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10
耕作学电子课件

• 保证产量
– 高产、稳产,15-16亿人口消费(产量多了?) – 100Kg X 16亿人/1000kg/0.7 (口粮) – +75Kg X 16亿人/1000/0.33 (饲料粮) – =2.86亿吨+3.60亿吨=6.46亿吨(粮食总量)/
年
• 提高质量
– 多样、优质、安全(色、香、味、净、健、美, 水平高了?)
• 农田基本建设(工程)
平田整地、治沙改土、农田排灌 提高农田整体环境
• 农田保护(拓展、预防)
水土保持、保护植被、保护性耕作、复垦 改善种植业大环境保证生产持续性
耕作学 第一章 绪 论
1.1.2.耕作制度的功能
• 微观技术功能
• 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可观测性
–硬技术、有结果
–土地上多作物组合技术
户)
• 持续发展
– 环境、资源、经营、多样化(自然基础、社会基础)
耕作学 第一章 绪 论
1.3.2.途径:
• 精致农作
–集约化(投入)
• 土、水、肥料、机械、劳力利用率
–提高单产(核心)
• 个体光能利用率、群体结构
–提高复种(手段)
• 农田群落覆盖度、立体种养
–因地制宜(原则)
• 合理布局,资源全面综合利用
人口、农民、土地、水、耕地
2、淡化产量、优化结构
产量、品质、需求并重,通过结构优化满足社会 发展需求
3、适当发展、保护环境
速度、开发强度、投入、肥、药、膜、生物
4、用养结合、持续高产
协调、土壤、综合发展
5、科技教育、提高素质
农民、劳力、科研、教学、推广
6、有所不为,有所作为
非种植业、非农产业、非乡村发展,突出优势
耕作学——精选推荐

1.耕作学:又称农作制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系的综合学科。
2.用地:利用土地种植农作物,生产农产品,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过程。
(目的)养地:培养和提高土壤肥力,为土地再生产创造条件。
(手段)3. 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以土地为基础资源; 以植物生产为主体生物;以区域为空间范围; 以1年为时间周期 .4. 种植制度:一个地区(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作物管理、核心、综合; 包括作物布局、熟制、种植方式、种植顺序等;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生产力基础、服务、综合; 包括土壤培肥与施肥、农田基本建设、水分供应与平衡、土壤耕作、农田保护等;5.耕作制度的功能微观技术功能1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可观测性:硬技术、有结果;土地上多作物组合技术2麦、稻、棉…:农田多因素改良技术3土壤、肥料、水分、沟渠杂草…:农田(土地)种植业多年生产综合技术4水旱轮作、有机质增加、结构改良:具体生产过程、具体生产单位,提高效率和效益5作物生产、种植生产、农户生产、农场生产、增产增收;宏观功能(布局、规划、战略)1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软科学:无具体直接产品,综合效果2资源安排、使用规划:土地、资金、劳力,如何获取最佳总效益3生产单位经营规划:生产、销售、生产,结构、动态,如何发展、壮大4地区区域生产布局规划: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结构优化、生产—流通—消费一体规划,如何实现整体平衡、协调、互惠、全面发展6.地区区域农业发展战略规划:5年、10年发展计划、生产结构,什么是方向、支柱、增长点7.世界农业的发展;世界农业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从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8.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1工业化装备,改善条件、控制过程,高耗2现代科学技术,创造革新,提高效率,高速3现代经济管理,综合协调,增强活力,高效.9.中国农业的发展与面临问题(1)中国农业发展速度极快(2)中国农业整体水平仍较低(3)中国农业发展面临严重问题a人口多、资源少b产量高、效益低c环境差、结构单、灾害频d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商品率低e生产规模小、地块小f农业装备水平低、g地区差别大h农民待遇低;平原山区耕地比例:平原54%,山区丘陵46% 。
耕作学课件

生 育 期
育 种 学
栽 培 学
耕 作 学
育 种 学
栽 培 学
耕 作 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育 种 学
栽 培 学
耕 作 学
育 种 学
栽 培 学
耕 作 学
耕作学
第一章
绪论
2.2 土地生产潜力及其估算
2.2.1 土地生产潜力及其估算方法 (1) 生产力
光合生产力、作物生产力、 光合生产力、作物生产力、土地生产力
a)光合生产力 较短期) a)光合生产力(较短期)
耕作学
12 10 8 6 4 2 0 1920
第一章
10K Plants/ha 30K Plants/ha 74K Plants/ha
绪 论
(10K)y=0.014x-24.7R2=0.33 (30K)y=0.038x-67.9R2=0.68 (74K)y=0.087x-164.3R2=0.93
Grain Yield(t/ha)
耕作学
第一章
绪 论
养地制度(土壤管理) 养地制度(土壤管理) Soil management system
