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气滞血瘀引起原因及如何预防
久坐女性如何预防血瘀型月经不调(健康前行,医路护航)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
久坐女性如何预防血瘀型月经不调(健康前行,医路护航)
久坐的上班族女性运动量较少,夏季吹空调的时间又很长,久而久之就出现气滞血瘀,月经不调。
预防气滞血瘀型的月经不调可以多吃一些活血食物,如黑豆、木耳等,还要注意保证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适当运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女性朋友每天为了生活和工作忙碌奔波着。
一些女性常年工作于办公室内久坐不动,加上运动量的减少,久而久之就发现自己的月经出现了紊乱的症状。
那么,久坐不动引发的月经不调该怎么调理呢?
久坐不动?小心月经不调找你麻烦!
大家都知道,女性月经不调患病的原因是很多的,而久坐不动就是最常见的一种。
特别是夏季,女性运动量相对减少,不少女性久坐不动,空调劲吹,很容易出现气滞血瘀,甚至出现月经不调的发生。
如何调理久坐不动引发的月经不调?
气滞血瘀型月经不调通常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血色暗而带有血块。
要调理此类症状的人,应调和气血,化淤止痛。
1、可以适量多吃一点活血及辛辣食材。
黑豆、黑醋、木耳、葡萄等活血食材,能有效帮助血液流动。
夏季,气滞血瘀之人要特别注意的是,尽量不要吃寒性及生冷食物,避免血液阻塞更严重。
2、气滞血瘀的女性还应注重睡眠时间与质量,并尽可能坚持锻炼,乃至晚饭后坚持散步都是很好的养生方法,而不要呆在家中久坐、久卧,这会加重气滞血瘀之症。
中医如何从气滞血瘀的角度调理血液病

中医如何从气滞血瘀的角度调理血液病关键信息项:1、调理血液病的中医理论基础气滞血瘀的病因病机相关脏腑经络的关系2、调理方法中药方剂的选择与应用针灸推拿等外治法的运用食疗调理的原则与方案3、调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饮食禁忌生活起居的要求情绪调节的重要性4、调理效果的评估指标症状改善的具体表现相关检查指标的变化5、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11 中医理论基础111 气滞血瘀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血液病中出现气滞血瘀的情况多因情志不舒、外邪侵袭、跌扑损伤等因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阻。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情志不畅,如忧郁、恼怒等,可使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进而影响血液的运行。
外邪入侵,如风、寒、湿等邪,侵入人体后,可与气血相搏,导致气血凝滞。
跌扑损伤则直接损伤脉络,使血溢脉外,形成瘀血。
112 相关脏腑经络的关系在血液病中,气滞血瘀与肝、脾、心等脏腑以及经络密切相关。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易导致气滞血瘀。
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或脾失健运,可影响气血的生成与运行,形成瘀血。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均可导致血行不畅,瘀血内生。
此外,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阻滞不通,也会影响气血的正常流通,加重气滞血瘀的情况。
12 调理方法121 中药方剂的选择与应用针对气滞血瘀型血液病,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等。
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适用于胸中血瘀证。
膈下逐瘀汤则擅长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多用于治疗膈下瘀血证。
在应用中药方剂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加减化裁,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22 针灸推拿等外治法的运用针灸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气滞血瘀的状态。
常用穴位如血海、膈俞、太冲等。
推拿则通过手法按摩,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
如在局部进行揉、按、推等手法,以缓解疼痛、消除瘀血。
123 食疗调理的原则与方案饮食调理方面,应以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为原则。
气滞血瘀的生理基础

气滞血瘀的生理基础气滞血瘀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种疾病机理,它是指人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机郁滞、血液凝滞的状况。
