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燃料燃烧过程

合集下载

2 洁净燃烧技术

2 洁净燃烧技术

旋风燃烧炉示意图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2 洁净燃烧技术 17
1.原煤仓;2.石灰石仓;3.二次风;4.一次风; 5.燃烧室; 6.旋风分离器; 7. 外置流化床热交换器; 8. 控制阀; 9.对流竖井; 10.除尘器; 11引风机.; 12. 汽轮发电机; 13.烟囱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2 洁净燃烧技术 18
典型的流化床锅炉示意图
2.1. 5 气体燃料的燃烧过程和设备
• 气体燃料燃烧分三个阶段: • 气体燃料与空气的混合阶段;
• 混合后可燃气的加热和着火阶段;
• 可燃气燃烧反应阶段。
• 第一阶段是一个物理过程,混合过程不仅需要一定 的时间,而且还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 根据气体与空气混合状况的不同,可将气体燃料的 燃烧过程分为有焰燃烧、无焰燃烧和半无焰燃烧三 种过程。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2 洁净燃烧技术 3
• 煤中的硫分有无机硫(硫铁矿和硫酸盐)和有机硫(硫 醇、硫醚等)两种形态。 • 分为低硫煤(<1.5%)、中硫煤(<1.5%~2.4%)、高 硫煤(<2.4%~4%)和富硫煤(>4%)。 (2 )液体燃料 • 天然液体燃料主要指石油,加工→液体燃料汽油、煤油、 柴油和重油(石油直馏和裂化作用)等。 • 燃料乙醇是替代能源,解决玉米等陈化粮问题。 • 乙醇几乎完全燃烧,不产生对人体有害物质,降低汽车 尾气有害物排放。 • 水煤浆(70%煤、30%水及少量化学添加剂)。浆体燃料, 像油一样泵送、雾化、贮存和稳定燃烧. • 优点:燃烧效率高、减少环境污染等。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2 洁净燃烧技术 26
2.3 煤脱硫技术和低NOx生成燃烧技术
燃煤脱硫技术可划分为: (1) 燃烧前脱硫 • 原煤在投入使用前,用物理、物理化学、化学及微生 物等方法,将煤中的硫份脱除掉。 • 炉前脱硫能除去灰分,减轻运输量,减轻锅炉的粘污 和磨损,减少灰渣处理量,还可回收部分硫。 • 煤的洗选技术、煤的转化。 (2) 燃烧中脱硫 • 在燃烧过程中,在炉内加入固硫剂,使煤中硫分转化 为硫酸盐,随炉渣排除。 • 型煤固硫及流化床燃烧脱硫。 (3) 燃烧后脱硫 烟气脱硫。

4.燃烧过程

4.燃烧过程
液体燃料包括有汽油、煤油、轻柴油等轻质油和重油。 在冶金工业窑炉中主要以重油作为燃料。
重油的燃烧过程较气体燃料的燃烧过程复杂,它包括油 的雾化、油雾与空气的混合、可燃混合物的预热、油雾的蒸 发、受热分解以及着火燃烧等一系列过程。
为了保证重油燃烧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做到以下各方 面:重油首先应均匀细小地雾化,以增加其自由活性表面; 供给满足重油燃烧足够的空气量并创造良好的混合条件;燃 烧室应具有足够的高温,使可燃混合物迅速点火燃烧;创造 良好的燃烧条件,使燃烧过程稳定正常地进行。
重油烧嘴:在燃油系统中烧嘴是一种主要设备。重油的 雾化、油雾与空气的混合、燃烧温度和火焰形状等方面都 直接和烧嘴结构有关。根据重油燃烧过程的特点,对重油 烧嘴的基本要求是:有一定的燃烧能力;在一定调节范围 内能保证雾化质量;能造成空气与油雾混合的良好条件; 燃烧稳定;结构简单、调节方便、坚固可靠等。
煤气的燃烧过程基本上可归纳为:煤气与空气的混合; 将混合物加热到着火温度;煤气中的可燃组分与空气中的 氧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进行燃烧。在上述过程中,煤气与 空气的混合过程是一种物理扩散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因 此它是决定燃烧速度的主要因素。
根据煤气与空气混合条件不同,煤气的燃烧方法和燃 烧设备(烧嘴)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有焰燃烧”,所用 烧嘴为“有焰烧嘴”;“无焰燃烧”,所用烧3)机械雾化烧嘴
(4)转杯式烧嘴
3.3.6 煤气发生炉
火焰传播过程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同时又是传热、传质过程。因此, 凡能加速化学反应过程和燃烧区向预热区传热、传质的因素,都有助于 提高火焰传播速度。
3.3.3 可燃气体(H2 、CO 、 CnHm)的燃烧
可燃气体的燃烧是按链锁反应的方式进行的
链锁反应的理论认为,燃烧反应是通过一些化学性极活泼的中间物质“活性 核心”来实现的,它们主要是氢原子(H)、氧原子(O)以及氢氧基(OH)。它们的产 生是由于分子受到高温的激发作用而分解生成的。由于它们具有较大的活化能, 促进了链锁反应的开始和传递。氢的燃烧反应为典型的链锁反应,其过程如下:

