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郁结证与脾气郁滞证鉴别
肝气郁结的辨证论治

肝气郁结的辨证论治
一、肝气郁结(肝气不舒)包括神经官能症、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月经不调等病症中具有下述证候者。
主证:主证为两肋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
也可同时出现呕逆吐酸、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周身窜痛、咽中似物梗阻、癥瘕积聚(癥与积都是坚硬不移之物,如肝脾肿大;瘕与聚则聚散无常,如肠痉挛)、月经不调。
苔薄,脉弦。
病机:情志不舒,恼怒伤肝,或因其他原因引起肝气郁结时,肝失条达疏泄,故两胁胀满或窜痛,胸闷不舒,且胁痛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
肝气上窜于咽喉,与痰相结,则咽中似物梗阻。
肝气横逆,侵犯脾胃,胃失和降则脘痛,呕逆吐酸,食欲不振;脾气失和则腹痛腹泻。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肝气郁结产生气滞血瘀,则胁部刺痛不移,并逐渐产生癥瘕积聚。
肝脉与冲脉相连,冲主月经,故肝气郁结可引起月经不调。
治法:疏肝理气。
药物:
1.疏肝(舒肝):一般用柴胡、郁金、青皮之类,胁痛甚者可用川练子、玄胡索;肝气犯胃可用木香、佛手。
2.随证加药:呕逆加旋复花、代赭石;吐酸加黄连、吴茱萸、乌贼骨;腹胀加枳壳、厚朴;腹泻加白术、茯苓;肝脾肿大加桃仁、红花、丹参,重者用三棱、莪术、别甲。
方例:一般用《和剂局方》之逍遥散(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生姜),可酌加香附、郁金。
梅核气用《和剂局方》之四七汤(半夏、厚朴、茯苓、紫苏、生姜、大枣)。
愤怒和郁怒与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肝气郁证相关性研究

[ ] 黄文 增 . 归 注 射 液 对 高 血 压 患 者 血 拴 素 A2 2 当 及
前 列 环 素 的影 响 . 国 中西 医 结 合 杂 志 , 9 9 1 ( ) 1 3 中 1 9 ,9 3 :4
[ ] 胡 熙 明. 1 中华 本 草 . 海 : 海 科 学 技 术 出版 社 , 上 上
19 8。 01 9 14
其 有 效 成 份 阿 魏 酸 钠 有 抗 氧 化 和 自由基 清 除 作 肾衰 竭 的理想 药物 之一 , 得 临床推 广 。 值 伤 。当归并 能改 善 家兔 热缺 血 6mi 肾小球 滤 0 n后
P S患 者 7 出 现 烦 躁 易 怒 , 明 怒 与 该 病 发 M 6 说
肝 气逆证 是指 肝 气疏 泄太过 而产 生 的以功 能 亢 奋 为特 点 的证 候 , 气 郁证 是 指 肝 气疏 泄不 及 肝 而产生 的 以气机郁 滞 为特点 的证 候 。人群流行 病 学_ 1 究 发 现 , 前 期 综 合 征 ( rme sra 研 经 pe n tu l
维普资讯
陕西 中 医 2 0 0 6年第 2 7卷第 1 期 1
1 5 3 9
2 ] 活 素、 化钙 诱 发 的胸 主 动脉 收缩 效 应 , 氯 其作 用 与 维 抑制 剂[ 。故可抑 制 肾 内血栓 形 成 , 血化 瘀 。川
拉帕 米很相 似 , 接 扩张 血管 。并 能对抗 内皮 素 的 芎 能 扩 张 肾血 管 , 高 肾血 流 量 , 善 肾微 循 环 ; 直 提 改
血管 收缩 作 用 , 制 血 管平 滑 肌增 殖 , 抑 降低 细 胞 内 并 减 少 血 小 板 聚 集 , 降低 血 粘 度 , 少 肾 血 栓 形 减 钙 调 素 含 量 。抑 制 高 血 压 大 鼠 , 管平 滑 肌钙 内 成[ 。对 脂质 的影 响可 能 与 阿魏 酸钠 减 少肝 脏 合 血 3 ] 流 , 射 性 同位 素 血管 功 能检测 实验 表 明 , 争 性 成极 低 密度 脂蛋 白 , 加脂 蛋 白分解 , 而减 少 血 放 竞 增 从
肝气郁结的中医表现及其针灸治疗方法是什么

肝气郁结的中医表现及其针灸治疗方法是什么在中医理论中,肝气郁结是一种常见的证候,它对人体的健康会产生诸多影响。
那么,肝气郁结到底有哪些表现?又该如何通过针灸来进行治疗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肝气郁结的中医表现。
情绪方面,患者往往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抑郁不乐,或者烦躁易怒、情绪波动较大。
时常感觉心中郁闷,难以舒畅。
在身体症状上,胸部和胁肋部可能会有胀痛、窜痛的感觉,这种疼痛往往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加重或减轻。
消化系统也会受到影响,表现为食欲不振、胃脘胀满、嗳气、呃逆等。
有的人还会出现便秘或者腹泻的情况,且症状可能会反复出现。
女性若肝气郁结,可能会出现月经不调,如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减少、痛经,甚至闭经。
乳房也可能出现胀痛,尤其是在月经前更为明显。
睡眠方面,容易出现失眠多梦,难以入睡,或者睡眠浅、易惊醒。
从舌苔脉象来看,肝气郁结的患者舌苔多薄白,脉象多弦。
接下来,我们重点说一说肝气郁结的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肝气郁结,主要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从而达到疏肝解郁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针刺太冲穴可以起到疏肝理气、活血通络的作用。
膻中穴也是常用穴位之一,位于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艾灸膻中穴能够宽胸理气,缓解胸部的郁闷之气。
