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好伤寒论
伤寒论心得体会

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一部中医经典著作,曾被誉为“中医经典中的经典”,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伤寒论对中医开展理论和治疗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对伤寒论有了深刻的体会与思考,现分享于此。
一、认真学习基础功夫中医是一门肯定理论、重视实践的学问。
理论研究需要靠实践来验证,而实践也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支撑。
伤寒论作为中医基础经典,要学好它,首先要认真学习中医基础功夫,如四诊和辨证施治。
四诊包括望、闻、问、切。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面色、舌象等情况,辨识病人疾病的性质与病因;闻诊是通过听病人讲述病情,可了解病情,进而确定辩证;问诊是通过与病人问答交流,了解病情病史与临床表现的详细内容;切诊是通过脉搏的节律、力度、搏动等判断病情及辩证。
四者相互印证、相互支持,互为补充,可确诊并辨证施治。
二、深入悟解伤寒论思想伤寒论作为中医基础经典,阐述了许多关于疾病的学说,如“太阳病”“少阳病”等,各病各有特点,其中各个方面的认识都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我在学习伤寒论时,深切感受到其理论优秀之处在于其独立性和系统性,内容对于了解中医理论、诊疗原则、疾病分类等方面均有贡献。
伤寒论九十篇,可以说是几乎包含了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
如以太阳经辨证为例,其中就涉及了热病的发展过程、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分型治疗等细节问题,具有很高的实际指导意义。
热毒反复,值得临床吸取经验教训。
只有深入悟解伤寒论的思想,我们才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如。
三、勇于探寻新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要勇于探寻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创新,使我们的临床疗效更高。
伤寒论在中医治疗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在这个药物丰富、医学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敢于尝试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比如说,药材有升降浮沉之分,中医治疗中应该根据病情和病人体质的不同,合理搭配使用。
药物的制法、用法和适宜的方剂也是需要注意。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艾灸等物理疗法和饮食、运动等保健方式,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
学习伤寒论体会

伤寒学习体会学习中医已有两年多,作为中医传承的一份子,积累了大一,大二的中医基础课,接触了中医。
经典的学习,提升了我们的深华空间,培养了我们的中医辩证思维。
为我们将来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了基础。
我对自己学习伤寒做个简单的体会与分享。
1.理解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多用心品读,用心体会。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著,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倍,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伤寒论》主要讲诉仲景学术思想,探索期精微大意,因此就应该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文句子的含义,然后将其背诵,记在脑海里,到遇到时便可拿出来用,体现熟能生巧之意,只有熟了以后反复的应用才可体现出其精微之处,然后在不断地使用中得到提升。
2.六经辩证的学习非常具有逻辑性,知识特点具有框架性,对我们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
每一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这样先记住病纲总的特征,再来分析其中的特殊病症,从同到异,相比较的学习,比较容易记住,结合各种致病特点,各脏腑受邪特点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从各经病治疗,治法入手,失治,误治后出现的病症,一一梳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
六经传遍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情况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
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阴而反映强烈,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