其临床表现为气滞血瘀证候,包括胸痹、胁痛、乳痈、痛经等症状。
气滞血瘀的生理基础主要涉及气机升降、气血循行、气血调节等方面。
气机的升降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机制之一。
在中医学理论中,气机升降主要指气的升降运动,即气的上升和下降。
气的上升与肺相关,肺主气机的升发;气的下降与肝相关,肝主气机的降散。
当人体气机升降运动不畅时,就会导致气滞的情况。
在气滞血瘀中,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痹、胁痛等,这些症状与气机升降异常有关。
气血的循行和调节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气和血在人体内通过经络进行运行,形成气血循环。
气血循环畅通,能够保证气血充足供应各个部位,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而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容易导致气滞和血瘀的局部堆积。
例如,气滞血瘀的症状中常见的痛经症状,就是由于气血运行受阻、局部堆积所致。
气滞血瘀的生理基础还涉及到气血调节的机制。
气血调节功能是人体维持生理平衡的重要机制之一。
当人体处于生理或病理状态时,气血的产生、运行和消耗都需要一定的调节机制来保持正常的平衡。
然而,当人体遭受外界不良刺激或内因异常时,会导致气血调节功能失调,进而引发气滞和血瘀的现象。
总的来说,气滞血瘀的生理基础是人体气血运行不畅、气机升降异常、气血调节失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为气滞血瘀的发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了解气滞血瘀的生理基础,有助于中医医师对该证候的诊断和治疗,能够更好地恢复人体的气血平衡和健康。
如何预防淤血

如何预防淤血淤血是由于血液在体内堆积造成的一种情况。
它可能发生在全身的不同部位,包括腿部、手臂、肺部等。
淤血可能导致疼痛、肿胀和其他不适感。
为了预防淤血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预防淤血的方法和建议。
1. 保持适当的体位保持适当的体位可以显著降低淤血的风险。
尽量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特别是站立或坐着。
如果必须站立长时间,可以尝试通过轻微的踏步或抬高双脚来减轻腿部淤血。
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如踱步或上下楼梯,也可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
2. 保持适当的体重和健康饮食过重或肥胖会增加淤血的风险。
通过保持适当的体重并采取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降低淤血发生的概率。
尽量选择低脂、低胆固醇和富含纤维的食物。
多摄入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物,减少盐和糖的摄入。
3. 运动和锻炼定期进行适度的运动和锻炼对于预防淤血非常重要。
运动可以促使血液循环和流动更加顺畅。
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骑自行车和游泳,都对改善血流有益。
此外,推荐进行一些特定的运动,如腿部抬高运动和调整腿部姿势的练习,来减少下肢淤血。
4. 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高血压和高血糖可能增加淤血的风险。
如果您已被诊断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请积极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
遵循医生的建议,并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和饮食调整,以确保血压和血糖水平处于正常范围。
5. 穿着适当的鞋子和服装穿着合适的鞋子和服装对于预防淤血也很重要。
紧身衣物和过紧的鞋子可能限制血液流动。
选择舒适、适配合脚的鞋子,并避免穿着高跟鞋和紧身裤、袜子。
此外,如果需要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可以尝试使用支撑袜或弹力袜,以促进腿部血液循环。
6. 避免长时间暴露于极端环境长时间暴露于极端的冷或热的环境条件下,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并增加淤血的风险。
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尽量避免长时间待在冷气或暖气的房间中。
如果需要外出,适当选择穿着,保持身体舒适和温暖或干燥。
7. 定期进行按摩和放松按摩和放松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并减轻肌肉的紧张。
气虚血瘀的症状和调理方法

