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一、绪论1、耕作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及其技术体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2、耕作学的任务:(1)从宏观上研究作物的组成与布局,通过合理作物布局,种植业结构调整,处理好农业内部的各种关系,使农、林、牧、副、渔各个产业协调发展(2)从微观上研究耕作制度各项技术体系的内在机制与技术,达到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作物生产力,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提高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护资源,培肥地力,保护生态平衡,使农物能全面持续增产。

3、中国耕作学的内容(1)建立合理耕作制基本原理根据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阐明在中国建立集约化、现代化、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耕作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作物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结构、布局、种植方式如复种、间混套作、轮作、连作、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等。

(3)养地制度包括农田建设、农田土壤培肥、农田保护、土壤耕作等。

(4)耕作制度设计、优化和改革包括耕作制度演变及其规律,耕作制度区划、设计、优化、改革方向等。

第二章作物布局第一节作物布局的含义与原则一、作物布局的含义及在生产上的意义(一)作物布局的含义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作物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种植作物的种类、品种、种植面积比例等。

作物配置:是指作物在区域和田地的分布。

(二)作物布局在生产上的意义1、作物布局是种植业最佳方案的体现者2、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基础,决定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

3、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

4、合理作物布局可充分利用资源,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

5、合理作物布局可较地发挥地区优势。

二、合理作物布局的原则(一)根据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合理布局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

(二)根据作物生态适应性合理布局作物生态适应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作物本身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程度。

耕作学复习重点

耕作学复习重点

耕作学一、选择判断部分短日照: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

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耐盐、不耐盐、中间作物 1.水稻、甘蔗、甘薯向日葵、高粱、田箐、耐盐较强的:中性植物:对光照长短反应不敏感,苜蓿、芦苇四季均可开花。

番茄、中等耐盐的:棉花、甜菜、油菜、四季豆、黄瓜、菜豆葡萄早稻、中稻、晚稻(感光性不同)不耐盐的:谷子、小麦、甘薯、马冬小麦、半冬性小麦、春小麦(感铃薯、蚕豆光性不同):小麦、大麦、棉饱和度耐碱(ESP) 花4.耐寒作物与喜温作物的类别、特点中度耐碱:水稻·喜凉作物极端敏感:柑桔敏感:豆类喜凉耐寒型a冬小麦、冬大麦、黑麦2.养地作物、半养地作物、耗氮作物b喜凉耐霜型作物:豆科富N油菜、豌豆、向日葵、春麦、越冬作物:禾本科N 富碳耗半养地作物:棉花、油菜、花生叶菜,荞麦、马铃薯生育期短、补救作物、救灾作物 3.长日照、短日照作物的类别和特点长日照:日照长度大于临界日长才·喜温作物油菜、燕麦、大小麦、能开花。

苜蓿、温凉型a 大豆、谷子、甜菜、红麻等萝卜、甜菜b温暖型7.间套作水稻、玉米、棉花、甘薯、芝麻、8.土地当量比田箐、黄麻等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c耐热型LER):为了获得与间混Y m?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甘蔗、LER i?Y i1?ii 物同等作作中各个西瓜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初级和次级耕作的种类、区别5. :入土深、作基本耕作(初级耕作)Yi:第i个作物在间混套作下的实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际单产后效较长的土壤耕作措施。

一般在种Yii:该作物在相同条件下单作下植作物播种之前进行实际单产翻耕、深松耕、旋耕M:间混作中涉及的作物数目:在初级耕作表土耕作(次级耕作)9.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的关系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种植制度是核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养地制度是基础用养相结合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二、名词解释部分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耕作学复习题

耕作学复习题

耕作学复习题耕作学复习题一、耕作学的定义与意义耕作学是农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的是农田土壤的耕作管理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它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耕作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土壤耕作、农作物栽培、农田水利等方面。

二、土壤耕作的原则1.合理利用土壤水分资源:通过合理的灌溉和排水,保持土壤水分的平衡,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对农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2.合理施肥: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农作物的需求,合理施肥,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3.适时翻耕: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土壤的状况,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翻耕,保持土壤的松散和透气性,有利于农作物的根系生长。

4.合理密植与间作: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土壤的肥力状况,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密度和间作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5.合理轮作:通过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三、农作物栽培的要点1.选择适宜的品种:根据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特点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

2.合理的播种密度: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土壤的肥力状况,选择合适的播种密度,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3.合理的施肥措施:根据农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土壤的养分状况,合理施肥,提供足够的养分供给,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4.科学的病虫害防治:通过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5.适时的田间管理:及时进行除草、松土、中耕等田间管理措施,保持土壤的松散和透气性,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四、农田水利的重要性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灌溉水利:通过合理的灌溉措施,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2.排水水利:通过排水措施,排除农田中的积水,防止水分过多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

