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证:气滞证
结直肠癌中医脾虚气滞证、气血两虚证诊断标准

结直肠癌中医脾虚气滞证、气血两虚证诊断标准结直肠癌在中医中属于肠癌范畴,主要表现为脾虚气滞证和气血两虚证。
脾虚气滞证和气血两虚证是中医中一种常见的肠癌证型,具有的辨证要点不同,针对不同的证型进行针对性的中医治疗是非常关键的。
因此,本文将针对脾虚气滞证和气血两虚证分别进行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的详细介绍,以便更好地帮助患者了解中医治疗结直肠癌的相关知识。
一、脾虚气滞证诊断标准1.脾虚证的体征特点脾主运化,气机运行,主要功能是运送水谷精微,润泽四肢,根本精和津液,阳气外达的功能。
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津液失职,脾元紊乱。
因此,脾虚气滞证型主要特点有:面色萎黄或苍白,容易乏力,食欲不佳,大便稀溏或久泻不愈,胃脘隐痛或舌苔白厚等。
2.脾虚证的脉象特点脾虚气滞证的脉象特点是:脉弦细或弦涩,常见于病情较轻或初起之时,脉沉紧或沉弦等。
3.脾虚证的舌象特点舌质胖嫩、苔薄白。
以上是脾虚气滞证的主要诊断标准,通过患者的体征、脉象和舌象等方面的表现,结合病史及相关检查结果,中医医师可以明确地判定患者所患的结直肠癌属于脾虚气滞证型。
二、脾虚气滞证的治疗方法1.补益脾气的食疗方法脾虚的患者应该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糯米、山药、红枣等,同时还可以适量吃些芝麻、核桃、黑芝麻等。
2.调理脾气的中药疗法中医认为脾虚气滞的患者适合用些健脾化湿的中药材如苍术、白术、茯苓、党参、黄芪、山药等。
3.调理脾气的针灸疗法通过选取特定的腧穴针灸可以帮助改善脾虚气滞的症状,如足三里、内关、中脘、关元等穴位。
以上是针对脾虚气滞证的治疗方法,通过中医理论的指导,可以通过改变饮食习惯、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来调理脾气,达到治疗结直肠癌的目的。
三、气血两虚证诊断标准1.气血两虚证的体征特点气血两虚证型主要特点有:面色苍白,形体消瘦,容易疲倦,大便稀溏或泄泻,月经量少或闭经,舌质淡苍无光泽,舌体淡胖,舌质软。
2.气血两虚证的脉象特点气血两虚证的脉象特点是:脉细弱。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细目一、六淫辨证1.风淫证2.寒淫证3.暑淫证4.湿淫证5.燥淫证6.火淫证1.暑淫证候的表现是A.头昏沉,嗜睡,胸脘痞闷B.口渴饮水,口唇、鼻、咽干燥C.发热恶热,汗出,气短,神疲D.突发皮肤瘙痒、丘疹E.肠鸣腹泻、脘腹拘急冷痛【正确答案】C2.患者出现头重如裹,脘痞苔腻,肢体困重,属A.热证B.暑证C.燥证D.湿证E.寒证【正确答案】D细目二、阴阳虚损辨证1.阳虚证: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
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2.阴虚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3.亡阳证: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弱,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亡阳一般是在阳气由虚而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亦可因阴寒之邪极盛而致阳气暴伤,或因大汗、失精、大失血等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或因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而使阳气暴脱所致。
4.亡阴证: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亡阴可以是在病久而阴液亏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可因壮热不退、大吐大泻、大汗不止、大量出血、严重烧伤致阴液暴失而成。
亡阴亡阳鉴别细目三、辨气血类证候一、气虚类证1.气虚证临床表现: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脉虚,舌质淡嫩,或有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重。
意义:机体元气生成不足,消耗太过。
2.气陷证临床表现: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瘦,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
意义:气虚的发展,或为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般指脾(中)气的下陷。
3.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临床表现:气短,疲乏,面白,舌淡,脉虚无力;或见自汗不止;或为流涎不止;或见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或为大便滑脱失禁;或妇女出现崩漏,或为滑胎、小产;或见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
气滞证名词解释中医

气滞证名词解释中医气滞证是中医学概念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指由气机停滞所引起的一类特殊的病理症状。
气机是指人体中气血的循环转动,这种转动是气的关键,当气机被阻滞时,它的运行将失去节奏,机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身体各种功能障碍,最终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病理症状,包括烦躁、疲劳、关节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滞证是由于饮食不节,活动过少或者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导致气机阻滞,从而引起的病理症状。