气虚血瘀的症状和调理方法气虚血瘀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理状态,其症状和调理方法都与人体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下面将详细介绍气虚血瘀的症状以及调理方法。
气虚血瘀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脏腑功能失调:气虚血瘀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常见的表现包括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胀、便秘等症状。
2. 乏力虚弱:气虚血瘀使人体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供应,因此常常感到乏力、倦怠,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精神萎靡、体力衰竭的症状。
3. 月经不调:气虚血瘀对女性的影响尤为明显,常常导致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问题。
4. 疼痛不适:血瘀阻滞气血运行,容易导致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胸痛、腹痛、关节疼痛等。
5. 皮肤问题:气虚血瘀使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导致面色晦暗、皮肤干燥、皮肤瘙痒、疮疖等皮肤问题。
调理气虚血瘀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饮食:饮食对气虚血瘀的调理至关重要。
建议平时多食用一些具有益气活血作用的食物,如山药、黄花菜、红薯、鸡肉、牛肉等。
同时,要避免食用易滋生湿气的食物,如油腻、辛辣、生冷、甜食等。
2. 调节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调理气虚血瘀。
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尽量保持心情愉快。
3. 运动调理: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调理气虚血瘀。
建议选择柔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瑜伽等,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久坐不动。
4. 中医药调理: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来改善气虚血瘀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当归、川芎、红花等,具体的药物选择和剂量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而定,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5. 心理调节:心理因素对气虚血瘀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人们要学会面对压力,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情绪。
综上所述,气虚血瘀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脏腑功能失调、乏力虚弱、月经不调、疼痛不适和皮肤问题等。
调理方法包括调节饮食,调节作息,适量运动,中医药调理以及心理调节等。
通过合理的调理方法,可以改善气虚血瘀的症状,恢复人体的气血运行正常。
冬季养生如何调理气滞血瘀

冬季养生如何调理气滞血瘀在寒冷的冬季,很多人容易出现气滞血瘀的健康问题。
气滞血瘀是指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血凝滞,出现一系列身体不适的症状。
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我们需要合理调理,下面将介绍冬季养生如何调理气滞血瘀。
一、饮食调理1. 温热食物:冬季气温低,可增加摄入温热食物的比例。
如生姜、辣椒、黑胡椒等辛辣食物,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气滞血瘀的症状。
2. 补充纤维素:蔬菜水果富含纤维素,可促进消化道蠕动,减少便秘情况,减轻气滞血瘀的症状。
3. 避免寒凉食物:冰镇食物和寒凉的食材会造成肠胃收缩,导致血液循环变差,加重气滞血瘀的状况。
二、运动调理1. 适量锻炼:冬季气温低,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和身体活动减少,建议适量进行室内或户外运动,增加血液循环,改善气滞血瘀的情况。
2. 按摩推拿:通过按摩和推拿能够促进气血流通,舒缓疲劳和紧张,缓解气滞血瘀的症状。
三、生活调理1. 保持足够睡眠:冬季天气寒冷,睡眠不足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加重气滞血瘀的情况。
应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提高身体免疫力。