3.水土保持:通过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耕作学》复习资料全

《耕作学》复习资料全

《耕作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9、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

耕作学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作物布局、复种、间混套作、轮作、连作等。

养地制度: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耕地及土地资源生产力和利用率为内容的、以养地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它包括农田建设、农田保护、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土地培肥等。

耕作学:是研究一定生产经营单位或区域农田生产系统整体性规律及综合技术管理体系的科学,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

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比例及其在农田上的分布(或作物结构及配置方式所做出的选择和安排)。

(宏观、总体、管理概念)生态适应性: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这一原则要求:1)因地种植: 2)趋利避害,发挥优势。

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和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存在,甚至灭绝。

作物布局的原则1.需求原则,与市场有效对接2.生态适应性原则(因地制宜)3.注重经济效益的可行性,有利于农民收入提高4.可持续发展原则5 . 要兼顾多样性与专业性6. 技术可行性原则★作物生产适宜区划分的方法:主导因素法。

★四级作物生态经济适宜区的划分:最适宜区所有环境条件都在最适范围适宜区关键生态因子在适宜范围次适宜区个别生态因子不在适宜范围但综合经济效益仍是有利的。

不适宜区大部分特别是关键生态因子不在适宜范围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是对物种遗传变异长期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结果,是作物生长的一种遗传习性。

依据作物对光照度不同要求,可将其分为喜光作物和耐阴作物。

典型的喜光作物如棉花、高粱、谷子等;比较耐阴的作物如黑麦、马铃薯、豌豆、生姜、荞麦、大豆等。

临界日长——是昼夜周期中诱导短日植物开花所必需的最长日照和诱导长日植物开花所必需的最短日照。

耕作学复习重点

耕作学复习重点

耕作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熟制:一年内同一块田地上收获作物的季数。

单作:同一块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也称为清种、纯种、净种、平作等。

混作:同一块田地上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季节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混种。

间作:同一田地上分行或分带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季节(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

轮作:指在同一块地上,在一定年限内,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为撂荒。

套作:同一块田地上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也称套种、串种。

换茬:指前后作物茬口的调换,又称为倒茬。

连作:指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连茬:指在同一块地上同一种作物接连种植。

也叫重茬。

连茬仅指同一作物前后重复种植,而连作则强调同一作物在一定年限内的连续种植。

复种:指在一年内同一块田地上接连种植一茬以上生长季节不同(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休闲:指农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方式。

休闲并非撒手不管,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如翻耕、耙耱等)来恢复地力。

撂荒:指耕地较长时期弃而不种,待地力恢复后再行开垦种植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生产实践中,当休闲年限在两年以上并占到整个轮作周期的2/3以上时,称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既不用犁、耙耕整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又不在作物生育期间进行任何农具的土壤管理,只在播种前后喷洒化学药剂、除草剂、除虫剂,以及液体肥料的一类耕作方法。

宜耕期:土壤适于耕作的含水量范围叫做土壤宜耕期。

耕作学:即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农学的一个分支。

水分的适应性;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

生态位: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不仅包括生物在群落中占有的物理空间(空间生态位),而且还指生物在群落中的功能与如何生活(营养生态位)以及活动的时间(时间生态位)等。

《耕作学》复习重点

《耕作学》复习重点

耕作学一、选择判断部分1.耐盐、不耐盐、中间作物耐盐较强的:向日葵、高粱、田箐、苜蓿、芦苇中等耐盐的:棉花、甜菜、油菜、葡萄不耐盐的:谷子、小麦、甘薯、马铃薯、蚕豆耐碱(ESP饱和度):小麦、大麦、棉花中度耐碱:水稻敏感:豆类极端敏感:柑桔2.养地作物、半养地作物、耗氮作物富N作物:豆科富碳耗N作物:禾本科半养地作物:棉花、油菜、花生3.长日照、短日照作物的类别和特点长日照:日照长度大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

