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蕴结证气滞血瘀证肾气亏虚证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辨证

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辨证

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辨证气滞血瘀是中医学中常见的辨证类型,它指的是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和血液凝滞的病理情况。

气滞血瘀辨证通常表现为气滞症状和血瘀症状的共同存在,具体的辨证表现与治疗方法如下:一、辨证表现气滞血瘀导致的辨证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滞症状: 包括胸闷、脘腹胀满、嗳气、烦躁易怒等。

气滞还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引发失眠、头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2.血瘀症状: 血瘀主要表现为疼痛,如经络瘀阻导致的经痛、胸痛、腹痛等。

血瘀还可能导致皮肤瘀斑、瘀血淤结等问题。

3.舌象变化: 气滞血瘀患者的舌象常常呈现青紫、瘀斑、舌质暗淡等异常。

4.脉象变化: 气滞血瘀患者的脉象往往细弦或者沉迟。

二、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疏肝活血: 由于气滞血瘀的主要病机在于肝气郁结,所以舒肝活血是治疗的关键。

常用的药物有柴胡、当归、川芎等。

此外,适当进行按摩、推拿等物理疗法也有助于疏通气血。

2.理气解郁: 对于气滞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理气解郁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香附、枳实、青皮等。

此外,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油腻食物的摄入也能起到一定的调理效果。

3.活血化瘀: 对于血瘀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香附、赤芍、桃仁等。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气滞血瘀的症状。

4.养血祛瘀: 气滞血瘀往往会导致血液不畅,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因此,补养血液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药物有当归、阿胶、熟地等。

此外,多摄入一些富含铁、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也有助于补充血液,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总之,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是根据患者的辨证表现,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来调理气血,达到平衡阴阳,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加快疗效的显现。

精癃的辩证分型及选方 -回复

精癃的辩证分型及选方 -回复

精癃的辩证分型及选方-回复题目:精癃的辩证分型及选方文章长度:1500-2000字引言:精癃是一种常见的男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尿道口疼痛、尿频、尿道烧灼感等不适症状。

针对不同的辩证分型,中医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案。

本文将逐步介绍精癃的辩证分型及选方,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并治疗这一疾病。

一、精癃的概述及辨证论治精癃又称为淋巴瘘,属于中医学的“淋病”范畴。

其病机主要表现为湿热蕴结、糜滞阻络,导致下焦湿热郁结。

根据患者具体的辨证表现,可以将精癃分为湿热蕴结证型、气滞血瘀证型和湿热蕴结内阻证型三种类型。

二、湿热蕴结证型及选方湿热蕴结证型的主要症状包括尿道疼痛、尿频、尿道烧灼感等。

中医认为该证型主要由脾虚湿浊和热毒互结所致。

治疗上应主要通过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方法。

具体选方有:1. 中药熏洗法:采用软膏熏洗,选用黄柏、白蒺藜、穿山甲等药物配伍使用,具有独特的清热利湿功效。

2. 中药内服法:以加减清热利湿药物为主,如连翘、菊花、黄芩等,辅以健脾利湿药物。

3. 食疗法:以苦寒的食物为主,如富含黄瓜、苦瓜、苦荞、野菜等,有助于清热利湿。

三、气滞血瘀证型及选方气滞血瘀证型的主要症状包括尿道口疼痛、排尿困难、尿道损伤出血等。

中医认为该证型主要由于气机郁滞、不舒所致。

治疗上应主要通过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方法。

具体选方有:1. 中药内服法:以疏肝理气药物为主,如柴胡、郁金、枳实等,辅以活血化瘀药物。

2. 中药熏洗法:选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药物,如生姜、川芎等,进行熏洗。

四、湿热蕴结内阻证型及选方湿热蕴结内阻证型的主要症状包括尿道疼痛、尿频、尿道烧灼感等。

中医认为该证型主要由阳虚湿滞所致。

治疗上应主要通过温阳祛寒、行气利湿的方法。

具体选方有:1. 中药内服法:以温阳祛寒、行气利湿药物为主,如肉桂、附子、金樱子等,辅以健脾祛湿的药物。

2. 穴位按摩法:选择穴位如关元、气海、肾俞等进行按摩,促进气机运行,缓解湿热症状。

结语:精癃是一种常见的男性疾病,中医认为其发生与湿热蕴结、气滞血瘀、湿热蕴结内阻等证型有关。

中医望诊如何诊断体内湿热蕴结症状

中医望诊如何诊断体内湿热蕴结症状

中医望诊如何诊断体内湿热蕴结症状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体内湿热蕴结。

湿热蕴结是指由于外感湿热之邪,或者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体内湿邪与热邪相互交织,蕴结于体内,从而影响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