燃烧反应原理:氧化还原过程与火焰的产生

燃烧反应原理:氧化还原过程与火焰的产生

燃烧反应原理:氧化还原过程与火焰的产生燃烧是一种氧化还原(redox)反应,通常涉及可燃物质与氧气之间的化学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可燃物质被氧气氧化,释放出能量和产生燃烧产物。

火焰的产生与燃烧反应中的氧化还原过程密切相关。

1. 氧化还原反应:燃烧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有机物(可燃物质)被氧气氧化。

典型的燃烧反应可以用通用的反应方程表示为:燃料+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燃料+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在这个过程中,燃料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

2. 火焰的产生:火焰是燃烧过程中可见的明亮气体发光。

火焰的产生涉及到气体的激发和发射过程。

在火焰中,可燃物质在氧化的同时释放出能量,使周围的气体被激发。

激发的气体发射光,形成了可见的火焰。

3. 三个必要条件:燃烧需要三个基本条件,被称为火焰三要素:燃料:可燃物质,如木材、石油、天然气等。

氧气:作为氧化剂,通常来自空气中的氧气。

点燃温度:燃料和氧气混合后,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能开始燃烧。

4. 火焰的部分:火焰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燃烧区:包含氧化和释放能量的地方。

预热区:位于燃烧区上方,是混合气体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加热的区域。

冷却区:位于火焰的边缘,是混合气体被周围空气冷却的区域。

5. 氧化还原的过程:在燃烧反应中,燃料的分子中的电子被氧气分子接受,发生氧化还原过程。

例如,在甲烷(CH₄)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以下氧化还原反应:CH₄+2O₂→CO₂+2H₂OCH₄+2O₂→CO₂+2H₂O在这个反应中,甲烷(CH₄)被氧气(O₂)氧化为二氧化碳(CO₂)和水(H₂O)。

总体而言,燃烧反应是一种释放能量的氧化还原过程,火焰的产生是由于气体发光的效应。

这些过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照明、加热和能源利用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固体燃料燃烧过程》课件

《固体燃料燃烧过程》课件


旋转,增强一二次风的混合及相对运动,有利于燃烧。火焰

粗短,易烧窑皮。
及 (e)多风道喷嘴







材 料 工 多风道煤粉燃烧器的原理:如图。 程 基 础 及 设 备
多 媒 体 课 件

料 三风道燃烧器的特点:

(1)内外净风出口速较大(70~150m/s),有利于提高煤粉的燃
程 烧速度和燃烬程度;
机械通风时更大。

料 工
3.4.3 喷燃燃烧

喷燃:把块煤磨成煤粉喷入窑炉内进行悬浮燃烧。







回转窑内的

喷燃

优点:

燃烧速度快、燃烧效率高、燃烧温度高、煤耗低、调节方便。


3.4.3.1 煤粉的制备


煤粉制备设备
球磨机

立式磨






球磨机
HRM立式磨

比较:

(1)球磨的结构简单、操作可靠、对煤种的适应性好;

在燃料层中,发生氧化放热反应:


C + O2 ─→ CO2 + 热量
课 件
2C + O2 ─→ 2CO +热量
2CO + O2 ─→ 2CO2 + 热量



直火式层燃的特点 :
程 基
(1)燃料层薄 烟煤——100~200mm 燃料层温度高 无烟煤——60~150mm >1300℃

燃料油的燃烧过程分哪几个阶段

燃料油的燃烧过程分哪几个阶段

燃料油的燃烧过程分哪几个阶段?
油的燃烧过程一般也分为三个阶段,即加热蒸发阶段、扩散混合阶段和着火燃烧阶段。

1、加热蒸发阶段燃油经油喷嘴喷入炉膛后,接受高明温辐射及烟气回流加热,温度升高而逐渐蒸发。

为了增大蒸发强度,油要雾化成微细颗粒,以增大蒸发面积。

2、扩散混合阶段蒸发的油蒸气要在着火前与送入的空气混合,如果空气不在油气着火前与之混合,将给燃烧带来不利影响。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要有根部风。

所以,要求油在蒸发成气体之后,空气必须与之立即混合,否则,不仅延误着火,而且还会析出不易燃烧的炭黑粒子,使机械未完全燃烧热损失增大。

3、着火燃烧阶段油气与空气混合物形成可燃气体,并很快达到着火温度而点燃,由于油气主要是碳氢化合物,燃烧反应强烈,所以,能迅速地燃尽。

燃烧器二次燃烧原理

燃烧器二次燃烧原理

燃烧器二次燃烧原理燃烧器是一种将燃料与氧气混合并点燃的设备,以产生热能。

燃烧器的性能直接影响到其热效率和排放物的生成。

然而,传统的燃烧过程存在一些问题,如燃烧不完全、高温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排放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燃烧器的二次燃烧技术被引入。

二次燃烧是指在初次燃烧后,将燃烧产物重新引入到高温区域,使其再次燃烧,以提高燃烧效率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二次燃烧器的结构通常由燃烧器本体和二次燃烧室组成。

其中,燃烧器本体负责初次燃烧,将燃料与氧气混合并点燃。

燃烧产物通过燃料喷嘴和氧气喷嘴进入二次燃烧室。

在二次燃烧室,燃烧产物与氧气再次混合并点燃,形成高温和高速的气流。

关于二次燃烧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重新点燃:初次燃烧后的燃烧产物通常包含未完全燃烧的燃料和其他有害物质。

这些燃烧产物重新进入高温区域时,由于高温的作用,未完全燃烧的燃料被重新点燃,完成最终的燃烧过程。

这样可以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2.氧化还原反应:在高温区域,燃烧产物和氧气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从而进一步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

例如,一氧化碳(CO)和氧气(O2)在高温下会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

3.气流混合:二次燃烧过程中,燃烧产物和氧气在高温区域中以高速相撞和混合。

这种混合作用通过破碎和混合燃烧产物,提供更好的燃烧条件,促进燃烧的进行。

4.温度升高:二次燃烧室中的高温气流提供了更高的燃烧温度,使得燃料更易燃烧。

高温燃烧有助于提高燃烧效率,并能够促进有害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通过以上机制,二次燃烧实现了燃料的充分燃烧和排放物的减少。

它不仅提高了燃烧效率,还减少了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因此,二次燃烧技术在各种燃烧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发电厂、工业锅炉和燃气轮机等。

然而,二次燃烧技术并不是万能的,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二次燃烧产生的高温气流可能会对燃烧器结构造成损坏,需要使用特殊的材料进行抗高温设计。