由阳经传入三经的,病多属热,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正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可发于阴。
3.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学习六经辨证是要辨别出病、脉、证、治四方面的基本内容,可见通常所说的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对辨识以上方面内容的简称。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
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凡外感疾病。
出现此脉证者,即可成为太阳病。
太阳病有经证腑证之分。
太阳经证因因病者体质及感受邪气不同,分为邪气中风两大类。
中风的主要脉症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自汗,鼻鸣,干呕,脉浮缓等,其病机为卫阳浮盛,卫外不固,营阴外泄。
怎样学习伤寒论

!请等几分钟后再下载!谢谢IE7或IE8预览本页,个别文件很大超过5M,请使用.txt 怎样学习《伤寒论》怎样学习《伤寒论》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技术交流协会怎样学习《伤寒论》,简要地说,要学好《伤寒论》,必须熟读、理解、运用。
因为熟读是基础,理解是深化,运用是提高。
所以,初学者应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本篇着重从上述三个方面,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熟读熟读原文,是学好《伤寒论》的基本功。
但由于《伤寒论》的文字,受到汉以前的文学影响,承袭了汉以前的“省文”、“倒装”、“插叙”和“举宾略主”等文法。
因而在阅读时,必须掌握这些文法,才能读通弄懂。
所谓“省文法”。
论中不少原文是采用省略的笔法写成的。
例如只提一证一脉,以概其余,这就应当前后文联系地读,领悟原文精神。
如“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为什么脉浮数者,还可以发汗?而且宜用麻黄汤呢?这条原文必须与第一条太阳病提纲,第三条“……名为伤寒”的提纲,以及第35条麻黄汤证的主文相互对照,才能搞清楚“脉浮数宜麻黄汤”的道理。
此类条文论中甚多,读时应一隅三反,不然则读不通。
所谓“倒装法”,亦称“倒装句”。
论中的原文多数是按主证、主脉、主方,或提示病机、转归、治疗、禁忌等依次排列,这是顺叙,可以一读便通。
但有的条文则不然,不一定是按上述主次顺叙排列的,如“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本条小青龙汤主之句,应移在“发热不渴”的句下,与全文才能衔接,论中此类条文,在理解时应将倒叙文句,按语法原理,换回顺叙的意思。
所谓“插叙法”,是在叙述中插入其他脉证,或插叙疯机.或带有鉴别诊断的作用等。
如“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本条是叙述蓄血发黄的证治,与上下文三条并列,都提出小便利与不利,以兹鉴别蓄血证。
这类条文六经皆有,应当明辨。
怎样学好伤寒论

自从我收经方徒弟以来,不少人提出疑问:经方真的可以这么容易地学会吗?我说是的。
如果你对我的学习伤寒论的思路有所了解的话,你一定会相信,掌握经方就是这么简单。
一、熟读甚至背诵原文这个是学好经方的基础,伤寒论虽是古文,但基本都是大白话,没有什么偏僻的字眼和难以理解的词汇,只要是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相信读起来没有什么难度。
但是,现在很多人学伤寒论,从来不看原文,上来就看注解,总是在寻找哪家的注解好,殊不知张仲景的原话最好。
自学的话,最好就是宋本白文的伤寒论了,在遇秋这里,有个重新排次增补删伪的版本给你读,更加容易上手。
当然,这过程中,需要注意些问题,也是需要有人指导的,不是闷头背就能见到成效的。
这个过程需要大概3个月时间。
二、学习经方的应用原文读熟了,是不是就可以用经方了呢?大多数人还达不到这种水平,这时候就需要认真去学习经方方剂的应用。
这个过程就需要阅读非常多的书籍了。
在我这里,我自己将多年的读书摘要汇总成一本经方使用手册,你只需要拿起来就可以用了。
这个过程需要大概1个月时间。
三、医案的练习原文读了,方刘的应用原理也懂了,没机会出手怎么办?这时候一般是学习医案。
但是,目前你能看到的医案,通常都是按方剂来的,这有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没看内容之前,你已经知道是应用这个方的了,等你读完,你会觉得自己会了,但等你碰到类似的案例的时候其实还是不会。
所以,我解决了这个问题,遇秋收集整理了将近3000个经方医案,全部都是问诊信息和处方部分分离的,你可以放心地看,靠猜是猜不对答案的。
当你把3000医案都做完的时候,我相信你已经是个中工了。
因为就是你跟师,你也不可能碰到各个方剂的应用病例。
这可以让你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治病思路。
这个过程需要大概2个月时间。
四、实战指导当你完成以上三个步骤的时候,就是自己亲自临床了。
对于常见病,你已经绰绰有余了,但偶尔还会碰到一些拿捏不准的病,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给你指导了。
同时,还有一批有共同理念的医生朋友一起探讨。
伤寒论学习计划

伤寒论学习计划一、提升自身医学理论水平学习伤寒论可以帮助医学专业的同学扎实医学理论,增加医学知识面,提升自身医学素养。
伤寒论的研究,不仅能够加深对古代医药学术的了解,还能够对当代的医学实践有所启迪。