2. 控制压力:冬季气温低,很多人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和身体疲劳,这些情绪和压力都会影响气血运行,加重气滞血瘀的症状。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轻压力,有助于调理气滞血瘀。
四、草药调理1. 当归:当归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常用于调理气滞血瘀引起的症状。
可以煮汤或泡茶服用。
2. 川芎:川芎也是具有活血化瘀的草药,适合用于缓解经期不调引起的气滞血瘀症状。
3. 三七:三七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滞血瘀的情况。
可以作为草药调理的选择之一。
综上所述,冬季养生调理气滞血瘀需要从饮食、运动、生活和草药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调理。
保持合理的饮食,适当进行运动,注意生活规律,使用适合的草药进行调理,可以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保持身体的健康状况。
气滞血瘀辨病辩证依据

气滞血瘀辨病辩证依据
气滞血瘀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症,也是一种常见的辩证。
气滞血瘀的辨病辩证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病症表现上看,气滞血瘀常常表现为胸闷、疼痛、瘀斑等症状。
例如,患者常感到胸闷气短,甚至出现心悸、胸痛等症状,这是气滞所致。
同时,患者皮肤上可能出现瘀斑,颜色呈紫黑或暗红色,触之有坚硬感,这是血瘀的表现之一。
从病因上看,气滞血瘀的发生与情绪不畅、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规律等因素有关。
例如,长期的抑郁、愤怒等情绪会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引发气滞血瘀。
此外,饮食过重、过饱,或长期饮食油腻、辛辣等食物也会导致气滞血瘀的发生。
从舌象和脉象上看,气滞血瘀的舌象常常表现为舌苔厚腻或有瘀点,舌质暗紫或有瘀斑。
脉象方面,常常呈弦细或涩滞等。
从治疗上看,气滞血瘀的治疗应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草药等。
例如,可以选用柴胡、香附等草药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以选用当归、川芎等草药。
气滞血瘀的辨病辩证依据主要包括病症表现、病因、舌象和脉象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准确判断气滞血瘀的发生,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其生活质量。
气滞血瘀型中医辨证依据

气滞血瘀型中医辨证依据气滞血瘀型是中医理论中常见的一种证型,主要是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久坐劳累等原因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的身体不适。
中医辨证依据是指通过中医的四诊方法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等方面进行辨证施治的过程。
下面针对气滞血瘀型进行详细阐述。
一、病因病机:1. 情志不畅:由于内心情志不畅,在生活、工作中受到压力,长期累积而成的养生不当的病因经常表现为气滞血瘀的证型。
2. 饮食不节:长期进食辛辣、油腻、重口味的食品,或酗酒、大吃大喝,胃肠无法正常运行,饮食不节是气滞血瘀的重要原因之一。
3. 久坐劳累:长期坐姿不变,站立、行走不够,使身体的气血流动不畅。
特别是长期性或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学生,起居饮食不规律的人更容易造成气滞血瘀。
4. 其他因素:如遗传因素、过度劳累、疾病导致气滞血瘀病因的形成等。
二、症状表现:1. 以疼痛为主要症状,部位多见于胸部、腹部、腰背部、四肢关节等处,严重时可出现疼痛不止的痛经、疼痛时容易出汗等症状;2. 皮肤表现为肝沉阳证,湿疹、瘙痒、色素沉着等皮肤损害易患者可以考虑气滞血瘀的辨证过程中;3. 消化系统表现为食积、脘腹胀满等。
4. 月经不调、经血量少、颜色暗红、凝血块多、经期前后胸闷、乳房胀痛。
5. 情绪不稳定、乏力、疲劳、口干、口臭、便秘、失眠与嗓音沉闷的患者也容易出现气滞血瘀的情况。
三、舌象:舌质暗红、口干少津、舌边有尖刺、苔薄黄腻、舌脉淤紫。
四、脉象:脉弦,即脉搏比较粗强,甚至像琴弦一样,给人一种弹性较大、力气较大的印象;脉细涩,即脉搏非常细微,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涩紧,没有弹性,如说容易被断掉似的;脉涩滑,即在细密涩紧的基础上,略显一些滑利感,如润物之意,但又不似于像脉浮滑般的充盈和滑动感。
以上三种都可以出现或兼有,但气滞血瘀型患者大多偏向细涩,尤其是女性。
五、治疗:1. 中药治疗:常见的药物包括桃仁、红花、当归、川芎、香附等活血化瘀、行气活络的中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滞血瘀引起原因及如何预防?12气滞血瘀其病变机理是:一般多先由气的运行不畅,然后引起血液的运3行瘀滞,是先有气滞,由气滞而导致血瘀,也可由离经之血等瘀血阻滞,影响4气的运行,这就先有瘀血,由瘀血导致气滞,也可因闪挫等损伤而气滞与血瘀5同时形成。