根据其病理症状描述,可以正确诊断气滞证,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气滞证治疗以活血为基础,采用中药来补充气血,疏散阻络,祛除肝火,开窍祛痰,适量调和痰湿,以及调节脾胃功能等,以疏通气机,增进气血的循环,改善体内的气机状态,进而排除病症。
有时候,也会配合补益中药来补充体内的气血,以此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还要重视按摩、拔罐疗法、针灸疗法、灸痪,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类型的疗法,穴位大多数在背部、腰部、颈部、膝部等部位,这些治疗方法可以结合中药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气滞证的治疗要注意耐心观察,改善生活习惯,加强运动,适当补充膳食,以免加重病情。
最重要的是,在治疗过程中要坚持经典的中医治疗原则--精诚服药,循序渐进,遵循“滋阴补虚、温通血脉、行气止痛”的治疗方法,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气滞证是中医学概念中最主要的概念,它存在于人体各种病症当中,正确诊断气滞证,经过精心的治疗,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气滞证的治疗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治疗方法和中医的治疗原则,以及正确的疗法,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可,气滞证也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它将成为中医学术活动和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滞证是一种复杂的病症,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治疗,从多个方面、多种方式进行治疗,采用中药和中医方法,结合营养和运动,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
虽然目前气滞证的研究还很有限,但坚持正确的治疗原则及方法,以及耐心的治疗,一定会使病人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增进身心健康。
中医“实证”有哪些?-中医实证和虚证是什么意思

中医“实证”有哪些?作者:姬领会来源:《中医健康养生》2016年第03期世间万病,分开来说,要么是寒,要么是热;要么是虚,要么是实。
本期我们接着来谈谈“实”。
实,指的是邪实,也就是邪气存留的意思。
因邪实导致的病证,我们就叫做实证。
中医上的实证只有四种:气滞、血瘀、痰湿水饮、积滞。
下面我就逐一谈谈。
气滞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具有活力(能量)且不断运动着,可分为清气和浊气,清升浊降,自然之理。
气滞,就是气的滞留。
因气的滞留不畅而导致的病证,就叫做气滞证。
气滞证的常见表现为胸胁脘腹等地方胀闷疼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胀闷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或随嗳气、矢气(放屁)等减轻,脉多弦。
气滞证一般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因气是以运动的形式存在,所以浊气在一个地方郁结多了,犹如河面上漂浮物聚集过多之后的流动一样,所以气滞的部位不固定,且散时轻聚时重;浊气郁结,犹如气球的充盈,可出现胀;不通则痛,浊气排泄不畅滞留,可出现疼痛。
情绪的变化可影响气的运动速度,所以气滞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增减。
如果浊气滞留于人体上面而不下降,这时就出现了中医上说的气逆,因气逆而导致的病证,就是气逆证。
气滞的治疗,直接治法就是理气;气逆的治疗,直接治法就是降气。
人体里面气的总量相对恒定,清气多了,浊气就少,清气少了,浊气就多。
上面谈到,人体能滞留的气都是浊气,故气滞时一定伴有气虚(即清气的不足)。
当患者表现出以气滞为主的症状时,就是气滞证;当患者表现出以气虚为主的症状时,就是气虚证。
这也是中医大夫在临床上见到“胀”的症状出现时一定要区分虚实的原因。
拒按者,为实,治疗时以理气法为主,通常用逍遥丸、木香顺气丸之类的药物;喜按者,为虚,治疗时以补气为主,通常用补中益气丸类药物。
第二种情况:“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表明气不仅对血、津液有推动和固摄作用,同时也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
当因血不足,气运行不畅而出现病证,也叫气滞证。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

中医辨证基础知识一、辨阴阳虚损证候1。
阳虚证表现:虚寒之象(+气虚)2.阴虚证表现:虚热之象(+血虚)二、气病证治1.气虚证【临床表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加重,头晕目眩,自汗,脉虚,舌淡嫩以疲乏、气短、脉虚、动则加重为辨证要点. 治法:补虚益气2。
气陷证【临床表现】气虚+内脏下垂,以自觉气坠,或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见腹部坠胀,或见脱肛、子宫下垂等内脏下垂的现象。
舌淡、脉弱等,为气虚的指征。
体瘦而弱,气短、气坠、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
治法:益气升提3.气不固证表现:气虚+或自汗不止;或遗尿;或大便失禁;或崩漏、滑胎;或遗精等。