常见的症状包括身体困重、发热、口苦、口臭、脘腹胀满、大便黏腻不爽、小便短黄等。

在望诊中,观察患者的面色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体内湿热蕴结的患者,面色往往发黄且油腻,给人一种不清爽的感觉。

这是因为湿热邪气熏蒸于面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于濡养。

此外,还可能出现面部痤疮、粉刺等皮肤问题,这是由于湿热之邪蕴结于肌肤,导致毛囊堵塞,热毒内生。

接下来看患者的舌苔。

舌苔是反映体内湿热蕴结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湿热蕴结的患者舌苔黄腻。

舌苔黄表示有热,腻苔则是湿邪的表现。

腻苔就像是舌面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油脂,刮之不去。

同时,舌苔还可能比较厚,这提示湿热之邪较重,病程较长。

再看患者的眼睛。

眼睛的状态也能反映体内的湿热情况。

湿热蕴结的患者,眼睛可能会出现红肿、眼屎增多、视物模糊等症状。

这是因为湿热之邪上扰头目,导致眼部气血不畅,津液代谢失常。

观察患者的口唇也能获取一些诊断信息。

体内湿热蕴结时,口唇可能会发红、肿胀,甚至出现口腔溃疡、口臭等症状。

这是由于湿热之邪蕴积于脾胃,上蒸于口唇所致。

此外,还可以观察患者的体型和肢体。

湿热蕴结的患者,体型多偏胖,尤其是腹部肥胖较为明显。

这是因为湿热之邪阻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水湿内停,痰湿积聚。

肢体方面,可能会出现肢体沉重、乏力、关节酸痛等症状,这是由于湿热之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在望诊的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神态和精神状态。

湿热蕴结的患者,往往精神不振,容易困倦,这是由于湿热之邪损伤人体的正气,导致气血不足,心神失养。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望诊诊断体内湿热蕴结症状并非孤立进行,而是要结合闻诊、问诊和切诊等方法,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判断。

同时,中医诊断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因素,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痛经‖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气血虚弱型、湿热瘀阻型、肝肾亏虚型

痛经‖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气血虚弱型、湿热瘀阻型、肝肾亏虚型

痛经‖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气血虚弱型、湿热瘀阻型、肝肾亏虚型小编导读传统中医将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肝肾亏虚五种类型,在治疗时要辨证分型论治。

今天小编来为大家具体介绍。

中医认为,痛经是因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所致,证有虚实之分。

虚证痛经是不荣则痛,有气血虚弱、肾气亏损型;实证痛经是不通则痛,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型。

找准自己的痛经类型后,要根据病因,对证综合调理。

气滞血瘀型【症候】经前或经期下腹胀痛,拒按,经量少,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伴胸胁、乳房作胀;舌质暗或边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此证患者多情志抑郁,肝郁气滞。

【治法】理气行滞,逐瘀止痛。

【代表方剂】膈下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物】当归,赤芍,川芎,桃仁,枳壳,延胡索,五灵脂,牡丹皮,香附,乌药,红花,甘草。

可用妇科得生丸。

图:红花寒凝血瘀型【症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拒按,经量少,色暗有块,畏寒身痛,恶心呕吐;舌淡暗,苔白腻,脉沉紧。

此证患者多因经期感寒所致。

【治法】温经祛寒,活血止痛。

【代表方剂】少腹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物】小茴香,干姜,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延胡索,蒲黄,五灵脂,苍术,茯苓。

可用痛经丸。

气血虚弱型【症候】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月经色淡量少,质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虚细。

【治法】补气养血,和中止痛。

【代表方剂】黄芪建中汤加当归、党参,八珍益母汤加减。

【常用药物】黄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益母草,当归,川芎,熟地黄,党参,茯苓,白术。

可用当归丸。

湿热瘀阻型【症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疼痛,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延长,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带下量多,色黄质黏有臭味,或伴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代表方剂】清热调血汤加减。

【常用药物】牡丹皮,黄连,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红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回复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回复

病机19条白话讲解-回复病机19条是中医理论中的基础知识之一,指的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这些病机可以帮助医生分析疾病的病因、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以病机19条为主题,逐条进行白话讲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和原理。

1. 阴阳失调:中医认为,人体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阴阳是这个平衡的两个方面,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 气滞血瘀:气是人体的运动力量,如果气滞不畅,就会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出现血瘀的情况。