期门穴,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 6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 4 寸。
针刺期门穴可以疏调肝胆,理气活血。
此外,还有肝俞穴,位于背部,当第 9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艾灸肝俞穴能够补益肝血,调理肝气。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由专业的针灸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穴位的选择和针灸的手法。
针灸的刺激强度、留针时间等都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除了针灸治疗,肝气郁结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和愤怒。
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拳等,来促进气血的运行,缓解肝郁的症状。
抑郁症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抑郁症的中医辨证和治疗郁病【定义】郁病是以性情抑郁,多愁善虑,易怒欲哭,心疑恐惧及失眠,胸胁胀闷或痛,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表现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由于七情所伤,或素体虚弱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失所养,五脏气机失和,渐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形成的。
【范围】西医学中神经官能症、狂躁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反应性精神病及老年抑郁症等,具有郁病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五志过极,七情内伤为郁病主要原因,素体虚弱或性格内向肝气易结者为郁病发生的体质因素。
忧思郁怒、精神紧张、过度思虑、悲哀愁忧等情志刺激,均可使肝气郁结,脾失健运,心神受损,渐至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成郁病。
二、病机1.发病郁病起病可急可缓。
情志刺激突然而强烈,至肝气骤结,则起病较急;情志所伤相对和缓,如忧愁思虑日久致郁,则起病较缓。
2.病位以肝、心、脾为主。
3.病性初病多实,渐至虚实夹杂,久则以虚为主,虚中夹实。
4.病势始病以气机郁结为主;进一步可兼见血瘀、痰阻、湿郁、食滞、火郁等;终可伤及脏腑,致气血阴阳虚弱,以肝心脾虚为常见。
5.病机转化郁病初起常是以七情所伤致肝失条达,疏泄失司,气郁气滞为主要病机。
肝体阴用阳,内寄相火,气郁Et 久化热化火可致肝经气机郁滞,火热内郁或郁火上逆,燔灼三焦,火热伤阴耗血可致阴血亏虚或阴虚火旺之候;郁火迫逆,血络受损,还可致热迫血行诸症;肝藏血,主疏泄,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可致血瘀证;女子以肝为先天,肝郁气滞血瘀,水津运行不畅,可兼见月经不调、不孕,经前、经期水肿等症;肝气郁滞,横逆克犯脾胃,或致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司之木旺克土证;肝郁化火,上逆犯肺,致肺失肃降,木火刑金之木反侮金证;思虑劳倦伤脾,肝郁伤及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受纳消磨水谷乏力,食滞不化可致食郁;水湿津液失于运化敷布则成湿郁;湿聚为痰,又致痰郁。
痰、湿、食困脾,重伤脾气,气虚不运,中焦气机失和失畅,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又可致肝失疏泄条达,出现所谓土壅木郁,土虚木郁,木不疏土之证。
中医内科学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学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学中的郁证是指情志不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发生各种疾病的病证。
根据中医理论,郁证可分为不同的辨证分型,包括:
1. 气滞型郁证:主要表现为气滞不畅,常伴有胸闷、郁闷、烦躁、易怒、胸胁疼痛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肝郁气滞证、胃气郁结证等。
2. 血瘀型郁证:主要表现为血液循环不畅,常伴有头晕、记忆力下降、面色暗黯、月经不调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气血郁滞证、血瘀气滞证等。
3. 阳虚型郁证: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常伴有精神疲倦、体力衰弱、畏寒怕冷、皮肤苍白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肾阳虚证、心阳虚证等。
4. 阴虚型郁证:主要表现为阴液不足,常伴有口干、咽干、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肝肾阴虚证、心肾阴虚证等。
5. 气血两虚型郁证:主要表现为气血不足,常伴有气短乏力、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气虚血瘀证、脾虚化瘀证等。
以上只是部分中医辨证分型,具体辨证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综合分析。
肾郁则温,肝郁则疏,脾郁则醒...郁在五脏,何以解忧?