二、了解中医治疗理论伤寒论是一部中医治疗医学的经典著作,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家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对于对中医理论感兴趣的同学来说,学习伤寒论有助于了解中医经典治疗理论,对于今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有所裨益。
三、增加临床实践经验伤寒论的学习,能够使医学专业的同学增加临床实践经验,对于提高医学实践技能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学习伤寒论,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医家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以及治疗方法,这对于今后的临床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典籍,它蕴含了中国古代医学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学习伤寒论有助于传承中华传统医学,弘扬中华医学文化,对于今后从事中医工作的同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基于以上几点,制定以下学习计划。
一、学习资料的准备1. 学习伤寒论前,首先要准备好相关的学习资料,包括伤寒论的中文译本,还有与伤寒论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2. 对伤寒论相关的典籍,如《黄帝内经》、《伤寒百病方》等也要有所准备。
3. 预留好学习时间,将时间合理安排,确保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伤寒论。
二、学习方法1. 首先,对伤寒论相关的知识做一个系统性的了解,明确伤寒论著作的流派和历史背景。
2. 深入了解伤寒论的内容和思想,对伤寒论的重要部分进行仔细阅读和研究。
3.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学术交流等方式,加深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
三、学习过程1.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可以辅助其他相关的学术著作,加深对伤寒论的认知,比如对《黄帝内经》《伤寒百病方》这些典籍也要有所准备。
2. 可以通过学术交流、讨论等方式去加深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
3.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要做好笔记,加深对伤寒论的理解和学习。
四、实践应用通过学习伤寒论,要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通过临床实践了解中医理论的实际应用,需要多多实践,多多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医学水平。
怎样学习《伤寒论》

怎样学习《伤寒论》一一兼谈学习方法一、关于学习流派:当代对《伤寒论》的学习主要有三大流派,最大的一支,也是学习人数最多,最易入门的当属方证相应派,名家最多,相关学习资料也最为丰富。
其次是气化派,也是争议很大的一个学派,方证派的很多名家不承认气化派的理论,但一些知其然又想知其所以然的人,在研究伤寒的道路上,通过对气化学说的学习,可以用伤寒方治疗一些经典中没有的疾病,还可以随心所欲的化裁伤寒方,所以研究的人也不少。
最后是气运派,学习人数非常少,气运伤寒与时下的五运六气有交集,但又不是一回事,气运学派属于五百年才能出一位大家的小众学说,历史上名家不多,如张仲景、孙思邈、李东垣,气运的大家可以确认到你喝了药之后,到第几天或者具体到什么时辰,病就好了。
但是,现在虽然有几位老师在传授,基本上属于光说不练,只讲课不治病。
学派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学好任何一门都可以成为造福一方的名医。
西学中的人,初入门的人,中医爱好者,从方证相应入手最好,很快就可以进入临床,对号入座治愈一些患者之后,可以提升自己对中医的信心。
我本来是学针灸的,所以对《灵枢》熟悉一些,进入《伤寒论》的学习以后,很自然的对气化学说有一种亲近感,所以选择了从气化入手。
但是,学气化学说需要有扎实的古文基础,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的兴趣,比如阴阳五行学说,没有兴趣的人很容易打退堂鼓。
气运伤寒,就交给那些天赋异禀的人去学习吧,普通人就不必耗费心血在这上面了,不然终其一生也学无所成。
二、关于读经,现在很多人强调读经的重要性,《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好像只有读经才能提高悟性,其实没有深厚古文基础的现代人,想读懂这些书籍是很难的,如果再曲解古人之意,不如不读。
三、关于读原著和背原文。
很多人读了名老中医的回忆录之后,热衷于读原著和背诵原著。
但是,以前的老人都是童蒙之时就学习中医,本来在私塾学的就是古文,再加上年龄小,背诵的能力强而理解的能力弱,师父让他们背诵也属因材施教。
伤寒论背诵技巧

伤寒论背诵技巧一、为什么要背诵伤寒论?背诵伤寒论是中医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中医学生必备的基本功。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重要医学著作,详细记载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内容,对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背诵伤寒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提高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能力。