3. 湿热蕴结:湿热是指体内的湿气和热气积聚,如果湿热蕴结,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病症。

4. 痰湿内蕴:痰湿是指体内湿气和痰液的积累,如果痰湿内蕴,就会导致气血不足,引发多种疾病。

5. 肝郁气滞:肝是人体的调节器官,如果肝郁气滞,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全身的生理功能。

6. 脾虚湿困:脾是人体的消化吸收器官,如果脾虚湿困,就会导致消化功能下降,湿气停留在体内。

7. 肾阳虚亏:肾是人体的生命之源,如果肾阳虚亏,就会导致体内阳气不足,出现各种虚寒症状。

8. 肺失宣降: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如果肺失宣降,就会导致气机运行不畅,引发呼吸系统的疾病。

9. 心火亢盛:心是人体的主宰器官,如果心火亢盛,就会导致心气失调,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

10. 胆虚胆热:胆是人体的消化液分泌器官,如果胆虚胆热,就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胃痛、口苦等症状。

11. 蛛网积滞:蛛网积滞是指经络阻塞,影响气血运行,导致疾病的发生。

12. 寒凝瘀滞:寒凝是指体内寒气过重,瘀滞是血液运行不畅,如果寒凝瘀滞,会引起气血不足,出现多种疾病。

13. 湿热下注:湿热下注是指湿气和热气下降至下焦,引发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疾病。

14. 气血两虚: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气血两虚,就会导致全身机能下降,出现疲乏、无力等症状。

15. 血瘀络阻:血瘀络阻是指血液在经络中循环不畅,导致气血运行障碍,引发病症。

中医对气滞血瘀证的认识

中医对气滞血瘀证的认识

中医对气滞血瘀证的认识气滞血瘀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证,也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理机制。

它是指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气滞血瘀证的认识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疼痛和肿块。

在中医理论中,气滞血瘀证通常表现为疼痛性疾病,如胸痹、乳房胀痛、痛经、腹痛等。

这些疾病常常伴随着肿块的出现,如乳房肿块、腹块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都与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气滞血瘀证的发病机制主要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寒凉侵袭等因素有关。

情志不畅会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导致气滞血瘀的发生。

饮食不节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机运行不畅,从而引发气滞血瘀的症状。

寒凉侵袭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气滞血瘀的发生。

中医对于气滞血瘀证的治疗主要是以活血化瘀为主。

中医认为,气滞血瘀证是由于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此,要通过活血化瘀来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破气行血、活血化瘀、调理脾胃等。

破气行血是指通过调理气机,使气机畅通,从而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常用的破气行血的方法有艾灸、拔罐、针灸等。

这些方法可以刺激气机的运行,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活血化瘀是指通过调理气血,使气血运行畅通,从而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常用的活血化瘀的方法有中药治疗、按摩、推拿等。

这些方法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调理脾胃是指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常用的调理脾胃的方法有调理饮食、运动等。

这些方法可以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气机的运行,从而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气滞血瘀证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证,也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理机制。

中医对于气滞血瘀证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活血化瘀来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这些治疗方法包括破气行血、活血化瘀、调理脾胃等。

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恢复人体的健康。

湿热蕴脾的中医辨证要点

湿热蕴脾的中医辨证要点

湿热蕴脾的中医辨证要点
湿热蕴脾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辨证,其主要表现为口干、口苦、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苔黄腻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热蕴脾的形成与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其中包括长期食用油腻、辛辣、酸甜等食物,过度劳累、情绪不稳定等。

中医辨证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脾虚湿困型: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等症状,舌苔厚腻,脉沉缓。

2. 湿热蕴结型:主要表现为口渴、口苦、腹胀便秘、尿黄赤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 肝郁脾虚型:主要表现为胸胁胀满、嗳气呃逆、情绪烦躁等症状,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细。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治疗方法也不同,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等。

同时,也需要调整饮食、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以达到治疗效果。

- 1 -。

癃闭中医诊疗常规

癃闭中医诊疗常规

癃闭中医诊疗常规癃闭者,其排尿困难为癃,癃者,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其急性尿潴留为闭,闭者,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

1中医诊断标准1.1湿热蕴结证平素夜尿症状明显,突然出现小便频数黄赤,昼夜均甚,尿急,尿线细,溺时隐痛或刺痛,尿道有灼热感,余沥不尽。

1.2脾肾气虚证尿频,排尿起始延长,时欲小便而量不多,排尿无力,尿程短,溺后余沥不尽。

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1.3气滞血瘀证小便排出不畅,尿如细线或有分叉,每次尿需分几段排出,非常吃力,尿道涩痛,排不尽感,甚或小便阻塞不通,会阴憋胀,小腹胀满隐痛。