4。
气脱证【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神情淡漠或昏愦无知,大汗不止,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
病势危重,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等为辨证的基本点。
5。
气滞证【临床表现】胀痛、窜痛、攻痛,时轻时重;按之无形,随情绪而变化,脉弦。
以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治法:理气行滞6。
气逆证(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阳上亢,肝气上逆。
)【临床表现】咳嗽,呼吸喘促;呃逆,呕吐,嗳气,呕血;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
以咳喘或呕吐呃逆等为突出表现。
治法:理气降逆二、血病证治1.血虚证【临床表现】面白淡白或萎黄,唇、爪、眼睑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手足发麻,四肢拘急不利,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疗:补血养血方药:四物汤2。
血脱证【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四肢逆冷,舌色枯白,脉微或芤等.3。
血瘀证【临床表现】1.局部刺痛,痛处不移而拒按,常夜间加重;2.局部肿块,质硬,按之不移;3。
唇、甲紫暗,或皮下、舌上有瘀点瘀斑,或皮肤丝状红缕,青筋显露。
4。
出血色紫暗,或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5。
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
6。
舌质紫暗或有青紫色斑点7。
脉涩,或结代,或无脉。
治法:活血化瘀4。
中医气血辨证中的证型

中医气血辨证中的证型
中医气血辨证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气血状况,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在中医气血辨证中,有许多不同的证型,每一种证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中医气血辨证中的几种常见证型。
1. 气虚证型
气虚证型是指患者气血不足,气虚血弱,常见症状包括疲乏无力、气短懒言、面色苍白、食欲不振等。
治疗气虚证型的方法是补气益血,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人参等。
2. 血虚证型
血虚证型是指患者血液不足,常见症状包括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
治疗血虚证型的方法是补血养血,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熟地黄、枸杞子等。
3. 气滞证型
气滞证型是指患者气血运行不畅,常见症状包括胸闷、胁肋疼痛、口苦口干等。
治疗气滞证型的方法是疏通气机,常用的中药有香附、柴胡、枳实等。
4. 血瘀证型
血瘀证型是指患者血液循环不畅,常见症状包括疼痛难忍、皮肤瘀斑、月经不调等。
治疗血瘀证型的方法是活血化瘀,常用的中药有川芎、红花、桃仁等。
5. 气血两虚证型
气血两虚证型是指患者气血同时不足,常见症状包括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等。
治疗气血两虚证型的方法是补气养血,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当归、熟地黄等。
以上就是中医气血辨证中的几种常见证型,每一种证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在治疗疾病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其证型,然后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内科学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学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学中的郁证是指情志不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发生各种疾病的病证。
根据中医理论,郁证可分为不同的辨证分型,包括:
1. 气滞型郁证:主要表现为气滞不畅,常伴有胸闷、郁闷、烦躁、易怒、胸胁疼痛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肝郁气滞证、胃气郁结证等。
2. 血瘀型郁证:主要表现为血液循环不畅,常伴有头晕、记忆力下降、面色暗黯、月经不调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气血郁滞证、血瘀气滞证等。
3. 阳虚型郁证: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常伴有精神疲倦、体力衰弱、畏寒怕冷、皮肤苍白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肾阳虚证、心阳虚证等。
4. 阴虚型郁证:主要表现为阴液不足,常伴有口干、咽干、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肝肾阴虚证、心肾阴虚证等。
5. 气血两虚型郁证:主要表现为气血不足,常伴有气短乏力、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气虚血瘀证、脾虚化瘀证等。
以上只是部分中医辨证分型,具体辨证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综合分析。
肝郁气滞证的舌象脉象是什么?