大小麦、燕麦、苜蓿、油菜、萝卜、甜菜短日照: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

大豆、棉花、玉米、高粱、水稻、甘蔗、甘薯中性植物:对光照长短反应不敏感,四季均可开花。

番茄、四季豆、黄瓜、菜豆早稻、中稻、晚稻(感光性不同)冬小麦、半冬性小麦、春小麦(感光性不同)4.耐寒作物与喜温作物的类别、特点·喜凉作物a喜凉耐寒型冬小麦、冬大麦、黑麦b喜凉耐霜型油菜、豌豆、向日葵、春麦、越冬叶菜,荞麦、马铃薯生育期短、补救作物、救灾作物·喜温作物a温凉型大豆、谷子、甜菜、红麻等∑==mi iiiY YLER 1b 温暖型水稻、玉米、棉花、甘薯、芝麻、田箐、黄麻等c 耐热型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甘蔗、西瓜等5.初级和次级耕作的种类、区别 基本耕作(初级耕作):入土深、作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土壤耕作措施。

一般在种植作物播种之前进行 翻耕、深松耕、旋耕表土耕作(次级耕作):在初级耕作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深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

耙地、耱地、中耕、镇压、做畦、起垄6.轮作和连作7.间套作8.土地当量比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 ):为了获得与间混作中各个作物同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Yi :第i 个作物在间混套作下的实际单产Yii :该作物在相同条件下单作下实际单产M :间混作中涉及的作物数目9.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的关系 种植制度是核心 养地制度是基础 用养相结合 二、名词解释部分 1.重茬同一田块先后种植同一作物或同一种植方式的作物接茬(连接)方式。

耕作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耕作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耕作学期末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下列哪种农作物属于禾本科植物?A. 胡萝卜B. 小麦C. 花生D. 莴苣答案:B. 小麦2. 耕作是一种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其目的是什么?A. 增加农作物的产量B. 保护土壤C. 提高农作物的品质D. 减少农作物的病虫害答案:A. 增加农作物的产量3. 下列哪种方法可以改善土壤结构?A. 不施肥料B. 连续种植同一农作物C. 粗放耕作D. 轮作答案:D. 轮作4. 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主要来自于哪些来源?A. 大气中的氧气B. 土壤中的矿物质C. 雨水中的营养物质D. 农作物自身的养分储备答案:B. 土壤中的矿物质5. 下列哪种耕作方式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A. 种植密度过大B. 覆盖耕作C. 水洗耕作D. 间作答案:B. 覆盖耕作第二部分:简答题1. 什么是深翻耕作?它有什么作用?深翻耕作是指将土壤翻转到一定深度(一般超过30厘米)的耕作方式。

它的作用包括:改善土壤通气性,增加土壤肥力,破坏并深埋病虫害,减少杂草生长等。

2. 请简述轮作的原理及其优点。

轮作是指在一块农田上,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其原理是通过改变农作物的种植顺序,减少对土壤中某种养分的连续需求,以达到保护土壤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

轮作的优点包括:减少土壤中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等。

3. 请解释连作障碍,并提出解决连作障碍的方法。

连作障碍是指在相同的土壤上连续多年种植同一种农作物导致的问题。

连作障碍会引起农作物产量下降、病虫害发生率增加、土壤肥力降低等问题。

解决连作障碍的方法包括:轮作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添加有机肥料改善土壤肥力,进行生物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进行合理的灌溉和排水措施保持土壤水分平衡等。

4. 请简述有机耕作和化学耕作的区别及各自的优缺点。

有机耕作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尽量减少或避免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依靠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手段来保护农作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

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种植制度是核心(作物管理),养地制度是基础,为其配套服务(生产力基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耕作制度,目标是通过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最大限度地提高、保护和实现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

耕作制度的发展阶段?自然休闲耕作制、草田耕作制、常年耕作制。

自然耕作制分撂荒制和休闲制。

耕作制度的类型: (一)按照集约度划分:1. 撂荒耕作制2. 休闲耕作制3.草田耕作制4. 常年耕作制(轮作耕作制)5. 集约耕作制;(二)按熟制分:1.一年一熟制;2. 一年多熟制作物布局的含义:一个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对作物结构(种类、品种)及配置方式所做出的选择和安排。

这里作物是指农田种植的栽培植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作物以及药材等特用作物。

作物布局的原则:1.满足社会需求原则;2.符合生态适应性原则;3.经济效益与可行性原则;4.技术可行性原则;5.持续发展原则作物布局为什么要以生态适应性为基础?作物生态适宜性是指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及环境对其要求的满足程度,宽与窄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影响到产量、品质、稳产性对作物分布起决定作用的,在大范围内,首先是气候因素,特别是热量和水分条件,一般来说,决定一种植物能否生存的是气候因素,而决定是否繁荣的则要看气候以及地学因素,在一个小范围内,气候差异小,影响作物布局变动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土壤、肥力、地下水等地学因素熟悉各生态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单作: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仅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特点:群体结构单一,个体间仅有种内关系,生长发育一致,便于管理与机械化作业间作: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也称夹作、间种。

