌集有:《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1936年,将自己毕生所编写的学堂乐歌进行了精选、修订,出版了一本个人专辑《心工唱歌集》编创作品:《体操-兵操》、《竹马》《春游》创作作品:以杨度的词所谱写的歌曲《黄河》创作特点历史意义:作品体现出年轻人的性格特色,基本上做到了从选材及用语言切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以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提高,程度也逐渐提高。

比当时其他出版的唱歌集大大提高了作为学校唱歌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曾志忞上海贫儿院管弦乐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并由中国人组织指挥的乐队。

音乐活动:1.致力于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包括“亚雅音乐会”“上海贫儿院音乐部”2.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3.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述,《乐典教科书》,这是当时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比较完备的、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

1905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有关发展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论文《音乐教育论》。

中国近现代音乐

中国近现代音乐

总结
音乐的现代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音乐也逐 步走向现代化。许多音乐家开始 借鉴西方现代音乐的技术和形式 ,将其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 创作出了许多具有现代感的作品 。例如,《黄河协奏曲》、《山 林之歌》等作品,都在传统音乐 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 ,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现代风貌
总结
音乐的教育与普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 中国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外来音乐的影响,形成了 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
音乐的民族性
在当代中国,音乐的民族性得到 了进一步的强调。音乐家们更加 注重挖掘和表现中国音乐的独特 魅力,创作出了许多具有鲜明民 族特色的作品。例如,《梁祝》 、《二泉映月》等作品,都展现 了中国音乐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 力
PART 1
传统音乐的转型
传统音乐的转型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传统 音乐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中国传 统音乐逐渐与世界接轨,开始
向现代化转型
一些音乐家开始借鉴西方音乐 的形式和技巧,将传统音乐与 西方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许
多具有现代感的作品
PART 2
音乐教育的兴起
01
在20世纪初,随 着新文化运动和 五四运动的兴起 ,音乐教育逐渐 受到重视
PART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 近现代音乐呈现出多元 化的发展趋势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 不同风格的的音乐相互 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 的音乐景观
同时,随着国际交流的 增加,中国近现代音乐 也受到了世界各地音乐 的深刻影响,展现出多 元化的特点
PART 6
总结
210524/4/8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传统音乐:一般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它是一种活着的过去,经过历史不断累积,不断丰富并沿袭至今。

山东大鼓:是北方各种大鼓中较早进度城市,较早成熟成型的曲种之一。

何老凤、郭大妮、黄大妮、王小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武生,杨小楼。

学堂乐歌:是什么: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意义: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

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堂乐歌基本内容: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墙欺凌的爱国精神。

2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代表性作品有沈心工作词的《革命军》等,此类歌曲大多产生于辛亥革命后。

3配合向中小学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所谓的军歌。

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代表作秋瑾作词的《免女权》等。

5鼓吹新文化,倡导出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

6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教育。

7鼓吹忠君,尊孔等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题材,如陈颂平的《尊孔》。

学堂乐歌基本形式:根据日本新式学校唱歌的经验和中国当时的国情,我国"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也是以在学校内集体歌咏、并通过学唱这些歌曲学会西方的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和基本乐理的知识。

但是,对于这些歌曲的编写,当时一般都采取以外国(日本、欧美)现成歌调配以我国自编的歌词给以填配而成的,而以我国传统音乐的音调来进行填配的歌曲相当少、以我国音乐家自创曲调来编写的更少。

此外,当时这些歌曲大多采取"单音歌唱"(即齐唱曲调)的方式,而极少以多声合唱的方式。

此外,除了李叔同外,一般对伴奏均无特定要求。

沈心工:沈心工1870年2月14日生于上海,名庆鸿,字叔逵。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3版)-第5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下的中国新音乐【圣才出品】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3版)-第5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下的中国新音乐【圣才出品】

第5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下的中国新音乐5.1 复习笔记一、新形势下的抗日音乐运动及其创作1.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1)组成背景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引发了“国共合作”的、全民性的抗日战争的爆发,新文艺工作者和广大民间艺人自觉拿起文艺武器,热情地进行团结抗日的宣传。

(2)爱国剧作者和剧目①剧作者各地的戏剧工作者以及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王天民、沈云陔等著名戏曲演员。

②爱国剧目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话剧《卢沟桥》,京剧《江汉渔歌》《抗金兵》《亡蜀鉴》《文天祥》《洪承畴》《徽钦二帝》,秦腔和楚剧《投笔从戎》《李秀成》等。