肝郁气滞证的舌象脉象是什么?
谢谢邀请。
肝郁气滞是中医常见证型之一,是指肝的疏泄功能异常而致的气机郁滞的证候,经常生气发怒、精神抑郁的人常患此证,该证主要临床表现为情致抑郁、肝经所过的部位胀闷疼痛、妇女月经不调等。
肝郁气滞一般所表现出的舌象为苔薄白,舌边多有浊沫,脉象为弦脉。
如果肝郁气滞化火,会出现舌质偏红,舌苔偏黄。
正常的舌苔由胃气生成,其状薄白而净,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通过观察舌苔可以了解病邪的深浅和寒、热、湿、燥的变化以及消化功能的病变,观察舌质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气郁滞,疏泄失常,影响脾的运化,气血生成不足,则舌苔薄白,还常表现为唇舌舌淡,脸色苍白,黯淡无光等。
肝气郁滞,气血运行障碍,瘀血蓄积,还可能出现舌质青紫晦暗,或有瘀点、瘀斑等。
弦脉的特点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弦是脉搏紧张的现象,肝主疏泄条达,故弦脉多主肝病或气滞疼痛。
肝气郁滞,影响气机运行而使脉搏紧张,故现弦象。
观察舌象脉象都是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中医辨证讲究四诊合参,舌象脉象要与其他临床表现结合起来看,才能确定是否是肝郁气滞证,不能简单地只通过舌象脉象来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逆散证治要点:手足不温,或胁肋疼痛, 脉弦
• ——疏肝理脾通用方 •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症状
治法 方剂
肝郁 纳呆腹胀便溏, 疏肝 逍遥散
脾虚证 肝 或腹痛肠鸣
健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肝胃 郁 胃脘胀痛或窜痛,疏肝 柴胡疏肝散
一、气滞(气郁)证
-症状:胸胁脘腹胀痛,时轻时重,部位 不定,嗳气、肠鸣或矢气后减轻。或与 情绪变化相关,脉弦。
➢疼痛特点:部位不定,胀重于痛,时轻 时重,与精神因素有关
肝气郁结证
• 疏泄功能失常
气机郁滞
·调畅气机
·调节情志
➢ 肝主疏泄 ·促进脾胃运化功能
·疏通水道
·调理冲任,促进排精
• 症状: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胁、乳房或 少腹胀闷窜痛,或月经失调,脉弦。
不和证 证 呃逆嗳气
和胃
柴胡疏肝散(柴胡、香附、川芎、陈皮、枳壳、 芍药、甘草)
-证治要点:胁肋胀痛,脉弦(疏肝解郁常用方)
逍遥散验案
• 患者,女,32岁,2003.4.10初诊。三月前,因与 丈夫吵闹后,胃脘胀痛连及两胁、神疲、纳呆、喜 太息、嗳气、吐酸水,每因情绪变化加重,苔薄白 脉沉弦。证属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法当疏肝理气, 健脾和胃。药用:当归12g,川芎10g,白芍15g,柴 胡9g,云苓10g,白术10g,元胡10g,香附10g,川 楝子10g,乌贼骨12g,煅瓦楞10g,薄荷6g,栀子 10g,甘草15g,3剂后胃脘胀痛减轻,守方继服6剂 后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