61、气滞血瘀应该如何诊断?7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8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
9主要临床表现:胸胁胀问,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10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
11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12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
13病机分析:本证以情志不舒,同时伴有胸胁胀问、刺痛,女子月经不调14为诊断要点。
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15邪侵袭肝脉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情绪抑郁或急躁,胸胁胀问,走窜疼痛;16气为血帅,肝郁气滞,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内停,故渐成胁下痞块,刺痛拒按;17肝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源,肝血瘀滞,瘀血停滞,积于血海,阻碍经血下行,18经血不畅则致经闭、痛经。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症。
192、气滞血瘀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20气滞,病证名。
指脏腑、经络之气阻滞不畅。
可因饮食邪气,或七情郁21结,或体弱气虚不运所致。
随所滞之处而出现不同症状。
气滞于脾则胃纳减少,22胀满疼痛;气滞于肝则肝气横逆,胁痛易怒;气滞于肺则肺气不清,痰多喘咳。
23气滞于经络则该经循行路线相关部位疼痛或运动障碍,或相应的症状。
气滞过24甚可致血瘀。
25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26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
27主要临床表现:胸胁胀问,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28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
29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外30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
31病机分析:本证以情志不舒,同时伴有胸胁胀问、刺痛,女子月经不调32为诊断要点。
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33外邪侵袭肝脉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情绪抑郁或急躁,胸胁胀问,走窜疼34痛;气为血帅,肝郁气滞,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内停,故渐成胁下痞块,刺痛拒35按;肝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源,肝血瘀滞,瘀血停滞,积于血海,阻碍经血下36行,经血不畅则致经闭、痛经。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症。
373、气滞血瘀会导致什么疾病?38中医上讲气血不通畅可能导致气滞血瘀,气滞血瘀容易导致各种各样的39疾病。
那么气滞血瘀导致的疾病会有哪几种呢?403.1、冠心病:冠心病属于痹症的范畴,其发病机理在于气血瘀滞,闭阻41胸阳、血气运行不通畅,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423.2、肝硬化:肝硬化属中医学“积聚”、“臌胀”病范畴,多因正气亏虚,43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所致。
443.3、脑梗塞:祖国医学称为“中风”、“卒中”。
多属中经络症。
发病机45理系属气虚血瘀或痰湿阻滞,内风妄动,脉络痹阻。
463.4、高血压:气虚则血运无力,血流不畅久而成瘀;气虚则运化无能,47膏梁厚味变生痰浊,乃致气虚痰瘀互为因果。
如脂浊粘附脉络血管,络道狭窄,48遂成高血压。
493.5、关节炎:皆因湿邪借风邪的疏泻之力,寒邪的收引之能,风寒又借50湿邪黏着、胶固之性,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则血瘀,不通则痛,血51瘀又引起气滞,病在关节,血瘀在关节出现肿胀、疼痛、乃至变形。
523.6、心肌梗死:本病发病部位在心,是在心脏气血阴阳亏损或肝脾肾功53能失调的基础上,为痰浊、血淤、寒热、风火等外邪所犯而发病。
因心脏亏损、54无力鼓动气血正常循环,进而脉道不同,心痹遂成,本虚标实是心脏发病的总55的病因病机。