主要生长期共生,超过2/3。

(隔行间作和带状间作)特点:复合群体结构,同时存在种内与种间关系;带状间作较便于机械化作业,而行状间作不便机械化。

混作:同一田块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特点:复合群体结构,个体分布不规则;要求作物间生态适应性比较一致,种、收时间一致;不便分别管理与机械化作业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特点:群体结构同间作,但前后茬作物共处期较短,不超过每种作物全生育期的2/3区别:套作通过集约利用时间和空间而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能提高复种指数;间(混)作通过集约利用空间而提高土地利用率,但不增加复种指数间混套作的效益原理:1.空间上的互补和竞争(1.增加了采光数量;2.提高了光和效率;3.改善通风和CO2的供应状况)2.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3.地下水分、养分的互补与竞争4.生物间互补与竞争(1.减轻自然灾害;2.边际效应;3.代谢产物的影响)5.减少竞争原理间混套作的农业技术:作物与品种选配(1.生态适应性选配;2.特征特性对应互补;3.综合效益高于单作)复合群体田间结构的配置幅宽: 间套作中每种作物的两个边行相距的宽度(距离),作物种植带的外边距离。

带宽: 间套作中,各种作物在田间顺序种植一遍所占土地的宽度,即间套作中符合种植单元所占的宽度。

行数:终止单元内作物的行数。

间距:相邻两作物间的距带宽=种植单元内各作物种植幅宽与作物之间间距之和行数和行株距见书p72密度:提高种植密度、增加照光叶面积指数是间套作增产的中心环节(密度效应)作物生长发育与田间管理技术(1. 适时播种,保证全苗; 2. 加强肥水管理; 3. 综合防治病虫害;4. 早熟早收)我国主要间作类型:农林间作(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农作物间作(农田立体种植)我国主要套作类型:麦田套作两熟制、麦田套作三熟制、水田套作、复种: 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表示年内复种;→年间作物接茬播种)复种的方法和表述符号:接茬复种套作,再生种植熟制:耕地复种程度的一种表示方式,多熟种植:指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前后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复种指数:衡量耕地复种程度与利用效率高低的主要指标,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撂荒:荒地开垦种植几年后,较长时间弃而不种,待地力恢复时再进行开垦种植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复种效益原理:1.复种能充分利用光能(1.增加作物的光和面积;2.延长作物的光和时间;3。

提高作物的叶日积)2.复种能够充分利用热量(1.生长季节集约利用;2.积温的集约利用;3.减少农耗期)3.复种能够充分利用水资源;4.复种能够充分利用地力(1.增加了养分的消耗;2.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源)5.复种能够发展多种经营;6.复种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复种的条件:1.热量条件(1.积温P88;2.生长期;3.界限温度)2.水分条件:主要有降水量、降水分布规律、地上地下水资源、蒸腾量、农田基本建设等。

3.肥力条件:提高复种指数,需要增势肥料,才能保证复种高产增收;肥料少,地力不足,出现两茬不如一茬的现象。

4.劳蓄力与机械化条件。

5,经济效益复种的农业技术:1.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技术(1.充分利用休闲季节增种一季作物;2.利用短生育期作物替代长生育期作物;3.种植一些休闲作物;4.发展再生稻)2.品种搭配技术:选择适期生长的品种比超过季节允许生长范围的品种要增产3.采用育苗移栽技术,缩短本田期;4.运用套种技术(1.育苗移栽;2.套作;地膜覆盖)5.促进早发早熟的技术我国复种类型:一年两熟:1. 麦田两熟(麦玉两熟、小麦大豆两熟、小麦棉花两熟等)2.稻田两熟(冬作单季稻两熟、马铃薯水稻两熟、水稻大豆两熟等);两年三熟;一年三熟(冬作双季稻三熟、小麦双季稻、两旱一水三熟制)轮作:同一块田地,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单作轮作:小麦→大豆→玉米→小麦(一年一熟,三年一轮);复种轮作: 春玉米→小麦-花生→春玉米(两年三熟,两年一轮);水旱轮作:玉米-玉米-→水稻-水稻-→玉米-玉米(一年两熟,两年一轮))注:类似:小麦—水稻―→小麦—水稻的形式不是轮作连作:同一田块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单作连作:小麦―→小麦―→小麦(一年一熟,连作);复种连作:小麦-水稻-→小麦-水稻(一年两熟,连作))茬口:作物在连续种植中,对后一季作物有影响的前茬水旱轮作:指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水稻和旱作物的种植方式草田轮作:指一年或多年生牧草与大田作物的轮换种植轮作换茬(倒茬):同一田块先后种植不同作物的作物接茬(连接)方式。