舌质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1.4气阴两虚证尿线细缓无力,尿程短,滴沥不畅,时欲小便而量不多,时发时止,遇劳即发,腰膝酸软,口干咽燥,伴精神倦怠,潮热盗汗,时有头昏耳鸣,全身乏力。

舌质淡,苔薄白或薄黄,脉细稍数。

1.5肾阳不足证尿意频频而量少,小便排出无力,尿线细,射程短,甚至滴沥不爽,严重者尿闭不通。

伴面色晄白,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腹发凉。

舌淡体胖,苔白,脉沉细弱。

2、辨证论治:本病中医论治适用于BPH的“癃证”。

对于“闭证”的出现,发病初期可在“癃证”辨证基础上,加用缓解挛急之品,如芍药、甘草、威灵仙、地龙、石菖蒲、薏苡仁、冬瓜仁等,及选用活血化瘀通络之品,如莪术、水蛭、路路通、王不留行、穿山甲、桂枝等,亦有缓解挛急之效,或试用针灸、中医外治等法,以尿液排出为目的;急者,应及时导尿,或行膀胱造瘘。

无论“癃证”、“闭证”,对于有手术指征者,均应以手术治疗为妥。

2.1湿热蕴结证治法清利湿热,消瘀散结。

方药龙胆泻肝汤或猪苓汤加减。

2.2脾肾气虚证治法益气升提,化气行水。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2.3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祛瘀,散结利水。