563.7、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属于中医的“胁痛”、“膨胀”、“黄疸”等病范57畴,认为该病多由外感湿热、疫毒或饮酒过度酿生湿热,再加情志不遂等因素,58渐至肝、脾、肾功能失调,以至气滞血瘀,津液涩滞,肝络瘀阻。
现代研究也59证明了肝瘀热互结是肝硬化的重要病理基础。
603.8、肾炎、肾纤维化:慢性肾炎属于祖国医学水肿、虚劳、腰痛等范畴.61病机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主,标实以湿、热、瘀为主。
62众多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慢性肾炎以气虚血瘀占多数,因气虚而发病,血63瘀而病情加重或迁延难愈。
644、气滞血瘀应该如何预防?654.1、气滞血瘀体质的饮食调养66气滞血瘀体质宜选用有行气、活血功能的饮食,例如:67白萝卜、柑橘、大蒜、生姜、茴香、桂皮、丁香、山楂、桃仁、韭菜、68黄酒、红葡萄酒、洋葱、银杏、柠檬、柚子、金橘、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69桃仁、油菜、黑大豆具有活血祛瘀作用;据报导,黑木耳能清除血管壁上70的淤积;适量的红葡萄酒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山楂或米醋,能降低血脂、71血黏度。
72气滞血瘀体质宜少吃盐和味精,避免血黏度增高,加重血瘀的程度。
73不宜吃甘薯、芋艿、蚕豆、栗子等容易胀气的食物;不宜多吃肥肉、奶油、74鳗鱼、蟹黄、蛋黄、鱼籽、巧克力、油炸食品、甜食,防止血脂增高,阻塞血75管,影响气血运行;不宜吃冷饮,避免影响气血运行764.2、气滞血瘀体质的药物调理77气滞瘀血体质宜用行气、活血药疏通气血,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
78如柴胡、香附、郁金、当归、川芎、红花、薤白、枳壳、桃仁、参三七、79银杏叶等行气、活血药,有助于改善气滞血瘀体质。
著名的理气、活血化瘀方80剂如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失笑散,应根据气滞血瘀部位不同灵活选用。
81中成药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可用于心血管瘀阻初起,出现胸闷、82胸痛等症状时服用。
83胃腹胀痛、嗳气、大便不爽或便秘,可用木香、陈皮、砂仁、槟榔、豆84蔻、厚朴、大腹皮、莱菔子、大黄、神曲、山楂、谷麦芽、鸡内金等,或用保85和丸、木香槟榔丸行气、止痛、消食、通便。
86气滞血瘀体质如有情绪抑郁,应以心理疏导为主,配合疏肝理气解郁药87物,如柴胡、郁金、青皮、香附、川芎、绿萼梅、八月札等。
中成药逍遥丸、88越鞠丸等,均有较好的解郁作用。
894.3、行气活血延年祛病90当代名医颜德馨在《中国历代中医抗衰老秘要》中详细介绍了行气活血91抗衰老的研究成果。
实验证明行气活血药能延长动物的寿命,其效果不亚于人92参的抗衰老功能。
临床观察证实,行气活血药物有改善记忆力和睡眠、消除疲93劳、改善大脑功能、改善免疫功能等作用,为中医药抗衰老开拓了一条新的思94路。
95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医药学家对银杏叶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银96杏叶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活血化瘀功效。
例如银杏叶制剂能增强血管的弹性,增97加大脑、心脏血管的血流量,又能降低血液的黏稠度,防止血栓形成。
银杏叶98对大脑的保护作用,体现在它能提高大脑功能和防冶老年性痴呆。
银杏叶制剂99能改善中度认知障碍、记忆力下降、智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脑损害症状,100银杏叶提取物已成为中老年人抗衰老的保健药物之一。
101银杏叶制剂对预防气滞血瘀体质的多发病——中风具有显著的效果。
对102中风后遗症的康复亦有一定的作用。
法国巴黎大学研究结果,中风后继续服用103银杏叶制剂,可以缩短康复的时间,减少中风后遗症的出现,尤其对小中风的104疗效更为明显。
1054.4、气滞血瘀体质的生活调养106研究发现,人体长期处于气滞血瘀状态,组织缺血,细胞处于“饥饿”107状态,会加快衰老。
因此,对气滞血瘀体质而言,行气活血有预防衰老的功效。
108在生活上,应保持愉快的情绪,有助于改善气血运行。
避免大怒、惊恐、忧109思等不良情绪对气血运行的影响。
110坚持体育活动,运动量因人而异。
每次运动锻炼应达到微微出汗的程度。
111体内的水分通过呼吸、皮肤蒸发和大小便排出。
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可112使血液中水分减少,导致血粘度增高,血行缓慢。
所以,气滞血瘀体质平时宜113多饮水,每天摄入量不低于2000毫升约8杯水)。
114老年人因元气的推动功能减退,容易导致气滞血瘀。
宜坚持“快步走”115运动。
据测试,“快步走”时所吸入的氧气,是人体安静状态下的8倍,能大大116改善“血瘀”状态。
117“寒则气滞”、“寒则血凝”,气滞血瘀体质除衣被保暖外,在寒冷环境的118时间不宜过久。
冬季室温应不低于摄氏20度。
夏季使用空调降温,室温也不宜119过低,一般宜保持在25~26度左右。
每天用热水泡浴,有利于改善全身气血运120行,如能定期进行药浴、按摩,则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