可指一年内,也可指年度之间。

重茬:同一田块先后种植同一作物的作物接茬(连接)方式。

可指一年内,也可指年度间。

例:小麦-水稻-水稻-→小麦-水稻-水稻轮作换茬的作用:1.2. 调养土壤地力,促进用养结合(1.调节土壤肥力情况a各种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自土壤中吸收养份的种类、数量、时期、范围和吸收利用率各不相同;b各种作物对土壤水份吸收的数量、时期、范围和吸收利用率也有一定差异;2改善土壤化学性状:不同作物补充供应的数量与质量均不同,活化土壤养分强度、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均有所不同;3改善土壤物理性状:a通过不同类型作物的根系生长活动,起到改善耕层物理状况的效果;b减轻水土流失);2.减轻和防治土壤传染的作物病虫草害茬口特征:对后一季作物而言,前季作物的影响,是气候、土壤、栽培技术、作物生物学特性等因素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茬口特性的成因:1.时间因素:早茬、晚茬(影响季节、劳力、产量、投入、效益、安全等);2.生物因素:根系、病、虫、草、营养3.栽培技术因素)禾谷类作物茬口特性:禾谷类作物不但耗肥多,而且将籽实和秸杆收离地面,残留于土壤中的根茬量小,一般将这类茬口称为瘦茬。

常见高粱根际周围有大量蚂蚁集结,这是因为高粱根分泌大量醣类的缘故,它能将土壤中的硝酸盐固定而使土壤变得板结,所以,高粱茬口不但是瘦茬,而且还是典型的板茬,许多作物接高梁茬均生长不好,需要进行精细的整地和培肥。

禾谷类作物一般称耗地性作物。

豆类作物茬口特性:东北地区称大豆为油茬、软茬、热茬,是养地的茬口;西北地区对菜豆、豌豆有“豆不离麦,麦不离豆”;南方的稻田、棉田普遍有与蚕豆、大豆、绿豆等豆类作物倒茬的习惯忌连作作物:茄科作物:马铃薯,番茄;葫芦科作物:西瓜、甜菜、亚麻。

极为敏感,5-6年才能种植一次不耐连作的作物:豆科作物,豌豆、大豆、蚕豆;麻类作物,黄麻、大麻;禾本科,陆稻等。

耐短期连作作物:高粱,油菜,芝麻,甘蔗等可连作2-3耐连作作物:水稻(通过灌水冲洗土壤内的有毒物质;通气组织发达,氧气从地上部供给地下部,事根际还原性有毒物质氧化而失去毒性;秋收后晒田也可以氧化土壤还原性有毒物质),小麦,玉米(肥料充足,产量稳定),棉花(根系发达养分吸收均衡;无病,足肥,)连作的危害:1.化学因素(1.营养物质片面消耗;2.根系分泌对本身有害的物质)2. 物理因素(土壤物理性状恶化、土壤结构变劣)3. 生物因素(1.杂草严重;2.病虫害的蔓延加重;3.土壤微生物种群和土壤酶活性变连作的消除途径:1.水肥管理;2.品种更换;3.农药使用;4.耕作方法1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土壤耕性:在耕作过程中,土壤物理机械特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等)的综合反应宜耕期:土壤含水量适宜耕作的时段范围耕层构造:覆盖层,播种层,稳定层,犁底层,新土层基本耕作:是指使用各类型有壁犁、深松铲等农具翻转或疏松全耕层的土壤耕作措施的总称表土耕作:是使用铲、锄、耙等农具改善表层土壤结构和地面状况的土壤耕作措施耱地:是一种在耙地之后的平土碎土作业,用以平整地面,耱实土壤,耱碎土块,为播种提供良好的条件中耕:在农田休闲期或作物生育期间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能使土壤表层疏松,保持土壤水分,减少土壤蒸发镇压:以重力作用于土壤,达到破碎土块、压紧耕层、平整地面和提墒的目的做畦:田地里用土埂分开的整齐的小块地常规耕作:通常把利用犁翻耕土地,以及相应的表土耕作措施保护性耕作:防风保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保护性耕作、少耕: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措施和强度的作物种植方式、免耕:直接在前茬地播种,作物播种前和播种后的整个生长期间不采用传统土壤耕作措施进行作物生产的一种耕种方式3、土壤耕作制:在轮作制的基础上,根据SPAC系统的原理,满足前、后作物的产量要求,而采用的配套的、土壤耕作的综合体系,保证每一茬作物都有适当的播种条件和生育期中的耕层构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