方药桂枝茯苓丸加减。

2.4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调补阴阳。

方药黄芪甘草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2.5肾阳不足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CK
5.4 手术治疗
对某些并发膀胱颈梗阻或精阜增大 的患者,或症状明显且反复发作者,或 病情顽固患者要求侵入性疗法者,可采 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经尿 道前列腺切开术(TUIP)甚至根治性前 列腺切除术。
BACK
5.5.1 治疗说明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原则为首先选用对 药物敏感且易透入前列腺的抗生素。 对平素无症状而突然发作的病人,建议用药6 周;对慢性症状的病人,建议用药12周。 对难治的或反复发作的病人可采用预防性的或 抑制感染的抗生素合并前列腺按摩。 建议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可辨证使用中药治 疗,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EXIT
㈡.中医学认识
➢ ⒈湿热蕴结
➢ ⒉气滞血瘀
➢ ⒊肾气亏虚
总之:其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实两个方面, 虚为肾虚、气虚;实为湿热毒邪、瘀血、气滞,在脏 腑以肝、肾、心、脾为主,为本虚标实之证,临床以 虚实兼杂居多。
EXIT
三、诊断标准
一.辨病诊断
⒈病史 ⒉症状 3.检查
⒈病史
了解过去和目前的疾病如有无下尿 路急性感染史尤其是急性前列腺炎病史 或反复发作的下泌尿道感染史、手术史 (尤其是泌尿生殖器)、治疗史及任何 有关的社会心理史等。
BACK
五、治疗
辨证治疗 西药治疗 物理疗法 手术 湿热蕴结证 ✓ 气滞血瘀证 ✓ 肾气亏虚证 ✓ 湿热兼气滞瘀血证 ✓ 肾虚湿热兼瘀证
EXIT
5.1.1 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利湿热为主。 首选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备用方剂:萆薢渗湿汤加减; 常用中成药:翁沥通胶囊、癃闭舒胶囊; 其它:针灸、中药栓剂。
EXIT
2.症状
尿频 尿急 尿余淋不尽 会阴、少腹、生殖区域疼痛或不适 性功能障碍 头晕、乏力、失眠等精神神经症状
EXIT
⒊检查
1.体格检查 2.实验室检查 ✓ 2.1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CBP) ✓ 2.2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PS)
2.1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CBP)
➢ 前列腺液常规、尿分析、中段尿培养 、下尿道 定位试验(4杯法或2杯法)、NIH-CPSI、尿 流率和残余尿测定 。
EXIT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㈠. 现代医学认识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是因细菌感染所致,目前公认的致病 菌为大肠杆菌,其它如变形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则少见。 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 前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尚未明确的病原体感染所 致;2.细胞因子和免疫学因素;3.氧化应激作用;4.前列腺 内尿液返流所致化学性炎症;5.前列腺过度充血导致炎症 反应;6.精神紧张焦虑型性格者常为易感人群;7.盆底神经 肌肉功能紊乱;8.遗传因素。
湿热蕴结证 ➢ 主证:尿频、尿急、尿痛,或盆腔不适
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 次证:尿道灼热,尿道滴白,小便黄,
阴囊潮湿,口干口苦。
EXIT
气滞血瘀证
✓ 主证:盆腔疼痛或生殖器区域坠胀疼痛如会阴、 睾丸等,或有排尿异常。舌质暗,或有瘀点, 脉弦细或涩。
✓ 次证:精神抑郁,失眠,多梦,善叹息等。 EXIT
肾气亏虚证
➢ 主证:尿频、尿余淋不尽,头晕耳鸣, 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 次证:少腹下坠,乏力,尿道滴白,性 欲下降或性功能障碍等。
EXIT
湿热兼瘀证 : ✓ 主证:湿热证主证+气滞血瘀证主证。 ✓ 次证:湿热证次证+气滞血瘀证次证。 肾虚湿热兼瘀证 : ✓ 主证:肾虚证主证+湿热瘀证主证。 ✓ 次证:肾虚证次证+湿热瘀证次证。
BACK
5.1.4 湿热兼气滞瘀血证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通络。 首选方剂:萆薢分清饮合王不留行汤加减; 备用方剂:萆薢渗湿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中成药:翁沥通胶囊、癃闭舒胶囊; 其它:针灸、中药栓剂。
BACK
5.1.5 肾虚湿热兼瘀证
✓ 治法:益肾通络,清热利湿。 ✓ 首选方剂:补肾导浊汤加减; ✓ 备用方剂:固精导浊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 常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合血府逐瘀口服液; ✓ 其它:针灸、中药栓剂型。
2.2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PS)
➢ 尿细胞学检查、尿道评估、PSA、精液分析和 培养、尿动力学评估、尿流率测定、膀胱镜、 电视尿动力学(包括尿流-肌电图)、经直肠 超声、CT、MRI等。
二、辨证诊断
单一证型 ✓ 湿热蕴结证 ✓ 气滞血瘀证 ✓ 肾气亏虚证 复合证型 ✓ 湿热兼瘀证 ✓ 肾虚湿热兼瘀证
内容摘要
1. 概念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3. 诊断标准 4. 鉴别诊断 5. 治疗 6. 疗效评定标准
一. 概念
慢性前列腺炎主要包括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和慢性盆腔疼痛综 合征。前者是以反复发作下泌尿道感染为特征的前列腺慢性感染; 后者是以盆腔区不适或疼痛,或反复不定的排尿和性的症状,但无 感染征象。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PS)又可分为炎症性慢性盆腔 疼痛综合征(精液或EPS或VB3中有多量白细胞)和非炎症性慢性盆 腔疼痛综合征(精液或EPS或VB3中无白细胞)。
BACK
5.2 西药治疗
抗生素(如喹诺酮类、甲氧苄啶)、 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非甾体 类抗炎药、止痛药、植物类药(如花粉 制剂)、α-还原酶抑制剂(如保列治) 及肌松剂如安定等。
BACK
5.3 物理疗法
① 理疗如热水坐浴、微波、离子导入等 ;
② 热疗如尿道热疗;
③ 前列腺按摩、生物反馈疗法即应用功能 训练的方法来达到改善和协调局部和脏 器功能形态的一种自然疗法。
EXIT
四、鉴别诊断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应与泌尿系感染如慢性肾 盂肾炎、慢性膀胱炎、尿道炎等相鉴别。 慢性盆腔疼痛综合证首先要与前列腺本身疾病 如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相鉴别;其次要排除 其他部位的病变如骨科疾病如椎间盘突出、椎 管狭窄等;神经病变如手术、外伤、放疗等造 成的神经损伤等;慢性附睾炎、慢性膀胱炎、 膀胱癌以及肛肠疾病等。
BACK
5.1.2 气滞血瘀证
✓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 首选方剂:少腹逐瘀汤加减; ✓ 备用方剂:桃红四物汤加金铃子散; ✓ 常用中成药:血府逐瘀口服液、血竭胶
囊; ✓ 其它:针灸、中药栓剂。
BACK
5.1.3 肾气亏虚证
➢ 治法:补肾固涩。 ➢ 首选方剂:菟丝子丸加减; ➢ 备用方剂:固精导浊汤; ➢ 常用中成药:龟灵集胶囊; ➢ 其它:针灸、中药栓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