二、伤寒论背诵技巧2.1 制定合理的背诵计划背诵伤寒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背诵工作,我们可以制定合理的背诵计划。
首先,要确定每天的背诵时间,保持持续性的学习。
其次,可以将伤寒论分成若干个部分,每天背诵一定的章节,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
最后,可以将背诵内容分成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对于重要的章节可以设置专门的复习时间。
2.2 注意背诵方法和技巧在背诵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背诵方法和技巧来提高学习效果。
首先,可以采用分段背诵的方式,将长篇章节分成若干小段进行背诵,提高记忆效率。
其次,可以利用联想记忆的方法,将难以理解或记忆的内容与具体事物或图像联系起来,增加记忆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口述或默写的方式进行反复复习,巩固记忆。
2.3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背诵伤寒论是经典的医学著作,其中的内容较为抽象,有时难以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背诵伤寒论,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学习。
通过分析和解剖真实的病例,将伤寒论所述的病症联系起来,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同时,通过实际案例可以让我们对伤寒病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三、伤寒论背诵的好处3.1 提高中医理论水平背诵伤寒论可以提高我们的中医理论水平。
伤寒论作为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承载了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和经验。
通过背诵伤寒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医的病理观念和治疗方法,拓宽中医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3.2 提高临床实践能力背诵伤寒论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伤寒论详细记载了伤寒病的各种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通过背诵伤寒论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伤寒病症状及其变化规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如何学习伤寒论

如何学习《伤寒论》怎样学习《伤寒论》,简要地说,要学好《伤寒论》,必须熟读、理解、运用。
因为熟读是基础,理解是深化,运用是提高。
所以,初学者应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本篇着重从上述三个方面,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熟读熟读原文,是学好《伤寒论》的基本功。
但由于《伤寒论》的文字,受到汉以前的文学影响,承袭了汉以前的“省文”、“倒装”、“插叙”和“举宾略主”等文法。
因而在阅读时,必须掌握这些文法,才能读通弄懂。
所谓“省文法”。
论中不少原文是采用省略的笔法写成的。
例如只提一证一脉,以概其余,这就应当前后文联系地读,领悟原文精神。
如“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为什么脉浮数者,还可以发汗?而且宜用麻黄汤呢?这条原文必须与第一条太阳病提纲,第三条“……名为伤寒”的提纲,以及第35条麻黄汤证的主文相互对照,才能搞清楚“脉浮数宜麻黄汤”的道理。
此类条文论中甚多,读时应一隅三反,不然则读不通。
所谓“倒装法”,亦称“倒装句”。
论中的原文多数是按主证、主脉、主方,或提示病机、转归、治疗、禁忌等依次排列,这是顺叙,可以一读便通。
但有的条文则不然,不一定是按上述主次顺叙排列的,如“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本条小青龙汤主之句,应移在“发热不渴”的句下,与全文才能衔接,论中此类条文,在理解时应将倒叙文句,按语法原理,换回顺叙的意思。
所谓“插叙法”,是在叙述中插入其他脉证,或插叙疯机,或带有鉴别诊断的作用等。
如“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本条是叙述蓄血发黄的证治,与上下文三条并列,都提出小便利与不利,以兹鉴别蓄血证。
这类条文六经皆有,应当明辨。
所谓“举宾略主”。
亦属“省文”之类。
论中六经辨证,在提纲中叙述之主证、主脉,以后的条文中则多有省略,比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学好伤寒论怎样学习《伤寒论》,简要地说,要学好《伤寒论》,必须熟读、理解、运用。
因为熟读是基础,理解是深化,运用是提高。
所以,初学者应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本篇着重从上述三个方面,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熟读熟读原文,是学好《伤寒论》的基本功。