(3)文艺工作者投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式①吕骥、周巍峙等音乐家先后奔赴陕北、晋察冀等地,开辟各敌后根据地的音乐运动。

②冼星海、贺绿汀等音乐家参加到各地自发组成的各种文艺宣传队,开展团结抗日的宣传工作。

③应尚能、赵梅伯、马思聪等原来分散在沿海大城市的专业音乐家积极投入抗日音乐运动和后方各项音乐工作的建设。

④蔡继琨、萧而化等音乐家刚从国外留学回国即投向“大后方”的抗日音乐工作。

⑤李惟宁、张霄虎等音乐家暂时留守平津一带,或在上海租界坚持“孤岛”的音乐工作。

(4)主要活动①1938年1月在武汉成立音乐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中华全国歌咏协会。

②1938年3月,在武汉成立更为广泛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

③1938年4月,组建了以郭沫若为首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作为国统区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高行政领导,大力推动国统区的抗日文艺宣传活动。

④1938年4月,在抗日民主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歌咏活动。

2.抗战初期的音乐创作(1)主题“为民族存亡而斗争”。

(2)形式①形式特点a.民族化、大众化的问题开始引起了音乐工作者的普遍重视。

b.利用民歌、小调填词的歌曲大量涌现。

②代表形式a.合唱形式的群众歌曲比抗战前大大增多。

中国近现代钢琴音乐史论汇总

中国近现代钢琴音乐史论汇总

中国近现代钢琴音乐一、钢琴独奏音乐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发端于清末民初之际。

1915年赵元任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是迄今所见中国人写的最早的钢琴音乐作品。

30年代之前我国早期钢琴音乐探索并未形成社会影响。

中国钢琴音乐在30年代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对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做了多种成功的探索,出现了一批较有创造性的作品。

特别是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34年,齐尔品“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之举是中国钢琴音乐史上一次意义非凡的活动。

这是中国钢琴创作的一次集中展示,反映了30年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实力和水平。

其中获奖最杰出的作品是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

优美质朴的民歌风旋律、流美的复调和东方色彩的对比和声等,创造了中国式的田园诗情和意境。

这首钢琴独奏曲对其后中国钢琴音乐和其他多声音创作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30年代,中国钢琴音乐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是江文也的作品《五首素描》和《断章小品》。

他较多的运用20世纪作曲技术,其音乐新颖、手法精炼。

除此之外,刘雪庵的《中国组曲》、老志诚的《秋兴》也是当时新出现的较好作品。

在40年代,丁善德的钢琴音乐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序曲三首》和《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在艺术个性和中国民间音乐风格的创造、突破,对西洋音乐的借鉴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此外,瞿维的《花鼓》是描写人民新生活的钢琴音乐代表作。

邓尔敬的《儿童钢琴曲四首》在儿童生活情趣的创造上,陈田鹤的《血债》在新时代情感的表达上,冼星海的《哈萨克舞曲三首》在少数民族风情的描绘上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近代的中国钢琴曲一小型乐曲居多,中型作品多以小曲连缀成组曲,音乐结构单纯,旋律突出,调性明确。

这是还未出现大型钢琴音乐作品。

大多数作品还未使用较复杂化的多声写作技术。

这一方面,显示了中国作曲家注重当时中国民众对钢琴音乐的可接受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近代的钢琴音乐创作及演奏还处在初步发展的水平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笔记小结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近代音乐史学堂乐歌【内容】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应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分子要求学习欧洲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等爱国主义思想其创作思想主要是采自日本,欧美歌曲曲调填上新词也有改曲记词的,还有一部分是创作歌曲,另外也有一部分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民歌的曲调。

【意义】学堂乐歌是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的开篇,它是集体歌唱这一新形势得到确立和传播;普及了简谱,接受五线谱和西方音乐知识;其乐歌体裁对其后音乐创作影响很大;“乐歌运动”影响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所以这一切都具有启蒙时期的开创意义。