此外,二次燃烧还会产生噪音和振动等不良影响,需要进行减振和隔音措施。

第三节 燃烧过程

第三节 燃烧过程

一、固体物质的燃烧 1.1 固体物质的燃烧过程 1.2 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1.2.1 表面燃烧 1.2.2 阴燃 1.2.3 分解燃烧 1.2.4 蒸发燃烧
一、固体物质的燃烧
1.1 固体物质的燃烧过程 固体物质的化学结构比较紧凑,在常温 下,以固态存在。熔点小于300℃的固体为低 熔点固体,受热易熔化或由固态直接汽化 (升华)。
线性燃烧速度,而热波的温度(150~310℃)远高于水的沸 点(100℃)。因此,热波在向液层深度移动过程中,使油
层温度上升,油品黏度降低,油品中的乳化水滴向下沉积的
同时受向上运动的热油作用而蒸发成蒸气泡,这种表面包含 有油品的气泡,比原来的水体积扩大千倍以上,气泡被油薄
膜包围形成大量油泡群,液面上下像开锅一样沸腾,到储罐
气体物质的燃烧过程:
3.2.1 扩散燃烧 可燃气体或蒸汽分子与气体氧化剂(氧气)互相扩散, 边混合边燃烧,称为扩散燃烧(也称为稳定燃烧)。在扩散 燃烧过程中,其燃烧速度,主要取决于可燃气体的喷出速度。 气体(蒸气)扩散多少,就烧掉多少。这类燃烧比较稳定, 如用燃气做饭、管道及容器泄漏口发生的燃烧、天然气井口 发生的井喷燃烧等均属于这种形式。扩散燃烧的特点为扩散 火焰不运动,可燃气体与气体氧化剂的混合在可燃气体喷口 进行。对于稳定的扩散燃烧,只要控制好,便不至于造成火 灾,一旦发生火灾也易扑救。
二、液体物质的燃烧
2.1 液体物质的燃烧过程
如原油燃烧时,首先蒸发出沸点较低的组分并燃烧,而
后才是沸点较高的组分。随着燃烧时间的延长,在剩下的液 体中,高沸点组分的含量相对地增加,液体的密度、粘度和
闪点也相对的增高。液体在燃烧过程中还会向深度的加热。
液体的这种燃烧特性,会使含有水分、粘度大的原油和重质 石油产品在燃烧过程中产生沸溢和喷溅现象,从而造成火灾

燃烧学-3.着火的理论基础-PPT精品文档

燃烧学-3.着火的理论基础-PPT精品文档

可燃混合气内的某一处用点火热源点着相 强迫着火 邻一层混合气,尔后燃烧波自动的传播到 (点燃或点火) 混合气的其余部分。 ——局部加热。 Forced ignition
Spark ignition
Local initiation of a flame that will propagate.
自燃和点燃过程统称之为着火过程 。
第三章 着火的理论基础
研究不同着火方式的着火机理。 着火方式与机理 着火过程及方式 着火温度 热自燃过程分析 着火温度求解 着火的热自燃理论 谢苗诺夫公式 热自燃界限 热自燃的延迟期 链反应速度 链反应的发展过程 着火的链式反应理论 链反应的延迟期 烃类-空气混合物着火(自燃)特性 强迫着火过程 常用点火方法 强迫着火 电火花点火 点火的可燃界限
q1与q2 相离:
q1始终大于q2,一定能引起可燃混合气的着火。所以,
这种工况是不稳定的。
q1与q2 相切:

B点是临界状态,也是不 稳定的。只要环境介质温 度略高于T0,则q1和q2就 没有交点了,必然导致反 应混合气的着火。
图中 B点为着火临界点 Tb为着火温度 T0为自燃温度 T0~Tb之间的时间为着火 感应期

影响着火的因素

增加放热量q1

增加燃料浓度 增加燃料压力


增加燃料发热量
增加燃料活性
放热率曲线左移,在相同 温度下,燃料放热量增加, 着火温度降低,着火温度 E v q w Q V k n e x p V Q 降低,着火提前。 1 n 0 T R