肾郁则温,肝郁则疏,脾郁则醒...郁在五脏,何以解忧?郁证,是指因积滞蕴结⽽不得发越所致的病证,五脏六腑皆令⼈郁,诸病皆起于郁,前贤张景岳说:“凡诸郁滞,如⽓、⾎、痰、⾷、风、湿、寒、热,或表或⾥,或脏或腑,⼀有滞逆,皆为之郁。
”现将五脏郁证辨治如下。
(1)⼼郁⼼为君主之官,藏神。
⼈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虽分属于五脏,但总统于⼼。
⼼⽓充⾜,则⽓机流畅,思维敏捷,精⼒充沛。
若所愿不遂,⼼神抑郁,忧愁悲哀,则损伤正⽓,⾎⾏受阻⽽发为⼼郁。
临床表现:⼼情郁闷,胸膺疼痛,⼼悸⽓短,神疲乏⼒,⾆淡苔⽩,脉虚细等。
治法:舒⼼宽胸,理⽓解郁。
常⽤舒⼼解郁汤之类。
(2)肝郁肝为刚脏,为将军之官,主疏泄,喜条达。
精神乐观,⼼情舒畅,则疏泄功能正常,⽓⾎流通畅达。
若精神抑郁,情志失调,致肝⽓郁结不伸,发为⽓郁之证。
临床表现:胸胁苦满,或胁肋胀痛,脘闷纳呆,嗳⽓泛恶,苔⽩,脉弦等。
治法:疏肝解郁。
常以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之类。
(3)脾郁脾主运,为仓廪之官,其⽓主升。
脾⽓健运,则升降有常。
如忧郁思虑,精神紧张,或长期伏案作业,以致脾⽓郁结,或肝⽓郁结,横逆乘脾,⽽成脾郁之证。
临床表现:脘腹痞满,不思饮⾷,或脘腹胀痛,⾆苔⽩贰,脉象弦缓。
治法:醒脾开郁,常以六郁汤之类。
(4)肺郁肺主⽓,为相傅之官,主宣发肃降,开窍于⿐。
⽓道通畅,呼吸均匀。
肺⽓宜通不宜郁,宜降不宜升。
若外邪犯肺,则宣肃失职,肺⽓郁闭,⽓机失常,发为肺郁之证。
临床常表现:咳嗽⽓顺,呼吸不利,胸痛⿐塞,或恶寒发热,⾆苔薄⽩,脉浮等。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解郁。
常以杏苏散之类。
(5)肾郁肾藏精,主⾻,为作强之官,肾精充⾜,不但精神抖擞,敏捷多智,⽽且筋⾻强劲,动作有⼒,⽣殖发育健旺;若肾虚精亏髓少,或寒湿、湿热、瘀⾎阻肾,致肾⽓郁滞,经⽓运⾏不畅,⽽成肾郁之证。
临床表现:腰背酸楚,⾻软⽆⼒,头昏健忘,⽔肿腹胀,飧泄,或少腹拘急,⼩便异常,⾆淡苔⽩,脉细等。
治法:温肾解郁。
情绪的中医名词解释

情绪的中医名词解释情绪是人类内心的一种感受和反应。
在中医理论中,情绪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情绪的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解释中医中与情绪相关的一些关键名词。
一、气机失调中医认为,情绪和人体内的气息息相关。
当情绪失衡时,会影响人体内的气机运行。
气机失调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等症状。
中医通过调节人体的气机来平衡情绪,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按摩和草药等。
二、肝郁气滞肝郁气滞是中医中与情绪最为密切相关的名词之一。
中医认为,肝主情志,当情绪受到刺激或抑郁时,肝经的气血循环会受到阻碍,从而导致肝郁气滞。
这种情况常表现为易怒、情绪低落、胸闷等症状。
中医常通过调整情绪和改善气血循环来治疗肝郁气滞。
三、脾虚脾虚是指中医中脾胃功能失常的状态。
中医认为,情绪的波动和脾胃密切相关。
当情绪波动剧烈时,容易导致脾虚,进而出现食欲不佳、腹胀等症状。
中医通常通过调整饮食、草药来治疗脾虚,同时也要注意情绪的平衡。
四、心火心火是一种中医中形容情绪过于激动的状态。
中医认为,心火过盛会导致情绪不稳定、易怒、失眠等症状。
中医常通过清热、安神的方法来调整心火。
这包括调整饮食、适当运动和草药的使用。
五、肾虚肾虚意味着肾脏功能的衰退。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情绪失衡会导致肾虚。
肾虚常表现为精神疲倦、情绪低落、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中医通常采取补肾的方法来治疗肾虚,包括调整饮食、草药和运动等。
综上所述,情绪在中医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医通过调整气机、平衡情绪,来维持身心的健康。
气机失调、肝郁气滞、脾虚、心火和肾虚都是中医中与情绪密切相关的名词。