耕作层的管理(操作) 耕作层的管理(操作) 土壤耕作、施肥、 土壤耕作、施肥、水分 农田基本建设(工程) 农田基本建设(工程) 平田整地、治沙改土、 平田整地、治沙改土、农田排灌 提高农田 农田整体环境 提高农田整体环境 农田保护(拓展、预防) 农田保护(拓展、预防) 水土保持、保护植被、保护性耕作、 水土保持、保护植被、保护性耕作、复垦 改善种植业大环境保证生产持续性 改善种植业大环境保证生产持续性 大环境 提高土壤综合肥力 提高土壤综合肥力 土壤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绿色面积、土地)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绿色面积、土地)作物通过光合作 时间单位面积 用固定的太阳能(合成的有机物)(作物为主体)。 )(作物为主体 用固定的太阳能(合成的有机物)(作物为主体)。 组织差异( 组织差异(叶、茎鞘、穗、荚) 茎鞘、 作物差异(C3、C4) 作物差异(C3、C4) 时间差异(早中晚,春夏秋冬) 时间差异(早中晚,春夏秋冬) 条件差异(光温水气) 条件差异(光温水气) 生物状态差异(健康、病态,营养丰缺) 生物状态差异(健康、病态,营养丰缺)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第一章绪论1、耕作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4、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5、耕作制度的功能:(1)技术指导功能: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可观测性;硬技术、有结果;土地上多作物组合技术:麦、稻、棉…;农田多因素改良技术:土壤、肥料、水分、沟渠杂草…;农田(土地)种植业多年生产综合技术:水旱轮作、有机质增加、结构改良;具体生产过程、具体生产单位,提高效率和效益:作物生产、种植生产、农户生产、农场生产、增产增收。
(2)宏观决策功能: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减少盲目性与片面性;科学配置各种资源要素投入,包括自然资源及各种社会资源,做到物尽其用,资投所需;通过宏观调控,处理好国家与地区、政府与农民、城乡工农、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章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1、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下形成的,人既可以建设它,也可以破坏它(受人类控制,人造的系统)(2)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3)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受人工培育和选择,生产力不断得到提高(4)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循环系统(5)农业生态系统实质上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2、林业对农业的作用:森林的生态效应:(1)调节气候,改善环境;(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森林被破坏后的恶果:(1)农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限制农业经济的充分发展;(2)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3)造成气候异常,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4)干旱老地区土壤沙化或变成沙漠。
3、作物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代替性:光、温、水、气、养分是作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基本生活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在作物生长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相互之间是不能代替的。
耕作学复习资料

饶东云复习资料绪论1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2.研究对象:耕作制度。
3.耕作学的任务:1)是以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等作为基本理论原理,是生态系统的观点讨论气候、作物、土壤之间以及他们与农业技术体系、社会生产条件之间的协调关系。
2)是探讨耕作制度与农林牧渔业相互促进关系和物质率能量率的转换特点3)研究耕作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及改革的途径4.耕作学的内容1)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理论原理;农牧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生活因素学说、农业生态学原理2)种植制度:作物布局、复种、间混套作、轮作与连作3)土壤管理制度;土壤耕作制度、施肥制度、农田杂草防除农田保护等5.农业生产的实质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取得人类社会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实质上,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各种农产品的过程。
归根结底,就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农业产品中化学潜能的生产。