它直接影响了我国“五四”运动以后的音乐文化发展,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

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名词解释】、个人作品名称易出【选择题】。

)1、沈心工沈心工(1870-1947),名庆鸿,笔名心工,上海人,我国最早编写乐歌教材的作者之一。

1902年赴日本学习,考察,并与曾志忞创办“音乐讲习会”(1903年回国)。

1904年曾编辑出版了《学校唱歌集》(共三集),辛亥革命后又陆续出版《重编学校唱歌集》(共六集),《民国唱歌集》(共四集)和《心工唱歌集》等。

他的乐歌通俗流畅,注意儿童歌唱特点《体操——兵操》(又《男儿志气高》)、《铁匠》、《竹马》等很受欢迎,广泛流传。

沈心工的乐歌所涉题材极其广泛,作品大多沿袭了日本乐歌的风尚,多用欧美或日本的名曲,民谣填配歌词,也有一部分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民谣的曲调。

他在进行大量的选曲填词过程中,也尝试进行了为数不多的歌曲创作,其中以《黄河》(杨度词)一曲影响较大。

2、李叔同(【名解】其作品【选择】)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又名岸,字叔同,其人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

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

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

他曾留学日本主修绘画,兼习音乐在日本曾与普孝谷创办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1906年,他一人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仅出版一期)。

他为当时美术、音乐、书法、篆刻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歌曲创作多见于《李叔同歌曲集》,其中以《祖国歌》、《送别》(二部合唱)、《早秋》三首较有名,其中又以《春游》一曲最为突出。

他的大部分歌曲反映了青少年生活,有些作品是他个人的触景生情之作。

其歌曲大多选自欧美各国的通俗民曲填写歌词,曲调优美,流畅,文辞生动秀丽,又富有意境和韵味,无论在艺术形象或声韵上,词曲都结合的很好。

他编写的歌曲,在艺术水准上明显的超过了他的同时代人。

(【名词解释】【填空】重点为发起人,创建时间等。

)“中国美育会”【名词解释】中华美育会,是1919年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和爱国女学的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等发起的一个以“提倡美育”为主旨的新式音乐社团。

成员多为关心美育或直接从事艺术教学的教职员。

该会曾利用暑假举办讲习会,以提高艺术教师的业务水平这种以社会教育方式较大规模的培养音乐师资的做法,在当时尚属首创。

对推动中国的新美育起了重要作用。

.“国乐改进社”【名词解释】1927年5月成立于北京。

由刘天华等人发起,并主持日常工作,该社活动的主要内容由:组织进行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忽然研究,民族乐器的改进、民族乐曲的创作以及编辑出版音乐刊物。

1922年成立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涉及一点)1922年8月,经萧友梅提议,北大音乐研究会改组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由蔡元培任所长。

3.1927年在上海建立的上海国立音乐院上海国立音乐院,1927年11月27日成立。

这是中国现代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

创办时蔡元培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不久改由萧友梅任代理院长。

建院初期提出“输入世界音乐,整理我国国乐”的宗旨,学制与课程设置大体仿照当时欧洲音乐院校。

1929年9月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教师大多是从欧美留学归国的音乐家。

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除萧友梅外,黄自等人也为其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建立到1949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培养了一大批专业音乐家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教师,为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汪伪政权接管,改成国立上海音乐院。

抗日战争胜利后,自重庆返沪的国立音乐院接收了国立上海音乐院。

并与上海私立音乐专科学校合并,定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上海音乐学院。

4.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名解】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

在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人的倡议下,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吴玉章为院长,沙可夫、赵毅敏、周扬等先后任副院长。

音乐系的主任先后由吕骥(ji)、冼星海担任。

鲁艺的教育方针是:团结与培养文学艺术的专门人才,以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学艺术事业。

毛泽东为这个学校的题训是:“紧张、严肃、刻苦、虚心”。

学校初办时设戏剧、音乐美术3个系,后又增设文学系。

鲁艺建校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和干部,对抗日战争作出了积极贡献。

1943年4月,鲁艺并入延安大学。

1950年4月成立的“中央戏剧学院”,起、其前身之一就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

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萧友梅(名词解释、简答、填空、问答等。

重点!)萧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幼时受教会音乐熏陶。

1901年赴日,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秘书。

同年被派赴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

1916年,以论文(关于十七世纪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获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20年起支持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的工作。

在北大传习所期间,创立管弦乐队并任指挥。

1927年,应蔡元培的之邀,于上海创办我国第一所正规的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

曾编写《风琴教科书》、《曲体学》、《钢琴教科书》等,创作100余首歌曲。

两部大合唱,少量器乐作品,有《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国民革命歌》,歌曲大都收集在《今乐初集》、《新歌初集》、《新学制唱歌教科书》中。

丰子恺(参考名词解释、简答等。

)丰子恺,名丰润,浙江桐乡人。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1914年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学绘画、音乐。