但由于《伤寒论》的文字,受到汉以前的文学影响,承袭了汉以前的“省文”、“倒装”、“插叙”和“举宾略主”等文法。
因而在阅读时,必须掌握这些文法,才能读通弄懂。
所谓“省文法”。
论中不少原文是采用省略的笔法写成的。
例如只提一证一脉,以概其余,这就应当前后文联系地读,领悟原文精神。
如“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为什么脉浮数者,还可以发汗?而且宜用麻黄汤呢?这条原文必须与第一条太阳病提纲,第三条“……名为伤寒”的提纲,以及第35条麻黄汤证的主文相互对照,才能搞清楚“脉浮数宜麻黄汤”的道理。
此类条文论中甚多,读时应一隅三反,不然则读不通。
所谓“倒装法”,亦称“倒装句”。
论中的原文多数是按主证、主脉、主方,或提示病机、转归、治疗、禁忌等依次排列,这是顺叙,可以一读便通。
但有的条文则不然,不一定是按上述主次顺叙排列的,如“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本条小青龙汤主之句,应移在“发热不渴”的句下,与全文才能衔接,论中此类条文,在理解时应将倒叙文句,按语法原理,换回顺叙的意思。
所谓“插叙法”,是在叙述中插入其他脉证,或插叙疯机.或带有鉴别诊断的作用等。
如“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本条是叙述蓄血发黄的证治,与上下文三条并列,都提出小便利与不利,以兹鉴别蓄血证。
这类条文六经皆有,应当明辨。
所谓“举宾略主”。
亦属“省文”之类。
论中六经辨证,在提纲中叙述之主证、主脉,以后的条文中则多有省略,比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尔后凡提“太阳病”三字,则包含本条的脉症。
再如“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
宜服四逆辈”。
原文中心意思是讨论太阴病的治法。
因而“属太阴”三字,则寓有“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白痛”的主证,其“自利不渴者”,即省略了主证。
这种条文必须参合太阴病提纲认识。
以上是论中几种常见的语法,应当熟练掌握。
然而,更重要的读法,还在于熟读六经总纲,各经的提纲,有方有证的条文,重要的辨证条文等,必须读到烂熟。
例如桂枝汤证的条文,应把前后桂枝汤的主证、兼证、变证的条文都列举出来;读到辨证的条文,如麻黄八证、结胸三证、柴胡四证等的辨证特点,都要读到滚瓜烂熟对答如流的程度。
同时,对方剂的组成、主治、功用、禁忌,以及重要方剂的剂量比例,特定的煎服法,都应熟记,这样才算基本读熟了。
应当明确,熟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和继承《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的精神,掌握辨证论治的思想方法,从而有效地指导临床。
所以,在熟读原文的基础上,必须对论中的类病、类证、类方、变证、变法、变方等加以注意,其间所贯穿辨证论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只有在熟读中才能理解。
例如,在辨证方面,原文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等等,都是“一锤定音”的意义。
再如治疗方面的“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这里虽只举一证,但是其主证,因而“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即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
又如在用药方面,大青龙汤中的麻黄用六两,麻黄汤中只用三两;麻杏石甘汤中的石膏用半斤,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大。
真武汤中用生姜,理中汤中用干姜,同样都是姜,只是干鲜之别。
如果互换互用,那就失去了制方的原意,凡此种种,只有熟读之后,临证才能运用自如,取得读书的效益。
二、理解《伤寒论》是有深奥理论的。
徐灵胎说:“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
”日本人喜多村在《伤寒论疏义》中亦指出:“医之有《伤寒论》,犹如儒家之…语孟‟……没有《伤寒论》的医学是不能成为其医学的。
”可见,对原文的理解,是一个深化的重要过程。
那么,怎样才能对《伤寒论》加深理解? 第一,要了解《伤寒论》的理论渊源及其与《内经》的内在联系。
因为《伤寒论》是继承了《内经》和《难经》的理论,同时收集了汉以前的方药,并联系临床实际而写成的医学论著。
所以,《内经》中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的具体运用大都落实在《伤寒论》之中,如其中“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总纲,实则是阴阳为万物之纲纪的具体化。
在六经病变中明显地看出阴阳互根、消长、转化的道理。
六经辨证,三阴三阳分证,三阳之气盛,三阴之气衰,三阳为阳热实证,三阴为阴寒虚证,其病机皆是本源于《内经》。
同样,六经所属的脏腑生理病理,实源于脏腑学说;六经的经络循行,乃至病理变化,皆属于经络学说的具体运用。
因而学习《伤寒论》,追溯《内经》之源,对加深理解《伤寒论》是有帮助的。
第二,要加深对六经辨证的基本规律的理解。
六经辨证的基本规律归纳有二:其一是六经的主证,其二是六经的兼变证。
六经病主证包括太阳病的表寒证,阳明病的里热证,少阳病的半表半里证;太阴病的脾阳虚寒证,少阴病肾阳虚寒证,厥阴病寒热虚实错杂证。
此六经病证,必须从病因、病机、证候、治法、方药等各方面详细弄清楚。
主证既明,理解兼变证就有了基础。
六经兼变证,是有规律可循的。
例如太阳病的转变,实证多传阳明,虚证易陷少阴。