6.农业生产的特点严格的地域性(因地制宜)、强烈的季节性(适时种植)、生产的连续性(长远观点)7.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农业生态系统实在人类生产活动下形成的,人既可以建设它,也可以破坏它(受人类控制、人造的系统)2)农业生态的稳定性差3)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受人工培育和选择,生产力不断地提高4)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循环系统5)农业生态系统实质上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8.农业生态系统的环、流、库1)环----营养物质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流动和循环的物理化学工过(物质在环境和生物之间循环流动而形成环)2)库-----在物质循环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植物库、动物库、土壤库)3)流-----物质在库与库之间转移运动状态(物质流、能量流:流的大小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没有流就没有环)9.耕作制度是对两类资源的共同利用和调节自然资源:土地、水气候、生物1)农业资源社会资源:劳力、蓄力、农资、技术资金2)各种农产品是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共同利用的结果。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耕作学》课程教学规范I、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耕作学把农业生产当作一个系统,从农业发展的全局研究综合的农业技术体系,解决农业生产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化问题。
耕作学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农业的总体战略观点和组织指导生产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辨证地、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农业生产问题。
II、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总的目的和要求是使学生获得:(1)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资源分析方法;(2)作物布局、复种、间套作、轮连作、土壤耕作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技术;(3)初步掌握耕作制度设计的综合技术。
III、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和内容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1.1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等概念,理解耕作制度的基本内容、基本功能;(2)了解世界与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与趋势;(3)理解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了解耕作学发展简史、研究内容与方法。
1.2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二、耕作制度的功能技术功能,宏观调控与决策。
第二节世界与中国农业的发展一、世界农业发展历史的过程,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征,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二、中国农业发展中国农业50年的回顾,*中国农业特点与问题,恩格尔系数的概念,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一、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的关系。
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多熟种植、节水农业、保护土地、营养管理、综合防治、农制改革、高新技术。
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二、耕作学发展简史三、耕作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2.1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多熟种植、持续农业、光能利用率等基本概念;(2)理解我国耕作制度的战略目标,提高土地生产力与经济效益的技术途径;(3)了解资源条件与耕作制度的关系。
耕作学试卷及答案

山西大同大学08 —09学年第二学期《耕作学》试题(B卷)一、名词解释:(10题,每题2分,计20分)1•水土流失:是指在陆地表面由外力引起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损失和破坏作用。
2. 风蚀:指在气流的冲击作用下,细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
3.1a nd equivale nt ratio (土地当量比):为了获得与间、混、套作中各个作物同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
4. fallow (休闲):在可种作物的季节或全年对耕地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式。
5. system of soil man ageme nt (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平衡控制、土壤耕作以及农田保护等。
6. 换茬:生产上把轮作中的前作物(前茬)和后作物(后茬)的轮换,称为换茬。
7. cropping system(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8. 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基础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9. 幅宽:指的是间套作的作物两边行相距的宽度,即等于行距和行数减一之积。