可用着火的临界条件来确定活化能。
四、热自燃界限

log
P
T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 见 燃 料 的 空 气 量
一般煤的空气量: 一般煤的空气量: Va0 = 4~7m2/kg
7.5~8.5 无烟煤 9~10 烟煤
液体燃料(燃料油): 液体燃料(燃料油): Va0 = 10~11m2/kg 煤气 煤炉: 煤炉: 4.5~5.5 高炉: 高炉: ~0.7
气体
液化气: 液化气:2.97 干: 8.84~9.01 湿: 11.4~12.1
§2-2 燃料燃烧过程
安徽师范大学 环境科学学院
1
一、影响燃料燃烧的主要因素 二、燃料燃烧的理论空气量 三、燃烧产生的污染量
2
1.1 燃烧过程及燃烧产物
燃烧:可燃混合物的快速氧化过程,并伴随着能量 燃烧:可燃混合物的快速氧化过程,并伴随着能量( 快速氧化过程 光和热)的释放, 光和热 的释放,同时使燃烧的组成元素转化成为相应 的释放 的氧化物。 的氧化物。 燃料燃烧的产物: 燃料燃烧的产物: 完全燃烧: 完全燃烧:CO2、H2O 不完全燃烧: 不完全燃烧: CO2、H2O 、CO、黑烟及其他部 、 分氧化产物 当燃料中含有S和 ,则会生成SO 当燃料中含有 和N,则会生成 2和NO 燃烧温度较高时,生成NOx(热力和燃料) 燃烧温度较高时,生成 热力和燃料)
22
一、影响燃料燃烧的主要因素 二、燃料燃烧的理论空气量 三、燃烧产生的污染量
23
3.1 燃烧可能释放的污染物
种类: 种类:CO2、CO、 、
SOx、NOx、CH、烟、飞 、 灰、金属及其氧化物、未 金属及其氧化物、 燃烧或部分燃烧的燃料、 燃烧或部分燃烧的燃料、 N2等
温度对燃烧产物的绝
对量和相对量的影响, 对量和相对量的影响,如 图2-4: : 燃料种类和燃烧方式对燃烧产物也有影响 对燃烧产物也有影响P 燃料种类和燃烧方式对燃烧产物也有影响P43。
例如, 例如,煤 4~7 m3/kg,液体燃料 ,液体燃料10~11 m3/kg
9
2.1 理论空气量
【例1】计算丙醇(60)燃烧时的理论空气量及燃烧 计算丙醇(60) 后烟气的组成。 后烟气的组成。
8 1 8 1 C3 H 7OH + 5 + − O2 + 3.78 5 + − N 2 4 2 4 2 8 1 → 5CO2 + 4 H 2O + 3.78 5 + − N 2 4 2
3
1.2 燃料完全燃烧的条件
空气条件 [Air]: :
空气(氧气)的存在; 空气(氧气)的存在; 适当的空气量:空气量少,燃烧不充分; 适当的空气量:空气量少,燃烧不充分;空气量 过大,会降低炉温,增加热损失 过大,会降低炉温,
系在氧存在的条件 下,可燃介质开始 燃烧所必须达到的 最低温度
温度条件[Temperature]: : 温度条件
5
一、影响燃料燃烧的主要因素 二、燃料燃烧的理论空气量 三、燃烧产生的污染量
6
2.1 理论空气量
定义:单位量燃料按燃烧反应方程式完全燃烧所需要 定义:单位量燃料按燃烧反应方程式完全燃烧所需要 反应方程式 的空气量 表示: 表示:Va0,m3/kg 求解方法: 求解方法:可根据燃烧方程式计算求得或经验公式 求解过程: 求解过程: 建立燃烧化学方程式,通常假定: 建立燃烧化学方程式,通常假定: 1) 空气仅由氮和氧组成,其体积比为VN/VO= 79.1/ 空气仅由氮和氧组成,其体积比为 / 20.9=3.78(3.76)(摩尔比,体积比); ( )(摩尔比 )(摩尔比,体积比); 2) 燃料中的固定态氧可用于燃烧; 燃料中的固定态氧可用于燃烧; 固定态氧可用于燃烧
8
2.1 理论空气量
燃料( 燃料(CxHySzOw)重量 : 12x+1.008y+32z+16w 理论空气量: 理论空气量:
y w + z − x + × (3.78 + 1) × 22.4 4 2 0 Va = (m3 / kg) (12x + 1.008y + 32z + 16w)
0 a
Q 液体燃料:V = 0.85 × +2 4187
0 a
气体燃料: Q Q1 ≤ 1256 KJ / m − − − V = 0.875 × 4187 Q 2 0 Q1 > 1256 KJ / m − − − Va = 1.07 × − 0.25 4187
2 0 a
18
2.1 理论空气量
3.6~6.0 褐煤
C3 H 7OH + 6.5O2 + 3.78 × 6.5 N 2 → 5CO2 + 4 H 2O + 3.78 × 6.5 N 2
10
2.1 理论空气量
C3 H 7OH + 6.5O2 + 3.78 × 6.5 N 2 → 5CO2 + 4 H 2O + 3.78 × 6.5 N 2
6.5(3.78 + 1) × 22.4 3 理论空气量: 理论空气量: = = 11.6m / kg 60
烟气组成: 烟气组成:
5 5 CO2 = = = 15% 5 + 4 + 3.78 × 6.5 33.57
4 4 H 2O = = = 12% 5 + 4 + 3.78 × 6.5 33.57
11
2.1 理论空气量
