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中国教育学会中英文实验学校七级语文下册 第课《苏州园林》学案(无答案)(新版)语文版-课件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1当我们想到园林,很容易想到苏州园林,因为苏州园林无疑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代表之一。
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我们为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了一堂园林课。
一、课堂目标1. 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获得欣赏园林所需的基本语言和表达技能。
3. 通过欣赏苏州园林,感受其特有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内涵。
二、课前准备1. 图片和视频资料:准备苏州园林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2. 课外阅读:鼓励学生阅读一些与苏州园林相关的文章或书籍,为后续课堂提供素材。
3. 课前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前就苏州园林的背景和历史进行讨论,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三、课堂安排1. 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为学生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他们了解到苏州园林不仅是一种园林艺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可以让学生谈谈对园林艺术的理解,以及苏州园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学习园林的基本语言要欣赏园林,必须先了解园林的基本语言。
这包括树、草、水、石、建筑等元素。
老师可以用组合图的形式让学生学习一些园林的基本构成,如“草木在石”、“亭台楼阁”。
学习时,老师应鼓励学生思考和想象,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和描述这些园林语言。
3. 欣赏苏州园林在学习了苏州园林的历史和基本语言后,要让学生通过欣赏真实的苏州园林来感受其美。
老师可以选取一两个苏州园林,如拙政园、留园,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进行展示和解说。
在欣赏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园林中的元素,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园林的美。
4. 以苏州园林为素材撰写文章鼓励学生以苏州园林为素材撰写一篇文章,可以是游园感受、园林元素的体验,也可以是对苏州园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在写作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园林语言,注重情感表达,以及逻辑线条的清晰度,达到自我表达和自我提升的效果。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3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教学重点、难点:1、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2、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教学步骤和实施一、导入课文: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这足以说明苏州之美。
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
今天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足迹,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
二、介绍作者: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
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欣赏园林美⑴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明确:说明方法: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⑵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⑶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呢?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四、走进园林,品味语言美1、朗读第三段,思考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本段第一句。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
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一、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三、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结构。
二、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说明文知识2、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3、字词4、朗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5、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
2、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3、以课文第4、5节为例,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重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了《苏州园林》,那么请大家先看书上的图片,请你们看一看苏州园林的图片,你认为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回答)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看看他是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
二、朗读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分析。
明确: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朗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提问: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明确:四个讲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提问:本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什么?为了什么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五、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学生思考、讨论)(1)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其中又以为主。
(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4)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提供者王明珍课时 2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苏州园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本文没有采取一般按照空间位置、游览路线介绍名胜古迹或其他处所的结构方法,而是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微,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写得严谨有序,条理分明,是一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也是初中说明文的起始课。
因此如何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这篇文章语言浅显典雅,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教师组织、引导、适当点拨,同时让学生通过读、说,培养语感、美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还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知识目标:1.积累“轩榭、败笔、丘壑、嶙峋、镂空、蔷薇、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会我国江南园林的建筑风貌。
3.理解课文的总分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4.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二)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三)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3.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农村中学七年级学生,见识较狭窄,孤陋寡闻;(2)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相关的文体知识似懂非懂。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州园林》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州园林》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苏州园林》,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和价值。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掌握《苏州园林》的主要内容和语言。
2.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和精神内涵。
三、教学难点1.分析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和造园原则。
2.思考苏州园林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准备1.课文《苏州园林》的课本和教辅材料。
2.课件和投影仪。
3.板书工具和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与学生互动,询问学生对于园林的了解和感受,引发学生对于《苏州园林》这篇课文的兴趣。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苏州园林》并回答以下问题:1.课文中的苏州园林有哪些特点?2.苏州园林的设计原则是什么?3. 学习课文(30分钟)分段教学,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逐步掌握其中的要点和重点内容。
第一段:通过阅读第一段,了解苏州园林的名字为“缘世堂”,不仅具有美丽的建筑风格,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二段:讲解第二段中的“争胜”和“胜过”,使学生理解苏州园林注重自然和人文的和谐。
第三段:重点介绍苏州园林“姑苏滋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独特之处。
4. 听读课文(20分钟)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 讨论与思考(20分钟)发起讨论,让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1.苏州园林的特点和美学是如何体现出来的?2.苏州园林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有何影响?3.参观过苏州园林的人是否有特别的体验和感受?学生根据对苏州园林的理解,进行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苏州园林的短文,并进行展示。