10. continuous cropping(连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二、填空:(每空1分,计30分)1. 土壤的基本耕作方法有—翻耕深松耕.和—旋耕_。
2. 种植方式,又称为种植形式,是指作物在农田上的时空配置,包括间作、混作、套作与复种。
3. 在长期的土壤耕作中,土壤剖面在上而下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表土层_、稳定层、—犁底层_和_心土层_。
4. 按照植物完成其生命周期对光照长短的不同需求,可以将植物划分为_长日照植物_、_短日照植物_和_中性植物_。
5•土壤次级耕作措施,主要包括_耙地_、耱地、镇压_、中耕_、起垄、作畦—。
耕作学__整理

1、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变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供人类需要。
2、农业生产的特点1. 强烈的地域性──因地制宜、因土种植2.明显的季节性──因时制宜3.生产的持续性──持续稳定发展4.资源的分散性5系统的开放性6经营的综合性──农林牧全面发展,发展生态农业3、农业生产体系及组成植物栽培动物饲养土壤管理4、B.P.微廉斯认为,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是农业生产的两大任务。
并进一步提出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理论。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是合理农业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结构成分。
只有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成为有机系统,并保持高效率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才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农业生产体系。
5、资源(Resources):泛指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与能量来源。
农业资源(agricultural Resources) :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人类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构成农业资源。
6. 农业资源的分类(一)农业资源按其来源分类1.自然资源2.社会资源(二)农业资源按其重复利用程度分类恒定性资源如太阳辐射、温度、降水等气候资源。
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类。
(三)农业资源按其是否具有可存留性分类可分为可存留资源( 如大部分消耗性资源──石油、煤、化工产品、农机具等)不可存留资源半存留资源等三类。
7、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必要性1 植物产品输出耗用了土壤营养物质2 农业耕作促进了有机质的耗损3 土壤侵蚀严重损坏地力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可能性1 地力是可以培育的2 农田作物增进地力的作用3 人类农耕活动的培肥作用8、耕作学, 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9、耕作制度是指人们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为了农田持续增产所采取的一整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农业技术体系。
10、建立合理耕作制度是耕作学科的基本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新西兰等畜牧业发达国家,盛行种2—3年多年生牧草
后再种5—7年谷物。
(四)常年耕作制(permanent farming) 由于休闲 制土地利用率低,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而过渡到常 年耕作制。常年耕作制有两种基本形式: 1.最初为各种形式的轮种制(rotation farming)。 西欧8世纪以后,盛行英国诺尔福克地区采用的轮种形式: 三叶草→冬小麦→芜菁→春谷物加播三叶草的四区轮作, 种植芜菁,适应畜牧业的发展,轮作中没有同类作物连作, 产量比休闲制提高一倍多,英国、比利时、荷兰、法国北 部,这一时期小麦产量达到16—17公担/公顷,折合亩产 106.5—113.5kg。我国盛行有豆类作物与禾谷类作物轮作、 绿肥轮作,在南方稻区盛行水旱轮作。在复种地区,盛行 复种轮作。 2.随着人类抑制土壤养分亏损和病虫草害能力的增强, 轮作的某些作用为人为措施所替代,加之对土地利用率要 求提高,连作制与自由耕作制有发展的趋势。
期压缩到1—2年,出现了休闲耕作制,是人工养地的开始。
种植指数在33—62%的都属于休闲制。
我国在春秋时期出现了休闲制,《吕氏春秋》中有
“劳者欲息,息者欲劳”的记载,《周礼· 地官》(公元 再易之地家三百亩”的土地分配形式。西汉时期的《汜胜
之书》中“田,二年不起稼,则一岁休之”,说明休闲已 缩短至一年。西欧各国在中世纪盛行休闲制,最典型的是 三圃制(图10—1):休闲→冬谷类作物→春谷类作物。 冬谷类作物有冬小麦、冬黑麦,春谷类作物有春小麦、春
三年的名称,第四年又易地种植,都是熟荒制的记载,延
续到汉代南方稻区仍然“火耕水褥”、“燔莱播种”。现
在世界约有2亿人口经营着这种游耕式农业,主要分布在
非洲、南美、南亚地区,俄罗斯的远东和中车南方边远地 区,也还有少量熟荒制存在。
(二)休闲耕作制(fallow farming) 随着社会进一步 发展和人口增加,土地世袭,对土地利用程序要求提高, 人们发现利用铁犁耕耘土地、翻埋压青也可肥田,使休闲
(一)撂荒耕作制(shifting farming) 在原始社会,
人口稀少,土地充足,人们以狩猎生活为主,也烧毁森林