【例2】见课本p40例2-2 】见课本 例
12
2.1 理论空气量
作业2-1 :已知重油的元素分析如下: 已知重油的元素分析如下: 作业 C 85.5%; 11.3%;O 2.0%; 0.2%;S 1.0%;; %;H %;N %; ; %; ; %;; 试计算燃油1kg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 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 试计算燃油 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 C 855
24
一、影响燃料燃烧的主要因素 二、燃料燃烧的理论空气量 三、燃烧产生的污染量 四、燃烧中的热化学
13
2.1 理论空气量
作业2-4 :某锅炉燃用煤气的成分(体积分数 如下: 作业 某锅炉燃用煤气的成分 体积分数)如下: 体积分数 如下 H2S -0.2%; 2 11.3%;O2 0.2%; %;CO %;CO-28.5%;H2%; ; %; ; 13.0%; 4-0.7%;N2-52.4%;空气含湿量为 %;CH %; ; ;空气含湿量为12g/mN3 ,=1.2,试求理论空气量。 ,试求理论空气量。
21
2.3 空燃比(AF) 空燃比( )
定义: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所需的空气质量; 定义: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所需的空气质量; 求解:由燃烧方程直接求得。 求解:由燃烧方程直接求得。 例如,甲烷在理论空气量下的完全燃烧 CH4+2O2+7.56N2----->CO2+2H2O+7.56N2 100 2× × 28.966 空燃比: 空燃比 2 × 32 + 7.56 × 28 21 AF = ≈ ≈ 17.2 1×16 1×16 随着燃料中的氢的含量的减少,碳的含量的增加空燃 随着燃料中的氢的含量的减少, 比减小。 比减小。
14
2.1 理论空气量
气体燃料燃烧的理论空气量: 气体燃料燃烧的理论空气量: 由于采用体积比表示,而不常采用元素分 析。可在进行理论空气量的计算时宜采用 分别计算后相叠加。如以氢气为例:
H 2 + O2 → 2 H 2O 所需的氧气量0.5m N 3,空气量0.5 × 3.76 = 2.39 2 1
7
2.1 理论空气量
3) 燃料中的硫主要被氧化为 2; 燃料中的硫主要被氧化为SO 4) 燃料中含氮量较低,热力型NOX的生成量较小, 燃料中含氮量较低,热力型 的生成量较小, 氮量较低 在计算理论空气量时可以忽略; 燃料中氮主要被转化成氮气N 6) 燃料的化学式设为CxHySzOw 燃料的化学式设为C 由此可得燃料与空气中氧完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由此可得燃料与空气中氧完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H S O N2 113 10 20 2 元素 重量( ) 重量(g) 摩尔数( 摩尔数(mol) 需氧量(mol) ) 需氧量( ) 71.25 56.5 0.31 0.625 71.25 28.25 0.31 — —
解: 燃烧1kg重油所需要的氧气量为: 71.25 + 28.25 + 0.31 - 0.625 =99.185 (mol/kg) 则理论空气量: Va0 =(3.78+1)×99.185×22.4/1000 = 10.62 ( m3/kg)
α通常依据经验选取或在运行中的燃烧装置上进行实 通常依据经验选取或在运行中的燃烧装置上进行实 依据经验选取或在运行中的燃烧装置上 测而得 α与燃料的种类、燃烧方法、燃烧装置的构造、燃料 与燃料的种类、燃烧方法、燃烧装置的构造、 和助燃空气的接触状态以及混合难易程度等因素有关。 和助燃空气的接触状态以及混合难易程度等因素有关。 依据助燃气体与燃料的混合状态不同, 固体> 依据助燃气体与燃料的混合状态不同,有α值:固体>液 体>气体。 气体。 在实际操作条件下,为了使燃烧最经济, 在实际操作条件下,为了使燃烧最经济,应尽量在低 过剩空气系数下实现完全燃烧。 过剩空气系数下实现完全燃烧。
O2 1 Va = = [0.5 H 2 + 0.5CO + 2CH 4 + 2C2 H 4 0.21 0.21 m + (n + )Cn H m + 1.5 H 2O − O2 ] 4
0
17
2.1 理论空气量
经验公式(通过热值计算): 经验公式(通过热值计算):
Q 固体燃料:V = 1.01× + 0.5 4187
Va α = 0 Va
通常α>1,α值的大小决定于燃料种类、燃烧装置型 式及燃烧条件等因素。部分炉型的空气过剩系数见课 本P41表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