表寒实证多向阳明发展,即表寒郁阳一表寒郁热一表寒化热一纯热证,与此相反,太阳表寒虚证则易陷少阴。
因为寒能伤阳,阳气损伤,又可招致水邪内停。
所以,表寒虚证之演变,一则为卫阳不足,在表之阳虚,如桂枝加附子汤证;一则为阳虚停水,如苓桂术甘汤证;以及真武汤证等。
由此可知,太阳经的兼变证之所以繁杂,正是仲景据六经生理病理,以及误治失治,反复议论,洞悉常中之变,示人以规矩。
还必须指出,要加深理解伤寒的本旨,应选择适当的注本,浏览各家注解,以便进一步帮助深化理解。
首先应读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这是第一家通注《伤寒论》的著作,并以《内经》为主要依据。
读后可了解仲景如何运用《内经》理论于临床,以启迪学者加深辨证的思想方法。
其次是读张志聪的《伤寒论集注》。
它采用摘其总纲,明其大旨,汇节分章,理明义了的方法研究《伤寒论》,便于初学者掌握(伤寒论》的概貌。
再次读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他主张不必孜孜于仲景旧论编次,重要的是学习仲景辨证心法,读后可加深伤寒方证的理解,于临证大有益处。
最后还可读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通过临床实践,从《伤寒论》条文中研究仲景立法和治疗。
可领悟伤寒确立治法的所以然,甚为实用。
总之,成氏溯其源,张氏综其全,柯氏察其微,尤氏析其法。
若能师其诸法,对《伤寒论》的理解必然会达到新的境界。
此外,在学习《伤寒论》时,必须结合温病学说。
《伤寒论》详寒略温,对六经的寒化证论之甚详,这是伤寒学说的特长。
但对温热病的论述殊感不足,必须结合温病学说,使寒温两说融为一体。
后世温病学家,善治伤寒之学,叶天士的《温热论》、薛生白的《湿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是《伤寒论》的最好注本。
历代注伤寒者,多为随文衍义,囿于伤寒论伤寒,而温病学家跳出伤寒的圈子,看到了伤寒之不足,阐发伤寒之未备,这种治学方法着眼于学术的发展,难能可贵。
三、运用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落实在一个“用”字上,这是学习《伤寒论》的最终目的。
日本学者浅井侦庵在指导门人时说:“学习《伤寒论》时,要把它看成是病人,病人就是《伤寒论》,把《伤寒论》同病人看成一体来学。
”丰浦元侦强调,要在病人基础上读《伤寒论》。
日本人对《伤寒论》的学习,务求落在临床实处。
这实际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陈修园主张白天看病,夜晚读书,也是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临床上运用伤寒方,要一个一个方去摸索,掌握每一个方的病机和适应证,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比如:“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据此,“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脉证,其病机是“血虚肝寒”,常用于冻疮。
但从“血虚肝寒”的病机推论,笔者用本方治痛经、无脉证,以及脱疽等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特别是遇一例“乌嘴病”,患者每于寒冬季节,嘴唇四周、鼻梁、耳郭、两手指掌关节均紫黑,一直到次年春来,乌黑的皮肤才渐渐恢复正常。
病情年复一年,经用补气活血法治疗无效。
据其临床证候,冬寒发作,血虚寒滞,故用当归四逆汤原方。
服25剂后一切正常,当年即未复发。
本方之所以用于各种不同病例均能获效,病证虽殊,而“血虚肝寒”的病机则是一致的,故能异病同治。
在实践运用中,对论中之方还要一类一类比较,找出一类方中的代表方。
如苓桂剂类方中有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此类方共同都能温阳利水,补脾渗湿。
而在具体运用时,应将每一方的药物组成,主治功用,结合临床反复验证,取得理论与实践相印证的资料,进而在类方中挑选出代表方。
这一类方中,苓桂术甘汤可以推为苓桂剂的首方,用其治脑积水,可配固肾药,或加泻水药;治肺心病可合二陈汤,或配真武汤;治胃液潴留,可配六君子汤;治疗肠炎,可加健脾固涩药等。
若从其组方原则来看,阳虚者加附子,气虚者加参、芪,脾虚者重用术,湿甚者加利水药,随其证加减,这样以一方为中心,权宜应变,反复验证,方剂就用得活,用得精。
再则,在运用时必须摸索其临床特征,以便掌握每个方的指征。
例如:半夏泻心汤的病机,是脾胃同病,湿热并存,气机阻滞,用其治痞满证,舌苔必然黄白相兼略腻,这是重要体征之一,因为全方辛开苦降,辛有半夏、干姜,若舌苔黄则姜夏之辛当禁;若舌苔少质偏红,寓有阴虚伏热,绝不可妄施。
所以,临床上用半夏泻心汤,多宜于消化系统疾病,病性寒热夹杂。
如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胆囊炎、慢性肠炎等。
凡呈现湿热并存,舌苔黄白相兼是用本方的特征。
还必须指出,临床运用伤寒方,剂量的比例应参照原方用量,如桂枝汤的桂枝与白芍的用量,大青龙汤的麻黄与石膏的比例,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煎服法也是很重要的,如附子泻心汤应泡“三黄”,煎附子,一者取其薄味,一者取其浓汁。
若不按其煎法,势必失去制方的意义而影响疗效。
总而言之,学习《伤寒论》,运用伤寒方,应持之以恒,反复体验,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俗话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因而学习《伤寒论》,密切与临床结合,边学边用,学用一致,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