和草原,刀耕火种播种谷物,几年后土壤肥力下降,弃耕
别辟新的生荒地利用,称为生荒制阶段。
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定居,地有主人,任意开垦受到
限制。人们必须耕种从前曾经耕种过、弃荒后生长了林木
麦产量每公顷7—8公担,折合亩产45—53kg。休闲有保墒
抗旱作用,在澳大利亚、非洲、美国、中亚的不少半干旱
地区,仍然广泛采用,我国西北半干旱地区及山西晋北、
河北坝上地区仍有采用。
(三)草田耕作制(grassland farming) 介于休闲
制与常年耕作制之间的一种粗放耕作制。在地广人稀的前
苏联欧洲草原和森林草原的黑土地带应用广泛,在澳大利
(五)集约耕作制(intensive farming) 在现代工业装
备下,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与现代管理水平下形成的一种
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经营的耕作制度。集约种
植主要包括两个方向,即提高复种多熟程序的种植集约化 和提高一季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栽培集约化。美国 L.A.Listinger等的模式图形象地表达了这两个方向,即 在一熟地区,主要通过栽培集约化,提高一熟作物单位面
相应的养地手段为撂荒→休闲→有机肥、绿肥→化学肥料。
1770—1780年,实行三田制(休闲制),小麦产量7公担/
公顷,1840—1885年实行诺尔福克轮作(有车轴草),小 麦产量16公担/公顷,1925年在轮作基础上增加矿物肥料, 小麦产量达30公担/公顷(1公担/公顷约合6.6kg/亩)。
(四)继承与发展结合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
一种耕作制度适应于一定生产力水平。生产力发展了,适
应新的生产力,就会建立新的耕作制度。新耕作制度一般
是继承了原有耕作制度对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应的部分
技术,并依新的生产力水平进行相应的改变,以提高新耕 作制度的生产力水平。
由此可见,耕作制度是相对稳定的,是与一定历史时 期的生产水平相适应而发展的。它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由原始→传统→现代的阶段,伴随着用地 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产量水平相应提高。根据新的历 史时期在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土地的用养 与产出水平,是耕作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
主要内涵 用地程度:撂荒制土地种植指数低于0.33,休
闲提高到0.33—0.66,轮种制提高到1,复种制提高到1—3。 土壤耕作相应地从刀耕火种→人力耕种→畜力犁耕→机械 耕作。养地程度相应提高,从用养的时间分离转为用养在 时间上的结合。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相应提高。H.普里亚施 科夫归纳西欧150年间小麦产量与轮作制的关系是:
(森林带)或草本植物、土壤肥力得到恢复的土地,为熟
荒制阶段。
撂荒耕作制以刀耕火种、轮歇耕作为主要特征,完全
依靠自然来恢复土壤肥力,对自然植被破坏作用大。我国 农业史可能有8000—10000年,开始时为生荒制,到商代 (公元前1562—1066)已进入熟荒制,西周时的“田菜 制”,诗经上的“甾、新、畲”田是垦茬种植第一、二、
谢谢!
积产量;在多熟地区,既要提高复种多熟的程度,又要提
高每一季作物单产,从而提高单位面积年产量和轮作周期 的年平均产量。
二、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
人类社会的进步,农业的繁荣进程,与耕作制度的
发展进程是相适应的和有规律性的,其基本规律是:
(一)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 耕作制度是人 类在适应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发展农业中形成的一种相 对稳定的土地耕种利用方式。它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如 寒带、寒温带、中温带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暖温带农作 物可二年三熟与一年二熟,亚热带可一年二熟与一年三熟, 热带可一年三熟与一年四熟。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湿润地 区的耕作制度也不一样,形成耕作制度的地区特色与地域 发展方向上的差异。人类尽管控制与利用自然能力增强, 受自然影响的程度有所缓和,但从根本上来说,大面积生 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仍是主要的。
前1—2世纪)中有“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
大麦、春燕麦等。其它休闲形式有:法国的休闲→休闲→
大麦;德国的休闲→休闲→大麦或燕麦;俄罗斯的休闲→ 黑麦;休闲→休闲→黑麦;美洲的休闲→棉花→休闲→玉 米等。
休闲制土地利用率低,养地作用较小,作物产出量不
高,如比利时、荷兰、英国等在这一时期(18世纪末)小
(二)社会需要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
人口增多,对土地的压力增大,要求土地产出增加,迫使
人们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使农产品数量增加,这就需要相
应地改变耕作制度。
世界在生荒制时期(公元前8000—3000年),人口数
为500—5000万,熟荒制(公元前3000—500年)可养活 5000—2亿人,休闲→轮种制(公元前500年—19世纪)可 养活2—15亿人,19世纪至今,轮作、连作复种制,世界 人口为15—5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