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管理情绪,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肝气郁结的症状5大点【医学养生常识】

肝气郁结的症状5大点文章导读肝气郁结是从中医角度来阐述了一个病症名词,它主要是指气大伤肝,肝脏是身体当中最大的消化器官,如果肝脏出现问题,往往会表现出多种症状表现,首先会引起消化道的一些症状,比如说胃胀,恶心等症状,另外常会引起腹痛,咽喉疼痛,患者常会出现心情抑郁,容易出现脾气暴躁等等。
肝气郁结的症状5大点 1、消化系统病变。
中医认为,肝与脾在生理与病理方面均有密切联系,肝气郁结日久可影响到脾胃,导致消化功能异常,出现食欲下降、嗳气、腹胀、大便不成形甚至腹泻等。
2、女性乳房及月经病变。
中医学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因此女性更易出现肝气郁结。
除了上述一些症状,还会表现为乳房胀痛、结块,痛经或月经失调等。
3、颈部、咽喉部的病变。
肝经循行经过咽喉,肝气郁结于此,人就会出现咽喉部有异物感,吞不下、咳不出,中医称之为“梅核气”。
如果气机郁结日久,会进一步影响血和津液的正常运行,导致痰瘀留滞于颈部,出现颈部肿块等。
4、肝经循行部位胀闷疼痛等。
肝经循行经过小腹、胸胁、喉咽、头顶等部位,肝气郁结会有小腹疼痛、乳房胀痛、胁肋疼痛、头痛等表现。
5、心情抑郁或烦躁易怒。
该症状是最常见的,表现为情绪低落,总是唉声叹气,或者烦躁易怒,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肝气郁结的危害 1、暗斑、黑眼圈:肝主气,主条达而恶抑郁,气停了以后,会影响血液循环,肝气郁结会影响微循环,导致皮肤色斑;眼圈的血液循环,只要有气滞血淤就会表现出黑眼圈,跟肝有关的是青褐色的。
2、黄脸婆、胃溃疡:黄脸婆一般跟脾有关系,肝不好的会导致肝脾不好或肝胃不和,一个脏器有病,会影响到另一脏器。
3、乳腺增生、月经不调、两胁胀痛:三个是一体的,都在肝经上,肝经布两胁,乳腺也在肝经上,月经主要是靠血来起作用,肝又藏血,所以这3个的功能跟肝密切相关。
4、胃溃疡:肝属木,脾胃属土,肝要强了,就横着会犯脾土、会犯胃,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肝气郁结,气机不舒畅,就会导致胃部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肝气郁结证与脾气郁滞证鉴别
导语:定义肝气郁结证情志不遂,肝之疏泄失职,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常见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窜痛,妇女月经不调等症状。
脾气郁滞证凡
定义
肝气郁结证
情志不遂,肝之疏泄失职,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常见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窜痛,妇女月经不调等症状。
脾气郁滞证
凡由饮食停积,或寒湿、湿热之邪,壅遏中脘,以及情志不畅,肝郁犯脾,导致脾土壅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常见脘腹痞满胀痛,呕吐,纳差等症状。
病因
肝气郁结证
情志抑郁,闷闷不乐,忧愁过度,使肝失条达、宣畅,气机疏泄不及而致肝气郁结。
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惊恐、慌乱,亦可导致气机郁滞。
肝病多与情志有关,肝主调畅气机,情志所伤多影响肝脏调畅气机的功能,而变生诸多病变。
脾气郁滞证
暴饮暴食,饮食不化,停蓄中脘,壅遏脾气。
或过食辛辣油腻,酿生湿热,或外感寒湿,蕴胃呆脾,脾气郁滞。
若情志怫郁,忧思不解,肝失疏泄,脾伤气结则致气机郁滞不利,故《医门补要》说:“善怒多思之体,情志每不畅遂,怒则气结于肝,思则气并于脾,一染杂症,则气之升降失度,必加呕恶、胸痞、胁胀、烦冤。
”
病机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