1917年组织桐荫画会。

后与吴梦飞、刘质平、欧阳予倩等创办上海专科学校与中华美育会。

曾编译包括音乐理论、音乐美学、西洋音乐史等32种读物。

主要有《音乐入门》、《近世十大音乐家》、《孩子们的音乐》等。

为现代音乐知识的普及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歌词、歌曲创作代表人:黄自、聂耳、萧友梅。

代表作:黄自《长恨歌》【清唱剧】 赵元任《海韵》【大型合唱曲】1)左翼运动代表人:聂耳、冼星海、任光、张曙、田汉。

下面重点中,冼星海比较重要,其艺术成就主要有四部作品。

马思聪作品的艺术成就主要是合唱和小提琴的三部作品:《钢琴弦乐五重奏》、《弦乐三重奏》、《小提琴、中提琴二重奏》。

2)冼星海一生创作了数百首歌曲,四部大合唱,两部歌剧,两部交响乐,一部管弦乐以及多首小提琴曲,钢琴等乐器独奏、重奏作品。

他是近代音乐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多产的音乐家。

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上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开创了表现我国人民革命斗争并具有民族特点的四部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栖盟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合唱作品中最为突出、影响最广的一部成功典范。

是现代中国音乐史中一部“里程碑”式的合唱作品。

黄河大合唱的特点:其创作了富于战斗性的,新音乐形式和具有真正民族气派又富于时代特征的大合唱形式。

其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部最受欢迎的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并为我国现代大型合唱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光辉典范。

总之,作者的音乐创作,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极其 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苏联版本、延安版本、上海乐团版本、中央乐团版本、钢琴伴奏版本)2)黄自【名解】黄自,江苏川沙人,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和印业教育家,史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之一。

1924年如美国欧柏林大学学习心理学兼修音乐,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

后转入耶鲁大学音乐系,他作的交响序曲《怀旧》获音乐学士学位。

回国后任上海专科学校,任教务主任和作曲系教授。

“他是系统地,全面地向国内学子传授欧美近代专业作品理论,并且有着建立中国民族派的音乐教育家。

”黄自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怀旧》;创作了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借鉴西方传统一月形式的清唱剧《长恨歌》。

他的艺术歌曲中,有一类依据诗词的意境辅成而作,如《花非花》、《踏雪寻梅》、《点绛唇•赋登楼》、《山在虚无飘渺间》等式另一类抒情艺术歌曲的代表之作。

把西洋技术吸收成为自己的第二个天性,再用来发展出中国背景,中国生活,中国环境里的种种情趣。

黄自作品很受欢迎,其中还有《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和《花非花》等都很有名,《长恨歌》更是他的重要作品。

《长恨歌》时候偶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大型“清唱剧”。

其取材于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同名长诗,并选用其中的诗句作为各乐章标题;在剧情结构与段落布局方面,海参照了洪升的传奇《长生殿》。

3)赵元任(【填空】,其作品【选择】)赵元任,江苏进武人。

他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对音乐也有相当突出的专业修养和创作才能。

他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首歌曲,一首大型合唱曲《海韵》和一些器乐小品等。

他的歌曲创作重要的有《老天爷》、《也是微云》、《教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织布》、《劳动歌》、《鸣呼三月一十八》、《我是北方人》、《两洋镜歌》、《扬子江上撑船歌》、《背着枪》等。

左翼音乐运动中抗日音乐作曲家:聂耳、任光、张曙、冼星海。

任光,他早年留法学习钢琴整音技术以及作曲,1928年回国后任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

三十年初参加左翼音乐组织,通过他的工作,为左翼音乐传播起了重大作用。

1934年,他为影片《渔光曲》所作的主题歌和配乐轰动中外音乐界,被群众广为传唱,以后又先后作有《抗敌歌》、《大地行军歌》、《月光光》、《王老五》等电影歌曲,《打回老家去》、《高梁红了》、《新四军东进曲》等抗敌歌曲;以及歌剧《洪波曲》等。

1940年参加新四军,翌年在“皖南事变”中牺牲。

张曙,1926年在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学习时参加“南国社”,后入国立音专师范科主修音乐,1933年参与组织“苏联之友社”。

1937年在长沙、武汉等地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歌咏领导工作。

1938年12月在桂林遭日寇轰炸时不幸牺牲。

代表作有《日落西山》、《丈夫去当兵》、《洪波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