7. 总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苏州园林的特点和价值,布置完成短文的作业。
六、板书设计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州园林》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和价值。
2. 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州园林》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苏州园林》。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2)学会欣赏古典园林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 导入新课:(1)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简介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苏州园林的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问答环节:(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2)学生提问,教师回答。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1)课后背诵课文《苏州园林》。
(2)写一篇关于苏州园林的小作文。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在问答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辅导。
七、课堂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是否按要求完成背诵和写作任务。
3. 学生对苏州园林的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能正确描述苏州园林的特点,并表达出自己的审美感受。
八、课后辅导:1. 对课堂上未能完全掌握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春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苏州园林》word学案

17.苏州园林【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掌握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2、感知说明文语言,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学习重点】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掌握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学习难点】感知说明文语言,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学法指导】1、说明结构:一般有两种一种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两种),一种是递进式。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包括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由外到内、由前到后、由左到右等)3、说明方法:(1)举例子:增加文章可信度,使文章血肉丰满。
(2)作比较: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3)打比方:使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4)列数字: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让读者准确了解说明对象。
(5)引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6)下定义:归纳说明对象的内涵和外延。
(7)分类别:使文章条理更清楚。
(8)列图表:直观有条理地展示说明对象的特点。
(9)摹状貌:使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资料链接】叶圣陶: (1894~1989),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
他原籍是江苏苏州,所以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
【学习过程】一、自学导航(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自己,我能行!)情景导入,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1.字词个性积累:2.共性感知:苏州园林给你总的印象(特征)是什么?选取了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二、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再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展示:1.共性问题:本文的说明顺序、结构是怎样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并举例说明?说明语言通过哪些语句或词语体现出来?2.个性展示:如果你是一位游客,在苏州园林拍摄了许多美丽的图片,下面请你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幅介绍给你的亲人或朋友。
学法指导:注意介绍的顺序、注意运用说明方法来体现出图画美,并抓住相关语段的关键语句或词语。
三、走进生活(教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大家在我们学校生活了一年多了,对我们学校已经很熟悉了,今天来了这么多外校老师请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学校。
七年级语文下册《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苏州园林》。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关注,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苏州园林》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学习和运用。
3. 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的介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苏州园林》的朗读和背诵,生词和短语的学习和运用。
2. 教学难点: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苏州园林》的文本和音频文件。
2. 生词和短语的卡片。
3. 苏州园林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苏州园林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优美氛围。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苏州园林》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和语调问题。
(3)学生个人或小组背诵课文,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3.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的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其意思。
(2)教师通过例句或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生词和短语。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用生词和短语造句,展示自己的理解。
4. 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1)教师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教师简要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3)学生阅读课文相关部分,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苏州园林》
学习目标与要求:
1.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 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
3.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的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代表作《稻草人》、《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作者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
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应香港一家出版社准备出版的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所写的序言。
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
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
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
作者采用了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
模块一:自主学习
学习内容摘记
一、积累字词
①读准字音
轩榭()池沼()蔷薇()丘壑()模()样重峦叠嶂()相间()嶙峋()庸俗( ) 镂()空
②解释词义
斟酌:
败笔:
嶙峋:
丘壑:
重峦叠嶂:
别具匠心:
3.阅读课文,在文中划记每一段的中心句。
模块二:交流研讨
模块三:巩固内化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
课题:第17课《苏州园林》第 1 课时
授课时间第十三周班级姓名
模块四:当堂训练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池沼()嶙峋()着眼()琢磨()丘壑()
镂空()轩榭()斟酌()对称()阑干()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败笔蔓延玲珑盘屈嶙峋
B.堆叠闲适映衬自出心材
C.明艳阅历彩绘因地治宜
D.鉴赏工细雷同俯仰生姿
3.解释加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
(3)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寂寞——
(4)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胸中有丘壑——
4.《苏州园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我国现代________________,著名________________。
5.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____________,讲究________________,讲究____________,讲究____________。
阅读4-5语段,回答问题。
6.这两段文字分别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说明了苏州园林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7.按要求分析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
(1)……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你怎样理解这里的“寂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两个“这”指代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俯仰生姿”是一个富有画意的词语,请再从选段中找两个这样的四字短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